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三线建设始末

合集下载

邓小平在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前前后后(上)

邓小平在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前前后后(上)

邓小平在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前前后后(上)作者:宋毅军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4年第8期宋毅军编者按:1964年6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并雷厉风行地指导实施,这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

邓小平是三线建设重要决策人和组织实施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庆祝三线建设决策50周年之际,联系当前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冷静回顾、认真研究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我们不能不为50年前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宽阔厚重的政治胸襟、力握乾坤的巨大权威所折服。

为此,特邀本刊特约撰稿人,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的主要倡导者之一、首届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副巡视员宋毅军,撰写此文,以示纪念。

什么叫三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以及邓小平等曾经按照我国军事经济地理特点,把我国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划为第一线,把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中部地区划为第二线,把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及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内陆地区划为第三线。

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青称为“大三线”,中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腹地一般称为“小三线”。

所谓三线建设,就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中期基本结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上述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能源、军工等基本建设。

这一建设曾经先后出现两次建设高潮:第一次是1964至1965年的初始阶段,重点突出放在打基础方面;第二次是1969年到1971年的全面铺开阶段。

作为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邓小平,参与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和指导实施,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决策人和组织实施的重要领导者。

参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早在1964年6月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作出以前,时任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前就提出这样的指导原则:我们全党要注意两方面问题。

三线建设在湖南

三线建设在湖南

三线建设在湖南作者:吴义国来源:《湘潮》2019年第06期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的一份报告引起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重视:中国工业布局很不合理,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将面临崩溃的局面。

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之后国务院根据毛泽东“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的意见,分工部署三线建设。

此后。

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三线建设热潮,400万“三线人”从全国各地奔向大西北、大西南地区,开展了从时间上、规模上都堪称空前的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当时,中央将湖南西部(简称湘西)43个县市列为国家重点战略后方基地,并对这些地区的建设相继进行了规划和构想。

湖南人民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顽强意志,在三湘大地谱写了一部属于三线建设的壮丽史诗。

“十年建成工业省”按照毛泽东的构想,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包括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西部内地为三线,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区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后方腹地部分。

简单地说,三线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

党中央、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战略后方基地的湘西43个县市区包括:湘西自治州10个县市,即永顺、龙山、保靖、古丈、泸溪、吉首、花垣、凤凰、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桑植(今属张家界市管辖);黔阳专区(今怀化市)11个县,即黔阳(今洪江市)、沅陵、辰溪、溆浦、怀化(今中方区、鹤城区)、麻阳、芷江、新晃、会同、通道、靖县(今靖州);邵阳专区11个县,即隆回、洞口、武冈、新宁、城步、绥宁、新邵、邵阳县、邵阳市、新化(今属娄底市管辖)、涟源(今属娄底市管辖);常德专区9个县,即常德市(今鼎城区)、澧县、临澧、石门、桃源、汉寿、安乡、津市、慈利(今属张家界市管辖);益阳专区2个县,即桃江、安化。

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

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

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作者:梅兴无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1年第05期三线建设是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

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中国原有的安全体系产生动摇。

1964年,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直接威胁中国的安全。

据此,中央重新定位了国家安全政策,在“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判断下,一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拉开了帷幕。

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奔赴三线艰苦奋斗,为建设战略大后方立下了不世功绩。

图①“好人好马”上三线图②建设者背起背包住进“新家”图③三线建设工地上的女民兵们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讨论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

5月27日,毛泽东与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谈话时郑重指出:“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

据此,中央工作会议决定,“三五”计划的重心转向以三线建设为主。

一、二、三线主要是按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的:一线,指沿海和沿边省份;二线,指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三线,指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6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称“大三线”;一、二线省份的腹地又是本地的三线,称“小三线”。

三线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10年至15年的时间,在内地建起一个工农结合、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

为了加快三线建设进度,毛泽东果断提出“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

那个年代,这两句话迅速凝聚起全国的力量,把最好的物资设备配置给三线,把最好的人员输送到三线,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中央决定,对一线和二线建设采取“停”(停建一切新开工项目)、“缩”(压缩正在建设的项目)、“搬”(将部分企事业单位全部搬迁到三线)、“分”(把一些企事业单位一分为二,分出部分迁往三线)、“帮”(从技术力量和设备等方面对三线企业实行对口帮助)的方针,集中人力物力加强三线建设。

