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
宋微宗的瘦金体
宋徽宗的瘦金体直到现在,我们对宋徽宗赵佶的功过评判仍充满矛盾。
作为一位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君,他是极不称职的;但作为一个书法家,他却是在书法史上无法绕过的,他的作品至今都还在艺术的天地中闪着生命的幽光。
“一代昏君,千秋巨匠”。
这既是对他书法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其作为不称职的政治家的讨伐,而对他专门立传的《宋史》则有一个让人难于理解的评价,颇具意味:“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这是元人对他的历史定位,目的在于告诫自己的后人要以赵佶为诫,然而,很具戏剧性的是,元人并没有肯定他在书法史上的成就,认为书法于他乃玩物丧志,但书法却成就了徽宗的一代巨匠的地位,这本身就是历史的肃剧。
一般而言,史书所载的人物都有着呆板的面孔,对于权力的集大成者更是。
但是上天似乎对于徽宗特别眷顾,正史中无记载的链条缺环让文学家更有想象的空间,从而,他的面孔就由单维变成立体,存活于不少的文学作品之中。
但在这些文学作品之中,他依然是一个玩物丧志之人,无论是对于足球还是妓女李师师都是如此。
昏庸、糊涂、褊狭成了贴在他身上的先验标签。
在施耐庵的笔下,他是权力的中心,同时又是斗争的焦点。
千百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难料,他所醉心的书法却又延续着他的生命。
对于他而言,作为他签名的“瘦金体”书法多已散逸,在那硬瘦的一竖或一点之中,身也仅仅是个隐喻。
一幅狭窄的字画其实是一方广阔的天地。
它证明自己存在的只有两种颜色———黑和白。
老子曰:“知其黑守其白”,这是最为古老而又普通的辩证法。
一旦缺少这两种最为普通的颜色,书法就无法确证自身的存在,从而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宋徽宗赵佶深明中国古老的哲学,知道其中蕴藏的玄机。
他的书法先是学初唐的薛稷、薛曜兄弟,后又学习同时的黄山谷。
薛氏二兄弟的书法技艺均传承其舅父褚遂良,于是褚氏的楷书的架构、笔势等书法血液便随之注入宋徽宗的艺术生命之中,而黄山谷书体跟他的诗一样硬、瘦、奇、险,也在宋徽宗的书法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赵佶瘦金体《跋欧阳询张翰帖》高清大字,丽美之气袭人
赵佶瘦金体《跋欧阳询张翰帖》高清大字,丽美之气袭人在中国书法艺术史册上,留有几位皇帝的名字,如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和清代的乾隆帝弘历等,这些所谓的“真龙天子”大都是书法艺术的爱好者和“追随者”,其中真正称得上书法家的恐怕只有宋徽宗赵佶一位。
书法密码微店提起这位皇帝的无道大家可能未尽知晓,而对于他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可以说几能如数家珍。
的确如此。
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提倡和创作,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很多皇帝无法与之比拟的。
因此,后人戏称赵徽宗是“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
这位钟情于中国书画艺术的皇帝在这一领域也确实建树不凡。
他能书善画,并下令刻帖雕书、将书画列入科举科目、兴建画院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书画的传承和发展的。
他所开创的“瘦金体”成为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家派别和一体风格。
瘦金体为宋徽宗赵佶所独创,其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赵佶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后又参合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又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线条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连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其用笔源于褚、薛,只是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这种书体从美学的角度讲:丽美之气袭人,婀娜多姿。
在古代皇权集中制的时代,一般的情况下,肃穆、庄重、典雅和大气是皇家风格的主要特征。
但是,历史似乎在动荡的宋朝发生了非规律性的扭动,从而造成了皇权和皇家审美标准的大逆转。
赵佶荒废朝政、一心沉溺于书画艺术这一事实,推动了他艺术天分的表露和宣泄。
而他的美学标准也随着扭动的历史现实化而变得大背传统,形成独特的一种艺术风格。
这可能就是宋徽宗“瘦金体”书法形成的历史渊源吧!但是,优秀的艺术流派是以它优秀的艺术价值流传的,艺术的光芒不会因创造者某一方面的缺失而受到因影响。
宋徽宗瘦金体真迹,值得收藏!
