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10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 语文S版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一、初读感知,引发质疑(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言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应该说,这几个字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就以“日”为例吧,它已经在学过的诗词中多次“露面”了。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
还记得含有“日”的诗句吗?生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这两首诗中“日”的意思是?生:太阳。
师:“两小儿辩日”什么意思?生: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师:那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生:大小、冷热、远近……师:先不忙。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信,通过逐渐深入地学习课文,一定会解开这些疑难。
【构成文言文主体的汉字与现代文的字义有近似之处。
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
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师:昨天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初读古文,你有什么感受?生1: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古文很难理解,看了注释以后又很好理解了。
生2:初读古文后我觉得很绕口,读得很不顺口。
师:不好读是吧?不好读、读不懂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收获,也为我们学习古文指明了方向。
师:愿意听老师读一读吗?师:现在听老师读,你可以画一画,注一注。
师配乐配画范读古文。
师: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从老师的读法中听出了什么?生1:听出了两小儿辩日时非常自信、非常肯定的语气。
生2:从老师的朗读中我了解到读古文时一定要把标点符号停顿的感觉读出来,显得古文很有味道很诗意。
师:真不错,要读出韵味来。
同学们,你们愿意读一读吗?师:你们来自由地读一读。
师:读得非常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几个学生轮读(读得很好,博得阵阵掌声)。
(指导“孰为汝多知乎?”) 师:老师在这里要纠正一下,最后一句“孰为”的“为”在这里读为(wèi)同我们经常说的“所谓”的“谓”一个意思,表示“说”的意思,大家读的时候注意一下。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
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设计陈瑜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三个生字盂、沧、汤。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每句话及全文得意思。
重点了解两小儿争辩得问题就是什么,她们各自得理由就是什么、4、感受两小儿得聪明好问及孔子实事求就是得治学态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每句话及全文得意思、教学难点:了解两小儿争辩得问题就是什么,她们各自得理由就是什么、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孔子得有关资料,收集有关资料,试着用科学得道理解释太阳距离地球远近得问题。
教师:制作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师: 同学们,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她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得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得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就是个什么样得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去瞧瞧孔子就是如何被难倒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小儿辩日》。
请大家认真瞧老师写课题。
(板书)来,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在预习《两小儿辩日》中,您们有哪些收获?遇到了什么困难与疑问?(学生拿出以前准备好得预习提示汇报)。
师:先不忙。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信,通过逐渐深入地学习课文,一定会解开这些疑难。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师: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读古文得感觉吗?生:不好读;挺别扭得;不好懂。
师:尽管遇到了些困难,但这些“感觉”就是很珍贵得。
它一来指明了我们学习得方向;二来也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就是有区别得。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生:(沉默、思考)师:比如“不好读”,可以怎么办?生:多读几遍!师:好主意!常言道“一回生,两回熟”嘛!师:不好懂,有办法吗?生:查字典、瞧注释……师:就这么办!下面,建议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结合注释,先把课文得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得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生:(合作学习。
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师:多数小组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效率挺高,师:好,都读顺了。
《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实录
