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大学生的群体分类及其应对
胡未浅析大学生特殊群体及措施
胡未浅析大学生特殊群体及措施第一篇:胡未浅析大学生特殊群体及措施如何关注大学生特殊群体高职学院特殊群体学生的成因与应对措施俗话说得好:“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
辅导员工作已有六年之余,回想起六年的工作,总结为这样一句话“辅导员之际在于心,对学生重在引导、教育,以育人为主,注重学生的成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去注重学生的学习,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时代的特点,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为此,针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作以下分析。
一、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是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群居的地方,是由无数个人构成的一个群体,学生接受集体教育,成长成才的地方,学生的安全稳定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条件,而大学生特殊群体如果教育引导不当,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他们面对经济、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困难,致使他们压力过大,戒备心强,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
大学生特殊群体具有较强的隐藏性,若以现不及时,教育关心不够,就会形成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许多因素。
例如:2013年4月复旦大学寝室饮水机投毒案,寝室室友中毒身亡,在记者采访复旦副校长时,提到怎么看待此案件,校长回答到:“这是偶然性事件,从教育本身看,不发生这件事情也能看到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偏重知识的传播,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关注较少。
”又如“扼腕青春”,2013年6月22日湖南农业大学女生坠楼身亡,据调查可能是因毕业就业困难导致。
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见报端,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符、心灵脆弱、还是我们的教育出现偏颇?以上两个案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小部分大学生心灵的脆弱,灵魂的扭曲,我们把他们作为了重点人物。
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做到,降低校园安全工作,把易发生的状况扼杀在萌芽状态。
针对他们的引导、教育我们迫在眉睫。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被归类为“特殊群体”的学生。
这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了解和关注这些“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支持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残障学生残障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重要特殊群体。
他们因为身体上的残障或者智力上的障碍,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残障学生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疾、智力障碍等。
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比如学习能力不足、行动不便、沟通困难等。
高校需要为这些残障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助设施和服务,比如无障碍教室、辅助器具、助学金等,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
二、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很多农村地区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城里打工,留下孩子在家由老人或者亲戚照料。
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长期的孤独和寂寞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他们进入高校后,学校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比如心理辅导、特殊生活补助等,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
三、贫困生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存在。
在高校中,贫困生也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
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条件上往往比其他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
高校需要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比如减免学费、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提供特殊的生活补助等,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四、少数民族学生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是高校中的一支特殊群体。
由于文化习俗和语言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高校需要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持和特殊关怀,比如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程、招聘更多的少数民族教师、提供语言辅导等,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
五、性别特殊群体在高校中,也有一些属于性别特殊群体的学生,比如性倾向不同的同学、性别认同不同的同学等。
大学生群体分析
大学生群体分析引言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
但是,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群体,他们具有不同的个性、背景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他们的特点和问题,以期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第一部分:大学生的背景和情况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的年轻人。
他们通常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年龄集中在18到25岁之间。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和地区。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经济状况,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志向。
第二部分:大学生的特点和问题2.1 创新精神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他们渴望改变现状,追求卓越。
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大学生群体中的创新者和创业者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2 就业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巨大的压力。
面临高失业率、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们需要通过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来增加就业竞争力。