▲赵佶《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楷书,纸本,早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翰帖》也称《季鹰帖》,记张翰故事。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作品。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可是,这位天蝎男,内心却一点也不安分。
老老实实写瘦金书不是挺好吗,他还不满足,非得写草书,这一写就没人拦得住了——
《绛霄紫庭帖》
似乎是怀素的线条,张旭的结体。
皇上要写狂草,谁能管得住?谁能比得了?
所以瘦金体的典型形态直接来自所用毛笔,他用最方便的工具最自然的书写造就了他具有独特视觉形态的瘦金体。
将以上构成其明显特征的顿笔和折笔处撇开来看,其结字规模唐人,谨守法度,并无过多突破和个人特征。但做到这一点本身也并非轻而易举,皇家过眼虽皆上上珍品,亦需天资勤奋才能有所成就,赵佶无愧于此。
宋徽宗《秾芳诗帖》大字楷书,每行二字,共20行。这是赵佶瘦金体的代表之作。清代陈邦彦曾跋赵佶瘦金书《秾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书”的艺术效果的很好概括。
《夏日诗帖》
▲宋徽宗《夏日诗帖》,楷书,纸本,后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日诗帖》是书于政和年间,经典瘦金名帖代表作,流传九百余年,至今保存完好,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是瘦金小楷的一块玲珑剔透光芒四射的完璧!古人评论瘦金体云:“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是对瘦金书特色的高度概括。又有赞云:瘦金书“金镂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对瘦金体书法的高度艺术成就推崇备至。上述特点在此贴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毫无遗憾可言。
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字帖
瘦金体《千字文》字帖宋徽宗宋徽宗((10821082~~11351135))名赵佶(北宋后第二没落皇帝北宋后第二没落皇帝)),汉族,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汉族,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画家,书法家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画家,书法家。
宋神宗十一子神宗十一子,,哲宗弟哲宗弟。
生母宋神宗钦慈皇后陈氏生母宋神宗钦慈皇后陈氏。
哲宗病死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太后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001100~~1125年在位年在位)),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里处))。
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
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花鸟、墨竹。
擅长婉约词,创花鸟、墨竹。
擅长婉约词,创““瘦金体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
赵佶早年学薛稷赵佶早年学薛稷,,黄庭坚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瘦金体瘦挺爽利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侧锋如兰竹,,运笔飘忽快捷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提顿的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此书体以形象论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本应为““瘦筋体瘦筋体””,以,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很多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很多,,比较有名的有比较有名的有《《楷书千字文书千字文》》,《秾芳诗》等芳诗》等,,《楷书千字文》是赵佶二十三岁写给童贯的,此时的瘦金书体已初具规模。
历史趣谈:宋徽宗赵佶创造什么字体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及书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宋徽宗赵佶创造什么字体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及书
法
导语: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代皇帝,虽然他在政治上无能昏庸,但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宋徽宗在其创
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代皇帝,虽然他在政治上无能昏庸,但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宋徽宗在其创作的书画上使用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的花押,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花押。
接下来请欣赏宋徽宗的瘦金体和书法。
宋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
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
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
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
宋徽宗对自然观察入微,曾写到:“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等有关绘画的理论文章。
广泛搜集历代文物,令下属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录》等著名美术史书籍。
对研究美术史有相当大的贡献。
赵佶还喜爱在自己喜欢的书画上题诗作跋,后人把这种画叫“御题画”。
由于许多画上并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长绘画。
对鉴别这些画是否是赵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难度。
有一观点确定他的真迹有《诗帖》、《柳鸭图》《池塘晚秋图》《竹禽图》《四禽图》等,而
生活常识分享。
宋徽宗一幅绝美“瘦金体”草书,网评:好看不?拿国家换的!
