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合集下载

浅谈薄弱学校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浅谈薄弱学校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浅谈薄弱学校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红心金边工程”,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但由于受到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客观办学条件的制约,我县仍有部分学校的办学质量亟待提高,属于薄弱学校。

其主要原因是:1、社会重视不够。

一是学校所在地的某些领导方方面面的事务多,且对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这就在思想导向上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广大教师开展业务活动的积极性;二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平时忙于劳作,普遍很少关心过问子女在校的教育学习状况,加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自身素质不高,即使想关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大多失于偏颇;学生家长住址分散,有的学生其父母长期外出谋生,家校联系困难,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甚至有时反而干扰了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素质参差不一。

一些教师继续教育和勤学业务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存在甘居下游、不思进取的思想,知识蜕化、观念保守、素质薄弱,以“抄教案、搬教参、老样子、老方法、老不上进”来维持现状,致使“不顾学生实际、不讲教学方法、随意传授、强行注入”的课堂教学弊端依然存在。

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致使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能力差。

3、教学硬件设施不足。

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许多农村中小学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不少学校未能配备完整图书室、实验室,大多只是因陋就简;教师备课时手头上只有课本和教参,要做实验没有器材、场所,要讲解知识没有挂图,要实物展示没有标本模型。

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就此进行教学。

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孙治杭薄弱学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与大多数学校相比,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较差、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不高、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的学校。

今年我们计划改造的碗山小宁就是典型的薄弱学校,作为薄弱学校如何使薄弱校走向优质、走出困境?结合我校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优质资源配置、重视办学硬件改善两校舍破旧、设施短缺,环境差已经成为我镇村校的一种标志。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政府投入不到位,尤其是在一些边远的小学,由于资金缺使该改造的教学设施得不到改造,该添置的设施得不到添置,该治理的校园环境得不到治理,必然影响学校的发展。

二是政府投入不均衡,表现在资金分配上,重视中心校和大校,忽略一般学校,在评价政策上,倾斜城区、乡镇所在地学校,难顾及边远学校,在教育现代化推进上,先优质学校后薄弱学校,久而久之,就造成今天城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办学硬件悬殊越来越大,同时也使办学的信誉度降低,优生吸引力减弱。

因此,在办学条件的改善上,一定要强调政府为主的投入机制,让每所学校都能达到最低办学标准,让每所学校都能享受到政府的恩惠,真正达到教育的公平,实现社会的公平。

二、借助强校,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资源良性流动两校共有正式教师4名,平均年龄50岁,教师均是民办代教转正,可见,师资力量何等薄弱。

如今现代远教进入课堂,教师难以应用,加之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更谈不上育人特色和丰富的管理经验。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校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文化底蕴薄浅。

优秀青年教师留不住,稍有一点能耐的都去了较优质的学校,学校缺编严重,新老不能相接,师资队伍日趋老化,教学水平难以提高;二是由于学校薄弱,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就学,学生流动与日俱增,学校轨制压缩,同科教师少,教学教研氛围不浓,师资素质得不到大的提高;三是长期以来管理层人员不注重学习,仍采取老一套教学管理模式,没有使教师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也谈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也谈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也谈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一是外部支持力度弱。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关心和支持较少,在资源投入方面缺乏应有的公平和扶持;上级教育科研部门指导不到位,缺乏针对性、指导性;社会各界帮助不到位;学生家庭支持不到位。

薄弱学校多处于农村,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意识淡薄,难以形成与学校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

二是学校内部条件差。

硬件条件差,缺乏基本的办学条件,存在着校园狭窄、校合破旧、现代教育设施设备差、图书资料缺乏等问题;软件差。

其一是教育观念落后。

办学思想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始终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工作重心始终集中在应付考试和提高升学率。

其二学校管理水平低下。

其三师资水平差。

表现为教师群体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缺乏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教师学历偏低。

其四学生素质差。

文化基础差,问题学生较集中,学生厌学逃学现象严重,流失率较高。

其五学校起点低、历史短、问题多,难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三是办学成效低。

学校规模偏小、师生比例不协调,造成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

因为学校质量低、管理差、校风不正、社会形象不佳,在社会大众心目中产生了“马太效应”,加重了对薄弱学校的不良印象。

家长对薄弱学校避之惟恐不及,学生转学现象非常严重。

一、用立法的手段改造薄弱学校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注意到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并开始通过颁布教育法案来扶持和改造办学条件、水平较差的薄弱学校。

1965年颁布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为低收入的社区学校提供资助和支持。

此后,美国国会曾七次对该法案提出修改意见,以促进美国学校的均衡发展。

90年代美国提出全国教育目标后,薄弱学校问题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公众更加广泛的关注。

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的《学校改进法》提出要通过特殊拨款和专项资助等形式来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

布什上台后,于2002年1月颁布了名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案。

该法案规定了中小学所有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的成绩标准以及与此相应的评估、奖惩机制。