此外,选择合适的职业和发展方向也是大学生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2.3 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和自我认知的困惑,一些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也给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4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很多人际关系问题。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交圈子,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
同时,与同学、老师和家人的关系也需要处理好,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对大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议3.1 培养创新能力大学生要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社团组织等途径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3.2 关注就业问题大学生要积极关注就业问题,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和准备。
可以通过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3.3 关注心理健康大学生要更加关注和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各种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也日益增多。
这些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在校园中需面对种种特殊的困境和挑战,他们的存在也对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综合整理和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主要分为几种类型。
有智力、身体残疾的大学生。
这部分大学生通常需要借助辅助设施和技术手段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聋哑学生需要借助手语翻译、助听器等设备才能听懂课堂上的讲解;盲人学生需要借助盲文或者语音提示等辅助设备来获取知识。
他们需要学校提供残疾学生资源中心、残疾学生服务办公室等机构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帮助,保障他们在学习上不受限制。
是来自农村、少数民族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
由于受教育资源不均衡、经济条件不足等原因,这部分大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他们可能缺乏良好的学前教育,基础知识薄弱;可能缺乏经济支持,生活费用难以负担;可能缺乏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面临着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惑。
高校需要以及时的帮扶政策和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避免因困难而辍学。
是家庭条件特殊的大学生。
这部分大学生可能是孤儿、单亲子女、家庭成员患有重病、家庭关系不和睦等。
他们常常需要面对更多家庭责任、经济负担、心理压力等问题,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学习状态。
这部分大学生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家庭帮扶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家庭问题对学业造成的影响。
是性取向、性别认同不同的大学生。
随着社会观念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LGBT大学生(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进入高校。
他们常常需要面对性别歧视、性取向压力、社会歧视等问题,也可能对自身的性别认同存在困惑和困难。
高校应该提供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树立包容的校园文化,开设相关的性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
是特长生、艺术生等“非主流”学生。
这部分大学生在学术上可能表现出色,但在性格、兴趣等方面可能与传统学生有所不同。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中出现了一些被称为“特殊群体”的学生,他们通常指那些在社会中有着特殊身份和特殊需求的学生群体。
这些学生可能来自农村、少数民族、军人家庭、单亲家庭、残障家庭等各种特殊群体。
这些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面临着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又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了解和认识这些特殊群体的大学生类型,对高校学生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一、农村学生农村学生是高校“特殊群体”中的大类之一,他们通常来自农村地区,因此在高校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在文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农村学生往往面临着经济困难,他们的家庭条件通常不如城市学生,需要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压力。
农村学生在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城市学生所具备的成熟和开放的心态。
农村学生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他们通常具有朴实、勤奋、纯朴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由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数都有在家乡耕耘的心愿,对求知欲望极强,对文化课程的必要性和实用价值有着深刻理解,因此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和目标,这也是他们的一个独特优势。
二、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是高校“特殊群体”中的另一个重要类型,他们通常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
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在高校学习生活中面临诸如语言沟通、文化冲突、心理困扰等问题。
语言沟通是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的主要困难之一。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与师生和同学沟通受阻的情况。
文化冲突也是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在融入大学生活,并适应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如饮食、宗教信仰、婚恋观念等方面的冲突。
心理困扰也是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的一大问题,他们会面临着对自身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困扰,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和困惑。
大学生群体分析
大学生群体分析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具有一些特点,需要进行分析和了解。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是多样性的。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交接,面临着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同时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压力。
因此,他们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他们也需要更多的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背景也是多样化的。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因此,在大学校园中,需要尊重他们的文化差异,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文化体验和交流机会。
再次,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对于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大学生群体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他们需要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和变化,同时也需要在未来的人生规划中做出不确定的决策。
