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解方程_七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
2.学生能够掌握在方程中应用等式的性质解题的方法。
3.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等式的定义及性质。
2.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形式。
四、教学步骤1. 开场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理解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10分钟)1.教师介绍等式的定义及性质,讲解等式的传递性、对称性和反对称性。
2.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以及在解方程时等式的应用。
3. 练习基本的解方程方法(20分钟)1.教师通过示范解一些基本的方程,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进行练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4.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5分钟)1.通过教师给出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将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形式。
2.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结归纳(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强调要掌握等式的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将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形式。
2.鼓励学生多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2.学生能够掌握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以及在解方程时等式的应用。
3.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4.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形式进行解答。
初一数学教案代数式与方程式
初一数学教案代数式与方程式教案:代数式与方程式教学目标:1. 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读写代数式;2. 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法则,包括合并同类项、展开和化简等;3. 理解方程式的概念,能够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4. 能够应用代数式和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数学》,第一册;2. 课件以及相关练习题;3. 带有代数式和方程式的实际问题;4. 小黑板和白板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导入新知识(5分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会在小黑板上写下几个代数式,然后让学生猜测其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二、代数式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15分钟)1. 代数式的定义:代数式是由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的符号式,它是数的一种普遍概念,可以用字母来代表一个或一类数。
2. 合并同类项:将含有相同字母的项进行合并,例如3a + 4a = 7a。
3. 展开与化简:通过分配律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法则,将一个代数式展开或化简,例如2(x + y) = 2x + 2y。
三、方程式的概念及解决一元一次方程(20分钟)1. 方程式的定义:方程式是含有一个或多个未知数的等式。
其中,未知数表示为字母,通过求解方程式,可以得到未知数的值。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通过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步骤,逐步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例如2x + 3 = 7。
3. 方程式的解释:解释方程式的意义,同时强调方程式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方程式的应用(20分钟)1. 实际问题的转化: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即代数式和方程式。
2. 解决实际问题:将转化后的代数式和方程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 深化应用:逐步引导学生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例如两车相向而行问题等。
五、课堂练习(20分钟)在小黑板上出示一些代数式和方程式的练习题,让学生上台解答,并对答案进行讲解和订正。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学生面对挑战的自信心。
-结合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一元一次方程。
(2)探索新知: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等式的性质,并尝试用这些性质解方程。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总结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以下几类作业:
1.基础巩固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解方程方法,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等式的性质,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例题:
(1)解方程:2x + 5 = 9
(2)解方程:3y - 7 = 2y + 5
七年级数学上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式的性质,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等式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简化方程。
2.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如:线性方程。
3.能够根据方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如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2.提高拓展题:为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布置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推荐7篇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推荐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推荐7篇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共计7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范文五篇星星从不嫉妒太阳的灿烂辉煌,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发光。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范文一教材分析:《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方程中。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解方程的基础,解方程它的移项根据是等式性质1、系数化为1它的根据是等式性质2,解方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
