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
中医学大专教材
中医学大专教材
中医学大专教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材:
1.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 《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4. 《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5.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6. 《中医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7. 《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8. 《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9. 《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 《推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这些教材都是中医学大专的必修课程教材,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是基础课程教材,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其他课程教材则涵盖了中医的各个临床学科,对于深入学习和实践非常有帮助。
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表
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表摘要:一、引言二、中医学大一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2.专业课程三、中医学大二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2.专业课程四、中医学大三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2.专业课程五、中医学大四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2.专业课程六、中医学大五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2.专业课程七、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科,其课程设置涵盖了理论、实践、临床等多个方面。
从大一到大五,课程安排逐渐深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逐步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二、中医学大一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大一阶段,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础、解剖学、生理学、医古文等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专业课程:大一学生还将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核心专业课程,让学生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初步了解。
三、中医学大二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大二阶段,学生继续深化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如病理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
2.专业课程:大二学生将学习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等课程,提高学生在中医治疗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中医学大三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大三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提升理论素养。
2.专业课程:大三学生开始接触中医临床课程,如中医妇产科、中医儿科、中医眼科等,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五、中医学大四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大四阶段,学生继续深化中医学课程,学习中医耳鼻喉科、中医肛肠科等,拓宽知识面。
2.专业课程:大四学生进行临床实习,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技能。
六、中医学大五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大五阶段,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研究方法、中医学进展等课程,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2.专业课程:大五学生进行临床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七、结论从大一到大五,中医学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表
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表(最新版)目录1.中医学专业简介2.大一课程安排3.大二课程安排4.大三课程安排5.大四课程安排6.大五课程安排7.总结正文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医学专业。
它以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培养具有扎实中医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
下面是大一至大五的课程表概述:大一课程安排:大一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阶段,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英语、体育等。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学概论、中医经典导读、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大二课程安排:大二课程在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始涉及一些临床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此外,还有与之相关的西医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大三课程安排:大三课程以临床实践为主,学生需要在附属医院进行实习。
实习课程包括中医临床实习、针灸临床实习等。
同时,还要学习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如中医养生学、中医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等。
大四课程安排:大四课程进一步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在不同科室进行轮转实习。
实习课程包括内科实习、外科实习、妇科实习、儿科实习等。
此外,还要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如中医医经医籍、中医学术思想史等。
大五课程安排:大五课程以毕业论文和就业指导为主。
学生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并参加就业指导课程,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此外,还有一些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如中医美容学、中医康复学等。
总结: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从大一至大五,课程逐步由基础向临床实践过渡,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医相关工作。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材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材
简介
本教材旨在为中医学基础课程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教学资源。
中
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理论体系。
该教材涵盖了中医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原则
和药物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内容概述
