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十册全册教案3-10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十册全册教案3-10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十册全册教案3[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而现行的阅读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即使关注到了,也没有落到实处,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中快速准确地捕捉信息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从而会影响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1.练读词语2.趣味记字(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3.描红临写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写字学词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初读阶段的教学至少要拿出10分钟识字写字]二、布置作业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需要灵活与扎实相结合,一般还是像这样务实一些的好,便于学生作业,便于检查反馈,便于学生改进提高]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 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

为什么呢? [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

问题浅了,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问题深了,学生会如坠云雾。

这一环节围绕作者对茉莉的感受的不断变化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了要害,使学生急于探求“爱”和“茉莉”之间如丝如缕、似断实续的联系。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1.描述: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

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免费下载(篇1)【教学目标】1.带着感情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找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有关语段,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体会喜爱白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分别想象它们描绘的画面,从而形成三幅优美的图画,能给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中还原画面,借助具体事物初步了解表达情绪的方法。

【课时】一课时【课型】精读课【教学过程】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

2.看到题目你会想到哪些诗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代大诗人杜甫《绝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写白鹭《鹭鸶》的诗:雪衣,雪发,玉口,溪影里的鱼。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

在郭沫若看来白鹭也是一首诗,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散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第1课。

板块二:整体感知,初识“精巧的诗”1.我们已经在单元指南课上学习了新单词,并在昨天的预习中巩固了它们。

下面我们来听写几个单词。

白鹤,嗜好,镜匣,望哨,清澄(1)听写(2)屏幕出示核对纠错。

(3)理解:望哨(站岗放哨;借助相近的词语理解)清晰(清晰明了;有时候我们从字面上感受很重要,但我们也需要参考书来验证。

)2.读课文,思考:课文说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写作有哪些方面?这篇文章394个字,言简意赅,充满意境,所以郭沫若把白鹭写成了诗。

板块三:想象画面,具化“精巧的诗”。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1—5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觉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画出有关语句并作批注。

交流:(1)雪白枯萎的头发,全身流线型的结构,铁喙和蓝脚,太长了增加一分,太短了减少一分,一个元素突然太白,一个元素突然太黑。

(第五段)①追问:精巧在哪?(预设:雪白的皮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喙,蓝色的脚。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免费(通用11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免费(通用11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免费(通用11篇)教学内容分析:《迟到》是第九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上学经常迟到,在一个雨天被父亲痛打一顿后心存怨恨。

后来,在老师的帮助和父亲的关怀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从此成了第一个到校的学生。

上学迟到是一个很难完全避免的问题,每一位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著名作家林海音在叙述这件事情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和父亲的做法、态度细致刻画出来,将一个一年级小学生雨天迟到的故事,依照事情的发展,娓娓道来,告诉人们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才能使自己很快地成长起来。

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明晰,有铺垫,有高潮,有发展,有尾声,故事跌宕起伏,完整而不呆板,以小事见真情,让读者领悟到了父亲对孩子严厉而又深切的爱。

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分析:1.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有过迟到的经历吗?说说你迟到的原因及你当时的心情。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迟到》,看看文章中的“我”是什么原因迟到了,这些事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齐读课题)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浏览,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月日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白鹭教学目标:1.掌握并认识“鹭、嫌”等7个生字,会写“鹤、宜”等10个字。

掌握“精巧、配合”等18个词语。

2.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体会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

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一课时一、谜语引入,介绍资料。

(出示课件2)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白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出示白鹭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学习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的《白鹭》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郭沫若吗?(板书:白鹭)2.展示交流有关郭沫若的资料。

(出示课件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

《白鹭》也作《鹭鸶》。

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3.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运用谜语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诗歌积累。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课件4)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6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3、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

4、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是感悟父亲对儿子的“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地震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配乐旁白:地震,一个令人沉痛的字眼,它使一个城市在转眼间变成有一片废墟,它使千万个家庭在一瞬间家破人亡。

然而,这种不幸却降临在了1994年的美国落杉矶。

出示课文第一节(师读)2、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3、学生读课题二、初读1、学生自读课文自由地朗读课文,读读了课文后想想: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2、检查字词阿曼达砸着血迹3、引出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精读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父亲的了不起,用“——”划出儿子的了不起。

(一)父亲的“挖”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⑵ 挖了多久?(38小时)⑵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策略:比较,感受父亲挖的漫长(写法上:细节描写)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句子比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1]

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1]

1、窃读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

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

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

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认真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三、检测学情1、认读生字与写字:如‚目的地‛的‚的‛读 dì;‚踮起脚尖‛中的‚踮‛ 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 zàn;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材课型、课时】本篇课文是S版语文教材第五单元里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我打算用三课时完成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读熟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出课文条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中的词句的含义,学习王承书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课时:交流读书笔记,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设计】(一)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王承书的资料及其他像王承书一样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资料。

2.了解自己姓名的内涵、意义。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本篇课文作者采用插叙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可谓意味深长;人物虽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却表现出令人惊叹的高尚品质,值得品味学习。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这篇课文中被很好的统一和体现了出来。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遵循“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采用“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品情,学习方法,学会做人”的方法进行学习。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高尚品质。