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设计思路:《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利用课件,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练习,动脑思考,完成教学任务。
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复习回顾、设问题导入探索规律、形成解法例题讲解、熟练运算巩固练习、内化升华回顾反思、进行小结达标测试、反馈情况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形如“a·+b=c·+d”形式的方程,体验数学的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b=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去括号的运算规则。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去括号运算方法。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三、教学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2.等式两侧都乘/除以同一个数时等式仍然成立的原理。
四、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具体内容如下:1. 去括号运算去括号运算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前提。
乘法分配律是去括号运算中最基本的运算法则。
下面是一些例题:例题1:2(x+3)=?解:2(x+3)=2x+6。
原式变为2x+6=?例题2:−4(2x−5)=?解:−4(2x−5)=−8x+20。
原式变为−8x+20=?例题3:3(4−a)−2(3−a)=?解:3(4−a)−2(3−a)=12−3a−(6−2a)=3a+6。
原式变为3a+6=?2. 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步骤:•去括号•同类项相加或相减•移项,将未知数的项移到一个侧,将已知项的项移到另一个侧•化简,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系数变为1下面是一些例题:例题1:3x−7=11,求x。
解:首先,去括号得到3x−7+7=11+7。
然后,将−7移到等号右侧,得到3x=18。
最后,将3除到等号右侧,得到x=6。
例题2:7−2x=19,求x。
解:首先,去括号得到7−2x=19。
然后,将7移到等号右侧,得到−2x= 12。
最后,将−2除到等号右侧,得到x=−6。
例题3:2(2x−5)=3(x+4)−1,求x。
解:首先,进行去括号:4x−10=3x+12−1。
然后,将3x移到等号左侧,将−10−1=−11移到等号右侧,得到x=23。
五、教学过程1.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内容。
2.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运算规则。
3.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4.练习不同难度的例题,巩固乘法分配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分析: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化归为x=a(a为常数)的形式。
思考:上述解方程中的“合并”起了什么作用?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回顾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总量=各部分的和”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三、典例精析合并同类项解方程例1.解下列方程:x=68;(2)7x2.5x+3x1.5x=15×46×3(1)2x52解:(1)合并同类项,得1x=22系数化为1,得x=4(2)合并同类项,得6x=78系数化为1,得x=13实际应用例2.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分析:依题意得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观察,可发现这列数的排列规律:后面的数是它前面的数与3的乘积.如果三个相邻数中的第1个记为x,则后两个数分别是3x,9x.解:设所求三个数分别是x, 3x,9x.由三个数的和是1701,得x3x+9x=1701合并同类项,得7x=1701 系数化为1,得x=243,所以3x=729,9x=2187答:这三个数是243,729,2187。
四、巩固练习1.解下列方程:(1)5x2x=9; (2)x 2+ 3x2=7;(3)3x+0.5x=10; (4)7x4.5x=2.5×35.2.某工厂的产值连续增长,去年是前年的1.5倍,今年是去年的2倍,这三年的总产值为550万元,前年的产值是多少?五、课堂小结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2.合并同类项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解方程的过程中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的依据分别是什么?_板书设计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把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x=a 的形式 作业布置 书上第91页第1,3题 同步练习册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
(1)作业书写要求字迹清晰、步骤齐全,便于教师批改和辅导。
(2)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标注关键步骤和易错点,提高解题效率。
(3)作业完成后,学生应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5.家长参与:
(1)建议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家长可适时与孩子讨论方程的相关问题,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简单的代数知识。但在方程这一章节,学生可能会面临以下挑战:对方程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不够熟练,以及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方程的本质,培养学生对方程的兴趣;
七年级数学上册《方程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组成元素,能够识别方程的基本形式;
2.学会使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所学的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数学素养,为后续学习代数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解题思路,讨论如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题,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总结解方程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方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给予个别辅导。
2.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评价和讨论,共同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教案湖北省松滋市沙道观初级中学——周友芬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这种类型的方程;(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3).会处理分母中含有小数的方程。