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 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影响因素。
2.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 探讨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3.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 介绍中医学的常用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等。
4.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
- 详细阐述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如四气调摄、病因辨证、辨证
施治等。
5. 中医药物应用
- 着重介绍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等,并探讨中药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材配套提供以下教学资源:
- 课堂讲义:每章节提供详细的讲义内容,供教师参考和学生复。
- 练题:每章节提供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题,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参考文献:教材结尾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方便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研究。
适用对象
该教材适用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生、教师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
对于对中医学感兴趣的个人,也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结语
本教材通过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医学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本教材能为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
自学中医入门书籍顺序
自学中医入门书籍顺序摘要:1.中医入门书籍的选择2.学习中医的基本顺序3.推荐的学习书籍及使用方法4.学习中医的实践与总结正文: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自学中医入门书籍的选择和顺序至关重要,这将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自学中医入门书籍的顺序及推荐的学习方法。
首先,学习中医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中医理论体系庞大,包括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
初学者可以从基础理论入手,逐步深入学习。
以下是一个推荐的学习顺序:1.中医基础理论: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中医诊断学:学习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掌握基本的诊断技巧。
3.中医治疗学:了解各种治疗方法,如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结合诊断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4.中医经典: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中医学术思想。
其次,选择适合自己的入门书籍。
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繁多,初学者往往难以选择。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学习书籍:1.《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适合初学者入门。
2.《中医诊断学》: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掌握诊断技巧。
3.《中医治疗学》:介绍了各种治疗方法,并配有实际案例。
4.《黄帝内经》:中医经典著作,阐述了中医学术思想。
最后,学习中医需要注重实践与总结。
理论知识是基础,但真正的技能需要在实践中积累。
可以通过参加实习、实践课程,或者向有经验的中医师请教,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要养成总结的习惯,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加深理解。
总之,自学中医入门书籍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并注重实践与总结。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
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中医学习初级阶段1.《中医基础理论》:入门必学,简单、通俗、易懂。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教材,编写的非常好,也非常的容易学习,作为中医新手必看的一本书。
2.《中药学》:同样是国家高等教材,其中选取了常用的几百味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一目了然。
只要认真的学完《中药学》上面的几百味中药,也就对中医里面的中药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了。
3.《方剂学》:详细介绍了历代中医名家的有效方剂,分类总结,通俗易懂,只要认真学完就可以很好的运用方剂了。
4.《中医诊断学》:国家高等教育教材,也是很有水平的教材,中医的各种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都有,如何给患者诊断,如何辨别病症。
里面说的都非常详细。
中医学习中级阶段:当初级阶段都差不多学完了就应该进阶啦,去完成我们的中级学习阶段了,下面推荐一点中级阶段的书。
1.《中医内科学》: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要学一点如何系统治疗的书籍了,比如这本中医内科学,涵盖了中医的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
2.《中医妇科学》:系统的学习治疗女性的各种病症、为自己的中医系统学习添加一个台阶、3.《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的各种治疗方法4.《中医儿科学》:详细的介绍了小儿的各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学习高级阶段当我们学习完中级阶段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去学习中国历代中医名家的著作了,也让我们的中医知识更加的升华。
1.《伤寒论》:出自伤寒大家张仲景之手,一代名医,也是开创理法方药的第一人,凡学习中医这必学伤寒论,这是一个共识。
2.《金匮要略》:同样是出自伤寒论,和伤寒论同出于《伤寒卒病论》3.《黄帝内经》:中医的源头,一切的中医理论皆出自于黄帝内经,必读之书。
4.《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的源头,神农尝百草,识药性,必须要背会。
5.《脉经》:张仲景的徒弟王叔和写的书,作为进阶,我们需要学。
6.《温病学》:吴鞠通的温病学,开创了温病学派,解决了很多的温病难题,不可不学。
1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先看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然后五版教材内经讲义。
适合自学中医的书
适合自学中医的书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选择一本适合自学的中医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本适合自学中医的书籍,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内容和特点。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这本书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2.《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之作,由张仲景所著。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伤寒为代表的外感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
《伤寒论》以其简明扼要的特点,成为了中医临床学的基本教材之一。
通过学习《伤寒论》,可以了解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想要自学中医临床学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3.《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之一,由李时中所著。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本草纲目》,可以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对于想要了解中医药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
