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纬线的特征及纬度的划分规律,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2.知道经线的特征及经度的划分规律,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3.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重点:1.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2.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定位。

难点:利用经纬度确定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位置。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相关资源素材库中【知识解析】经线和经度图素材库中【地理地图】东西半球的划分动画素材库中【知识解析】经线和经度微课素材库中【活动设计】经线和纬线PPT素材库中【活动设计】判读经纬度素材库中【知识解析】认识经纬网微课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球体。

承转:那么地球那么大,我们如何定位区分地球上的每个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经纬网。

【新知讲解】一、纬线和纬度活动1:了解纬线和纬度的特点多媒体展示下图,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1)赤道的含义是什么,在图上指出哪条线是赤道。

(2)什么样的线是纬线?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学生自主学习,分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得出答案:(1)赤道是指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点所组成的大圆圈。

(2)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都是纬线。

赤道是所有纬线中最长的,南、北两极点处的纬线缩成一点。

多媒体展示“纬线和纬度”图和播放“南北半球的划分”动画。

南北半球的划分(以上图片为素材库中【地理地图】南北半球的划分动画)提问:(1)如何区分每一条纬线?(2)如何划分南、北半球?(3)找出特殊纬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4)说说纬度的变化规律。

(5)地球上的中、低、高纬度如何划分?学生根据经纬网,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1)理论上,纬线有无数条,为了加以区分,人们给不同的纬线标示了不同的度数,规定赤道的纬度为0°,然后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分别称为南纬和北纬,度数递增,到南、北两极点,纬度度数最大,为90°。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第1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过程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讨论等(略)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

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并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特点;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会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划分;经纬网定位课前准备: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如何区分不同的纬线和经线?引入纬度和经度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一)纬线和纬度多媒体展示课本第6页图1.6 纬线和纬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结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纬度如何划分的?2、度数变化有何规律?3、如何划分低中高纬度?指导学生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认识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并让4、半球划分多媒体展示课本第7页图1.8南北半球的划分引导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并思考以下问题: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总结:纬度的变化规律:度数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是南纬,即北大北纬(N),南大南纬(S)。

如图(二)经线和经度多媒体展示课本第7页图1.9 纬线和纬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结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是什么形状?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经线指示什么方向?2、经度如何划分的?度数变化有何规律?3、在地球仪上找出0°与180°组成的经线圈,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比较这两个经线圈,看看哪一个穿过的陆地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一章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一章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一:1. 出示地球经纬网图,引导学生首先认识赤道。

提问:你知道纬线是怎样定义的吗?纬线定义: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同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一):探究纬线的特点。

(1)出示纬线分布图。

提问:你会从哪些方面观察它们的特点呢?(2)鼓励学生整理归纳纬线的特点。

教师适当。

(3)展示阅读材料:赤道纪念碑在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有两座赤道纪念碑。

图中的赤道纪念碑落成于1982年,南距首都基多市24千米。

碑高30米左右,通体用赭红色花岗岩建成,造型呈方柱形。

碑顶是一个醒目的大型石刻地球仪,上面有一条象征赤道的白色中心线,从上至下与碑东西两侧台阶上的白线相连。

3.趣味应用:假如一名科学家在赤道纪念碑处沿着赤道向东走(排除地形等因素影响),在不改变方向的情况下,请(3)阅读拓展:3.思考交流:能回到赤道纪念碑的位置。

因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是一个圆圈,沿着同一个方向我们可以回到出发点。

问这位科学家能不能再次回到赤道纪念碑的位置?为什么?4.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二):探究纬度的划分(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纬线,纬度是怎样划分的呢?(2)出示纬线图,指导判断方法:(3)引导学生辨一辨:高、中、低纬度的划分(4)展示:广州从化“北回归线23.5°N 纪念碑”;台湾省嘉义县“北回归线23.5°N纪念碑”,初建于清光绪34年。

5.引导学生画一画—南北半球的划分提示:北纬位于北半球。

南纬位于南半球。

二:1.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三):探究经线的特点(1)提问:明确观察经线的角度。