2、能力目标: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用方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通过埃及古题的情境感受数学文明。
(3).多表扬、多鼓励、营造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氛围。
教学重点: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探究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①不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②注意给分子添加括号。
)教学活动流程:活动1:复习回顾——活动2:典故引入解含有分母且方程一边是多项式的一元一次方程——活动3:突破难点,去分母时多项式一边要添括号——活动4:典例精讲,分子是多项式去分母时要添括号——活动5:突破多项式分子添括号难点,评选最优互助组——活动6:如何查错。
——活动7:学生练习演板, 学生点评。
——活动8:归纳总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各步变形时的注意点——活动9:实战演练竞赛快准解方程——活动10:拓展,解含小数的方程——活动11:反馈化整得——活动12:教学小结——活动13:在乐曲中完成作业第98页练习,习题第3题。
教学设计一、复习回顾1、解方程①7X=6X-4 ;②8-2(X-7)=X-(X-4)鼓励两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自主完成解题,看哪组同学全对的人数最多。
从简单到复杂,巩固所学的解方程知识为去分母做铺垫,并让学生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程序。
①去括号②移项③合并同类项④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1、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10,5与15 4,6与9二、典故导入,激情引趣,探索新知:1、国伦敦博物馆保存着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物----纸莎草文书.这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书中记载了许多与方程有关的数学问题.其中有如下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试问这个数是多少?【师】你能帮古人解决这个问题吗?【生】设未知数列方程来求这个数。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篇1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
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_2+b_+c=0(a≠0)的根_1、_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_1、_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
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_+b_+c=0(a≠0)的两根是_1,_2,那么_1+_2=,_1_2=。
问题6.在方程a_+b_+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 c≥0时,_1+_2=,_1_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优秀7篇)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优秀7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数字型”问题;2.能熟练的通过合并,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进一步学习、体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讨,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并加以解决,同时进一步渗透化归思想。
情感态度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难点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引入牵线搭桥,解下列方程:(1)-5x+5=-6x;(2);(3)0.5x+0.7=1.9x;总结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方法。
引出问题即课本例3问:你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数列的问题吗?教师:出示题目,提出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根据讲评核对、自我评价,了解掌握情况。
探究一:数字问题例3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1.引导学生观察这列数有什么规律?①数值变化规律?②符号变化规律?结论:后面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
2.怎样求出这三个数?①设三个相邻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其它两个数怎么表示?②列出方程:根据三个数的和是-1701列出方程。
③解略变式:你能设其它的数列方程解出吗?试一试。
比比较哪种设法简单。
探究二:百分比问题(习题3.2第8题)某乡改种玉米为种优质杂粮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
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多少元?①若设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x元,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那么今年的收入是_________元;②因为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所以今年的收入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元。
初中数学教案解方程的方法与技巧
初中数学教案解方程的方法与技巧一、教学目标1.理解方程的概念及解方程的意义。
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学会应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概念讲解(1)方程的概念: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中含有等号,等式两边的值相等。
(2)方程的解: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
例如:2x+3=9,将等式两边都减去3,得到2x=6,再将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到x=3,所以x=3是方程的解。
(2)等式两边乘除同一个非零数。
例如:3x/4=9,将等式两边都乘以4/3,得到x=12,所以x=12是方程的解。
(3)等式两边乘除同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
例如:(2x+3)/4=6,将等式两边都乘以4,得到2x+3=24,再依次进行加减和除法运算,得到x=10,所以x=10是方程的解。
3.解方程的常用技巧(1)整体移项法:将含有未知数的项全部移到方程的一侧,常用于合并同类项。
(2)化简法:将复杂的方程简化为易解的方程。
(3)代入法:将一个方程的解代入到其他方程中进行验证。
(4)奇偶性法:根据方程左右两边的奇偶性进行判断。
(5)因式分解法:将方程进行因式分解,找出方程的解。
4.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列方程: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方程的形式。
(2)解方程:根据已知条件解方程,找出方程的解。
(3)验证解:将解代入原方程进行验证。
(4)给出问题的答案:根据题目要求给出具体的解释或答案。
5.练习与拓展(1)练习题:根据给定的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
