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后一张书信帖

合集下载

苏轼《天际乌云帖》全本附【释文】

苏轼《天际乌云帖》全本附【释文】

苏轼《天际乌云帖》全本附【释⽂】苏轼《天际乌云帖》苏轼《天际乌云帖》《天际乌云帖》,记载的是官妓周韶的故事。

这件事发⽣在宋神宗年间,当时⼤⾂苏颂到杭州公⼲,知州陈襄设宴招待,由官妓周韶侍宴。

周韶在宴席间请求苏颂帮他落籍,苏颂当即指着廊下笼内的⽩鹦鹉说道:“若能以它为题吟⼀⾸好诗,我就替你向陈太守求情。

”周韶便⾃⽐为笼中⽩鹦鹉,提笔写道:“陇上巢空岁⽉惊,忍看回⾸⾃梳翎。

开笼若放雪⾐⼥,长念观⾳般若经。

”诗成,众⼈为之喝彩。

当时苏轼也在场,便说明当时周韶正在居丧,因此着⽩⾐,周韶因此脱籍。

周韶在临⾏之前,同为官妓的胡楚与龙靓各赠诗⼀⾸,胡楚写道:“淡妆轻素鹤翎红,移⼊朱栏便不同。

应笑西园桃与李,强匀颜⾊待秋风。

”龙靓写道:“桃花流⽔本⽆尘,⼀落⼈间⼏度春。

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做武陵⼈。

”这两⾸诗也颇有深意,可见宋朝官妓⽂采⾮凡,完全可以和当时的诗词名家媲美。

后来苏轼也曾作诗⼀⾸《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违。

花开后院还空落。

燕⼊华堂怪未归。

世上功名何⽇是,樽前点检⼏⼈⾮。

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笼放雪⾐。

)“记得⾦笼放雪⾐”与周韶的诗“开笼若放雪⾐⼥”遥相对应,⼤概就是对这件事的回忆吧。

《天际乌云帖》⼜称《嵩阳帖》,苏轼诗⽂⼀章,⾏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纲,有翁⽒题跋。

共三⼗六⾏,计三百零七个字。

藏处不详。

此帖⽆年款,据清翁⽅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笼放雪⾐”句,并⾃注云:“杭⼈以放鸽为太守寿。

”此正是帖中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称誉之。

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事,正应放鸽为寿。

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

翁⽒⼜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不知为谁⽽作也?和⼀⾸》。

此事在苏轼⾃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译文:释智永的字,笔力深沉稳健,字体兼具众体之妙,精妙到了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如同读陶渊明的诗,初读好似平淡无奇,反复吟诵,才能品出它的奇妙意趣。

现在法帖中有道“不具释智永白”的,误收在了王羲之部中,但也并非释智永的字。

说“谨此代申”,这是唐末五代流行之语罢了,而且字也不精巧。

欧阳询的字,美观紧严超出众人,(他)尤其擅写小楷,朝鲜派使臣求购他的字,高祖感叹说:“他们看欧阳询的字,以为他是身材健壮高大之人。

”这就是不懂书法的缘故。

大凡字如其人,欧阳询相貌丑陋,聪明过人,现在看他的字,刚硬峭拔规矩严谨,这正与他的相貌相符。

柳公权的字,本承袭颜真卿,却又能自出新意,一字可价值百金,此话不假。

他说为人正直写字就端正,并非只是一句委婉的规劝,道理本就如此。

世上的小人,字虽然写得精美,但其神情终不免会有逢迎谄媚之态,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就像韩非子所说的“邻人疑斧”,或许真就是这样?但到让人看见他所写的字还是会厌恶他的地步,那么其人品就可想而知了。

苏轼尺牍高清附释文

苏轼尺牍高清附释文

苏轼尺牍高清附释文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赵孟頫绘苏东坡像苏轼《北游帖》纸本行书26.1×29.5cm元丰元年(1078)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轼启。