薄弱学校如何走出低谷调研报告

薄弱学校如何走出低谷调研报告

薄弱学校如何走出低谷调研报告马刚中心小学校长祝敏一.薄弱学校现状分析薄弱学校的改造问题一直是义务教育普及与提高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它严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对我国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建设,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是全面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依法维护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性,促进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的有效措施;是推进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缓解“择校”矛盾,治理“高收费”、“乱收费”的治本之策;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区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了薄弱学校的建设,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一批薄弱学校改变了面貌,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显著成效。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彻底改变薄弱学校的面貌,仍需艰苦的努力。

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小学校中,或因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或因领导班子力量不强、师资队伍较弱以及生源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学校管理不良,教学质量较低,社会声誉不高,学生不断流失、家长信不过。

这类学校的存在不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均衡发展问题;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这是农村学校实施义务教育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加快薄弱学校建设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

二、农村薄弱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个别校长对提升学科教学质量认识不足。

部分学校领导对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小学抓考试、抓质量还有种种误解。

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普遍是因为师资水平低

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普遍是因为师资水平低

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普遍是因为师资水平低、教学设施不完善、资金紧张等问题。

因为师资水平低、教学设施不完善、资金紧张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教研,乃至教学的正常开展,更谈不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了。

那么,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薄弱学校应该如何自谋出路,走出困境呢?笔者认为,校际联合教研,互助合作,资源共享,是薄弱学校改变窘境,谋求发展,有效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出路。

我认为校际教研活动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1. 跨校联合备课。

农村学校一般规模比较小,学生数少,师资力量薄弱,一个年段单人任教情况也比较普遍。

这样,有些学科往往因为没有骨干教师的引领或没有教研伙伴,而致无法开展正常有效的教研和集体备课。

因此,与邻近学校跨校联合备课,不失为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这时,参与人多,围绕主题,各抒己见,出谋划策,人数多,意见多,思维广,见解也更深,这样,对老师而言,才能集思广益,深得启发。

2. 跨校兼课。

跨校兼课,也是适合解决当前农村学校普遍面临的部分学科师资缺乏的困惑。

在后林中学任教时,我们学校初三年有两个班,化学老师有2名。

而杏陈中学初三年有四个班,化学教师只有1名,不仅集体备课没办法开展,就连正常的课都没法保证。

这样,经过两校协商,由后林中学的一名教师到杏陈中学兼课,从而实现了师资共享和合理分配。

3. 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形式。

但上课要有人听,有人评,才会使上课者以及参与者得到提高。

校际联合,就有利于营造教研氛围,提高教研水平。

首先,校际联合开展这样的活动,听课的人就多了起来,会给上课的老师一种自豪感。

根据笔者的经验,听课的人越多,上课的人信心指数也会越高。

而人多了,教师会乐于参加,积极性得到提高。

不是本单位的教师,彼此之间不会顾虑太多,评课时往往可以直言。

同时,学校不一样,教学思想也不一样,评价的内容、方式都不一样,就容易形成争论。

争论越多,思想的火花越亮,听课老师所得到的东西越多。

薄弱学校发展的困惑与探索

薄弱学校发展的困惑与探索

综合2013·6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步伐和政府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政策的实施,城市的学校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教师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原来一批薄弱学校在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后,规模迅速扩大。

因此,学校发展中,提升办学品质和办学声誉,甩掉薄弱的“帽子”就成为校长需要实现的理想和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发展进程中的困惑敞开校门之后,学生多了,但是生源质量差了,教师更累了,校长的自信没了,困惑接踵而来。

1.规模与质量的矛盾薄弱学校最大的特点是生源少,但是在生源一下子增加的时候,伴随的问题也来了。

由于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私立学校,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行为习惯都很差,在增加学生发展规模和提高教学质量之间,以谁为重,如何保证人数增加教学质量不下降、声誉不下滑的问题考验着校长的能力。

2.困难重重薄弱学校的基础不仅仅是缺生源,更重要的是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业务水平不强,办学声誉不高。

薄弱学校尽管有着事业单位的编制,也吸引不了优秀大学生,特别是男生前来应聘,而中老年教师掌握新技术的愿望与学习能力不强也极大地影响着他们业务能力的提升。

三、校长的探索与思考为了摆脱薄弱的困境,求得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踏上了学校文化特色的探索和强抓队伍建设之路。

1.校长做学校精神文化的塑造者,用学校发展愿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学校的特色建设就是学校高层次发展的途径。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确定了学校的文化特色建设主题:弘仁爱文化建幸福校园。

制定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案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

对此,校长应以“民主、宽容、公平、真诚”的仁者情怀善待每一位教师、学生,构建“容人之短,待人有情,激人奋进,助人成功”的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

2.党建引领重在以人为本,倡导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生活观念校长既要有高远理论的指导,更要从实际入手,关注教师的生活。

我作为校长兼书记,倡导教师们从营养、锻炼、养身三方面,结合“八荣八耻”进行教育活动。

基础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关键

基础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关键

基础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关键基础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关键云阳县故陵小学王素清基础薄弱的学校,要突破发展的瓶颈,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虽然困难重重,但并非无路可走。

突破传统自我,在变革中寻求发展的蹊径,无疑是基础薄弱学校走出办学困境的有效选择。

薄弱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长期以来,优秀师资、优秀生源源源不断流向城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投入倾向城区及区域中心学校,致使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造成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薄弱、师资薄弱、生源质量薄弱。

