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讲解翻译句子技巧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力求准确无误。
意译,则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变通,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原文:子路问曰:“闻斯行诸?”直译:子路问孔子说:“听到这件事就去做吗?”意译:子路问孔子:“听说这件事就立刻去做吗?”二、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
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义,则指词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原文:吾友张生,聪明睿智,好学不倦。
分析:吾(代词)、友(名词)、张生(名词)、聪明(形容词)、睿智(形容词)、好学(动词)、不倦(形容词)。
翻译:我的朋友张生,聪明智慧,勤奋好学。
三、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翻译文言文,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古今异义,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义上的差异;通假字,指在古代文献中,某些字因书写、传抄等原因而通用的字;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需要而改变词性的现象。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学(动词)、而(连词)、时(名词)、习(动词)、之(代词)、不亦(副词)、说(动词)。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四、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翻译文言文,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
古代文化背景,包括天文、地理、历史、风俗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分析:青青(形容词)、子(代词)、衿(名词)、悠悠(形容词)、我心(名词)。
翻译: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五、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翻译文言文,要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先理解整个句子,再对局部进行调整,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例如: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夫(发语词)、君子(名词)、之行(名词)、静(形容词)、修身(动词)、俭(形容词)、养德(动词)。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一)
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一)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文言文翻译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翻译形式,需要资深的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巧。
以下介绍了6个基本方法供参考:1. 逐字翻译逐字翻译是最基础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一般用于词语和词组的翻译。
通过对原文的逐字逐句理解,将每个字都找到对应的现代汉语表达。
逐字翻译可能会使得翻译结果的语序不够通顺,但有助于保留原文的古典韵味。
2. 词语置换翻译词语置换翻译方法是指将原文中的部分词语或短语用其在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形式进行替换。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明确对应关系的词语,可以使翻译结果更易于理解,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文言文特色。
3. 句式倒换翻译句式倒换翻译方法是指将原文中的句子结构调整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结构。
倒换句式有助于减少表达上的歧义,提高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要注意保留文言文的特点,不过度进行结构转换。
4. 补充解释翻译文言文中常含有一些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不具备明确含义的词语和短语。
在翻译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释性的补充,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可以通过添加括号注释、脚注等方式实现。
5. 上下联结翻译上下联结翻译是指通过掌握原文的上下文语境,在翻译中注意衔接前后句子和段落的关系。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还原原文的逻辑思路,提高整体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6. 诗意再现翻译文言文中常有富有诗意和修辞效果的表达方式,用现代汉语进行直译可能会失去原文的韵味。
在翻译时,可以尝试利用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重新表达出原文中的诗意或情感。
以上6个基本方法不是孤立的,实际的翻译工作中经常会综合运用其中的多种方法。
创作者在选择翻译方法时,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灵活的处理,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同时,使译文更易理解和接受。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01、如何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的翻译要领和基本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要领和基本方法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有: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读为核心,即诵读、理解、背诵。
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必须译作不好一个句子,同样必须遵守“词不距句,句不距篇”的原则。
必须把文言语句放在上下文中来认知,放在具体内容的语言环境中来推敲。
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就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就是如何采用的,怎样精确断句,意译如何展开,这些都必须充分利用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精确认知,也就很难能够译者不好。
有些学生不著重斟酌上下文,两眼只盯着建议译者的句子本身,结果就是“欲速则不达”,译者中发生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语境意识导致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小区别是,古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即为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即为由两个字形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认知并掌控了这一方法,许多译者题搞出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就是搞好译者题乃至搞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显然的一点。
文言文写作理解能力的构成和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上就是指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显然的技巧还是源自功底,源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一必须搞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
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特别注意备考以前自学过的课文,因为搞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自学过的课文科学知识和能力的搬迁,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轻易源自自学过的课文。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剃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文言文翻译六技巧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历久弥新。
然文言文之阅读,对于现代人而言,往往犹如隔靴搔痒,难以深入。
为助读者跨越古今之鸿沟,特整理文言文翻译六技巧,以期助君一臂之力。
一、字词解释法文言文之字词,往往蕴含丰富之意蕴。
翻译时,应先对字词进行解释,理解其基本含义。
如:“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夫子”指孔子,“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并且时常复习,“说”通“悦”,愉快。
通过字词解释,可初步理解句意。
二、句式转换法文言文之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
翻译时,需将文言文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句式。
如:“夫战,勇气也。
”这句话中,“夫”为发语词,无实际意义,“战”指战斗,“勇气也”为判断句式,可转换为现代汉语:“战斗,需要勇气。
”三、上下文分析法文言文翻译,不可孤立地看待一个句子。
