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针灸治疗学附录关于神经、精神疾病的针灸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学附录关于神经、精神疾病的针灸临床研究进展
一、针灸治疗学神经、精神疾病的适应病症主要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脑中风、精神抑郁症、癫痫、精神分裂。
老年性痴呆、各种神经痛等。
二、针灸治疗神经、精神疾病适应病症目前的研究结果: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方法既有传统的针刺、艾灸、拔罐、三棱针刺血,又有现在发展的皮肤针、电针、穴位注射、TDP(神灯)、微波、高压氧等。
选穴特点:以局部和远端取穴相结合为主,也有耳穴、头穴等。
针灸时机:何时以针灸介入疾病的治疗目前临床虽尚有争议,但有学者研究设计方案表明,早起针灸治疗跟有助于完全性面瘫患者面肌功能的恢复,但取穴要偏少,刺激量要小。
针灸治疗的机理:针刺能改善局部神经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损伤神经再修复。
2、脑中风: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主要是运用毫针和头针疗法。
选穴特点:重视头部、颈项部、舌体局部为主,尤其是舌体局部和咽后壁的点刺法,要求强刺激和舌下点刺出血。
针灸时机:急性期运用针刺效果理想,而且运用针刺可治疗和缓解部分危象,如呼吸衰竭急刺气舍穴等。
针灸治疗机理:醒脑开窍。
3、精神抑郁症:针灸治疗方法主要是运用毫针和头针疗法。
选穴特点:多选督脉穴疏肝理气、调神解郁,如神庭、水沟、印堂、大椎、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太冲、三阴交等。
头穴取额中线、顶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等。
针灸时机:分期治疗针灸治疗机理:早期行气解郁,中期下气开结,后期益气凝神。
4、癫痫针灸治疗癫痫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取穴以督脉为主,多用水沟,大椎,哑门,风府,巨阙,鸠尾,内关,合谷,太冲等穴。
治疗方法主要有针刺,头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埋药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穴位埋线,疗效较为满意,不良反应和副反应少。
通过穴位刺激,使脏腑调和,阴阳平衡,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得以恢复。
一般一个月埋一到两次。
5、精神分裂症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以病程短,有明显诱因者疗效较好。
大多采用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的方法,多取镇静安神的穴位如,水沟,风府,风池,百会,四神聪,内关。
《针灸治疗学 》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身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学时:99(81/18学时)学分:5.5一、课程性质与目的《针灸治疗学》是针灸专业的重点课程,是研究如何将已学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知识,综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学好笨课程对于使用针灸防治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学的理、法、穴、方、术(即辨证论治),对一般常见病、部分急症重症及疑难症能熟练地进行恰当处理。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总论(14学时)重点掌握针灸治疗原则、针灸配穴处方、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了解针灸的治疗作用、辩证论治纲领。
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2学时)了解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治疗作用。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2 学时)掌握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熟悉治神守气。
第三章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2学时)熟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八纲辨证等,了解辩证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4学时)掌握针灸的选穴原则、配穴方法、处方的组成。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4学时)掌握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难点:特定穴在临床应用中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中篇各论(65学时)第一章内科病症(重点) 2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痹症、腰痛、坐骨神经痛、痿症、中风、面瘫、三叉神经痛、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病、狂病、痫病、郁病、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癃闭、淋证、遗精、阳痿、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等病证的定义、治疗方法。
熟悉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2)了解末梢神经炎、面肌痉挛、痴呆震颤麻痹、疟疾、胃下垂、尿失禁、水肿、阳强、早泄、男性不育、瘿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
中医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与整合
中医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与整合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功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近年来,中医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索。
本文将就中医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整合。
首先,中医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针灸、中草药、推拿和气功等方法。
其中,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的功能和平衡的方法。
通过针灸可以调整精神疾病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症状。
一些研究也发现,针灸可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中草药在中医治疗精神疾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相比于西药,中草药治疗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相对较低的成本。
许多中草药具有镇静安神、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等作用,可以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和改善心理状态。
然而,中草药的应用也需要严格的剂量控制和个体化调配,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推拿作为中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精神疾病的效果也受到一定的认可。
推拿通过按摩和调整经络,能够促进气血运行,调理心脑功能。
一些研究发现,推拿可以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减轻压力和疲劳感。
但是,推拿的治疗效果受到操作技术和治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除了传统的中医技术,气功也被广泛运用于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中。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达到调和阴阳和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目的。
气功的练习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和专业指导,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减轻症状。