《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实录师:(课件出示)(齐读)P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同学们,这两句话出自谁?(孔子)孔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谦虚好学)是的!孔子虽然博学,但他却很谦虚好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古文就和孔子有关(课件出示)P课题、作者、背景、生字词师:先来看看原文,按照老师划分的停顿,自己读一读(课件出示)(生默读)P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再放松!请随着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太阳的样子——早晨,太阳慢慢地出来了,圆圆的,红红的,大大的;中午,太阳升上了天空,升得很高很高,圆圆的,小小的,亮晶晶的。
看到了吗?(齐答)看到了。
师:现在,请你回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子,一个形容早晨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阳,然后,谁来说?(车盖、盘盂)(P课件标红:车盖、盘盂)师:车盖形容什么时候的太阳?(早上的太阳)那么“盘盂”呢?(中午的太阳)好的!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提示,继续想象太阳。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什么感觉?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强烈的阳光下,你的身体热起来了,不断地热着,不断地热着,都快热得受不了了,感觉到了吗?(感觉到了)师:也像刚才那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的身体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沧沧凉凉、探汤)(P课件标红:沧沧凉凉、探汤)师:“沧沧凉凉”是用来形容什么时候的太阳的感觉的?(早上)那“探汤”是用来形容中午太阳的感觉的,为什么?(“沧沧凉凉”是比较冷的感觉,“探汤”是一种热的感觉。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执教:叶小敏(荧幕上投放出一幅光芒四射的旭日图)师:同学们,我刚才留意到许多同学进来的时候都被荧幕上的这幅图所吸引了,有的同学在小声议论着,我想知道你们对这幅图的评价怎么样?生(齐):很漂亮。
师:画中的主人公是谁?生(齐):太阳。
师:太阳你们熟不熟悉?生(齐):熟悉。
师:那么对它了解多少?(学生议论纷纷不敢回答)师:有的东西由于天天看,许多人就会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
其实,在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非常关注这个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神秘火球,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著作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太阳的故事和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
(出示课题画片)师:题目是……生(齐):《两小儿辩日》师:谁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一本书?生(齐):《列子》师:对。
《列子》这本书同学们了解不了解?生(部分):不了解。
师:有没有同学预习时查找了有关资料?生(部分):有。
师:谁来简单说一说?生A:《列子》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些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师:说得不错,还有没有?(无人举手)师:那我在这简单地介绍一下《列子》这本书。
(出示《列子》简介,学生迅速浏览)师: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这篇故事。
要把故事看懂,先要把文章读熟,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
(学生自由大声读文,教师观察朗读情况)师:哪位同学能代表我们班同学的朗读水平?(学生推荐)(生B朗读,读毕学生鼓掌)师:读得很不错,不过,大家觉得有没有读得不足的地方?生(部分):有。
生C:在“及其日中如探汤”时“及其”读得不顺口。
生D:“盘盂”的“盂”读成了轻声,应读成第二声。
(无人回答)师(问刚才朗读的B同学):你觉得在朗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生B:词与词之间注意断开。
师:哦,要注意断句。
生B: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
师:哦,语气也要注意。
还有吗?(B摇头)师:谢谢你,你给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朗读建议,看来要读得好,还要注意许多技巧。
我也有一个字要提醒大家注意。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精选11篇)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精选11篇)两小儿辩日篇1师:刚刚见面,彼此都不认识就要上课,会有很多困难,我先做个,我的介绍很短一共有6句话,但这6句话中有真有假,你们要认真听,学会分辨、要辨别真假。
1、我叫靳家彦。
2、是南山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
3、今年60岁。
4、我喜欢阅读和写作。
5、两小儿辩日是我写的。
6、今天我们就学这个判断。
师:辨别分认它所以用辨,读这个字,进行组词。
生一:辨别。
生二:辩论。
生三:识辨、辨识。
生四:辨解、辨论。
师:因为要用嘴说话,所以应该用这个辩。
不要怕错,只要敢说就行。
读一下题目──两小儿辩日。
我呀就不懂这个题目,今天我当学生,你们当老师,咱们师生互换一个位置。
今天你们是师,我是生,两小儿辩日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师:古文用了五个字就说了你刚才的意思,哪五个字——两小儿辩日。
古文有一个特点一个字,哪个字。
生:简。
师:古文是简,但意思却不少,读古文第一要把它的意思弄清楚。
今天我两小孩就着太阳的问题用语言来进行争辩、进行辨别。
拿起纸,咱们来读一读全文。
要进入读文言的绝境,因此这样读起来和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请同学们流畅地读一读。
两小儿辩日齐读。
生:读。
师:我有一个字不认识,这个字“盂”念什么呀,你们以前认识吗?生:认识。
师:是怎么认识的呢?生:查字典。
师:我要是不认识的话,还有一个办法,问老师,不是,识声旁识字。
什么是“盂”。
生:就是装酒的器皿。
师:嗯,比盘子的边高一些,比碗的边要矮一些,这种叫什么?叫盂,读一下盂。
回到课文就读这一段,读全文,赶紧读。
师: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帮且,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吗?任何人遇到困难都需要帮助。
