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交汇题型过关练
专题十一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专题十一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1.(11年大纲版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 .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 .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2011年安徽卷) 6、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 、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 、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 、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3.(2011上海生命科学卷)19.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右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A .ⅠB .ⅡC .ⅢD .Ⅳ4.(2011年浙江卷)5、是调查某野山羊种族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
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 ,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来源于存活数B . 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图呈凹形(类型III )C . 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5.(11年北京卷)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6.(11年四川卷)1.下列关于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接种对数期的菌种,调整期将缩短B.进入对数期的微生物代谢旺盛,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C.进入稳定期后不再产生新细胞,活细胞数目维持相对恒定D.进入衰亡期后部分细胞解体,可释放出抗生素等代谢产物7.(2011海南生物卷)23.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C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C。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2024届高三大二轮生物学 (新教材)
基于大概念下的专题突破微专题1种群及其动态1.(2023·广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
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解析:C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合理。
2.(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A.甲、丙、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解析:D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
(1)(2022·辽宁卷)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
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
其中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2)(2022·山东卷)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
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
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
其中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3)(经典高考题,节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
2022《全品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11 种群与群落
1.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生命系统中“种群”层次的是()A.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布局B.在同一地段上呈镶嵌分布C.不同物种通过种间关系形成有机整体D.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21年底我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B.近年来,我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力量差,常在母株四周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上升3.硅藻生长过程需要硅酸盐。
在相同条件下,星杆藻和针杆藻两种硅藻单独培育时的生长曲线和硅酸盐浓度变化状况如图Z11-1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图Z11-1A.单独培育时两种硅藻增长曲线均为“S”型B.两种硅藻种群的K值均受硅酸盐浓度影响C.两种硅藻种群密度通过定期取样调查获得D.星杆藻在两种硅藻混合培育时具有竞争优势4.种群在抱负环境中呈“J”型增长(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图Z11-2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年轻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看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是由于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5.图Z11-3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图Z11-3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6.争辩人员调查1928~1977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Z11-4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Z11-4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接受样方法B.灰鹭种群在1964年后呈“J”型增长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消灭波动D.连续暖冬可持续提升灰鹭的诞生率,降低死亡率7.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火灾,焚毁了全部林木。
新高考二轮生物练习—种群、群落与生态环境
新高考.二轮生物练习—种群、群落与生态环境6.(2020·日照二模)跳蝻腹节绿条纹对黄条纹为显性,由基因A、a控制。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某沙化草原不同区域的跳蝻腹节表现型,并计算了A基因频率,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跳蝻A基因频率低是导致M区草地比N区草地沙化严重的原因B.草地沙化及天敌捕食等环境因素是跳蝻腹节颜色进化的外因C.M区与N区存在的地理隔离将导致两个地区的跳蝻进化为不同的物种D.三个调查区的杂合绿条纹跳蝻所占比例的大小关系是L>N>M答案.B解析:跳蝻A基因频率低是N区和M区草地沙化对A基因控制的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A错误;草地沙化及天敌捕食等环境因素对跳蝻的黄条纹性状进行了定向选择,是跳蝻腹节颜色进化的外因,B正确;M区与N区是某沙化草原不同地区,两地区的地理隔离不会导致两个地区的跳蝻进化为不同的物种,C错误;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三个调查区的杂合绿条纹跳蝻所占比例依次为0.32、0.42、0.48,因此三地区的大小关系是N>L>M,D错误。