如何走出困境,吾以为关键在于:1、重视对薄弱学校的投入。

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要在硬件条件和师资上向薄弱学校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增添设备设施;力所能及安排新教师,一则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二则让新教师能肩挑重担,激发潜能走专业发展之路。

2、精选薄弱学校校长。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

增强校长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办学权力和优势,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党政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学校党、政两方面的职能作用。

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教职工的民主管理,调动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重视外因与内因的紧密结合。

对薄弱学校的投入、相关制度建设和机制保障是薄弱学校得以迅速发展的外因,而加大对薄弱学校以人为本的内涵建设,真正在根本意义上走出困境,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则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

故而要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学习型学校建设,促使学生综合发展。

4、更新教学观念、深入推行课改。

薄弱学校的教师只有彻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从全新的角度建立新的教育教学和新课程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实施。

教育信息化是中国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选择,也是薄弱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选择。

薄弱学校走出困境之路

薄弱学校走出困境之路

薄弱学校走出困境之路摘要:从管理学和管理者的角度去探究“薄弱学校”的含义、成因、表现以及治理薄弱学校的途径。

治理薄弱学校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主体,学校和教职员工是客体,但必须主客体联动,发挥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治理薄弱的重点是:改善软硬环境,以人为本,完善各种规章,建立管理的长效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创特色学校。

关键词:薄弱学校成因表现治理走出困境提起薄弱学校,从管理学和管理者来讲,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但又是不可回避的,它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同一类型的学校中相对地客观存在。

薄弱学校的形成和存在可谓是多方面造成的,产生原因又非常复杂。

一、何为“薄弱学校”薄弱学校是相对好学校而言,指在特定区域内,办学条件差,师生素质相对较低,教学管理不完善和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效益和社会声望低下的后进学校。

其实质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因长期缺乏办学活力和凝聚力而导致教学质量和社会信誉差的学校。

薄弱学校是同类学校的落伍者和后进者。

有的是因为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义务教育标准,有的虽然已经达到这个标准,但没有达到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质量标准和社会要求,仍然属于薄弱学校,因此,薄弱概念其实是相对的。

二、“薄弱学校”形成的原因以及表现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投入不均衡,导致学校硬件条件不完备,达不到标准,形成薄弱学校。

有的存在活动场地狭窄,无活动场地和体育课程要求的体育器材。

有的无功能室,学生实验、阅读、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课无法正常开展,学校教师、学生仿佛与世隔绝。

有的师生吃住条件差,或无房可住,甚至危房存在,教师待遇低。

二是管理者低能,管理不到位,或不务正业,形成薄弱学校。

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落伍,干部本身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差。

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人性化。

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领导集体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等缺乏信任,甚至矛盾重重,关系极不和谐。

学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是教职工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良莠不齐形成薄弱学校。

农村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农村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农村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农村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强校与弱校并存,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普遍现象。

大家可以看到,不论是在南方或北方、沿海或内地,在同一地区内是蒸蒸日上的强校也有、勉强维持的弱校也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教育公平的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消除薄弱学校,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里我想就这一现象从一个教育工作管理者的角度作一简单分析以与各位共商。

一、薄弱学校的主要表现薄弱学校与规范学校相比几乎看不到什么明显优势,它就象一个多病的孩子,是那样的瘦弱和无力,在浅层次上它们突出的表现为如下四点。

第一、受教育的群体薄弱。

生源不好,招生数量少,所招学生且多为差生,既难教也难管。

第二、办学条件薄弱。

学校所处的环境不好,办学条件差,经费短缺,投入不足。

第三、职工队伍薄弱。

教师教干总体素质不高,进取和创新精神不强,干劲不大,对前途缺少信心。

第四、学校管理薄弱、质量薄弱。

学校管理质量和效益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学校办学思路不明确,找不到发展方向和策略,只能停留在应付日常事务上,甚至连正常的工作都难以维持,教育质量无从谈起。

就当前看,在弱校各种表现中,最突出的表现是生源差、在校生少。

这既是目前导致弱校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又是沦为弱校的后果。

因为不论是在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学生数都决定着经费的多少。

经费少到一定程度,学校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薄弱学校形成的原因薄弱学校的形成是一定地区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突显,教育中弱校的产生就很自然了。

首先,从客观上看弱校的产生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学校地域位置不利。

偏远的位置,交通不便,容易形成弱校;学校处在县城周边,学生入城就读的多、生源差,也易形成弱校;处在强校附近,会受到强校压制,容易成为弱校。

在一定时期内,“强校”影响半径逐渐扩大,变的越来越强;弱校生源越来越差,变得越来越差。

基础力量薄弱校走出困境的关键是什么

基础力量薄弱校走出困境的关键是什么

基础力量薄弱校走出困境的关键是什么加强学校自身建设才是基础力量薄弱校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薄弱学校的改造不仅仅是一个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自身建设的问题。

具体地说,就是薄弱学校的软件建设才是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根本所在。

如果学校的领导班子、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等等相关软件建设跟不上,就是有再好的办学条件也是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

