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041b9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7.png)
七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婴儿期(出生~3岁)
婴儿个体脑发育、感知发展、动作发展、信任感形成、模式识 别、直觉行动思维形成与发展、口语学习、独立性发展、音乐学系、 亲子关系发展的关键期
七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2.幼儿期(3~6、7岁)
具体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守恒性发展、识字、社会性发展、 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 3.童年期(6、7~11、12岁)
精神分析理论
二
精神分析理论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 乐,避免痛苦,-想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 觉察。
“自我”是理智的,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 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三
行为主义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1.攻击性行为 2.性别角色的认识 3.亲社会行为
三
行为主义理论
(四)教育启示
1.注意环境的影响 2.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 3.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4.注意榜样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作业:结合书本内容和网络资源,解释并举例说明:泛灵性、 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数 量、液体、体积、形状)。
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
二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快乐原则)——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内驱
力、反射 自我(现实原则)——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4c38fedf78a6529657d531a.png)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pptx
![(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pptx](https://img.taocdn.com/s3/m/67d80ba9a300a6c30d229f60.png)
3.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1
从记忆的目的看: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
从记忆的内容看: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逐渐发展;
3
从记忆的方法看: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4
元记忆在高年级有初步发展。
4.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 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 抽象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带有不自觉性;
图式:来源于遗传,是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不同的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 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会不断改变、丰 富,形成更高级的图式。
同化:是指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 式。
顺应:指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
至善原则
4.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包含哪几个方面。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哪几
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1
学海无涯
儿童心理发展观包含的方面: 1)强调动作的重要性
认为动作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儿童通过动作使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 儿童总是依赖现有的认知图式认识世界,并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 会不断改变、丰富,形成更高级的图式。 3 适应的形式有:同化与顺应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 感知运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依赖于眼前的人 和事物。
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6. 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 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心理矛盾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2c708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0.png)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学科,旨在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和性别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它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进一步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1. 儿童的身体和感知发展儿童在早期的身体和感知发展中,经历了从无法抬头,到会爬行、站立,再到最终掌握走路的过程。
同时,他们的感官也逐渐成熟,能够感知并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 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认知发展方面,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会逐渐发展。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从而解释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3. 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学中也占据重要位置。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学会体验和表达各种情感,并与他人建立起情感联系。
同时,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儿童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儿童的性别和身份认同在性别和身份认同方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从小就开始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并逐渐接受并理解社会性别角色。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性别教育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1. 家庭教育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家长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交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积极行为习惯。
2. 幼教实践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教学活动。
通过合理的游戏和互动,促进幼儿的身体、认知和情感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3. 心理咨询与干预儿童发展心理学也为心理咨询与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了解儿童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2b70c67fe4733687e21aad4.png)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无论是适应还是组织都是所有儿童和成人先天具有的生物机制。 所有行为和思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地方式适应外部环 境。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以食物的消化过程作比喻) 儿童每当遇到新事物,往往倾向于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如 果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 原有格式或创立新格式去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只有同化没有顺应…..只有顺应没有同化…..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义,主观地弯曲现实。 顺应占优势,按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动作,如模仿游戏。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概念定义例子开始平衡个人图式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同化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的刺激从而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做小鸟适应新刺激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刺激当婴幼儿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认知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概念。其含 义是: 认知(广义):就是人的认知活动,包括 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 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 产生各种策略、幻想等。 认知(狭义):就是思维和记忆。
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各个阶段: 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 4-8个月:探索部分的掩蔽物体 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 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 18个月以上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 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 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尝试错误期”。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e61d1bd960590c69ec37649.png)
2.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 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 3.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 要来自于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 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4.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 的影响,也是偏激的、不符合实际的。 许多研究已证明个性、个性倾向性在中 年和老年期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个性 的发展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 生活条件所制约。
(5)青春期(11-13岁开始)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来了, 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 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母那里摆脱出来。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 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 冲动。
