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视角下《围城》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视角下《围城》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

074《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翻译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阐释翻译。

从文化翻译视角,对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英译本中文化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解读。

[关 键 词] 《围城》;文化意象;隐喻;翻译策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视角下《围城》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唐 甜 申卫华翻译是人类的一项活动,人类借助语言进行的交流包括文化交流、文学研究等。

人类文明的发展无疑伴随着多样化的翻译理论。

现代翻译理论在哲学、语言学、文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了诠释和再诠释,其成果丰富多彩,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从语言学角度讨论的翻译理论已经转向文化角度。

随着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等翻译领先人物的出现,使20世纪90年代的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

文化研究不再主要强调“对等”和翻译技巧,而是将翻译研究的范围从过去的文本分析扩大到对翻译中的历史和社会因素、译者个人对译文的影响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对文本的影响的研究。

文化研究理论家建立了翻译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在宏观翻译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基于文化研究理论,笔者拟对小说《围城》(Jeanne Kelly 和Nathan K. Mao 译)隐喻翻译中的文化转译进行分析。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翻译中的文化转译一直是文化研究的重点,隐喻通常承载着一种语言最突出的文化特征。

钱锺书小说《围城》中的隐喻蕴含大量中国特有的文化信息,在不同情况下,有些隐喻的转译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主要论述了《围城》中隐喻的文化多样性、文化转译中应遵循的翻译原则以及《围城》隐喻翻译中的一些有效技巧。

一、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现代翻译理论涉及语言间的翻译,包括语言、文学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语言学派将翻译视为“科学”。

语言学派的理论家从更系统的角度研究翻译,更关注语言的语法、句法和语义;关注文本,分析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并找到等效性。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毕业论文)英语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毕业论文)英语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毕业论文)英语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归化与异化策略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姓名:\\专业:\\班级:\\指导老师:\\AbstractThe nature of metaphor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language, but also a matter of mind and a way of thinking and cognition. It is rooted in language, thinking and culture. Translation is an intercultural exchange, and as a lively language, metaphor is a mirror of culture without doubt. Schleiermacher, the Germany translation theorist said there were only two ways to translate: One is to guide the readers to approach to the author, while the other is to guide the author to approach to the readers. That’s what we call ed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later. Translating a metaphor 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 usually requires that a choice first be made between two bas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nd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ual domains of metaphor. At last, 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s analyzed with the help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su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there is no absolute domestication or foreignization, as long as translators can deliver the mean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well,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can be got.Key words:metaphor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摘要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2《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3《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4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5Feasibility of Popularizing Bilingual Teaching6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7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8《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9《蝴蝶梦》中女主角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10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11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12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委婉表达13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14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15 A Study on Fuzzines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16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7讨论型课堂与英语学习18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19The Application of TBLT Approach in Reading Instruction20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21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22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2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24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25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26《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27浅析《他们眼望上苍》中女性意识的觉醒28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29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30Shylock’s Tragedy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31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32论英语谚语的翻译33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34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35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谚语的英汉互译:动态对等36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37《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38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39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40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41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42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43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44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45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46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47中学英语老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48On Mark Twain's Contributions to Realism49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50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51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52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53《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54《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55《围城》中文化词的英译策略56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57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58希思克厉夫—一个拜伦式英雄59中国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60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61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62试论班扬《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精神历程63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64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65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开题报告+论)66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67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68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6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70《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71An Eco-analysis of The Yearling72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73“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74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75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76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77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78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79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80英语广告语篇中名物化的研究81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82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83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84Differences of Time Orient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Background 85从妇女主义角度分析《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特征86论《红字》的模糊性8788论《简爱》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启示89英语中常用修辞格90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91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92《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93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Romance Movies94电影《刮痧》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95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96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97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98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99 A 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100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婚姻观101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102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03《鲁宾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形象分析104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105小议约翰多恩的奇思妙喻106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107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108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109《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110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111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112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商标名称汉译113科技英语中模糊数词的翻译策略114《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115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116《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117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观118《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119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20《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121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122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123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124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125An Analysis of “The Cask of Amontillado”126对《红字》中罗杰齐灵沃斯的新认识127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128Dickens’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wo Cities129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130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131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132论电影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133从服饰的变化看待中美文化的差异134美国影视剧中的俚语翻译135浅读不同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136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137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138暗喻的英汉对比翻译139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140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41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词语汉译142浅议英语情态动词“can”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以类型学为视角143论麦琪的悲剧144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145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146浅析文化因素对商标翻译的影响147从《麦琪的礼物》分析欧·亨利的内心世界148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149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150《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伦理困境151试论英语学习中的动机152从《喜福会》中透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53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154《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155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156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157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158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159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160论被动句的翻译161The Study of Joseph Conrad’s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the Darkness162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163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164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16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166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167文化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168A Reflection on the Amplific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169浅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170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171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172英语修辞的翻译方法173霍桑的《胎记》中乔治亚娜的死的深层原因探究174《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175浅析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176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177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178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差异研究——以电影《推手》为例179《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180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181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182茶文化和咖啡文化183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184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185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186The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y of American Slang187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188《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189斯嘉丽---一朵铿锵的玫瑰190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191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with Numeral “San”192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193论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迪斯尼乐园为例194从反抗到妥协——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世界195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196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与翻译研究197《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198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199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围城》中汉语隐喻英译方法探析

