【新教材】2.6.1 芣苢同步练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解析版)

合集下载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4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4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芣苢》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芣苢》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芣苢》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题型:【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一、翻译: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二、默写: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2、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三、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薄言采之薄:靠近B.薄言捋之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酤:通“沽”,买酒D.赋诗怜汝足精神怜:可怜,表同情【解析】B 正确 A.薄:助词,无实义。

C.酣:酒。

D.怜:怜爱,表喜爱。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采采芣苢采采:茂盛的样子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解析】D“赋诗”意为作诗。

3、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D)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解析】D 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4、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解析】A “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5、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3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3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

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

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

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

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

”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

入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僭非权臣而僭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党之论乎!盖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党,空天下人才莫如朋党。

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宁宗嗣位,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

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

嘉泰,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

万里为人刚而褊。

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

"侂胄恚,改命他人。

卧家十,皆其柄国之日也。

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

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

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B.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C.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D.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芣苢插秧歌基础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芣苢插秧歌基础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基础演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芣苢..(fúyǐ)兜鍪.(móu)掇.之(duō)B.半霎.(shā) 襭.之(jié) 捋.之(luō)C.朝餐.(zhāo) 莳.(shǐ)未匝袺.之(jié)D.胛.(xiǎ) 蓑.衣(suō) 余音袅.袅(niǎo)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薄:轻轻地。

B.薄言有.之有:取得,获得。

C.笠是兜鍪..蓑是甲兜鍪: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

D.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

3.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艺术成就最高;合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

《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能力提升]一、课内细读阅读《芣苢》,完成4~6题。

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duō):摘取、拾取。

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用衣襟兜着。

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

在有机循环的基础上。 (摘编自费孝通《损蚀冲洗下的乡土·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
材料二: 大半个世纪前,费孝通曾用“乡土中国”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前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并精 辟地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然而,昔日的“乡土中国”在城镇化和工业文明的 冲击下似乎离人们渐行渐远,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背后是乡村社会成片地、急剧地消失。国家 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们平均每年减少 7000 多个村委会,平均每天约有 20 个行政村消 失。纵观各国的城镇化进程,虽然农村的衰落乃至终结是进入城市时代经历的普遍现象或规律, 但像中国这样规模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影响如此之深的案例尚属罕见。 后乡土中国的去乡土性与近现代性实质上是相伴而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与城 市化进一步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情结。乡土社会里,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 态。后乡土中国恰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大量人口为寻求农业以外的谋生机会而选择向城市流动, 从而频繁地出入乡村。过去五年间,全国农民工数量以年均 3.9%的速度持续增加,外出农民工占 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 6%左右。这些规模庞大的群体“候鸟式”往返于城乡之间,是造成后乡土中 国高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此外,高流动性还表现在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梯度选择上,返乡农民 受家庭经济实力的限制往往会先从农村迁移到乡镇,待经济进一步好转再迁移到县城,甚至区域 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而原先的农村宅基地则多半处于荒废状态。
是:


。 。
五、非选择类
7.一词多义
①薄
薄.言采之 助词, 儿已薄.禄相 形容词, 门衰祚薄. 形容词, 不宜妄自菲薄. 动词, 日薄.西山 动词,
②言
薄言.有之
助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动词,

【高中语文】《芣苢》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芣苢》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注】①泄(yì)泄:和乐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三句描绘姑娘们在一片桑园里悠闲自在地采桑,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
B.诗中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自然地拖长语调,表现出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C.本诗与《芣苢》都运用了《诗经》中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表现手法,音韵优美令人神往。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今天怎么读《诗经》?”李山认为,读《诗经》要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了解一部经典,首先要知道这部经典产生的时代是否够宽阔够丰富,其次要知道这部经典是否为后续的文化创作发挥了作用,这不仅是在了解一部作品,也是在了解自己的精神历程。例如《伐檀》是反不公正的,这是我们在读《诗经》时应该读到的,也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精神。把留存在文化中的活泼的民族生机转化成大家能看懂的语言,是学者应该做到的。
(摘编自李营营《〈诗经〉的伦理性》)
材料二:
李山说,我们解读《诗经》的时候不是采取的观点越古越好,古人有很多看法,但由于历史局限性,其观点未必都是对的,今天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免走偏。例如《关雎》,汉代人在解释的时候认为是讽谏周康王的,但是后人在读的时候觉得全诗没有提到周康王,因此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宋代学者在解释的时候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孩碰到一个采荇菜的女孩,然后悄悄地爱上了她”,但李山教授认为,“理解诗歌,不能只看里边出现了男子和女子,就断定是爱情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首先,爱情诗常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而不是本诗这样的第三人称;其次,钟、鼓、琴、瑟,是高级贵族家里才可使用的乐器。“它是一个典礼的歌唱,淑女与君子成为好配偶,是在典礼中完成的”。