所以你们这四人就当老师的小小的备课组,你们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文章到底怎么解。
我发给你们材料中也有注释,也有其它注释。
看哪个组最好,给五分钟时间,自己组解决,只给五分钟。
生:讨论。
师:这是六年级的课文,再早些时是初中的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前言《两小儿辩日》是我国古代名著之一,是一篇辩论小品。
通过两个小学生的口舌较量,探讨了人类的本性、正义、公正、利益等重要问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智慧和价值。
针对这篇经典著作,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总结,以期对于教师朋友和有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教学背景•学生对象:初中学生•教学目标:–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辩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阶段在导入阶段,老师通过并读《两小儿辩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思考和探讨,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本次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中。
步骤二:精读阶段在精读阶段,老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定的精读范围,可以是全文或者是某个重点段落,通过讲解、分析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带领学生思考和探讨相关问题。
步骤三:辩论阶段在辩论阶段,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辩论活动,例如对立式辩论、角色扮演辩论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辩论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价值。
步骤四:总结阶段在总结阶段,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于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于《两小儿辩日》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收获在学生中展开《两小儿辩日》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水平。
此外,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自己的口才和交际能力,同时也可以探究和思考人类的本性、正义、公正、利益等重要问题,同时也可以深化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总之,《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经典名著,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深刻智慧和价值,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教育意义的教材资源,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充分挖掘其教育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5篇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5篇《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希望大家喜欢!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篇1T:课前的预习都做了么?S:做了。
T:我想听写几个词语,谁来?老师报词语,学生听写。
(一生板)T:车盖盘盂T:读这两个词语。
S:读T;谁能用手势比画一下车盖的饿样子和盘盂的样子。
S:上台比画。
T:再听写两个词,谁敢上。
其他同学准备好!S:听写(一生板书)T:苍苍凉凉探汤上台的学生未写出。
T:可能比较紧张。
再报一遍。
T:请个同学帮你。
S2上。
T:看清楚了么?S1:点头。
T:写好了么?我们一起来读。
S:读。
T:你能用黑板上的词来形容一下么?S:沧沧凉凉的秋天,形容天气凉爽。
S:探汤表示天气炎热。
T:你怎么知道天气炎热。
S:我从注解中了解到。
把手伸进烧热的水里。
所以表示炎热。
T:很好!读2遍词语。
T:王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中画一条线,想想有什么名堂?听老师读课文。
(车盖和盘盂连;沧沧凉凉和探烫连)教师读文。
学生没有举手。
T:都没有反应?T:看看有什么名堂?S:他们两个有关系。
S:车改是大的,盘是小的。
S:我觉得他们两个都是一样物品。
都是形容太阳的形状的。
T:还有别得发现么?S:一个小孩把“日出的太阳比做……“T:了不起的发现!你读读。
“一儿曰:日初出……近者大乎?”齐读。
T:是啊!他们都是形容太阳的大小的,是一小儿的发现。
再读读。
继续探讨发现。
S:早上温度凉快,下午热,太阳的温度,他们意思相反,他们都是一小儿说的。
T:他们都在说……他们都是……他们都是……T:很好,一人就说了三个重大的发现。
指读另一小儿的发现。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齐读。
指读。
(教师相机进行指导纠正)T:不要翘舌。
S:读。
T:好,再多读几遍就会好了。
分角色读。
T一儿曰S男T一儿曰S女T;很好。
最新两小儿辩日的教学实录(汇总12篇)
最新两小儿辩日的教学实录(汇总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最新两小儿辩日的教学实录(汇总12篇)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及评析(精选12篇)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及评析(精选12篇)《两小儿辩日》及评析篇1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师: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应该说,这几个字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就以“日”字为例吧,它已经在学过的诗词中多次“露面”了。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
