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资本论》何以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
对《资本论》性质的解读一直都是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话题。
与马克思同时代的学者认为《资本论》是“实在论”与“德国辩证法”的结合,是“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综合,这些对《资本论》的矛盾评论割裂了《资本论》方法与内容的统一。
当代学者从不同维度界定《资本论》的理论性质,将其界定为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经济哲学、伦理学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资本论》的整体性。
“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在它们没有完整地摆在我面前时,不拿去付印。
”〔1〕这种“艺术的整体”在马克思自己看来首先是通过形式美表现出来的,只是代表了马克思要在《资本论》四册完成后,再全部出版付印。
但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不是以整体为目的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不同部分与要素的本质联系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用雅科布·格林的方法不可能达到这一点,他的方法一般比较适用于那些没有辩证结构的著作”,〔1〕这里提到的格林的方法是指《德国辞典》按照字母排序编纂的方法,格林教科书式的方法不能使《德国辞典》成为“艺术的整体”。
马克思之所以将《资本论》打造为一个“艺术的整体”缘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内在要求,作为艺术整体的《资本论》表现为形式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作为艺术整体的《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建构研究”(581121112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显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资本论》理论定位的前提在于如何理解《资本论》的整体性问题。
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资本论》在叙述上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辩证结构,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艺术整体。
物与形式规定结合的二重性阐释路径在资本具体运作过程中揭示了资本本质,也更证实了《资本论》并不是以物的客体逻辑为核心,而是在批判资本逻辑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整体统一。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结构和方法
,不少于400字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大师
的社会经济学典范。
究其研究对象,全书主要关注企业家劳动以及企业家资本的组成,他具体从货币资本、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甲质货币资本四个角度,对企业家的劳动及其产生的资本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为其他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认识论的基础。
结构上,《资本论》第三卷共分九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主题清晰。
第一
章用于介绍货币资本的本质;第二章对工业资本的组成讲解;第三章讲述了商业资本;第四、五、六章是甲质资本;第七章是特殊类型的资本;第八章介绍投资的决策;第九章介绍了劳动力的特征。
从方法上看,《资本论》第三卷的构建运用了流程法、货币规律法和步骤法等
多种经济学形式分析法来探讨资本的构成、衰变及资本利润的形成原理等问题。
马克思也运用了时代所发展出来的统计数据、实验观察结果及分析性设置等视角来支持自己的论断。
他的经济分析思维卓越,让作者的理论得以更加系统化,也为未来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研究大众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为企业家劳动以及企业家资本的组成;其结构分九章前后呼应,论述主题清晰;其研究方法则依据流程法、货币规律法及步骤法等经济学理论,支持并运用统计数据、实验观察结果和分析性设置来辅助自己的论断。
本书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瑰宝,更是一部重要的古典经济学著作,让人们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经济过程和劳动力的本质,有助于更好地揭开劳动力的神奇。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第3篇,18—21章)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 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 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 篇,论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 二篇,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 第三篇,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 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第1篇,1—6章)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
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 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 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 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 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 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 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同剥削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在分割剩余价值上的关系。
资本论1资本论的写作、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格斯的故事
恩格斯对于从事商业活动,“感觉自己就像鱼在 沙土上一样难以忍受”,他向往写作,为此父子闹 翻。但当得知马克思生活困难之后,为了给马克思 的理论创作以经济资助,恩格斯在繁琐、呆板、单 调的“鬼商业”生活中一呆就是二十年。在这期间 ,恩格斯不仅放弃了自己的许多生活爱好,而且连 续不断地为马克思提供慷慨无私的经济援助。
《资本论》第一卷从分析商品入手,论述 了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学说,揭示了资 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8
4、1867~1883年 修订一卷,出版新版本和一卷的译本;
修改以后各卷。
19
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说:“ 这一卷就完成了。其所以能够如此 ,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作的牺 牲,我是决不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 大工作的。”
31
3.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恩全集》23卷P8③
生产方式
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关系
(广义)
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 (狭义) 分配关系 交换关系 消费关系
研究重点 32
社会生产总过程
所有制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基基
础础
起点 生产 关系
资本论注释三联书店1963年511刘诗白主编资本论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资本论学习纲要求实出版社1981年3张家禄主编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4何干强著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5弓孟谦著资本运行论析资本论与市场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2资本论1867年版第一卷封面53资本论精装全三册马恩列斯经典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精装三册全1947年马克思著郭大力54资本论英文原版第一卷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