a)2x+5=17b)3(x-4)=21c)5(x+3)/2=10d)x/4-3=5(2)拓展问题:一辆汽车行驶12小时,其中行驶时间与停车时间之比为3:2,求行驶时间和停车时间各是多少小时?6.小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方程的概念,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024-2025学年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第1课时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5.2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教学目标课题 5.2 第1课时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授课人素养目标 1.会正确利用合并同类项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2.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设计意图回顾等式的性质与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为解方程的学习作准备.【回顾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请大家说一说等式的性质有哪些?(可让学生回答,课堂上一起回顾)2.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1)a+2a-4a;(2)-6xy-5+2yx+xy-3.(1)-a;(2)-3xy-8.【教学建议】回顾旧知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忘记等式性质中“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识别同类项,是否漏掉了负号.活动二:交流讨论,学习新知设计意图学习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探究点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材P120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所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问题1 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吗?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则去年购买计算机2x台,今年购买计算机4x台.根据“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可以得到如下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列得方程x+2x+4x=140.问题2观察方程,等号左边有3个含x的未知数项,不能直接利用等式性质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利用什么知识,将这个方程转化一下,以便顺利地求解呢?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把含有x的项合并同类项,得7x=140.问题3你能进一步求出方程的解吗?系数化为1,得x=20.因此,前年这所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思考(教材P120思考)上面解方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合并同类项是一种恒等变形,通过合并同类项,减少项数,进而将方程转化为更接近x=m的形式.【对应训练】教材P121练习第2题.【教学建议】给学生说明,“系数化为1”指使方程由ax=b(a≠1)变形为x=m,它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系数化为1时,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种错误:(1)颠倒除数与被除数的位置;(2)忽略未知数系数的符号.【教学建议】结合解方程的过程,让学生思考有关步骤(合并同类项)的作用,是为了反复渗透“解方程就是要使方程不断向x=m(常数)的形式转化”的化归思想.活动三:熟练运用,巩固提升设计意图巩固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强化运算能力.例1(教材P120例1)解下列方程:(1)2x-52x=6-8;(2)7x-2.5x+3x-1.5x=-15×4-6×3.例2(教材P121例2)有一列数1,-3,9,-27,81,-243,…,其中第n个数是(-3)n-1(n>1).如果这列数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分析:数的排列规律:后一个数=-3×前一个数.某三个相邻数的和:前面的数+中间的数+后面的数=-1701.解:设所求三个数中的第1个数是x,则后两个数分别是-3x,9x.由三个数的和是-1701,得x-3x+9x=-1701.合并同类项,得7x=-1701.系数化为1,得x=-243.所以-3x=729,9x=-2187.答:这三个数是-243,729,-2187.【对应训练】教材P121练习第1,3题.【教学建议】给学生总结:例1中,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同类项有两类,即含未知数的一次项和常数项.这两类都需要合并.【教学建议】让学生认识到: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含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时,通常先设其中一个为x,再根据其他未知数与x的关系,用含x的式子表示这些未知数.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随堂训练】见《创优作业》“随堂小练”册子相应课时随堂训练.【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今天我们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2.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3.系数化为1的依据是什么?4.含多个未知数时,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教材P130习题5.2第1(1)(2),14题.2.《创优作业》主体本部分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5.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1)合并同类项(2)系数化为1教学反思本节课先帮学生回顾等式的性质以及合并同类项的相关知识,为学习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作准备.教学中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灌输了将方程不断转化为x=m(常数)形式的化归思想,这一思想在后面几节课的学习中还会继续强化.解题大招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将含有未知数的项和常数项分别合并,再结合等式的性质,将方程转化为x=m(常数)的形式,注意计算时不要出错.例1对于方程2y+3y-4y=1,合并同类项正确的是( A )A.y=1B.-y=1C.9y=1D.- 9y=1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m-0.125m=0,得m=0A.由x-3x=1,得2x=1B.38C.x=-3是方程x-3=0的解D.以上说法都不对m-0.125m=0,得0.25m=0,再将系数化为1,得m=0,解析:A.由x-3x=1,得-2x=1,故A错误;B.由38故B正确,D错误;C.x=3是方程x-3=0的解,x=-3不是,故C错误.故选B.例3如果2x与x-3的值互为相反数,那么x的值为多少?解:因为2x与x-3的值互为相反数,所以2x+x-3=0.方程两边加3,得2x+x=3.合并同类项,得3x=3.系数化为1,得x=1.故x的值为1.例4甲、乙、丙三人向某学校捐赠图书,已知这三人捐赠图书的册数之比是5∶8∶9.如果他们共捐了748册图书,那么这三人各捐了多少册图书?解:设甲捐了5x册图书,则乙捐了8x册图书,丙捐了9x册图书.根据题意,得5x+8x+9x=748.合并同类项,得22x=748.系数化为1,得x=34.所以5x=5×34=170,8x=8×34=272,9x=9×34=306.答:甲捐了170册图书,乙捐了272册图书,丙捐了306册图书.培优点月历中的数字问题例例如图是某月的月历,在月历上任意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如果被圈出的三个数之和为51,求中间的那个数.分析:在月历中,每一横行,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1;每一竖列,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7.根据这种数量关系,列方程求解.解:设中间的那个数为x,则被圈出的三个数分别是x-7,x,x+7.根据题意,得x-7+x+x+7=51.合并同类项,得3x=51.系数化为1,得x=17.答:中间的那个数为17.。