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指导和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大学生群体具有多样性、文化背景多样化、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较高、面临就业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等特点。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需要注重个性化教育、文化交流、职业指导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工作,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然而,考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生在备考期间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本文旨在探讨成功考研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以期为即将参加考研的学生提供一些启示。
成功考研的大学生通常具有明确的考研目标和计划。
他们在决定考研后,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构成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经济贫困、生话窘迫者。
高校贫困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家庭经济贫困而难以交付学杂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缺乏经济保障的学生,按其贫困程度分为特困生和困难生。
据统计,贫困生在高校的平均比例己高达25%。
高校贫困生的成员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城市下岗或工薪少的职工家庭;二是地区经济不发达,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三是由于天灾人锅或家庭发生意外事故,而导致家人重病、致残、伤亡等,家庭负债;四是农村多子女家庭,生活困难。
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日常交际中处于极被动地位,交际范围狭窄,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或半自我封闭状态中,不善于沟通,往往感情脆弱,常常表现出敏感、悲观、空虚、无助绝望等苦闷心理,有的贫困生甚至产生怨恨家庭的情绪。
第二,心理健康不佳、有心理疾病者。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顺利的简单成长经历使他们缺乏挫折和失败的磨练,缺少独立生活经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
一方面随着学业、就业、情感压力的加剧,面对市场经济和各种矛盾,不少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处在生长发展最关键时期,生理、心理的需要特别多却又得不到完全满足,会加剧心理负荷,诱发心理疾病。
第三,学业一般、就业信心不足者。
中学时学习优势对一部分同学来说已不复存在,新环境中人才荟萃,大学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与中学又大相径庭,部分学生在学习乃至多方面的优势会削弱甚至丧失,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对他们来说各种评优、评奖、担任职务的可能性不大,这就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
同时求职艰难是每个学生充分体会到的,由于职业事关重大,它给人的压力也格外沉重,这种压力对学业一般的同学来说尤为突出。
对就业的强烈欲望、对未来职业和生活的不确定、对就业市场竞争的无能为力,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第四,思想行为不良、曾受违纪处理者。
一部分学生因考试作弊、偷窃、打架等违纪、不良行为受到校纪校规处理,从此对前途失去信心而精神不振,表现为思想消极、情绪低沉、行为懈怠、同学关系冷漠。
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不 足 , 实 践 经 验 的 缺 乏 , 使 他们 对 一 些 问 题 , 如 就 业 恋 、 爱 人 、 际关 系等的看法 比较模糊 ,缺乏 协调人 际关 系的能力 ,缺乏 对 繁杂的社会思潮进行过滤 的能力 , 缺乏 抗挫折能力和耐 压 能
力 , 不 能进 行 自我调 节 , 很 难 正 确对 待逆 境 在 , 困难 和 挫 折 面 前 很 容易一 蹶 不 振 , 甚至 走 向堕 落。
200 8 年第 11 期
辽 宁教 育 行 政 学 院学报
封三
大学生弱势群体现 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高飞
( 沈 阳 医 学 院 , 辽 宁 沈 阳 1 10 0 3 4 )
一 、大 学生 弱 势群体的界定 和 类型 大学 生 弱 势 群 体是 指 在 大 学 生 群 体 中教 育资 源 占有 少 , 能 力 、 素 质相 对 较 低 , 心 理 相 对 较 弱 在 , 教 育 资源 分配 和 社 会 竞争 中处 于 相对 弱 势 , 生 存状 态与社会 主 流相 对 脱 节 的群 体 。 具 体而 言 , 其类型 大致可 分为 以 下 四 种 : ( 一 )经 济弱 势学生群体 目前 全 国大 学 生 中贫 困生 的 比例 占总 人 数 的 3 0 % , 特 困 生 比 例 为 1 0 % ~ 15 % 贫 , 困 生 人 数 将 近 3 0 0 万 , 而 其 中绝 大 多 数来 自农 村 。 由于 缺少 充裕 的学 习 资源 和 富 足 的生 活 资料 ,在 其他 同学 优越条件的诱惑下 ,不 少 贫困生 的心 理 、精神变得 异 常 脆 弱 甚 至 自卑 , 在 与 同学 的 交 往 中表 现 出 明显 的不 合群 。 一 个不 经 意 的玩 笑或动作就 有可能刺伤他们 的脆弱 的心 灵 , 从 而导致严 重 的后果 。 (二 )心 理 弱 势学生群体 这 一 群 体在 高校学 生 中 占有相 当 比例 , 其 心 理 问 题 大 多 集 中在 焦 虑 、 恐 惧 、 孤立 、 抑郁 、敌对 、人 际 交往 障碍 等方 面 。 学 业 的压 力 、就业 的压力 、 家庭 的压 力 、 生活环 境 的变化是造成 他们心 理 问题 的主要原 因。 ( 三 )学习弱势学生群体 学 习 弱势学 生 群体是指在学 习 中遇 到相 当的 困难 , 成绩 相对 较差 的学 生 。 随着高等教育 的普及 , 愈来愈多 的青 年人有 机 会 进人 高校 深造 , 但 随之 而 来 的是 高校 中学 习 弱 势 群体 队 伍扩 大 了 , 这 在 高等职 业 院校 中尤 为 明显 。 ( 四 )就 业 弱 势学生群体 随着 高 校逐 年 的大规 模扩 招 , 大 学 毕业 生 的就 业 形 势 13 益 严 峻 甚 , 至 出 现 了 “ 一 毕业 , 即 待业 ” 的尴 尬 局 面 。 大 箭 找 不 到工 作的高校毕业 生不可避免地形成 了一 个就业 弱势群体。 二 、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 的原 因 ( 一 )社 会 因素 社会 因素 的影 响是 高校弱势群体产生 的外部环 境 。 当前 , 我 国正 处在一 个社会转 型期 , 经 济体制转型 引起 了政治 、 文 化 、 生活 等多面 的变化 , 多层 次 的经 济形 式导致 文 化 的多元 性 , 网络时代所带来 的新事物 、 新思 想 、 新潮 流也 导致 主 体的 、 核心 的价值信仰发生 了危机 。 特别是社 会机会 的不 公平 ,起跑 线 的不 平等 ,权钱交易 的猖獗 ,财富的不 正 常聚敛等不 正 之 风 冲击 着象 牙塔 内的大学 生 , 导致 这 部 分大学 生 价 值观 的扭 曲 和人 与人 之 间关 系变得冷漠 、 势利 。 这部分大学生 若得 不到应 有 的关 爱 , 很 容易造成 心 灵上 的畸变。 (二 )家庭 因素 在子 女 的成 长过 程 中 , 家庭起 着 至 关重 要 的作用 。 研 究表 明 , 家庭不 和睦或缺少家庭 的温 暖和关爱很 容易造成孩 子性 格上 的畸形发 展 。 长期 不 当的家庭教育方 式极 易使孩 子 的心 理 素质形成偏差 。 (三 )教 育因素 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和教育 内容的滞后是大学生 弱 势群体 产生 的 因素之一 。 首先 , 多年来高校 的专业 设 置 和 以 “ 学科 本 位 ” 为主 的课 程设置 , 实质就是专业 教育模式 。 虽 然这 种模式 在培养大学生 的专业 知 识 、 专业 技能方 面 起 到 了较大 的作用 , 但 其 缺 陷 不 容忽视 那 , 就 是 重 专业 知识 而 轻 全 面 发 展 重 , 知识 传授而 轻素质教育 , 严重脱离 了学生 成长 和成才的现 实需求。 人 文教育的缺位也 是造成众多大学生实践能力 、 创新能力 与 合作能力欠缺 的根源 。 社会适 应能力差 、 心 理 承受能 力差 、 经 不起任何挫折 , 使得不 少 用人 单位对大学毕业 生 的能力 产生 怀疑 ,不愿轻易录用。 教育因素的不到位造成 的这 种负面一 )加 强 思 想政 治 教 育 ,树 立 弱 势大 学生 自强 意识 弱 势学生 群体 自卑心 理 的 产生 , 除客观 因素外 , 很 大 程 度 上 源 于 他们 自身 的认 知 偏 差 , 源 于 他 们 不 能 正 确看 待人 生 , 缺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对于“特殊群体”的关注也不断增加。