除了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投入要加大力度外,学校自身建设是改变落后面貌的关键所在。

要改变薄弱学校的面貌,等、靠、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即使等来了,要来了,硬件条件改善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没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那么,硬件条件的改善充其量也只能是学校外观面貌的改善。

它不能完全解决师资队伍水平低的问题,更不能代替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也不能彻底解决生源和教育教学质量差的问题。

因此,要改变一个学校落后面貌,除了要依靠政府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来改善办学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自强”。

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强自我建设,不断地改革、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才有可能使一个弱校逐步甩掉薄弱的帽子。

笔者认为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才是让薄弱校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

一、更新校长观念、校长加强日常管理一所学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校长。

一个好校长带出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

在外部环境有利的条件下,抓住机遇,找准突破口,更新观念,加强管理使教育质量观还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兴奋点始终不集中在应付考试和提高升学率上。

第一,加强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的学习,改进工作方法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要求。

缩小在教育观念、管理理念上存在差距,领导力强,锐意进取,信心十足,不安于现状,不养成的“等、靠、要”思想,在教师中树立威信,使学校决策顺利落实。

第二,领导班子组合合理,分工明确。

把学校会计、出纳不列入领导班子。

学校走出困境的经验总结

学校走出困境的经验总结

学校走出困境的经验总结引言:在当今社会,学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如学生人数下降、资源不足、学生学习成绩下滑等问题。

然而,通过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发现,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策略和措施走出困境,重新焕发活力。

本文将总结一些学校成功走出困境的经验,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建立有效的领导团队在学校走出困境的过程中,领导团队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个有效的领导团队不仅要具备敬业精神和领导才能,还应该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

他们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且能够有效地执行。

一个优秀的领导团队可以将教师、学生和家长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二、优化课程设置学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因此,在走出困境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对课程进行优化。

首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计有趣、实用的课程内容。

其次,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而且,校内外的资源共享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与社区、企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

三、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而家校合作是学校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定期组织家长会、亲子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和教育理念,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工作和教育活动。

通过家校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提供更贴近学生的教育服务。

四、关注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走出困境的关键要素之一。

学校应该关注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起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

通过关注师生关系,学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

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学校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组织教师培训、交流和研讨,学校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教学热情。

贫困地区地市级教育学院走出困境的思考

贫困地区地市级教育学院走出困境的思考

贫困地区地市级教育学院走出困境的思考近年来,贫困地区的地方教育学院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严重的是资源匮乏、办学条件差和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

地方教育学院的窘境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也损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因此,如何使贫困地区的地方教育学院走出困境,成为当前紧迫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提高教育学院的办学水平和设施水平。

许多贫困地区的学院拥有落后的设备和设施,这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发展水平。

如果学校能够购买先进的设备和设施,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师资力量,这有助于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完善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致力于提高老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

比如,贫困地区学校可以加大对优秀师资的培训,以及对教育设施和技术的投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学能力。

此外,我们也要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做好贫困地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比如可以开展植树、水利建设、贫困地区环保等项目,以及利用社会资源,比如企业、政府等机构的资助支持,让学校能够改善教育设施和资源,以及开展科技、文化、技术教育等相关项目,这些都有助于贫困地区学校的发展。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教育部门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

教育部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资金投入,提供有效的物质扶持和政策优惠,以及建立更多的教育资助项目,帮助他们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以上是贫困地区地市级教育学院走出困境的思考,需要积极统筹和推进,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学院发展,为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携手共进,共同努力,期待贫困地区的教育学院能够在未来茁壮成长,实现其发展梦想。

薄弱学校有没有第五条出路

薄弱学校有没有第五条出路

薄弱学校有没有第五条出路引言我国薄弱学校数量众多,这些学校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学生数量不足、教师质量下降、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广受关注的话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探讨薄弱学校是否有第五条出路。

什么是薄弱学校?薄弱学校,是指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包含以下情况:•教学资源匮乏,如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等;•学生数量不足,学校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教师队伍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学校办学思路和模式陈旧等。

薄弱学校普遍存在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地区,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其重要性的下降。

相反地,薄弱学校的存在也给广大的学子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当前薄弱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薄弱学校在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和知名学者的教学支持的情况下,往往陷入两难困境。

薄弱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学习资源缺乏薄弱学校一般资源匮乏,学生常常没能享有优质的学习资源。

师资力量薄弱薄弱学校里除了一小部分教师,其余人员缺少教育教学的相关背景和经验。

轻则不懂如何授课,重则大量伪高手。

教师的师资力量薄弱,全班的学生都无法得到真正的良师益友。

课程设置不合理薄弱学校往往会针对某些教师而不是学生的需求设置课程,而且课程会时常被改动。

薄弱学校生存的第五种方式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存在于薄弱学校内的问题以及困境。