然而,中医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中医技术的治疗效果主要是个体差异性的,对于一些特定的症状,不同的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其次,中医技术的治疗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疗程和耐心的调理,对于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此外,中医技术的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以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支持。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概述•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基础•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实践•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案例•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评估与优化方案•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辅助治疗方法01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概述针灸是一种利用毫针、艾灸等刺激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
通过调节人体经络系统,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定义根据刺激方式的不同,针灸可分为体针、头针、耳针、手针、足针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经络系统,使气血运行通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调节经络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调节神经系统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身体自愈。
调节内分泌疼痛性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
功能性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等。
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02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基础经络是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经别和皮部等。
经络系统是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通路,能够传递身体各部位的信息,调节人体功能。
脏腑是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部分,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胃、小肠、大肠等六腑。
脏腑系统与经络系统相互配合,调节人体各项生理功能,包括神经系统功能。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和脏腑功能,进而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善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接收,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缓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针灸治疗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现代研究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脑部血流、调节神经递质、减轻炎症反应等,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研究还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针灸治疗学
头痛
针灸能够缓解血管紧张,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 头痛症状。
帕金森病
针灸可以调节神经递质, 改善肌肉僵硬和震颤等症 状。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案
感冒
针灸可以发汗解表,缓解 感冒症状,如鼻塞、流涕 、咳嗽等。
哮喘
针灸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和 呼吸系统功能,减轻哮喘 发作时的症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针灸可以改善肺部通气功 能,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
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免疫力
针灸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减少感冒、 咳嗽等常见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健康
水平。
调节内分泌系统
针灸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激素水平 ,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治 疗效果,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
改善心理状态
针灸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 水平。
促进医学模式转变
针灸治疗学的发展推动了医学模式从单一的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 转变,强调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06
针灸治疗学在现代医学中的 地位和作用
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点探讨
针灸治疗学与神经生理学的结合
针灸刺激穴位能够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释放,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现代医学的神经生理学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传承和发展传统医学
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和发展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 医学的精髓。
提供有效治疗方法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为许多疾病 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一些 药物难以治愈的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丰富医学理论体系
针灸治疗学的研究成果为传统医学理 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推动了医学 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随着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各种治疗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阐述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精神病”初发因素是脏腑功能失调(如肝、脾、肾功能紊乱等),导致脑磁场紊乱、情绪失调、神志痴呆、行为异常等症状。
因此,中医药通过平衡人体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功能,调整人体内在环境,使其恢复正常。
同时,中医药强调“以御病者,先御肝”,即将调节和治疗重点放在肝脏上,因为肝主情志,不仅能影响精神状态,还能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以上理论为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提供了基础。
二、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临床证明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疗效很好,这得益于中医药丰富的药物资源和独特的医疗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将就各个方面简单介绍。
1.中药方剂治疗神经质、失眠症、焦虑症等通过临床实践,中药方剂已经成为治疗精神疾病的可行方案。
中华中医药学会药物学分会制定了《中药治疗精神障碍常用方剂标准》,旨在规范中药方剂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有“安宫牛黄丸”、“逍遥丸”等方剂,能够有效地缓解神经质、失眠症、焦虑症等症状。
2.针灸治疗神经症、抑郁症针灸作为中医药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已经被证明对治疗神经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针灸可以促进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平衡,维持寻常模式,促进神经细胞和大脑皮质的生长和分化,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和认知能力,还能对治疗癫痫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推拿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症推拿作为一种手法治疗,其目的是改变人体的气血流动和阴阳平衡,通过调整体内器官的功能,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效果。