(多选)19.(2020·威海二模)经过连续多年大力度治理后,某湖泊水质明显改善,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富营养化状态稳定在轻度。
下列关于湖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全部来自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施加饵料等有机物中的能量B.湖泊中的固氮细菌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固定转变成氨及铵态氮,经过这样的处理和加工,便可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和利用来合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磷脂和核酸等成分C.研究湖岸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然后采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D.人类活动使排入湖泊的磷过量会造成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它们遮光耗氧,将导致水体中全部生物死亡答案.CD解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全部来自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染物中有机物所含的能量,A错误;固氮细菌把氮气固定形成的氨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需要转化为铵盐或硝酸盐才能被植物吸收,B错误;研究湖岸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然后采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C正确;人类活动使排入湖泊的磷过量会造成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过多的藻类植物覆盖在水面遮蔽阳光,使水下的植物因缺少光照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体中溶氧量降低,水生动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大量的动植物遗体需要更多的分解者分解,消耗了水体中更多的氧气,最终将导致水体中全部生物死亡,D正确。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专题能力提升练(含答案)
专题11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30分钟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海南高考改编)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两种情况下害虫A的基因频率改变方向不同B.由于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C.乙作物的成分可能会限制害虫A的繁殖能力D.农作物甲和农作物乙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解析】选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改变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也会改变,A正确。
害虫A在新环境中不能爆发,可见其数量受到了农作物乙的影响,B正确。
限制害虫A的繁殖能力是农作物乙限制害虫A的可能方式,C正确。
互利共生是指彼此依存,若分开双方至少有一方不能存活,两种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不符合这一特点,D错误。
2.(2017·北京高考)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解析】选A。
根据题干“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推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由于缺乏对照实验,无法证明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及其他树种的影响。
【加固训练】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能量从一级传向另一级的最终去向是( )A.散失在环境中B.导致分解者数量增加C.进入另一条食物链D.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解析】选A。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的最终去向是散失在环境中,A正确;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能量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而不是进入另一条食物链,C错误;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D错误。
复习讲义目录-2024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学(新教材)
第一篇专题突破主题一细胞生物学1专题(一)细胞的结构/1专题(二) 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4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52.细胞增殖与遗传、变异的关系/8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11专题(三) 细胞代谢的保障/13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142.酶和ATP在代谢中的作用/16专题(四)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19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原理/202.CO2固定方式的比较及光呼吸/233.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因素/29高考热点(一)提高农作物产量/33语言表达(一)细胞代谢中相关现象的原因分析/35主题二遗传与进化40专题(五)遗传的分子基础/401.遗传物质的发现/412.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43专题(六)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481.辨清遗传规律“实质”与相关“比例”/482.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523.遗传实验的设计与推理/55高考热点(二)遗传前沿科技/59专题(七)变异与进化/621.变异及其育种应用/632.生物的进化/67语言表达(二)变异类型的确定/70主题三稳态与调节73专题(八)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731.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742.神经调节/773.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794.免疫调节/82高考热点(三)免疫与健康/85语言表达(三)个体稳态中相关过程变化机理分析/87 专题(九) 植物的激素调节/901.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902.其他植物激素及作用/92主题四生态学96专题(十)种群和群落/96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的数量变化/972.