4.《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医针灸学的经典著作,由杨继洲所著。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穴位与针灸方法、疾病的针灸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针灸大成》,可以了解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对于想要自学针灸学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5.《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综合性的中医学教材,由多位中医学专家合编而成。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中药学和针灸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
以上是几本适合自学中医的书籍,它们涵盖了中医学的不同领域,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参考其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不断积累和深化对中医学的理解。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
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学术的总纲。
2. 《伤寒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研究中医证候有重要意义。
3. 《本草纲目》:是中药学的启蒙读物,对于中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等方面有全面的介绍。
4. 《针灸大成》:是中医学中的针灸学经典,对于学习针灸有重要意义。
5. 《生命的智慧——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系统、全面地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入门级教材,适合初学者阅读。
6.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是一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内容丰富、系统,适合有一定中医基础的人阅读学习。
7.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是一本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及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教材,适合有一定临床实践基础的人阅读。
8. 《中医保健学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医保健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的教材,适合对中医保健感兴趣的人阅读。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医的人,一本好的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几本优秀的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是中医学领域的经典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全书内容系统全面,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脏象理论等内容。
书中融合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
2. 《中医养生常识精编》这本书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编写,旨在为广大读者普及中医养生的基本知识。
书中内容通俗易懂,条理清晰,涵盖了中医养生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调养、穴位按摩、气功调理等。
从生活角度出发,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养生知识。
3.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这本书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写的教材,适合于有一定中医基础的读者。
书中内容结构严谨,分为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两大部分,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践技能的指导。
对于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知识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4. 《中医养生入门》这本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本中医养生入门读物,由中医师刘青石编著。
书中内容简洁明了,注重实用性,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
对于想要修养身心、保持健康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指南书。
5. 《中医基础知识解读》这本书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编写的一本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读物。
书中以问答的形式解读了中医基础知识,如中医的历史渊源、中医的基本理论等。
语言简练,易于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学习材料。
以上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本中医基础知识入门书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相信这些书籍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掌握中医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93537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4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5?。
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表
中医学专业的大一到大五的课程安排可以大致描述如下:
大一:
* 基础课程:这一年的主要课程将包括古代汉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课程、中药学等,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 古代汉语:学习古文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对于理解中医经典文献至关重要。
* 医学基础:学习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为理解中医理论提供基础。
大二:
* 中医诊断学:学习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收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 中医内科学:开始学习中医对各种疾病和症状的认识和理解。
* 针灸学:学习针灸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术。
大三:
* 临床实习:开始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临床实习,进一步理解和实践中医理论。
* 外科手术学:学习如何进行一些基本的中医外科手术,如拔罐、放血等。
* 深入的中医理论课程,如中医中药学、方剂学等。
大四:
* 继续临床实习,此时已经基本掌握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 开始学习中西医结合的内容,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疾病。
大五:
* 继续临床实习,并在最后的学期中参加毕业考试。
此时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课程,开始准备进入临床工作。
* 毕业论文和研究的课程,这可能因学校和专业的而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中医学专业的学习过程包括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