(三)简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界和社 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 其整个理论的评价褒贬悬殊。 有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 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 (波林),有的人则认为他的 理论没有什么价值。
(3)前生殖器期 (3-6岁) 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性器官 成了儿童获得快感的主要来源,表现为这个时期 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 想。 此时儿童会出现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 结” ,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地放弃了俄狄 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 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 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 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 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觉差不多一扫 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039f3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8.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1.启发理论启发理论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主探索,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模式。
通过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和自我调节等过程,儿童逐渐理解和掌握世界。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根据该理论,儿童通过社会互动和与他人的合作,不断发展和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
同时,社会认知理论还注重了儿童情感、动机和社会判断等方面的发展。
3.发展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逐渐增长的过程。
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青少年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任务。
儿童在经历各个阶段的同时,会逐渐获得新的能力和技能。
4.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满足需求的过程,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和尊严需求以及自我实现和成长需求。
按照这个理论,儿童在满足一层需求之后才能追求下一层更高级的需求,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5.承认学习理论承认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儿童发展的核心过程,儿童通过模仿、观察他人、接受指导和参与实践等方式,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掌握新的技能。
6.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是由布罗芬伦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处于多个系统的互动中进行的,包括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时间系统。
儿童被认为是一个生活在各种环境和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这些环境和网络相互作用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以上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些主要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不仅对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也指导着儿童教育和培养的实践。
不同的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研究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1128b96ad51f01dc281f1c1.png)
4、人的行为大部分就是操作性的,如游泳、写字等等,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同时,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
5、发展的本质就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就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就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就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在学习的准备状态,只要生理上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6、格塞尔的理论表明了身体成长为心理发展与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4、个体就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解决冲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完成发展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5、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研究儿童的逻辑(为什么这样回答问题),就是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
2、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就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3、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
理论:
1、观察学习:经由对她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1、1:替代强化: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一种“替代强化”。
1、2:“无尝试学习”:观察学习可称为“无尝试学习”。(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
2、人类许多复杂的行为都就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学习不就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就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4、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3f36a243968011ca30091dd.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2、共同决定论—斯腾(辐合论:核心—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共同决定论者。
格赛尔—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基本观点: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
❖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两件事:⑴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⑵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⑴新生儿期(出生1—1个月)⑵乳儿期(1个月—1岁)⑶婴儿期(1岁—3岁)⑷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⑸童年中期(6岁—11、12岁)⑹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⑺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一个人的特性和情境变化都会影响行为。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印刻”或“早期学习”;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4f05fb4f8c75fbfc67db243.png)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粗到细。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在此 基础上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例如,4、 5个月的婴儿想要拿面前的玩具时,往往不是用 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个身体,更谈不上用手 指去拿玩具了。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 加之儿童的自发性练习,动作逐渐分化,儿童 能逐步控制身体各个部位小肌肉的动作。儿童 用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写字,往往要到6、 7岁才能做到。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 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 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 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 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的物质载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 色体中的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其中 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 )。正是 这种物质决定人的遗传特征。
胎内环境(母亲服药)
某些口服避孕药因含有雌激素,也会伤及 胎儿。麻醉剂、抗菌素等都会对胎儿的发 展产生影响。母亲吸烟、酗酒对胎儿的危 害也类似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吸烟的孕 妇或连续暴露于充满烟雾环境中的妇女, 早产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比一般孕妇高。孕妇大量饮酒,会产生胎 儿酒精综合症,表现为婴儿生长迟缓、早 产、智力落后、身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 等。
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方面:年龄偏小与 年龄偏大。
年龄太小(18岁以下)生育,胎儿体重过轻、神经 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而 年轻母亲分娩困难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孕妇,也较可 能得并发症,如贫血。35岁以上生育(特别是第一 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另外出现唐氏 综合症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母亲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母亲的态度孩子的性格支配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干涉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娇宠任性幼稚神经质温和拒绝反抗冷漠自高自大不关心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专制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民主合作独立温顺社交?24教师管教斱式和学生的性格特征管教方式学生的性格特征民主的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有领导能力专制的情绪紧张冷漠或带有攻击性教师在场毕恭毕敬不在场秩序混乱缺乏自制性放任的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放任?25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3~6岁幼儿心理学