宋徽宗一幅绝美“瘦金体”草书,网评:好看不?拿国家换的!谈到书画艺术,宋徽宗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他在中国传统的艺术领域达到了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也正是由于他的推动,诸多传统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复苏和提升。
他是一个不幸生在帝王家的艺术天才,倘若不让他做皇帝,也许他的艺术成就会更高。
在书法领域,他独特的“瘦金体”备受后人推崇和赞叹,要知道,宋徽宗的“瘦金体”在他22岁的时候,就已经技法完备,这样一个22岁的年轻人,能够独创一种书体,在整个书法史上十分罕见。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全卷在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宋徽宗的“瘦金体”草书,此作乃是如今宋徽宗唯一传世的巨幅草书,通篇极为华丽,甚至有专家估算此作能值100个亿。
有网友评:好看不?拿国家换的!为了艺术亡了国!这件作品就是宋徽宗40岁的绝美“瘦金体”草书——《草书千字文》。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全卷很多人说“瘦金体”不是楷书么?怎么成草书了,其实“瘦金体”乃是一种线条的表达形式,宋徽宗的这件《草书千字文》便是以这种能够“屈金断铁”的线条表达出了草书的超妙之境。
宋徽宗的这件《草书千字文》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全卷首先是“稀缺性”,在中国书法史上在大草领域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极为罕见,不过寥寥数人而已,而晋唐时期目前没有确切真迹传世,张旭、怀素、高闲存世的作品除了刻本便是双钩之作,而直到宋代才有极个别大草极品传下来,除了黄庭坚寥寥几件之外,宋代只剩下宋徽宗这件超古绝今的《草书千字文》了。
再者是此作的制作的工艺,在整个书法史上仅此一件而已,此作创作所用的宣纸,乃是以一种极为罕见的工艺捞制而成,并且这种纸制成之后,上面有宫廷画师用纯金粉加桃胶绘制的巨幅金龙,这种华丽程度,历史上没有一件宣纸能够比得上。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全卷此作书写用的毛笔乃是宋徽宗特质的东北地区的黄鼠狼尾毫所制,那个时候东北地区还是金人所统。
最后就是此作的艺术价值了,从艺术水准上来看,宋徽宗的这件《大草千字文》丝毫不亚于唐代的“草圣”怀素,除了其笔笔如刀、字字如剑的“瘦金体”线条之外,宋徽宗极善于营造空间阴阳之变,这种阴阳之变已经深深刻在了其认知的骨子里,也外化在他的肌肉当中。
宋徽宗的字体特点
宋徽宗的字体特点
宋徽宗赵佶的书法字体,被称为“瘦金体”。
其特点主要包括:
1. 瘦直挺拔,秀劲异常。
2. 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
有些连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3. 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加瘦劲。
4. 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宋徽宗的“瘦金体”虽然美,但有人认为仅存其体骨,缺少筋肉,韵致有亏。
其存世草书《千字文》也有声名,其草书师法怀素,笔翰飞舞,行云流水。
然而,有人认为其笔力未免伤于虚浮,线条未免失之纤弱。
总的来说,其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赵佶书法——瘦金体
热法_瘦金体书法,是我国一大文化艺术瑰宝。
“瘦金体”为宋朝皇帝一宋徽宗赵佶所创作的一种字体,个性极为强烈,不同于长期以来传统书法多以圆润、藏锋内敛之美,他所创制的瘦金体以独特的铁质筋骨之感,似破竹般用笔力道的削劲,写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铁画银钩结构一瘦硬用笔。
即笔法成刀法,形态纤细俊美,充分展现了君王的自信与权威。
但正因瘦金体对字体结构要求的严格,想要练好瘦金体必须要有极强的书法功底,除笔锋不应偏差外,还需要气度和风骨、才能练就。
那么如何写出较为标准的瘦金体呢?首先在进行创作之前应明确一点:宋徽宗赵佶能写出如此特有的字体,与其在工具的选择使用方面也密不可分。
宋徽宗使用长锋狼毫勾线笔,硬度是书写笔画轻重分明却不失力度的关键。
易用偏熟的宣纸以吸水,“瘦金体”的执笔也与传统书法较大区别,因其字体笔笔独特,瘦削却钢筋,需侧锋用笔,内紧外松,加强笔画形态上的视觉特征,对于较长的横、撇、竖钩、斜钩、竖弯钩,其笔画中段或主体均细长纤瘦,细若牵丝,与明显的顿笔一起形成线面的对比,从而也构成其独特的篇章面貌。
此外,尤其应掌控出锋收锋用笔的起收力度,应似草书般流畅。
熟悉了瘦金体的用笔规律,应试着临摹一些有特色的字,对比体会瘦金体的特点。
笔力瘦劲虽然一脉相承,但结构和笔画却没有必然联系。
后人若只亦步亦趋,不观察字体间严谨的部分,单纯的临摹也只是无用之功。
然而遗憾的是尽管瘦金体很出名,但它并为成为书法的主流贴选。
一是因为瘦金体虽好看但无论笔法和章法皆难以练习,大部分人只是学到型而无神。
二是因为瘦金体没有受到大众的认可,脱离大众审美趣味倾向,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不喜欢锋芒毕露,而是提倡内敛。