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中,“温故而知新”为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句意为:“孔子说:‘复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四、修辞手法分析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需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句话运用了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翻译时,应保留这些修辞效果,如:“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冻满地;江边枫树、渔火相映,愁绪满怀。
”五、文化背景分析法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翻译时,需了解相关文化背景,以便准确传达原文含义。
如:“子路曰:‘君子哉若人!’”这句话中,“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了解古代“君子”的概念,有助于准确翻译。
六、音韵分析法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音韵美。
翻译时,可适当保留音韵效果,使译文更具韵味。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话中,“明月光”与“地上霜”在音韵上形成对比,翻译时,可保留这种对比效果,如:“床前月光明亮,仿佛地上覆盖着霜。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掌握字词解释、句式转换、上下文分析、修辞手法分析、文化背景分析和音韵分析等技巧。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把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使读者对原文有直观的认识。
然而,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此时可采取意译的方法,即在保持原文意境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表达出其内在含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直译为:“青青的衣领,我的心情悠悠。
”意译为:“衣领青青,我心事重重。
”二、注意词性转换文言文中,许多实词、虚词的词性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要注意词性转换。
例如,文言文中的“之”、“者”、“乎”等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往往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略或替换为其他词语。
例如,原文:“余闻之也。
”直译为:“我听说。
”意译为:“我听说这个消息。
”三、把握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要注意把握句式结构,确保翻译的通顺和准确。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结构:1. 谓语前置:将谓语提前,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 省略主语: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省略了主语,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补全。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为:“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
”3. 对仗句:文言文中,对仗句较为常见,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对仗的韵味。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翻译为:“山峦重叠,水道曲折,似乎已经没有路了,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四、了解文化背景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翻译时要注意了解相关文化知识,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例如,翻译《离骚》时,要了解屈原的生平、楚国的历史以及古代神话传说等。
五、注重节奏韵律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韵味。
可以采用韵律翻译、意译等方式,使现代汉语表达更加生动、优美。
总之,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对于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让更多人领略到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翻译技巧顺口溜
文言文翻译技巧顺口溜
文言文翻译,技巧多端,顺口溜来帮忙,记忆更轻松。
首先,要理解
文言文的语境和背景,这是翻译的基石。
其次,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
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这些都是翻译文言文时常用的
方法。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尽量保持原文的风貌。
意译,则是更注重原文的意境和情感,适当地进行调整和润色。
增译,
是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有时会添加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语或句子。
减译,则是删去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或冗余的信息,使译文更加精炼。
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词义要准确,不可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2. 句式要灵活,文言文的句式多变,翻译时要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句式。
3. 语气要恰当,文言文的语气往往含蓄,翻译时要把握好语气的转换。
4. 修辞要得体,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翻译时
要恰当运用。
最后,翻译文言文时,还要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使译文既忠
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文
言文翻译的技巧将会越来越熟练。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古文翻译,特别是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的一大难题。
在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准确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原文意义在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前,我们必须对原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语境、意义和背景等。
只有通过这种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翻译。
二、捕捉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通常伴随着许多冗长的词汇和繁琐的语句。
为了准确地理解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挑选出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三、学会借助现代汉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感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
然而,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结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调整,使翻译更加顺畅和自然。
四、认识典故和常用词汇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典故和常用词汇进行认识,因为这些典故和词汇往往体现着文言文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五、结合语境和背景文言文翻译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结构复杂,表达方式独特,需要结合背景和语境,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够完整地呈现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六、善于运用词典和工具为了进行更准确和准确的文言文翻译,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词典和其他语言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主题意义。
七、注意文句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在主谓宾的结构中。
正确的处理这种结构,可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八、了解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和副词是非常重要的词汇。
了解它们的用法和用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九、分清文言文的修饰关系文言文的修饰关系非常重要,它可以把几个词元连接成为一个意义巨大的词汇。
了解这种修饰关系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十、掌握术语和专业知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术语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解释和翻译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
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
“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