群落的结构及演替/99专题(十一)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102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03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与环境/105高考热点(四)生态文明建设/108语言表达(四)群体稳态中相关概念、措施及意义分析/110主题五生物技术与工程112专题(十二)发酵工程/1121.传统发酵技术/1132.微生物培养/114专题(十三)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1161.细胞工程/1172.胚胎工程/1213.基因工程/122高考热点(五)PCR的应用/127语言表达(五)生物工程中相关原理、过程分析/130主题六实验与探究132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1321.教材基础实验/1332.生物科学史及生物科学发展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与技术/1383.实验设计分析及答题技巧总结/141第二篇考前必备第一部分核心知识回顾145一、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物质运输/145二、细胞代谢/148三、细胞的生命历程/151四、基因的传递规律/153五、遗传的分子基础/156六、变异、育种和进化/158七、个体稳态与调节/161八、群体稳态与调节/167九、生物技术与工程/171第二部分长难句规范表达176考前特训(另成册)专项一解题模型练242(一)概念原理类/242(二)坐标图解类/244(三)表格分析类/248(四)图示图解类/251(五)情景信息类/254(六)数据计算类/258(七)实验设计类/260专项二选择题提速练265(一)细胞的分子组成与基本结构/265(二)细胞代谢/266(三)细胞的生命历程/269(四)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270(五)遗传的物质基础、变异与进化/272(六)个体稳态与调节/274(七)生物与环境/276(八)生物技术与工程/278(九)教材显性和隐性实验/280专项三简答题规范练283(一)细胞代谢/283(二)遗传变异/285(三)个体稳态/288(四)群体稳态/290(五)生物技术与工程/292二轮专题强化练+考前特训(另成册191~294),答案精析(另成册295~364)。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种群和群落同步训练(含答案)-精选文档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种群和群落同步训练(含答案)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
以下是种群和群落同步训练,请考生及时练习。
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答案] A[解析] 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K/2处,即c点;防治虫害应在b 点;环境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2.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答案] A[解析] 由于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因此,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环境容纳量即K值,受到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经开始影响种群增长;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对应K/2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
3.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肯定增加了营养供应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崩溃D.图④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d点表明捕捞过度[答案] A[解析] 图②中发酵罐菌种数量的K值与空间、营养、氧气等环境因素有关,K值增大不一定是增加了营养供应的结果;图③中c点后该种群灭绝,但该生态系统不一定崩溃;图④中d点捕捞后没有低于,所以不属于捕捞过度。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十一)[专题十一种群与群落](时间:40分钟)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D.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2.已知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
在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年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3.某地红松林受到人为砍伐破坏,形成一片“空地”,一段时间后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等植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林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属于次生演替B.“空地”形成前后,物种的丰富度不同C.与杨树、白桦相比,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D.“空地”上的红松林一定与其他红松林的物种组成相同4.图5-11-1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5-11-1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发生竞争的结果5.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如图5-11-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⑥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⑥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是温度6.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图5-11-3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5-11-3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7.(双选)如图5-11-4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C.C、E点都可代表顶极群落,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D.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空间充足,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8.(双选)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高考二轮】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 25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一、选择题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2.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在甲、乙、丙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上升3.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4.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该湖泊中部分鱼类数量在逐年下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竞争最激烈B.该系统中鲇鱼与乌鳢因食物来源丰富而产量最高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5.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