普通大众认为欧阳询、柳公权、王羲之、王献之这些名家书法才是传统意义的圆润、严谨之美。
欧楷融通南北,但瘦金体其凌厉、刚劲的神韵唯有小众专家才赞美有加,选其为贴而临摹的人更是极少数。
三是瘦金体没有进行广泛地传承,发展受限,这是瘦金体最大的问题一过于封闭。
瘦金体是谁创造的
瘦金体是谁创造的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代表作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等。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
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瘦金书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
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宋徽宗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影响颇大。
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
这种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未曾出现过。
褚遂良的瘦笔,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则不一样。
与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说是最接近的。
也许赵佶是从薛曜的《石淙诗》变格而来的,但他的创造显然比薛曜成熟得多。
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已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
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
当然也不是别人易于仿造的。
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
金章宗曾仿徽宗瘦金书题写明昌内府中从宋廷抢劫而来的书画名迹,如传为赵佶所摹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笔势纤弱,形质俱差。
宋徽宗传世瘦金体真迹
宋徽宗传世瘦金体真迹
大美国画今天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宋代第八位皇帝,诗、书、画三绝。
书法别成一体,自称“瘦金书”,后人有称“瘦金体”或“瘦筋体”,传世书画手迹数量不多,主要典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辽宁博物馆,国外有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院、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
▲宋徽宗《千字文》,楷书,卷,早期(传22岁时)作品,上海博物馆藏。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书法千字文卷,为赵佶于崇宁三年二十二岁时书赐童贯的。
其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
他真书学唐代薛曜,并且青出于蓝,间架开阔,笔划劲利,清逸润朗,别具一格。
将“瘦金体”书法艺术推向极致。
诚如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所云:“其结体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坚收笔顿而钧,整体道丽瘦硬。
”。
瘦金体祝字的写法
瘦金体祝字的写法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书法字体,以笔画瘦硬、挺拔俊秀著称。
在瘦金体中,“祝”字的写法如下:
1.点:起笔为一个短小而有力的点。
2.横撇:由点自然过渡,横画细长且向左下方微微倾斜,然后
转折成撇。
3.竖:撇下端接一竖,竖直而劲挺。
4.右上点:竖画右侧上方添加一个小点,与左侧的点形成呼
应。
5.中竖:接着从竖画下方开始,书写一条较长且垂直的竖线,
贯穿整个字的主体部分。
6.横折:在中竖下方,右转形成一个横向的折笔,横画平稳而
短。
7.下横:折笔后继续向右书写一横,比上面的横略长,保持水
平或微向下斜。
8.撇:横画末端出撇,撇的方向朝左下角,形状细长飘逸。
9.竖弯钩:最后,在撇的尾部连接一个竖弯钩,弯钩部分饱满
圆润,结束全字。
瘦金体
赵佶和他的“瘦金体”赵佶(1082-1135年),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初封瑞王,元符三年即帝位,称徽宗,在位25年,为政昏庸,但于艺术颇多造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书画家,艺术活动倡导者与组织者,曾命编《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及《宣和博古图》、《大观帖》等。
其天分甚高,擅诗词、工书画、精赏鉴,人物、花鸟、山水皆精。