这些“特殊群体”指的是在普通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特殊身份的群体。
他们可能患有某种疾病或有特殊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也可能拥有非常特殊的身份,例如外国留学生、少数民族、残障人群等。
他们的存在为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一、残疾人群体在校大学生中,残疾人群体是较大的特殊群体之一。
他们可能由于视觉、听觉、言语、肢体等各种原因,需要特殊的帮助和关怀。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残障服务机构和辅助工具设施,例如无障碍教室、辅助听力设备、盲人电脑等,以满足残疾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同时,高校也鼓励残疾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自信、独立和自主的品质。
二、农村学生群体由于我国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农村学生群体也是高校特殊群体之一。
他们通常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家庭背景较为贫寒,面临着诸如学费、住宿、交通等方面的压力。
此外,他们往往对城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感到不适应,需要长时间适应和适应。
高校通常通过各种途径提供资助和支持,例如资助计划、补贴生活费、提供就业机会等,以帮助农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少数民族群体在我国,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汉族有很大的差异。
在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通常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高校建立了少数民族学生服务中心,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各种支持。
此外,高校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组织,并给予充分关注和理解。
四、外国留学生群体外国留学生群体是较小但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和语言背景与我国学生完全不同。
高校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各种教育和生活服务,例如中文课程、文化交流活动、留学生公寓等。
此外,高校还设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和留学生事务部门,为留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
总之,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类型十分多样化,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关注和支持。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高校中存在着许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这些学生之所以被称为“特殊群体”,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需要在学校中得到特殊关照和帮助。
这些“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贫困学生现在很多家庭经济情况都不太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身贫寒,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
这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等渠道来获得财政支持,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同时,学校也需要为这些学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如适当减免学杂费等。
二、残疾学生残疾学生是指身体或精神方面有一定残疾的大学生。
这些学生由于身体上的不便或精神上的问题,需要学校提供特殊的支持和帮助。
比如,学校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无障碍设施,以保证他们在学校里的正常活动。
另外,学校还应该为残疾学生提供特殊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三、留学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留学生在高校中越来越多,这也成为了“特殊群体”之一。
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习惯和语言,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
学校应该为留学生提供特殊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学好汉语,熟悉中国文化,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四、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和困难。
学校应该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比如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为他们提供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学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退役军人退役军人是一群充满荣誉的群体,但是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相比其他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照和社会支持。
学校应该为退役军人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或创业支持,也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支持,让这些荣誉的学生在学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建设。
六、优秀生优秀学生群体是指在学术、文艺、体育等方面拥有特殊自身素养和才能的学生。
由于他们需要在学校中得到更高的培养和锻炼,所以学校应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和机会,比如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等,让他们有机会向领域内的专家学习和交流。
浅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浅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当前,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机构也全面转型,这些社会变革使大学生的行为取向发生了新变化,出现集群性的特点。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这一群体如果管理不当,将影响校园的稳定。
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摆在学生工作者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全面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类型及作用,拟为正确引导该群体找到思路。
标签:非正式群体;利益型;反抗型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为地域相近而聚集在一起的,也有因为兴趣爱好一致而组合在一起的,还有因为各种情感需要组合而成的,由于非正式群体多是自发形成的,因而具有不稳定性,人员流动变换是常事,或由一个群体分裂为几个小群体,或由几个群体组合成一个大群体,类似的这种无常规的分合随时可以发生,且带有普遍性。
如果细分的话,一般说来,学生中常见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求知型、知心型、爱好型、邻近型、利益型、反抗型等,其中以利益型和反抗型的工作难度最大,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利益型利益型学生非正式群体表现为容易因小团体的利益与集体发生冲突。
