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 第5讲实验四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含解析)
高考调研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课件:5-6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新课标版 · 物理
n个 点 瞬 时 速 度 的 方 法 是 : 测 出 第 T 内 下 落 的 距 离
n个 点 的 相 邻 xn 和 xn+1, 由 公 式 vn=
xn+xn+1 hn+1-hn-1 或 vn= 算 出 , 如 图 所 示 . 2T 2T
实验讲解
探究应用
课后练习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 物理
实验讲解
探究应用
课后练习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 物理
3. 选 纸 带 : 分 两 种 情 况 说 明 1 ( ) 应 选 点 迹 清 晰 , 且 纸 带 , 若 1、 2两 点 间 距 离 小 于 或 接 近 m 2m m 2m 的
1、2 两 点 间 的 距 离 大 于
, 这 是 由 于 先 释 放 纸 带 ,
实验讲解
探究应用
课后练习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 物理
法 三 : 图 像 法 . 从 纸 带 上 选 取 多 个 点 , 测 量 从 第 一 点 到 其 余 各 点 的 下 落 高 度 为 纵 轴 , 以 h, 并 计 算 各 点 速 度 的 平 方 h 为 横 轴 , 根 据 实 验 数 据 绘 出 v, 然 后 以 1 2 vh 图 线 . 若 在 误 2 g的 直 线 , 则 验 证
新课标版 · 物理
m g h , 动 能 的
1 mv2, 看 它 们 在 实 验 误 差 允 许 的 范 围 内 是 否 相 等 , 2
若 相 等 则 验 证 了 机 械 能 守 恒 定 律 .
实验讲解
探究应用
课后练习
高考调研
2. 速 度 的 测 量 : 做 匀 变 速 运 动 的 纸 带 上 某 点 的 瞬 时 速 度 等 于 相 邻 两 点 间 的 平 均 速 度 计 算 打 第 前 后 两 段 相 等 时 间 vt= v 2t.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 第1讲电场的力的性质(含解析) 新人教版
选修3-1 第六章静电场第1讲电场的力的性质对应学生用书P103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点电荷Ⅰ (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多选)关于元电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0×10-19 C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得的解析元电荷只是一个电荷量单位,没有正、负,不是物质,电子、质子是实实在在的粒子,不是元电荷,其带电荷量为一个元电荷,A错误;实验得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这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B正确;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D正确.答案BCD【知识存盘】1.物质的电结构(1)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的正电荷数与电子的负电荷数相等.(2)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2.点电荷、元电荷(1)元电荷:把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用e 表示,e =1.60×10-19C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 ,或者等于e 的整数倍.(2)点电荷:①本身的线度比相互之间的距离小得多的带电体. ②点电荷是理想化模型.3.电荷守恒定律(1)内容: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起电方法: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 (3)带电实质:物体带电的实质是得失电子.库仑定律 Ⅰ (考纲要求) 【思维驱动】图6-1-1(单选)如图6-1-1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 的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壳a 与b ,壳层的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将它们分别固定于绝缘支座上,两球心间的距离为l ,为球半径的3倍.若使它们带上等量异种电荷,两球电量的绝对值均为Q ,那么,a 、b 两球之间的万有引力F 引、库仑力F 库分别为( ).A .F 引=G m 2l 2,F 库=k Q 2l 2B .F 引≠G m 2l 2,F 库≠k Q 2l 2C .F 引≠G m 2l 2,F 库=k Q 2l 2D .F 引=G m 2l 2,F 库≠k Q 2l2解析 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两个可看成质点的物体,虽然两球心间的距离l 只有半径的3倍,但由于壳层的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两球壳可看做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因此,可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对于a 、b 两带电球壳,由于两球心间的距离l 只有半径的3倍,不能看成点电荷,不满足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故D 正确. 答案 D【知识存盘】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表达式:F =kq 1q 2r,式中k =9.0×109 N ·m 2/C 2,叫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静电场 Ⅰ 电场强度、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Ⅱ (考纲要求) 【思维驱动】(单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由E =F q知,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与检验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 B .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等于F q,但与检验电荷的受力大小及带电量无关 C .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方向即检验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D .公式E =F q 和E =kQ r2对于任何静电场都是适用的解析 E =F q只是电场强度的定义式,不能由此得出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检验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与电荷量成反比,因为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只与电场本身的性质有关,与检验电荷的电量及受力无关,A 错,B 对;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方向为正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C 错;公式E =F q 对于任何静电场都是适用的,E =kQ r2只适用于点电荷的电场,D 错. 答案 B 【知识存盘】 1.静电场(1)定义:存在于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1)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 与它的电荷量q 的比值. (2)定义式:E =Fq.单位:N/C 或V/m (3)点电荷形成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 真空中点电荷形成的电场:E =k Q r2.(4)方向: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 (5)电场强度的叠加: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电场线 Ⅰ(考纲要求) 【思维驱动】图6-1-2(多选)如图6-1-2所示为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在该电场线上有a 、b 两点,用E a 、E b 分别表示两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则( ). A .a 、b 两点的场强方向相同 B .因为电场线由a 指向b ,所以E a >E b C .因为电场线是直线,所以E a =E bD .不知道a 、b 附近电场线的分布情况,E a 、E b 的大小不能确定解析 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本题中的电场线是直线,因此a 、b 两点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一条电场线不能确定a 、b 两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关系. 答案 AD 【知识存盘】1.定义: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中各点电场强度的强弱及方向,在电场中画出一些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一致,曲线的疏密表示电场的强弱.2.3.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如图6-1-3所示).3图6-1-对应学生用书P104考点一电场强度的理解与应用电场强度三个表达式的比较图6-1-4【典例1】 (单选)如图6-1-4所示,在某一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有a、b两点,其中a点的场强大小为E a,方向与ab连线成30°角;b点的场强大小为E b,方向与ab连线成60°角.则关于a、b两点场强大小及电势高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 第1讲运动的描述(含解析) 新人教版