资本论研究对象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结构和学习的意义 (3)一、学习《资本论》的意义 (3)二、运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现实问题 (5)三、《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 (7)《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0)一、确定逻辑起点的方法 (11)二、科学抽象的方法 (12)三、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 (13)四、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 (14)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15)六、辨证的叙述方法 (16)劳动价值论 (17)一、当前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7)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8)三、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0)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价值理论的主要区别 (22)《资本论》中的货币金融理论 (24)一、货币的本质 (24)二、价值形式的发展 (25)三、货币的职能 (27)四、货币流通 (27)五、借贷资本 (28)六、虚拟资本 (29)七、资本主义信用 (29)八、国家信用 (30)九、信用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30)十、利息和利息率 (31)十一、世界货币 (31)剩余价值理论 (32)一、剩余价值论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33)二、剩余价值论发展的依据 (38)三、剩余价值论与对我国现实的新认识 (42)资本积累理论 (47)一、第21章:简单再生产 (47)二、第22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51)三、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56)四、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 (60)工资理论 (61)一、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地位和意义 (61)二、工资理论的结构 (62)三、工资的实质 (62)四、计时工资 (65)五、计件工资 (66)六、工资的国民差异 (66)七、有关《资本论》第六篇工资理论的若干争论问题 (67)八、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研究和主要观点 (68)九、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意义 (69)十、深化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若干方面 (69)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理论 (70)第一节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理论的研究对象和运用的方法 (70)第二节资本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问题 (71)第三节资本周转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的核心问题 (74)第四节探索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的实用性 (75)马克思的《资本论》与《经济学手稿》 (78)一、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程 (80)二、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概貌 (83)三、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意义 (88)利润平均化和生产价格理论 (89)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基本原理 (89)二、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关于生产价格问题的争论 (91)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平均利润率规律正在为自己开辟道路 (92)四、对深化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几点体会 (93)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发布时间:2021-12-14T06:43:41.056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2期作者:裴斯怡[导读] 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裴斯怡宁波市民营经济研究会浙江宁波 315100摘要: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在当今,无论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本文从《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和当代价值出发,同时探讨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现实意义,最后深入研究《资本论》的体系结构来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资本论》。
关键词:《资本论》贡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现实意义;体系结构一、《资本论》的贡献及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经历的几百年中,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马克思对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自《资本论》的诞生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学原理和哲学价值仍然有着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一)《资本论》的贡献《资本论》从理论上提供了一个科学复杂的经济体系范本,《资本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
Wellboy制作
根据马克思对《资本论》第一、二、三卷内在逻辑关系的说明,"《资本论》理 论部分是由资本的生产过程理论、流通过程理论、社会生产总过程理论三大部分 构成的。其逻辑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以资本为中心范畴和逻 辑主线,按照“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的 整体逻辑结构,具体安排各个范畴的逻辑顺序。#马克思之所以采取这种逻辑构 造,是由两个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提供了科学认识研究 对象客观逻辑的根本出发点。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和基础,同时是人们必须进行的第一种历史活动。而“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 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 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 来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所提供的逻辑出发点, ” 就是对社会经济有机整 体的观察和研究,只能从生产和再生产运动出发,把它作为社会生产组织体系和 再生产系统。其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的逻辑规定,也只能是“由生产什么、怎样 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在特殊矛盾及其 发展运动的客观逻辑,提供了认识和决定具体研究对象及其内容的特殊逻辑规 定。 第一, 在社会经济交往和物质变换上, 普遍采取了一种商品交换的物化经济形式, 形成了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最一 般、最普遍的系统组织形式。商品经济形式内在具有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特 殊矛盾,并且由此形成了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为内容,以价值 基础上的等价交换为原则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机制, 产生了统一的商品经济的社 会生产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的市场经济组织体制、规则和秩序体系。 因此,商品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一个典型的社会规定和经济特征。不仅占 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 素形式,而且劳动力也普遍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和作为资 本的生产要素被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之中。 第二,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结合上,普遍采取了一种物质基础主体化的资 本经济组织形式,形成了资本经济的生产方式。资本生产、资本流通成为社会生 产和再生产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系统组织形式。 资本经济内在具有生产社会化与 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特殊矛盾, 并且由此形成了以资本的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生产 为内容,以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为原则的剩余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产生了 统一的资本生产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和交换的资本经济组织体制和资本规 则、秩序体系。因此,资本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另一个典型意义的社会规 定和经济特征。 资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个根本的生产要素结合的独特的 社会形式和组织,成为“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 ;资本价值的自我增殖即剩余价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综述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综述作者:陈薇薇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年第08期《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只在序言里讲了一句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这句话说得既清楚又模糊,之所以模糊,是因为马克思没有把这里讲的生产方式、生产關系和交换关系的内涵、外延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交代清楚,于是只能按照自己的体会来理解。
这句话具体包涵两重意思:一、研究的范围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只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而不是研究其他社会形态和“一般社会”,列宁说:“马克思只说到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换句话说,他研究的只是这个形态而不是别的形态的发展规律”。