还记得含有“日”字的诗句吗?生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这两首诗中“日”字的意思是——生:太阳师:“两小儿辩日”是什么意思?生: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师:那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生:大小、冷热、远近……师:先不忙。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信通过逐渐深入地学习课文,你们一定会解开这些疑难。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师: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生:不好读,挺别扭的,不好懂。
师:尽管遇到了些困难,但这些“感觉”是很珍贵的。
它一来指明了我们学习的方向;二来也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学生沉默、思考)师:比如“不好读”,可以怎么办?生:多读几遍!师:好主意!常言道“一回生,两回熟”嘛!师:不好懂,有办法吗?生:查字典、看注释……师:下面建议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结合注释,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时间暂定五分钟。
(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很逐组巡视辅导。
)师:多数小组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
请用自己的话,能说说这个故事吗?先看第一段。
生:孔子东游,见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就问他们原因。
师:不错!你能说说这个“游”是什么意思吗?生:游玩。
(其他学生笑)师:我第一次读,也几乎把它当成游玩。
你(指另一学生)笑了,是不是有不同意见?生:我认为是“游学”的意思,就是去交流和学习!师:呵,这么自信!其他人同意吗?(多数学生表示同意)师:那你说说,是怎么弄明白的?生:我看过孔子的介绍并联系了上下文。
师:呵,学古文也知道去联系上下文?有水平!谁能把二、三、四段连起来说说?(学生口述课文大意。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和评析
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和评析一、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要举行一场很有趣的辩论赛,不过辩论的双方是距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
(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一些什么?生1:我知道它写的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生2(抢着说):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的远近。
生3:他们争得不可开交。
生4:我还知道连孔子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微笑):看得出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也善于动脑筋,我似乎觉得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两个爱动脑筋的小孩。
同学们,这两个小孩争辩的话题竟然难住了一代圣人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现在想通过什么途径弄清楚这个问题什么?生:读书。
师:对,让我们随心所欲地读读课文,你想用什么方式读就怎么读。
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跟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读书,有的在讨论)生1:老师,我知道了,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太阳是在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生2:一个孩子认为早上的太阳离人近,中午的太阳离人远。
他的理由是早上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
师接话:你是从哪儿看出的?生2(语气较平淡):“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师(微笑着对生2):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孩,听你刚才的语气大概说服不了别人吧。
生3(急切地):老师,我知道了。
那是一个反问句,他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这样的语气强烈一些。
师:你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服我们大家吗?(生3读,边读边做手势比划出)师(向生2):他的话有说服力吗?生2(点点头):他读“大如车盖”时音重一些,还用手比划出车盖的大小,仿佛我们面前就有一个大得像车盖一样的太阳,读“则如盘盂”读得轻一些,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中午的太阳很小很小。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语气要强烈一些。
师:你能再试试吗?(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生声情并茂地读)师:看得出你已经读懂了课文。
告诉我们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课文的。
生2:有的看注释,有的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有的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课文大家都预习了,是吗?听写几个词语,可以吗?准备好,拿出纸。
请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写。
注意听:车盖盘盂哪位同学到上面来用手势做车盖和盘盂的样子。
接着写两个词:苍苍凉凉探汤选一个词语形容夏天,一个形容秋天,你怎么选?为什么?连起来读一读。
注意看:在两个词语之间画线你知道为什么吗?里面有什么讲究?拿课文,听老师读课文,琢磨这两个词语之间的联系。
谁发现了名堂?这是两对反义词代表两小儿的不同观点。
看出了这两组词所隐含的意思。
读一读。
这两组词还写出了太阳的变化。
早上和中午时候的样子,是鲜明的对比。
你是竖着看的,现在画的横线。
第一组形容太阳形状的大小,第二组是温暖的高低。
读读带有这四个词的句子。
想想,这四个词怎么读。
指名读。
评价:这个词重读了,强调了。
代表观点。
代表大小冷热,可以把两小儿的观点读出来。
齐读句子。
这种现象你们看到过吗?看来是事实。
这种现象你们感受过吗?也是事实。
这样读,突出两小儿讲的都是事实。
再读。
再注意看,竖着画线。
你们知道什么名堂。
不着急,自己再轻轻读读课文。
发现:车盖和苍苍凉凉都是形容日出时的太阳。
还有一个词:日始出时日中时用现在的话就是中午。
师引读句子:日始出时同样是日始出,同样是观察太阳一个观察太阳的形状,一个观察太阳温度。