物理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1讲运动的描述对应学生用书P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单选)(2012·南京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固定不动的物体B.参考系可以是变速运动的物体C.地球很大,又有自转,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不可视为质点D.研究跳水运动员转体动作时,运动员可视为质点解析参考系可以是固定不动的物体,也可以是变速运动的物体,选项A错误,B正确;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可视为质点,选项C错误;研究跳水运动员转体动作时,运动员不可视为质点,选项D错误.答案 B【知识存盘】1.质点(1)定义: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叫质点.(2)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2.参考系(1)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的物体做参考,这个被选作参考的物体叫参考系.(2)选取: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3.坐标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路程和位移、速度和速率Ⅱ(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图1-1-1(多选)如图1-1-1所示,一个人沿着一个圆形轨道运动,由A点开始运动,经过半个圆周到达B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从A到B的平均速度方向由A指向BB.人从A到B的平均速度方向沿B点的切线方向C.人在B点瞬时速度方向由A指向BD.人在B点瞬时速度方向沿B点的切线方向解析物体在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所以人从A到B的平均速度方向由A指向B,A正确、B错误.物体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在该点的运动方向,人在B点时的运动方向为沿B点的切线方向,所以人在B点瞬时速度方向沿B点的切线方向,C错误、D正确.答案AD【知识存盘】1.时刻和时间间隔(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置、速度等状态量.(2)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移、路程等过程量.2.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3.速度(1)速度: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个就是速度. (2)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t,是矢量.(3)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4.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加速度 Ⅱ(考纲要求) 【思维驱动】(单选)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沿正方向运动,a 甲=4 m/s 2,a乙=-4 m/s 2,那么对甲、乙两物体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B .甲做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减速直线运动C .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变化快D .甲、乙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可能相等解析 加速度的正、负表示方向,绝对值表示大小,甲、乙加速度大小相等,A 错.甲的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所以做加速运动,乙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所以做减速运动,B 对.加速度大小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甲、乙速度变化一样快,C 错.由Δv =a Δt 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乙速度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 错. 答案 B【知识存盘】 加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a =ΔvΔt .3.单位:m/s 2.4.方向:是矢量,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质点与几何“点”:质点是对实际物体进行科学抽象的模型,有质量,只是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几何中的“点”仅仅表示空间中的某一位置.对应学生用书P2考点一 对质点的进一步理解【典例1】 (多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下列物体中可以当作质点处理的是( ). A .中国乒乓球队队员马林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男单的金牌,在研究他发出的乒乓球时B .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射击中,研究美国名将埃蒙斯最后一枪仅打了 4.4环的子弹时C.研究哈雷彗星绕太阳公转时D.用GPS定位系统研究汽车位置时解析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发出的乒乓球有转动,这种转动不能忽略,所以不能把乒乓球看做质点;研究美国名将埃蒙斯最后一枪仅打了4.4环的子弹的运动时,由于子弹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所以可以看做质点;研究哈雷彗星绕太阳公转时,可以忽略哈雷彗星的自转,也可以看做质点;用GPS定位系统研究汽车位置时,不需要考虑汽车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汽车可以看做质点,所以选项B、C、D正确.答案BCD图1-1-2【变式跟踪1】 (多选)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如图1-1-2所示.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神舟九号”并于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安全返回.关于以上消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时37分”表示是时刻B.“神舟九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位移和路程都为零C.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的过程中,不可以把“神舟九号”看成质点D.“神舟九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的过程中,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不为零,平均速度也不为零解析“18时37分”是“神舟九号”发射的瞬间,指时刻,A对;“神舟九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路程不为零,B错;在交会对接的过程中,对“神舟九号”姿态调整,涉及到转动,所以不能将“神舟九号”看成质点,C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判断D错.答案AC,借题发挥1.对质点的理解(1)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②有转动但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2)不以“大小”论质点,同一物体看“情况”. 2.