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的利弊
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4辨总结
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4辨总结:学分制实行大于利哈佛大学取消学分制实行学分制的弊端布朗大学学分制篇一: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1. 实行学分制实际上是因市场需求冲击而导致的教学进度畸形,是学校向市场的妥协,不是学问的初衷。
为了提前毕业了,急于完成学业,必然导致各科学习掌握程度下降,显然是不利的。
学分对评价学生的成绩方面的意义是有限的,因为学分只能说明学生修完了该课程及达到了最低标准,却不能表现出学生的成绩优劣、知识掌握程度。
2. 当今中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是将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合二为一以学分来作为衡量的尺度,早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属性。
3. 个人发展来看,2013应届毕业本科生平均工资2652元,农民工平均工资2609元,据社科院数据显示,面临即将毕业的近800万大学生中仅有10%的人才符合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才要求,这无疑证明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明显脱节。
4. 弹性的学分选择,理论上来说可以满足许多学生想要提早毕业或者延长攻读时间的需求,但是目前在我们中国想要真正做到恐怕是难上加难。
我国一般高校中仍是必修课程占大部分,真正能够得到选修的课程只有5%到10%,且是否可以提前毕业还要看各校的具体规定。
在大多院校,即使学生提前修满学分,也只能于每年7月份领取毕业证。
而在某些院校尚未实施免修制度。
虽然挂着学分制的牌子,实质却是变相的学年制,不仅难以收获学分制的优点带来的益处,反而还会因此生出许多问题。
5. 对教师来说,实行学分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教师们竞争提高学术能力,但是也会为了吸引学生选自己的课而出现哗众取宠的,抛弃基础知识等等饮鸩止渴的长期弊端,商业化的教师竞争无疑是一大弊端。
6. 对学生来说,实行学分制的确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但这同样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弱,“选课自由性”使学生选课呈现出盲目性的特点,形成“凑学分”心理,导致学生仅凭兴趣听课,博而不精,且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学习产生应付心理和对知识的低探索性。
学分制的优点和缺点
学分制的优缺点优点:⒈ 相比传统的教学制度而言,学分制下的学习生活更为主动、独立,这样学生就不会因各种各样的要求而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让兴趣爱好融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我们所推行的学分之中规定,年段拥有统一的课表,什么时候听课,听那一节课,甚至连作业,也都由学生自己安排。
这样的规定还可以锻炼学生对时间的调配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工作。
⒉ 取消了升级、毕业的年限,便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不拘于课堂的限制,超前学习,提早完成学业,也能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及加深理解。
此外,还方便了因特殊情况而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
⒊ 在我们所构想的高中学分制中,学生是通过不断积累学分来随时获取与学分高低相对应的某高校的入学申请资格的,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制度中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相对减轻了学生的升学压力。
另外,学分是通过自主性的阶段性测验获得的,也就是说,参不参加测验,参加什么科目的测验以及测验的难度系数,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避开了状态不佳、难度脱节等不利因素,使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同学,都能按自己所设计的方式来获取学分、完成学业。
⒋ 学分制下的科目设置要比传统教学制度力所拥有的科目更为丰富。
在学分制下,只要学校有办学能力,便可自由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校适量增开一些有关于世界热门科学问题的课程,将科技和生产中的前沿知识在课堂上作介绍说明,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培养、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⒌ 学分制要求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与此同时,增强了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
实行学分制有助于教师竞争意识的加强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例如,学生不但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还拥有选择教师及对教师教学进行比较和批评的权利,于是教师便能够通过学生的反映,自发完成自我的完善。
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
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定义: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学习进度的计量单位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其特点是:a以学分作为衡量单位,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合计算作总成绩。
B核心是选课制度,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并且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
判断标准:是否让学生和以前相比能够更加便利的提升自身知识水平。
在此标准上我方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首先,学分制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其他素养都得到较大提升。
对于专业素养,学分制以专业为导向设置了对专业知识延伸拓展的选修课,使学生在学习必要的专业课程之余可以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于其他方面,以前学年制是仅凭期末的试卷成绩考核学生,若试卷达到60分即算合格,而学分制将你的平时表现和试卷成绩共同计入成绩,也就是说平时课堂讨论,课下研究,课堂表现,作业论文等全都计入成绩,大学是踏入社会社会的过度,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加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使我们更好的步入社会。
其次,学分制的流通功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利用教育资源。
以前学年制时,学生的上课时间,任课教师都是固定的,老师的上课时间和教课班级也是固定,就跟高中一样,所以你可能没有办法去听你认为更好的更权威的老师的课程,老师也不会为了你一个人专门再讲一遍;而学分制有自由的选课制度,不但可以自由选择选修课,而且可以选择任课老师和上课时间,利用此特点,各高校可以建立所谓的“联合办学”,最大程度的利用教育资源。
