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异化归化的认识
浅议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
浅议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既相互区别,又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通过正确使用它们能有效达到目标语言的表达效果。
首先,异化是一种比较保守、更加有效的翻译策略。
在异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紧密地遵循原文,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义和表达方式,不去尝试太多的权衡,从而与原文保持一致,以更好地表达作者本意。
例如,把英文“I'm going to the store”翻译成“我要去商店”,就是一种异化翻译。
其次,归化是一种比较宽松的翻译策略,它强调的是译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关联性,追求译文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流畅度和接受度,所以会有更多的权衡和变通,从而让译文更加地地道、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例如,把英文“I'm going to the store”翻译成中文“我要去商场”,就是一种归化翻译。
由于异化翻译更加忠实原意,因此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但是也有可能带来译文的生硬和死板感。
而归化翻译更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表达效果,但是也容易给译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容错空间,有可能会牺牲原文的准确性。
因此,在实际翻译中,译者不应该偏向于任何一种翻译策略,而是要根据文本特点和译者的语言能力来恰当地选择异化或归化,从而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准确与流畅性。
总之,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并不互斥,而是有机结合,在目标译文中协调起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正确使用能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译文求真求实、富有感染力。
关于归化与异化的理解
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
归化和异化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
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 method) 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同时,译者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1.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2.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3.lick one’s bo ots 拍马屁4.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5.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6.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7.T 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8.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的论文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的论文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归化和异化之争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该文是对归化和异化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归化;异化;翻译;文化意象1.引言在我国翻译史上,异化和归化之争见于现代史上以“信”和“顺”为代表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大规模论战。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归化和异化之争已经成为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
对于这样一个带有双重性问题的争论,往往难有最终的结论。
争论的双方如果不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论证方法,提供充分可信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新一轮的辩论也许将和历史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最后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我们必须清楚翻译过程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随着国际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翻译活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加以剖析,以说明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作用。
2.语言与文化意象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
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
对“归化”与“异化”的理解和思考
对“归化”与“异化”的理解和思考223对“归化”与“异化”的理解和思考刘畅(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00)摘要:归化还是异化,这是翻译界争论了多年的两大翻译策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
而大家的争论主 要集中在归化好还是异化好,或者归化为主还是异化为主。
总体来说归化和异化这一观点的提出,也表达了译 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于语言的把握。
在我看来异化不能算作能与归化抗衡的一极,它只是在归化无法顺利实 施时的一种暂用手段,归化才是万古不变的策略,才是大势所趋。
本文将针对几例异化定义做浅显的反驳,但 是也要肯定异化在几个领域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归化异化存在的必要性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23-0223-02翻译从起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无论是中国或是 西方,翻译的历史相当悠久。
但是翻译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形成一系列翻译理论还是近代才开始的,本文以下观点都 是针对英译汉角度谈归化与异化。
根据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⑴中提 出来的对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一、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 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 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 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 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 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一) 对归化的理解归化关键在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必须到位,与作者建 立起心灵沟通,真正了解作者意图,利用自己对译人语的 理解优势,站在读者一边,给读者讲述作者的故事。
(二) 对归化的态度归化译法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 译人语的文化价值,把原作者带人译人语文化。
这都是我 们可以做到的。
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大 众更快捷地读懂外国作品、文化等等,而不是不负责任地 全部罗列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体会。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归化和异化是当今社会中突出的问题,因为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社会的迁移和移民使得不同的文化、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日益增多的民族或种族之间交流和传播。
归化是一种文化上的迁移,指的是一个人或群体逐渐接受新文化,熟悉新文化,以这种新文化为自己的文化,最终将新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中。
另一方面,异化是指一个人或群体逐渐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融入新的文化之中,并以新的文化形式重新塑造自己的文化,从而创造新的文化价值。
从历史角度来看,社会中常常会出现归化和异化的现象,大臧朝李政道在六朝时期对外来文化的弘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时,在这段期间,当地人民也出现了归化现象,他们开始接受外来文化,并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从而使得原有的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