对“理想化模型”的理解(1)理想化模型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它是对实际问题的科学抽象,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2)物理学中理想化的模型有很多, 如“质点”、“轻杆”、“光滑平面”、“自由落体运动”、“点电荷”、“纯电阻电路”等,都是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而建立的物理模型.考点二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图1-1-3【典例2】 (多选)如图1-1-3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在AB 、ABC 、ABCD 、ABCDE 四段轨迹上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 s ,2 s ,3 s, 4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1 m/s B .物体在ABC 段的平均速度为52m/s C .AB 段的平均速度比ABC 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 点时的瞬时速度 D .物体在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 审题流程解析 由v -=x t 可得:v -AB =11 m/s =1 m/s ,v -AC =52m/s ,故A 、B 均正确;所选取的过程离A点越近,其阶段的平均速度越接近A 点的瞬时速度,故C 正确;由A 经B 到C 的过程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故B 点虽为中间时刻,但其速度不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D 错误. 答案 ABC【变式跟踪2】 (单选)一质点沿直线Ox 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它离开O 点的距离x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 =6t -2t 3(m),它的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为v =6-6t 2(m/s),则该质点在t =2 s 时的瞬时速度、从t =0到t =2 s 间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分别为( ). A .-18 m/s 、-2 m/s 、6 m/s B .-18 m/s 、-2 m/s 、2 m/s C .-2 m/s 、-2 m/s 、-18 m/s D .-18 m/s 、6 m/s 、6 m/s解析 由瞬时速度公式可得t =2 s 时的瞬时速度为v =6-6×22m/s =-18 m/s ,物体经时间1 s 速度减为0,由x 随时间t 变化关系可知在t =0到t =2 s 内发生的位移为Δx =-4m ,所以t =0到t =2 s 间的平均速度为v -=ΔxΔt=-2 m/s ,由x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可知在t =0到t =1 s 内发生的位移为x 1=4 m ,所以从t =0到t =2 s 内通过的路程为s =12 m ,所以t =0到t =2 s 间的平均速率为v -=sΔt=6 m/s ,A 对.答案 A ,借题发挥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粗略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2.瞬时速度的粗略计算方法:用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求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3.平均速度的两个计算公式4.两个公式的灵活应用(1)在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可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灵活选取公式,进而求得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2)在处理纸带问题时,灵活应用公式可求得纸带中某一点的瞬时速度. 考点三 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 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对比决定因素【典例3】 (多选)下述几种运动情况,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的是( ).A.物体的速度不变,但加速度不为零B.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越来越大C.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D.物体的加速度不变(不为零),速度也保持不变解析只要有加速度,速度一定变化,但是速率可能不变(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和速度大小、变化量都没有直接关系.答案AD【变式跟踪3】 (单选)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速度一定增加B.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就越大C.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保持不变,则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D.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小,则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解析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它们的正负表示与选取的正方向间的关系,即相同为正,相反为负.若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相同,即同为正或同为负,则速度一定增加,反之,方向相反即一正一负,则速度一定减小,选项A错误;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所以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就越大,选项B正确;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可能变化(如平抛运动),也可能不变(如自由落体运动),选项C错误;若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尽管加速度在变小,速度仍在增大,只是增加得越来越慢,选项D错误.答案 B ,借题发挥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a 与v 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速度的变化情况2.速度“增加”或“减小”的快慢――→决定加速度的大小3.加速度虽然由a =Δv Δt 定义,但a 与Δv 及Δt 无关,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 =Fm 可知,物体的加速度是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及质量决定的.对应学生用书P4命题热点1 对直线运动基本概念的考查命题专家评述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能力: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为主,试题难度小. 命题趋势在2014高考中,着力点仍有可能是位移、平均速度、加速度、匀速或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图象和公式的应用等,题目可能情景新颖、结合实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较少、难度较小,为考生必得分数.阅卷教师揭秘错因检索1.不能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分不清矢量与标量,没能正确理解矢量正负号的含义; 3.不能正确理解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的关系. 应对策略大家在复习过程中,不但要知道知识结论,还要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体会物理思想和物理概念,这样才能灵活地驾驭知识,取胜高考. 高考佐证。
高考调研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课件:5-3机械能守恒定律
自主再现
探究应用
课时作业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 物理
3. 弹 力 做 功 与 弹 性 势 能 变 化 的 关 系 弹 力 做 正 功 , 弹 性 势 能
21 ________;弹力做负功,弹性势 ○
22 ________.即弹簧恢复原长过程中弹力做○ 23 ________, 能○ 弹性 24 ________;形变量增大的过程中弹力做○ 25 ________,弹 势能○ 26 ________. 性势能○
探究应用
课时作业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 物理
题 后 反 思 1 ( ) 对 于 单 个 物 体 和 地 球 组 成 的 系 统 , 用 是 否 只 有 重 力 做 功 来 判 断 机 械 能 是 否 守 恒 较 方 便 , 而 对 多 个 物 体 组 成 的 系 统 , 则 从 系 统 是 否 有 机 械 能 与 其 他 形 式 能 发 生 转 化 来 判 断 更 方 便 .