推拿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症等症状,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态和情绪。
三、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新进展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但是新的进展和研究也在不断开展。
精神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常用中药包括柴胡、郁金、香附等,常用 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具有疏肝 解郁、调和气血的功效。
针灸治疗
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抑郁症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刺 激相关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达到疏肝 解郁、宁心安神的目的。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不断 增多,显示中医药在改善抑郁症状、降低复 发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疗效。
加强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
加强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基础研究, 深入探讨中医药的作用机制,明确有效 成分及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 依据。同时,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将 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推 动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创新发展。
VS
应用研究
在应用研究方面,应注重临床实践的积累 和总结,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开展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加 强中医药在精神疾病康复期的应用研究, 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焦虑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焦虑症的认识
中医认为焦虑症与心胆气虚、痰火扰心等有关,治疗以益气镇惊、清 心豁痰为主。
常用中药及方剂
常用中药包括人参、茯苓、石菖蒲等,常用方剂如安神定志丸、黄连 温胆汤等,具有益气养心、镇静安神的功效。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焦虑症同样具有显著疗效,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可调节脏腑 功能,达到镇静安神、舒缓情绪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 等原则设计临床试验, 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
靠性。
受试者选择
明确受试者的纳入和排 除标准,选择符合要求
的受试者进行试验。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 ,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 药治疗,同时设置对照
2024年针灸治疗学总结样本(2篇)
2024年针灸治疗学总结样本【针灸治疗学总结】2024年,作为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传统医学技术,针灸治疗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2024年的针灸治疗学进行总结,探讨其应用领域、研究进展和临床价值,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一、应用领域针灸治疗学的应用领域在过去几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
除了传统的针灸治疗外,针灸在神经科学、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神经科学领域,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领域,针灸可以帮助康复者尽快恢复功能,减少康复时间,提高康复效果。
此外,针灸还在心理治疗、皮肤科、妇科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
二、研究进展在2024年,针灸治疗学的研究进展呈现出多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通过结合神经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人员深入探究了针灸治疗的机制。
研究发现,针灸对疼痛、炎症和神经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相互影响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优化针灸治疗方案、发展个体化的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临床试验的推动下,针灸治疗学得到了更加系统、科学的验证。
许多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某些疾病如慢性疼痛、抑郁症等有明显的疗效。
此外,一些前瞻性研究还在探索针灸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的应用,为未来的针灸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三、临床价值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学展现出了诸多优势和独特价值。
首先,针灸治疗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风险,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
其次,针灸治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症状,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针灸治疗具有较强的个体化特点,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针灸治疗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可以实现综合医疗模式,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针灸治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种常见疾病。
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1、掌握针灸治疗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理论、腧穴理论、针灸方法等。
2、掌握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感冒、头痛、失眠、哮喘、胃痛、腹泻等。
3、了解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掌握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针灸治疗基本理论:包括经络理论、腧穴理论、针灸方法等。
2、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感冒、头痛、失眠、哮喘、胃痛、腹泻等。
3、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介绍针灸治疗的适用范围和禁忌,确保安全有效的进行治疗。
4、临床实践:通过模拟治疗、临床见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针灸治疗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规范。
四、课程实施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
2、实践教学:安排实验室训练和临床见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评估与反馈:通过作业、测验、实践评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五、课程评价1、理论考试:考察学生对针灸治疗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践考试: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期末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成绩,以及平时的学习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大纲细则1、第一部分:针灸治疗基本理论(8学时)(1)经络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临床应用;(2)腧穴理论:腧穴的分类、定位方法及主治病症;(3)针灸方法:针刺法、灸法及拔罐法等基本技术的操作及注意事项;(4)针灸治疗作用及机制:针灸对机体的调节作用及治疗机制。