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同。
但都是事实。
再读读:一儿曰……按照常理来说,大的总是离我们近,小的离我们远。
换上“远近”两词远的总是凉点,近的总是热些。
换“远近”两词。
现在你看到的是真正的观点:一儿曰……有什么问题?哪个小儿对的呢?板书:辩斗这词什么意思?各有理论,发生争斗。
各执己见各执一词把辩斗部分找出来,同桌分好角色。
交流。
师生表演辩斗情形。
喜欢两小儿,为什么?他们有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爱思考。
既然喜欢,那就做做两小儿辩一辩。
师读旁白,记住自己的角色。
学生分两大组辩斗,教师旁白:一儿坚持曰、反驳曰、争辩曰、扯着嗓子曰、指着鼻子曰、拉着对方衣服曰……学生问,这样辩斗到什么时候结束?孔子来了,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的课堂实录
两小儿辩日的课堂实录两小儿辩日的课堂实录《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小儿辩日的课堂实录,欢迎大家分享。
两小儿辩日的课堂实录篇1一、从题入手,营造学习氛围师:带有“日”字的诗句,你能说出一两句吗?生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3:日长风暖柳青青。
师:胸中有积累,出口自成章,好。
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辩”字中间是“言”,意思是——生抢答:争辩(辩论)。
师:争辩什么呢?(板书:?)自己读读。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师:读了,有什么感觉?生1:有点拗口。
生2:读不太懂。
三、指导学法,读中理解师:这是一篇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有难度很正常。
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
(师范读,生自发鼓掌)师:谢谢大家。
其实,文言文本身就蕴涵韵律美,要是读上十来遍的,也能读出味儿来。
师:你发现跟读现代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生1:你读得比较慢。
生2:停顿的地方多。
师:悟性真好!读文言文就要慢点,要注意停顿。
想不想感受感受?好,根据大屏幕上的停顿提示,自己读一读。
(生各自练读) 师:会读哪句了?展示展示。
(一生读)师:不错,找到感觉了,跟他学。
(又一生读)师:有点意思了。
大家读。
(评议,互相启发)师:“盂”这个字见得少,怎么读?你怎么知道的?(一生说找到的) 师:治学就要这样严谨。
不过,我喜欢先猜一猜,上面是个“于”我猜可能读yú。
我还猜出了它的意思——生:下面是皿字底,可能与器皿有关。
师:对,大胆猜测会让你的阅读更快乐。
当然最后别忘了像他一样小心求证。
师:边读边猜,慢慢试试。
(生一边读一边理解)师:边读边猜还是有不懂的,那说说。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是不是我开始出去,太阳就近些?师: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好啊,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回答)师:你从哪个词知道孔子去问原因?“故”就是原因,你怎么知道的?生:我看到注释中写了。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完整篇.doc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师:前几周,学校给大家发了一个借阅光盘,主要是想推行儿童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活动。
也就是让大家从小背诵、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
对这种做法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呢?理由又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觉得诵读古文可以积累知识,陶冶人的情操。
所以我赞成。
生2:我认为在当今21世纪我们已经很少能用到古诗文,学了用处不大。
师:(问持赞成态度的学生)你对他的观点是怎么看的?(两名学生站起来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1:我觉得古代人和现代人应该有相通之处。
生2: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我们现在用的都是白话文,在我们的作文中,在许多学术论文里面还能见到向古诗文那样的写法吗?生1:很多古文都是经典,是中华几千年来留下的文化呀。
生2:可是它现在已经被白话文所代替了。
生1:现在很多的文章中还引用了一些古文的词句。
生2:(欲辩无言)(全班鼓掌。
)师:说得很好,做到了言之有理,还有谁发表自己的看法?生3:我持反对意见。
古代的人写书都用文言文,一般老百姓都没有文化。
但从鲁迅先生开始推行白话文以来,老百姓的文化知识水准就提高了很多。
所以,没有必要推行文言文。
我还想针对论语说一说。
论语说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人与人相处的礼仪。
但现今社会,在推行国际化礼仪。
如果再把论语找出来,那我们的礼仪行为就不能和国际合拍。
师:首先给她的这一段滔滔不觉地发言鼓掌。
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能有如此见地。
老师很佩服!师:还有谁来说说?生:我赞成推行,但是听哥哥说文言文很难。
古文中一个字代表了许多的意思,不好理解。
而且文言文也很难读,拗口,像绕口令一样。
师小结: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辩到这里。
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试着在本节课后给出明确的答案。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刚才同学们各执一词、以理据争、唇枪舌剑、短兵相接,此乃辨也!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一场两千六百多年前的辩论。
请大家齐读课题──(课件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辩用篆体编排,并放大字号突出。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两小儿辩日_语文S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两小儿辩日_语文S版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师:好,刚刚教师的介绍,即将拉开我们今天这节课的维幕,下面,我们稍微平静一下情绪,(师调整投影屏幕)。
好,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将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来,我们齐读课题,好吗?(生:好!) 起。