例如,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宗旨,实行互相选课,辅修学位的联合办学,实现跨校、跨学科的学分选课制度,比如上海交大自身的特色专业是理学类,华东政法大学的特色专业是法学类,这样上海交大选修辅修法学类的学生就可以利用华东政法大学的教学资源进行更好的学习,华东政法选修辅修理学类的同学也可以获得同样的好处,各大学像这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教育资源使用率得到更大提升。
学分制的利与弊
浅析学分制的利与弊摘要学分制的利与弊一直是近几年社会热讨的话题。
推行学分制,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实践证明学分制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的有力保障。
但学分制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其不可忽略的弊端。
拟将从学分制的定义、优势、弊端以及对现实的意义方面来分析学分制,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
同时,在此基础上体会把握学分制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学分制利与弊现实意义引言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方针指引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历史的机遇与挑战。
学分制便是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这一中心内容的一项重大的改革。
国外高校, 尤其是西方国家高校在学分制上起步早, 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学分制体系。
而我国除一些重点高校在学分制方面起步较早外, 很多高校还正在进行学分制改革,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国内外高校学分制的模式及其实施进行深入地研究, 以期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学分制简介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
一个学分约等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它不包括学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的课外讨论与交流、准备考试以及从事其他与课程有关但与课程教学无直接联系的学术工作的量。
这个关于学分的定义是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的,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用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便是学分制,又称学分累计制。
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认为学生若要获得某个学术性的学位,如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必须达到某一个最低限度的学分量。
学分制的利弊比较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今天辩论,我方观点大学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
首先,让我们来明晰一下定义。
何谓学分制,学分制指的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我方认为实行学分制与我国高校的客观实际并不契合,不利于学生在大学时期的学习发展。
下面我将从两方面进一步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学分制不适合中国高校目前的发展水平。
学分制作为一个舶来品,在西方国家的确充分发挥了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优势。
但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实行学分制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而这同中国目前紧缺的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学分制在师资管理,教学管理上给高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大多数高校的现状是教学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强有力的考勤制度,并不具备实行学分制的条件,因此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专业萎缩等一系列后果,根本无法体现出学
分制的优越性。
第二,学分制不利于学生在大学时期的学习发展。
虽说学分制看似给学生提供了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而实质上这种方式势必削弱原来相当一部分必修课,这样导致的课程划分过细,加之学生选课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
学指导,带有盲目性,造成知识智能结构的割裂,还影响了学生所学专业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再者,实行学分制过分强调学分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学分的畸形追求,唯“分”是图,造成学习质量的下
降。
学分制作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优越制度,其精髓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而现阶段在我国实行学分制却无法将学分制的优越性和目的性体现出来。
所以:综上,我方坚持认为大学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
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谢谢评委,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可以和对方辩友在这里探讨实行学分制的利弊关系.何为学分制?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学分作为量化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我法官认为实行学分制利弊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当然,我方承认学分制确有其弊端,但是我方坚持认为学分制利大于弊.下面我将从学生,学校两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就学生而言,实行学分制可以使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试问:给你一个机会去选择你最喜爱的课程,你会拒绝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行学分制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根据自己的喜爱与实际情况来选择学时和课程,达到真正学有所好,学有所成。
实行学分制还使得学生可以因时而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选课。
贫困的学生也可以安排时间半工半读。
既保证了学习时间,又在业余时间挣钱来补贴学费,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更适合自己的教育课程。
就学校而言,实行学分制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
过去一些学校开设重复课程,这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而实行学分制是学生可以不选重复课程,并有利于临近学校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教学发展。
实行学分制还有利于提高收费的透明度,规范了收费行为。
每个学分“明码实价”,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校乱收费现象。
当然,在考评教师的过程中也会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而效果。