辱书,承法体安隐,甚慰想念。

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

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

不宣。

轼顿首,坐主久上人。

五月廿二日。

苏轼《新岁展庆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

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

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

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

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

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

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

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

季常先生文阁下。

正月二日。

另纸行书: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

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

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

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

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苏轼《职事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轼启。

衮衮职事,日不暇给,竟不获款奉,愧负不可言。

特辱访别,惋怅不已。

信宿起居佳胜。

明日成行否?不克诣违,千万保重、保重!新酒两壶,辄持上,不罪浼渎。

不一一。

轼再拜主簿曹君亲家阁下。

八月十九日。

苏轼《阳羡帖》旅顺博物馆藏释文: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末足伏腊。

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

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

冗事时渍高怀,想不深罪也。

轼再拜。

苏轼《题王诜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晋卿为仆所累,仆既谪齐安,晋卿亦贬武当。

饥寒穷困,本书生常分,仆处之不戚戚。

尊丈帖(苏轼传世书法)

尊丈帖(苏轼传世书法)

尊丈帖(苏轼传世书法)尊丈帖(苏轼传世书法)释文尊丈不及作书。

近以中妇丧亡,公私纷冗,殊无聊也。

且为达此恳。

轼又白。

苏轼书于元祐八年(1093)。

纸本。

行书,信札一则。

凡三行,计28字。

26.1厘米×18.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致杜氏五札之五》。

“尊丈”大约指杜道源或其亲家,如是,此札便是致其子杜孟坚的。

杜君懿乃东坡伯叔辈,治平三年苏洵卒时,已五十八岁,到元枯末,已近三十年,即使在世,亦非可以常通书信之人。

“中妇”,乃指东坡第二子苏迨之妇。

其本集《祭迨妇欧阳氏文》云:“以中子求婚于汝。

”乃是“太师文忠公”欧阳修之孙女妻于苏迨。

苏辙元裙四年末所撰《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时,称“孙女七人……:次许嫁承务郎苏迨:云云。

又,元皊六年九月,苏轼赴颉时,作《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时仍称:“敢以中子,请婚叔氏。

”苏与欧阳氏联姻大约在七年,过一年则天亡,即亡于元皊八年八月苏轼妻同安郡君王弗之后,至苏轼赴定州任之间。

《东坡纪年录》:“元祐八年癸酉。

八月一日,夫人王氏卒。

”本集《书金光明经后》云:“轼之幼子过,其母同安郡君王氏讳闰之,字季章,享年四十有六。

以元祜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殡于城西惠济院。

”而《祭迨妇欧阳氏文》亦云:“以吉日良辰殡汝于京城之西惠济之僧舍。

”故本集《舆子安兄七首之七》有“某亦为一年两丧,困于医药殡敛”云云,当指此元皊八年之事。

元祐八年乃多事之秋。

刚从外任回到京城不久的苏轼,又遭到朔党之徒黄庆基、董逸复等的“弹奏”,乞补外又不得;九月三日,宣仁后崩;哲宗亲政,“人怀顾望,中外洵洵,宰相不敢言,公与范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上谏箭、累奏不报”;当月即出帅中山。

给哲宗当了六年老师,临行拟陛辞,哲宗不见。

故札中云“公私纷冗,殊无聊也”,便是当时苏东坡所处环境和心境的实情。

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致杜氏五札》按云:“其时约在元皊初,时东坡为翰林学士,所以全家在汴京。

“此论尚欠确切。

与日仁书帖原文及释文

与日仁书帖原文及释文

与日仁书帖原文及释文摘要:1.介绍《与日仁书帖》的背景和作者2.阐述《与日仁书帖》的内容及其文化价值3.提供《与日仁书帖》的原文及释文正文:《与日仁书帖》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一部作品,它是苏轼写给他的好友日仁的一封信。

这封信以书法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了书法史上的一部杰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书法自成一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书法作品《与日仁书帖》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