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
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6.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一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交汇题型过关练
专题十一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交汇题型过关练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某森林的全部蛇,一般不可以看作一个种群B.在生态学研究中,种群的核心问题是数量问题C.种群之中的部分个体死亡不会导致基因库消失D.若某基因在种群中比例高,则该基因为显性基因【解析】选D。
蛇是一大类生物,全部蛇有很多种,不是一个种群,A正确。
生态学研究种群关键在于多少问题,即数量问题,B正确。
只要种群不灭绝,基因库就不会消失,C正确。
若某基因的频率高,说明该基因是优良基因,未必是显性基因,D错误。
2.下列关于生物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内斗争、种间斗争都属于生存斗争B.种内斗争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是不利的C.竞争的结果有可能是一方被另一方淘汰D.某种群的a个体与b个体的相互影响不属于共同进化【解析】选B。
凡导致生物被淘汰的因素都属于生存斗争,A正确。
种内斗争(淘汰的是老弱病残)对种群的进化发展是有利的,B错误。
竞争的结果有两种:此消彼长,不相上下;一方被另一方淘汰,C正确。
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内部个体间的关系不构成共同进化,D正确。
3.下列与群落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主要与光照有关B.砍掉乔木,生活在下面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一定会更旺盛C.群落分层现象的形成,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D.群落水平结构的形成与地势、水分等因素有关【解析】选B。
群落垂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A正确。
乔木下方的植物一般是喜阴的,暴露在强光下,不利于它们的生存,B错误。
群落分层有利于生物对光照、空间、资源最大化的利用,C正确。
群落水平结构的形成和水平方向上的环境因素变化有关,D正确。
4.下列关于不可逆(或单向)的生命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是不可逆的B.同一离子借助于载体蛋白通过细胞膜只能是单向的C.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只能单向流动,是不可逆的D.兴奋传递时,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解析】选B。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交汇题型过关练
专题十一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交汇题型过关练1. 以下对于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某丛林的所有蛇, 一般不可以够看作一个种群B. 在生态学研究中, 种群的核心问题是数目问题C.种群之中的部分个体死亡不会致使基因库消逝D.若某基因在种群中比率高 , 则该基由于显性基因【分析】选 D。
蛇是一大类生物 , 所有蛇有好多种 , 不是一个种群 ,A 正确。
生态学研究种群重点在于多少问题 , 即数目问题 ,B 正确。
只需种群不灭绝 , 基因库就不会消逝 ,C 正确。
若某基因的频次高 , 说明该基因是优秀基因 , 未必是显性基因 ,D 错误。
2. 以下对于生物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种内斗争、种间斗争都属于生计斗争B.种内斗争对种群的生计与发展是不利的C.竞争的结果有可能是一方被另一方裁减D.某种群的 a 个体与 b 个体的互相影响不属于共同进化【分析】选 B。
凡致使生物被裁减的要素都属于生计斗争对种群的进化发展是有益的 ,B 错误。
竞争的结果有两种,A 正确。
种内斗争( 裁减的是老弱病残: 此消彼长 , 伯仲之间 ; 一方被另一方淘)汰 ,C正确。
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 种群内部个体间的关系不组成共同进化,D正确。
3. 以下与群落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群落垂直构造的形成主要与光照相关B.砍掉乔木 , 生活在下边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必定会更旺盛C.群落分层现象的形成 , 有益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D.群落水平构造的形成与地势、水分等要素相关【分析】选 B。
群落垂直构造形成的主要要素是光照强度,A 正确。
乔木下方的植物一般是喜阴的,裸露在强光下, 不利于它们的生计,B 错误。
群落分层有益于生物对光照、空间、资源最大化的利用 ,C正确。
群落水平构造的形成和水平方向上的环境要素变化相关,D正确。
4. 以下对于不行逆( 或单向 ) 的生命活动的说法, 不正确的选项是()A.ATP 与 ADP的互相转变过程中, 能量是不行逆的B. 同一离子借助于载体蛋白经过细胞膜只好是单向的C. 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只好单向流动, 是不行逆的D. 喜悦传达时 , 只好由突触前膜开释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分析】选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精选试卷
专题十一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
交汇题型过关练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森林的全部蛇,一般不可以看作一个种群
B.在生态学研究中,种群的核心问题是数量问题
C.种群之中的部分个体死亡不会导致基因库消失
D.若某基因在种群中比例高,则该基因为显性基因
【解析】选D。
蛇是一大类生物,全部蛇有很多种,不是一个种群,A正确。
生态学研究种群关键在于多少问题,即数量问题,B正确。
只要种群不灭绝,基因库就不会消失,C正确。
若某基因的频率高,说明该基因是优良基因,未必是显性基因,D错误。
2.下列关于生物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内斗争、种间斗争都属于生存斗争
B.种内斗争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是不利的
C.竞争的结果有可能是一方被另一方淘汰
D.某种群的a个体与b个体的相互影响不属于共同进化
【解析】选B。
凡导致生物被淘汰的因素都属于生存斗争,A正确。
种内斗争(淘汰的是老弱病残)对种群的进化发展是有利的,B错误。
竞争的结果有两种:此消彼长,不相上下;一方被另一方淘汰,C正确。
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内部个体间的关系不构成共同进化,D正确。
3.下列与群落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主要与光照有关
B.砍掉乔木,生活在下面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一定会更旺盛
C.群落分层现象的形成,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
D.群落水平结构的形成与地势、水分等因素有关
【解析】选B。
群落垂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A正确。
乔木下方的植物一般是喜阴的,暴露在强光下,不利于它们的生存,B错误。
群落分层有利于生物对光照、空间、资源最大化的利用,C正确。
群落水平结构的形成和水平方向上的环境因素变化有关,D正确。
4.下列关于不可逆(或单向)的生命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是不可逆的
B.同一离子借助于载体蛋白通过细胞膜只能是单向的
最新精选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