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栓菌的人工培养条件优化

合集下载

大白栓菌中3-氢化松苓酸B含量的测定

大白栓菌中3-氢化松苓酸B含量的测定
W a g Xi g i W a g J n h Gu hy n W a g Hay n n n qn n z i u o Z io g n i a De g Gag i Z u Ku n ia o n
( . H u e Ke a o a o y o t r lPr d c s Re e r h a d De e o me t C l g f Ch m it y a d L f 1 bi y L b r t r f Na u a o u t s a c n v l p n , o l e o e s r n ie e S in e ce c ,Ch n r e Go g sU n v ,Yi h n 4 0 2 i a Th e r e i . c a g 4 3 0 ,C i a 2 h n ; .Yi h n a ii n l i e e M e ii e H o — c a g Tr d to a n s d cn s Ch pt l i ,Yih n 4 0 0 a c a g 4 3 0 ,Ch n ) i a
王 星琴 汪錾 植 郭 志 勇 王 海 燕 邓 改 改 邹 坤
( .天然 产物研 究与利 用 湖北省 重 点 实验 室 ( 1 三峡 大学)三峡 大 学化 学与生命 科 学 院 ,湖 北 宜 昌
宜 昌 市 中 医 院 ,湖 北 宜 昌 4 30 ) 4 0 0
4 3 0 ;2 4 02 .
5 7 , 工培 养 物 中 3氢化 松苓 酸 B的含量 为 0 5 ,- .1 人 - . 3 3 氢化松 苓酸 B在 2  ̄2 0 0 4 mg・ 呈 良 I
好 的线性 关 系( R一0 9 9 ) 平 均 回收率 为 9 . ( D一3 0 . 论 : 用 高 效 液 相色 谱 法 测定 . 9 , 9 9 2 RS .)结 采 大 白栓 菌 中 3氢 化松 苓酸 B的含量 简便 快速 , - 结果 可靠 , 可用 于大 白栓 菌 的质量控 制.

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流程

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流程

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流程菌种扩大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的一项操作,其目的是在较小的培养基中培养并扩大菌种数量,以满足后续实验的需要。

下面将介绍一般的菌种扩大培养流程,以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这一技术。

第一步:选择适当的培养基菌种扩大培养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不同的菌种对培养基的要求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培养基应包含适当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矿物质和水等,以满足菌种生长的需要。

第二步:制备培养基制备培养基是菌种扩大培养的关键步骤之一。

一般情况下,制备培养基需要将适量的培养基粉末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并进行加热煮沸,以杀灭其中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然后,将煮沸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或试管中,并在冷却后加入适量的菌种。

第三步:接种菌种接种菌种是菌种扩大培养的关键步骤之一。

接种菌种时,首先需要将菌种从原始培养基中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中。

这可以通过采用无菌的接种环、接种针等工具,将菌种从原始培养基中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完成。

为了确保接种的无菌性,可以在接种后进行密封和贴标。

第四步:培养菌种在接种菌种后,需要将培养基置于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

一般来说,菌种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培养环境,并定期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

第五步:检测菌种的生长情况在培养一定时间后,需要检测菌种的生长情况。

这可以通过肉眼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大小等特征来判断。

同时,也可以采用显微镜观察菌落的细胞形态和结构,以进一步确定菌种的生长情况。

第六步:收获菌种在菌种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进行菌种的收获。

一般来说,菌种可以通过离心、过滤和冻干等方法进行收获。

收获后的菌种可以用于后续的实验操作或保存在冷冻库中。

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流程包括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制备培养基、接种菌种、培养菌种、检测菌种的生长情况和收获菌种等步骤。

通过掌握和熟练操作这一流程,可以有效地扩大菌种数量,并满足后续实验的需要。

发酵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工艺流程

发酵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工艺流程

发酵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工艺流程
发酵菌种扩大培养是生物制药、食品工业和农业等领域中常见的一项技术。

下面是一般的发酵菌种扩大培养的工艺流程。

1. 菌种前处理:选择合适的菌株并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接种菌株到适宜的培养基中,以及优化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和培养基成分等。

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菌种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2. 发酵罐的选择:根据菌种的特性和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发酵罐。

常见的发酵罐有批式发酵罐、连续式发酵罐和固定床发酵罐等。

3. 发酵罐装载和接种:将预处理好的菌种接种到发酵罐中。

接种时要注意保持无菌操作,以避免杂菌的污染。

4. 发酵过程的控制: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对温度、pH值、氧气供应、搅拌速度和营养物质等进行控制和调节。

这些参数的控制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进行,以保证菌种的最佳生长条件。

5. 发酵罐内的生物反应:菌种在发酵罐中进行生长和代谢活动,产生所需的物质。

不同的菌株和产品需要不同的发酵时间,一般需要几天到几周不等。

6. 产物的回收和纯化:发酵结束后,需要对发酵液进行回收和纯化。

这包括离心、过滤、浓缩和柱层析等步骤,以获得纯度较高的产物。

7. 发酵罐的清洗和消毒:发酵结束后,需要对发酵罐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准备下一轮的发酵。

以上是发酵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工艺流程。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菌株和产品进行优化和调整。

发酵菌种扩大培养技术的发展,为生物制药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我们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好处。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效的污水处理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保护水资源。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菌种的选取和培养是关键的步骤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一、菌种选取在污水处理中,常用的菌种有好氧菌、厌氧菌和硝化菌等。

好氧菌主要用于有机物的降解,厌氧菌主要用于有机物的发酵和产气,硝化菌主要用于氨氮的氧化。

根据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和处理要求,选择适合的菌种非常重要。

二、菌种培养方法1. 好氧菌的培养方法:(1)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的葡萄糖、氮源和矿物盐等溶解在蒸馏水中,加热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

调节pH值为7.0左右。

(2)接种菌种:将选取的好氧菌接种到培养基中,接种量一般为原液的1%。

(3)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恒温摇床中,温度控制在30℃左右,转速控制在150 r/min左右。

(4)培养时间:培养时间一般为24小时,过程中要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厌氧菌的培养方法:(1)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的有机物、氮源和缺氧环境所需的添加剂等溶解在蒸馏水中,加热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

调节pH值为7.0左右。

(2)接种菌种:将选取的厌氧菌接种到培养基中,接种量一般为原液的1%。

(3)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37℃左右,同时保持缺氧环境。

(4)培养时间:培养时间一般为48小时,过程中要进行观察和记录。

3. 硝化菌的培养方法:(1)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的氨氮、磷酸盐和矿物盐等溶解在蒸馏水中,加热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

调节pH值为7.0左右。

(2)接种菌种:将选取的硝化菌接种到培养基中,接种量一般为原液的1%。

(3)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恒温摇床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转速控制在120 r/min左右。

(4)培养时间:培养时间一般为72小时,过程中要进行观察和记录。

三、菌种培养后的应用培养好的菌种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污水处理工程中。

根据处理工艺的不同,可以选择合适的菌种投放到污水处理系统中,通过菌种的作用,加速有机物的降解和氮的去除,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其目的是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或者降低到安全的水平,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而污水处理的关键之一就是培养菌种,这是实现高效处理的基础。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污水处理培养菌种的方法。