当前,归化和异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各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更加频繁。
归化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文化背景比较薄弱的群体会越来越接受西方文化的全球性趋势,尤其是西方式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以及媒体带来的视觉影响。
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化也出现了异化现象,我们可以在各种文化中渐渐发现零星的影子,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将英语和日语词语渗入其中,这就是一种异化的现象。
归化和异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虽然其中不乏优劣,但它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多样性文化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归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可以推动文化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水平。
异化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把社会的不同文化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多样性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形成多元文化的新格局。
总之,归化和异化都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它可以使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得到促进,同时也能够推动不同文化的结合和创新,以保存多样性文化价值观和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最新-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精品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一归化、异化的概念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所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臵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在看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
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
因此,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异化和归化的概念
异化和归化的概念异化和归化,这两个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啊!异化呢,就像是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变得和原本的自己不一样了。
比如说,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压力和规则,慢慢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热情,这不就是一种异化吗?这就好像原本自由自在的小鸟被关进了笼子里,失去了翱翔天空的能力呀!而归化呢,则像是一个外来者逐渐融入了新的环境,适应了新的规则。
就好比一个外国人来到我们国家,慢慢地学会了我们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变得和我们一样了。
这不就是一种归化嘛!想想看,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不也是在经历着归化的过程吗?我们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要求和挑战。
异化和归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呀,它们有时候会同时发生呢!就像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被社会的各种因素所异化,变得世故和圆滑;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地归化,去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这多像一场拔河比赛啊,异化和归化在两边拉扯着我们。
再想想我们的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就是一种异化的力量吗?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但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它。
我们整天拿着手机,是不是感觉离开了手机就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异化吗?但同时,我们也在归化,我们学会了利用科技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让生活更加美好。
教育也是如此啊!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会让学生们异化,只知道死记硬背,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但现在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是一种归化的表现嘛!那到底异化和归化哪个更重要呢?这可真的很难说呀!异化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但也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归化可能会让我们更加适应社会,但也可能会让我们失去自我。
它们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我们不能只看到异化的坏处,也不能只看到归化的好处。
我们要学会在异化和归化之间找到平衡,让自己既能保持独特的个性,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不是吗?。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归化与异化一、异化归化的概念及特点Questions:长期以来,翻译中一直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怎样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怎样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译介给国外的读者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1.归化与异化的正式提出: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 readers”.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归化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特点: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法的优点:1) smoothness in language;2) easily accepted by TL readers.1) New brooms sweep clean. (proverb)译文1:新扫帚扫得干净。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而在社交媒体翻译中,“归化”策略则更为合适。社交媒体是人们日常交流的 工具,它需要我们使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在这种情 况下,“归化”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提高交 流的效率和流畅度。例如,将英文的“LOL”翻译成中文的“哈哈”,可以更 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 个概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本次演示将探讨“归化—异化”大讨论的演 变,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 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让译文保持源语言的异 域风情和语言特色。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
考
基本内容
在翻译领域中,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一直备受。这两种策略在翻译 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文本类型的翻译,如商业广告、社交媒体和 学术论文等,均有不同的适用性和效果。本次演示将探讨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 翻译策略,以及在“异化”和“归化”之间的权衡与应用。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中,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次演示 将探讨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中,如何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撰写文章, 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归化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思考导向。本次演示的主题是探讨异化归化策略在文本类 型翻译中的应用。因此,整篇文章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确保思路清晰、逻辑 紧密。