《芣苢》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同步练习姓名:班级:等级:1.大声诵读《芣苢》,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薄言掇.之(2) 薄言捋.之(3) 薄言袺.之(4) 薄言襭.之2.知识拓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本只称《诗》,或取其整数称《》。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

《风》是;《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兴”的手法。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芣苢》中用重章叠句法,多次写芣苢茂盛样子的句子是“”;写采摘过程中,从茎上成把地握取的一句是“”;写采摘得很多,只得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取的一句是“”。

(2) 杨万里《插秧歌》中,用比喻手法刻画环境,反衬插秧的紧张气氛的两句诗是“,”。

“”一句写的是农人忙于劳作,无暇吃饭休息的样子。

4.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与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又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 “采采”这个叠词在诗中多次出现,请解释这个叠词的意思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是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的。

请分析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魏风•十亩之间①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②,行③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④兮,行与子逝⑤兮。

【注】①十亩之间:指郊外所受场圃之地。

②桑者:采桑的人。

1 芣苢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 芣苢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 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6.1 芣苢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yǐ) 掇取(duō) 兜鍪(máo)B.捋之(luō) 袺之(jié) 肩胛(jiǎ)C.襭之(xié) 半霎(shà) 莳田(shì)D.抛秧(pāo) 折腾(zhē) 周匝(zā)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就是葫芦。

____,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大雅·公刘》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②用葫芦做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①②3.下面各项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采采芣苢,薄言袺之A.儿已薄禄相B.不宜妄自菲薄C.日薄西山D.薄肖有之4.下列《芣苢》诗中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

“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风骚”就是指中国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B.“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芣苢》同步 练习(解析版)

.《芣苢》同步 练习(解析版)

《芣苡》同步练习一、基础测试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采采:芣苡():有:掇():捋()袺()襭():【答案】采采:采而又采。

芣苡(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有:取也。

掇(duō):拾取。

捋(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袺(jié):用衣襟兜东西。

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2.翻译下列诗句的意思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答案】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3.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3分) ( )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答案】C【解析】 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4.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

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5分)《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解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务必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古代的学校没有如现代学校般严格的学制,亦没有__①__。

在科举制度没有形成的隋唐以前,官学一般只是定期举行考试,__②__,不中者亦可留校继续学习,下次再考。

隋唐以后,官学虽然开始对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了一定限制,使少部分监生可以在学满一定年限后直接候补为官,然而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才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经之途。

因此,__③__,他们才算是真正“毕业”。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

D.《诗经》中“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

《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2.下列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薄言采之(轻微,少)B.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薄言有之(取得,获得)C.唤渠朝餐歇半霎(他,代词)薄言掇之(拾取,摘取)D.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遍及)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_________ 学于余B.吾尝终日而思矣___ 惑而不从师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___自言本是京城女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二、小阅读-课内4.下列对《芣苢》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采采”极写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B.“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

“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C.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唱。

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D.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5.下列选项中,对于相关文本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为词人登高远眺、怀古伤今之作。

部编版《6.1 芣苢》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6.1 芣苢》课件、同步练习

课后作业
写一首小诗,展现一个劳动的场面。
同步练习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①(茂盛的样子)芣.苢.②(车前草),薄.言.③(“薄”“言”都是助词, 无实义)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④(取得,获得)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⑤(拾取、摘取)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⑥(从茎上成把 地握取)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⑦(提起衣襟兜东西)之。采采芣苢,薄言 ⑧(把衣襟 掖在腰带上兜东西)之。
5. 归纳主题:思考,《诗经》常用手法有哪些?《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 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 手法: 《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此诗主要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
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主题: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
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1)体例 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 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捋、袺、 ——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 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 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 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 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 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

【精品练习】《芣苢》课堂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精品练习】《芣苢》课堂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堂精品练习第二单元第6.1课芣苢基础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劳动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先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踏上田野,唱出那“采采芣苢”的歌儿。