初中数学第一册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解方程的步骤详解
初中数学第一册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解方程的步骤详解。
一、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1.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将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移到等号的右侧,使未知数的系数为1。
2.消去未知数的系数:通过运用加减乘除法则,将未知数的系数与常数项分别移到等号两侧,逐步将未知数的系数消去。
3.检验解的正确性:将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解是否符合原方程的要求。
二、解线性方程的方法1.等式法:即,将未知数移到等号一侧,将常数移到等号另一侧,使等号两侧相等得到解。
例如:2x+3=9 变形为 2x=6,最终解得 x=3。
2.前项合并法:即,通过合并同类项,将未知数的系数与常数项进行运算,化简方程后得到解。
例如:6x+3x+4=2x+10 变形为 7x=6,最终解得 x=6/7。
3.因式分解法:通过将方程两边同乘或同除一同样的式子,使其中一个项相加或相减得到解。
例如:3x+4=7x-8 可以变形为 x=3。
4.代数法:即,通过将方程中的一个数为未知数,代入原方程,得到新的等式,并进行求解得到原方程的解。
例如:3(x+2)=5x-4 可以变形为 x=2。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用技巧1.同时乘除法:如果要将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可以省略等号和工作过程的某些步骤,直接影响解的速度和准确度。
例如:如果在 7x+8=22 这个方程两侧同时除以7,得到方程x=2。
2.平方恒等式:可以将等式两边同时平方消去方程中的平方根,从而进一步简化方程式。
例如:如果在x+5=±3 这个方程式两侧同时平方,得到方程 x=-8 或 x=-2。
3.按系数查表:如果方程中未知数系数为整数,可以通过查找已知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得分类似的解。
例如:在 6x+5=47 这个方程中,未知数系数为6,可以将方程改写为 3x+2.5=23.5,然后查一元一次方程 x+1=3 的解得 x=2,进而推导出原方程的解 x=7。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加高效、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节3.1.1,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特点;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基本步骤;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涉及方程的书写规范、解方程的基本步骤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方程的标准形式和移项、合并同类项等解方程的步骤。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方程解法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通过测量物体长度,列出方程求解未知数。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仍然有学生对方程的符号变化、移项等操作不够熟练。这提示我需要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些难点的重复练习和解释。可能需要设计一些更有针对性的习题,或者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使用视觉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最后,我觉得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告诉他们,疑问是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我期待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看到他们如何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中。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解法步骤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初中数学七年级教案:解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初中数学七年级教案:解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解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一、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对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 使用逆运算法则首先,学生需要了解逆运算法则是解方程的基础。
通过逆运算法则,可以推导出方程的解。
例如,方程2x + 3 = 7,学生需要使用逆运算法则将方程变形为x = (7 - 3) / 2 = 2,从而得到方程的解x = 2。
逆运算法则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和关键。
2. 通过正式步骤解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执行。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步骤:a. 将方程中的项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并合并同类项;b. 使用逆运算法则,将方程化简为形如x = a的形式;c. 检验解的正确性,将变量代入原方程验证是否成立。
3. 多种形式的方程除了常见的一元一次方程外,还存在其他形式的方程,例如带括号的方程、含有绝对值的方程等。
对于这些方程,学生需要灵活运用逆运算法则和合适的代数方法进行处理。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解方程的能力。
二、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解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与方程的解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步骤。
下面将介绍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 正确理解不等式的意义在解不等式之前,学生需要正确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不等式的解即满足不等式条件的数值范围。
例如,不等式2x - 3 < 7,学生需要找到满足该不等式的x的取值范围。
这种理解对于学生进一步解决不等式问题非常重要。
2. 分类讨论不同的不等式形式需要采用不同的解法。
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使用逆运算法则解决。
而对于某些高阶不等式,如二次不等式,可能需要考虑不等式的性质和图像来解决。
学生需要根据不等式的形式进行分类讨论,采取合适的解法。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优秀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优秀5篇)元一次方程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认识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公式变形。