最后,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大学严进宽出的门槛现象。
鼓励每个学生在自主,独立,积极的学习中便可以完成学业。
我方承认,实行学分制会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行政管理也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是,这是学生自身的思想不够成熟,自我约束力不强,因而,我们可以采取开设专业解析课,职业生涯课等引导学生来解决这些弊端,使其在学习中更好的发展。
综合以上观点,我方认为: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
学分制的优点和缺点详解
学分制的优缺点优点:⒈ 相比传统的教学制度而言,学分制下的学习生活更为主动、独立,这样学生就不会因各种各样的要求而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让兴趣爱好融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我们所推行的学分之中规定,年段拥有统一的课表,什么时候听课,听那一节课,甚至连作业,也都由学生自己安排。
这样的规定还可以锻炼学生对时间的调配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工作。
⒉ 取消了升级、毕业的年限,便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不拘于课堂的限制,超前学习,提早完成学业,也能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及加深理解。
此外,还方便了因特殊情况而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
⒊ 在我们所构想的高中学分制中,学生是通过不断积累学分来随时获取与学分高低相对应的某高校的入学申请资格的,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制度中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相对减轻了学生的升学压力。
另外,学分是通过自主性的阶段性测验获得的,也就是说,参不参加测验,参加什么科目的测验以及测验的难度系数,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避开了状态不佳、难度脱节等不利因素,使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同学,都能按自己所设计的方式来获取学分、完成学业。
⒋ 学分制下的科目设置要比传统教学制度力所拥有的科目更为丰富。
在学分制下,只要学校有办学能力,便可自由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校适量增开一些有关于世界热门科学问题的课程,将科技和生产中的前沿知识在课堂上作介绍说明,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培养、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⒌ 学分制要求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与此同时,增强了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
实行学分制有助于教师竞争意识的加强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例如,学生不但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还拥有选择教师及对教师教学进行比较和批评的权利,于是教师便能够通过学生的反映,自发完成自我的完善。
学分制的优点和缺点
学分制的优缺点优点:⒈ 相比传统的教学制度而言,学分制下的学习生活更为主动、独立,这样学生就不会因各种各样的要求而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让兴趣爱好融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我们所推行的学分之中规定,年段拥有统一的课表,什么时候听课,听那一节课,甚至连作业,也都由学生自己安排。
这样的规定还可以锻炼学生对时间的调配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工作。
⒉ 取消了升级、毕业的年限,便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不拘于课堂的限制,超前学习,提早完成学业,也能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及加深理解。
此外,还方便了因特殊情况而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
⒊ 在我们所构想的高中学分制中,学生是通过不断积累学分来随时获取与学分高低相对应的某高校的入学申请资格的,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制度中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相对减轻了学生的升学压力。
另外,学分是通过自主性的阶段性测验获得的,也就是说,参不参加测验,参加什么科目的测验以及测验的难度系数,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避开了状态不佳、难度脱节等不利因素,使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同学,都能按自己所设计的方式来获取学分、完成学业。
⒋ 学分制下的科目设置要比传统教学制度力所拥有的科目更为丰富。
在学分制下,只要学校有办学能力,便可自由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校适量增开一些有关于世界热门科学问题的课程,将科技和生产中的前沿知识在课堂上作介绍说明,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培养、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⒌ 学分制要求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与此同时,增强了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
实行学分制有助于教师竞争意识的加强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例如,学生不但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还拥有选择教师及对教师教学进行比较和批评的权利,于是教师便能够通过学生的反映,自发完成自我的完善。
浅谈学分制的利于弊
,
,
一 个 方 面 解 决 不 好 就难 以 保 证 各 项 教 学 工 作 的有 序 运行 因此学 校 在 实 施 或 试 行 学 分 制
时 必须 根 据 自身 特 点 和 现 有 条 件 积极 稳 妥 地 进 行 试 点 不 断 总 结 经 验 不 能搞 一 刀 切
和 齐 步走
,
。
纵观 从 选 课 制 到 学 分 制 的 发 展 的 整 个 历 史
“ “ ” ,
进 程 学 分 制 的 理 论 渊 源 可 以 归 纳为 以 下 几个 方 面 一 是 强 调 教 育 的 核 心 就 是 对人 进行
完 全 的人 的 教育
“
,
” ,
即 人 才 全 面 培 养 的理 论
、
。
二是 提 倡 使 人 的 个性 充 分 发展
。
我校 实行 学分 制 的 特 色体现 在
拓宽
。
专业
口
径 增加 选 修课 比 重
,
实行 学年 制 与 学分制 的 灵 活 结 合
,
实行 绩 点 制
随 着 社 会 主 义 市场经 济体制 的 逐步 建 立 实 行 学 分 制 正 成 为 近 年 来 我 国 高等 学 校 教
学 管 理 上 的一 项重 大改革 越来 越 多 的学校 正 在积 极 地 推行 学 分 制 教学 管理 体 制 或 学 年 制 与 学分 制 相 结 合 的 管 理 模 式 我 校 也 于
和 动力 在 世界 范 围 内 的 许多大 学 中都 得 到推广 的 深 人 发展 许 多 高 校 都 在 推行 学 分 制
, , , 。
,
在我 国 近 年来随 着 高 等学校 教育 改革
学分制的利与弊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界人士越来越认识到学分制对发展学生、开拓学生的重要性。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始大胆地实践学分制让更多的学生能早日成材。
学分制在国外的大学早已普遍实行了,只要修到学校规定的学分或可以提早毕业,或推迟毕业。