这种非正式群体人数不多,但感情色彩较浓,排他性也较强,其中个别成员较冲动,有发生过激行为的可能。
如及时不加以引导,容易使这部分学生陷入个人感情的狭小圈子而不能自拔。
反抗型反抗型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有些是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学校处罚或老师批评的学生;有些是想当班上、院系或学校的学生干部而未能如愿的学生;还有些甚至是与校外有违法行为的青年有接触的学生,他们形成了一种以反抗教师、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为目的的小群体。
这种群体有时凝聚力很强,有时甚至有较严的不成文的规范,表现为同时迟到,同时逃课,同时不参加集体活动等等。
其成员逆反心理极强,在学校教师批评时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爱说风凉话,自己不参加学校集体活动还要阻止别人去参加,对学校的校纪校规等要求采取漠视的态度,他们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危害极大,发展下去有可能构成对社会的危害。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涌入校园,而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特殊身份和特点。
在高校校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特殊群体的身影,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服务他们,还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多元化和包容性,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
一、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是指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的子女,他们通常出生在城市,但父母仍然是农村户口,他们在城市居住和学习,与城市户籍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
农民工子女在学业上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对学习资源的获取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且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他们缺乏家庭的支持和教育指导。
高校对农民工子女需要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生活支持,包括提供专门的资助政策和心理辅导服务,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长期在家乡留守的儿童,他们通常由老人或亲戚照看,父母很少在家。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指导的问题,他们在心理和学业上容易出现问题。
高校对留守儿童需要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并通过关爱活动和社团组织,建立起一个能够互相扶持和帮助的关爱群体。
三、残疾人士残疾人士是指在生理或心理方面存在残疾的人,他们在面临与普通学生相同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时,还要应对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
高校对残疾人士需要提供更多的无障碍设施和特殊辅助服务,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并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的包容和温暖。
四、贫困家庭学生贫困家庭学生是指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他们在学业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因为家庭缺乏经济支持,他们可能会在学习资源和生活费用上面临着很多问题。
高校需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政策和帮助措施,包括提供助学金、兼职工作机会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一、贫困生:这是一类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来自农村、山区或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较低,无法负担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用。
他们往往需要通过申请国家助学金、奖学金或贷款等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
二、残疾生:指身体上或精神上有一定残疾的大学生,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疾、智力障碍等。
他们可能需要借助助听器、助视器、轮椅等辅助设备来完成学业,并且需要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三、留守儿童:这是指在乡村地区的农民工家庭中,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部分时间在家乡留守的儿童。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资源,成长环境相对较为贫困,心理上有一定的困扰和问题。
这类大学生往往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孤儿:指父母双亡或无法履行监护义务的大学生。
由于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他们需要依靠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来解决生活和学业上的困难。
学校常常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关怀,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五、农村学生:这是指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他们在成长环境和社会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他们可能面临着学习成绩不理想、对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明确等问题。
学校常常会通过开展农村学生援助计划、搭建农村学生交流平台等方式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这些“特殊群体”大学生在面临学业和生活上的困境时,学校和社会需要加大关怀和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帮助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人生价值。
也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帮助。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不再被身份标签限制,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大学生群体分析
大学生群体分析大学生群体分析:特点、现状与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特点、现状和问题,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一、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大学生群体是由一群经过高中阶段选拔,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组成的。
这一群体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储备丰富:大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2、思维能力活跃: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加活跃。
3、自我意识强烈:大学生逐渐进入成年人的行列,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4、社会责任感强: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大学生群体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业压力大:大学生在应对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交活动,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学业压力。
2、经济负担重:高等教育费用较高,许多大学生需要通过打工、贷款等方式支付学费,经济负担较重。