联系马克思在序言说的另一句话——“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就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研究的具体范围。
二、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把交换关系特别列出来,是因为资本主义是商品交换最发达的社会。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马克思是通过对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工资、资本积累、生产价格、地租等等经济范畴的研究来完成的,因为在这些经济范畴中包含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同侧面。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的范围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在这个总范围内又分成各个领域,分别为各卷的研究内容。
第一卷研究资本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第二卷研究资本流通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第三卷研究资本分配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有一个说明:“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是呈现的各种现象”,“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列宁说:马克思“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 “四卷设想”(19世纪50年代初):政治经济学
批判+政治经济学史+社会主义者+批判之外的东西 • “五篇计划”(《〈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857-1858手稿) • “六册计划”(其中第二分册叫做《资本论》)
2、《资本论》的结构
• 完整的《资本论》 =前三卷+理论史(剩余价值学说史),共四卷
• 《资本论》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资本论》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 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因此可以说,剩余价值是 《资本论》全书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全书的基础 和核心的理论。
• 《资本论》前三卷:“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 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次要影响。但是, 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 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 册研究的对象。在第二册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 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 个第三册的内容,它不能是对于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 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3、理论思维的一般规律 和理论演绎的方法
(1)抽象与具体
• 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
• 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演绎方法
•
抽象法不是经济学特有的研究方法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论述《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资本论》是伟大导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思想的结晶。
其主要包括:《资本论》第一卷及其序言和跋,《资本论》第二卷及序言,《资本论》第三卷及序言和增补,《资本论》第四卷等。
《资本论》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继《资本论》第一卷之后,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论》第二卷)和总结过程的各种形式(即《资本论》第三卷)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史(即《资本论》第四卷)。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第四卷是理论史部分。
《资本论》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一、《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了四篇: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和法文版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格斯写了三篇: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和第四版序言,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再版情况和伟大意义。
在这里指出了:《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运用的基本方法是全新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等重要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1867年整理出版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在本书第一卷,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作为孤立过程,又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我们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本身的生产过程,从而使再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第一卷的中心。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马克思运用了科学抽象法,首先撇开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
在《资本论》第一卷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及其现实意义《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而且也是全部经济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要学习好《资本论》,首先要对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清晰地认识。
《资本论》;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结构1学习《资本论》的意义《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而且也是全部经济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已有的经济理论成果,特别是古典经济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作的。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研究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资本论》对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生产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研究。
从商品的二重属性入手,运用科学抽象法,逐渐深入到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本质,进而论述了劳动价值论。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把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阶级对立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通过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还原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指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利息等式怎样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的。
由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早期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现象,而资本主义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已经很不相同,所以西方有些人认为《资本论》已经过时了。
但最近几年,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学者和政府重新开始重视对《资本论》的研究,认识到马克思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对于研究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进行深刻严密的经济学思维训练:从事经济学研究,分析解决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离不开深刻的经济学观察力。
要取得这种观察力需要经历深刻严密的经济学思维训练。
[1]学习《资本论》,我们不仅是要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更是要训练经济学思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经济理论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和数学推导,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维,会使我们逐渐养成这种严密的思维习惯,对于我们学习其它的经济学知识和进行经济学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资本论