我国目前的大学也开始实行学分制,而且高中和初中也不甘落后,全国不少高中和初中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分制。
而且我们作为高中生,了解这一制度亦变的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展开了这一研究,来了解这一制度。
虽然我们知道教育部既然推出了这一制度必然已考虑周全,但既然关系到我们自身,研究一下也无妨。
学分制的定义: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基本度量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在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范围内,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来衡量其学习总量,以取得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采取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的教学管理制度。
简言之,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的,以选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
正文中学实行学分制并不是一时的兴起,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一种适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制度,也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体现。
当今世界需要大量的各类人才,而现在的教育体制却大大地滞后市场经济人才的需要。
即使你是人才也得从小学一级一级地往上读,几十年来呆板的教育制度埋没无数人才。
但不少中学学分制实施的情况看,学分制大大有利于教学和教育的改革,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分制的实施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早出人才的好途径。
二十世纪20年代秀州中学学分制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学分制的优越性。
分析当今中学实行学分制究竟有什么好处和优势?1.有利于因材施教。
学分制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一定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个性发展。
成人大学生具有学习目的性明确,所学专业针对性强,学习自主性强等特点。
但他们由于智力、能力等情况的不同,接受知识的速度进程也不同,若按学年制“统一步调”的管理方法,“吃不饱”的一部分人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而“吃不了”的一部分人会感到负担过重,还可能会被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所淘汰。
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一辩稿
学分制利大于弊首先,我们要明白学分制的渊源。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起源于十八世纪末德国的选课制,而为了统一地计量不同选修课的教育进度,1872年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实施,而到20世纪初学分制已在美国得到了普遍的推广。
学分制作为一种以学分为绩点,来衡量学生成绩的教育制度,由于推行时间较短,在我国当前的国家教育模式的限制下,学分制并没有达到学生可以完全自决选择学习进度的完全学分制,而是根据客观的理念和情况伴生出了一些不同模式的学分制度,比如当下主要存在的学年学分制、导师学分制与加权学分制,但尽管如此它们却有着相同的共性:有必修课的强制约束,并在各个领域的学科间规定了最基本的学分要求,最重要的是赋予学生自决选修科目的权力,保证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尽可能地实现课业的开放与自由。
我方认为学分制利大于弊,理由有如下三点:第一学分制是教学诉求的体现新华大学副校长说过,培养人才就是要“给通才开辟通道,给天才开辟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当今社会还是各个高校,对教学的要求都是希望通过教育给更多学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潜力,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学分制刚好能够与这样的目的相契合。
传统的学年制教学以学年为基准统一划一地为每位学生安排课程,这样批量化的教学会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单一,特别是文理学院的分科更会造成学生科技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分离,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降低。
但是学分制对各个领域学科间的学分要求既满足了学生对多元知识的需求,又能够给予学生具体选择的权力,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兼收并蓄,开放多元。
第二学分制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通过学分制可以使教学可以变得灵活多变。
在学分制中学生通过选科,以及对科目的比较与评价,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老师的教育在竞争中不断调整,止于至善,确保教学的质量与成果。
当今中国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
当今中国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1)开宗明义,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质与量的综合教育管理制度。
既然它是一种教育制度,那么它就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教育原则,满足它针对的教育目的。
所以我们判断实行一种教育制度的利弊就必须看其是否符合这两点。
因此,今天我方的标准是:实行学分制是否切合现如今中国教育的原则和目的。
接下来,我方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从学分制的实施者——学校来说,不利于实现中国教育的根本目标。
实行学分制的前提条件是学校有能力开出大量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是就中国教育的现状来说,学分制会让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变得更为复杂,例如,函授站本来就分散在各地,加之选课过度分散,会给任课教师的数量和函授站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尽管我国目前的已有百分之八十的大学实行学分制,但是,我国大多数大学并不具备实行学分制的能力,因为我国大多数大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办学方向的局限性就意味着中国不适合学分制的实行。
第二,从学分制的受众——学生来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行学分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但是却缺少必要的制约,它使一些学生以取够学分为目的,专挑容易拿的学分课程。
因为学分制是一种以学习量的为计算单位的教学制度,因此会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
拥有全方面选课的自由,不一定会有全方面的发展。
久而久之,会造成大多数学生盲目选课,忽略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易造成知识智能结构的割裂,使学生所学专业缺乏应有的专业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同时也会专业热的越热,冷的越冷,使得冷门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少,脱离了中国的教学目的。