《与日仁书帖》的内容主要是苏轼写给他的好友日仁的一封信,信中谈论了一些日常琐事,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这封信以其优美的文字和精湛的书法,展现了苏轼的高尚品质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与日仁书帖》原文及释文如下:原文:“日仁兄:别来无恙,家和国泰。

今遣此书,聊表衷意。

轼谨上。

”释文:“日仁兄:分别以来,没有疾病,家里和国家都安定。

现在写这封信,只是想表达我的真诚心意。

苏轼敬上。

”“仁兄:近日有何高见?久疏问候,想已安康。

轼百忙之中,仍时时挂念。

敬祝冬安。

轼上。

”释文:“仁兄:最近有什么新的见解吗?很久没有问候你了,希望你一切都好。

我在忙碌之中,仍然时时挂念你。

敬祝冬天平安。

苏轼敬上。

”“顿首再拜,书不尽言。

轼顿首。

”释文:“敬礼再拜,书信无法完全表达我的心意。

苏轼敬礼。

苏东坡《寒食帖》赏析。

苏东坡《寒食帖》赏析。

苏东坡《寒⾷帖》赏析。

夸夸说 2019-04-12 20:23:37他是⽂豪中的⼤吃货,能⼀⼝⽓吃下300颗荔枝!他是⽂豪中的发明家,听说为了研制⼀种墨,不⼩⼼把⾃⼰家房⼦给烧了!他就是:苏轼苏轼像(赵孟頫画)苏轼,北宋书法四⼤家之⾸,他可算是整个宋朝写字最厉害的⼀个⼈,可是,字怎么会写的这么“丑”呢?▼苏轼就说了,我这个字很特殊啊,颜真卿那个叫颜体,柳公权的叫柳体,我这个字呢,叫⽯压蛤蟆体!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的,⼈⼈都在炫耀⾃⼰书法俊美的时候,他确说⾃⼰的书法是“⽯压蛤蟆体”,是被⽯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

▼《寒⾷帖》据说是苏轼唯⼀存世的书法作品,世⼈给予了它“天下第三⾏书”的美誉,其实是未经修饰的“草稿”。

⾏书与楷书不同,⾏书追求当下的随性与意外,把不受可以控制的情感流露作为重点,让书法线条随⼼情变化⾃由发展。

《寒⾷帖》《寒⾷帖》是苏轼在⼈⽣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到了湖北黄州,⽣活⾮常窘迫,每天开荒种地,⾃耕⾃⾷,⽆⽐寂寞。

⽽不久前陪伴⾃⼰从⼩到⼤的乳娘也突然过世。

这是谪居第三年的⼀个寒⾷节,阴⾬绵绵,看见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苏轼⼼中那个悲凉...于是,就写了这⾸诗▼⾃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我来黄州,已经过了三个寒⾷节了,年年都惋惜这春天都要过去了,但春天不容惋惜,春天还是⼀样逝去。

你看他叠字“年”,最后⽤⼀个点来表⽰,因为是⼿稿,苏轼也很随性,⼀个点就带过去了。

就像⼀个⾳符,像咱们看印刷字的时候,绝对看不到的韵律节奏。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今年的⾬特别多,让⼈愁苦,像是秋天⼀样萧瑟寒寥。

卧病的诗⼈,看故乡的海棠,从繁花盛开到萎谢凋零,红如胭脂⽩如雪的花瓣,⼀⼀坠落污泥。

“卧”“闻”⼆字,正是“⽯压蛤蟆”,扁平,难堪,破烂,这或许正是他亲⾝经验到的⼈⽣,正是他要讲述的⼈⽣。

“卧闻”苏轼的⽂章写得⼀等⼀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这是稀世奇才!这个稀世奇才也不会收敛⾃⼰。

苏轼书信九篇

苏轼书信九篇

苏轼书信九篇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豪放派词的代表。

下面店铺整理了苏轼书信九篇范文,供您参阅!【答秦太虚书】轼启。

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

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

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

已借得本州大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

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

此后纵复出従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此书到日,恐已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亹亹焉来逼人矣。