《围城》中汉语隐喻英译方法探析

杰 克 ・ 敦 在 《 个 目击 者 的 故 事 》 把 自 己 耳 闻 、 伦 一 中 目 察 的 灾 难 场 面 用 第 一 人 称 , 清 晰 的 时 间 顺 序 、 选 的 细 按 精
辅 音 [] 听 着 这 种 声 音 , 以 联 想 到 火 势 的 凶 猛 , r , f, 可 i f e l f me , a k,e 等 。 选 用 头 韵 发 可 使 语 言 声 情 交 融 , a sf n f d l l 富
从 理 论 到 具 体 方 法 探 讨 隐 喻 的 翻 译 , 蒋 跃 …:柯 平 ¨] 如 、 1、 2 刘 重 德 l] 。 体 而 言 , 们 关 于 隐 喻 翻 译 的 研 究 重 点 是 l 3 等 总 他
l m fa es .
直译法适合翻译英汉两种语言中完全对应的隐喻。
它 可 以 保 留 源 语 言 中 隐 喻 的 民 族 、 化 色 彩 , 助 目 的 文 帮
以 小 说 《围城 》 其 英 译 版 为 范 本 , 过 分 析 译 者 英 译 汉 及 通
语 隐 喻 的 具 体 实 例 .探 讨 了 汉 语 隐 喻 英 译 的 三 种 常 用 方 法 和 技 巧 . 出翻 译 方 法 的 选 择 取 决 于 文 本 类 型 、 际 情 指 交
景 和读 者 的 需 求 。 关 键 词 :隐喻 翻译 《 城》 围
文 小 说 中 汉 语 隐 喻 的 翻 译 。 中 文 小 说 中 蕴 藏 了 丰 富 的 隐 喻 语 例 , 中钱 钟 书 先 生 的 《 城 》 典 型 的 例 子 。 文 试 其 围 是 本 以 钱 钟 书 (0 1 《 城 》 及 Ja n l 2 0 )围 Ⅲ e n eKel Nah nK. o y& t a Ma ( 0 3 的 英 译 本 (e n eKel 20 ) Jan l y& N t a . o 2 0 ) 一 ah n K Ma ,0 3