除了医学知识外,还包括了中药学、针灸、中医诊断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且,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变得更加具体和深入。
此外,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也会影响具体的课程选择和修读顺序。
总的来说,中医学专业的学习是一个既系统又多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中医 自学 荐书
以下是我为您推荐的20本中医自学书籍:1.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古代医学圣典,通俗易懂,系统描述了中医基本理论、鉴别诊断、病机治疗等方面的医学知识。
2. 《本草纲目》 - 东汉著名药物学家李时期所著,包含对中药的药用、用药须知等方面的涵盖非常全面。
3. 《针灸治疗学》 - 由佟文成教授所著,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腧穴的功能、针灸治疗等内容,是了解针灸和应用针灸的初学者的良好教材。
4. 《经方药物学》 - 作者何汝矩教授对中药学名家炙手可热的著作之一,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方剂的组方理论、配伍禁忌等情况,对临床运用中药有很大的帮助。
5. 《中药学》 - 这本教材由中药学专家整理撰写,包含了中药植物学、化学和药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读者们加深对中药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6. 《中草药新编》 - 是一个详细且简明的中药指南,其中包括大量的中药方剂和中药治疗方案,对中医学初学者非常有帮助。
7. 《临床中医诊断学》 -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医的人体学、病证学等理论知识,非常适合那些希望了解中医理论和病方面的人。
8. 《简化版方剂大辞典》 - 这本方剂字典对那些希望系统地了解中药方剂的人非常有帮助,大量介绍不同中药方剂组成、配伍禁忌、效果等情况。
9. 《中医诊断学》 - 该书介绍了中医学中各种诊断方法和技巧,比如中医望诊、问诊和跛行诊法等,对于初学者和中医学爱好者都有很大的帮助。
10. 《针灸学》 - 该书介绍了针灸理论、腧穴选择、针刺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对于那些希望系统地了解针灸学的人非常有帮助。
11. 《医学思想史》 - 这本书介绍了中华医学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发展中的医学思想和学术交流,是了解中国中医理论发展历程的重要书籍之一。
12. 《精神疾病辨证施治学》 - 该书详细讲述了中医学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心理疾病的分类、治疗方案和护理等。
13. 《妇科学》 - 这本书审视了妇科疾病和治疗方案,包括产前、产后保健,产科疾病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方案等。
中医必修(八部书,其中西医基础二部)
中医必修(八部书,其中西医基础二部)
西医临床基础(两部)
1.诊断学(西医高校教科书,症状部分)
2.解剖学(西医高校教科书)
推荐理由:科学没有国界,知不足,才有所学,才有可能提高自己,取长补短。
中医理论的(三部)
1.《脉经》(脉象部分)
2.《金匮要略》
3.《伤寒论》(全本)
推荐理由:都是划时代的著作,尤其后两部,经方的源头。
中医理论辅导书(三部)
《脉经》辅导书推荐许进京《最新实用诊脉法》已经绝版。
次推《脉法精粹》资料型书,大部头,淘宝网尚存,价钱20元。
《金匮要略》,《伤寒论》与《脉经》的术语是相通的。
《脉经》的规范脉法帮助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
《脉法精粹》是许进京先生呕心沥血之力作。
《金匮要略》《伤寒论》辅导书推荐《治验回忆录》,《经方实验录》。
至于《治验回忆录》是被忽略的良心之作,整体观念贯穿始终。
本推荐对象不限自学,就是对在校生也应该重视这些科目学习,一旦就业,立刻投入医疗工作。
《伤寒论》必须看全本。
我想自学中医,有哪些书籍可以快速入门?
我想自学中医,有哪些书籍可以快速入门?一、基础必度书目(1)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或者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2)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修订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或者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3)中药学凌一揆主编:《中药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或者雷载权主编:《中药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4)方剂学许济群主编:《方剂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或者段福津主编:《方剂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二、四大经典书目1、内经研究(1)教材程士德主编:《内经》(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或者王洪图主编:《内经讲义》(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2)经典《内经知要》、《类经》、《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2、仲景伤寒(首推前两本)(1)教材李培生主编:《伤寒论》(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或者梅国强主编:《伤寒论讲义》(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或者熊曼琪主编:《伤寒论学》(新世纪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经典《伤寒来苏集》、《医宗金鉴》、《伤寒贯珠集》、《成无己医学全书》、《经方实验录》3、仲景杂病(首推前两本)(1)教材李克光主编:《金匮要略》(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或者张家礼主编:《金匮要略》(新世纪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或者李克光主编:《金匮要略讲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或者范永升主编:《金匮要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2)经典《金匮要略心典》、《医宗金鉴》、《金匮要略论注》、《金匮要略广注》、《经方实验录》4、温病研究(1)教材杨进主编:《温病学》(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林培政主编:《温病学》(新世纪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入门学习系列书籍推荐
中医入门学习系列书籍推荐很多朋友反映,想要学习中医苦于无法入门,直接听倪海厦老师的视频,感觉像听天书,很多地方不理解。
在此,特向大家推荐一些中医入门的书籍及音频视频等。
首先给大家推荐的是徐文兵和梁冬老师的《黄帝内经》。
这套书比较适合医学小白、零基础的小伙伴,比较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让大家可以很轻松入门。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说什么系列(共5册)》涵盖书目有:《黄帝内经四气调神》《黄帝内经上古天真》《黄帝内经天年》《黄帝内经异法方宜》《黄帝内经金匮真言》。
本系列丛书采用对话方式,徐文兵、梁冬对话谈笑之间,告诉您活得好,活得长,心想事成的智慧和方法。
其中第一本“四气调神”是教我们如何有效吸取四季及身边各种环境中的正能量,让自己活得强大、圆满。
第二本“上古天真”是讲男人、女人一生每七年、八年间如何做快乐之人的智慧。
告诉我们:天真才是做人成功、快乐的根本。
第三本“天年”讲述什么年龄段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情,教您顺利度过生老病死难关的各种窍诀。
第四本“异法方宜”重新发现了黄帝内经中所讲的人与地理环境的相处之道,其内容之前从未面世,堪称当今独一无二的一本养生风水学著作。
第五本“金匮真言”讲了气候变化对人的影响,教您借助天时来让人生省力,活得很顺。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活得苦,不管有钱没钱,依然挡不住身体生病,精神压抑,不知道从何解决。
而只要您读过本套书,所有问题自会悄然而解。
因为,这是当今讲得最好的《黄帝内经》,是一套读之能让您尽快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伟大国学经典。
它告诉我们,原来经典应该这样读,原来身心的健康和舒适应该这样来获取,才可以历久弥新。
第二本,为大家推荐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
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超越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
想要学习中医,从哪本书入门最好?