在总结部分,我们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文本类型来决定。异化 归化策略的使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运用两种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总之,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 略导向中,我们应注重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同时翻译的质量和流畅性,以确 保读者能享受到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1 研究缘起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ieiermacher)是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其于1813年提出了两种翻译途径,其一是对读者进行引导,使之向作者接近,而作者本身是安居不懂的,其二则与之相反。
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这部著作中,作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即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以上述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即“接近作者”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即“接近读者”这两个术语。
2 何谓归化和异化遵循“通顺原则”是归化翻译的本质,其以目的语为归宿处理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式等,翻译要“最贴近自然对等”,使之与目的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相符合,使功能或动态对等得以实现。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翻译家,其是归化派的代表人物。
该派的观点是,由于差异存在于两种文化之中,若在译文中强加原文形式,势必会将理解上的困难带给目的语读者。
归化对语言形式特别注重,其将文化交流方面的屏障打破,使文化冲突得以避免,此外,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对译文有共鸣产生,但易使原文中的部分源语文化信息丢失,这是其缺点所在。
异化翻译挑战了归化翻译策略,其以源语为归宿处理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式等,使源语的“异国情调”在译文中突出。
异化派的典型代表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他认为在风格上译文应一致于原文,且将原文之一突出出来。
异化对文化内容特别注重,其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风情,使目的语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将源语文化帶入其中,不过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是其缺点所在。
3 二者间的关系分析不同译者对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进行翻译持不同观点,不过处在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归化策略。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加深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人们也越来越渴求异域文化,翻译中也更多应用异化策略。
归化异化概述及其运用
归化异化概述及其使用一、归化异化的涵义及作用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一种专业的翻译术语,是两种翻译策略称谓,最先由美国的著名翻译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提出。
按照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中给出的定义,归化是指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尽可能将译文本土化,以读者所习惯的方式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翻译,尽可能减少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的翻译策略,简言之就是译者向读者靠拢;异化则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保留原文的异域性的翻译策略,即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是翻译界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两种对立意见形成的,归化认为译文应以译文读者为文化归宿,异化则主张应以原作者为文化归宿,两种文化归宿不但表现在语言措辞,更表现在跨文化意义上。
翻译界对于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一直以来讨论最为激烈。
其实,从翻译角度看,没有任何译文是完全的归化,也没有任何一个译文属于完全的异化。
译文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两者相互交融的产物。
非要说区别的话,仅在于他们杂合水准的不同。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在翻译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主体的地位、特性和目的都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异化我们也能够看作是“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法的延伸。
以文化为主导的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史上都有着各自的积极作用。
“归化”要求翻译时与本土文化结合,这样能够克服语言了解和文化差异上的障碍,更有利于文化交流;“异化”要求翻译更原汁原味,这又能给封闭的文化体系和一些接受水准较低的读者带来新的语言形式,并开拓他们的文化视野。
从单方面讲,归化和异化都有着自身的缺点,过度的归化可能会抹杀原本文学的民族特性,抹杀文学译本的可读性,过度的异化则容易产生沟通障碍,不利于读者理解了解以及对整个篇章的把握。
归化与异化之争
归化与异化之争摘要:“归化”和“异化”是近几年来在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这篇文章就“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译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结论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文化“归化”是指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表达流畅通达,易于目的语者所接受;“异化”则以原语为归宿,使原语文本中的“异质”文化特色得以保留。
说到翻译,就必须考虑到文化、翻译二者之间的关系。
文化、翻译二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翻译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语言与语言,文化与文化的相互转换,所以成功的翻译不仅仅需要良好的语言功底更需要语言转换过程中对所介入文化的精通来完成一即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
1990年Susan Bassnett和Andre Lefevere提出了“文化转向”这一术语,进一步明确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参与。
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转换,“文化翻译”这一术语也随之出现。
文化翻译必然通过翻译策略得以实现,而文化翻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成为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鉴于译界对文化翻译的定义驳杂繁多,并无定论,文章开始对文化翻译这一概念进行了厘定,认为文化翻译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翻译即从文化视角研究翻译,探讨翻译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狭义的文化翻译则是文化信息的翻译。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常常要求助于翻译策略来解决,即归化和异化策略。
由于二者对源语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孰轻孰重的争议已持续多年。
无论是奈达等主张的归化论,还是韦努蒂等倡导的异化论,就文化信息的翻译而言各有所长,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归化的翻译策略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表达流畅通达,易于目的语者所接受;异化则以源语为归宿,使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文化特色得以保留。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背景及期待等因素的多重制约,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翻译者对文化交流与传播重要性认识的逐渐加强,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越来越受到译者的普遍关注。
归化与异化
2.归化策略