引言概述:污水处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要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需要使用适宜的菌种。

培养菌种的方法有不少种,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和现代的生物技术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正文内容:1. 传统培养方法1.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根据污水的成份和特性,选择适合菌种生长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营养培养基、无机盐基础培养基等。

1.2 菌种的分离和筛选:将污水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出适合处理特定污水的菌种。

常用的方法有平板分离法、液体分离法等。

1.3 菌种的纯化和培养:将分离出的菌种进行纯化,得到纯种菌株。

然后,将纯种菌株进行培养,以扩大菌种数量。

2. 现代生物技术方法2.1 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菌种的代谢途径,使其具有更高的降解能力。

这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移等技术。

2.2 蛋白质工程技术:通过改变菌种中特定酶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其对特定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这包括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技术。

2.3 微生物组群调控技术:通过调控不同菌种的比例和相互作用,实现协同降解特定污染物。

这包括菌种共培养、菌种共生等技术。

3. 培养条件的优化3.1 温度和pH值的调控:根据不同菌种的生长特性,调节培养条件中的温度和pH值,使其适应菌种的生长要求。

3.2 氧气供应的控制:根据菌种的需氧性或者厌氧性,控制培养条件中的氧气供应,以满足菌种的生长需求。

3.3 营养物质的添加:根据菌种的需求,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以提供菌种生长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4. 培养菌种的监测和评估4.1 菌种的数量监测:通过菌落计数、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监测培养过程中菌种的数量变化,以评估培养效果。

4.2 菌种的活性评估:通过测定菌种对特定污染物的降解率、酶活性等指标,评估菌种的降解能力和活性。

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流程

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流程

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流程菌种扩大培养是微生物学中的重要实验技术,用于大规模生产菌种或菌株,以满足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需求。

本文将介绍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流程。

一、菌种的保存与激活菌种的保存是保证后续扩大培养的重要步骤。

常见的保存方式包括冷冻保存和冻干保存。

在开始扩大培养之前,需要将保存的菌种进行激活,使其恢复生长活力。

二、菌种的预培养为了保证扩大培养的成功,需要进行菌种的预培养。

首先,从保存的菌种中挑取一部分菌落,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预培养。

预培养的时间一般为16-24小时,使菌种处于快速生长期,为后续扩大培养做好准备。

三、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菌种的扩大培养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不同的菌株对培养基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根据菌株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促进菌种的快速繁殖。

四、扩大培养的条件控制菌种的扩大培养需要控制一系列的条件,包括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

一般情况下,细菌的培养温度为37℃,真菌的培养温度为25℃。

同时,要根据菌种的特性,调节培养基的pH值,以提供最适宜的环境。

对于需氧生长的菌种,需要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

五、菌种的扩大培养策略菌种的扩大培养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菌液,可以采用摇瓶培养或发酵罐培养。

固体培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菌落,可以采用平板培养或培养瓶内的固体培养。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培养策略,以满足菌种扩大培养的需求。

六、菌种的收获与保存扩大培养结束后,需要收获菌液或菌落,并进行保存。

对于菌液,可以通过离心分离菌体,得到菌体沉淀,并进行冷冻保存。

对于菌落,可以进行冷冻保存或进行冻干保存。

保存菌种的目的是为了后续的实验和应用。

总结起来,菌种扩大培养的一般流程包括菌种的保存与激活、菌种的预培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扩大培养的条件控制、菌种的扩大培养策略,以及菌种的收获与保存。

通过合理控制每个环节,可以有效地扩大培养菌种,满足科研和实际应用的需求。

《图说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笔记

《图说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笔记

《图说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读书随笔目录一、前言 (2)1.1 《图说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的背景与意义 (3)1.2 本书的目的和内容概述 (4)二、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 (5)2.1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 (6)2.2 食用菌生态栽培的环境条件 (8)2.3 食用菌生态栽培的原料选择 (10)2.4 食用菌生态栽培的病虫害防治 (11)三、食用菌生态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 (12)3.1 菌种选择与优化 (13)3.2 栽培基配制与消毒 (14)3.3 种植、管理、采收等关键技术 (15)四、食用菌生态栽培的设施与设备 (17)4.1 栽培设施的选择与构建 (18)4.2 设施设备的运行与管理 (19)五、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与认证 (20)5.1 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22)5.2 食用菌产品的认证程序与流程 (24)六、食用菌生态栽培的经济效益分析 (25)6.1 食用菌生态栽培的成本构成与效益分析 (26)6.2 食用菌生态栽培的市场风险与防范 (28)七、食用菌生态栽培的产业政策与发展趋势 (29)7.1 国家相关政策对食用菌产业的支持与推动 (31)7.2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32)八、结论 (33)8.1 对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的总结与评价 (35)8.2 对未来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发展的展望 (36)一、前言当我翻开这本《图说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时,内心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信息,让我对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获取了专业知识,更被书中传达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所感动。

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想先谈谈为何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

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生态友好的食品来源,其栽培技术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

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食用菌生态栽培的各个环节,包括菌种选择、环境控制、病虫害防治等,让我看到了这一领域的魅力和挑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考试资料(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考试资料(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考试资料(题库版)1、单选下列细菌在人工营养培养基上繁殖速度最慢的是()A.大肠埃希菌B.链球菌C.脑膜炎奈瑟菌D.结核分枝杆菌E.变形杆菌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大多(江南博哥)数细菌分裂一代需要的时间是20~30分钟,个别细菌繁殖速度较慢,如结核分枝杆菌需要18~20小时。

2、单选做细菌培养时,采集标本的最佳时间是()A.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B.应用抗菌药物之后采集标本C.一边应用抗菌药物一边采集标本D.采集标本与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没有关系E.应用抗菌药物一天后采集标本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标本采集时间最好是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而且必须在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3、单选可以用类毒素预防的疾病是()A.百日咳B.痢疾C.伤寒D.白喉E.结核病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百日咳、痢疾、结核病主要是用减毒的活疫苗进行预防,伤寒可以用灭活的疫苗或荚膜多糖疫苗,注射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重要措施。

4、单选怀疑伤寒感染,进行肥达试验,病程中逐周复查,若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加多少倍时有意义()A.≥2B.≥4C.≥8D.≥16E.≥32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多数血清学诊断需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若后者的抗体效价比前者升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5、单选用于血清学鉴定确定细菌种、型的常用方法是()A.对流免疫电泳B.协同凝集试验C.直接凝集试验D.玻片凝集试验E.乳胶凝集试验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玻片凝集试验是细菌学检验中鉴定菌种和确定菌型的常规方法。

6、单选在制备培养基时,为有利于检出病原菌而抑制非病原菌,常加入一定量的抑制剂,下列属于抑制剂的有()A.维生素B.氨基酸C.胆盐D.嘌呤E.嘧啶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抑制剂种类很多,可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抑制剂,常用的有胆盐、煌绿、亚硫酸钠、亚硒酸钠及一些染料和某些抗生素等。

微生物菌种的扩大培养技术!