1.《资本论》第一卷研究对象: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关于“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价值增值过程。
此过程的结果是商品,它的决定性动机是剩余价值。
“一切次要影响”:这里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作为鼓励过程,又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
我们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资本在流通领域所经历的形势变换和物质变换被假定为前提,而没有进一步加以论述。
我们假定一方面资本家按照产品价值出售产品;另一方面,他在流通领域找到使过程重新开始或连续进行所必须的各种物质生产资料。
我么在哪里需要考察的流通领域中唯一的行为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的额劳动力的买和卖。
2、第一卷的重要意义:资本论第一卷占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1)资本的生产过程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决定意义。
(2)剩余价值的秘密完全揭露出来,这样,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的最大功劳。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发生、生存、发展到死亡的辩证规律在这一卷被生动的揭示出来,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思想武器。
(4)劳动力买卖这个特殊流通形态,工资这个特殊分配形态分别当作资本生产的起点,当作资本得以完成的根本环节,放在讨论资本的生产过程中来处理,这样:①完全符合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实际,完全把恩格斯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与劳动这个轴心关系明确的显示出来。
②使体现在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关系显示出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
③要不是在第一卷对劳动力的买卖,对工资做了科学的处理,第二卷就难以说明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流通,第三卷更不能说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卷是一部相当完整的、独立的著作。
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3.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靠自己的自然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这种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
《资本论》读书心得
揭开资本主义伪善的面纱——《资本论》读书心得《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26417278_阿尔都塞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结构性探讨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常读常新的研究话题,国内学界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争论主要聚焦于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说明:“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这里理解起来最为困难的就是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从国内学界主流观点看,《资本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生产关系”,但问题是如何理解这里的“生产方式”。
国内许多学者通常把生产方式等同于生产关系,但这种“等同”显然会发生“同义反复”的逻辑矛盾(如此时的研究对象就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有学者主张前者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而后者是狭义的,借以取消前后的表述矛盾。
但也有学者主张重新理解生产方式。
这种“重新理解”主要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生产方式的统一说,认为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二是生产方式的中介说,即生产方式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起着中介性作用;三是生产方式的劳动说,把生产方式理解为一种劳动方式;〔2〕四是生产方式的生产资料(工具)说,把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资料或工具。
而比较有趣的是,这四种理解方式都有着马克思的文本支撑。
总体而言,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是大多数学者所坚持的(即使内部仍有争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数字劳动的批判性研究”(项目编号:20FKSB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璐,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李弦,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摘要:《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一直是国内外学界重点讨论的基础性问题。
阿尔都塞认为,任何一门学问都是通过其研究对象而获得前提规定的,这也是阿尔都塞阅读《资本论》的独特切入点。
他以哲学的方式解读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考察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同质性空间及其人本学基础,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这里面又包括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经济事实、上层建筑等区域性的结构,这些结构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但又有着层次性的区分,即“质”的规定性,因此,也迥异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资本论》研究第一次讲课内容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解释、认识世界要有抽象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抽象度,搞经济研究更要有思维能力,现象描述不是经济学。
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抽象法,即采用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马克思还区分了研究的方法和叙述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即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叙述的方法即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所谓研究的方法,就是充分占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曾经阅读过大量的文献,这可以从《资本论》所使用的浩如烟海的材料上看出来。
所谓叙述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和表达。
《资本论》就是按这种思路展开的,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抽象的形式;第二卷研究资本在流通中的形式变化,资本已表现为较具体的形式,如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等;第三卷则研究资本总形式的变化中出现的更具体的形式,如商人资本、生息资本、土地所有权等。
大体说来,经济研究的方法有两种,即哲学的方法和数量的方法,大部分著作都要采用哲学的方法,特别是逻辑的方法。
《资本论》研究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第二版跋就是谈逻辑方法的。
经济研究过程中,能够使用模型的可以使用,但不能被模型牵着鼻子走。
我前段时间去武汉大学讲学,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问我,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喜欢提对策与建议。
我告诉他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学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必须关心民生,重点是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将来中国发展上去了,我们也可以搞一些纯模型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我们解决和处理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和理论支撑,都要学习好、掌握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经济关系的本质分析,是对经济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结构和意义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资本论还是一部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
其次,资本论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命运的革命性学说的著作。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其三,资本论敲响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 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是工人阶级 的圣经。
哲学的终结》
1
马克思为什么要写《资本论》?