第三,学分制并不符合我国教育的实情。
学分制是我国从西方引进的,西方在实行学分制之前是实行选科制,而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实行学年制。
单这一变化就不符合我国的教育思想。
教学理念不同却生搬硬套,最终也会滑向形式主义的深渊。
事实上,学分制并非高等教育的唯一出路,也并非是中国教育的最佳选择。
学分制的优点和缺点
学分制的优缺点优点:⒈ 相比传统的教学制度而言,学分制下的学习生活更为主动、独立,这样学生就不会因各种各样的要求而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让兴趣爱好融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我们所推行的学分之中规定,年段拥有统一的课表,什么时候听课,听那一节课,甚至连作业,也都由学生自己安排。
这样的规定还可以锻炼学生对时间的调配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工作。
⒉ 取消了升级、毕业的年限,便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不拘于课堂的限制,超前学习,提早完成学业,也能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及加深理解。
此外,还方便了因特殊情况而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
⒊ 在我们所构想的高中学分制中,学生是通过不断积累学分来随时获取与学分高低相对应的某高校的入学申请资格的,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制度中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相对减轻了学生的升学压力。
另外,学分是通过自主性的阶段性测验获得的,也就是说,参不参加测验,参加什么科目的测验以及测验的难度系数,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避开了状态不佳、难度脱节等不利因素,使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同学,都能按自己所设计的方式来获取学分、完成学业。
⒋ 学分制下的科目设置要比传统教学制度力所拥有的科目更为丰富。
在学分制下,只要学校有办学能力,便可自由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校适量增开一些有关于世界热门科学问题的课程,将科技和生产中的前沿知识在课堂上作介绍说明,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培养、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⒌ 学分制要求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与此同时,增强了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
实行学分制有助于教师竞争意识的加强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例如,学生不但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还拥有选择教师及对教师教学进行比较和批评的权利,于是教师便能够通过学生的反映,自发完成自我的完善。
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VS弊大于利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VS弊大于利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和各位听众,我作为正方第一辩,我认为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
首先,学分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而学分制则是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学分制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学分制不仅仅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还会对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项目实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最后,学分制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分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师也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这样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
谢谢!正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和各位听众,我作为正方第二辩,我认为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
首先,学分制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分制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个性特长、创新能力等。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分制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分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
最后,学分制可以促进学生的职业规划。
学分制要求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权,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促进学生的职业规划。
综上所述,我认为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
谢谢!正方辩词三辩:尊敬的评委和各位听众,我作为正方第三辩,我认为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
首先,学分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学分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学分,这样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其次,学分制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分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综合起来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获得更公正的评价。
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 辩论稿
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好。
学分制是指一种通过选课累计学分获得绩点的教育模式,就今日辩题高校教育施行学分制利弊而言,我方认为,实行学分制是不可否认的弊大于利。
我方将从两个方面就学分制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为标准展开论述。
从学分制对学生来说,刚开始的选课给予了学生自由学习的自主安排的机会,但长期下去更多的还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一,不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同一班同一专业的学生被分散打乱,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长此以往会淡化班级的概念,继而学分制下培养出来的人对团体归属感的团结能力也下降。
第二,不利于保障学生学习质量,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