另外,通过长期的了解,发现现在大多数农村孩子受家长的误导,他们总认为自己念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挣大钱,挣大钱就能生活的好,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是不正确的。

为此,本课教学中,我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讨论:王承书这样的人生算不算成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0年最新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2020年最新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生,使他们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课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白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其实是告诉同学们,要善于在寻常事物中发现美,让同学们明白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发现美。

【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郭沫若的作品有:散文集《长春集》、《潮汐集》、新诗集《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特点是“形散而神聚”。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白鹭:又名小白鹭,是白鹭属的一种鸟类。

白鹭和雪鹭体形小,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朱鹭:朱鹮的别名,属于鹮科,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

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

嘴细长而末端下弯。

朱鹮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谓稀世珍禽,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

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苍鹭:(学名:Ardea cinerea)又称灰鹭,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

身体细瘦。

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2.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意思。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创作和表达。

4.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意思。

2.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准备:1. 课本《语文》五年级上册。

2. 预先准备好相关的课件和教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谈论或讲述有关动物的一些趣事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学习课文(10分钟)教师让学生跟着课文朗读,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

教师可以使用课件或教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3:课文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针对课文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操练。

可以包括课文的填空、选择题等,旨在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Step 4:课文创作(15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可以要求学生编写一个新的故事情节,或者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的宠物或梦想中的宠物。

教师可以逐步指导学生如何展开创作,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范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Step 5:课文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来扩展课文内容。

可以提问学生关于动物的一些问题,如它们是如何生活的,为什么它们具有特定的形态和特征等。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反馈学生的表现。

同时,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

Step 7:作业布置(2分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册作业,并提醒学生预习和复习下节课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颂扬美、创造美,让语文课堂焕发美的风采。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过程最后一分钟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

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 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

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

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四、指导学生朗读“三分诗,七分读”。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白鹭》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白鹭》选自《郭沫若文集·丁东草》。

1942年10月,郭沫若先生以《丁东草三章》为题一气呵成写完了《丁东》、《白鹭》、《石榴》三篇咏物散文。

《白鹭》为整组文章的第二篇,作者以生动的笔调,清新的语言再现了白鹭的精巧和韵致。

通读全文,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又可以体悟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诗意追求。

诚如作者郭沫若所写“白鹭是一首诗”: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觅食的独特、栖息的悠然、飞行的幽雅等等无不充满韵味,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本文时,宜采用读,细读、精读、品读、赏读,要读出形——白鹭的大小适宜、色彩和谐,读出意——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出情——以心格物,融通自然,读出味——白鹭鸟的无穷韵味,诗意美好追求的韵味无穷。

【设想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要让学生借助阅读实践,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真正培养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2、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2、理解把握主题。

3、梳理写作线索。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

备课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备课指南

备课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备课指南

备课教案:五年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备课指南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备课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无论是新习惯,还是旧经验,都应该在备课中有所体现,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水平。

针对五年级上册的语文全册,本文就为大家提供了一份备课教案的指南,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语文教师们。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本教学内容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中心,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来要求学生学习语文这门课程。

希望通过本次授课,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结构、语法知识以及相关的写作技巧。

2.能力目标:给学生提供日常生活中语言运用的范例,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表达的能力,使他们在言语交流方面更加自如。

3.情感目标:通过本次授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准确无误地掌握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

2.通过语言的表达,展现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思维。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语言表达中发掘学生独特的思维和情感特点。

2.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热身环节学生们面对新的学科内容,一般都会有些抵触和陌生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在一开始就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作为热身。

比如,让学生通过自由创作集体剧本等方式,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梳理出故事情节,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认识。

2.达成共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知识点存在不确定和争论。

这时,教师需要对这些知识点开展一些小活动来达成共识。

比如,为学生分组,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不同的观点,让他们总结归纳。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索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中加深对重点概念的理解。

3.巩固知识点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后,需要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巩固知识点。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实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点完成相应的习题、练习,从而深化对语言结构和语法的理解。

5.学习反思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反思的环节,让学生在课堂闭幕前思考和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散文式的课文,从对花、鸟等自然界中的事物的描写中体会情感,初步了解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本单元分别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一篇略读课文——《珍珠鸟》、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二、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不同的意思用同一个词语写句子。

3.学习一些描写事物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5.把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深入体会。

6.背诵古诗《蝉》并理解诗意。

三、单元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深入体会。

2.学习一些描写事物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2.领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从中得到启示。

五、单元教学准备PPT课件六、单元课时划分《白鹭》 2课时《落花生》 2课时《桂花雨》 2课时《珍珠鸟》 1课时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1课时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2课时语文园地 2课时1.白鹭2.落花生3.桂花雨4.珍珠鸟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以“书海撷英须效率”为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共安排了四篇精讲课文——《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

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常规的圈画,在快速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本组的重点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而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0《牛郎织女(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0《牛郎织女(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0《牛郎织女(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牛郎织女(二)》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2.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题。