其所创书体“瘦金书”,顿挫有致,瘦劲锋利,挺秀清雅,别具一格。
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态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
”传世墨迹有《千字文》(见图28)、《掠水燕翎诗纨扇》、《闰中秋月诗帖》等。
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纸,楷书,33.2×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诗帖,就是展现了宋徽宗“瘦金书”神采的精品之一。
帖上的每一个字都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
在转折处,都明显可见书家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乾脆等特点,通幅极具精神。
这幅“诗帖”是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
过去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宋徽宗廿九岁(1110)时所作。
赵佶《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北京故宫博物院赵佶赵佶《五色鹦鹉图》题字,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赵佶《题唐十八学士》赵佶题《瑞鹤图卷》绢本设色,51×138.2cm,辽宁省博物馆藏。
千古书坛天下一人--论宋徽宗赵佶及瘦金体中国书法已经有几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了,纵览古今,可谓群芳争艳、百舸争流,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了无数宗师级的人物,他们的风格也是各有千秋。
在书坛这座巨大的宝库中,笔者独爱宋徽宗之瘦金体,若要给其一个历史定位,那么赵佶的自评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那就是--天下一人!《夏日诗帖》曾见过当代瘦金体高手--网友西江逸士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感觉言之有理,说的是中国书坛有三圣:一圣为王羲之,其书法可谓“中和之美”。
崇宁通宝有哪些版别?(太全了赶紧收藏)
说到古钱币收藏,大家都会想道北宋徽宗的亲书——崇宁通宝,崇宁通宝是宋徽宗亲笔瘦金体书法,所以又称为御书钱。
该钱文书法清秀骨瘦,铁划银钩,是徽宗赵佶瘦金书体存留世间的真实显现。
宋徽宗更因铸钱精绝,当时官造成色在96%-96.7%高于崇宁重宝、崇宁元宝,而与王莽并称“钱法二圣”,是现在青铜钱中价值最高的两种钱币之一。
钱体厚重,青铜质,锈色古旧,开门的老生坑。
之所以谓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钱文四字饱满,寄廓接缘。
“宝、宁”二字冠点长且向左倾;长点“崇”;斜丁“宁”;高走“通”等,与被公认的各谱均载的大字“崇宁通宝”雷同。
除钱径略小外,轮廓宽窄、穿孔大小、成色亦基本一致。
崇宁通宝版本很多,下面我们来看看各个版本参考。
铜钱谱:2606阔通狭宝2710 二级 大家喜欢叫他遒劲小通铜钱谱 2723 长尾通 三级2637 容弱 四2638 容弱 三2639 容弱仰头通 三铜钱谱 2688 短丁 二级2609 阔字宽通 四级铜钱谱4级退崇大字2722 方头通 四级2717 大通 四级铜钱谱 2688 短丁 二级2718 平尾通 四级2670 矮士离宝大字 四级2742 昂宝大字 四级2687 长宁背肥郭 五级2669 矮士离宝 五级2608 阔字立点通 五级2607 阔字 五级2715 俯通大字 六级2711狭通 五级2687 长宁背肥郭 五级2720 仰头通 三级724 小头通 五级2656 仰崇长尾 六级分类谱 139 接郭大丁宁(白铜)一中2624 狭字 六级2703 斜宁 六级2702 异宁大字 六级2623 宽字长宁 六级2736 长宝 六级2608 阔字立点通 五级2607 阔字 五级2574 小平正字 五级2576 大字 四级 一般称小平大字2577 细字 五级 一般称小平抽示铁范铜这个版两个泉谱上都未载,爱好者都叫它 垂舟通2658 离山崇 六级2708 阔通昂宁 八级2707 阔通 八级2747 阔宝退通七级阔宝退通宽字版2653 离郭昂宝八级2657 俯崇长尾 八级2726 短点通七级2697俯宁斜崇 八级2748狭宝长尾八级2621 宽字长点通狭示 七级2635 长字降宁阔宝 七级2672 抽示阔缘 六级 这个纯白铜 感觉少2618 宽字长点通 七级分类谱 119 瘦宁木崇中缘 二下分类谱 118 瘦宁木崇 二下分类谱051正郭进通中穿三下2699俯宁广穿八级2652 寄郭阔通 八级2713仰通七级2714仰通小样六级2666矮示 七级2642 异书大字 七级。
瘦金体字体的独特风格
瘦金体字体的独特风格瘦金体字体是一种非常独特和具有艺术魅力的字体,它以其纤细、瘦硬、秀丽、典雅的风格而著称,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瘦金体字体的起源、特点、书写技巧、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字体。
一、瘦金体字体的起源瘦金体字体起源于北宋时期,当时的书法家宋徽宗赵佶创立了一种新的书法风格。