英译《围城》中的隐喻翻译解读

英译《围城》中的隐喻翻译解读

的形式转换之后藏着深层 的认知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都 是通过译者本身来完成 的,同样翻译也就是把不同的语
言 知识域 的概念相联系 ,在汉英读者 的思维 中形成 “ 映
射 ”的过程 。可见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 。翻译主体的认 知 能力 和思维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译者在透彻理解原 语语篇所表达 出的各类意义 的基础上 ,要尽量将其在 目 标语 中映射转述 出来 ,在译文 中应着力勾画 出作者所 欲
描写 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 王寅 :2 0 ) 05 由于人类一直生活在 同一个星球上 ,一定程度上有
书的英译本 ( 珍妮 ・ 凯利 茅国权译 ) 揭示 隐喻汉英 来
二 、 隐 喻 与 认知
翻译和认 知的关 系。 18 年 L kf 和 Jh sn 提 出的概 念 隐喻 理论 90 ao ono
收稿 日期:2 0 .21 0 91.0 作者简介:吴 桐 (9 7 ) 18 一 ,九江人 ,江西师范大学硕 士研 究生 ,研究方 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 习海宇 ( 9 3 ) 1 8一 ,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 院硕士研究生 ,研 究方 向:翻 译理 论与实践 。
7 8
1 直译 .
女人影 子就 怕了。 ”
“ v g r e t enjt y' me, eael e Hai cnl be ie b w n e y ld o n w r i k
疏 、寡陋 、愚笨都掩藏起来。( 钱钟 书 ,20 : 0 21 0)
T i i lma t s e d wo l u c in t e s me a h s dp o ,i e me , u d f n t h a s o
长篇小说 ,以犀利幽默的手笔描绘 了国难时期各个 阶层

《围城》中英文本隐喻运用对比研究.doc

《围城》中英文本隐喻运用对比研究.doc

《围城》中英文本隐喻运用对比研究《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名著,这部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中丰富多彩的隐喻运用。

二十世纪末,美国翻译家珍妮·凯利和美籍华人学者茅国权共同完成了《围城》英译本的创作。

此英译本一经问世就受到外国读者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中国二十世纪最好的小说。

自《围城》问世以来,小说中的隐喻运用就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迄今为止,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围绕原著中的隐喻展开的,但是对于英译本中的隐喻运用却鲜有人涉足。

作为一部出色的译著,《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运用情况和语言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前人研究中的空白。

因此,本研究从《围城》中英文本中明喻和暗喻的总体分布以及这两种隐喻的对应关系两个方面对这部小说中英文本中的隐喻运用进行量化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在隐喻运用上的异同之处,分析导致隐喻运用异同的英汉语言、文化和翻译方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理解和翻译问题。

据此,本研究着重回答以下问题:《围城》中英文本中的隐喻运用有何异同?导致这些隐喻运用异同的英汉语言、文化和翻译策略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对两个文本中隐喻运用的对比研究可以给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带来哪些启示?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英文本中明喻和暗喻的总体分布以及他们在两个文本中的对应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导致中英文本中隐喻运用异同的英汉语言、文化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就总体分布而言,中英文本《围城》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运用;两个文本中明喻和暗喻的分布情况也十分相似,其中明喻在两个文本中都是运用最多的隐喻类型,而暗喻在两个文本中所占比例都比较少;此外,中文本中的隐喻总量要远多于英文本;但是就具体的隐喻类型而言,英文本比中文本运用了更多的明喻而中文本则比英文本运用了更多的暗喻。

就《围城》中英文本隐喻的对应关系而言,原著中所有的明喻和一部分暗喻在英译本中得到了还原再现。

《围城》中隐喻的英译及喻体意象传递效果解读

《围城》中隐喻的英译及喻体意象传递效果解读

一、引言隐喻是一种思维的外在表达方式,学者束定芳(2000)曾将其本质概括为“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围城》一书可谓是隐喻之集大成之作,新奇巧妙的隐喻表达俯拾皆是,字字珠玑,或严肃,或诙谐幽默。

在喻体的外壳之下,每一个倍具中国特色的隐喻背后无不凝聚着独特的意象。

因此,将《围城》一书中的隐喻作为单纯的修辞方法进行浅层次研究,其文学价值难免贬值。

二、《围城》中的隐喻类别分析隐喻表达的使用无疑是《围城》一书最鲜明的语言特色。

尽管隐喻手法使用频繁,却类别多样,绝不千篇一律。

本文将结合具体例证,对书中的主要隐喻类别从言语类、心理活动类以及客观描写类进行简单概括。

1.言语描写类隐喻。

言语类隐喻是《围城》一书的最大特色。

这类隐喻相对简单,即借助人物语言作为隐喻的最佳载体。

钱钟书先生(1946)曾在《围城》的序中这样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确实,这是一部能够反映人间百态、人物形象颇为立体的佳作。

小说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而对人物的刻画更离不开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作者在小说中将人物言语与隐喻技巧巧妙融合,读来令人欣喜。