(2)引导学生归纳、展示交流2.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四):经度是怎样划分的(1)本初子午线:经度是0°,经度起始线。

(2)出示本初子午线材料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有座子午宫,那里有一条铜制子午线。

铜制子午线嵌在大理石中间,笔直地从子午宫伸出,它就是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地球与地球仪2(原创完整教学案附答案)

地球与地球仪2(原创完整教学案附答案)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思路: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

本节内容抽象,同时又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故可以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

本节课采用分组观察、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观察、合作互助中学习。

教学过程:一、让学生感受到要在地球上确定位置,需要借助经纬线。

二、认识经线、纬线。

2、各小组讨论,分工记录各部分内容。

教师指导,帮助解答问题。

3、15~20分钟后,各小组汇报结果。

4、指导学生认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巩固知识点问题设计:1、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2、纬线的长度变化有什么规律?3、经线是什么形状的?4、经线的长度有什么规律?5、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6、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7、找出位于南、北半球的大洲?8、找出位于东西半球的大洲?总结: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给予鼓励性评价。

四、强化训练师生共评总结: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给予鼓励性评价。

课堂达标一、选择题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经线总共有360条B.纬线总共有180条C.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D.经线和纬线都是斜交的2.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B.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C.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D.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3.关于纬线的说法,错误的是()A.纬度越高,纬线越短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相交的整圆D.任何一条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4.下列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①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线,是90°纬线②赤道是划分经度的起点线,是0°经线③赤道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④赤道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5.关于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正确说法是()A.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愈来愈大B.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180 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90 6.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这样在南北极点各有()A.一个方向B.两个方向C.三个方向D.四个方向7.表示东经的代号是()A.E B.W C.N D.S8.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0°经线和180°经线B.20°E,160°WC.0°经线和0°纬线D.20°W,160°E9.中纬度是指()A.0°~30°B.23.5°~66.5°C.30°~60°D.60°~90°10.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他位于()A.出发点B.出发点以北C.出发点以西D出发点以东二、读图题1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教师只是在帮助他们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活动,而学生则紧紧围绕自制小地球仪在课堂上通过:成果分享—发现问题—自学自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列表总结六个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列表比较法【教学用具】自制地球仪、地球仪、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传授新课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

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

1.2《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1.2《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地球和地球仪学科初中地理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经线、经度的概念,知道纬线、纬度的定义,掌握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2.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坐标的能力,可以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学生对于空间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的概念及其特点。

2.难点:利用经纬网进行地理位置的准确定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张世界地图的局部,提问:“如果我们想要在这张地图上快速地找到一个城市,但不能直接提及城市名字,却要准确的向别人描述出这个城市的精确地理位置,应该怎么表述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经纬网的概念。

思考并回答。

将问题与课本相结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发挥想象。

新课讲授一、经线和经度1.经线阅读课本P15-P16内容,找出经线的形状、数量、长度和方向等特点。

阅读课本,尝试总结经线的特点。

通过直观展示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经线和纬线的概念。

通过观察和理解,让学生快速的掌握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师讲解: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线,所有经线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过渡)通过刚刚的自学,我们知道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

那这些经线如何进行区分呢?2.经度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起点,向东为东经(E),向西为西经(W),各分180。

,合起来为360°。

活动展示: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并标记出几条主要的经线和纬关于经线形状特点半圆弧指示方向南北方向长度特点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线可组成圈数量无数条相互关系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等)3.东西半球的划分:解说本初子午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平时在地图上,我们看到的东西半球图都是以 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而不是 以本初子午线呢?观察手中的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找 到特殊的经纬线位 置,加深对经纬网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2课时)

1.2.1 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2、学生能够通过方法指导、经纬网判读训练,学会正确书写经纬度坐标。

3、通过出示“嫦娥六号”的情境和地图,让学生学会利用经纬度描述嫦娥六号发射和降落的地理位置。

通过设置课本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经纬度坐标在地球仪找到相应地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1、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说出自己的想法。

