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筋动力小车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能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2. 知道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3.体会不同小车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4.认识到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学习重点】安装橡皮筋小车,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学习难点】收集数据说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学习准备】小车、橡皮筋、软尺或绳子、弹簧、钩码若干、课件。
【学习流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橡皮筋,提问:橡皮筋拉开时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忆玩橡皮筋的感觉,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关键信息板书。
2.学生体验拉橡皮筋,缓慢来回地拉开橡皮筋,感受拉橡皮筋的感觉,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3.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弹力。
怎样安装一辆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玩一玩橡皮筋,为学生认识弹力打下基础。
二、学程第一学程学习任务1: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自学课本第46页内容,并思考:如何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第二步:互学要求小组内有序交流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的步骤方法,组长总结。
第三步:展学要求1.展示小组成员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的步骤方法。
展示小组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其他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教师用课件展示组装所需要的材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学会组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第二学程学习任务2: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多少的关系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1)将橡皮筋缠绕1圈后,用手固定住车轮,防止橡皮筋松开。
(2)将车头放在起点线处,松手,小车向前行驶。
(橡皮筋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相反)(3)以小车后轮过线的位置标记为终点线,用软尺测量从起点线到终点线的距离,记录数据。
(4)重复实验3次,计算平均值。
(5)再将橡皮筋缠绕3圈和6圈,按照上述操作实验,记录数据。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科版

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设计,使小车运动得更远、更稳定。
2.教学难点
(1)弹性势能的概念:弹性势能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突破方法: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弹性势能的存在,从而理解其概念。
2.物理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弹性、弹性势能、物体运动等基本物理概念,形成力的世界的基本观念。
3.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橡皮筋拉伸长度、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设计并制作独特的橡皮筋驱动小车,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5.科学态度与责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求真务实、合作共享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弹性势能的基本概念。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它在很多场合都有应用,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橡皮筋驱动的小车,了解弹性势能是如何转化为小车的运动能量的。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弹性势能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以及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因素。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家理解。
4.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分析弹性势能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5.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弹性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科版,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弹性势能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学生讨论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3、实验验证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4、解释说明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四.小结五、作业选择1、物体在形状改变时产生一个要恢复原状的力叫( C )。
A、重力B、压力C、弹力2、下面的物体具有弹力的是( C )。
A、石块B、橡皮筋C、拉开的弓3、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动力是由( C )提供的。
A、车轮B、车身重力C、橡皮筋4、要使橡皮筋动力小车运动得更快,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 )。
A、增加皮筋绕的圈数B、减少皮筋绕的圈数C、减少皮筋的根数5、小车运动的方向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的方向( B )。
改进橡皮筋动力小车

改进橡皮筋动力小车作者:陈丹纯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年第04期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按教材的方法,小车常常在原地打滑,主要是由于配套的教具小车质量轻、轮胎光滑,与地面的摩擦力小。
为方便师生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我们可以作如下改进:改进方案一:利用弹弓原理弹弓即用橡皮筋把弹珠弹出去。
其实,用这个原理我们就能给小车动力了。
把研究问题转变为:橡皮筋伸长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主要材料:2根木棒、细绳、橡皮筋、小木棍、普通小车等。
用细绳把两根木棒捆成V形,使V形开口宽度大于小车宽度,将橡皮筋连接在中间,做成弹弓形状(如图1所示)。
在小车上插个小木棍,再把弹弓上的橡皮筋套在小木棍上。
拉动弹弓使橡皮筋伸长,让小车位于起点位置。
松开后,小车就运动起来。
改进后操作简便,现象直观,对小车的规格没有要求。
学生能直接观察到橡皮筋的伸长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改进方案二:引入螺旋桨螺旋桨在空气中旋转,会产生推动力。
在小车上安装螺旋桨,通过缠绕的橡皮筋带动螺旋桨转动,就能巧妙地使小车运动起来。
把研究问题转变为: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主要材料:螺旋桨、木棒、橡皮筋、轻质小车等。
在一根木棒的两端分别装上螺旋桨和弯钩,再把橡皮筋连接到木棒两端。
在小车上固定一个合适的支架,把木棒固定在支架上(如图2所示)。
转动螺旋桨使橡皮筋缠绕,把小车置于起点,松开螺旋桨,橡皮筋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带动螺旋桨转动起来,小车向前运动。
改装后,实验操作方法比教材中的简便。
气流使小车运动起来,实验现象明显,不会出现轮子原地打滑现象。
当螺旋桨向反方向转动时,小车的运动方向也会变化。
改进方案三:引入齿轮组当车轴很光滑,难以被缠绕的橡皮筋带动时,如果引入玩具小车中的齿轮组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把研究问题转变为:橡皮筋扭转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主要材料:大小齿轮各1个、橡皮筋、用铁丝做成的弯钩、车轮粗糙的框架小车(便于安装齿轮)。
2、用橡皮筋作动力(课件)