想要学习中医,从哪本书入门最好?
如果是自学治病救人的话,而不是拿证行医开业的话,两条路径都可以。
第一条路径:
1、学习《中医基础》,包括精气论,阴阳论,五行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理论,病因,病机等,参考第五版教程。
2、学习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金匮,重点推荐倪海厦的教程和录音。
3、本草方面请看《本草备要》,千万别看李时珍的书。
4、消化倪海厦的书以后,参考其他经方家的教程,重点推荐胡希恕和刘渡舟。
5、之后要真正学习中医的基础《黄帝内经》了。
6、医易不分,当你真正溯源中医的时候,必须学习易经和道教文化,如道德经之类的。
第二条路径,只学黄元御的书:
1、四圣心源
2、长沙药解
3、伤寒悬解
4、金匮悬解
……黄元御的十一本书,当然学习《四圣心源》的时候,也可以参阅《圆运动的古中医》。
祝你自学成才,要知道,黄元御是30岁以后开始学医的。
中医全日制教材
中医全日制教材
以下是一些符合要求的教材,供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
本教材是中医专业的基石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本书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通过学习此书,学生可以建立起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药学》:
本教材是中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证,以及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为临床合理选用中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通过学习此书,学生可以掌握中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灸学》:
本教材是中医专业中极具特色的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知识、经络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原则等,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此书,学生可以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针灸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中医内科学》:
本教材是中医专业临床学科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和方法等。
通过学习此书,学生可以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能,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中医外科学》:
本教材是中医专业临床学科的另一重要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和方法等。
通过学习此书,学生可以掌握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能,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执业中医师考试用书
执业中医师考试用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执业中医师考试用书推荐:
1. 《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权威教材,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内容。
2. 《中医方剂学》:该书详细介绍了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使用方法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点。
3. 《中医病证学》: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知识,对于执业中医师考试非常重要。
4. 《针灸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穴位与经络、针灸技法和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等内容。
5. 《中药学》:该书介绍了中药的基本性质、药理作用、药材鉴定和药物制备等知识,对于中医师考试中的中药部分非常有帮助。
这仅仅是一些常用的参考书籍,具体选择还需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考试要求来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哈尔滨医科大学2010年5月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目录1、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教学计划 (2)2、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作业及学习体会提交要求 (3)3、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初级职称学员作业 (4)4、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中、高级职称学员作业及学习体会 (5)5、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材料 (7)专业科目学习材料一:中医药应用于现代研究 (7)讲座一:肾藏精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讲座二:舌诊的应用与现代研究进展专业科目学习材料二:传染病防治新知识 (21)讲座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讲座二:人禽流感讲座三:艾滋病讲座四:甲型H1N1流感专业科目学习材料三:医学沟通能力 (44)讲座一:医患沟通讲座二:医学沟通能力讲座三:医学沟通的基本方法6、编写专家简介 (59)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教学计划遵循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有关文件精神,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以5年为一个周期,我们将分年度、循序渐进地安排各项学习内容。