然而,每个困境都有一种解决方案。

既然世间万物都有生存的方式,薄弱学校自然也应该有第五条出路。

那么,薄弱学校应该怎样生存呢?首先,校方和学校管理者应该确立教学重心。

教学才是一所学校的根本。

薄弱学校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得以打造出对学生碳素更好的教学体系。

其次,学校领导者要建议经常跟教职工进行交流。

日常的沟通不仅包括每日组织会议,还包括师生之间的交流。

与社会对接也是重要。

提高教师的辛福感和对学生的关注,使教学得到进展。

第三、薄弱学校必须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专门挑选并训练最有才华的、最受欢迎的老师,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教师”。

浅谈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浅谈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浅谈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考察学习杭州现代实验学校所获南山区西丽小学李进新一、前言受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安排,我到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考察学习三天。

这三天,时间虽然很短,但收获颇多。

我感受到了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全体行政的热情好客、自信开放的为人品质,更感受到了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全体教师“因工作而美丽,因教育而崇高”的精神风貌。

进到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校园,彭音校长就给了我选择的权力:我想参加学校什么样的活动,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活动;我想看什么资料,学校就提供什么资料;我想和哪位教师聊,学校就安排这位老师和我聊;我想到学校分部参观,学校就派车接送,安排学校领导引领……我的整个学习内容都是由我选定的,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给了我全力的配合。

我参观了学校的三个分部,参加了一次完整的学校行政会,还走访了学校的主要中层干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彭音校长在百忙中抽出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接受了我的采访。

考察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也是一种研究式学习,既要我们实实在在地深入到活动之中、人群之中了解其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现象,更要我们从现象中抽象其本质,并从中寻找与我校实际相一致的规律性知识,以求解决我们学校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疑难问题。

二、杭州现代实验学校概况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位于老城区的农村结合部,前身为一所半日制的艺校,现由一个总部、两个分部组成,即由原朝晖二区小学、原朝晖六区小学和现代城配套小学构成。

现有教学班28个,在校学生919名,教职工79名。

教育理念:开放、人文、民族。

校训:乐学、善思、博爱、健体。

特色:民乐、棋类、水墨画。

教师队伍呈现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型特点,其中省教坛新秀1人;市教坛新秀4人。

本科学历教师占总数的一半。

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以教学质量高而著称,区教育局机关干部的子弟大多选择在这所学校就读,也是市教育局授权接收外籍学生就读的学校。

三、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的发展状态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高扬现代意识,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的硬件、现代的师资、现代的教育质量打造“现代”的教育品牌。

基础力量薄弱校走出困境的关键

基础力量薄弱校走出困境的关键

基础力量薄弱校走出困境的关键一、基础力量薄弱校的现状分析在当前体制下,社会以及家长对学校要求的苛刻,即使有好些校长有新思想、新理念,也不敢放手一试,学校安全这一高危警线时常让学校工作者必须绷紧这根弦,另又碍于各方形势化的压力让边远学校感觉常常是穷途末路。

基础力量薄弱校的大多青年教师、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一年到两年,就想方设法往城里或城区钻,导致基础力量薄弱校青年教师、优秀教师难留,无法完成新旧教师交替,创新教学更是无法实施,有的优秀教师调动还带走了一些优秀学生,让本来就薄弱的学校师资生源更薄弱,而基础力量薄弱校教师年龄也日渐趋于老龄化。

山区学校内99%的学生家在农村,9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山区教育呈现一种恶性循环局势。

教师们都渴望得到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知道自己的素质与新课改的要求有差距,不学习就会落后;希望掌握或强化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知识与技能,然而,老师们参加各类培训不胜枚举;其实效也不便妄加评说,有时培训听起来就觉不是味,经常“心在曹营心在汉”,收获较小,培训时各种理论、各种理念铺天盖地。

专家个个讲得头头是道,可一回到工作岗位,山河依旧,热情荡然无存。

于是,现在的培训,教师并没有多大的参与热情,对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心理,有的检查也是如此,太多过于形式化。

三、教育资源不平衡农村教育资源不平衡,如体育设施方面,山区学校体育虽有一些发展,但设施建设总体上仍然是极其薄弱环节,投入少、起点低、基础差,与现代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个别山区学校就几张乒乓台,几个篮球,几根单双杠等简单设施,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制约学校体育教学发展,新课标“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教学理念无法落实。

假若我们的学校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都差不多,学校和学校之间也才有竞争性,也才有可比度。

你过强我过弱,我比不过你,我也没有信心,你也不屑和我比。

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我陷入了深思,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多给基础力量薄弱校优惠政策在哪里工作都一样,条件艰苦的地方工资待遇高一点也能留住人心,我认为加大山区教育的经费投入,多一些优惠政策给基础力量薄弱校的教师,让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都能安心并扎根在山区工作。

基础力量薄弱校走出困境之我见

基础力量薄弱校走出困境之我见

基础力量薄弱校走出困境之我见一、“弱校”的“弱因”在哪“弱校”的形成肯定有它的弱因,先找内因,再找外因。

“散”是弱校的通病,“散”的深度决定“弱”的深度,“散”的宽度决定“弱”的宽度。

弱校的外因固然有,但主要“弱”在内部。

先从内部入手找出原因,再争取有利的外因,就能走出困境。

内部原因一般是人的原因,主要的是班子,缺目标,缺团结,缺大局,缺上进,缺方法。

班子组合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团结协作精神不强,没有清晰的办学思路,缺乏质量意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执行制度不到位,无长远目标;再是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缺负责,缺先进的教育观念、专业的业务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往往对具体工作应付了事,业务能力不强,平时很少或根本不研究如何去教所面对的学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滞后,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