如我辈,亦不劳逼也。

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

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当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

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公择近过此,相聚数日,说太虚不离口。

莘老未尝得书,知未暇通问。

程公辟须其子履中哀词,轼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

但得罪以来,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若复一作,则决坏藩墙,今后仍复衮衮多言矣。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乂挑取一块,即藏去乂,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忝,至数日不厌。

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

苏轼被贬潮州写给家人的信

苏轼被贬潮州写给家人的信

苏轼被贬潮州写给家人的信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刑满后被贬到黄州,这时候苏轼和家人已经有半年没见面了,苏轼到黄州后,曾以词的形式给妻子王闰之写了一封信,名为《南歌子·感旧》。

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

半年眉绿未曾开。

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

尊前一曲为谁哉。

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离开家刚好半年,想到半年前在湖州任上,苏轼突然被逮捕,家也被抄了,一家人几乎吓死,哭声震天。

据《东坡志林》记载:看到丈夫被带走,王闰之哭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东坡为了安慰妻子,便回头说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呼?”杨处士是宋真宗时期的一个隐士,因为不愿应诏入京而被押到朝中。

真宗问他能否作诗,他答曰“不能”。

真宗又问他临行时有无人作诗送行,杨处士便回答说:“没有。

只有老妻作了一首绝句:“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吟诗。

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真宗听后大笑,便放了杨处士回家。

王闰之听到丈夫如此说话,“不觉失笑”,二人这才分手作别。

这个生死离别的场面既表达了苏轼的旷达和幽默,也显示出夫妻相互之间极深的了解。

苏轼这首词既向妻子倾诉了被抓、受诬、遭贬的痛苦及满腔怨愤,又想象、推测妻子半年来一定是“眉绿未曾开”,满腹忧愁。

既说“春雨”、“温风”到来,灾难过去,自己心情渐渐好转,以免妻子担忧挂念,最后一句表明苏轼急切希望妻子能来黄州团聚,思念妻子之情尽显。

所谓患难见真情,谁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灾难也是机缘,它会让爱的火花更灿烂温馨。

这绵绵的情愫,殷殷的思念,今天读来都让人叹息和感动,真该感谢当时没有电话、手机、电子邮箱等高科技的玩意,才让这屡屡的真情美意借文字保存下来,供今天的我们咀嚼回味。

苏轼书法墨迹《天际乌云帖》又名《嵩阳帖》全卷附跋文释文

苏轼书法墨迹《天际乌云帖》又名《嵩阳帖》全卷附跋文释文

苏轼书法墨迹《天际乌云帖》又名《嵩阳帖》全卷附跋文释文汉府文娱 2019-11-07 10:04:49“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