根据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实际情况、卫生部对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的有关要求,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教学计划如下:一、教学内容与学时(一)“肾藏精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12学时。
“肾藏精”是中医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肾藏精”理论的深入学习和探讨,深刻理解肾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掌握“肾藏精”理论对临床指导作用和意义及现代研究概况。
(二)“舌诊的应用与现代研究进展”,12学时。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观察方法,舌象是重要的辨证指标,舌象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病情,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舌诊的学习探讨,理解舌诊的原理,掌握舌体分候脏腑理论,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舌象分析的要点,舌诊的临床意义及舌诊的现代研究进展。
(三)“传染病防治新知识”,12学时。
近年来,先后发生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对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明显。
本讲座旨在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特别是对新发传染病认知能力和诊治水平的提高。
(四)“医学沟通能力”,12学时。
卫生工作的社会性强,涉及范围广,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联系密切。
要做好卫生工作,必须加强对人文社会管理科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联系卫生工作,学习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社会医学等,开阔眼界,提高学养,增长才干。
二、学习要求(一)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学员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学员在完成学习后需要提交4道思考题作业。
(二)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学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学员在完成学习后需要提交4道思考题作业和一篇3000字左右的学习体会。
哈尔滨医科大学2010年5月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作业及学习体会提交要求一、作业及学习体会提交方式提交作业及学习体会最好用电子邮件的方式。
如果用电子邮件提交不方便,也可采取邮局邮寄的方式。
(一)电子邮件提交要求学员按相应职称的模板完成作业及学习体会后,以“ZY本人学号”为邮件名称,例如:王某,学号为“405100229002”,则提交作业的邮件名称为“ZY405100229002”,然后发送电子邮件。
所有中医学员将作业邮件发送至:hljzyjszy@特别说明:由于网络原因,收发邮件存在信息传输失败的可能,请学员务必备份作业及学习退回文件,以备不时之需。
(二)邮局邮寄要求(已用电子邮件提交的不用再邮局邮寄)学员按相应职称的模板完成作业及学习体会后,将纸质材料邮寄至如下地址: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办公室收邮政编码:150081 例如:王某,学号为405100229002,以信函邮寄的按下图填写信封:二、作业及学习体会提交截止日期作业及学习体会请于2010年7月15日前电子邮件发出或信函寄出。
三、成绩查询2010年8月5日以后,学员登陆“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系统”(http://210.46.88.158:8080/zyjs/),使用学号在“培训考核”中查询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的成绩。
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初级职称学员作业姓名:学号:身份证号:工作单位:一、提交作业须知1、以“ZY本人学号”为邮件名称,将作业发至:hljzyjszy@2、提交截止时间:2010年7月15日,成绩查询在2010年8月5日以后。
3、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的作业在2日内得到回复,说明提交成功。
4、初级职称学员只提交作业,不用撰写学习体会。
二、作业题目1、如何理解肾藏精?2、舌诊的临床意义是什么?3、HIV高危人群有哪些?4、医患沟通过程中应掌握哪些技巧?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中、高级职称学员作业及学习体会姓名:学号:身份证号:工作单位:一、提交作业及学习体会须知1、以“ZY本人学号”为邮件名称,将作业及学习体会发至:hljzyjszy@2、提交截止时间:2010年7月15日,成绩查询在2010年8月5日以后。
3、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的作业及学习体会在2日内得到回复,说明提交成功。
4、作业和学习体会用一个邮件同时提交。
二、作业题目1、肾藏精的意义?2、什么叫胖大舌?临床有何意义?3、甲流的死亡原因?4、简述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三、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中、高级职称学员学习体会撰写要求见下页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中、高级职称学员学习体会姓名:学号:身份证号:工作单位:一、从事现职工作的基本情况(300-500字)二、从事现职工作遇到的专业技术方面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500-1000字)三、阅读本年度专业科目学习材料的主要收获。
(1000-1500字)四、对今后工作和学习的想法。
(500-1000字)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专业科目学习材料一:“中医药应用与现代研究”讲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姜德友主编讲座一:肾藏精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1、肾藏精的理论传承肾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功能广泛,作用特殊,有主宰生命之概念,故历代医学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肾有如此重要作用是与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密不可分的。