2.心理描写类隐喻。

心理活动类隐喻通常与言语类隐喻相对,往往互为补充。

小说人物的存在总脱离不了对其心理的描写,因而心理活动自然亦成为隐喻表达的又一媒介。

心理活动类隐喻在书中频繁可见,例如“他说这冒昧话,准备碰个软钉子”;“拼命回忆,只像把筛子去盛水”;“心里正在捉着迷藏”。

3.客观描写类隐喻。

在《围城》中作者或用拟人、或用夸张、或用讥讽的隐喻方法对外在客观进行描写。

这样的多样表达方式让环境特征得到放大,在读者脑海中的印象也更强烈些。

外在的描写总是离不开修辞手法的使用。

在该书中,外在描写与隐喻表达法巧妙结合,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跃然于纸上。

例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桃子吃完,他两手两脸都挂了幌子,苏小姐看着他笑”。

围城英译文浅析

围城英译文浅析

《围城》英译文浅析摘要:本文从归化、异化、加注、幽默等角度分析珍妮·凯利和茅国权所翻译的钱钟书《围城》英译本的策略运用。

从而于多角度解读该作品英文译本的可圈可点之处和上可有进一步改善之处。

关键词:归化;异化;加注; 幽默1.归化、异化和加注翻译策略自20世纪70至8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互相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

但同时,由于每种文化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本土性,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就不可避免。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沟通和交流行为,译者通过不同的策略来体现其文化取向。

(苏国勋等,2006)早期国外译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基本上采取的是异化处理,因为当时欧美在各领域占据世界之主导地位,这其中不仅是政治上普遍观点,也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得以集中体现。

上层建筑者无法接受外来文化的“侵扰”,普通市民也无法接受。

为顺应这一社会主流,翻译界所采取的做法基本上是异化策略,从西方读者的角度翻译作品并使作品更好的为读者所接受,当然从个人情感角度上来看,也不排除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性。

再加之国内译者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更多的时候也是以异化的策略来处理本国文化。

但是珍妮·凯利和茅国权所翻译的钱钟书《围城》英译本的策略运用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多数是采取了归化的译法不仅在准确性上接近原文,在风格上也是与原文非处类似。

这种归化的处理却在英语读者中受到了普遍欢迎,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印地安娜大学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英译本。

《围城》英译本问世后,西方评论界给予很高评价,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斯宾塞评论说:“这是本极有才华、技艺精湛、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文笔高雅,结局带有含意深刻的悲观主义色彩。

”他还指出,《围城》将会迅速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看法。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评论文章甚至认为,《围城》是本世纪最好的中国小说。

《围城》英译本被美国图书协会评为1980-1981年的卓越学术著作。

《围城》英译本的译介研究

《围城》英译本的译介研究

《围城》英译本的译介研究《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曾多次被翻译成英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侯文华教授所翻译的版本,于1981年由Penguin Books出版。

这个版本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被广泛认为是最好的翻译之一。

本文将对这个版本进行评析,并探究它的文学价值、翻译技巧和独特之处。

首先,侯文华教授的翻译非常注重原文的准确性和文化差异的处理。

他选择把部分中国文化的元素进行解释和说明,以让英语读者更了解中国的背景和文化。

比如,在第一章中,他解释了中国的红头绳和良家妇女的传统,以及猴年和马年的概念,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此外,他还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和家庭观念。

例如,当陈老先生说:“太太娘家有太太的同辈,我现在不能占太太的同辈的好处”,侯文华教授用“co-wife”来翻译“同辈”,加强了中文原文中家庭观念的含义。

其次,侯文华教授的语言非常生动,富有想象力。

他使用了许多诗意的词语和比喻,以及独特的句法和标点符号,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文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描述方鸿渐和柔嘉的感情时,他使用了“they swam reluctantly in a sea of love”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相爱和相隔。

在第二章中,他用一连串的短语来表达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思念之情:“the emptiness of herheart, the longing for his presence, the pursuit of his peace and comfort”,增加了小说的诗意和文学性。

最后,侯文华教授的翻译具有独特的感性和风格。

他善于捕捉中文原文的情感和氛围,如何用许多形容词和副词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准确地传递原文中的幽默和讽刺。

例如,在描述冯乘风的婚姻状况时,他用“he had been married four years and could remember less than half of it”加强了原文中的讽刺意味。