学分制给予了学生很大的选课自由,但是又缺少了必要的制约,学分高的多人选,学分低的少人选,久而久之,会造成大多数学生盲目选课,忽略了合理的学习计划,使得学分低的课程取消,因而导致冷门课程专业的人才越来越少,令知识不受重视,对知识分高低,造成对知识的污名化现象。
且并非大多数学生能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去完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任务。
而学生完成规定学分后会减少在大学的学习积极性和降低学习的质量。
因为学分只能说明学生修完了该课程及达到了最低标准,却不能表现出学生的成绩优劣、知识掌握程度,所以不利于保障学生学习成绩的质量。
从学分制对学校来说,虽然学分制可以跨学科选修不同的课程,学校因材施教分配师资,但这也要建立在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完善的基础上。
而实行学分制,第一,会使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学生自由选课课程信息和学习情况录入登记等的工作量增大,如果学校的教学管理设备和管理水平跟不上,会导致教学管理的混乱和师生学习生活的诸多不便。
第二,学分制并未被广泛实行体现学分制本身的缺陷。
学分制的创始地哈佛大学已经于1986年取消了学分制,而且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在内许多高校实行的也不全是学分制。
学分制作为一种尚不成熟的制度,不利于实现现阶段教育的根本目标。
学分制
学分制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学分制的优点:(1)以学分代替学年。
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2)能够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这是和(3)能够真正的实现爱上什么就上什么。
(4)高校学分制收费对缓解当前贫困生学费难题有积极的意义。
有的贫困生可以通过延长毕业期限的办法,通过适当少修学分、半工半读的办法,来分解学费负担。
(5)在规定的有较大弹性的学籍有效时间内,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学课程的自由,只要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并选学部分选修课,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可毕业。
(6)有助于缓解集中就业压力,他大多数院校的学生还在为写毕业论文而努力,我们学生就可以在少的竞争压力下提前就业。
任何一种制度都是一定思想的体现。
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实质问题,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统一学习年限,教学实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在“大一统”的体制下强调规范性和统一性,缺乏生气与活力,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培养人才知识面窄,缺乏适应性、创造性和竞争力。
学分制最大的特点则是强化目标,放开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以灵活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出多样化、多层次化、多规格化的人才。
总之,学分制尊重学生选课、选教师、选修学计划的自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在学分制教学体制下,学校就像一个教育大超市,里面的“课程商品”琳琅满目,学生就是顾客,是上帝。
上什么课,自己选;想听哪位老师的课,自己挑;把传统的应试教学颠覆。
学分制的利弊
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起源“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
一个学分约等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它不包括学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的课外讨论与交流、准备考试以及从事其他与课程有关但与课程教学无直接联系的学术工作的量。
这个关于学分的定义是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的,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用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便是学分制,又称学分累计制。
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认为学生若要获得某个学术性的学位,如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必须达到某一个最低限度的学分量。
这个学分量代表着学生所修习的课程量。
1894年学分制源于美国,美国的哈佛大学首先采用学分制,哈佛大学医学院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学分制。
到了20世纪初,美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陆续推行了学分制。
定义到底什么是学分制?形象的说法就是,学分制如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自己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
是攻读一个学位或两个学位,提前毕业还是推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己选择,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高校为什么要实行学分制改革?主要原因是"一言堂"的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学什么课程?上哪个老师的课?学制多少年?不上课到底交不交学费?想提前毕业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在实行学分制改革前都是学校说了算。
在一个信息透明、追求公平、和谐的时代,"一言堂"教学制度明显不合时宜。
现行的高等教育形势要求必须进入学生"自主点菜"时代。
辩论赛大学学分制度利大于弊
1、学分制破坏了学科的完整性。
每个人进入大学,都只能完成某些方面的学习,而不能学完一个学科。
原本就没有必要学全,破坏完整性又从何说起?2、学分制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无非是说有教师的课没人上,不过这样反倒可以反映出讲师的水平3、学分制会给学科学习造成断链现象。
同LS4、学分制会造成有些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即使不实行学分制,也一样有盲目性。
这个只能通过学校的引导来改正了。
5、学分制会损害勤奋学习的气氛。
学分制是要学生修满足够的分数,供有精力的同学选修其他的科目,所以一般的同学能把必修的科目学好就已经不容易了,这是在提倡勤奋,而不是在损害6、学分制操作起来困难,有一些学籍管理上的漏洞。
一个软件系统,学校的老师半个月就可以搞定7、学生没有“班”的概念,丧失了一些宝贵的同学情谊和校园气氛。
学分制就没有班吗?8、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
思想工作,只能通过宣传来做。
就算没有学分制,学生的思想还是那个样子,谈不上难做不难做..对方辩友可能会问:1、学分制破坏了学科的完整性。
2、学分制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3、学分制会给学科学习造成断链现象。
4、学分制会造成有些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5、学分制会损害勤奋学习的气氛。
6、学分制操作起来困难,有一些学籍管理上的漏洞。
7、学生没有“班”的概念,丧失了一些宝贵的同学情谊和校园气氛。
8、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
1.破坏了学科的完整性么?是有必修与选修的啊2、造成了哪些资源的浪费?让感兴趣的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是资源的更合理运用吧3、现在的学分制是控制下的学分制,只有在修了某些学科之后才让修其半他学科吧4、必修与选修。