2.提高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2.详细的教学计划。

3.备课材料:故事PPT、习题集等。

4.学生准备了解《牛郎织女(一)》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分享学生表演《牛郎织女(一)》的感受。

2.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30分钟)1.师生共同阅读故事《牛郎织女(二)》,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2.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学生描述自己对每个人物的认识。

第三部分:小组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牛郎、织女是不是一个幸福的情侣?为什么?2.每组成员依次发言,讨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理由。

第四部分:展示分享(15分钟)1.各组派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2.老师总结各组讨论的成果,引导学生重新审视《牛郎织女(二)》中的人物与故事。

第五部分:课堂练习与讨论(20分钟)1.老师出示相关习题,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回答。

2.学生讨论答案,并针对性地讲解核对答案。

五、作业布置1.默写故事主要情节和寓意。

2.完成相关习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对《牛郎织女(二)》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了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

以上是本节课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023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是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98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

本教案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学习目标a.相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滂沱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酷爱读书的思想感情.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过程课前打算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2.自学生字新词.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第一课时直奔“窃读”.整体感知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整体感知课文.a.自读课文,留意生字的读音.b.认读生字词.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品尝“窃读”,感受渴望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沟通、汇报.)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终于挤到里边来了.”(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连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欲地读着.”(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妙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欲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时常望着街心,似乎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兴奋地喊着:‘大些!再大些!’”(1)读了这句话,你发觉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样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样的.)(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酷爱读书的孩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3.自主品读“窃读”的味道.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欢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味道!”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沟通:“我”为何欢乐,又惧怕什么?c.相机指导朗读.深悟“窃读”,回来整体视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的确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尝“窃读”的“欢乐”与“惧怕”.其次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2.学生自由读文.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缘由激励“我”窃读.合作探究,深化研读1.合作小组研读最终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沟通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2.汇报沟通.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假如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牢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4.诵读句子.回来整体,理清层次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依次记叙这件事的吗?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积累内化,课外拓展1.自选感爱好的、最观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2.依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欢乐.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过程学习目标相识本课生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课前打算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爱的课外书清单.揭示课题.质疑问难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3.相互沟通: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共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同桌相互检查读课文,相互评议.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31.《师恩难忘》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024年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山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夜书所见》;散文《秋天的雨》。

2. 第二单元:文言文《精卫填海》;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海上日出》。

3. 第三单元:古诗两首《示儿》、《题西林壁》;说明文《太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册书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文学常识,提高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古诗的意境体会;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重点:词语、句子和文学常识的掌握;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每个单元的课文,分析词语、句子和文学常识。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包括课文、作者、重点词语、句子和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古诗。

①《山行》一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色?②《精卫填海》的故事中,精卫鸟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③《太阳》一文中,太阳有哪些特点?①仿写《秋天的雨》中的一段话。

②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题材,编写一个短剧。

2. 答案:(1)略。

(2)①描绘了秋天的山色、水光、枫林、霜叶等景色。

②精卫鸟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③太阳的特点有:远、大、热、亮。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如:与本册书相关的文学名著、历史故事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梯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册全册教案1、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4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戴望舒”:同学们,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吗?知道他是谁吗?2、教师小结: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

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相互交流。

三、再读课文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四、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深入研读,欣赏美景1、自由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想一想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用横线把景物名称画出来。

2、指名反馈。

(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3、找出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4、指名反馈。

5、齐读第一节,想象画面。

6、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7、师导: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碟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8、出示:()的小路()的小草()的小白菊()的凤蝶儿9、师导:同学扪,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中去走一走。

因为——(学生读描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10、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了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拟人)1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1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

二、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销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节。

2、指名反馈:诗歌描绘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3、小结: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的明朗:溪中波光荡漾,林中树影婆娑,天空云儿闲游……多美呀!我们一起把这三行诗句读一读。

4、拓展思维: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5、小结:雨后的景色多美呀!所以作者不断地倡议我们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节。

三、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1、自由诵读课文。

2、指名读一读。

集体评议。

3、集体读一读。

4、熟读成诵。

四、总结全文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做课后练习,完成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泥路:温柔小草:新绿走走小白菊:绽透凤蝶儿:闲游1 在天晴了的时候新阳溪水看看暗绿云2、三月的原野教学目标: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

(板书课题)二、理解感悟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

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

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

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交流。

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

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英;有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

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

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草惊喜蒲公英河冰化了2 三月的原野可热了强烈呼唤杨花装满了心坎3、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大家喜欢读古诗吗?(学生汇报)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古诗。

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杜牧和苏轼,揭示题目。

我们先来学习古诗《清明》。

(师板书课题)说一说有关清明这个节气、节日。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

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这时他的心情如何?(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清明》,默写《清明》。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清明》所描写的场景。

板书设计清明[唐]杜牧解题目清明时节雨纷纷,景:雨纷纷知作者路上行人欲断魂。

人:欲断魂释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情:怅然若失懂诗意牧童遥指杏花村。

品诗味第二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二、复习学法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低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河滩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