4.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公式变形例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公式变形。
教学难点:(1)对字母函数的理解,并能准确区分字母系数与数字系数的区别与联系。
(2)在公式中会准确区分未知数与字母系数,并进行正确的公式变形。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提出问题: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在学生答的基础上强调:(1)“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次数是1.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1)去分母、去括号。
(2)移项——未知项移到等号一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另一边。
注意:移项要变号。
(3)合并同类项——提未知数。
(4)未知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从而解得方程。
(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一个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ax=b(a≠0).让学生讨论:(1)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是什么?(a、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2)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它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个方程满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所以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强调指出:ax=b(a≠0)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已知数是a、b(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
(三)新课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ax=b(a≠0)中对于未知数x来说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今天我们就主要研究这样的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册解方程_七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2、理解移项的概念;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准备:1、投影仪、投影片。
2、天平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①5x+6=9x②3x+5③7+5×3=22④4x+3y=2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①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二)、讲解新课:1、等式性质1:出示天平称,在天平平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x+2=5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 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一般是含x的项集中到方程的左边,使方程的右边不含有x的项),此题的关键是两边都减去4x。
(解略)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x+2=5 5x=7+4xx=5-2 5x-4x=7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⑵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3、移项: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①移项要变号;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解:移项,得3x-2x=7-4,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练习:书本105页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课堂小结: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③移项法则;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2.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幂的运算性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运用实例导入新课引例一个长方形鱼池的长比宽多2米,如果鱼池的长和宽分别增加3米,那么这个鱼池的面积将增加39平方米,问这个鱼池原来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然后提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求解,同学们在什么地方有问题?要解方程(x+3)(x+5)=x(x+ 2)+39必须将(x+3)(x+ 5)、x(x+2)展开,然后才能通过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整理,这里需要要用到整式的乘法.(写出课题:第七章整式的乘除)本章共有三个单元,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这与前面学过的整式的加减法一起,称为整式的四则运算.学习这些知识,可将复杂的式子化简,为解更复杂的方程和解其它问题做好准备.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首先必须学习幂的运算性质.(板书课题:7.1 同底数幂的乘法)在此我们先复习乘方、幂的意义.二、复习提问1.乘方的意义: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乘方,即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1)34;(2)a3;(3)(a+b)2;(4)(-2)3;(5)-23.其中,(-2)3 与- 23 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 与- 24 呢三、讲授新课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am+n,即am·an=am+n.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四、应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 计算:(1)107×104;(2)x2·x5.解:(1)107×104=107+4=1011;(2)x2·x5=x2+5=x7.提问学生是否是同底数幂的乘法,要求学生计算时重复法则的语言叙述.课堂练习计算:(1)105·106;(2)a7·a3;(3)y3· y2;(4)b5· b; (5)a6·a6;(6)x5·x5.例2 计算:(1)23×24×25;(2)y· y2· y5.解:(1)23×24×25=23+4+5=212.(2) y· y2 · y5 =y1+2+5=y8.对于第(2)小题,要指出y的指数是1,不能忽略.五、小结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六、作业教学设计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意义2.给一个近似数,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痊,它有几个有效数字3.