(1)肾藏精的含义肾藏精,是说肾对精气具有封藏作用。
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精藏于肾,发挥其生理效应而不无故流失,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
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所谓“先天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藏之于肾,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并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基本功能。
所谓“后天之精”,则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即是出生之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主要分布于五脏六腑而成为脏腑之精气,以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而脏腑之精气经过代谢平衡后所剩余的部分,则亦被输注于肾成为肾精的组成部分。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藏于肾,因此肾精的构成,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加之部分后天之精的充养而化成。
(2)肾藏精的意义1)主生长发育: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部分,肾所藏精气为生命之本,所以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决定着人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生、长、壮、老、已的不同生理状态。
若肾精不足,在小儿则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出现五迟、五软;在成人则为早衰。
2)主人体的生殖机能:人出生后随着肾精及肾气的不断充盈,产生天癸。
天癸是促进生殖机能成熟并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
天癸产生后,女子月经来潮,男子精气溢泻,男女就具备了生殖能力,其后肾精、肾气不断充盈,人体生殖机能旺盛。
中年以后,随着肾精渐衰,天癸亦随之衰减,以致竭绝,丧失生殖能力。
如果肾藏精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性功能失常,生殖能力下降,这也是临床上治疗性与生殖功能异常采用固肾保精的理论根据。
中医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3)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以滋养骨骼,骨赖髓以充养。
人从幼年到青壮年肾中精气逐渐充盛,促进了骨的生长发育,使骨骼日益强壮;中年至老年以后则肾中精气衰退,因而骨骼脆弱易折。
所以肾中精气具有滋生骨髓和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作用。
髓分骨髓、脊髓、和脑髓,皆由肾精化生。
故肾精的盛衰,不仅影响骨骼的发育,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
脊髓上通于脑,脑由髓聚而成,可知髓和脑的来源都是肾中精气所化生,两者同属于一种物质,只是因为分布不为不同,有不同的名称而已。
肾精充足,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则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反之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见“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发为血之余,发营养来源于血,肾藏精,精可化血,血以养发。
2、肾藏精的现代研究(1)肾主骨与骨代谢中医学认为“肾藏精”、“肾其充在骨”、“肾主骨”,肾精盛亏与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老年人肾气渐衰,骨失滋养,骨质脆弱,表现为“骨痿”、“骨痹”等,近似于现代骨质疏松病名,说明肾与骨的密切关系,有研究者以骨质疏松疾病为切入点,以补肾法为治则,探讨肾与骨的理论内涵。
1)补肾方药与植物雌激素:人们对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研究较多,其主要存在于豆类作物和齿状植物中。
早在1941年Albrigh就指出了骨质疏松与雌激素有关,雌激素具有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直接作用和影响成骨细胞衍生出来的促进破骨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IL-6及IL-1等的间接作用。
1973年Utain等发现进食豆类可调节绝经期妇女血钙水平。
此后又有实验证实:用含异黄酮饲料喂养去卵巢大鼠可显著改善其骨密度,近来又证实:蛇床子素、五味子甲素和乙素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有促进增殖和分化的作用,证明了雌激素对骨质疏松有防治作用。
由于补肾中药与植物雌激素对某些疾病治疗相重叠,尤其在防治骨质疏松的方面,二者之间会不会有联系呢?研究发现,许多补肾药中含有植物雌激素类成分。
如:温补肾阳的要药补骨脂含有香豆精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淫羊藿中的总黄酮含量非常高;补肾涩精药五味子含有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温补肾阳药蛇床子的有效成分蛇床子素,也属香豆素类植物雌激素;上述中药的醇提取物中也含有植物雌激素类成分。
补肾中药的单体成分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及蛇床子素等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有促增殖和分化作用。
这些不仅证实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更将补肾中药与植物雌激素紧密联系起来,明确了某些补肾中药的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主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雌激素与生长发育、骨代谢有密切关系,许多补肾药中含有植物雌激素,因此,植物雌激素可能是补肾中药补肾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