”此蔡君谟《梦中》诗也。

仆在钱塘,一日谒(陈)述(古),邀余饮堂前小合中。

壁上小书一绝,君谟真迹也。

“约绰新娇生眼底,侵寻旧事上眉尖。

问君别后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又有人和云:“长垂玉筋残妆脸,肯为金钗露指尖。

万斛闲愁何日尽,一分真态更难添。

”二诗皆可观,后诗不知谁作也。

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常与君谟斗,胜之。

韶又知作诗。

子容过杭,述古饮之,韶泣求(落)籍。

子容曰:“可作一绝,”韶援笔立成、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

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

”韶时有服,衣白,一坐嗟叹,遂(落)籍。

同辈皆有诗送之,二人者最善。

胡楚云:“淡妆轻素鹤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

应笑西园旧(桃)李,强匀颜色待东风。

”龙靓云:“桃花流水本无尘,一落人间几度春。

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

”固知杭人多惠也。

只今谁是钱塘守,颇解湖中宿画船。

晓起斗茶龙井上,花开陌上载婵娟。

白乐天、蔡君谟、陈述古、苏子瞻皆杭守也。

老却眉山长帽翁,茶烟轻扬鬓丝风。

锦囊旧赐龙团在,谁为分泉落月中。

三生石上旧精魂,解后相逢莫重论。

纵有绣囊留别恨,已无明镜着啼痕。

能言学得妙莲华,赢得春风对客夸。

乞食衲衣浑未老,为题灵塔向金沙。

丹丘柯敬仲,多蓄魏晋法书。

至宋人书,殆百十函,随以与人,弗留也。

它日,独见此轴在几格间,甚怪之,及取观,则吾坡翁书蔡君谟梦中诗及守居(阁)中旧题也。

第三诗以为不知何人作,其轩辕弥明之流欤。

陈太守放营妓三诗,亦辱翁翰墨。

传流至今,信亦有缘耶。

卷后多佳纸,敬仲求集作诗识其后,赋此四首。

是日试郭玘墨,但目疾转深,不复能作字,又不知年岁后虽若此者,亦尚能作否?临楮慨然。

至顺辛未二月望日,蜀人虞集书。

山中覆鹿拾蕉叶,眼底生花二月明。

不道人生俱梦里,新诗犹话梦中情。

苏轼行书作品《渡海帖》的赏析

苏轼行书作品《渡海帖》的赏析

苏轼行书作品《渡海帖》的赏析
苏轼(1037-1101)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
的行书作品以豪放、奔放、潇洒见长,被誉为“苏子狂草”。

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渡海帖》。

《渡海帖》是苏轼在海上旅行时所作的一幅行书作品,其内容
表现了苏轼在海上的壮阔场景和豪情。

整幅作品以“渡海”为主题,以潇洒奔放的笔法勾勒出了波涛汹涌的海面和狂风大作的景象,表
现了苏轼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渡海帖》中,苏轼运用了横平竖直的笔势,将海浪、风云、船帆等元素生动地表现出来,整体气势磅礴,富有激情和力量感。

他的笔墨自由奔放,线条流畅有力,表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个性和
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

此外,苏轼在《渡海帖》中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法,如断笔、
挥洒、点画等,使得整幅作品更富有变化和张力。

他的用笔轻重得当,虚实相间,使得作品在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上都达到了很高的
水平。

总的来说,《渡海帖》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的豪情壮志和艺术境界。

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以自由奔放的笔墨表现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狂放不羁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价值,更是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魅力。

苏轼在监狱中写给苏辙的信

苏轼在监狱中写给苏辙的信

苏轼在监狱中写给苏辙的信
关于苏轼在监狱中写给苏辙的信,其诗作《狱中寄子由二首》字数超过400字,该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这两首诗送给弟弟苏辙。

其中一首为: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皇帝的敬仰,对自己遭遇的悲叹,以及对兄弟情谊的珍视。

他希望与弟弟苏辙世世为兄弟,并期待来生继续未了的情缘。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黄州寒食帖》是唐代书法家苏轼于元丰五年( 1082年)四月十九日( 4月29日)在黄州时所写的一封书信,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品通篇书法气息平和简静,如同将至未至的节气一样,充满着春天来临前的气象。

细察全帖,起笔、运笔,收笔,顿挫有致,笔势委婉含蓄,既不激越,又不呆滞,提按顿挫,曲尽其妙。

虽字字独立,但却能顾盼呼应,前后关照,通篇浑然一体,打成一片。

通过分析得知,《黄州寒食帖》可归纳为以下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李清照。

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东京,徽、钦二帝被俘,高宗赵构南渡长江,临时以建康为都城。