从语言文化共核来看,人类语言有90%是相通的,这就为归化翻译奠定了基础。归化作为一种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原文的自由处理上,要求译文通顺,以符合目的语读者兴趣。“归化”的一般做法是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也就是说“归化”法是将原文独具特征的东西采取“入乡随俗”的方法融化到目的语中的转换方法。归化是语言形式上或者语言形式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倾向于目的语的翻译策略。总的说来,就是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使语言本土化。例如:(1)“煞风景”若译成“Kill the scenery”将无人理解。最好还是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成“be a wet blank”更能为人接受。(2)“拍马屁”译为“lick sb’s boots”比“pack the horse’s buttock”更妥当。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归化更为读者考虑,从目的语出发。其长处就是能使译文读上去或听上去更通顺地道,能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
2.2替代法
将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物象)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物象)。这种用法多用于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如: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Asian tigers, as strong as a horse 译为:力大如牛。前例的译法除了考虑到英、汉语两种文化中“dragon”(龙)的不同的文化象征外,还考虑了两种文化中的“tiger”和“龙”的相同的文化象征后例则说明了两种文化中“horse”与“牛”在文化意义上是对等的。因为英国古代以马耕为主,英国人对马有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与此相反,在汉语民族的文化心理上,牛是吃苦耐劳的象征,是很通人性的动物。中国自古以来主要靠牛耕,且牛秉性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
对归化与异化的探究
对归化与异化的探究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一直都备受关注,既包含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又不能简单的将它们看作是两个面对面的概念,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互相依赖,从而对一个文化或一群人产生影响。
本文将着眼于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归化?要说到归化,就不得不先提到文化归化,它指的是一个社会或一个个体从各种文化中获得影响,并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实现某种程度的结合和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
文化归化的实质是一种同化现象,它可以以和平的方式和他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使文化创新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文化水平,促进文化新兴。
它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无形的、多方面的影响,并多次被历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所肯定,也被认为是一种有利的文化交流形式,可以促进文明的发展。
相反,异化则建立在一种不同的文化基础之上,它是一种社会异化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社会将它的文化独立于世界文化之外,在文化方面偏向自我封闭。
异化的本质是一种对特定文化的抵抗,它对文化的改变和变化有效地抵抗,坚持原有文化的传统,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一种反向的文化影响,创造出社会文化的新形态。
异化已经成为文化传播过程中最常见的形式,它能够保护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伤害,并帮助本地意识形态建立独立的文化传播系统,以实现本地文化的复兴和繁荣。
文化归化和异化的相互关系是复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三种模式:一是归化与异化可以互为促进,即归化可以推动异化的发生,而异化也可以促进归化的发展;二是归化和异化可以并存,即归化和异化是一种平衡关系,它们可以相互激励,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三是归化和异化可以互为冲击,即在异化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发生相互冲突,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形式。
文化归化和异化有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而且归化与异化双方的贡献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都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引言归化与异化是翻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指的是将外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规则,使之与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相契合;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保持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差异。
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不同的翻译背景和目的下有不同的应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归化和异化的含义、原因以及对翻译的影响。
归化的含义和原因归化是指将外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规则。
归化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归化可以包括调整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归化的原因可以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两个方面来解释。
在语言层面上,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
归化可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习惯用法,减少译文与原文之间的障碍。
在文化层面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通过归化,可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文化的表达习惯和理解方式,使读者更易于接受。
异化的含义和原因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差异。
异化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独特之处,使其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语言风格。
异化可以包括保留原文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异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可能希望保留原文中包含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色,以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交流效果。
此外,对于一些高度文学化的文本,异化可以表达原文的美感和风格,保留原作的艺术性和个性。
归化与异化的应用场景和影响归化和异化的应用场景取决于具体的翻译任务和目标读者的需求。
对于技术文档、科学论文等信息性较强的文本,通常应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而对于文学作品、诗歌等具有较强艺术性的文本,可以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原文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
归化和异化对翻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归化”与“异化”-2019年文档
“归化”与“异化”一、归化与异化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两种翻译策略。
在翻译研究领域首先将这两个词语作为术语使用的是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归化是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少译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则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语言特色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虽由韦努蒂所提出,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两种翻译途径,即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归化翻译指的是一种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即采用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规范,使译文流畅、通顺,以更适合目的语的读者。
奈达是归化翻译的倡导者,他重视翻译的交际功能。
他提倡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如语义对等,语言对等,和文体对等等,他认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即努力做到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味,使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得以存续,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而不惜采用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