3、就业竞争激烈: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找到满意的工作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4、心理健康问题:学业压力、经济负担和就业竞争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合理安排课程,减轻大学生的学业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交活动。
2、提供经济援助:政府和高校可以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制度,为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帮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3、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可以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职业规划等服务,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作为高校中的一支特殊群体,特殊群体大学生在校园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这个群体包括了多种多样的学生,他们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况和需求。
了解这些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有助于高校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第一类:残疾学生残疾学生是高校特殊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他们可能有视力、听力、肢体等方面的残疾,这使得他们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高校需要为残疾学生提供无障碍的校园环境和教学资源,比如无障碍教室、助听设备、盲文书籍等,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地接受教育。
残疾学生还需要特殊的辅助服务和支持,比如辅助工具的提供、专门的辅导老师、心理健康服务等。
高校可以建立残疾学生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第二类:贫困生贫困生是另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类型。
他们来自贫困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缺乏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高校需要关注贫困生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学业发展,比如提供低收入学生奖学金、免费食宿服务、实习和就业帮扶等。
高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助学活动,动员学校全体师生积极帮助贫困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这样可以营造更加包容和温暖的校园氛围,让贫困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怀。
第三类: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农村地区常见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城乡间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成为了高校生。
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着亲情缺失、心理不健康等问题。
高校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家庭关怀等服务,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缓解情感困扰。
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课程或项目,比如农村实践教育、乡村振兴实践等,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第四类: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是高校“特殊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他们可能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问题。
论大学生集群行为的三种类型及应对策略
论大学生集群行为的三种类型及应对策略大学生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出于共同的特点或共同利益聚集到一起形成临时群体,以表示对某事、某物关注的一种行为。
它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良性集群行为、中性集群行为和恶性集群行为。
这三种类型集群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道德情操的觉醒、正当利益表达与从众心理、非理性与不法诱导。
实践层面应注重从大学生集群行为理论出发,加强应对策略研究,妥善处理大学生各类集群行为。
[标签]大学生集群行为类型应对策略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奔放的个性品质与年龄特征导致其极易发生群体行为。
集群行为的发生,不管其性质如何,对于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要拓展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高校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阵地,因此,全面认识大学生集群行为,科学界定集群行为的类型,研究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应对策略,加强和创新大学生集群行为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内涵分析目前,大部分研究将大学生集群行为狭义地理解为具有破坏性质的群体性事件。
然而,在高校实践中,大学生集群行为并非指现为消极意义的群体性事件,其有更宽泛、科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概念最早研究集群行为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他注意到群众是“一群人的聚合”,聚合起来的群众“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
此后,罗伯特·帕克、戴维·波普诺、约翰·麦休尼斯等人对集群行为的研究使“集群行为”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理解突出强调了集群行为的后果危害性,将大学生集群行为往往与打、砸、抢、烧、集体罢课、暴力集会、阻断交通甚至和集体械斗联系在一起,认为集群行为等于消极层面的群体性事件,它违反了国家法律和政策,通过对抗性手段干扰学校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大学生群体分析
大学生群体分析哎呀,要说大学生这个群体啊,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儿。
咱先从学习这方面说起。
有的大学生那真是学霸附体,天天泡在图书馆里,早上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占座,晚上闭馆了才出来。
我就见过一个学计算机的小伙子,为了搞懂一个复杂的编程算法,愣是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坐了一整天,中午就啃了个面包,眼睛一直盯着电脑屏幕,手指不停地在键盘上敲打着,那专注的劲儿,仿佛周围的世界都不存在了。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执着,真让人佩服!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呢,可能对学习就没那么上心啦。
上课的时候坐在后排偷偷玩手机,作业也是应付了事。
有一次我去上课,发现有几个同学在下面偷偷打游戏,我走到他们身边都没发现,被我抓了个正着,那尴尬的表情我现在都还记得。
再来说说社交方面。
大学里的社团那叫一个多,什么音乐社、舞蹈社、书法社等等,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不同的社团,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像我们学校的街舞社,每次有活动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舞姿,台下的观众也是欢呼不断。
还有谈恋爱这事儿。
大学校园里的情侣那是随处可见,手牵手在校园里散步,一起去食堂吃饭。