微生物菌种的扩大培养技术!

微⽣物菌种的扩⼤培养技术!微⽣物菌种的扩⼤培养技术!⼀、种⼦扩⼤培养的任务⼯业⽣产规模越⼤,每次发酵所需的种⼦就越多。

要使⼩⼩的微⽣物在⼏⼗⼩时的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巨⼤的发酵转化任务,那就必须具备数量巨⼤的微⽣物细胞才⾏。

菌种扩⼤培养的⽬的就是要为每次发酵罐的投料提供相当数量的代谢旺盛的种⼦。

因为发酵时间的长短和接种量的⼤⼩有关,接种量⼤,发酵时间则短。

将较多数量的成熟菌体接⼊发酵罐中,就有利于缩短发酵时间,提⾼发酵罐的利⽤率,并且也有利于减少染菌的机会。

因此,种⼦扩⼤培养的任务,不但要得到纯⽽壮的菌体,⽽且还要获得活⼒旺盛的、接种数量⾜够的菌体。

对于不同产品的发酵过程来说,必须根据菌种⽣长繁殖速度快慢决定种⼦扩⼤培养的级数,抗⽣素⽣产中,放线菌的细胞⽣长繁殖较慢,常常采⽤三级种⼦扩⼤培养。

⼀般50 t发酵罐多采⽤三级发酵,有的甚⾄采⽤四级发酵,如链霉素⽣产。

有些酶制剂发酵⽣产也采⽤三级发酵。

⽽⾕氨酸及其他氨基酸的发酵所采⽤的菌种是细菌,⽣长繁殖速度很快,⼀般采⽤⼆级发酵。

⼆、种⼦制备的过程1、孢⼦制备孢⼦制备是种⼦制备的开始,是发酵⽣产的⼀个重要环节。

孢⼦的质量、数量对以后菌丝的⽣长、繁殖和发酵产量都有明显的影响。

不同菌种的孢⼦制备⼯艺有其不同的特点。

放线菌孢⼦的制备 放线菌的孢⼦培养⼀般采⽤琼脂斜⾯培养基,培养基中含有⼀些适合产孢⼦的营养成分,如麸⽪、豌⾖浸汁、蛋⽩胨和⼀些⽆机盐等。

碳源和氮源不要太丰富(碳源约为1%,氮源不超过0.5%),碳源丰富容易造成⽣理酸性的营养环境,不利于放线菌孢⼦的形成,氮源丰富则有利于菌丝繁殖⽽不利于孢⼦形成。

⼀般情况下,⼲燥和限制营养可直接或间接诱导孢⼦形成。

放线菌斜⾯的培养温度⼤多数为28 ,少数为37 ,培养时间为5~14天。

采⽤哪⼀代的斜⾯孢⼦接⼊液体培养,视菌种特性⽽定。

采⽤母斜⾯孢⼦接⼊液体培养基有利于防⽌菌种变异,采⽤⼦斜⾯孢⼦接⼊液体培养基可节约菌种⽤量。

大白栓菌的研究现状

大白栓菌的研究现状

大白栓菌的研究现状作者:陈晓芳李明健赵雪艳周洁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17期摘要:国内外对大白栓菌的研究越来越多,已有研究表明大白栓菌可以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抵抗癌细胞等功能。

但目前对大白栓菌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该菌有巨大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该文较系统地归纳了近年来大白栓菌的研究报道进度,以期为大白栓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字:大白栓菌;3-氢化松苓酸B;大白栓菌多糖;抗氧化活性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7-0025-02Research Progress of Trametes lactinea(Berk.)Pat.CHEN Xiaofang et al.(Bijie Medical College,Bijie,Guizhou 551700, China)Abstract: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tudies on Trametes lactinea recently. Those studies indicate that ctina can producevarious b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This active substances have broad functions such as hypoglycemic、antioxidation、enhancing immunity and anti-tumor etc. The research of ctina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ctina have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great value of research. This review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f ctina in recent years. Provided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ctinea.Key words: Trametes lactinea(Berk.) Pat.; Trametenloic acid B; Trametes lactinea Berk. Polysaccharide; Anti-oxidation大白栓菌[Trametes lactinea(Berk.)Pat.]来源于多孔菌科栓菌属,是一种大型真菌,在全球范围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生活于阔叶树木材上,会引起木材白色腐朽[1]。

食用菌的基因改良与优质菌株培育技术

食用菌的基因改良与优质菌株培育技术

食用菌的基因改良与优质菌株培育技术食用菌是一种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低糖分、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不仅味道美味,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为了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科学家们通过基因改良和培育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基因改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用菌的研究中。

科学家们通过分析食用菌的基因组,并发现了一些与菌丝生长、菌盖颜色、产孢量等相关的关键基因。

通过对这些关键基因进行改良,可以使菌丝生长更快、产孢量更大,并且提高了菌盖的颜色和质地。

例如,通过基因改良,可以使白灵菇的菌丝生长速度提高10倍以上,产量增加约30%。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而且可以减少种植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科学家们利用基因改良技术培育出了一系列的优质菌株。

通过选择具有抗病性、高产量和营养价值更高的菌株进行杂交和培育,可以获得优质的食用菌品种。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富含β-葡聚糖的黑木耳菌株,这种菌株不仅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而且可溶性纤维含量也比普通黑木耳菌株高出40%以上。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黑木耳的营养价值,而且可以增加其抗糖尿病和降血脂的功效。

此外,基因改良技术还可以用于提高食用菌对环境适应能力的研究。

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影响产量和质量。

通过基因改良,可以增强食用菌的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其生长适应性。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毒蛋白基因导入到食用菌中,使其产生了具有杀菌活性的抗菌肽。

这种基因改良的食用菌不仅能够抵抗一些病原菌的感染,还能够减少使用农药的数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尽管基因改良技术在食用菌的培育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

首先,基因改良可能会引入一些未知的安全隐患,例如产生过敏源或带来其他不良影响。

因此,在基因改良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监测,确保改良后的食用菌品种对人体健康无害。

其次,基因改良技术需要严格的监管和标准,以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菌类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

菌类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

菌类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菌类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医药价值。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绿色生活的追求,对于菌类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传统的菌类栽培技术存在着栽培周期长、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提出了菌类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为菌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动力。

一、菌类新品种的选育与培育技术菌类的选育是菌类高效栽培技术的关键环节。

在传统的选育过程中,科研人员往往依赖自然界的遗传变异来进行选育,效率低下且效果不稳定。

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针对菌类的生长特点和品质要求,通过基因修饰和组合来选育新的菌种。

菌类的培育技术是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来促进菌类生长和发育。

传统的培养基中往往含有较高的有机物含量,容易引起菌丝的爆长和菌种的竞争,繁殖周期长,产量低。

而菌类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则通过优化培养基的配方和调节培养条件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可以更好地促进菌丝的生长和菌子的形成。

二、菌类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1. 菌类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在食用菌产业中的应用食用菌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一类菌类。