韦努蒂是美国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积极创导者,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以解构主义思想来反对译文通顺烦人翻译策略。
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要“求同”,而是要“存异”。
二、两译文的比较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红楼梦》两个完整的英译本,二者都是公认的成功之作,且各有特色。
下面将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从语言转化,诗词的翻译,以及文化输出等方面对两译文进行比较。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一归化、异化的概念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所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Nina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臵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Nin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在Nina看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
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
因此,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异化(foreigniz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归化和异化的意思
《归化和异化的意思》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有点特别的词。
先来说说“归化”。
简单来讲,归化就是让外来的东西变得更接近咱们熟悉的、习惯的样子。
比如说,咱们看外国的动画片,有时候会被翻译成中文,里面的角色名字也改成了咱们容易理解和记住的中文名字,这就是一种归化。
再比如,外国的一些美食来到咱们国家,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口味可能会做一些调整,变得更符合咱们的饮食习惯,这也是归化。
那“异化”呢?异化正好相反,它是尽量保留外来东西原本的特点和风格。
比如说,咱们读一些外国的文学作品,里面可能会保留一些外国的地名、人名,还有一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让咱们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外国风情,这就是异化。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特别喜欢看漫画,有一本从日本引进的漫画,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归化过的,里面的人物形象和对话都做了很大改动,更像咱们国产的漫画;另一个是异化的版本,保留了日本漫画的风格,包括画面的细节和文字的表述。
小朋友一开始看归化的版本觉得很亲切,但后来看了异化的版本,发现能了解到更多日本的文化特色,觉得特别有趣。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咱们听外国的歌曲,有的会重新填词,用中文唱,这是归化;而有的就保留原来的外语歌词,只是加上中文注释,这就是异化。
同学们,归化和异化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归化能让我们更快地接受和理解外来的东西,而异化能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更多不同的文化。
比如说,咱们学习英语的时候,如果把英语的句子按照咱们中文的习惯来翻译,这就是归化;但如果尽量保留英语句子的结构和词汇,这就是异化。
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都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希望大家通过了解归化和异化,能更好地欣赏和接纳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化和事物。
也谈“归化”与“异化”
也谈“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在翻译学中的起源和发展。
在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翻译研究,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和拓展。
“归化”(Domestication)一词最早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1995年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
它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以减少译文的异质性,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倾向于使用目标语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以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而“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一种与归化相对的翻译策略,它强调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以展现源语的异质性。
异化翻译倾向于保留源语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以展现源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异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源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自韦努蒂提出这两个概念以来,“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对于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然而,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它们都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策略和工具,对于实现翻译的目的和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即探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两种主要的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
这两种策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中。
归化策略倾向于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更注重保持原文的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源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希望深入探讨这两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案例分析,具体阐述归化和异化如何在不同的翻译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译文的质量和读者的接受度。
归化和异化的总结
归化和异化的总结引言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翻译学中两个重要概念。
归化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范,将源语言的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的一种处理方式。
而异化则是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使翻译结果有源语言的味道。
本文将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进行总结和分析。
归化的特点和运用归化是指将源语言的文本转化为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和风格的处理方式。
归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符合目标语言习惯:归化使得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规范。
例如,将源语言的日期格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日期格式。
2.易于理解:归化使得翻译结果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通过使用目标语言的常用词汇和习语,减少读者对于陌生词汇和文化背景的理解障碍。
3.兼顾文化差异:归化可以在尊重源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
通过调整表达方式和文化隐喻,使翻译结果更具有地域特色。
在翻译实践中,归化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翻译任务。
特别是在商务文件、科技文献等领域,为了确保准确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归化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方式。
异化的特点和运用异化是指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使翻译结果有源语言的味道。
与归化相反,异化更注重保留源语言的原汁原味。