有一对小情侣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每次在校园里碰到他们,男生都会帮女生背着书包,女生则会给男生递水擦汗,那甜蜜的样子真是让人羡慕。
在消费方面,大学生的差异也挺大的。
有的同学比较节俭,每个月的生活费都规划得很好,不乱花钱。
但也有一些同学追求名牌,月初就把生活费花得差不多了,月底只能吃泡面。
我就知道一个女生,为了买一个新款的包包,省吃俭用好几个月,结果把自己的身体都搞坏了。
在职业规划上,有的大学生目标明确,早早地就开始实习、考证,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
而有的同学则是走一步看一步,到了快毕业的时候才开始着急。
大学生们的心态也各不一样。
有的积极乐观,遇到困难也不退缩;有的则比较脆弱,一次考试没考好就灰心丧气。
总之,大学生这个群体充满了多样性和可能性。
大学生的三种分类
大学生的三种分类大学生是指具备高等教育资格,正在或者已经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群。
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群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特征,可以将大学生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分类:积极进取型、平庸安逸型和消极抱怨型。
一、积极进取型积极进取型的大学生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
他们勤奋刻苦,挑战自我,不断追求进步。
这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未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并且努力为之付出努力。
积极进取型的大学生不仅注重学术成绩,也关注社会实践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提高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这类学生通常能够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取得较为出色的表现,成为校园里的佼佼者和未来的栋梁之才。
二、平庸安逸型平庸安逸型的大学生指的是对于学业和自我发展缺乏积极性和动力的学生。
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不高,只满足于拿到学位证书,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相对较低。
这类学生通常不愿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深度,只满足于应付考试和完成作业。
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不清晰,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
平庸安逸型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创新思维,容易陷入舒适区,对于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缺乏自我反思和改进的动力。
他们可能在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中缺乏积极性,对于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缺乏认识和重视。
这类学生容易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和生活,对于自我超越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担当。
因此,他们往往面临着就业竞争力较低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狭窄的困境。
三、消极抱怨型消极抱怨型的大学生指的是经常抱怨和消极情绪较重的学生。
他们对于学习和生活的不满和挫折容易形成负面情绪,缺乏乐观和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
学生七类人群的管理重点
学生七类人群的管理重点学生是学校中最为活跃和多样化的群体之一,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需求。
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提高教育质量,学校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管理重点。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将学生分为七类人群,并针对每一类人群提出相应的管理重点。
第一类人群是学习型学生。
这类学生对学习有较高的热情和自我驱动力,他们渴望获取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对于这类学生,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
第二类人群是创新型学生。
这类学生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对于这类学生,学校应该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和项目,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第三类人群是领导型学生。
这类学生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带领团队完成任务。
对于这类学生,学校应该提供培养领导能力的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参加学生会、社团组织等活动,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他们成为未来的社会领袖。
第四类人群是体育型学生。
这类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天赋,他们渴望在体育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
对于这类学生,学校应该提供优质的体育设施和教练资源,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体育竞赛和训练,培养他们的体育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体育梦想。
第五类人群是艺术型学生。
这类学生对艺术有较高的天赋和热情,他们渴望在艺术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对于这类学生,学校应该提供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艺术竞赛和表演,培养他们的艺术技能和创作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第六类人群是社交型学生。
这类学生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他们渴望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人脉关系。
对于这类学生,学校应该提供各种社交活动和交流机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和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校大学生的群体分类及其应对
作者:陈嵌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陈嵌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摘要:高校大学生出现不同群体的分类,要深刻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总结工作规律,探索工作途径和方法,培养出适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1)20-018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等教育招生比例逐年扩大,使更多的人拥有
更多的机会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和服务。
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社会、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使得大学生在经济水平上存在差异、学习成绩上参差不齐,社交能
力上高低不均、心理成熟度上形态各异等。
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刻分析不
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总结工作规律,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径。
一、高校大学生群体分类
1、贫困学生群体
贫困生群体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难的大学生群体。
贫困生群体通常分为固定人群和动态人群,处于固定人群中的贫困生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或