通过菌类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可以培育出更适应不同生长环境的食用菌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同时,通过优化栽培技术,可以控制菌类的生长周期,实现菌类的连续供应,并且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

2. 菌类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在药用菌产业中的应用药用菌是一类具有医药价值的菌类,对于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菌类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可以培育出含有更多有效成分的药用菌品种,提高药效和产量。

同时,通过对培养条件的调控,可以提高菌种的稳定性,增加药用菌的生产效率,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菌类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菌类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研究菌类的基因组和代谢途径等相关信息,进一步优化栽培技术,培育出更具有优良特性的菌种,并且实现菌类的规模化生产。

天麻萌发菌种制作与天麻拌播

天麻萌发菌种制作与天麻拌播

天麻萌发菌种制作与天麻拌播徐锦堂在天麻有性繁殖试验中,发明了天麻种子与萌发菌拌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天麻种子的萌发成麻率。

现将萌发菌种制作与伴播技术简介如下:1.萌发菌的种类现已报道的天麻种子萌发菌均属口蘑科、小菇属的4种真菌,它们的名称是:一是紫萁小菇;二是兰花小菇;三是石斛小菇;四是开唇兰小菇。

1999年,我们分离、培养出另一类天麻种子萌发的真菌,为多孔科的大白栓菌。

此菌在较高温季节生产和应用要优于上述四种菌类。

2.萌发菌的制作技术萌发菌母种的分离与培养:在天麻的栽培场地和野生产区很容易采到蜜环菌子实体。

但很不易采到萌发菌的子实体。

目前分离萌发菌种只有两种较好的方法。

一是采取紫萁小菇、石斛小菇、大白栓菌等子实体,用子实体的组织或孢子分离法获得菌种。

萌发菌的孢子分离法与蜜环菌种的孢子分离法完全相同。

二是用天麻种子形成的原球茎作分离材料。

但从原球茎上分离获得的菌种,一定要进行生产试验后才能用于生产。

这是因为帮助天麻种子萌发的真菌,现已知道不只是一属或一科的几个种类,而是多个属、科的多个种类。

而且有些种类真菌的菌丝体对促进天麻种子萌发的效果较差。

所以,建议要从科研单位或正规的菌种厂家购买萌发菌母种或原种用于扩大生产。

栽培种配方:现在生产中应用的萌发菌栽培种大多是用阔叶树落叶配制的。

有两种生产方法,一是将树叶粉碎后配制,二是用完整的树叶配制的。

无论是用碎叶,还是整叶,均要将其放入清水中浸泡3~4小时后,捞出沥去浮水,再撒入麸皮20%,石膏1%,蔗糖1%。

拌和均匀后即可装瓶或塑料袋、灭菌、接种。

也有用锯木屑、棉籽壳配制萌发菌栽培种的。

3.萌发菌与天麻种子伴播技术播种前将已培养好的萌发菌栽培种,由培养瓶或是塑料袋中掏出,放在洗脸盆或塑料盆中,每平方米用菌种2瓶,如是树叶菌种,要将粘在一起的菌叶一片片分开备用;如是锯木屑、棉籽壳菌种,要将菌种捏成小颗粒状备用。

将天麻种子由果实中抖出,轻轻撒在菌叶上,边撒边拌,种子应分多次撒播,撒后拌均再撒,以免种子集中粘在几片叶子上,影响发芽和接菌效果。

大白栓菌的人工培养条件优化

大白栓菌的人工培养条件优化

步 开 发 利 用 创 造 了条 件 。
关键 词 : 大白栓菌; 人工培养; 配方 中图分类 号 : 2 5 5 R 8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0 0 ( 0 8 0 -4 2 2 1 0 -8 5 2 0 )2 6 - 0 0
T eAri ca a i g Co d t n o r mee a t e ( r . P t h t il i f Re rn n i o fT a tslci a Be k ) a i n
大 白栓 菌 的人 工培 养条 件 优 化
谭 梦华 , 段朝 红 , 桂裕 成 ,向江涛 , 叶建武 ,张亚雄 , 汪錾植
( 天然 产物 开发 与利 用湖北 省 重点 实验 室 , 峡大 学化 学与 生命 科学 院 , 三 湖北 宜 昌 4 30 ) 4 02
摘要 : 目的 探讨大白栓茵的人工大规模培养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大白栓茵的固体及液体培养条件。结
T Me g hu AN n — a,DUA Ch o h n N a — o g,GUI Yu—he g,XI c n ANG i n —a Ja g t o,Y Ja WU, Z E in— HANG Ya x o g,W ANG — in J n—h u zi
( bi r ic l e aoao aua rdc Rs rhadD vl m n,ol eo hmsyadL e HuePo ni yL brtr o N trl out e ac n eep etClg C e ir n 最佳 配方为栗木屑含 量 7 , 0g 玉米粉含 量 3 , 膏含 量 2g 白糖含 量 g 大白栓 茵液体培养的最佳条 5g石 , ; 件是玉米粉 4 2g 10m ,栗木 汁 5 0g10m , . / 0 l . / 0 l溶氧条件为静置 培养。结论 大 白栓 菌可 以采 用人 工 大规模培 养 , 为进

大白栓菌的生物学特征及成分检测

大白栓菌的生物学特征及成分检测

关键 词 : 大白栓菌; 特征 ; 成分 中图分 类号 : 2 2 6 1 8 . 文献 标识 码 : 1 A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8 0 -2 60 1 0 -8 5 2 0 ) 92 4 -2
De e to ft o o ia a a t rs is a t c i n o heBi l g c lCh r c e itc nd Che i a mpo ii n o r me e a rme m c lCo sto fT a t sl c i a
表 1 加 样 回收 率 实 验
参考 文献 :
[1 牟振 国, ] 俞 莹.冰硼软膏 中冰片 的含 量测定 [ ] 中国现代应 用 J. 药 学 杂 志 ,9 8,5 3 :5 19 1 ( )4 . [ 2] 郭素华. 气相色谱法测定麝香 正骨水 中冰片 含 量 [ ] 福建 中医 J. 学院学报 ,0 0,0 3)2 . 2 0 1 ( :4 [ 3] 魏学冰. 气相色 谱法测 定肤疡 宁软 膏中冰 片的含量 [ ] 中成药 , J.
( 天然 产物 开发 与利用 湖 北省 重点 实验 室 ・ 三峡 大学 化学 与生命 科 学学 院 , 北 宜 昌 4 30 ) 湖 402
摘要 : 目的 观察大白栓茵的生物学特征, 检识其化 学成分。方法 通过形 态特征、 显微结构观察大白栓菌的生物 学特
征, 利用 系统成分预试检识其化 学成 分。结果 大 白栓菌担子 果一年生 , 无柄 ,菌盖半 圆形 , 菌管蜂 窝状 , 肉多为白 色。 菌 粉末镜检 可见 : 营养茵丝、 骨架菌丝、 缠绕 菌丝、 生殖菌丝和担孢子 。电子显微 镜 下可见孢子表 面有众 多皱 纹及 凹陷。大 白栓 菌含有 三萜类、 糖类、 鞣质 类成 分。结 论 大 白栓 菌具有 多孔 菌科 真 菌特征 , 富含 三 萜类成 分 , 良好 的开发 利 用 有 前景 。