异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保留源语言风格:异化允许源语言的特有风格和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得以保留,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言的文化和语言氛围。
2.文化传递: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递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和情感。
通过保留源语言的文化隐喻、习语和修辞手法,使得翻译结果贴近源语言的文化背景。
3.翻译的创造性:异化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使得翻译结果更具有艺术性和独特性。
通过运用诗歌形式、修辞手法等,使翻译结果更符合源语言原文的表达方式。
在文学翻译领域,异化被广泛运用。
通过保留源语言原文的特点和风格,使译文更具有文学价值和审美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归化和异化之争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该文是对归化和异化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归化;异化;翻译;文化意象
1.引言
在我国翻译史上,异化和归化之争见于现代史上以“信”和“顺”为代表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大规模论战。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归化和异化之争已经成为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
对于这样一个带有双重性问题的争论,往往难有最终的结论。
争论的双方如果不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论证方法,提供充分可信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新一轮的辩论也许将和历史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最后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我们必须清楚翻译过程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随着国际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翻译活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加以剖析,以说明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作用。
2.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
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
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
3.异化和归化的概念
很多人对于理解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
一方面,我们理解的异化和归化是指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异化和归化。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区别“直译、意译”和“异化、归化”,而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另一方面,虽然异化和归化也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结构层次上来讨论,但是,为便于操作,本文下面所用来作分类标准的异化和归化现象仅仅局限于词汇层上。
有时我们讨论的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
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
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我们并不反对将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放在一块讨论,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它们并非是排斥性的,相反,它们是互补性的。
一些学者谈到鲁迅,必将提到他的翻译主张“宁信而不顺”,而忽略了其他。
其实,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含义是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
”可见,鲁迅并非不要顺,只是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才宁取信而舍顺。
鲁迅的“硬译”,决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逐字翻译,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back”,如果译成“卧在他的背上”便是死译,如果译成“坦腹
高卧”便是胡译,它的直译应该是“仰卧着”。
当然,我们今天偶然还能看到少数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但有新见者鲜寡。
4.归化与异化结合文化意象的具体实例
翻译时必须注意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应违背文化背景的民族性或地域性,不宜过度归化。
为了使读者易于接受,译文在一定程度上的变通是必然的,但完全意义上的归化会丧失原作的风格与情调。
过度的归化是指译者在译文中滥用译入语中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原语文化,生搬硬套,光在表面上做文章,不考虑其文化内涵,有时难免会破坏原文的异国情调,代之以不伦不类的本国情调,损害原语的民族文化信息。
如把“as wise as Solomon”译成“智如诸葛亮”,倒好像外国也有了智多星诸葛亮;把“carry coal to Newcastle”译为中国化俗语“倒贩槟榔到广东”,虽二者喻义相同,但喻体相差太大。
鲁迅说∶“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持洋气呢?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另外要保存原作丰姿,不应为比较顺眼起见就‘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
例如:
He moved in the direction of his desire, chanting Apache scalp-music. (Stephen Crane, The Bride Comes to the Yellow Sky)—他唱着《阿帕切头皮曲》,朝他理想的方向走去了。
阿帕切人是北美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的人。
从前,他们部落间战斗后常从打死的敌人头上割下带发的头皮作为战利品。
如果翻译“Apache scalp-music”时不加注说明,所言人物的好斗和凶狠就很难深刻地传达出来,读者也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由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中国人翻译外国的东西还是外国人翻译中国的东西,都很难完全结合文化意象,或称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
文化意象重构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翻译中随处可见。
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
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
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
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
《魂断蓝桥》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Announcer’s V 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 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
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
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
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的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
5.结语
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翻译工作,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从具体的大背景分析,结合具体的文化,具体的语言环境,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特色与发挥译语优势并行相背,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牺牲另一方面都会走极端,二者相结合才能将一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言语的意义和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致礼. 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 山东外语教学.
[2 ]刘重德.“欧化”辨析——兼评归化现象[J]. 外语与外语教学.
[3 ]刘英凯.1987,归化——翻译的歧路,《现代外语》(2).
[4 ]郭建中.1998,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
[5 ]王东风.200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
[6 ]孟建钢.2002,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中国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