使学生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二)能力训练点通过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培养学生把握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近似数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四)美育渗透点由于实际生活中有时要把结果搞得准确是办不到的或没有必要,所以近似数应运而生,近似数和准确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从实际问题出发,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2.学生学法,从身边找出应用近似数,准确数的例子→近似数概念→巩固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2.难点:正确把握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及它的有效数字的个数.3.疑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个数.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者提出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自己找出类似的例子,教者提出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教者提出近似数的有关问题,学生讨论解决.七、教学步骤(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有10千克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应该怎样分?生:平均每人千克师:给你一架天平,你能准确地称出每人所得苹果的千克数吗?生:不能师:哪怎么分生:取近似值师:板书课题2.12近似数与有效数字【教法说明】通过提出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研究近似数是必须的,是自然的,从而提高学生近似数的积极性(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师出示投影1下列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初一(1)有55名同学(2)地球的半径约为6370千米(3)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有31个省级行政单位(4)小明的身高接近1.6米学生活动:回答上述问题后,自己找出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师: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许多时候只能用近似数你知道为什么吗?启发学生得出两方面原因:1.搞得完全准确有时是办不到的,2.往往也没有必要搞得完全准确.以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例,揭示近似数的有关概念板书:1.精确度2.有效数字: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例如:3.3 有二个有效数字3.33 有三个有效数字讨论:近似数0.038有几个有效数字,0.03080呢?【教法说明】通过讨论学生明确近似数的有效数字需注意的两点:一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二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的数字,教者在有效数字概念对应的文字底下画上波浪线,标上①、②例1.(出示投影2)下列由四舍五入吸到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哪几个有效数字?(1)43.8(2).03086(3)2.4万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者板书.对于近似数2.4万学生又能认为是精确到十分位,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似数与5.4和近似数5.4万中的两个4的数位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教法说明】对于疑点问题,通过启发讨论,适时点拨,远比教者直接告诉正确答案,理解深刻得多.巩固练习见课本122页练习2、3页例2(出示投影3)下列由四舍五入得来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1)21.80(2)2.60万(3)学生活动,教者不给任何提示,请三位同学板演(基础较差些的做第一小题,基础较好的做第二、三小题)其余学在练习本上完成,请一优秀学生讲评同桌同学互相检查评定.【教法说明】①通过本例的教学,学生能进一步把握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②通过分层板演,学生点评,能提高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一、填空1.某校有25个班,光的速度约力每秒30万千米,一星期有7天,某人身高约1.65米,远些数据中,准确数为_________,近似数为____________2.近似数0.1080精确到__________位,有_________个有效数字,分别是____________二、下列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哪几个有效数字:1 32.02 1.5万 3学生活动:学生抢答:【教法说明】抢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四)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小结(1)有效数字的意义及两个注意点;(2)带单位的近似数(为2.3万)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求法.八、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题中的效,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小明到书店买了10本书(2)中国人口约有13亿(3)一次数学测验中,有5人得了100分(4)小华体重约54千克2.填空题(1)3.14精确到________位,有_________有效数字(2)0.0102精确到_________位,有效数字是__________(3)精确到__________位,有效数字是___________3.选择题(1)下列近似数中,精确到千位的是()A.1.3万B.21.010C.1018D.15.28(2)有效数字的个数是()A.从右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算起B.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算起C.从小数点后的第一个数字算起D.从小数点前的第一个数字算起九、布置作业课本第124页A组l.十、板书设计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难点是解法的灵活运用.能够熟练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是进一步学习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以及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的基础.1.方程组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的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这样的方程组就是三元一次方程组.2.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仍是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元,即通过消元将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3.如何消元,首先要认真观察方程组中各方程系数的特点,然后选择最好的解法.4.有些特殊方程组,可用特殊的消元方法,有时一下子可消去两个未知数,直接求出一个未知数值来.5.解一次方程组的消元“转化”基本思想,可以推广到“四元”、“五元”等多元方程组,这是今后要学习的内容.二、知识结构三、教法建议1.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时,由于方程较多,学生容易出错.