一“采”,一“有”,一“掇.”,一“捋.”,一“祜”,一“撷”,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

这艰难之中。

而杨万里在看到农民农忙时,也体验到了别样的劳动乐趣。

当看到农人们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笠是兜鍪.蓑是甲”,犹如戴盔挂甲的战士,在雨中抢种“雨从头上湿到胛.”时,一幅劳动人民争分夺秒抢农时的繁忙劳作景象鲜活地展示了出来。

于是,农忙抢种的一首作品就诞生了。

A.gèn duōlǚmóu jiàB.gèng zhuìluōmáo jiàC.gèn duōluōmóu jiăD.gèng zhuìlǚmáo ji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亘,应读“gèn ”,易误读成“huán”或是“héng”;掇,应读“duō”,易误读成“chuò”;捋,应读“luō”,易误读成“lǚ”;鍪,应读“móu”,意思是:古代武士的头盔;胛,应读“jiă”,意思是:背脊上部跟两胳膊接连的部分。

故选C。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

“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6-1《芣苢》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6-1《芣苢》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6-1《芣苢》同步检测一.课内巩固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题。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芣苢》诗中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言词语的能力。

B项,“薄言,赶快,迅速地”解释错误,“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故选B。

2.这首诗从内容及音乐表现形式上来看,属于________【答案】风3.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主要运用赋的笔法。

B.本诗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在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中,展现妇女们集体采摘的欢乐场景。

C.“采采”形容芣苢生长特别茂盛,“采之”写出采收芣苢的劳动过程。

D.采芣苢的动作变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写出了劳动妇女采摘劳动的劳累与心酸。

【答案】D【解析】“劳累与心酸”错4.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B.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

C.“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的能力。

C项,“‘言’是‘说’的意思”错误,“薄”和“言”都是都是助词,无实意。

故选C。

5.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B.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

C.“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

1《芣苢》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必修上册

1《芣苢》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必修上册

1《芣苢》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必修上册《芣苢》同步练习填空题1. 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采采:______ 芣苡(______):______ 有:______ 掇(_____):______捋(_____):____ 袺(______): ______襭(____):______二、单选题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________。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作教化的工具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④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A. ①⑤③④②B. ③⑤④②①C. ②④①③⑤D. ①③⑤②④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1《芣苡》同步练习
一、基础测试
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
采采:芣苡():有:掇():
捋()袺()襭():
【答案】采采:采而又采。

芣苡(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有:取也。

掇(duō):拾取。

捋(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袺(jié):用衣襟兜东西。

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2.翻译下列诗句的意思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答案】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3.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3分) ( )
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答案】C
【解析】 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4.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

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5分)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解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务必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古代的学校没有如现代学校般严格的学制,亦没有__①__。

在科举制度没有形成的隋唐以前,官学一般只是定期举行考试,__②__,不中者亦可留校继续学习,下次再考。

隋唐以后,官学虽然开始对学生的
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了一定限制,使少部分监生可以在学满一定年限后直接候补为官,然而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才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经之途。

因此,__③__,他们才算是真正“毕业”。

【答案】①固定的“毕业”期限②考中者授予官职③直到科举取中之时
二、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6.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

“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答案】B
【解析】“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答案】A
【解析】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

起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通俗地讲,“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③。

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①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

卷耳:即苓耳。

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

可食,但滑而少味。

盈:满。

顷筐:浅筐。

②彼:指顷筐。

周行:大路。

行,道路。

③虺阝贵(huī tuí):马疲劳生病。

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

⑤玄黄:生病。

8.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

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

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

【答案】D
【解析】D项中没有指明表现了谁在旅途中的艰难,同时,表现了“自己采卷耳的辛苦”也是错误的,诗中没有反映出采卷耳有多么艰辛。

9.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

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

【答案】A
【解析】B项后半句是错误的,“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是经常出现的,如《采薇》;C项,诗中并没有看出要将采卷耳的筐放在路边去找思念的人,所以是错误的;D项诗中开头只是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并未有比的表现手法,更没有将自己比喻成卷耳的意思。

1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

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答案】 A
【解析】该诗并没有表现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内容。

11.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

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

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

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

【答案】B
【解析】A项中说通过“我马”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是错误的,“我马”应是思家念归男子的马;C项说“漂泊之苦”是错误的,诗中没有表达出漂泊的意思;D项说女子骑马远行是错误的,并未说明她要骑马远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