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气象万千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
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三、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主谓倒装)——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您凭借什么应战呢?还自扬州。
(《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
四、引引申词义。
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
文言文翻译例句技巧总结
夫文言文者,古之汉语也,其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然世人读之,常感晦涩难懂。
欲解其意,须掌握一定之翻译技巧。
今吾人总结数法,以供同好参考。
一、字面翻译,直译为主文言文翻译,首当其冲者为字面翻译。
即对原文中的每个字词进行逐字对应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词汇含义简单、直白的句子。
例如: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曰:“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二、意译为主,兼顾原文有些文言文句子,字面意义较为晦涩,难以理解。
此时,宜采用意译法,以传达原文之精神实质。
意译时,需兼顾原文,力求忠实于原文之意。
例如:原文:子路曰:“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译文:子路说:“君子学习之道,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育民众,这是善。
”三、增译法,补充原文之不足文言文往往省略许多现代汉语中必备的成分,如主语、宾语、介词等。
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适当增译,使句子完整。
例如:原文:吾欲之南海,何如?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四、删减法,去除原文之冗余文言文有时会使用一些现代汉语中不必要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等。
翻译时,应删减这些冗余的修辞,使句子简洁。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青衣领,我心悠悠。
五、转换法,调整原文之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翻译时需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原文结构进行调整。
例如: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六、注解法,解释生僻词汇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含义生僻,难以理解。
翻译时,应注解这些词汇,以便读者理解。
例如:原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如果从事物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连一瞬的时间都无法维持。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巧。
然无论何种技巧,皆应以传达原文之意为宗旨,力求做到信、达、雅。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古文翻译轻松拿满分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文言文及翻译技巧口诀
文言文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技巧口诀: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三、词不离义,义不离境。
四、音译、意译相结合。
五、考究文化背景,把握时代特征。
具体翻译如下:孔子曰:“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翻译技巧详解: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此句中,“学而时习之”直译为“学习并且按时复习”,“有朋自远方来”直译为“有朋友从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直译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
这些直译保留了原文的语序和句式,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二、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翻译时,要关注每个字在句中的含义,同时也要把握整个篇章的语境。
例如,“学而时习之”中的“而”字,在句中起到连接作用,翻译时应保留其连接功能。
三、词不离义,义不离境。
翻译时,要准确把握每个词的含义,同时也要关注其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如“不亦说乎”,这里的“说”字,在句中表达的是愉悦之情,翻译时应体现这一含义。
四、音译、意译相结合。
对于一些古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地名、官职等,可采用音译的方法。
如“子曰”,直译为“孔子说”。
而对于一些表达抽象意义的词语,则可采用意译的方法。
如“不亦君子乎”,直译为“不是君子吗”,意译为“真是君子啊”。
五、考究文化背景,把握时代特征。
翻译时,要关注古汉语中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如“学而时习之”,在古代,学习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因此翻译时应体现这一文化内涵。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口诀,希望能帮助学者在阅读文言文时,更好地理解其内涵,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 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文言文学习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和阅读方法
文言文学习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和阅读方法文言文学习: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和阅读方法中文是我们学习的基础语言,而文言文则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能提高我们的中文水平。
然而,文言文的翻译和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
在本文中,将探讨一些文言文学习的翻译技巧和阅读方法。
一、翻译技巧1. 词汇理解文言文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有许多古代独特的词汇。
在翻译时,首先要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尤其是那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词汇。
可以通过查阅古代词典或专业的文言文辞典来加深对词汇的认识。
2. 词序翻译文言文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在翻译时要注意词序的转换。
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主谓宾的顺序进行翻译,但也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灵活调整,以保持文言文的古风。
3. 借助译文有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已有的翻译来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比如,可以参考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的翻译版本,了解其中的用词和用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4. 注释参考文言文中常常有些生僻的词汇或语法结构,可以通过注释来帮助理解。
在翻译时,可以参考注释的解释和例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二、阅读方法1. 练习阅读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有别于现代汉语的阅读。
为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多进行反复阅读,并注意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子结构。
2.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需要我们仔细分析。
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句子的主谓宾成分和修饰成分,理解每个部分的含义及其在整个句子中的作用。
可以先将句子拆解成短语和分句,然后再整合起来理解句子的完整含义。
3. 扩大阅读范围除了课本中的文言文材料,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进行阅读。
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并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
4. 文言文写作通过写作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文体,也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翻译工作中,对文言文的翻译是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进行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最为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之一,即将文言文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文句式和语气的翻译方式。
例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译为“这是一个简陋的房间,只有我的品德能沁人心脾”。