追溯军工文化遗产:“三线”峥嵘史

追溯军工文化遗产:“三线”峥嵘史

追溯军工文化遗产:“三线”峥嵘史作者:非马来源:《军工文化》2018年第08期三线企业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已经威为历史;但作为蕴合特色精神摇篮的工业遗产,正期待着新生。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三线建设”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步解密,而《人民日报》第一次出现“三线”这个词是在90年代,这使得这段历史如同当年建于崇山峻岭中的西南和大漠荒烟中的西北三线企业一样,让人只知其名、不知其详。

三线建设已经过去五十多年,我们挖掘那段“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虽然艰苦卓绝但又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是简单地搜珍猎奇,而是力图客观中肯地还原历史真相,努力探寻它在纷繁复杂历史时空中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从而理解历史与当下。

三线建设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堪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西部建设战略。

三线企业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已经成为歷史;但作为蕴含特色精神摇篮的工业遗产,正期待着新生。

何为“三线”和“三线建设”“三线”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我国国防上指后方,是支援前线的战略基地。

”官方的说法是,按照当年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从地理上划分,中国沿海是一线,中部地区是二线,西部纵深地带为三线。

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当时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实际上,三线建设的重点是八省一市,即: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全境以及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区。

这些西部三线地区,距西边的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当年战备的特定形势下,成为最为理想的战略后方。

三线建设与湘西城市化发展

三线建设与湘西城市化发展

三线建设与湘西城市化发展作者:段锐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0期摘要:三线建设在推动推进湘西地区工业的现代化的同时,也成为该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国家推行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重点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强力地带动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为湘西培育出数个类型不同、规模不等、功能各异的新兴工业城市,湖南全省由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省域城镇体系。

关键词:三线建设;湖南省;工业化;城市化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0.20.019“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演变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1964年开始,中央政府举全国之力,以备战为中心,湖南省由此开启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进程,初步建成一个以现代化工业导向和城市体系,在中部地区的工业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1 湖南三线建设的地理空间布局湖南地处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桥梁,战略位置重要。

1964年9月,党中央正式出台以“备战指向”的三线建设方案,决定在“纵深地区”,即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

根据国家的划分,湖南西部地区被列入“大三线”: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0个县)和黔阳专区(11个县)的全部;邵阳专区(11个县市);常德专区(9个县市);益阳专区(2个县市),共计43个县市,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50%。

上述区域横跨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其自然环境符合国防工业执行“山、散、洞”的三线布局方针,因此成为三线建设最理想地区之一。

自1965年起的十余年间,国家累计向湖南三线建设投资101.47亿元,分别占全国三线建设总投资1134.23亿元的8.9%,该时期中央政府对湖南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量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五位。

以国防工业为主的71个大中型项目在湖南陆续兴建,呈现出了“规模大、投入巨、内容多、目标高、耗费大”等特点。

毛泽东与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5周年

毛泽东与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5周年

三线建设,是1964年在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的决策下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

所谓三线地区,是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的中西部地区。

一线地区是指东部沿海和边疆省区。

处于二者之间的缓冲地带则被称作二线地区。

开展三线建设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的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三线地区和一二线地区腹地,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

三线建设规模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空前壮举。

解密档案终结关于三线建设的口水战关于三线建设是否必要,长期以来存在肯定与否定的口水战,其实看待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年的国际斗争背景到底如何。

1994年,尘封在美国档案馆中的一批机密档案已满30年,由于美国历史学家的不懈努力,其中一部分终于被曝光解密,证实1964年美国确实制定了对中国进行突然袭击的计划,且不仅仅是设想而是变成了具体实施方案。

1963年4月,通过卫星U-2高空侦察机侦察,美国确认中国将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十分惊恐。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拟定了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

1963年9月,蒋经国到美国,商谈使用空降兵部队打击中国核设施问题。

1964年9月16、17日,也就是美国最后讨论对中国核基地进行袭击的时候,周恩来主持了由军委和国务院负责人组成的第九次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研究是否按时爆炸原子弹。

有人提出推迟到1970年在三线地区建设好第二个核基地以后再进行核爆炸,以免提前遭受袭击;也有人认为早晚都有压力,还是按计划10月爆炸。

9月21日,周恩来给毛泽东写去特急信,附上罗瑞卿起草的请示报告,提出三种方案:一、“今年毛泽东与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 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5周年■ 曹永胜 李旭之爆炸”;二、“明年4、5月与空投航弹连续试炸”;三、“推迟爆炸”,到西南的第二批核试验基地建好以后。