一株 Chitinophaga 菌株的鉴定、优化及其活性蛋白的初步纯化

一株 Chitinophaga 菌株的鉴定、优化及其活性蛋白的初步纯化

一株 Chitinophaga 菌株的鉴定、优化及其活性蛋白的初步纯化刘冰花;杨林;罗玲;蒲丽娟;褚应文;杨港【摘要】为确定前期获得的可产生抗血栓物质细菌的分类地位、优化发酵条件及对活性物质初步纯化.利用形态学特征、理化性质、脂肪酸含量、G+C含量、16S rRNA序列同源性及DNA-DNA杂交率等方法鉴定菌株MJM38,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溶栓活性,利用纤维蛋白原平板法检测抗凝活性,利用单因素法筛选菌株MJM 38产生抗血栓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条件,利用盐析、超滤及分子筛层析等方法对其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发现,菌株MJM 38属于Chitinophaga菌,初步确定抗血栓活性物质为蛋白质,其分子量大小在30 kDa~ 100kDa之间,菌株MJM 38在培养时间为4d、培养温度为25℃~30℃、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为7时产生的抗血栓物质的溶栓活性最大.【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36)001【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Chitinophaga;鉴定;优化;纯化;抗血栓;蛋白【作者】刘冰花;杨林;罗玲;蒲丽娟;褚应文;杨港【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124Chitinophaga中文名为曼噬甲壳菌属或噬几丁质菌属,于1981年由Sangkhobol等首次提出,并根据其形态学和理化性质特征把Chitinophaga属归类为Myxobacteria[1-3].1999年,Sly等[4]在分子水平上发现Chitinophaga属更接近于鞘脂杆菌目的部分细菌,2006年,Kampfer等[5]将Chitinophaga属的菌株重新归类为拟杆菌门鞘脂杆菌纲鞘脂杆菌目泉发菌科.虽然Chitinophaga属的菌株大多为黄色或橙黄色[2,6],颜色特征比较明显,但它们普遍生长缓慢,很容易被其他杂菌污染,不容易分离纯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菌种的发现方面,对其产生活性物质的研究较少[6-7].为寻找新的抗血栓药物资源,本研究对前期筛选到的一株可产生抗血栓活性物质的细菌做了进一步鉴定,优化了其发酵条件,并对其产生的抗血栓活性蛋白做了分离纯化.1.1 材料1.1.1 培养基.酵母膏蛋白胨培养基:0.3%酵母膏,0.5%蛋白胨,1.6%琼脂粉,pH值为7.22;酵母膏蛋白胨发酵培养基:0.5%酵母膏,1.0%蛋白胨,pH值为7.22;其他培养基按照文献[8]的配方配制.1.1.2 试剂、菌株及仪器.1)试剂.尿激酶(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凝血酶(湖南一格制药有限公司),纤维蛋白原1 g/瓶(sigma公司),脂肪酸标准品Mixture Me 82(Larodon公司),等.2)实验用菌株.菌株MJM 38由本实验室分离并保藏和DSM2588T由DSMZ公司提供,大肠埃希氏菌(E.coli K12,CGMCC1.365)由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提供.3)仪器.PCR反应扩增仪(Thermo公司),凝胶成像系统(Gene Genius公司),GC-9A气相色谱仪(岛津公司),等.1.2 菌株MJM 38的种属鉴定1.2.1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将菌株MJM 38接种在酵母膏蛋白胨平板上,于30 ℃孵箱培养4 d,观察菌落形态,同时对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1.2.2 菌落的理化性质检验.分别在温度范围为10 ℃~40 ℃的区间内、pH值在4~10的范围内、NaCl浓度为0%~2%的范围内检测菌株在酵母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并进行糖同化作用实验、糖发酵实验、接触酶实验、淀粉水解实验、V-P测定、马尿酸盐水解实验、明胶水解实验、硝酸盐还原实验等[8].1.2.3 16S rDNA的鉴定.将细菌MJM 38在酵母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3 d,收集菌体,采用冻融法[9]提取其基因组DNA.以通用引物7f(5′-CAGAGTTTGATCCTGGCT-3′)和1540r(5′-AGGAGGTGATCCAGCCGCA-3′)为引物,以目的细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该菌株的16S rDNA.其反应条件为:25 μL反应体系,94 ℃预变性5 mim;35次循环(94 ℃ 30 s,55 ℃ 35 s,72 ℃ 1 min),72 ℃延伸8 min.将扩增产物送上海生物工程公司测序,得到目的细菌的16S rDNA序列.在NCBI GenBank中BLAST,用 MEGA 6软件以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用DNAMAN 8软件比对其与其他菌株的相似度.1.2.4 菌株的脂肪酸含量、(G+C)mol%含量及DNA同源性测定.1)按照文献[10]的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目的菌株的脂肪酸含量.2)采用熔解温度(Tm)法测定菌株基因组DNA的(G+C)mol%含量.以E.coli K12为参比菌株,采用冻融法[9]提取目的菌株和E.coli K12的基因组DNA,并制作目的菌株和E.coli K12的变性曲线,根据热变性曲线分别求出目的菌株和E.coli K12的熔链温度(Tm),根据公式,(G+C)mol%=(G+C)mol% E.coli K12+2.08(Tm未知-Tm E.coli K12),计算目的菌株的(G+C)mol%含量.3)按照文献[11]的方法,采用复性速率法测定目的菌株和模式菌株的DNA同源性.1.3 菌株MJM 38抗血栓活性物质的检测及分离纯化1.3.1 菌株MJM 38抗血栓活性物质的检测.按照文献[12]的方法制备胞外浓缩液.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13]检测目的菌株的溶栓活性,采用纤维蛋白原平板法[13]检测目的菌株的抗凝活性.1.3.2 菌株MJM 38抗血栓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将目的菌株的胞外浓缩液6 mL,用等体积氯仿萃取,收集上层水相.在水相中加入硫酸铵粉末进行分步盐析.将盐析后的样品用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离心管进行超滤,超滤后得到200 μL样品(溶液Ⅰ).将溶液Ⅰ上葡聚糖凝胶G-150层析柱,收集各峰,并检测各峰的溶栓抗凝活性.1.4 培养条件对菌株MJM 38生长的影响及发酵条件的优化1.4.1 培养条件对菌株MJM 38生长的影响.1)将菌株MJM 38由酵母膏蛋白胨斜面转接入装有100 mL酵母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培养48 h,以此瓶菌液为种子菌液.以2%的接种量将种子菌液转接入200 mL新的酵母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以30 ℃、100 r/min培养,每24 h取出5 mL,以去离子水调零,测其在波长600 nm处的吸光度,连续测7 d.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确定培养时间对目的菌株生长的影响.2)以同样接种量将种子菌液转接入7个装有100 mL新的酵母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将这7个瓶子分别放入20 ℃、25 ℃、28 ℃、30 ℃、33 ℃、35 ℃及40 ℃摇床中,均以100 r/min培养24 h,分别测其在波长600 nm处的吸光度.以温度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确定温度对目的菌株生长的影响.3)以同样接种量将种子菌液转接入7个pH值分别为4、5、6、7、8、9、10的100 mL酵母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均以30 ℃、100 r/min培养24 h,分别测其在波长600 nm处的吸光度.以pH值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确定培养基初始pH值对目的菌株生长的影响.1.4.2 菌株MJM 38发酵条件的优化.1)用单因素法分别考察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及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对菌株MJM 38产生抗血栓活性物质的溶栓活性的影响.分别以5%的接种量将“1.4.1”项中的种子菌液转接入100 mL酵母膏蛋白胨发酵培养基中.检测培养时间对溶栓活性的影响,将培养瓶放入旋转摇床中以30 ℃、100 r/min培养,每24 h取出一瓶,连续取7次.2)检测培养温度对溶栓活性的影响,将培养瓶放入旋转摇床中分别在20 ℃、25 ℃、30 ℃、35 ℃的温度下100 r/min培养4 d.检测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对溶栓活性的影响,将“1.4.1”项中的种子菌液以5%的接种量分别转接入pH值为4、5、6、7、8、9、10、11的100 mL酵母膏蛋白胨发酵培养基中,以30 ℃、100 r/min培养4 d.按照“1.3.1”项的方法检测每瓶发酵液的溶栓活性.2.1 菌株MJM 38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菌株MJM 38好氧,在酵母膏蛋白胨平板上可滑动,10 d滑动0.9 cm.菌落橙黄色,表面黏湿,菌落周围的平板透明,菌落边缘呈纺织物的毛边,细杆状,两端钝圆,菌体大小为(0.06~0.11)μm×(0.5~1.25)μm,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2 ℃~40 ℃,pH值范围为6~10,最适合的pH值为8.