(师指课题)生:(齐)两小儿辩日。
师:应该说标题这几个字,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就以“日”为例吧,它在学过的诗词中,已经多次出现了,古人云:温故而知新。
还记得含有“日”的诗句吗?(师期待着。
发现学生没有反映。
用手指指脑袋,提醒着),嗯――,可否记得《锄禾》?怎么背来着?生:(齐)锄禾日当午,汁滴禾下土。
师:好,你能再想一句吗?(生思索着)师:(指一生)来,你试试。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好,同学们,在这两句诗里面,“日”的意思都是――的这些感觉都是非常珍贵的,它一来指明了我们学习的方向,二来也说明这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比如,觉得不好读,该怎么办?(期待着学生回答)来,你说,后面的你说。
生:(听不清楚)师:多读几遍。
常言道,一回生,(生跟着说:二回熟)两回熟吧。
不好懂,怎么办?――来,你说说。
生:我认为要从课外书上理解它的意思。
师:好,课内外相融合。
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说。
生:我认为要联系上下文多读多想,那个就可以读懂它的意思。
师:不错的方法,还有好方法可以介绍吗?这位男生你讲。
生:(听不清楚)师:嗬,这篇课文后面的注释多不多?(生:多)参照注释,也是一个好方法。
那下面,就按大家说的办,咱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
第一,请结合注释,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时间暂定五分钟,好吗?生:好。
师:开始。
学生组成小组阅读。
师:好,各位同学,多数小组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课文,效率挺高,时间没用完,那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先看第一段。
来,这位男生,你请。
生:(前面几句话听不清楚,师急忙传话筒过去)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问其原因,――(还想说下去,被教师打断)师:非常棒,这是第一段。
《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实录
解构、颠覆和风格的突围——《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实录一、举日——“象”的观照师: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都做过预习了吧?好的!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再放松!请随着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脑海中观想太阳的样子。
早晨,太阳慢慢地出来了,圆圆的,红红的,大大的;中午,太阳升上了天空,升得很高很高,圆圆的,小小的,亮晶晶的。
看到了吗?生:(齐答)看到了。
师:很好!现在,请你回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子,一个形容早晨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阳。
然后,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
生:(默写词语。
)师:好的!你写了什么?生:车盖,盘盂。
师:你呢?生:车盖,盘盂。
师:车盖形容什么时候的太阳?生:早上的太阳。
师:那么“盘盂”呢?生:中午的太阳。
师:请到台前来,把这两个词语工工整整地写到黑板上。
生:(上台板书词语。
)师:写对了。
不但写对了,而且这个字儿还写得有模有样、落落大方,真好!和这位同学写得一样的请举手。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了手。
)师:看来,大家都想到一块儿去了。
好的!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提示,继续观想太阳。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什么感觉?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强烈的阳光下,你的身体热起来了,不断地热着,不断地热着,都快热得受不了了。
感觉到了吗?生:(齐答)感觉到了。
师:好!那么,也像刚才那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的身体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
请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
生:(默写词语。
)师:(巡视,然后请一个同学上台板书“沧沧凉凉”、“探汤”。
)师:请大家抬头看黑板,跟她写得一样的请举手。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了手。
)师:(对那个板书的学生)“沧沧凉凉”你是用来形容什么时候的太阳的感觉的?生:早上的太阳的感觉。
师:哦!那么,不用说,“探汤”是用来形容中午太阳的感觉的,对吧?为什么?生:因为“沧沧凉凉”是比较冷的感觉,“探汤”是一种热的感觉。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10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 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10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语文S版词。
对这种做法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呢?理由又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觉得诵读古文可以积累知识,陶冶人的情操。
所以我赞成。
生2:我认为在当今21世纪我们已经很少能用到古诗文,学了用处不大。
师:(问持赞成态度的学生)你对他的观点是怎么看的?(两名学生站起来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1:我觉得古代人和现代人应该有相通之处,生2: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我们现在用的都是白话文,在我们的作文中,在许多学术论文里面还能见到向古诗文那样的写法吗?生1:很多古文都是经典,是中华几千年来留下的文化呀。
生2:可是它现在已经被白话文所代替了。
生1:现在很多的文章中还引用了一些古文的词句。
生2:(欲辩无言)(全班鼓掌)师:说得很好,做到了言之有理,还有谁发表自己的看法?生3:我持反对意见。
古代的人写书都用文言文,一般老百姓都没有文化。
但从鲁迅先生开始推行白话文以来,老百姓的文化知识水准就提高了很多。
所以,没有必要推行文言文。
我还想针对论语说一说。
论语说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人与人相处的礼仪。
但现今社会,在推行国际化礼仪。