激情燃烧的湘黔铁路建设岁月

激情燃烧的湘黔铁路建设岁月

激情燃烧的湘黔铁路建设岁月1970年至1971年,为了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准备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指示,我积极参加了三线建设――修建湘黔、枝柳铁路。

一线就是前线,二线就是较安全区域,三线就是大后方。

四川和湖南湘西就是三线地区。

当年采用大兵团作战,百万民兵齐上阵,在崇山峻岭中修建铁路、公路、兵工厂和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大企业。

我们湘潭民兵的主要任务是修建湖南境内的一段湘黔铁路线。

我们公社的任务是劈开湘西辰溪县火马冲的一座石山,在那里修建多股铁道和一个车站。

民工全部叫做民兵,按营、连、排、班编制,最高指挥机关是广州军区三线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是彭德怀。

彭总当时没有平反,无权参加指挥部的重要会议。

百万民兵大会战,吃、喝、拉、撒是个大问题。

工地上人潮滚滚,但没有一个公共厕所,只有当地社员为收集肥料而建的一些临时厕所。

茅草、灌木为墙,稻草盖顶,挖一个两平方米的土坑,坑上架几十根用草绳捆扎的木棍。

草绳枯了断了,蹲在上面战战兢兢。

女民兵尤其受苦,厕所无门板,隐私得不到保护。

有多个民兵上厕所,草绳断了,木棍散开,人就掉进坑里去了,满身满脸都是屎,尴尬得想寻个地缝钻进去。

找水吧,辰溪不见几口池塘,只有很少的河流和小溪。

换衣裤吧,工棚还在几里之遥。

带着满身大粪奔跑,沿途社员笑弯了腰。

热情的当地群众端水慰问参建湘黔铁路的同志们广州军区在每个县设有民兵野战医院。

医院驻扎在社员家里,有三四个床位,两三个医生,没看见护士。

医生态度温和,但药品极少,多用扎银针、推拿对付伤病。

另外每个区配备一个正式医生,每个公社(民兵营)配备一个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束手无策时,就由区级医生上阵。

他们都对付不了的就送野战医院。

当年药品奇缺,区级医生和赤脚医生的治疗手段比野战医院更差。

有一个民兵抬石头时扭伤了脚,肿得像包子一样,经野战医院治疗两个月,无效。

石潭区医生只好请辰溪县城民间医生治疗。

那民间医生拿来一块尖锐的瓷片,在伤员的脚上扎了几十个小孔,用草纸擦干冒出来的鲜血,敷上草药并包扎。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作者:赵大志罗兴社李立冬张影莹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9期【摘要】党中央在60年代中期出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务必加强备战考虑,决定进行以国防工业为主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建设和调整历时38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建设者们用血汗与生命凝结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具有深刻的含义,值得中华民族广泛弘扬。

【关键词】三线建设民族精神精神内核1、建设缘由及战略布局“三线建设”是建国后不久的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以及中俄、中印边境武装冲突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在1964年针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作出的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党中央出于战略备战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一线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国防前线地区,主要是直辖市京津沪、东北黑吉辽、沿边蒙新藏、沿海鲁苏浙闽粤等14省市区;三线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13省区,其中西部的川贵云、陕甘宁青7省区称“大三线”,以及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西广西等6省区为“小三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地区是二线地区。

在空间布局上,一线是战略前方,三线属战略后方,相对安全正好搞建设;在选址原则上,远离都市,隐蔽分散,进山进洞;在优选项目上,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大规模工业和交通建设;在地区布局上,建设基地有:攀枝花、六盘水的钢煤生产,酒泉、西昌的卫星发射,重庆的常规武器制造,贵州、陕西的飞机制造和电子工业;铁路干线有:成昆、湘黔、襄渝、青藏(西格段);还有湖北十堰的“二汽”,葛洲坝、刘家峡的水电枢纽等,这些至今仍然是我国中西部的工业重镇。

2、建设历程与辉煌成绩从1964年开始,国家对“三线建设”总投资2052亿元,投入了数百万人力,经过15年的艰辛努力,在中西部16个省区建成了以国防基础工业为龙头的近两千个大中型工矿、铁路、水电等基础设施。