2、第二部分: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16学时)(1)感冒: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针灸治疗;(2)头痛: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针灸治疗;(3)失眠: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针灸治疗;(4)哮喘: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针灸治疗;(5)胃痛: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针灸治疗;(6)腹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针灸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进行 探索,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等方法,对中 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同时, 还将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02 神经系统疾病概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针灸 、中药等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得到广 泛应用。
国外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 康的不断追求,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 系统疾病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 广。
国外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学 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帕金森病
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 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
B
C
癫痫
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 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 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
多发性硬化
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 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脑室 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等部位。
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 医结合治疗研究
汇报人:XX 2024-02-02
目录
• 引言 • 神经系统疾病概述 • 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 西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目录
•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优 势与实践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神经系统疾病的普遍性和高发性
针灸治疗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针灸治疗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原理和方法近年来,针灸治疗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效果备受关注,逐渐成为一种非药物疗法的选择。
那么,到底针灸如何治疗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呢?本文将从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两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针灸治疗的原理1.余气、营血理论针灸学慨括地讲,它将人体表面的经络与深部的脏腑器官相连接起来,以治疗疾病或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
在针灸治疗中,通常采用的是余气、营血理论。
简单地说,余气指的是“气血循环”,即气和血在经络中流通,它们的增衰变化影响着人体的机能状态;而营血指的是营养和血液成分,即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蛋白质、水分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在人体各种疾病中,这两种物质均会出现问题,因此,针灸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会首先调整这两种物质的平衡。
2.气血失调理论在针灸治疗时,有时也会运用“气血失调理论”进行辅助治疗。
患有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患者,其实都是由于身心状态失调而引起的。
针灸治疗中,调整气血平衡是关键,使用其方法来让患者重新恢复身心的平衡状态。
一般来说,当患者的气血失调倾向于脾胃失调时,针灸师会先调整元气,增强脾胃的功能;而当心肾不足时,则会在针刺过程中重点调整心肾,增强其功能。
这样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快速地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针灸治疗的方法1.针刺一般部位针灸治疗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疾病时,一般会选取手心、足心等部位进行针灸。
这些部位是人体表面神经分布比较集中的部位,通过针灸刺激可以产生一种奇妙的感受,能够迅速地调节人的情绪和神经系统。
因此,这些部位也被称为“情感穴位”。
2. 疏通经络针灸治疗中,经过患者的整体详细检查后,针灸师会选择一些与疾病相关的经络穴位来进行针灸。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针灸师会使用不同的针灸技法和手法,以不同的时间间隔、频率和针刺深度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各个系统的平衡。
3.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但凡涉及到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等比较复杂的情况,都需要与其他疗法配合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一节晕厥 第二节虚脱 第三节高热 第四节抽搐 第五节内脏绞痛 第六节出血证
第一节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二节戒断综合征 第三节肥胖症 第四节肿瘤 第五节衰老 第六节损容性皮肤病
第十三章子午 流注针法与灵
龟八法
第十四章针灸 临床研究进展
第一节子午流注针法 第二节灵龟八法
一神经系统及精神心理疾病 二痛证 三呼吸系统疾病 四心血管系统疾病 五消化系统疾病 六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七五官科疾病 八其他病证
目录分析
1
第一章针灸治 疗原则
2
第二章针灸治 疗作用
3
第三章针灸临 床诊治特点
4
第四章针灸处 方
5
第五章特定穴 的临床应用
一治神守气 二补虚泻实 三清热温寒 四治标治本 五三因制宜
一疏通经络 二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三调和阴阳
一辨病诊治 二辨证诊治 三辨经诊治
一穴位的选择 二刺灸法的选择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三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内科病证
第六章头面躯体痛 证
第八章妇儿科病证
第九章皮外伤科病证 第十章五官科病证
第十一章急症 第十二章其他病证
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面痛 第三节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第四节落枕 第五节漏肩风 第六节臂丛神经痛 第七节肘劳 第八节腰痛 第九节坐骨神经痛
第一节中风 第二节眩晕 第三节贫血 第四节高血压病 第五节面瘫 第六节面肌痉挛 第七节痹证 第八节痿证 第九节外伤性截瘫
针灸治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2024年针灸治疗学总结(2篇)
2024年针灸治疗学总结____年针灸治疗学总结引言:针灸治疗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传统医学的认可,针灸治疗学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____年,针灸治疗学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本文将对这些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针灸治疗学理论研究的新突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针灸治疗学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____年,研究者们发现了更多针灸穴位和经络的特点以及对应的生理功能。
通过研究大量的临床案例,他们发现不同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不同的生理过程,从而为针灸治疗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基础。