外部原因可能有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定位摇摆,教育资源投入缺乏;二是学校布局的不合理,使“弱校”的劣势日益突出;三是经济的发展及环境的影响。

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人,必须从找出原因,针对原因,寻求根本的突破口。

二.找到抓手,循序发展一所学校,“人”是关键,所以校长要带领学校走出关键,抓好“人”的因素是根本。

1.以人为本,凝聚人心,明确目标,共同努力。

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导向。

制约机制: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来规范和约束教职工的工作取向。

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评价交流,社会参与机制,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学校的监督评价。

2.优化队伍。

队伍建设是目标实现的保证。

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花大力气建设一支团结、务实、开拓、奉献、充满活力的领导集体,造就一支德高、业精、综合素质全面的学习型、学者型教师队伍。

《【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对薄弱学校的认识》

《【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对薄弱学校的认识》

《【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对薄弱学校的认识》中关中心校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工作报告各位代表、各位来宾:中关中心校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今天如期开幕了。

首先我代表学校领导向各位代表及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向大会作几年来学校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中关镇所辖10个行政村,人口1.1万人。

中心校现有一所初级中学,5所村级完全小学,中学有9个教学班,在校生396人,小学有31个教学班,在校生747人,在编教师91人,借调出3人,(无在编不在岗教师),其中xx年以后毕业合同制教师19人,民师转工28人,学历情况:本科7人,专科54人(其中全日制专科13人)、中专29人,高中1人,学历合格率94.3%,小学100%;职称情况:高职1人,中职36人,初职38人,无职称16人。

教师平均年龄35岁。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端正办学思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借助今年“普九”迎复检的契机,完善一批现代化设施,图书仪器设备齐全,所有学校焕然一新,校园内绿化、美化、净化、花卉掩映、绿树成荫。

二、工作重点:最近三年,可以说是中关中心校发展史上不平凡的黄金时期,全体教职工同心同德,迎难而上,脚踏实地、负重拼搏。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获得了各级领导贺社会的一致好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重视管理,学校各项工作步入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

管理出效率,出成绩。

中关镇由于过去交通不便造成教育基础差,教师的能力贺素质较低,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质量较低,中考无高分,百姓意见很大。

xx年新的领导班子到任后,看到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召开校务会议,冷静思考,对学校困难进行客观的分析,查原因找对策,集思广益,最后大家形成共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净化校园环境,加强学生管理。

首先,在教师管理上,我们是在制度严格要求的同时加以情感激励,既:扬师之长——即为教师安排适合他们发展的工作,使其有用武之地、有成就感,容师之短——即用发展性观念评价教师,谅解失误、既往不咎,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扶持,用师不疑——即对虽缺乏经验,但工作热情高的年轻教师推到前台鼓励放手工作,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薄弱学校的困境研究与出路探索

薄弱学校的困境研究与出路探索

薄弱学校的困境研究与出路探索摘要:本篇文章从薄弱学校的困境出发,对薄弱学校的出路进行仔细的分析与深入的研究,为薄弱学校的困境研究以及出路探索建言献策。

关键词:薄弱学校;困境;出路;探索引言:鉴于薄弱学校是众多学校类型之中的一种,而且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无论是教育经费、教学管理的模式或者是各类教育资源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这说明,当前本篇文章需要从薄弱学校当前所处的具体环境出发,结合薄弱学校的现有资源,并从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出发,适时引入其他薄弱学校的教学案例,能够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层次,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而当下薄弱学校之中的学科教学之中包含了非常多的信息和资源,这些信息等的资源能够极大程度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的方式,这样就能够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方法。

一、薄弱学校面临的困境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薄弱学校一般存在学生人数少、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再加上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更造成学校建设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比如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足,会导致当前薄弱学校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作为薄弱学校的校长,需要认清楚当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从而为学校积极正确教育经费等的资源[1]。

2、教学管理落后留守在薄弱学校的老师,大多年龄偏大,但是这一部分教师,拥有其他教师没有的传统的经验和方法,但是这一部分教师的管理方式十分落后,而当前校长着力改善教学管理等的方式,就需要对薄弱学校的教师的职业技能素养进行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全员培训等多种培训,这说明当前教学管理方式虽然落后,但是新的教学方法仍然没有被学生所接受,这说明当前教学管理的效果较差,因此,作为薄弱学校的校长,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管理的方式上,这样就能够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的模式。

3、各类资源匮乏教师培训资金缺乏,这就会导致教师的职业技能素养无法得到提升。

这说明当前教师的外出培训机会过少,从而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而当前教育局对薄弱学校的教师培训名额进行限制,从而导致薄弱学校的教育培训等资源出现匮乏的现实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考察学习杭州现代实验学校所获南山区西丽小学李进新一、前言受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安排,我到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考察学习三天。