![3~6岁幼儿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b65e817de80d4d8d15a4f4f.png)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 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赛尔是( )A.德国人 B.美国人 C.奥地利人 D.苏联人2. 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 )A. 陈鹤琴B.弗洛伊德C.维果茨基D.皮亚杰3. 格赛尔的“双生子”实验断定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取决于( )A.生理的成熟 B.心理的成熟 C.都不是 D.因人而异4.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弗洛伊德 B. .格赛尔 C.维果茨基 D.皮亚杰5.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著名的( )A.儿童发展认知论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操作条件反射理论D.精神分析理论6.提出“最近发展区”的苏联心理学家是( )A. 维果茨基B. 格赛尔C. 弗洛伊德D.华生7.皮亚杰依照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将儿童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2~7岁为( )A.前运算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形式运算阶段D.感知运算阶段8.皮亚杰依照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将儿童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是在( )A. 0~2岁B.2~7岁C.7~11岁D.12岁以上9.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1~3岁为( )A.肛门期B.性器期C.口腔期D.潜伏期10.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潜伏期为( )A. 6~11岁B.12岁以后C.3~6岁D.1~3岁11.认知发展学说的创始人是( )A. 维果茨基B.霍尔C.柯尔伯格D.皮亚杰12.皮亚杰研究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实验法B.测验法C.临床法D.问卷法13.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发展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
该阶段为(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4.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是( )A. 鲁宾斯坦B.维果茨基C.列昂节夫D.鲁利亚15.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A. 环境B.成熟C.遗传D.教育16.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7.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A.本我B.自我C.超我D.性本能18.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是( )A.成熟B. 遗传C..环境D.性本能19.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想法一致。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a08b23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8.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1.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1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社会行为等方面。
2. 具体研究内容:- 认知发展: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 情感发展:情绪体验、情感表达、情感调节等。
- 意志发展: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 个性发展: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
- 社会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道德行为等。
二、研究任务1. 揭示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探讨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 分析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 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2. 分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研究性别、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探讨不同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探索心理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基因、遗传性疾病等。
- 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
- 个体与环境互动:适应、学习、教育等。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形成一、历史背景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2.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霍尔的心理测量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影响。
二、发展过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霍尔的《青少年:他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的关系》(1904)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 桑代克的动物学习实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2. 中期阶段(20世纪中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 神经科学、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被整合到儿童发展心理学中。
- 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新兴理论丰富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一、连续性与阶段性1. 连续性: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幼儿园ppt课件)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幼儿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744603bd64783e08122b05.png)
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所以转折期
往往被人们称为“危机期”。因为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
出现“危机”。我们应该把转折期
从简单到复杂
从被动到主动
从具体到抽象
从零乱到成体系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二)从具体到抽象
学前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 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3岁前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3~6岁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思
维的主要方式,5岁以后,开始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整个学前期内,思维的特点总
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这种情况往往发生于 儿童心理发展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折时期,如儿童
从家里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或从幼儿园升到小学
的时候,都可能出现转折期。一般认为,2~3岁、 7~9岁、12~15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
易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常常出现 各种否定性行为,可能导致儿童和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学前期是心理发展
的敏感期。在语音学习方面,2~4岁是敏感期;在数概念掌握方面,5~5.5半是敏感期;在动作发 展方面,0~6岁是敏感期。
学 前 心 理 学
PART 0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学说
PART 0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ecc830eccbff121dd368390.png)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即围绕传统、经典的理论,新近逐步形成起来、并越来越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阐述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 ,1880 — 1961) 。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观一、华生的观点1.华生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 — 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主要有三个原则: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
二、斯金纳的观点1.斯金纳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1904 — 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
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 社会学习论一、班杜拉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 ,1925— )。
班杜拉1925 年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研究学习理论,1952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行为矫正原理》(1968) 、《社会学习理论》(1977) 。
二、观察学习: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e161b8451e79b8968022678.png)
(二)幼儿期(3-6、7岁) (1)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2)创造性思维萌芽的关键期。 (3)守恒性发展的关键期。 (4)识字的关键期。 (5)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 (6)入学准备的关键期。
(三)童年期(6、7-11、12岁) (1)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 (2)创造性培养的关键期。 (3)学习动机形成的关键期。 (4)学习兴趣形成的关键期。 (5)学习态度形成的关键期。 (6)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 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 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2、心理发展阶段说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依据里比多的发展 (1)口唇期(0-1岁):里比多的发展从嘴开始, 吸吮本能产生快感。 (2)肛门期(1-3岁):里比多集中在肛门区域 (3)性器期(3-5岁):恋母恋父情结 (4)潜伏期(5-12岁):平静时期\早年经历遗忘 (5)青春期(12岁至成年):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产生性冲动,容易引发抵触情绪。
• • • • • • • • • •
(三)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1、前道德判断阶段(0—5岁)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5—10岁) (1)规则是绝对的、不变的 (2)评价标准是行为的后果 (3)评价结果非好即坏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10岁以上) (1)根据动机来判断行为好坏 (2)规则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 (3)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 判他人。
第五节 研究专题