这种方法保留了文言文原文的严谨和雅致,但有时会导致翻译文言文的句子表达晦涩难懂。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意境。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意译为“如何能低下头颅谄媚权贵,使我无法展露快乐笑容”。
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传达文言文的含义和情感,使翻译更加通顺流畅。
三、释译法释译法是将文言文原文中不易理解或有歧义的部分推敲至原意,并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例如:“飒飒寒风浃浃,携裘与食”释译为“呼啸的寒风刺骨,携带着毛皮和食物”。
这种方法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同时,能更好地解释和阐释文言文的含义,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四、增译法增译法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补充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
例如:“明日隔帘翠幕低,祗云带里放舟归”增译为“第二天逢帘翠幕低垂,只见小船在云带中放归”。
这种方法能通过增加一些必要的解释和补充信息,使文言文的翻译更加全面和清晰。
五、借译法借译法是将文言文中意义相近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借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例如:“翩翩吊儿郎当,于嗟足声”。
借译为“轻轻飘飘地荡漾,唉声叹气”。
这种方法通过借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翻译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词汇使用。
综上所述,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释译法、增译法和借译法。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根据原文的含义和情感,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准确贴切。
文言文翻译技巧_小学
古之文言,奥义深蕴,然于今之学子,读之颇感艰涩。
译文言文,实为沟通古今之桥梁,亦为传承文化之要务。
兹将文言文翻译技巧浅析如下,以期为小学学子提供些许参考。
一、理解文意,把握语境译文言文,首在理解文意。
学子须细心揣摩,将文中所言之事、所抒之情、所论之理,一一明了。
同时,把握语境,即了解文句所处的上下文环境,方能准确翻译。
例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若仅译为“先忧后乐”,则失其真意。
正确翻译应为“先为天下人担忧,后为天下人快乐”。
二、字词解释,准确翻译文言文中,字词含义丰富,一词多义现象屡见不鲜。
学子在翻译时,应准确解释字词,避免误解。
具体方法如下:1. 查字典:对于生僻字、难懂字,应及时查阅字典,了解其本义、引申义等。
2. 结合语境:将字词放入句子中,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其具体含义。
3. 比较对照:将文言文中的字词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寻找相似之处,有助于理解。
例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将“学”译为“学习”,“时”译为“按时”,“习”译为“复习”,“说”译为“快乐”,既准确传达了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三、句子结构,调整顺序文言文句子结构严谨,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
翻译时,需调整句子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具体方法如下:1. 将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调整到位。
2. 对于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根据需要调整位置。
3. 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现象,需在翻译时补充完整。
例如,《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翻译时,将主语“落霞”与谓语“与孤鹜齐飞”调整至句首,状语“秋水共长天一色”调整至句尾,使句子更加通顺。
四、修辞手法,恰当表达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需恰当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将修辞效果展现出来。
具体方法如下:1. 对比:将文言文中的对比句式,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对比句式。
2. 借代:将文言文中的借代手法,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借代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
“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不可滥用俚语土话。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
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气象万千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
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
(《刿论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三、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主谓倒装)——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刿论战》)(宾语前置)——您凭借什么应战呢?还自。
(《伤仲永》)(状语后置)——从回家。
四、引引申词义。
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
例如:乃重修楼,增其旧制。
(《楼记》)——于是,重新修建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
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刿论战》)——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
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
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
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翻译须知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
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
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
常用词的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先破入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名词做状语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
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
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例如: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例1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②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
表动作。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如: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例②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例如: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
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
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例如: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②学而时习之。
(《论语》)例①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例如: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伤仲永》)②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同样,例②中的“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表对人的态度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②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
同样,例②中的“旦”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
表动作进行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面”为当面,表“刺”之方式)辨析方法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时间名词除外)一般不能直接作状语,而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却很普遍,普通名词作状语时,存在着与主谓结构划界的问题。
普通名词作状语,位置在谓词的前面,其结构形式和名词作主语完全相同,两者如不仔细区分,就会产生误解。
如:“狐鸣呼曰:‘大楚兴,胜王。
’”倘若把此例中的“狐鸣”当成主谓结构,意思就是“狐狸叫喊”,这样,就歪曲了原来的意思。
下面说明辨析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几条辨析方法:一.要看谓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