从1983年开始,在国务院领导下,又对全国三线企业进行了23年的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发展。

毛泽东与三线建设

毛泽东与三线建设

毛泽东与三线建设20世纪50年代,由解放军总后勤部提出、60年代由毛泽东肯定并完善的“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那是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为应对外敌侵袭而做出的一项战略举措。

在随后长达16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我国在包括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巨资(达2052.68亿元),动员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民工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苦、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的初衷是防止外来敌人的突然袭击的,但是敌人没有来。

然而,这并非空穴来风。

这一伟大战略决策的实施,虽然没有在战争中显示出它的作用和价值,但却在后来的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线建设最现实的结果,是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推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提出三线建设决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政策,不但抓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时机进一步武装威胁中国,而且公然侵占台湾,阻碍中国的统一。

这使毛泽东更加强化了“美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这一战略判断,并促使他以此为重心来思考对付侵略战争的威胁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面临的外来侵略战争威胁的可能,主要来自美国和苏联。

毛泽东在1955年3月召开的全国党代表会议上说:“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是在包围着我们,我们必须准备应付可能的突然事变。

今后帝国主义如果发动战争,很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进行突然袭击。

因此,我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1956年3月,中央军委正式将“积极防御”确立为新中国的军事战略方针。

依据这一战略方针,为了确保反侵略战争时有稳固的后方,总后勤部提出了建设后方基地的任务。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1. 引言1.1 三线建设的背景三线建设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中国为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困境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当时,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苏冷战加剧,中国面临外部压力和威胁。

国内经济步伐缓慢,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明显,生产能力不足,需要通过工业化和军事化来加强国防力量。

三线建设应运而生,以解决国内资源分配不均和国防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战备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定了“三线”战略,即以重要的内陆工业区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三大战略性支撑点,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和资源整合。

这种策略性的调整,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为国家后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线建设的背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是应对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困境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1.2 三线建设的定义三线建设是指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为实现国防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实施的重要战略。

三线建设是根据国家安全需要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主要是在南北战线之后建设了以西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为中心的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国防设施相对安全的内地地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工业基地,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三线建设的基本思想是在军事上依托山川地貌,以分散化和备战状态为原则,以地下防空工事等为主要军事设施,加强国防能力建设,以应对可能的全面战争。

三线建设是中国国防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

1.3 三线建设的重要性三线建设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格局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保障国家安全是我国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线建设作为我国国防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工业的重要基础,能够保障国家在面临各种挑战时的自主性和自主权。

三线建设对我国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三线建设是指中国在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末为应对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内安全形势的需要,在国家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工程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是位于原子弹、氢弹等军事设施。

中国政府秘密建设的项目,这些项目位于地理位置偏僻的山区、边远地区和隐蔽地域,在城市和平原严格保密,被称为“三线建设”。

一、缘由历程1950年代后期,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和周边国家的动荡,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安全形势。

为了备战备荒,中国政府开始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一形势。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决定进行“三线建设”,在内陆偏远地区建设国防工程设施,以确保国家安全和生产力的后备。

195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国防法,宣布国家实行“三线建设”。

随后,中国政府于1959年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国防工程建设的指示》,正式启动了“三线建设”。

从此,中国的一些地方迅速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工程建设,为国家安全和战备。

“三线建设”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在经济、国防等方面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对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

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三线建设”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其精神内核和建设经验,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精神内核1.国家安全意识:“三线建设”是中国政府为了国家安全和战备而实行的一项重大决策,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注。

中国政府通过“三线建设”,不仅在战争时期有了战略后备,更在和平时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2.建设实施能力:“三线建设”在中国经济条件艰苦的年代展现了中国政府的建设实施能力。

中国政府不仅在经济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而且在建设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为中国建设了一大批优质基础设施和军事设施。

3.国家战略思维:“三线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国家战略思维。

中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和国防方面的决策和措施,都是以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发展为前提的。

三线建设者的奋斗故事

三线建设者的奋斗故事

三线建设者的奋斗故事三线建设是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涉及全国十几个省份和地区,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无数三线建设者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书写着不朽的篇章。

一、艰苦创业,开疆拓土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急需加强国防建设和工业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线建设者们肩负起光荣使命,奔赴祖国大江南北的荒山野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建设工厂、研究所、基地等基础设施。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们白天辛勤劳动,晚上加班加点,甚至牺牲了休息时间。