同时,利用现代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者们对针灸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索,从而揭示了针灸疗效的分子基础,并为针灸治疗学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加确切的依据。
二、针灸治疗学临床应用的新进展在____年,针灸治疗学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根据研究者们的实践和观察,针灸治疗在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特别是在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针灸治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并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和医生的认可和使用。
此外,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通过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如电针、激光针灸等,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这些新进展促使针灸治疗学走出传统的局限,更好地满足了现代医疗的需求。
三、针灸治疗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随着现代医学对综合医疗的倡导,针灸治疗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____年,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开设针灸科,将针灸治疗与西医的诊断和治疗相结合,形成了多学科的治疗团队。
这种融合既继承了传统的针灸治疗学的优势,又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优势,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此外,针灸治疗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渗透到西医的课堂和临床中,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针灸治疗学全本
艾灸技术
选取穴位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穴位 进行艾灸。
点燃艾条
使用艾条作为灸材,点燃 后放置在选定的穴位上。
调整距离
调整艾条与皮肤的距离, 以控制热力的大小和作用 时间。
施灸
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时间进 行艾灸,以达到温通经络 、补气助阳的作用。
拔罐技术
善。
现代,针灸治疗学已逐渐走向国际化, 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
传统医学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治疗学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理论和腧穴理论。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连接,经络是 气血运行和信息传递的通道。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各个部
位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甲乙经》
总结词
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详细描述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针灸理论、腧穴、刺灸方法及针灸治 疗等,是针灸学发展的里程碑之作。
《针灸资生经》
总结词
宋代针灸学著作,内容详实,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详细描述
该书详细论述了针灸理论、腧穴、刺灸方法及针灸治疗等, 并对一些疑难杂症进行了探讨,是学习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针灸治疗学的全球 发展。
针灸治疗学发展趋势
01 02
针灸治疗学的深入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灸治疗学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包括对针灸作用 机制的深入探讨、对针灸治疗效果的进一步验证、对针灸技术方法的改 进和创新等。
针灸治疗的普及和推广
随着人们对针灸治疗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提高,针灸治疗将在更广泛的 范围内得到普及和推广,为更多的人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目录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新进展》目录前言第一部分总论——现状与展望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进展概况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中西结合诊治的成果概况一、中医证候诊断的研究二、中医证候在疾病中分布及演变规律的研究三、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四、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五、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研究第二节中西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存在的不足一、中西医结合诊疗神经系统疾病尚缺乏系统性二、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药应用缺乏辨证论治整体观三、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药制剂分布不均五、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不足第三节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神经系统疾病概述一、缺血性中风二、偏头痛三、帕金森病四、血管性痴呆五、特发性面神经炎六、重症肌无力七、多发性硬化八、肝豆状核变性第二章中西医结合诊治神经系统疾病的思维模式第一节以传统中医思维诊治神经系统疾病一、疑难疾病的辨证论治二、多因素致病的老年病、慢性病、退行性疾病三、慢性疲劳综合症、亚健康状态第二节以现代医学技术研究中医辨证分型及提高疗效一、辅助检查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二、中成药制剂三、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第三节用方证结合思维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方证类型及治疗处方一、“方证三角”二、类方、体质与神经系统疾病三、方证与神经系统疾病第三章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应用第一节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地位和现状第二节中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第三节针灸推拿等其他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一、临床研究二、理论研究三、基础研究四、中药质控和安全性研究第五章中成药在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合理使用第一节中成药新制剂及其药性一、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二、清热开窍类中成药三、补益类中成药第二节以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中成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一、分清中成药的寒热性质二、分清中成药的补泻功效三、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均可使用的中成药第六章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指南解读第一节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解读第二节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解读第三节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解读第七章神经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展望第一节中西并行,凸显中医特色一、改进思维模式,强化方证结合思维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二、用循证医学手段检验中医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的作用三、积极应用中西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并通过临床实践加以改进第二节发挥中医药在神经病学急症、危重症治疗中的作用一、改进现行临床路径和指南,增加中医药在神经系统危急重症中应用的机会。
针灸治疗学讲稿
20
精选版课件ppt
第三节 脏腑证治
思考: 1.哪些腧穴与脏腑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 2.在针灸临床运用脏腑辨证与中医其它临床各
科运用脏腑辨证有无区别?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
中之热也?”