由于李清照是济南章丘人,且“元祐党籍”的碑文中就有她父亲李格非的名字,又由于苏轼当时与李格非的妹妹有婚姻之约,因此她把《黄州寒食帖》带到了黄州。

李清照的《黄州寒食帖》大约就是在此期间写的。

《黄州寒食帖》为苏轼行书七言诗帖。

全篇文字共13行,计140字。

从内容上看,此帖可分为两部分:前半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过三年。

在这极度的悲愤郁闷中,苏轼尝试着用书法散心,借以调节精神。

他自己说:“余披玩数(duo)日,初以为足下无一点尘土之气,及再观之,但觉烟润郁积,略有微茫之意,似乎欲绝,而实不欲绝。

绝,则无意态;不绝,又觉躁人神气,岂复有丰姿媚态耶?”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他偶然兴发,便写下了《黄州寒食诗帖》。

从笔法上看,前面十行,起收笔较重,中间四行,起收笔较轻。

其运笔的特点是:起笔藏锋,逆入回收;中间行笔,运转灵活;收笔出锋,显得沉着痛快。

再加上文字用笔的提按、使转、顿挫,更增加了线条的内在韵律美。

正如黄庭坚评价:“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从结体上看,此帖无复杂的偏旁部首,也无大的造型变化,但字与字之间的错落穿插,却使它具有一种天然的情趣和情调。

观赏全篇,就如欣赏一幅表现晚春景色的小品画。

书法赏评家们在欣赏此帖时所获得的审美享受是多方面的。

(北宋)苏轼行书《东坡与民师书真迹》又名《答谢民师书》

(北宋)苏轼行书《东坡与民师书真迹》又名《答谢民师书》

(北宋)苏轼行书《东坡与民师书真迹》又名《答谢民师书》(北宋)苏轼行书《东坡与民师书真迹》又名《答谢民师书》苏轼行书长卷《东坡与民师书真迹》纸本,纵27厘米横9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由儋州内调,九月过广州。

谢民师以诗文求教,二人相处甚洽。

此卷为苏轼离广州后写给谢民师的第二封信。

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见解,特别阐发了艺术传达的规律:一是要“文”,“言之不文,则行而不远”;二是要“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

但艺术传达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使物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

艺术传达还要讲求方法,他主张以平和的言辞抒情达意,“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就会“文理自然”。

批评了扬雄“好为艰深之辞”、只在雕篆上下功夫的作法。

这些见解都是十分精当的。

现存墨迹已阙文章篇首部分。

谢民师,名举廉,新淦(今江西新淦县)人。

元丰八年(1085)进士,后在广东任推官。

《答谢民师书》苏轼原文: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

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

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

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

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书法作品

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书法作品

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书法作品桑榆之末,夕阳西下,余光斜照,映照在屋檐下的一方白纸上。

这是东坡居士在一个宁静的黄昏时刻,以他独特的书法艺术创作的一幅作品。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东坡居士,即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其豪放洒脱、自由自在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而《桑榆之末景》则是他晚年创作的一幅代表作品,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这幅作品以行草书的形式呈现,笔画简练而有力,墨色浓淡相间,给人以一种恬静、悠远的感觉。

整个作品以桑榆之景为背景,通过书法的表现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展现了东坡居士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在作品的上方,东坡居士以大字书写了“桑榆之末景”几个字。

这几个字以其豪放的笔势和独特的布局,展现了东坡居士的个性和才情。

字体的形态自由而不拘泥于规矩,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这些字以其独特的韵味,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作品的下方,东坡居士以小字书写了一首诗。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东坡居士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整个作品的布局和结构都非常精致,每一个字、每一笔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和考量。

东坡居士以其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才情,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创作出了这幅独特的书法作品。

《桑榆之末景》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东坡居士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体现。

通过这幅作品,东坡居士告诉我们,人生如同桑榆之景,短暂而美丽,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总结起来,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书法作品是一幅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的经典之作。

通过独特的书法艺术手法,他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创作出了这幅独特的作品。

这幅作品以其豪放洒脱、自由自在的风格,展现了东坡居士的个性和才情。

通过这幅作品,东坡居士告诉我们,人生如同桑榆之景,短暂而美丽,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苏东坡行书墨迹帖归去来兮辞