因此,应提醒学生注意,在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出比原方程组少一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原方程组的每一个方程一般都至少要用到一次.2. 消元时,先要考虑好消去哪一个未知数.开始练习时,可以先把要消去的未知数写出来(如教科书在分析中所写的那样),然后再进行消元.在例2中,如果先确定消去,那么这三个方程两两分组的方法有3种;①与②,①与③,②与③.我们可以从中任选2种消去.这里特别要注意选定2种后,必须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如果违背了这一点,所得的两个新方程虽然各含两个未知数,但由它们组成的方程组仍然含有三个未知数,这在实际上没有消元.教学设计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什么是三元一次方程.2.会解某个方程只有两元的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3.掌握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过程中化三元为二元或一元的思路.(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确定消元方法、消元对象.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解题技巧.(三)德育渗透点渗透“消元”的思想,设法把未知数转化为已知.(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渗透方程恒等变形的数学美,以及方程组解的奇异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2.学生学法:三元一次方程组比二元一次方程组要复杂些,有些题的解法技巧性较强,因此在解题前必须认真观察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系数特点,选择好先消去的“元”,这是决定解题过程繁简的关键.一般来说应先消去系数最简单的未知数.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使学生会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经过本课教学进一步熟悉解方程组时“消元”的基本思想和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等重要方法.(二)难点针对方程组的特点,选择最好的解法.(三)疑点如何进行消元.(四)解决办法加强理解二元及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思想是“消元”,故在求解中为便于计算应选择系数较简单的未知数将它消去.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先复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思想及办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及方法.2.教师由引例引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由学生思考、讨论后解决如何消三元变二元,教师讲解、小结.3.由学生尝试,解决例题.4.学生练习,教师小结、讲评.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本节课将学习如何求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整体感知通过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思想,从而类推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思想及解题方法,让学生牢牢抓住利用消元的思想化三元为二元,再化二元为一元的办法来求解.(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探索新知(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甲、乙、丙三数的和是26,甲数比乙数大1,甲数的两倍与丙数的和比乙数大18,求这三个数.题目中有几个未知数?含有几个相等关系?你能根据题意列出几个方程?学生活动:回答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这个问题必须三个条件都满足,因此,我们把三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下面的形式:这个方程组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的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就是我们要学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怎样解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呢?你能不能设法消云一个或两个未知数,把它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后说出消元方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说出消元方案:依照代入法,由较简单的方程②,可得④,进一步将④分别代入①和③中,就可消去,得到只含、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由②,得④把④代入①,得⑤把④代入③,得⑥⑤与⑥组成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把代入④,得∴∴注意:a.得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在练习本上完成.b.得,后,求,要代入前面最简单的方程④.c.检验.这道题也可以用加减法解,②中不含,那么可以考虑将①与③结合消去,与②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用加减法解方程组.【教法说明】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巩固解方程组时通过“消元”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思想.2.学生尝试解决例题例1 解方程组学生活动:独立分析、思考,尝试解题,有的学生可能用代入法解,有的学生可能用加减法解,选一个用加减法解的学生板演,然后,让用代入法的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单.解:②×3+③,得④①与④组成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把,代入②,得∴∴归纳:这个方程组的特点是方程①不含,而②、③中的系数绝对值成整数倍关系,显然用加减法从②、③中消去后,再与①组成只含、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最为合理.而用代入法由①得到的式子含有分母,代入②、③较繁.【教法说明】有了前例的基础,让学生独立尝试解题,可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后归纳题目的特点为,点明消元方法和消元对象,更有助于学生探索方法、掌握技巧.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练习:P30(1).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后,同桌、前后桌之间按不同解法的同学交换,看哪种方法最简单.4.变式训练要,培养能力补例:解方程组学生活动:独立完成.【教法说明】此方程组中方程①、③中、的系数完全相同,用③-①可直接得到,再把代入②可求,代入①可求.这道题直接化三元为一元,能使学生体会到解法技巧的重要性,觉得数学问题真是奥妙无穷!(四)总结、扩展1.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方法有哪些?2.解题前要认真观察各方程的系数特点,选择最好的解法,当方程组中某个方程只含二元时,一般的,这个方程中缺哪个元,就利用另两个方程用加减法消哪个元;如果这个二元方程系数较简单,也可以用代入法求解.3.注意检验.【教法说明】这样总结,既突出了本课重点,又突出了本节内容中例题、习题的特点—某个方程只含两元,使学生在以后解题时有很强的针对性.八、布置作业(一)必做题:P31A组1.(二)选做题:解方程组(三)思考题:课本第32页“想一想”.【教法说明】作业(一)是为了巩固本节所学知识;作业(二)有很强的技巧性,可培养学生兴趣;作业(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