这三天,时间虽然很短,但收获颇多。

我感受到了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全体行政的热情好客、自信开放的为人品质,更感受到了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全体教师“因工作而美丽,因教育而崇高”的精神风貌。

进到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校园,彭音校长就给了我选择的权力:我想参加学校什么样的活动,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活动;我想看什么资料,学校就提供什么资料;我想和哪位教师聊,学校就安排这位老师和我聊;我想到学校分部参观,学校就派车接送,安排学校领导引领……我的整个学习内容都是由我选定的,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给了我全力的配合。

我参观了学校的三个分部,参加了一次完整的学校行政会,还走访了学校的主要中层干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彭音校长在百忙中抽出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接受了我的采访。

考察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也是一种研究式学习,既要我们实实在在地深入到活动之中、人群之中了解其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现象,更要我们从现象中抽象其本质,并从中寻找与我校实际相一致的规律性知识,以求解决我们学校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疑难问题。

二、杭州现代实验学校概况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位于老城区的农村结合部,前身为一所半日制的艺校,现由一个总部、两个分部组成,即由原朝晖二区小学、原朝晖六区小学和现代城配套小学构成。

现有教学班28个,在校学生919名,教职工79名。

教育理念:开放、人文、民族。

校训:乐学、善思、博爱、健体。

特色:民乐、棋类、水墨画。

教师队伍呈现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型特点,其中省教坛新秀1人;市教坛新秀4人。

本科学历教师占总数的一半。

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以教学质量高而著称,区教育局机关干部的子弟大多选择在这所学校就读,也是市教育局授权接收外籍学生就读的学校。

三、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的发展状态杭州市现代实验学校,高扬现代意识,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的硬件、现代的师资、现代的教育质量打造“现代”的教育品牌。

几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捷报频传。

学校通过“德”的培养、“智”的开启、“体”的锤炼、“美”的熏陶、“劳”的养成等一系列的活动,创立了“全面和谐发展”的特色。

现代实验小学从昔日的“培养人就走”到今天的“人才回流”,从昔日的“质量立足”到今天的“良性循环”,以她良好的生态和旺盛的活力,在千帆竞发、百花争艳的教育天地中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1.杭州现代实验学校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从艺校到全日制学校——1986年,由半日制的艺术学校改制为小区配套的全日制小学。

②第二阶段:从一个校区发展到三个校区——2005年,办集团式学校,向文化发达地区延伸,力图成为品牌学校。

2005年新区招生仅20人,现已无法满足择校生的要求。

③第三阶段:从三个校区(可能)发展为四个校区——2010年始,在不久将来必将成为全国知名学校。

2.杭州现代实验学校的管理方式①一线领导:一把手校长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行政人员都任主干学科课程,深入一线教学,深入一线教研,深入一线科研。

②合议事务:事务性工作在会议上协调,行政人员个个是参与者,以线管理。

④真情互动:以关怀留人,以关怀激励人,制度不是用来堵的,是用来引导人的,学校有请假制度,但至今还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

3.杭州现代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①教育活动真抓实干:以民族文化教育为主线,抓四个平台,国学进校本课程;礼仪教育进《思品与社会(生活)》课程;大型民族文化活动常态化;通过与外籍学生家长会、与国际教育参观团的互动,既强化学生的民族情怀,又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②教学质量常抓不懈:学校以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评价教师注重教学质量,对于质量不过关的教师,梯级名师评比一票否决,宁愿空出名额,也不让教学质量差的教师上。

③队伍建设不留死角:配合教育局梯级名师认定工作,新教师结队帮教活动,青年教师在备课小组、科组、学校三级教学比赛中培养,星级教师教学展示,常态课开放;班主任通过案例学习、专题研修;双向选择课题,各环节有效辅导,各阶段按计划操作。

4.杭州现代实验学校发展的办学特色①教学质量优于一切。

学校将常规教学质量作为第一要务,立足常规教学,向常规教学管理要质量,在区内抽测中名列前茅。

②校本课程自成体系:学校编写并开设了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礼仪和环境保护等为主题的各种校本课程,在民乐、棋类、水墨画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四、薄弱学校的内在发展机制学校是一个复杂系统,影响学校的变化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非线性的,这些因素不单影响着整体,也影响着相互作用的因素。

按照复杂科学理论,一所学校之所以良性循环式的发展或恶性循环式的倒退,就是因为在系统演进的关节点上,某一种因素的作用,一旦从无到有,并不但扩大,就将“支配”“役使”其它因素卷入同一种模式作用于系统。

因此我们解构杭州现代实验学校发展的内在发展机制,探求杭州现代实验学校的借鉴意义,就是要寻找在杭州现代实验学校发展过程中起“支配”“役使”作用这些积极的因素。

我们认为“幸福”“质量”“特色”三要素是杭州现代实验学校的发展的本源性因素,它们彼此确认、彼此激励,构成了良性循环的动力体系。

“幸福”“质量”“特色”也是构成薄弱学校艰苦创业期、社会认可期、高速发展期的内在发展机制。

1.求美:以幸福引领创业——“因工作而美丽,因教育而崇高”,这是杭州现代实验学校教师精神追求的写照,大家的工作状态已到了自由、自足的审美境界。

由于历史的原因,薄弱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学生家庭文化背景、教师专业水平方面的恶性循环,包括优生去选择更好的学校,而不是优生择校而来;优秀教师培养成熟后就走,而不是引进名师等,这就是薄弱学校至命的无助与无奈。