问题导入:一位旅行者在赤道上的某个地点,向正北方向走了1000千米,然后向正东方向走了1000千米,又向正南方向走了1000千米,再向正西方向走1000千米,他认为会回到原地吗?为什么?引出纬线的特征学生能够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产生探究下去的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纬线和纬度学生阅读课本,同桌谈论说出纬线的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相互关系和数量。

学生认真听讲,并画出纬度的划分规律示意图。

并且自主完成“学以致用”的纬度的书写。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南北半球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学生自主完成课本P18表1.4和1.5的活动题。

教师出示活动1:同桌讨论探究:说出纬线的特征(2分钟)任务:利用学习经线的方法,并阅读课本p17 图1.15,根据表格的提示,从以下角度说出纬线的特征,并尝试画出示意图。

过渡:纬线也有无数条,为了区分每一条纬线,我们给每条纬线一个度数,那么纬度的起始时0°,0°纬线就是赤道。

出示动画,解释纬度的划分和分布规律(重难点)出示分布规律:度数往北递增是北纬,往南递增是南纬。

学以致用:出示两幅示意图,让学生写出纬线的度数。

讲解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把地球分成两半,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通过快问快答,检测学生是否能快速掌握。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南半球指哪些地区?30°S,70°N分别在哪个半球??出示动画,讲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是低纬度地区。

30°-60°是中纬度地区。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二课时)题课型新授第_二课时备课补充材料教学目标:1、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利用地图和自己的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

4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重点:地球的公转、五带的划分难点:四季的形成教学方法:六助教学法(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读助)教学过程:导课:(实用、新颖、简洁)创设情境,同学们回想早晨和中午什么时候影子长什么时候影子短?一年四季什么时候影子长什么时候影子短?讲授: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1、地球的公转教师与学生同时演示。

2学生思考公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转动特点。

3公转产生了那些自然现象?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地球公转的转动特点?这样的特点产生了什么后果?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1、五带的划分2、四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子的长短;白天和黑夜长短的变化。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北半球昼夜长短北半球季节南半球季节月份春分3.21赤道昼夜等长春季秋季夏至6.22北回归线昼长夜短夏季冬季秋分9.23赤道昼夜等长秋季春季9.10冬至12.22南回归线昼短夜长冬季夏季12.1.2四、当堂检测(续助5分钟左右)地球运动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方向周期旋转中心转动特点产生的自然现象作业(2)学生思考假若地轴不是倾斜的,地球上的季节会有哪些变化?(3)如果地球停止公转了,会出现那些奇异现象?板书设计:演示地球的公转思考总结填表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教后札记:。

1.2.2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1.2.2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教学重点1. 能够了解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并能在地球仪上正确地指认出。

2. 能够总结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 能够知道划分半球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通过学习了解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2. 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导入师: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对人类生存发展有何作用?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即可师:在交通、生活、军事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拓展:中国地球仪的制作中国制作地球仪始于元代,在当时,球面就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亲自制作地球仪,向中国传授古希腊的“地圆说”,继明之后,清初康熙皇帝也命朝廷官员制作地球仪,使当朝的人们能及时了解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新知识,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认识水平。

明、清两朝制造的地球仪现仅存3件,其中2件存于故宫博物院,1件存于伦敦英国博物馆。

1.认识经线①概念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叫经线。

师生互动活动:请同学在地球仪上,用手描出一条经线。

联系生活感知经线形状:拓展:经线为何也叫子午线?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

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中国古代用“子”表示北方,“午”表示南方,子午方向就是南北方向,也就是经线指示的方向。

同桌互助提示:阅读教材第15页,填下表。

经线特征形状长度指示方向数量经线有无数条,我们该如何区分它们呢?2.认识经度①概念经度: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和当地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讲解其中的关键词: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

②经度的划分从0°经线开始向东向西逐渐增大到180°0°经线有叫做本初子午线0°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对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是,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等知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基本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通过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地理的视角看待世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网的构成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得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学生分组名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精品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精品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方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纬线的特征及纬度的划分规律,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