家庭收入的不稳定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动态人群中的贫困生则是由于突发事件丧失了经济来
源而生活和求学艰难[1]。
经济的压力使他们封闭自己,排斥在普通同学之外,吃苦耐劳,学习认真努力,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很少参加校园活动,课余时间多用在勤工俭学以减少家庭负担。
贫困生群体会为自己加上一个无形的符号,导致他们对很多问题过于敏感,缺少自信心,
从而引发焦虑、烦躁、失落等负面情感。
2、生理缺陷学生群体
随着我国对高等学校入学条件的放宽,更多优秀的、有生理缺陷的个体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大学生总数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他们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比普通学生多得多的困难,精
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之中有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意志坚定、吃得苦中苦,让人敬佩,是很多同学的榜样。
但是也有大部分同学及其在乎别人的眼光,惧怕把自己的缺陷
暴露在众人面前,悲观厌世,与正常同学的交往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3、“贵族”学生群体
“贵族”学生群体是指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或较高的经济收入)中的部
分学生,他们的基础教育条件较好,社交能力较强,常担任学生干部。
[2]他们由于先天优势穿着讲究、出手大方、铺张浪费、自然的就会表现出高调、让普通同学难以接近的感觉。
他们人
际关系广泛,交往能力强,娇生惯养,怕吃苦,抗挫能力弱,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4、心理欠健康学生群体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因各类因素引发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情感和
学业这三个方面,因人际关系、感情问题和学业问题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因其
他原因引发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3]。
引发高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大多归因于人际交往、感情受挫、情感缺失、学业及就业压力等;引发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大多归因于环境适应困难、自我角
色转变苦难,自我认知能力弱等因素。
5、思想行为各异学生群体
思想行为各异学生群体虽然占总体人数的比例不高,但是在强调个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比例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他们强调个性张扬,我行我素,走非主流路线,思想行为怪异,不
能被常人接受但受到常人追捧,因为他们敢为普通学生不敢为之事,成为很多同学的偶像,从
而带动部分同学思想浮躁,过度追捧和模仿,失去自我,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
二、高校大学生群体分类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点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发展教育阶段。
[4]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高素质的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然而,大学生群体分类的变化使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按照常规方法开展出现难点。
工作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教育成果滞后等问
题将会使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后,影响整体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进步。
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有针对性的方法和途径对不同大学生群体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对高校大学生不同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建立健全资助和救助体系,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贫
首先,对贫困生的真实情况进行摸底排查,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并通过填表调查对
其贫困等级进行鉴定,形成完备的贫困生库;其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紧密加强与企业之间
的合作,设立企业奖学金,拓宽对贫困生的资助渠道;认真对待国家奖助学金和学校奖助学金
的评定审查工作,保证绝对的公平公正;完成好国家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帮助贫困生解决学费
的后顾之忧;最后,尽最大能力的为贫困生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的机会,使其基本的生活得到
保证。
当然,我们在物质关怀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扩展和增强竞争
本领,使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自立,同时在精神上自强;不但在经济上解困,同时在思想上富有。
[5]
2、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首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筛查,针对有问题的同学单独谈话了解情况,
适当的进行心理干预,以防进一步恶化出现更大的心理问题;其次,以班为单位,设立心理委员,多关注、多观察,对班级的每位同学有相对的了解,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老师反应,
形成畅通的联络网,把有心理亚健康倾向的同学消灭早萌芽之中;最后,成立专门的校园心理
辅导中心,帮助切实存在心理疾病的同学走出心理阴影,形成健康的人格,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
3、建立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材施教,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
首先,建立学生品学档案,每位同学的全部情况(包括学习成绩,获得荣誉等)都记录在案,根据每位同学的不同个性进行引导和教育;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引导其健康乐观、积极向上。
做好大学生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证高校稳定的关键因素,也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基础。
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建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每一位学生成为道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希莲.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出发,谈增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
育的时效性[J].科技信息
[2] 王钰.浅析大学生特殊群体及其思想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
2003,03,(3).
[3] 梁军,陶剑飞.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成因及对策研究[J].改革
与战略,2006(12).
[4] 宫毅敏,张小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行为表现及解决方法[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24).
[5] 孔德根.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探索[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5(20).
(责任编辑: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