菌株MJM 38的理化性质如表1所示,同化作用及糖发酵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菌株MJM 38和Chitinophaga属近缘模式菌株的鉴别特征如表3所示.2.2 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学分析测序后,发现菌株MJM 38的16S rDNA共有1 515 bp,将其序列输入NCBI GenBank中blast,用MEGA 6.05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菌株MJM 38与模式菌株Chitinophaga rupis sp.CS5-B1T(FM865977)聚到了同一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见图1).利用DNAMAN 8软件比对相似性,发现菌株MJM 38和模式菌株Chitinophaga rupis sp.CS5-B1T(FM865977)的相似度为99.79%,菌株MJM 38和模式菌株Flexibacter japonensis T(AB078055)的相似度为97.0%.2.3 菌株的脂肪酸含量、G+C含量及DNA杂交率实验测得菌株MJM 38所含的主要脂肪酸种类及含量如表4所示.由表4知,菌株MJM38的Tm为74.321 ℃,(G+C)mol%为48.10%,模式菌株CS5-B1T的(G+C)mol%为48.70%;菌株MJM 38与模式菌株的DNA-DNA 杂交率为75.14%.结合菌株的菌体及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进化树、16S rRNA 基因序列的比对结果、脂肪酸含量、G+C含量及DNA-DNA杂交率,确定菌株MJM 38为模式菌株Chitinophaga rupis sp. CS5-B1T(FM865977)的变种,即菌株MJM 38属于拟杆菌门鞘脂杆菌纲鞘脂杆菌目泉发菌科的曼噬甲壳菌属[17].2.4 菌株MJM 38胞外液的抗凝溶栓活性及活性成分的初步纯化2.4.1 菌株MJM 38胞外液的抗凝溶栓活性.纤维蛋白平板实验显示菌株MJM 38的胞外液有明显的溶栓活性,如图2所示.按照文献[12]的方法测得菌株MJM 38胞外浓缩液纤溶酶活力单位为5 649 U/mL.纤维蛋白原平板实验显示菌株MJM 38的胞外液也有一定的抗凝活性.2.4.2 菌株MJM 38抗血栓活性物质的初步纯化.硫酸铵分步沉淀的结果是硫酸铵饱和度为30%~70%之间的部分有抗血栓活性.超滤后发现分子量在30 kDa~100 kDa之间的部分(溶液Ⅰ)有抗血栓活性.溶液Ⅰ经过葡聚糖凝胶G-150柱的层析图谱如图3所示,经过纤维蛋白平板和纤维蛋白原平板检测,发现只有峰1具有溶栓抗凝活性.2.5 培养条件培养条件对菌株MJM 38生长的影响,菌株MJM 38产生抗血栓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的优化,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菌株MJM 38生长的影响及对所产生的抗血栓物质的溶栓活性的影响如图4~图6所示.从图4可知,菌株MJM 38从第2 d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第4 d末对数期结束,无明显稳定期,从第5 d开始进入衰亡期;当培养时间为4 d时,透明圈和加样孔直径的比值最大,表明菌株MJM 38产生溶栓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时间为4 d.从图5可知,当温度为30 ℃时,菌株在波长600 nm处的光吸收值最大,表明菌株MJM 38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 ℃;菌株在25 ℃、28 ℃及30 ℃时透明圈和加样孔直径的比值最大,表明菌株MJM 38产生溶栓活性物质的最佳温度为25 ℃~30 ℃.从图6可知,菌株在pH值为7时的吸光度最大,表明菌株MJM38生长的最佳pH值为7;同时,菌株在pH值为7时透明圈和加样孔直径的比值最大,表明菌株MJM 38产生溶栓活性物质的最佳pH值为7.本研究通过理化性质、16S rRNA同源性、GC含量、脂肪酸含量、DNA-DNA杂交等方法对菌株MJM38进行了鉴定,确定其属于Chitinophaga属.菌株MJM38虽然和菌株的亲缘关系最近,但菌株MJM 38可产生抗血栓活性物质,而却不产生抗血栓物质,此前也未见关于Chitinophaga属其他菌株产生抗血栓物质的报道,所以菌株MJM 38的鉴定为进一步认识Chitinophaga属提供了新的思路.菌株MJM 38产生的溶栓抗凝物质为蛋白质,其分子量大小在30 kDa~100 kDa之间.同时,菌株MJM 38产生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4 d、培养温度25 ℃~30 ℃、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为7.这为以后进一步分离纯化该活性蛋白质和对菌株进行大量发酵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研究中发现,无论在什么样的培养条件下,菌株MJM 38均在生长曲线的对数期末或稳定期初,产生抗血栓活性蛋白的溶栓活性最高.将葡聚糖凝胶G-150柱层析后的峰1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PAGE),发现有5个条带,将峰1经过纤维蛋白酶谱法测定其纤溶成分[18],发现有2个不同的条带具有溶栓活性,说明菌株MJM 38产生的抗血栓活性物质不止一种.【相关文献】[1]Sangkhobol V,Skerman V.Chitinophaga.A new genus of chitinolytic myxobacteria[J].IntJ Syst Bacteriol,1981,31(3):285-293.[2]Lee D,Lee J,Lee S.Chitinophaga rupis sp. Nov.,isolated from soil [J].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2009,59(11):2830-2833.[3]Rio T,Abt B,Spring S,et 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Chitinophaga pinensis type strain(UQM 2034T)[J].Stand Genom Sci,2010,2(1):87-95.[4]Sly L,Taghavi M,Fegan M.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Chitinophaga pinensis in the Flexibacter-Bacteroides-Cytophaga phylum[J].Int J Syst Bacteriol,1999,49(2):479-481.[5]Peter K,Young C,Sridhar K,et al.Transfer of Flexibacter sancti,Flexibacterfiliformis,Flexibacter japonensis and Cytophaga arvensicola to the genus Chitinophagaand description of Chitinophaga skermanii sp. Nov.[J].Int J Syst EvolMicrobiol,2006,56(9):2223-2228.[6]Proenca D,Nobre M,Morais P.Chitinophaga costaii sp. Nov.,an endophyte of Pinus pinaster,and emended description of Chitinophaga niabensis[J].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2014,64(4):1237-1243.[7]Li L,Sun L,Shi N,et al.Chitinophaga cymbidii sp. Nov.,isolated from Cymbidium goeringii roots[J].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2013,63(5):1800-1804.[8]杨革.微生物学试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冯广达,陈美标,羊宋贞,等.用于PCR扩增的细菌DNA提取方法比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34(3):439-442.[10]徐敏,王静,柴子涵,等.海洋细菌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J].海洋科学,2013,37(2):76-83.[11]王玮,张志东,谢玉清,等.液相DNA-DNA杂交实验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104-106.[12]刘冰花,罗亚雄,陶雪梅,等.产高活性抗凝溶栓双活性蛋白的短小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J].微生物学报,2014,54(3):345-351.[13]刘冰花,杨林,袁管明,等.抗凝溶栓双活性蛋白产生菌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4,45(9):822-825.[14]Takashi F,Masanori O,Yoshimasa K,et al.Flexibacter japonensis sp. nov.,a new Species that produces a novel inhibitor of human leukocyte elastase isolated from soil[J].Curr Microbiol,1996,33(2):89-93.[15]Muhammad Y,Eu J,Geun C,et al.Chitinophaga eiseniae sp. nov.,isolated from vermicompost[J].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2011,61(10):2373-2378.[16]Kim M,Jung H.Chitinophaga terrae sp. nov.,isolated from soil[J].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2014,64(4):1218-1222.[17]Holt J,Krieg N,Sneath P.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M].9th Ed. Baltimore:Williams & Wilkins Press,2004.[18]袁慎亮,邢德明,窦少华,等.一株产纤溶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纤溶组分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9):1843-1849.。