苏东坡行书墨迹帖归去来兮辞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从苏轼题跋《书后》解读出的宋人世界】 清华附小苏轼的题跋

【从苏轼题跋《书后》解读出的宋人世界】 清华附小苏轼的题跋

【从苏轼题跋《书后》解读出的宋人世界】清华附小苏轼的题跋关键词:苏轼题跋《书〈黄泥坂词〉后》宋人世界摘要:题跋属朝堂之外的私人创作,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学术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文人的精神面貌。

苏轼题跋《书〈黄泥坂词〉后》全篇不发议论,以自然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宋人丰富而高雅的情趣世界、悠游闲雅的精神追求。

“题跋”是以诗文、典籍、书画、器物为载体,并对载体关涉的人事物进行评价、考证、解读、感发的文字。

由于在发展初期直接附于载体之后、受到原件书写余地的限制,所以篇制短小、寥寥数语。

唐宋以后,题跋开始打破限制,篇幅也可长可短。

这种变化给文章立意带来的影响就是著者可以借题发挥,载体仅仅成为一个引子,借以引出著者对载体关涉的人事物的感发与评价。

这样一来,题跋的内容就变得尤为博杂,不仅可以与各类载体相结合、极具包容性和生命力,又可以评文论艺、记人怀旧、怡情遣兴、抒怀寄慨,展示文人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属于私人创作的题跋时常作为珍贵的资料被我们拿来印证历史或解析古人思想,如果同一时代的创作数量繁多,甚至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学术文化的发展程度①和精神面貌。

因此,当读到这些古代题跋的时候,我们能够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历史、解读出一个活生生的文人世界。

在历代题跋作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首推苏轼、黄庭坚。

“凡人物、书画,一经二老题跋,非雷非霆、而千载震惊,似乎莫可伯仲”②。

二人大大开拓了题跋文的境界,使题跋的载体遍及经史子集、诗文书画,而一些记游、书事之作更广及笔墨纸砚、琴曲酒茶,乃至山川寺宇、逸闻掌故、风物习俗,可谓无所不包。

同时,题跋的文学性、可读性也在二人手中得到了大大提高,因为在融入了个人独特的本性与品味之后,题跋就成为作者心情、心境、思绪的流露,往往令人回味无穷,饶有兴趣。

在苏轼的散文创作中,题跋的数量极为可观。

据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统计,苏轼题跋有正文574篇、佚文汇编105篇、佚文汇编拾遗42篇、佚文汇编拾遗补2篇,另有存疑者数篇。

(宋)苏轼---《阳羡帖》

(宋)苏轼---《阳羡帖》

(宋)苏轼---《阳羡帖》【友情提示】:移动图片文件较大,请稍等片刻、或刷新即可显示《阳羡帖》简介:行书;纸本;纵27.6厘米,横22.7厘米;共8横68字;藏于旅顺博物馆。

《阳羡帖》欣赏:这是一则信礼,亦称《买天阳羡帖》。

《阳羡帖》释文: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

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知此不详云也。

冗事渍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

关于苏轼《阳羡帖》有关问题的考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却为后人留下大量的诗文、尺牍、墨迹,成为今人研究苏轼的生平及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旅顺博物馆收藏的《阳羡帖》,即由苏轼书写,帖中内容交待了苏轼人生中鲜为人知的经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阳羡帖》的流藏经历《阳羡帖》(图一)为纸本,纵27.5厘米,横22.6厘米。

全文68字,行书。

它与来復[1]的跋文(图二)装裱在一起,形成一幅手卷。

《阳羡帖》及来復跋文的字里行间钤满印章,其中,来復自押印三方,元明清三代的私人收藏印38方,清宫鉴藏玺14方。

通过这些印章,我们可以了解《阳羡帖》的流藏情况。

自元代起,它已经进入收藏家的视野,郭畀、陆友都曾经是它的藏主;到了明代,它曾经沈周、崔深和项元汴收藏;清代初年,收藏家元揆曾经收藏《阳羡帖》,乾隆年间,《阳羡帖》流入宫廷,被清宫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第七册。