一、关键期的概念 二、关键期研究的证据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四、掌握关键期理论的意义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66c45bc77da26924c5b083.png)
成。
(2)个性发展经历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3)如果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就形成
积极品质;如果发展任务没有成功完成, 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埃里克森(1902-1994)
18
人格的发展阶段
⑴婴儿期(0~1岁):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 信任感阶段,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⑵儿童期(1~3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感阶段,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 二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
➢ 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机能,如记忆、语言、思维。
等。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与社会交互作
受到批评之处:
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
➢ 1)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
会性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展;
2.心理发展观
➢ 2)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
价值;
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
➢ 3)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
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
符。
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006年论述题“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 发展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价值”
随意机能是指受意识控制 的能力
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有四个 主要表现:
➢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 断内化的结果。
就会发展良好的个性特点; 相反则对 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障碍。(P315)
➢ 1)信念—不信任(0-1岁) ➢ 2)自主—羞怯(1—3岁) ➢ 3)进取—内疚(3—6岁) ➢ 4)勤奋—自卑(6—12岁) ➢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 ➢ 6)亲密感—孤独感(18—30岁) ➢ 7)繁衍感—停滞感(30—60岁) ➢ 8)完美感—失望感(60岁以后) 艾里克森理论揭示了个体发展是一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74bf21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c.png)
2023/5/16
13
胎内环境的影响
子宫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最早的环境,又称为 胎内环境。一个胎儿与另一个胎儿所受到的 胎内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孕母的身体健康状 况,接触烟酒、毒品及其他药物的情况,怀 孕时的年龄,母亲的情绪状态,以及分娩状 况(如早产或难产)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胎儿心理的发展。
胎内环境母亲的年龄
开时年龄)
平
实验班 63.4
91.8
101.4 全部自 平均读
(13人)
给
完12年
级
控制组 86.7 (12人)
60.5
66.1
1人死亡 平均读 4人需要 完4年级 照顾
2023/5/16
20
(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 程。
环境影响儿童的生理成熟。如胎儿生长发 育的胎内环境就受母亲内2个月:1:2 胎内5个月:1:3 出生时:1:4 2岁:1:5 6岁:1:6 12岁:1:7 25岁:1:8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 才会用腿走路。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 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 最后是生殖系统。
遗传决定论
家族与血缘关系的研究 通过探查家族中不同亲密关系的亲属之间的基 因遗传相似程度(即血缘关系的远近)与这些 亲属的某些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推 测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研究表明,IQ之间的相似性与遗传基因之间的 相似性的确存在相关。
“智慧”测验相关系数 (8国)
(二)环境决定论
培根: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社会环境中,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 从大处(大环境)说,指国家制 度、社会生产关系及儿童所处的地位等。
从小处(小环境)说对于儿童主要指家庭环境、托儿所幼儿 园的环境和教育。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流派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f902bc6aa45177232f60a228.png)
5、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
• 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 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 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Leng Y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 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第一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四节 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五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一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过程)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Leng Y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⑵代表性观点与人物: ①皮亚杰 •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图式、顺应、同化、平衡)
•影响发展的四种因素:
机体的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②我国学者 •遗传、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影响,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发展特别迅速,而如果
错过该时期,某方面的发展就会变得较为困难,这个 特殊时期便称为关键期。如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
关键期,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认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学现象 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他提出用刺激(S)——反应(R) 公式来描述人的行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3、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恐怖症的习得模式 小艾伯特
操作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 )
(一)同化
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己 现有的智力结构中去的过程。
(二)顺应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 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三)平衡
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四)智力发展的具体机制 1、忽略 2、同化 3、顺应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以自己对病态 人格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 思想认为性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发展观
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 又细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
斯金纳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 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操作 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学习的实验程序。 典型的实验方法是当老鼠一按压杠杆,就会得到一粒食丸,如 此反复多次,老鼠就学会用按压杠杆的方式去取得食物。由这 种通过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叫操作性条件反射。 1、强调对行为的强化 A、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B、强化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
1、信任对不信任( 0—1岁):信任感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 0—3岁):意志坚定 3、主动性对内疚(3—6岁):自信的美德 4、勤奋对自卑( 6—11 岁):能力的美德
5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忠诚
6、亲密感对孤独感( 18—25岁):友爱 7、生殖对停滞( 25—50岁):关心
8、自我完善对绝望感( 50—死亡):智慧
一、皮亚杰理论中的基本假设 (一)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 (二)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其智力结构的改进
1、结构的整体性;
2、结构的转换性; 3、结构的自调性。 (三)儿童智力发展具有建构性特点 (四)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思想 1、 2、 3、 4、 5、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 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 (3-6);(4)潜伏期(6-11);(5)青春期(从11-20岁开始)。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 素的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 程。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2~4个月)
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5~8个月) 4.二级反应协调阶段(9~12个月) 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3~18个月) 6.表象思维开始阶段(19~24个月)
(二)前运算阶段
1、早期的信号功能;2、自我中心;3、感知的局限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 (四)形式运算阶段
三、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
C、强化的效果是改变行为概率;
D、强调及时强化。 2、将行为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A、育婴箱 B、行为矫正 C、辅助教学机
操作条件作用
第三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ຫໍສະໝຸດ 一、皮亚杰理论中的基本假设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三、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
1.自己对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的哪个阶段印象比较深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