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形成了紧密团结的团队。

二、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三线建设者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仅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勇攀科技高峰。

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研工作中,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他们不仅在国内取得了重要成果,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无私奉献,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三线建设者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仅完成了工作任务,还积极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工作中,他们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私奉献、默默耕耘。

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工作成果,还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传承精神,继续奋斗三线建设者们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书写着不朽的篇章,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继续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发扬三线建设者们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勇攀科技高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三线建设是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其缘由历程和精神内核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项工程不仅仅是由于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因素所决定,更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大局出发。

三线建设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铭记的。

一、缘由历程1.历史背景上世纪50年代末,国际局势风云突变,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永丰解放他们的士兵,我国的北方边境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中国领导层认识到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而且基于这种认识,需要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来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防御能力。

三线建设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2.地理布局中国地大物博,但是大部分经济重心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国目前面临着从西部到东部,从南部到北部的一个经济布局和城乡差距问题。

铁路、公路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军事基地的建设更是迫在眉睫。

三线建设因此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个工程。

3.军事需求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时期,苏联、美国等国家也正固定我们的国家,为了应对外部的威胁,特别是在朝鲜战争以后,中国领导人提出了要对国家的重要军事基地实施有效的伪装和加固。

三线建设于是也成为了为国家安全提供更多保障的一项重要工程。

4.经济发展与此中国内部的经济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缺乏内需市场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因此需要通过加大投入建设基础设施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三线建设也因为这一点而成为了国家建设的一个重点。

二、精神内核1. 自力更生三线建设的精神内核之一就是自力更生。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正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威胁,同时经济基础薄弱,因此中国必须要以自己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国防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期能够在未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冲击。

自力更生成为了中国三线建设的重要精神内核。

2. 国家利益至上在进行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利益一直是中国领导层最为关注的问题。

对于国家的安全、经济和发展,一直是中国领导层最为关注的问题。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和军工企业军转民的通知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和军工企业军转民的通知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和军工企业军转民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5.11.08•【字号】湘政发[1995]031号•【施行日期】1995.1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防科技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和军工企业军转民的通知(湘政发[1995]031号1995年11月8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关于“继续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进一步调整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结构,加强军工企业转产民品规划、引导和协调工作”的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对军工科研生产调整改革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3号)和国家三线建设调整领导小组会议的部署,为进一步搞好湖南三线调整和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与发展,结合我省军工企业的实际,特作如下政策规定:一、关于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政策1.对经国家和省政府批准的三线调整改造单位上交的增值税、营业税中所属地方收入部分,先征后退,国家有关新政策出台后,按国家的新政策执行。

2.地方三线调整改造企业上交的所得税,由地方财政通过同级主管部门返还给企业,专项用于调整改造。

中央在湘三线调整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3.三线调整单位新征土地耕地占用税地方收入部分照章征收,全额返还;对国家征收部分一次交足税款有困难的单位,按照财政部(1988)财农字第29号文件中关于"经省财政厅批准,可以从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占用耕地之日起,3年内分期交纳耕地占用税"的规定执行。

4.三线调整改造单位交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需定期减免的,按原国家税务局(1989)国税地字第130号文件执行。

省属军工企业土地使用税的征收,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5)26号文件执行,对军品科研、生产及配套设施免征土地使用税,对专门生产枪炮弹、火炸药、引信、火工品的企业,除办公、生活区用地外,其他用地在1996年底前免征土地使用税。

邓小平在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前前后后(下)

邓小平在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前前后后(下)

邓小平在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前前后后(下)作者:宋毅军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4年第8期宋毅军赶赴大西南实地视察指导大三线建设为了建设好西南大三线,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决定成立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整个大西南三线建设的领导。

邓小平提议由中央政治局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任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程子华、西南局书记处书记阎秀峰、华东局经委副主任钱敏为副主任,后来又增加了彭德怀为副主任。

1966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为主任,西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王林、国家计委副主任安志文、西北局计委主任宋平为副主任。

1966年3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中南局第二书记王任重为主任,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王树成、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华国锋、河南省委候补书记戴苏理等为副主任。