如何从恶性循环中走出来呢?引导全体教师享受工作的快乐是本体性的,也是根本性的,即使是通过名校兼并的方式促进高位均衡也是如此。

只有引领教师面对困境而自由、自主的创造,才会感受到快乐,才能耐得住寂寞,才会迎来发展的机遇。

杭州现代实验学校的高速发展,无疑与集团式办学有关,但更多的还是靠其幸福心态与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在享受中积蓄能量,在享受中迎接学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这是杭州现代实验学校创业期的秘诀。

杭州现代实验学校是从一所半日制的艺校走来,与区内其它学校相比,无论是生源还是师资都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他们有的是永远也不会丢弃的精神财富——在工作中享受,在享受中工作的创业精神。

彭校长是非常漂亮的西子姑娘,生活幸福指数很高,将工作视为享受。

为了不让教师数量超编,更为了自己的教育情怀,她还教一个班的语文,享受着语文教学;为了避免教师的猜忌,学校行政班子宁愿将教育局下发的梯级名师认定的指标闲置,自己也不报名参评;为保证学校领导力,确保学校的快速发展,彭校长宁愿放弃支教的机会,致使自己失去参评中学高级教师的资格。

这就是校长的价值引领,或者说幸福引领,这是比学习引领、道德引领、课程引领、制度引领更为有效的引领。

有人问起彭校长,如何应对教师质效工资评定工作中的矛盾,她甜甜地一笑,并没有细致作答,“关键在于跟教师沟通,关键在于引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享受美丽、享受幸福。

”2.求真:以质量引领发展——将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是杭州现代实验学校教师工作目标的真实写照。

对于一所比较薄弱学校而言,怎样才能让社会接纳、认可?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教师?怎样才能让优秀教师留下来发展?这是摆在众多校长面前的难题。

为数不少的学校选择的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想通过参加多种比赛获奖来征得大众的认可与尊重,但最终都不如人意,有的甚至还得了个不务正业的骂名。

转变薄弱学校没有别的路线可以选择,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关节点,无论在社会的经验判断还是教育目标的逻辑判断都是如此,杭州现代实验学校的发展更是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新校区,第一年一共才招到20多名学生,社会当时是如何评估这所学校的呢?可为什么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这所学校就成了大众选择的对象——区教育局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弟大多都来该校入读呢?就是因为该校抓教学质量,这些年来教学质量总是名列前茅。

这是杭州现代实验学校认可期的秘诀。

抓教学质量,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它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对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无疑是全方位的。

由于抓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工程,既有学习态度的教育,也有学习方法的教育,既有学习知识的教育,还有学习能力的教育,抓教学质量能全方位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由于抓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工程,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根本性工作,更是关键性工作,无论是对基础薄弱的学校还是对基础较好的学校,都是攻坚仗,因此教学质量高,既能被行内人士认可,也能够被社会大众认可,能让教师获得自信心、成功感甚至是尊严感。

由于抓教学质量是一项实打实的工作,任何人来不得半点虚伪,必须按规律办事,按常规办事,因此能培养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与良好的工作态度,特别是能培养教师钻研精神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型学校文化。

3.求善:以特色引领超越——开展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所薄弱学校,一旦经历了艰苦创业期、社会认可期之后,往往因为先天的不足而后劲不够,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要有资源意识,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要有反向思维,要在自己的劣势中找优势,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这是杭州现代实验学校高速发展期的秘诀。

杭州现代实验学校从半日制的艺校一路走来,教师专业水平可谓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但这个问题今天来看可能就变了,这就是彭音校长的思维。

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些艺术专业教师,比哪一所学校都多,学校的艺术教育的历史比区内的哪一所学校都远久,这一批艺术教师在今天看来就是难得的财富。

杭州现代实验学校将学校的特色定位在民族文化教育上,学校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在民族艺术上握掘潜能,在民乐、水墨画、舞蹈、园艺、合唱、棋类、编织等方面自成体系,获得了兄弟学校无可比拟的优势。

学校编写并开设了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礼仪和环境保护等为主题的各种校本课程,在民乐、棋类、水墨画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这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我们常说的教育资源大多是一个物的概念,其实教育资源应该是一个人学概念。

我们与当下的环境建立联系,我们对当下的环境赋予教育意义,这时的环境就是教育资源,我们就必须尽可能地去发现、激活与利用这些资源,让这些教育资源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资源,我们就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无论对优质学校而言,还是对薄弱学校而言,都非常重要。

乡村相对城市而言,经济可能落后一些,但如果将落后的经济环境引入课程,可以让学生观赏还没有开发、没有破坏的自然生态,可以引导学生去构想未来农村的发展。

城中村或者说城乡结合部,的确比闹市区的市政建设差一些,但它一方面兼有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兼有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优势一旦引入课程,其教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