如果再把论语找出来,那我们的礼仪行为就不能和国际合拍。
师:首先给她的这一段滔滔不觉地发言鼓掌。
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能有如此见地。
老师很佩服!师:还有谁来说说?生:我赞成推行,但是听哥哥说文言文很难。
古文中一个字代表了许多的意思,不好理解。
而且文言文也很难读,拗口,像绕口令一样。
师小结: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辩到这里。
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试着在本节课后给出明确的答案。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各执一词、以理据争、唇枪舌剑、短兵相接,此乃辨也!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一场两千六百多年前的辩论。
请大家齐读课题──(课件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辩”用篆体编排,并放大字号突出。
背景是课文插图)生齐:“两小儿辩日”师:这个题目用今天的话怎么说?生:两个小孩在辩论关于太阳的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读懂课文,了解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课堂实录:课件出示:你是否赞同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师:前几周,学校给大家发了一个借阅光盘,主要是想推行儿童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活动。
也就是让大家从小背诵、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
对这种做法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呢?理由又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觉得诵读古文可以积累知识,陶冶人的情操。
所以我赞成。
生2:我认为在当今21世纪我们已经很少能用到古诗文,学了用处不大。
师:(问持赞成态度的学生)你对他的观点是怎么看的?(两名学生站起来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1:我觉得古代人和现代人应该有相通之处,生2: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我们现在用的都是白话文,在我们的作文中,在许多学术论文里面还能见到向古诗文那样的写法吗?生1:很多古文都是经典,是中华几千年来留下的文化呀。
生2:可是它现在已经被白话文所代替了。
生1:现在很多的文章中还引用了一些古文的词句。
生2:(欲辩无言)(全班鼓掌)师:说得很好,做到了言之有理,还有谁发表自己的看法?生3:我持反对意见。
古代的人写书都用文言文,一般老百姓都没有文化。
但从鲁迅先生开始推行白话文以来,老百姓的文化知识水准就提高了很多。
所以,没有必要推行文言文。
我还想针对论语说一说。
论语说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人与人相处的礼仪。
但现今社会,在推行国际化礼仪。
如果再把论语找出来,那我们的礼仪行为就不能和国际合拍。
师:首先给她的这一段滔滔不觉地发言鼓掌。
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能有如此见地。
老师很佩服!师:还有谁来说说?生:我赞成推行,但是听哥哥说文言文很难。
古文中一个字代表了许多的意思,不好理解。
而且文言文也很难读,拗口,像绕口令一样。
师小结: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辩到这里。
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试着在本节课后给出明确的答案。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各执一词、以理据争、唇枪舌剑、短兵相接,此乃辨也!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一场两千六百多年前的辩论。
请大家齐读课题──(课件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辩”用篆体编排,并放大字号突出。
背景是课文插图)生齐:“两小儿辩日”师:这个题目用今天的话怎么说?生:两个小孩在辩论关于太阳的话题。
二、读通、读准。
1、配乐范读课文。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
刚才课前辩论中有同学提到了文言文很难学,不容易懂。
说文言文读起来很拗口,像绕口令一样。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朗读开始。
首先,请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课件出示课文,文字似竹简竖行排列。
)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鼓掌)2、自由练习,读正确,注意停顿断句。
师:大家好好练习一定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现在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文章,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3、指名轮读课文。
生1:(第一段中的“斗”读成“dou” )师:“斗”是多音字,联系“辩斗”的意思想一想,这儿应该怎么读。
(学生纠正为“dou”。
)师:你能再读一遍吗?(生1读正确了)生2:(第二段,未能流畅准确地读出)师:“请你跟老师来读一遍。
”(师带领该生读)。
生2:(再读,还有两处磕巴)师:提示“日初出”的意思,再次领读强调停顿和节奏。
(生2终于读好了。
其他学生鼓掌)师:这第二段,要读好还真不容易。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全班朗读第二自然。
)生3:读第三段。
生4:读第四段。
4、再次自由大声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把文章读准确、通顺。
(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三、读懂课文,理解大意,读出韵味。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圈点笔记,自己尝试读懂文言文,划出不懂的问题。
师:这篇文言文很短,但后面的注释很多,意思理解起来也很难,大家有没有信心看着注释自己理解呢?现在大家细心地把文章读一读,结合注释,看看文章讲了什么。
(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2、同桌交流。
师:“读完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说说。
有问题可以互相商量解决。
”3、点名说课文的大意。