2.知道经线的特征及经度的划分规律,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1.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

2.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1.准确的掌握纬度的分布规律,理解纬度大小与纬线长度的关系。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二、教学策略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基础。

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

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策略上,本节课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小活动的助手。

学生紧紧围绕自制的简易地球仪,在课堂上通过成果分享—发现问题—自学自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六个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师需在课前准备好教具地球仪、红色和蓝色水彩笔并要求学生准备好上节课制作的简易地球仪(可以用乒乓球代替)。

三、教学流程1. 下列经线中,能与20°W所在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的是( )A. 160°EB. 70°EC. 160°WD. 70°W2. 关于经纬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线的形状是圆B.赤道是最长的纬线C.纬线相交于两极D.经线指示东西方向3. 关于地球仪上的0°经线与0°纬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0°纬线和0°经线一样长C.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2倍D.0°纬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4. 下列纬度属于北半球和中纬度的是( )A. 20°NB. 40°NC. 20°SD. 70°S5. 下经线属于西半球的是( )A.90°EB.20°EC. 10°WD.180°【参考答案】A;B;C;B;D五、课程小结六、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一、纬线与纬度赤道: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纬线: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纬度:0°~90°,赤道的纬度为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二、经线与经度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0°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以0°经线为起点,向东和向西各分180°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1.1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1.经纬度的划分。

三、教材设计思路根据课表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本节的重点不在于单纯地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而经纬网,是学生建立地球空间概念的基础。

让学生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知识,认识地球仪,使学生学会比较和归纳等地理学习的常用方法,逐步地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问题引领:中国某商船在索马里海域遇袭,应该如何在求救电报中说明自己的位置,才能让我军护航编队迅速准确找到。

教师讲述:这就需要知道如何在地球上准确定位。

【讲述新课】忆一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习活动一:再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

方法指引(1):阅读图1.6,仔细观察地球仪,结合课本第6 页有关文字描述。

问题引领:1.找出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2.纬线的定义。

3.纬线的特点(形状、位置关系、变化趋势、指示方向)。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纬线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纬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互平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同一条纬线上只存在东西位置关系。

(转承)纬线有无数条,那怎样区分不同的纬线呢?于是人们给不同的纬线标上度数,就有了纬度。

教师讲解:纬度是指地球仪上某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构成的夹角(线面角)。

方法指引(2):阅读图1.6 并结合下图。

问题引领:1.赤道的纬度是多少。

2.南北纬的分界线及代号。

3.纬度的范围是多少。

4.A 、B 、C 三点的纬度是多少。

5.低纬、中纬、高纬如何划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赤道的纬度是0°是纬度的起始点,也是南北纬的分界线,南纬(赤道以南)用S 表示,北纬(赤道以北)用N表示,纬度的范围是0°-90°。

《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本课为第二学时第四页地球仪部分,它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仪,内容包括让学生认识地球仪地轴、南北极、经线和纬线及其之间的关系。

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份。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经线、纬线的特征。

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这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设计思想】新课标活动建议:让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小地球仪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而本课设计思想是:让学生做地球仪,更让学生用自制地球仪,通过对小地球仪进行探究性学习,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让一个简单的乒乓球变成一个含有信息量的小地球仪。

一、教学理念:1、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突出“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设计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关键,本课以不同于“接受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课堂上围绕自制小地球仪通过:发现问题—自学自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集体评估六个活动环节,完成学习任务,以学生的主动思考、摸索,去独立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2、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以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为前题,活动评价表的设计兼顾课堂作业、团体合作能力、学习效果三方面的评价。

课前自制小地球仪作业占5.5分、地球仪标注与描述5分,探究学习经纬线的特征4.5分,以上制作探究部分共15分,另附加分5给团队合作较好的小组,以激励同学互帮互助,培养凝聚力。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3.什么是地球仪?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

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1.纬线(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

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