5、为什么?6、不困难,编个程序就行了。
7、还是有班的概念吧。
学分和班不冲突吧8、。
有关系么。
反方: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学分制并非大势所趋,学分制的创始地哈佛大学于1986年取消了学分制,而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在内为数不少的高校实行的也不是学分制。
学分制,是在选课的基础上产生于西方的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起源“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
一个学分约等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它不包括学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的课外讨论与交流、准备考试以及从事其他与课程有关但与课程教学无直接联系的学术工作的量。
这个关于学分的定义是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的,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用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便是学分制,又称学分累计制。
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认为学生若要获得某个学术性的学位,如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必须达到某一个最低限度的学分量。
这个学分量代表着学生所修习的课程量。
1894年学分制源于美国,美国的哈佛大学首先采用学分制,哈佛大学医学院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学分制。
到了20世纪初,美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陆续推行了学分制。
定义到底什么是学分制?形象的说法就是,学分制如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自己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
是攻读一个学位或两个学位,提前毕业还是推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己选择,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高校为什么要实行学分制改革?主要原因是"一言堂"的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学什么课程?上哪个老师的课?学制多少年?不上课到底交不交学费?想提前毕业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在实行学分制改革前都是学校说了算。
在一个信息透明、追求公平、和谐的时代,"一言堂"教学制度明显不合时宜。
现行的高等教育形势要求必须进入学生"自主点菜"时代。
好处一是学分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时和课程,达到真正学有所好、学有所成。
同时,学生选课、选教师使教师上课"创造"的收入一目了然,这就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武汉大学学生刘东梅在大学三年级时就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提前一年毕业的她告诉记者,只要修满本专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
刘东梅说:"我在大一大二就选修了很多高年级的课程,大三上学期就把规定学分修满,剩下的时间就做论文和找工作。
"更多的同学是享受学分制带来的自主选择专业和自主选课的好处。
武汉大学新闻系学生蒋乐进在毕业时选修课学分远远高于规定的学分,他说:"我从大一开始就拿着学分卡在学校到处选课,选修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哲学、法学等课程。
学分制让我有机会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二是学分制整合教育资源。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是广西较早试行学分制改革学校。
教师鲁娟说,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过去一些学校开设课程重复,即使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浪费,实行学分制后,重复课程学生可以不选。
三是学分制改革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规范了收费行为。
以往学校通常每年只是给学生一个学费的总数,不管学生选多少课,均缴纳统一标准的学年学费,提前毕业的学生照样缴纳学费等。
学分制改革后,每一个学分"明码实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行选择。
这样的"明码实价"让学生心里有了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克服了高校的乱收费。
四是高校学分制收费对缓解当前贫困生学费难题有积极的意义。
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如果选择三年修完全部学分,实质上等于减少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总费用。
同样,有的贫困生可以通过延长毕业期限的办法,通过适当少修学分、半工半读的办法,来分解学费负担。
刘冬梅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提前一年毕业可以省下学费3600元,一年工作下来净收入大概20000元,这样就可以为家庭节约开支23600元。
"这笔钱对贫困学生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学分制的不足(1)教学计划的强制能力的减弱和学生在修学计划上的充分自由,在第一学期往往会因学生的选课经验不足,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迷茫,需要加强有关人员的指导。
(2)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容易导致学习缺乏集体荣誉感,给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靠自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分类学分制是由学年制到选课制再到学分制这么过渡过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各所学校所实行的学分制虽然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大致相同,但其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却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高等学校既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
其修业年限,有的学校是刚性的,有的学校虽有一定弹性,但弹性不大,都规定学生在一定年限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
2 、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只规定毕业总学分,不限定修业年限的教学管理制度。
同样的学历层次,你可以提前修满学分,二、三年毕业,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还可以休学工作后再复学学习,直到修满学分,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毕业。
3 、绩点学分制:绩点学分制是在学分制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的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其计算公式为:学分绩点= 学分×绩点。