赵佶是一位极具艺术天赋的皇帝,他不仅擅长绘画,还对书法有着极高的造诣。
他创立的瘦金体字体,既继承了传统的书法精髓,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瘦金体。
二、瘦金体字体的特点瘦金体字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纤细、瘦硬。
笔画之间非常细瘦,且挺拔有力,给人一种硬朗、清秀的感觉。
字体结构也非常独特,字体整体呈现出一种向上挑起的感觉,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和气势。
此外,瘦金体字体还具有典雅、秀丽的风格,字体笔画之间流畅自然,给人一种优雅、高贵的感觉。
三、瘦金体字体的书写技巧要写好瘦金体字体,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书写技巧。
首先,要注重笔画的起承转合,每一个笔画都要有始有终,有节奏感。
其次,要注重字形的结构,要把握好字形的高低起伏、斜正曲直,使整个字形看起来自然、协调。
最后,要注重笔画的粗细变化,要使笔画之间既有对比又有呼应,使整个字形看起来更加生动、活泼。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保持手部的稳定和灵活,避免出现笔画歪斜、扭曲等问题;其次,要注重字形的整体美感,不要过于追求细节而忽略了整体效果;最后,要注重字体的连贯性,使整个字形看起来流畅自然。
四、瘦金体字体的应用瘦金体字体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广告招牌、商业宣传、书法作品等。
此外,瘦金体字体还可以应用于网络平台和手机APP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总之,瘦金体字体是一种极具艺术魅力的字体,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书法爱好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欣赏瘦金体字体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瘦金体雅称
瘦金体雅称
瘦金体雅称鹤体
瘦金体雅称为鹤体,除此之外,还被称为瘦金字、徽宗体,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
“瘦金体”的雅称“鹤体”。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1082-1135)创造的书法字体,亦称“瘦金书”或“瘦筋体”,也有“鹤体”的雅称,是楷书的一种。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代表作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等。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
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
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欣赏:
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1
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2
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3
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4
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5
为什么“瘦筋体”会变成了“瘦金体”?
“瘦金体”为宋徽宗赵估所创。
赵估(1082-1135),宋神宗的第十一子。
赵估为政昏庸,在位25年,后与其子钦宗被金人掳掠到北方五国城,并死在那里。
赵估虽然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在艺术上却是个绝顶的天才。
他广泛搜求古代书画作品,诏令编(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等,他在书法上总结前人成功经验,创造了“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陶宗仪(书史会要》认为赵估的书法来源于薛稷。
极是褚遂良的传人,他的字“用笔纤瘦,结字疏通”,赵估是承其法度而已。
唐人追求瘦硬书风,游寿《书苑镂锦》:
“近者把玩唐人石刻,高宗末年,伊洛墓刻,甚好,尚且为之瘦劲,至武周中此瘦劲书成一风气,每篇起止用笔顿挫,特见锋芒,尤以宫人墓书全是此种书体,与宋徽宗之瘦金书相似。
唯唐人书贵筋劲,宋书柔媚,结体较胜。
”赵估“瘦金体”从黄山谷
书法中也受到启发。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
蔡絛《铁围山丛谈》中说他“作黄庭坚书体,后自成一法”,“赵估主要是继承山谷结字的开张、疏朗。
“瘦金体”结体修长,用笔纤细而瘦劲,用锋而不用毫,中宫紧凑,外拓见精神,瘦金本来是“瘦筋”,强调字的筋骨,但由于是帝王所创,筋便变成“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