“计划用钱,建设三线”,这是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发言强调的要点之一。

他说:“只是第三个五年计划还不够,还要有十年轮廓,十五年展望。

”这次计划,首先由计委提出,解决吃穿用,加强国防。

据此,再定基础工业。

毛主席说,这样好。

怎样把基础工业搞上去,“屁股”坐得更稳一些。

“屁股”不光是重工业,还包括交通。

“屁股”坐稳,“拳头”才有力量。

他还说:一、二、三线的问题,过去只分沿海、内地,这次毛主席又把内地分成二、三线。

“用六年时间,好好工作,把西南后方的基础打好。

”对基础工业安排确实不够,主要是对三线的基础工业安排不够。

但是,情况有好转,花钱也不能松,要敲起警钟。

各部门要少花钱多办事,是指办中央指定范围以内的事。

基础、“屁股”要加钱。

为了贯彻落实开展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1965年11月1日至12月7日,邓小平和李富春、薄一波等赴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省考察指导三线建设。

这是他继一年前的东北之行后的第二次关于三线建设实地考察。

论三线建设对湖南经济发展的意义

论三线建设对湖南经济发展的意义

论三线建设对湖南经济发展的意义【摘要】三线建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党中央为了应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湖南是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三线建设不仅促进了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改革开放后湖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人才等基础,对湖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三线建设;湖南;经济;发展;意义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到八十年代初期结束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布局调整,极大的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湖南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省份,三线建设不仅改变了湖南社会经济落后的局面,更为改革开放后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人才等基础,对湖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三线建设的背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中美对立进一步加剧,中印边境矛盾突出,台海关系紧张。

我国周边面临多方面的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国家安全环境急剧恶化。

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业过于集中;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还缺乏应对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主要铁路枢纽、桥梁、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对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所有水库紧急泄水的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会有巨大的灾难。

”1这分报告引起了以为首的的高度重视。

而当时的中国工业布局也非常的不合理,作为我国战略大后方的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现代工业。

一旦发生战争,我国将会面临极为崩溃的局面。

出于战争考虑,为了把全国战略大后方建设好,决定在三线地区建立起包括军事、能源制造等各方面的完整工业体系,改善落后的交通条件,缩小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差距,解决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党中央决定,迅速的开展三线建设,加强备战。

1964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之后国务院进行了分工,成立了各级的专门组织,领导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中的失误与教训

三线建设中的失误与教训

三线建设中的失误与教训三线建设中的失误与教训*** 中央明确提出三线建设是1964年。

1965年5月,*** 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编制“三五”计划的汇报时指出:制订计划要考虑打仗,要搞三线基地,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程。

随后,*** 多次在各种会议上讲话,对“三五”规划作出的指示和批示中,反复强调三线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样,直接导致了中央三线建设决策的作出和实施。

三线地区这一历史地理概念,主要是根据中国各地的战略位置的不同而划分的,最初是指西南、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后来扩大到包括京广线以西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七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的西部地区。

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从“三五”计划开始,“四五”计划末期结束,历时十多年。

从“五五”计划开始,三线建设主要是配套建设。

三线建设主要采取了“迁建”、“包建”、“新建”三种方式。

三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立足于“大打”、“早打”、“打核战争”,把三线地区建设成为以国防军事工业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自成体系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历时十多年的三线建设虽然客观上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平衡状态,促进了三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其失误和教训是深刻的,其主要有:三线建设的最大失误是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从而导致经济建设决策的失误。

三线建设的立足点是建立在国际战争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基础上,从而不顾三线地区的客观条件和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片面强调国防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的低效益。

其次,三线建设在宏观布局上强调大分散、小集中,自成体系,此期间,三线地区投资总额达到2000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的大部分,使投资中心过快地西移,一方面不利于发挥沿海老基地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利于发挥三线地区的优势,造成投资的低效益,从而延缓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微观上,片面强调“山、散、洞”,忽视了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违反了工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导致投资的低效益和浪费,给三线地区今后的经济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三线建设——精选推荐

三线建设——精选推荐

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指的是⾃1964年开始,中华⼈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治区进⾏的⼀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规模国防、科技、⼯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次⼤规模的⼯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年抗战期间的沿海⼯业内迁相提并论。

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录[隐藏] 1 范围及部署2 缘起3 过程4 评价与后续5 语⾔变化6 部分建设成就7 参考⽂献[编辑] 范围及部署与经济最发达且处于边防海防前线的⼀线(指东南沿海及东北、新疆等地区);位于⼀线省份与京⼴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东半部为⼆线; 三线建设的范围包括西南三省(四川、云南、贵州,含今重庆)、西北三省(陕西、青海、⽢肃乌鞘岭以东)、以及京⼴线以西的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部分,以及⼴西的河池地区和⼭西雁门关以南等省⾃治区。