从《围城》英译本看异化和归化译法

从《围城》英译本看异化和归化译法

从《围城》英译本看异化和归化译法
陈芙
【期刊名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15)1
【摘要】关于归化与异化译法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都呈现出异化译法渐渐占主导地位的趋势.这个趋势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本文将分析《围城》英译本中这两种译法的应用情况,目的在于说明翻译中应以异化译法为主、归化译法为辅,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文化特色.
【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陈芙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归化与异化之翻译策略选择——以钱钟书《围城》英译本为例 [J], 陈杰;徐秋霞
2.《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和异化 [J], 吴静;
3.《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和异化 [J], 吴静;
4.从归化异化角度看唐诗法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以许渊冲与程抱一的唐诗法译为例 [J], 李莹倩
5.《围城》英译本中比喻辞格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J], 黄静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围城》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围城》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围城》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宋俐娟【摘要】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sis of culture-loaded word definitions ,around the“siege” cul‐tural load word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classified ,summarized the translator to translate word “and”cul‐tural load w hen the how to us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alien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domestication is complementar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ranslator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attitude of life and readers focus.%论文基于文化负载词定义的基础之上,围绕着英译本《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归纳总结了译者在对《围城》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如何使用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提出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基于译者翻译目的、译者生活文化态度及读者的关注点的方法。

【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英译本《围城》;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作者】宋俐娟【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化的传播,是传递文明的主要方式之一。

民族不同则相应的民族精神、历史发展进程、风俗传统等也会有所不同,而本民族所独有的语言又会作为一个载体,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及风俗传统表达给外界。

归化抑或异化——评《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归化抑或异化——评《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归化抑或异化——评《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的开题
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归化抑或异化——评《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
选题背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其翻译过程中对隐喻的翻译尤其重要。

虽然翻译领域早已有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方式的论辩,但是《围城》
这样的文学作品,尤其需要一种既能传达原作意境,又能让外语读者领略到文化内涵
的翻译方式。

研究问题:本论文的研究问题为评价《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翻译方式是归化抑或异化。

研究目的:通过对《围城》英译本的隐喻翻译的分析,探讨不同的翻译方式对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产生的影响,对中英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

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检索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检索法查阅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及其分别的优缺点,以此作为论文的
研究基础。

然后通过对《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实证分析,比较不同翻译方式对
作品的影响,从而探讨哪种翻译方式更加适合这部作品。

预期结果:本论文预计能够比较全面地阐述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式,为《围城》隐喻翻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实证。

通过实证分析,最终得出哪种翻译
方式更适合该作品,为中英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意义:研究《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和文学,更有助于完善翻译理论,丰富文化翻译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围城》英译本中比喻辞格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围城》英译本中比喻辞格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围城》英译本中比喻辞格的异化与归化研究作者:黄静怡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6期摘要:本文以语料库为工具,以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为基础,对《围城》英译本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研究发现,译文中异化法占65.53%,归化法则占34.47%。

其中,明喻和暗喻的翻译方法多为异化法,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转喻和提喻的翻译方法多为归化法,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塑造了广受赞誉的《围城》英译本。

关键词:《围城》译本異化理论归化理论语料库比喻辞格一、引言《围城》是钱锺书的代表性长篇小说。

《围城》的语言风格幽默、形象,文中有大量的修辞格应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比喻修辞格。

巧妙处理比喻修辞格的翻译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文中隐含的意义,也是译者忠实于原文的体现。

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 Marcher)的理论,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最初于1995年在著作《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 sibility)中提出“归化”和“异化”理论。

韦努蒂认为:“归化就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

而异化是指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1]翻译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围城》作为一部本土经典文学著作,包含了大量本民族语言特色。

本研究以异化和归化理论为基础,将语料库作为工具,研究其英文译本中对比喻修辞格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以《围城》一书及译本为研究对象,译本选择珍妮·凯利(Jeanne Kelly)与茅国权(Nathan K Mao)合译的英译本。

《围城》存在大量的修辞格,其中比喻这一修辞格更是贯穿始终,是作品的最大特色之一。

因此,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围城》中比喻这一修辞格的翻译方法,探析《围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围城》中隐喻的表征与英译