2
《资本论》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
第一阶段(1843-1849)
4
第二阶段(1850-1859)
5
第三阶段(1859-1867)
6
第四阶段(1867-1895)
7
《资本论》是马克思四十年科学研究的
成果,是马克思经过千辛万苦写成的著作
8
《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
《资本论》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是相当成功 的
四、《资本论》的结构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 通过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 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第四卷研究剩余价 值学说史。
○ 《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 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
一个起点——商品 一个基础——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剩余价值及 其 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1)劳动价值论;(2)剩余价值理论;(3) 资本积累理论;(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5)社会资 本再生产理论;(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7)商 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9) 地租理论;(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唯物辨证法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引用
考夫曼的解说之后说:“这位先生把他称为我的 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谈到我 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 他描述的方法不正是辩证法吗?”
• 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 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 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资本论》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资本论》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 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因此可以说,剩余价值是 《资本论》全书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全书的基础 和核心的理论。
• 马克思将这个表述称为: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2)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 形成的马克思的经济分析范式
•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 •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 在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 • 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 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2)前述经典表述中的“生产方式” =狭义的生产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 理由:如果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可以将马克思的表述改 写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很显然,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来 看,这样使用“生产方式”这个概念都是不合逻辑的。如果在第三种 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同样是说不通的。因为这样等于说要研究“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 “经济形态”的外延大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已经将它们包含了。 可见,马克思只能是在第一种意义上,即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 方式”这个概念的。马克思在这个意义的“生产方式”前加上“资本 主义”这个定语,是要表明,他所要研究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和交换关系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特定生产方式。我们不能因为“生 产方式”之前有“资本主义”这个定语,就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
• 《资本论》前三卷:“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 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次要影响。但是, 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 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 册研究的对象。在第二册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 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 个第三册的内容,它不能是对于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 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 “四卷设想”(19世纪50年代初):政治经济学
批判+政治经济学史+社会主义者+批判之外的东西 • “五篇计划”(《〈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857-1858手稿) • “六册计划”(其中第二分册叫做《资本论》)
2、《资本论》的结构
• 完整的《资本论》 =前三卷+理论史(剩余价值学说史),共四卷
• 生产方法或劳动方式,即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 通过什么样的劳动组织进行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是在生产力 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个范畴。
• 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又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狭义的生产关系特指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范 围内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例如资本主 义生产机构中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广义 的生产关系则指包括生产、流通在内的整个社会 经济关系体系。
《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 林岗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的表述
《资本论》第一卷“序言”:“我要在本 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 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 是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
2、“生产方式”的含义
(1)马克思大致在以下 三种含义上使用这个范畴
3、理论思维的一般规律 和理论演绎的方法
(1)抽象与具体
• 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
• 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演绎方法
•
抽象法不是经济学特有的研究方法
(2)历史与逻辑
决定理论阐述中各种范畴出现顺序的 ,是这些 范畴所反映的 经济关系。这是理论演绎过程应当遵 循的 原则。
三、《资本论》的结构
1、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 写作计划和篇章结构的变化
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马克思关于《资本论》 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解读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 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生产组织或劳动方式,以及 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 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形 态。
• 这里的生产关系,是狭义的,即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 的关系。这种解读是与作为《资本论》的方法论原则 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一致的。 按照这个原理,研究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必须首先 研究作为其根基的生产力。这里需强调的是,经济学 不是工程和工艺研究,也不是科学技术史考证。马克 思的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的研究的着眼点,在于体现 在新的生产资料上的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组织的演化, 以及这种演化如何引致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2、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指南
(1)指导马克思经济学 研究的总的原则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 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 些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 关系和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 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 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 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 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 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已经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是在生成 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