与⼀线、⼆线省份的省属地⽅军事⼯业的“⼩三线”建设相对应,上述国家划定的三线地区被称为⼤三线。

在其中⼜以贵州、四川东部⼭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的企业数量多,规模⼤,迁⼊⼯业⼈⼝多。

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业与电⼦⼯业,绵阳、⼴元接收核⼯业与电⼦⼯业,重庆为常规兵器制造基地,甚⾄包括第三个钚⽣产堆(816⼯⼚)和常规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业。

需要注意的是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业内迁,还有⼤量基础⼯业如长庆油⽥、攀枝花冶⾦⼯业、六盘⽔煤炭⼯业以及⼤量配套的铁路公路等新建项⽬。

由周恩来总理牵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主持三线建设的⽇常⼯作,薄⼀波副总理和罗瑞卿副总理兼总参谋长兼国防⼯办主任协助。

1965年2⽉,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整个西南三线建设的领导。

四座城市的宿命

四座城市的宿命

四座城市的宿命壹1965年,湖南省邵阳市迎来了改变命运的一年。

1960年代开始,中国同美苏两位世界阵营的老大关系恶劣,尤其苏联动不动喊打喊杀,还威胁要对我们扔核弹,为了保卫我们刚刚建立的工业果实,中国被迫采取了极端的防御策略,将东北与东部的工厂大量往中西部搬迁,历史上把这段故事,称为三线建设。

1965年,以上海为主的沿海地区,一共向邵阳迁来了大中型工厂20家左右,分别是湖南印刷机器厂、中南制药厂、湖南省新华印刷二厂、邵阳纺织机械厂、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长沙机床厂邵阳分厂、湖南半导体器件厂、邵阳纸板厂、邵阳纺织厂、邵阳农药厂等。

1969年,株洲仿制一汽解放牌载重货车成功,考虑到汽车配件大多在邵阳及周边地区制造,1970年7月,在邵阳五里牌建起了湖南省汽车制造厂。

据后来在厂里干了一辈子的李芳林回忆,工人们在300平米的简易工棚里喊着号子工作,用卷扬机代替压模设备,用动摇大锤替代油压机,用烧滚的碱水去掉汽车零件的油污,第一年,邵阳就一共生产出了154辆货车。

虽然刚生产出来的货车载重仅4吨,时速仅60公里,但那年头搞汽车就是高科技,工人们走在路上,背挺得笔直。

一说起自己是汽车工人,说话的声音都要洪亮几分。

通过向一汽派遣技术工人深入学习,到1978年,邵阳湖汽自己搞出了30多台大型设备,改进了生产条件,工厂一路昂扬发展,巅峰时一共有七千名员工。

围绕着这些大中型企业,一些做上下游配套的小企业也得以获得生存空间,包括邵阳市电池厂、织染厂、矿灯厂、造纸厂、化工厂、水泥厂也纷纷建成,并活得有滋有味。

到1990年巅峰时,邵阳大件能造汽车(一年2029辆)、纺织机、印刷机,小件能造洗衣机、电风扇、三极管、电风扇、钢笔,全国41个工业门类,全邵阳有39个,邵阳的工业产值,占到全省的六分之一。

除了汽车,邵阳生产出了湖南省第一台计算机、第一台印刷机、第一支钢笔、第一包洗衣粉,第一台纺织机。

那年头,邵阳金笔厂生产的“永久”钢笔能和上海“永生”的钢笔争锋,每逢麦收季节,邵阳造纸厂装麦杆的拖拉机队伍,一直排队到大修厂门口,为周边2000个家庭,一万多人提供了额外收入,到处是一片火热景象。

三线建设的故事

三线建设的故事

三线建设的故事
三线建设是指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在国家安
全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下,为了加强对西部、北部边疆地区的控制和防御能力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这个计划始于1964年,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出。

计划
包括修建公路、铁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并建立工业生产基地、科研机构和军事设施,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包括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等问题。

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线建设带来了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三线建设期间,许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建设贡献了力量。

同时,三线建设也促进了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信心。

今天,三线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是中国发展和壮大的一个缩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