《围城》中隐喻的表征与英译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以其特有的隐喻修辞,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他以是基于中华文化、中国历史、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建构起来的,在英译的过程中,倘若只顾及语言层面的准确翻译,便失《围城》中隐喻的表征与英译王银平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河南新郑451150[摘要]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

隐喻作为一种包含丰富文化特点的修辞手法,往往成为两种语言间相互转换的难点。

小说《围城》以独具特色的隐喻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隐喻在增加作品特色的同时也对作品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挑战,本文即围绕小说《围城》,探讨了作品隐喻的表征特点,分析了作品在英语翻译中的特征及策略。

[关键词]《围城》;隐喻;英语翻译51DOI:10.16412/ki.1001-8476.2016.03.026语文建设2016.1y ūw én ji àn sh è教学语言文学文化纵横学术·现象及一些可鄙的人物,充满机智,饱含知识[2]。

在这种幽默特色下,其隐喻总是能突破常规,出其不意,将美妙庄严与丑恶庸俗相结合,形成巨大的审美张力,例如,“这些东西(苍蝇)跟蚊子、臭虫算得小饭店里的岁寒三友”,将可恶可鄙的苍蝇、蚊子、臭虫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具有高尚意味的“岁寒三友”相提并论,其间的讽刺效果可见一斑,然而,在英译的过程中,“岁寒三友”背后这种崇高色彩便很难翻译到位,采取直译的方式,这种风格色彩必然会丢失。

另外,《围城》中的这种隐喻已经形成全书的一种格调,这是它的价值所在,由于英译隐喻的困难性,这种价值、格调便难以保存。

第四,使用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俗语、成语构成隐喻。

俗语是一种内容丰富、变化多样,由民族文化积淀而成的词汇,汉语中的成语更是中华文化的产物,这种词汇在英译的过程中很难把握,例如,“总算功德圆满,取经到了西天”其基本意为“meatball ”,就将隐喻的引申意义保留下来,这个单词即是对“四喜丸子”的一种形象解释,也是一种替代,将难以理解的词转换为外国人能理解的内容,意义与风格均得到很好的保留。

从目的论看《围城》英译本归化与异化的合理性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看《围城》英译本归化与异化的合理性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看《围城》英译本归化与异化的合理性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策略,它们分别强调保留原文的文化差异和接受目标文化的需求。

在不同的翻译文本中,这两种策略都存在,而选择何种策略又取决于翻译目的、读者需求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围城》是一部描写现代中国社会的经典小说,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地位。

而其英译本也是翻译界的佳话,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的英译本,其翻译策略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围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探究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性,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寻找适合目标读者的翻译方法,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分析《围城》英译本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及其效果,一方面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究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结合目标读者的需求,探讨适合目标读者的翻译策略与方式,提高文化翻译的质量。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理论分析,探讨两种翻译策略的定义、特点、优缺点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2.对比分析《围城》中汉英双语对照的句子,分析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分析其原因和效果,并结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进行评估;3.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探讨适合目标读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提高翻译的可读性和文化适应性;4.综合分析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优缺点和效果,探讨在文学翻译中适合使用的翻译策略,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提供启示。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翻译文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通过实例来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合理性和效果。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论文的预期成果包括:1.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围城》英译本的分析,深入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优缺点和效果,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结合案例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策略和方式,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可读性;3.探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适用范围,为翻译界提供灵活多样的翻译选择;4.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的发展做出贡献。