课堂练习
• 1、在安装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时,一端要 固定在( 车架 )上,另一端缠绕在( 车轴 ) 上。 • 2、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使车轮转动的力来 自(橡皮筋 ),这种力叫做(弹 )力,要使小 车向前行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应该 ( 向后 )。 •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 外力) 作用时,(外形 )很容易改变,在改变时 恢复原来形状 会产生一个要( )的力,这 个力叫做( 弹关系的实验
实验器材: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尺子。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多少与小车 行驶距离远近有关系。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
橡皮筋缠 绕的圈数 实验次数 小车运动 的距离 平均距离 我们的发 现 橡皮筋缠 绕的圈数 越多,小 车行驶的 距离越远; 橡皮筋缠 绕的圈数 越少,小 车行驶的 距离越近。
再见!
2
4
6
1 2 3 1 2 3 1 2 3
2、用橡皮筋作动力
橡皮筋缠绕 产生力的大 作用在小车 小车行驶距 的圈数 小 上时间的长 离的远近 短
一圈时
小
多圈时
短
近
大
长
远
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
• 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 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 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 个力叫弹力。当它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 弹力就消失了。 • 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事情。衣裤 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 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
勐大镇大山小学 宋佳达
说一说:下列不同
的车靠什么动力运动 的?
马 汽 车 车
说一说:下列不同
的车靠什么动力运动 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

第三单元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1.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到不同小车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2.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教学重点】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橡皮筋、小车、软尺、教学课件。
课后小知识--------------------------------------------------------------------------------------------------小学生每日名人名言1、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3、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4、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5、天才出于勤奋。
──高尔基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若禅7、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的旅途。
──巴斯德9、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10、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得知识,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不断的获取;不是已达到的高度,而是继续不断的攀登。
——高斯。
【新课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课件

(1)橡皮筋一端固定 在车架上,一端固定在车 轴上。
(2)转动车轮, 让橡皮筋在车轴 上缠绕。
新知讲解
橡皮筋缠绕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思考:想要小车向前运动,应该选择哪种缠绕方法?
新知讲解
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方向的关系
当我们把橡皮筋往后绕时,松开转动 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回缩,从而带 动车轴向前转动,使小车前进。 当我们把橡皮筋往前绕时,松开转动 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回缩,从而带 动车轴向后转动,使小车后退。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知道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知道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 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新知讲解
1 3 6
实验记录
53
橡皮筋缠
57
57
绕圈数多,
60
102
小车行驶
85
94
得远;
96
缠绕圈数
250 270
290
少,小车行
350
驶得近。
新知讲解 研讨一: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的弹力。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 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 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 √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越短
越长
课堂练习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1、橡皮筋具有弹性,可以拉伸。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2、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的方法及步骤:
第一步: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第二步: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3、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圈数的关系:
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
4、在“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圈数的关系”实验时,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产生的力大小不一样。
橡皮筋缠绕一圈时,产生的力小,缠绕多圈时,产生的力大。
5、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缠绕多圈时,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不一样。
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缠绕多圈时,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
6、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于绕缠在车轴上上的橡皮筋的弹力。
7、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圈数的关系:
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缠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
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8、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9、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橡皮筋动力车
工具:剪刀、圆规、小锥子、小钳子等。
材料:橡皮筋1到4根,硬纸片,纸,曲别针一个,竹签3根。
胶水,502,砂纸,空水瓶等。
方法:
1、做车轮:用圆规在硬纸片上画同样的圆4个,用剪刀剪下,用砂纸加以打磨,作为车轮用。
(如图)
2、做绕线轮:
(1)用圆规在硬纸片上画同样的圆2个,用剪刀剪下。
向左转|向右转
(2)用小钳子把曲别针弯成z形(如图)。
(3)裁剪1厘米宽左右的纸条(试卷纸长边)3条。
(4)把弯好的曲别针两端各穿入一个小圆硬纸片。
中间用纸条涂抹胶水缠绕,直径约1厘米左右,干燥后使用。
向左转|向右转
(5)干燥后的小轮子上绕线(150圈足够)。
金属丝一端用小钳子弯个勾,勾橡皮筋用。
取一段竹签打好孔,另一端插入孔中,为了旋转顺畅可以垫2~3个塑料圆片,用小钳子折成“丁”字形。
3、做车身:用小锥子加热,在空瓶适当部位扎出轴孔,装绕线的孔。
4、组装:(如图)
向左转|向右转
展示:最好成绩28.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