4 、加权学分制:加权学分制也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对某些重点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区分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教学管理制度。
5 、附加学分制:附加学分制是在要求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修满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一般说来,课外附加学分可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思想品德与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公益活动的情况来评定。
对以上几种学分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复合学分制,如可将学年学分制和绩点学分制复合成学年绩点学分制,可将完全学分制和加权学分制复合成完全加权学分制,其余仿此。
当然,学分制还有其他一些类型,但常用的主要是以上几种。
功能计量功能作为测量学生学习量的工具或手段,这是学分制最早出现的功能。
这一功能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选课制,为了方便计算学生的学习量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计量单位—“学分”。
目前不同的学校对学分计算办法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是与一定学时挂钩。
在美国,对学分的计算办法相对比较弹性,学生每周修习一个小时,修满一学期并经过考试及格就可以获得1学分。
而在日本大学设置基准对学分的计算方法有着明确的规定,1个学分至少为45个学时,讲义课、演习课、实验实习课分别按1∶2∶3的比例计算。
当今,学分仍然是衡量学习量的重要工具,但其作为计量单位的功能已渗透到高等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成为聘任和考核教师教学工作量、核定人员编制岗位、预测学校办学规模、测算办学成本、收取学费、进行财政拨款、调配教学资源以及跟踪评估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认为学分制的本质是一种测量手段,是一种建立在以测量手段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流通功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寻求高等教育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欧盟启动了“伊拉斯莫”计划,该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立一套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学分互换系统,使在不同高校学习的学生能够互相转换,促进学生自由流动。
在美国,高校间学分互认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商学和公共管理学院的金融学工商管理培养计划规定,学生至少修满120个学分,其中至少30个学分在亚利桑那大学修得,最后30个学分至少在亚利桑那获得。
不仅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着学分互认,就是高校与中学之间也有学分互认的做法。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部分高校在学分互认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994年,湖北省武汉大学等5所院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宗旨,实施五校互相选课、辅修双学位的“联合办学”。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实现跨校、跨学科辅修制度。
但是,由于中国的学分制改革还不太成熟,这种学分互认改革还只是刚刚起步,能够跨校交流学习还只是局部性质,能够走出国门的跨校交流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资源配置功能就资源的配置方式而言,学年制与学分制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不同的调节功能。
在高等学校里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学校对构成资源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运作、调控、评价,形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同模式和方式。
在学年制状态下,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学习方式都是教学计划中预先设计好的。
学年制的教学资源配置更多具有计划性质。
但是,在学分制状态下,由于实行了选课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前或推迟毕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课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因而,谁也无法对每个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做到精确的估算。
这一结果导致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时,无法按照学年制的那种一成不变的指令性计划进行预先设置,只能根据长期的经验判断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并结合实际需求变化及时地调整教学资源配置方式。
因而,学分制资源配置更具有市场性质。
在实际教学改革中,由于资源本身的短缺和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要求,不可能存在完全学年制或完全学分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学分制与学年制两种配置方式可能并存。
所以,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变化也不只是简单地以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取代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是在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之间寻找某个最佳的结合点,从而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效益。
契约功能传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基于一种知识传授关系以及道德教养关系,这种理解使教师往往以一个知识传播者或道德宣教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甚至还赋予教师监护的职责,“教不严,师之惰”。
而学校部门往往也站在监护或管理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由于这种理解的偏差,使学校经常处在一种错位和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实际教学改革中,学分制的这种契约功能随处可见,例如,市场行为对高等教育的渗透使按学分收费成为必要。
这一改革一方面会推动学校必须精确地核算每门课程的办学成本和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校依法治教意识,实现内部民主管理。
另一方面,这一改革会使每个学生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在选择课程时更加慎重,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分类分流功能在以往学年制教学管理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类型单一,课程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就很难实现对人才的分流和分类,这也是当前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