从围城英译本看异化和归化译法

从围城英译本看异化和归化译法
秋老虎雪中送炭和酸醋都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如果仅仅直译其陌生度可能超出了译文读者的理解力所以译者附加了简要的解释说明秋老虎是指入秋后出现的炎热天气雪中送炭是最需要的时候的施予而酸醋在中文里比喻妒忌
20年3 07 月 第1 卷 第1 5 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 l X, ne t ” I t 玄 U 玄 r t oma o i nlt 玄 。 Su e n e i f a 阴a 。 d s vs y
Ma 2 0 . 0 7 r
Vo. 5No 1 l1 .
从《 围城》 英译本看异化和归化译法
陈 芙
( 浙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0 8 1 0 ) 1
摘 要: 关于归化与异化译法的争论由来已久。 前在翻译理论和实 目 践中都呈现出异化译法渐渐占主导地位的趋势。 这个趋 势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分析《 围城》 英译本中这两种译法的应用情况, 目的在于说明翻译 中应以异化译法为主、 归化译法为辅, 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文化特色。 关键词: 异化; 归化; 理解; 异质成分;围城》 《 中图分类号: 359 文献标识码: H 1. A 文章编号:0840(060一01 4 10一7320)408一 0 A s at T ee a be aogl t g ot vr oe dm sct n n f e n ao , u iio v u tatee bt c: hr hs en l 一 sn cnr es vr o eta o ad o i i t n btts bi shthr r n ai o y ii rg z i o ia rn nbt rnl i rcc adter ta fr gi t ns r u1 t i pea ne vr o etao . s t di oht s t npate n hoy ht e n ao iga ay a n rvl c oe dm sct n e a ao i o i zi d l kg e ii T e r dia nxr l cneuneo te u ua g blao. ntiatl te nlht nt i fh h t n s ni oa e os ec f h cl r 1 az i I h rc , h E gs r s tno te e e b q t 1 o itn s ie i a ao

归化与异化:《围城》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归化与异化:《围城》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过 程 中译者 究竟 是 如何 操纵 翻译 策 略 的研究 却 不多 见 。语 言大 师 钱钟 书先 生 的著作 《 围城 》 一部 展现 是
含 其他 空 缺 的成 语 ( 含 有 明显 的环 境 、 化 、 汇 不 文 词 空 缺特 征 ) 约有 4 5个 。含 环 境空 缺 的成语 以归化 策 略 为 主 , “ 烟 瘴 气 (h r ’ o n o b e v 如 乌 tee Sb u dt eh a y
有 h at h a , 表 达 不 出 这 个 中文 成 语 中 “ ” e r 和 ed 但 心 和“ ” 指 的“ 恨 的心 理 ” 首 所 仇 。翻译 以归 化为 主 。含 其 他 空缺 的成 语 在 文 中 以阐 述 成 语 的 意 义 为 主 , 无
缺、 文化 空缺 、 汇 空 缺 和 句 法 空 缺 。其 中 , 境 词 环
D e .2 09 c 0
归 化 与异 化 :围城 》 语 英 译 策略 研 究 《 成
张 媛 一
( 州 学院 外语 系, 徽 滁 州 29 0 ) 滁 安 3 0 0
摘 要 : 美 国学 者 J a n 将 en eKe y和 中 国 学 者 Nah nK.Ma 茅 国权 )翻 译 的 《 l l ta o( 围城 》 译 本 中 的 成 语 作 为 语 料 库 进 行 具 体 探 究 。 英
空缺 源 于不 同语 言 关 于 自然 环 境 现 象 的 不 同表 达 法 。文化 空缺 主要 指 的是 原语 中含有 文化 内涵 的语
法 在英 文 中找到 对 等 的 词语 , “ 愿 以偿 ” “ 津 如 如 、津 有昧” , 等 因无 论 在 网上 还是 在词 典 中都 找不 到 它们
第 7卷 第 6期 20 0 9年 1 2月

zhaiyao

zhaiyao

在翻译中,归化意味着消除源文本中的一切陌生感和异域性,使译文读起来像原著。

归化译法以目标语言为中心。

异化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方法,通过采用这种译法,源语言的异域性将最大限度地得到保留,译文读起来必然就像译著。

针对这两种译法,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迄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看法。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理论中,异化译法都在渐渐地占据优势。

这个趋势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而且这个趋势将会加快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并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本文将通过研究《围城》英译本来分析其中归化和异化译法的应用情况以及导致误译的主要问题。

对这个文本进行实例分析的目的首先旨在说明在翻译中异化译法应作为主导译法而归化译法则仅仅应在文化鸿沟无法弥补,不能采用异化译法时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其次意在探索在采用异化译法时如何避免失误以及如何更好地弥补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使译文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异域性和陌生感的同时,又能兼具可理解性和可欣赏性。

In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means removing all strangeness and foreignnes 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making the translation read like the original. Domestication is oriente d towards the target language. Foreignization is the opposite approach and by applying this m ethod the foreignnes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will be kept to the greatest possible extent and the translation will certainly read like a translation. There is a long-standing controversy over the two approaches and unanimity is still out of reach. ...在翻译中,归化意味着消除源文本中的一切陌生感和异域性,使译文读起来像原著。