白色链霉菌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工艺的优化

白色链霉菌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工艺的优化

白色链霉菌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工艺的优化摘要:采用白色链霉菌N31-69菌株发酵制备ε-聚赖氨酸,考察碳源、氮源等因素对ε-聚赖氨酸产量的影响,优化发酵培养基。

结果表明,优化的培养基为葡萄糖、(NH4)2SO4和酵母浸出粉的浓度分别为30、7、7 g/L,ε-聚赖氨酸摇瓶发酵产量达1.519 g/L,比优化前的产量提高了28.0%。

进一步对N31-69菌株在5 L 发酵罐内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发现发酵48 h后采用流加补糖方式控制还原糖浓度为10~15 g/L,从72 h开始控制pH为4.3,发酵168 h后ε-聚赖氨酸的产量可达15.60 g/L。

关键词: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ε-聚赖氨酸;培养基;发酵工艺ε-聚赖氨酸由25~30个赖氨酸残基聚合而成,有很强的抑菌能力[1],被FDA 批准为安全的天然生物防腐剂,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2]。

日本窒素公司已实现ε-聚赖氨酸微生物发酵的工业化生产,发酵罐产量达48.30 g/L[3,4]。

而国内ε-聚赖氨酸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水平,发酵产量与国外差距很大。

刘长江等[5]优化了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ε-聚赖氨酸摇瓶产量为1.50 g/L;陈玮玮等[6]对北里孢菌Kitasatospora MY5-36发酵产ε-聚赖氨酸的条件进行优化,摇瓶发酵产量达1.17 g/L,在5 L发酵罐内批式发酵产量达7.72 g/L;黄国昌等[7]在50 L自控式发酵罐中对ε-聚赖氨酸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发酵产量最高达7.36 g/L。

本研究采用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N31-16菌株发酵制备ε-聚赖氨酸,考察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因素对发酵的影响,以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为促进ε-聚赖氨酸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菌种来源白色链霉菌N31-16菌株,赣南医学院微生物实验室筛选保藏[8]。

1.2 白色链霉菌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流程1.2.1 斜面培养斜面培养基包括酵母浸出粉4 g/L、麦芽浸出粉10 g/L、葡萄糖 4 g/L,pH 7.3。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文字版含答案)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文字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三校联考高二生物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酒的整个过程中,夹子①②均关闭,制作果醋时,夹子①②均打开B.制作果酒时应将图1装置放在18~30℃环境中,制作果醋时应将温度提高至30~35℃C.图2曲线a~b段,瓶内有大量二氧化碳和水产生,导致瓶内气压增大D.随着发酵时间的推进,葡萄糖含量降低,乙醇的产生速率先上升后趋于稳定2.人体细胞本身不能合成L-天冬酰胺酶,但其在大自然中的来源十分广泛,许多细菌和真菌都能合成。

L-天冬酰胺酶可分解天冬酰胺释放出氨,然后与奈斯勒试剂反应呈棕色。

固体培养基:主要成分有牛肉膏、蛋白胨、水、NaCl、琼脂、奈斯勒试剂。

实验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接种时采用的是平板划线法B.该培养基从功能来看属于鉴别培养基,其中充当氮源的成分是牛肉膏C.应选择菌落B和菌落C作为高产L-天冬酰胺酶菌株进行大量培养D.无菌技术还可以避免操作者被有害微生物感染,实验结束后的培养基不能直接丢弃3.《卫报》2022年3月24日报道,科学家们分析了来自22名匿名捐献者的血液样本,发现近80%的受试人群血液已受到微塑料污染。

某科研团队拟分离能降解塑料(聚乙烯,仅含有C、H两种元素)的细菌,解决日益严峻的“白色污染”问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在塑料回收点附近的土壤进行取样B.筛选目标细菌要使用以塑料粉末为唯一碳源的鉴定培养基C.若培养基中加入能与聚乙烯结合而显色的染色剂,目标细菌的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D.观察目标细菌的菌落特征可从形状、大小和颜色等方面入手4.科学家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将水蛭素(一种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的蛋白质)第47位的天冬酰胺替换为赖氨酸,显著提高了它的抗凝血活性,流程图如下。