21
精选版课件ppt
第三节 脏腑证治
五脏病的证治规律 俞募穴+原穴 六腑病的证治规律 俞募穴+下合穴
举例:胃痛:双侧内关、中脘、足三里 应用:左右交叉配穴——头面疾患多用 左右对称配穴——内脏疾患多用
45
精选版课件ppt
(五)三部配穴法
三才配穴法(天、地、人) 局部、邻近、远端配穴法 眼病:睛明(局部)、风池(临近)、光明
(远端) 应用较广。
46
精选版课件ppt
二、按经配穴 (一)本经配穴法
二、按经配穴 (一)本经配穴法
(二)表里经配穴法 (三)同名经配穴法 (四)子母经配穴法
41 (五)交会经配穴法
精选版课件ppt
一、按部配穴
(一)局部配穴法 定义:什么是局部配穴法?——在病变局部配穴 举例:偏头痛: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太阳、阿是 适用范围:所有病症(头痛治痛永远是对的,只是层
38
精选版课件ppt
第四章 针灸配穴处方
第一节 选穴原则 第二节 配穴方法 第三节 处方的组成
39
精选版课件ppt
第一节 选穴原则
一、局部选穴 二、邻近选穴 三、远端选穴 四、辨证选穴 五、随症选穴(经验选穴)
40
精选版课件ppt
第二节 配穴方法
一、按部配穴
(一)局部配穴法 (二)上下配穴法 (三)前后配穴法 (四)左右配穴法 (五)三部配穴法
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扁鹊心书》:“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
针灸治疗学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学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它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喜欢用针灸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在缺乏现代医疗手段的情况下,针灸成为了救治病患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针灸治疗学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针灸治疗学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治疗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根据考古学的证明,约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使用针石刺穴治疗疾病的记录。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治疗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成为了山东大学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治疗学发展的里程碑是《黄帝内经》的出现。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它收录了由古代医学家总结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案和理论。
这部经典对于剖析身体结构和病因病机,进而指导医学实践,对于针灸治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医学文化的流传,针灸治疗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为针灸治疗学的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思邈发扬利用针灸治疗不同部位的病症,增强人体免疫力,伤口愈合等现代理念。
清代是中国针灸治疗学史的重要时期。
在清朝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著名的医学家倪海数据的《针灸甲乙经》和马全相的《针灸大成》成为了针灸治疗学的标志性著作。
而随着近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针灸治疗学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非药物疗法。
二、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针灸治疗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人体经络学、针灸学、五行学、阴阳学等。
其中人体经络学是针灸治疗学的基础,它认为人体内部有一些经络,其运行规律具有特定的节律性和循环方式。
针灸师根据人体经络的走向,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达到调整气血运行、疏通经络的目的。
针灸学是针灸治疗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针刺的穴位、方法、刺激方式和技术等方面。
针灸师必须熟知各种针刺技术,并结合病症对患者进行精确的针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针灸治疗学神经、精神疾病的适应病症主要有: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脑中风、精神抑郁症、癫痫、精神分裂。
老年性痴呆、各种神经痛等。
二、针灸治疗神经、精神疾病适应病症目前的研究结果: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针刺方法既有传统的针刺、艾灸、拔罐、三棱针刺血,又有现在发展的皮肤针、电针、穴位注射、TDP(神灯)、微波、高压氧等。
选穴特点:以局部和远端取穴相结合为主,也有耳穴、头穴等。
针灸时机:何时以针灸介入疾病的治疗目前临床虽尚有争议,但有学者研究设计方案表明,早起针灸治疗跟有助于完全性面瘫患者面肌功能的恢复,但取穴要偏少,刺激量要小。
针灸治疗的机理:针刺能改善局部神经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损伤神经再修复。
2、脑中风:
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主要是运用毫针和头针疗法。
选穴特点:重视头部、颈项部、舌体局部为主,尤其是舌体局部和咽后壁的点刺法,要求强刺激和舌下点刺出血。
针灸时机:急性期运用针刺效果理想,而且运用针刺可治疗和缓解部分危象,如呼吸衰竭急刺气舍穴等。
针灸治疗机理:醒脑开窍。
3、精神抑郁症:
针灸治疗方法主要是运用毫针和头针疗法。
选穴特点:多选督脉穴疏肝理气、调神解郁,如神庭、水沟、印堂、大椎、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太冲、三阴交等。
头穴取额中线、顶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等。
针灸时机:分期治疗
针灸治疗机理:早期行气解郁,中期下气开结,后期益气凝神。
4、癫痫
针灸治疗癫痫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取穴以督脉为主,多用水沟,大椎,哑门,风府,巨阙,鸠尾,内关,合谷,太冲等穴。
治疗方法主要有针刺,头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埋药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穴位埋线,疗效较为满意,不良反应和副反应少。
通过穴位刺激,使脏腑调和,阴阳平衡,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得以恢复。
一般一个月埋一到两次。
5、精神分裂症
针灸治疗精神分裂症以病程短,有明显诱因者疗效较好。
大多采用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的方法,多取镇静安神的穴位如,水沟,风府,风池,百会,四神聪,内关。
合谷,太冲等。
6、老年痴呆: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以针刺为主,结合其他疗法的多元化治疗措施如穴位注射,激光,中西药物内服等方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
针灸对VD的临床研究虽然初步摸索出了一些规律,但在组穴处方,规范疗程以及腧穴的相对特异性方面还未深入:在针灸治疗VD的疗效机制方面还多关注于患者外周指标的改善,尚无针对脑区病灶的直接观察和研究。
针灸治疗机理:针灸能影响VD患者微循环,氧自由基代谢,一氧化氮的调节功能。
7、其他疾病
乙型脑炎后遗症针灸也取得一定的疗效。
主要用头穴电针与常规体针交替进行,有效率在80%以上。
如再结合其他康复措施进行早期治疗,疗效更好。
针灸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多配合心理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避免了长期用药的弊端。
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多在早期采用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为受损的脊髓创造良好的再生和修复条件,并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减轻货消除后遗症的发生。
针灸对面瘫痉挛、震颤麻痹、小儿脑瘫、智能发育不全、注意力缺陷综合征等也有一定疗效。
针灸对于各种神经病诸如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臂丛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均有较成熟的经验,尤其是血管神经性头痛、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
临床病例较多,治疗方法多样,临床疗效肯定。
研究方向:
1、针灸学将成为真正的世界主流医学之一
由于饮食结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老年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绝经后骨质疏松和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则将成为未来医学的主要目标;精神疾病、滥用药物引起的药物依赖以及与吸毒、同性恋等相关的艾滋病等也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国际上面对化学合成药品的担心日益增加,随着人们在医疗上回归自然愿望的增强和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深入,针灸治疗上述疾病的优越性将越来越明显。
可以预言,在经络实质和针灸作用机制被基本阐明之后,以良性、双向性调整为特点,效高、安全、经济、方便又无创伤的新型的针灸疗法将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各国医学界及卫生行政当局的认同,而使其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主流医学之一。
2、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近二十年来,针灸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蓬勃发展,使临床治疗神经疾病的病种范围不断扩大。
表现在:(1)针灸既能治疗许多慢性疾患,尤其是对某些疾病后遗症的治疗,也能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的救治,成为现代急救医学中的重要疗法和辅助疗法。
(2)针灸不仅能治疗功能性病变,同样也能治疗器质性病变。
(3)针灸既可以治
疗常见轻病(如面神经炎、偏头痛、颅脑外伤后综合征等),也可以治疗某些疑难重症(如脑卒中、截瘫等)。
(4)针灸既可以治疗已病,也可以“治未病”,即起到一定的预防保健作用,在预防医学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针灸在这一领域将大有用武之地。
研究热点按频次排序为脑血管病,面神经麻痹及坐骨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