浅析《围城》英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

浅析《围城》英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

浅析《围城》英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作者:刘秀苗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2期摘要:《围城》是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所著的一篇长篇小说。

作品自1979年面世后,在西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赞扬之声也不乏批评之语。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每位译者总是面临着是以原语为导向,还是以译语为导向的选择,对《围城》的翻译也是如此。

本篇论文对《围城》的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 进行赏析,探究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关键词:《围城》归化异化翻译策略1.引言《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其英文译本Fortress Besieged由美国作家兼翻译学者Jeanne Kelly译出初稿,再由美籍学者茅国权校阅、附注。

在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译者也采用各种方法来反映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

Jeanne Kelly和茅国权两名译者在翻译《围城》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值得研究。

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的交互,更是文化和思想层面的交流。

不同的翻译文本决定了翻译策略的不同。

1995年,美国翻译家韦努蒂首先提出了“异化”与“归化”的概念,称归化是“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为译文读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的翻译策略”;异化是“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成分有意地打破目的文化的规范”。

通俗来讲,归化就是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本文将通过对《围城》英译本的译例分析,研究其采用的归化异化策略。

2. Fortress Besieged中的异化策略应用各国的文化不尽相同,随之也产生了各种适应当地风俗文化的表达。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有很多中华民族特有的词汇是国外没有的,《围城》的创作中使用了很多具有丰富中国特色的词语,对这些词语,两名译者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多次运用注释等方式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文化,不仅尽可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也保留了形式和风格的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2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3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4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5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6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7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8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9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10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11 在经济全球化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12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13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14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15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相互影响16 公益广告的词汇特点: 以美国红十字会广告语为例17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18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19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20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21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22 When Chinese Tradition Meets Western Culture: Comparis on between Qi Xi and Valentine’s Day2324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25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26 论苔丝悲剧的根源27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28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29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30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31 分析《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32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33 浅谈英汉人体部位的隐喻34 浅谈英语中歧义3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36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37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38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39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40 英语影视作品中字幕翻译的幽默转化策略——以老友记为例41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42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43 和谐与冲突: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研究44 论《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问题45 广告英译汉中的创译原则46 语境与商务英语信函写作47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48 O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Translation Skills49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50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51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5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53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54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55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56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57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58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5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60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主义61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62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63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64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65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66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67 论英汉翻译过程68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69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7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71 目的论与外国汽车商标的汉译72 浅议英语情态动词“can”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以类型学为视角73 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74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75 跨文化交际在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中的应用76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77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78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79 论法律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80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81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82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83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84 浅析跨映射视角下的歇后语意义构建85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86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87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88 对比哈利.波特与蜘蛛侠浅析英美英雄文化差异89 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90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91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92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93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9495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96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97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98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99 《太阳照样升起》内外的迷惘一代100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y in Liste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101 An Analysis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in Robinson Crusoe 102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103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104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105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106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107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108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109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110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的孤独与沉沦111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12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13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114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115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116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117 《雨中的猫》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118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119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120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121 论汉语成语中数字英译的语用等效性122 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123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 amily V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 124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125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126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127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128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129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130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131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32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133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134 汉英“甜”字隐喻用法对比135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136 从文化角度看老友记的字幕翻译137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138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13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40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无尽欲望141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142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143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144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145 梦幻梦灭皆痛苦---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意义146 Financial Translation Industrialization147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148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149 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秀拉》150 二元对立下人性的扭曲:读雪莉.杰克逊小说《抽彩》151 论外交英语的模糊性152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53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154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155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156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157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158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159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60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161 浅析《飘》中人物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162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163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164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165 希拉里退选演讲积极话语分析166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167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68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169170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171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172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173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174 詹姆斯鲍德温《桑尼的布鲁士》中男主人公桑尼的自我救赎175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176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177 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178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17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冲突及解决办法180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181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182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183 《紫色》所体现的“黑人性”184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185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186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187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188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89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190 《等待戈多》中的矛盾分析-分裂的语言与互补的人物191 英汉数词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192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93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194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95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196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197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198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199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200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