已知天冬酰胺对应的密码子为AAU、AAC,赖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为AAA、GUA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图的操作流程是从预期的水蛭素功能出发的B.在这项替换研究中目前可行的直接操作对象是基因C.上图中大分子物质a和b的单体序列均是唯一的D.用蛋白质工程可生产基因工程所不能生产的蛋白质5.新冠病毒通过表面刺突蛋白(S蛋白)的活性域(RBD)与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相互作用感染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白栓菌的人工培养条件优化
作者:谭梦华段朝红桂裕成向江涛叶建武张亚雄汪銎植
【摘要】目的探讨大白栓菌的人工大规模培养条件。

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大白栓菌的固体及液体培养条件。

结果固体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栗木屑含量70 g,玉米粉含量35 g,石膏含量2 g,白糖含量1 g;大白栓菌液体培养的最佳条件是玉米粉4. 2 g/100 ml,栗木汁5. 0 g/100 ml,溶氧条件为静置培养。

结论大白栓菌可以采用人工大规模培养,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大白栓菌人工培养配方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rtificial rearing condition of Trametes lactinea (Berk.)Pat. MethodThe orthogonal design was used to select the conditions of solid and liquid culture. ResultThe best formula of the solid culture medium was ascertained to be castanea spp particle contents 70 g,corn flour contents 35,gypse contents 2 g, white sugar contents 1 g; the best formula of the liquid culture medium have been ascertained to be corn flour 4.2 g/lOOml ,castanea spp juice 5 g/lOOml, dissolve for oxygen condition static culture, not being put into rocking bed. ConclusionThe artificial rearing condition is applicable to the large-scale culture of Trametes lactinea (Berk.)Pat,which would provide some condi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metes lactinea (Berk. )Pat. ; Artificial
rearing; Formula
大白栓菌Trametes lactinea (Berk.)Pat.为多孔菌科真菌,担子果一年生,无柄,木栓质。

它生于活叶树木材上,分布于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等国家[1]。

大白栓菌作为天麻等兰科植物种子萌发菌,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2]。

但大白栓菌野生资源较少,不能满足其开发利用的需要。

因此本实验对大白栓菌的人工培养进行了研究。

1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玉米粉、石膏、白糖、栗木屑、琼脂、95%酒精(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厂20050801)、无水乙醇(武汉中南化工试剂有限公司20050906)、氯仿(上海宏申化工厂20051116)、醋酸乙酯(天津市东丽区天大化学试剂厂20050608)、薄层板及硅胶(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20050911)、柱层析硅胶200-300目
(青岛海洋化丄厂分厂20050311)。

大白栓菌由湖北三峡科技学校提供,经王
绍柏老师鉴定为大白栓菌(Trametes lactinea (Berk.) Pat.)。

1.2仪器
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RE-52M)、恒温振荡器(国华企业
CHA-S)、生化培养箱(广东省医疗器械厂LRH-280)、Centrifuge 5810R冷冻离
心机、DZF-6020型真空干燥箱等。

2方法与结果
2.1菌种的纯化(涂布分离法)[3]
2. 1. 1培养基配制先将栗木屑用水加热提取得栗木汁,将玉米粉、石膏、白糖以一定比例混匀,然后加入栗木汁,再加入2%琼脂,用玻棒搅拌均匀后加热至沸,0. 1〜0. 15MPa蒸气高压灭菌30 min。

2.1.2平板的制作及接种各培养皿趁热倒入 5 ml培养基,冷却后即得平板,丁•无菌操作台上进行接种,将菌丝放到75%酒精中冲洗,然后剪碎放入装有无菌水的小三角瓶中,充分摇匀制成孢子悬浮液后涂布到平板上。

2. 1.3菌体培养置28 °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0 h。

培养皿中分别长出了
2〜4个菌落,通过电子显微镜镜检,确定了大白栓菌。

2.2菌种的斜面保藏
2. 2. 1试管斜面制备使用cp 15X100玻璃试管,趁热倒入2ml培养基,包
扎平放,冷却后即成斜面。

2. 2. 2接种与培养将2. 1培养皿中的各个菌落于无菌操作台上分别接种到
试管中,28°C恒温培养72 ho
2. 2. 3保藏挑选上述生长良好的试管斜面菌种丁•冰箱中冷冻保藏。

2.3大白栓菌的固体培养
2.3.1培养基的确定用松木屑、玉米芯屑、杂木屑、栗木屑作为培养基进
行实验,发现栗木屑的培养效果最佳。

但只用栗木木屑作为培养基,由于其营
养成分不能很好地满足大白栓菌的生长,虽然能生长,但其生长周期长,菌丝
活性较差。

因此,我们对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研究。

确定用栗木屑,玉米粉,石膏,白糖组成培养基,并对配方进行了优化。

2.3.2培养基的优化采用正交实验对栗木屑、玉米面、石膏、白糖配比进
行优化。

其因素水平见表1,以生长的大白栓菌菌丝干重为考核指标。

结果见
表2。

表1正交实验水平表(略)表2 L9 (34)正交实验方案及结果(略)从各因素水平均值(K值)分析,因素A为K2>K1>K3,因素B为K1>K2>K3,因素C为K2>K3>K1,因素D为K3>K2>K1,其培养条件为A2B1C2D3,对各因素水平的显著性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3。

表3 方差分析(略)
表3结果表明,各因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合实际情况,其优选工艺为
A2B1C2 D3,即栗木屑含量为70 g,玉米粉含量为35 g,石膏含量为2 g,白
糖含量为1 g。

2.4大白栓菌的液体培养
2.4.1培养基的配制玉米粉35 g,石膏2 g,白糖1 g,栗木汁(栗木屑
70 g水煮1. 5 h后过滤),加自来水稀释至700 ml,用玻棒搅拌均匀加热至沸,
最后0. 1〜0. 15MPa蒸气高压灭菌30 min。

2.4.2接种及摇瓶培养三角瓶装入适量培养基灭菌后,于无菌操作台上接
种,28°C恒温培养10cL培养结束后离心,称量菌丝湿重及干重,计算收率,
收率为11%。

2.4.3培养基的优化采用正交实验对玉米粉、栗木汁、溶氧条件进行优化。

因素水平见表4。

以菌丝干重为考核指标,结果见表5,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表4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略)表5 L9 (33)正交实验设计方案及结果(略)
从各因素水平均值(K值)分析,因素A为K2>K3>K1,因素B为K2>
K1>K3,因素C为K2>K3>K1,其培养条件为A2B2C2,对各因素水平的显著性

行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6»表6方差分析(略)
表6结果表明,各因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合实际情况,其优选工艺为
A2B2C2,即玉米粉用量为 4. 285 7 g/100 ml,粟木汁用量为 5 g/100 ml,溶氧
条件为静置培养,不使用摇床。

3讨论
经过实验研究确定了大白栓菌的人工培养条件,为大白栓菌的大规模人工
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提高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率,促进天麻生产,兰花培育
等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对大白栓菌成分分析,促萌发机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
大白检菌。

成分分析表明,大白栓菌含有大量三萜类化合物,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赵继
鼎.中国真菌志,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65.
[2]汪銎植,王绍柏,刘晓琴,等.栽培条件对无土袋栽天麻种麻质量的影
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4: 243.
[1] 刘吉开.高等真菌化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