(重点强调解析──“东游”“去”“汤”“车盖”“盘盂”)4、配乐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师: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意思。
让我们再试着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准课文的停顿,读出他的韵味儿。
(学生朗读。
不少学生摇头晃脑,读得很有滋味儿。
)四、走进辩论,读出内涵,读出情趣。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两小儿不同的观点和理由。
2、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生:一个小孩说太阳在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师:用课本上的话怎么说?生: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板书晨近午远)师:另一个呢小孩的观点呢?生: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就是说早晨的时候太阳离我们远,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
(板书晨远午近)师:好,大家读一下他们的观点。
生:……师:谁能说说他们各自的理由又是什么?生: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很大,而中午比早上又小很多。
近了大,远了小。
所以早上太阳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
师:第二个小孩呢?生:第二个小孩认为日出的时候天气是非常凉爽的,但是到了中午,如同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十分热。
所以说早晨太阳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师:两个的观点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现在请大家用“~~~”画出第一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用“──”画出第二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
2、分组读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
师:好,男同学来读第一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女同学来读第二个怎么样?叙述的语言我们可以省略不读。
(男女生互读)3、引导辩论。
(1)同桌读文辩论师:大家明白了两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
同桌之间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话像两个小孩来那样来辩一辩吗?(临坐的学生开始“辩论”,场面热烈。
)(2)分成大组进行辩论。
师:同学们“辩”完了吗?现在大家分为两大组,楚河汉界,分开读。
看看能不能读出辩论的感觉,行吗?( 第一大组学生读第一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
)师:(第一大组读完,老师及时评价)“观点鲜明,立场坚定。
”。
(第二大组学生读第二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
)师:好,老师看到有的同学眉毛都竖起来了,有一种不容辩驳的气势。
师:现在,让我们把理由和观点分开读。
再辩一辩。
(两个大组的学生伸脖仰头,互相对视,气氛热烈。
)(3)推举代表辩论。
师:两组辩论,都很精彩,难分高下。
我建议,进行第二轮的辩论比赛。
请两个小组各推荐一名能言善辩者,进行一对一的辩论,好吗?(生推选出代表。
)师:真正的辩论要看着对方。
目光的交流也是一种争辩。
好,大家来看这俩小儿的辩论。
(两名学生语速、语调颇有辩论的感觉,也有了目光的交流。
其他学生为他们鼓掌。
)4、情境表演,读出情趣。
师:两位同学果然厉害。
但是老师觉得还有点读课文的感觉。
这和文中的这两个小孩当时的辩论还不太相同。
这样,大家给你们的选出的代表出出主意──语气,神态,动作,都应该注意什么。
(很多学生为两名学生出主意,献技献策,有的还亲自示范。
老师也融入其中。
)师:好了,现在有请“两小儿辩日”。
师:这次准备好了吗?有没有信心?生1:(微笑着、语速较慢,手势夸张表示远近)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2:(连连摇手)非也,非也。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末语调上扬)(其他学生笑,并鼓掌)生1(边说边用手比划,语气坚定)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如盘盂。
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先看着对方,说完,扬起头笑着。
)生2(双手叉腰,语速急切)“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做“探汤”的动作,其他同学大笑)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假装捋着胡须。
)两位童子为何争辩啊?生1(看着老师,先一愣。
然后会心地笑着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2:(抢着)“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师:“这……这……”生1:“孔先生,听说你博学多才,你来评评理。
”师:(不好意思地)“我不能决也。
”生1(笑着):“孰为汝多知乎?”生2(笑着):“就是,就是,孰为汝多知乎?”(学生长时间鼓掌)5、回顾课文,读出内涵。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讲主要内容讲的是两小儿辩日,文章写孔子的笔墨并不多。
但从这些不多的介绍中,你能读懂孔子的什么呢?生1:我认为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自己不知道也敢于承认。
师:好,他用孔子的话来评价孔子,谁再来谈谈看法。
生2:孔子虽然知道的东西很多,但他仍然不知道太阳离我们是远还是近。
这也让我再一次认识到学无止境。
生3:老师我觉得孔子也是一个善于提问的人。
他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他就上前问其究竟。
师:对呀。
孔子曾说,“敏而好学──”生(齐):“不耻下问。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在幽幽古琴、琅琅书声中,在大家精彩的辩论中,我们似乎领略到了两千六百年前春秋时期那百家争鸣、先哲辈出、扬思善辩、彰显智慧的时代风貌;也对大学问家孔子的修养品质、人格魅力有了简单的了解。
此时我们再回顾课前的辩论,我觉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诵读经典,传承文明。
(课件出示:“诵读经典,传承文明。
”)同学们,读古文其乐无穷,读古人其获无穷也!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