《阳羡帖》是清宫散佚之物。

溥仪曾将它同其它大量书画一起携至长春伪皇宫小白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溥仪仓皇出逃,小白楼所藏书画大量散失。

1962年,大连文物店从辽南民间征集《阳羡帖》,1963年转藏旅顺博物馆。

据《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在《阳羡帖》的引首有乾隆皇帝“御笔章草书用东坡韵,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诗文不录),在诗的结尾,乾隆皇帝自注曰:“适得东坡买田阳羡帖,妍丽绝伦,与烟江诗画相辉映,可称天然巧合。

经典法帖宋·苏轼《归安园丘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苏轼《归安园丘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苏轼《归安园丘帖》(高清版)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州市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宋人尚意。

苏轼的书法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书法创作上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注重对内在精神的追求,追求“我书意造本无法”,擅长写行书、楷书,创作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其中《寒食帖》,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三行书”,最具代表性。

作品欣赏
这是苏东坡写给宫使正议子厚的一封信。

这封信里的子厚,大名叫章惇,是苏轼的多年好友,子厚是章惇的字。

▲ 宋·苏轼《归安园丘帖》
(25.6cm*31.1cm)
轼启。

前日少致区区,重烦
诲答,且审
台侯康胜,感慰兼及。

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
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

但恐
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尔?无缘
一见,少道宿昔为恨。

人还,布
谢不宣。

轼顿首再拜
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

十二月廿九日。

用笔率真自然,字体舒展,大小随意,和谐相生,有着苏氏风格的雍容气度,书写畅达,感情饱满,一气呵成,挥洒自如。

行行字数不等, 字字独立, 笔断意连, 具有浓郁的书卷之气。

结体肥厚而不臃肿, 墨色稳重, 观之如浴春风。

苏轼阳羡帖译文

苏轼阳羡帖译文

苏轼阳羡帖译文
苏轼的《阳羡帖》是一封写给友人的信札,全文如下:
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

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

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

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

轼再拜。

译文如下:
我(苏轼)虽然已经在阳羡买了田地,但也不够用于祭祀(伏腊:古代冬夏两种祭祀的名称)。

禅师以前说过在邻庄准备了田地,结果怎么样了呢?我委托得之(苏轼的朋友)去商议经办这件事。

景纯家的田地,也请得之商议经办,此事就不详说了。

为这点琐事不时的打扰您,您大人大量,想来必定不会怪罪我。

苏轼再拜。

《阳羡帖》虽然字数不多,但充分展现了苏轼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坦诚相待。

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困扰,也毫不吝啬地称赞了友人的慷慨和帮助。

整封信札语言简练,但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的书法艺术和人际交往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最后一张书信帖《邂逅帖》
是年四月二十八日,苏轼行至金陵后,给故友杜孟坚写了一封信,言故友时隔八年,江上重逢,感慨“怀仰世契,感怅不已”。

三个月后的一天,苏轼离开了人世,这封信后来成为了苏轼,现存最后一件作品。

苏轼《邂逅帖》(又称《江上帖》)
规格 30.3cm×3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一、
轼启。

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怀仰世契,感怅不已。

辱书,且审起居佳胜。

令弟爱子,各想康福。

余非面莫既,人回匆匆不宣。

轼再拜知县朝奉阁下。

四月廿八日。

二、
轼启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怀仰。

世契感怅不已,厚书且审。

起居佳胜,令弟爱子各想康福,余以面莫既人回,忽忽不宣。

轼再拜知县朝奉阁下,四月廿八日。

《江上帖》用笔雄健用墨浑厚,结字精美章法自然谐和宋代吴正仲跋此手札“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
但观此帖笔力时见颤动已显垂暮老态但正是这老病之态才更显它的情感冲击和魅力
--《江上帖》高清单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