自主再现
探究应用
课时作业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 物理
2. 守 恒 的 研 究 对 象 必 须 是 一 个 系
统 . 通 常 包 括
1单 个 物 体 ——地球系统 2多个物体——地球系统 通常不提及地球. 3物体——弹簧——地球系统 3.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几种方法 (1)用做功判断:若物体或系统只有重力 (或弹簧的弹力)做 功,虽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机械能守恒,其他力做功, 则机械能不守恒.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 物理
机 械 能 守 恒 定 律
自主再现
探究应用
课时作业
高考调研
新课标版 · 物理
自主再现
探究应用
课时作业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第1讲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含解析) 新人教版
选修3-2 第十章交变电流传感器第1讲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对应学生用书P185交变电流、描述交变电流的图象Ⅰ (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多选)关于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产生的交流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线圈平面每经过中性面一次,感应电流方向就改变一次,感应电动势方向不变B.线圈每转动一周,感应电流方向就改变一次C.线圈在中性面位置时,磁通量最大,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D.线圈在与中性面垂直的位置时,磁通量为零,感应电动势最大答案CD【知识存盘】1.交变电流(1)定义: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2)图象:如图(a)、(b)、(c)、(d)所示都属于交变电流.其中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变电流叫正弦交流电,如图(a)所示.2.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和图象(1)中性面①中性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②中性面与峰值面的比较(2)产生:在匀强磁场里,线圈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3)图象:用以描述交流电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果线圈从中性面位置开始计时,其图象为正弦曲线.如图(e)、(f)所示.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描述交变电流的 物理量 Ⅰ(考纲要求) 【思维驱动】(多选)一个单匝矩形线框的面积为S ,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从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的位置开始计时,转速为n 转/秒,则( ). A .线框交变电动势的最大值为n πBS B .线框交变电动势的有效值为2n πBSC .从开始转动经过14周期,线框中的平均感应电动势为2nBSD .感应电动势瞬时值为e =2n πBS sin 2n πt解析 线框交变电动势的最大值为E m =BS ω=2n πBS ,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瞬时值为e =2n πBS sin 2n πt ,A 错、D 对;该线框交变电动势的有效值为E =E m2=2n πBS ,B 对;线框中的平均感应电动势E =ΔΦΔt =4nBS ,C 错.答案 BD 【知识存盘】 1.周期和频率(1)周期(T ):交变电流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线圈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单位是秒(s),公式T =2πω.(2)频率(f ):交变电流在1 s 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3)周期和频率的关系:T =1f 或f =1T.2.正弦式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线圈在中性面位置开始计时) (1)电动势e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e =E m sin__ωt . (2)负载两端的电压u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u =U m sin__ωt .(3)电流i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i =I m sin__ωt .其中ω等于线圈转动的角速度,E m =nBS ω. 3.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峰值、有效值(1)瞬时值:交变电流某一时刻的值,是时间的函数.(2)峰值:交变电流(电流、电压或电动势)所能达到的最大的值,也叫最大值. (3)有效值:跟交变电流的热效应等效的恒定电流的值叫做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对正弦交流电,其有效值和峰值的关系为:EU I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Ⅰ (考纲要求) 【思维驱动】(单选)如图10-1-1所示,在电路两端加上正弦交流电,保持电压有效值不变,使频率增大,发现各灯的亮暗情况是:灯1变亮,灯2变暗,灯3不变,则M 、N 、L 中所接元件可能是( ).图10-1-1A .M 为电阻,N 为电容器,L 为电感线圈B .M 为电感线圈,N 为电容器,L 为电阻C .M 为电容器,N 为电感线圈,L 为电阻D .M 为电阻,N 为电感线圈,L 为电容器解析 当交变电流的频率增大时,线圈的感抗变大,电容器的容抗变小,由灯1变亮,灯2变暗可知M 为电容器,N 为电感线圈,而电阻与交变电流的频率无关,故L 为电阻,C 正确. 答案 C 【知识存盘】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电感线圈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用感抗表示,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阻碍作用越大,感抗也就越大. 2.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器,电容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用容抗表示.电容器的电容越大.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小,也就是说,电容器的容抗就越小,电容器在交流电路中起的作用是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定义的,所以进行有效值计算时,要紧扣电流通过电阻生热(或热功率)进行计算.若图象部分是正弦(或余弦)交流电,其中的14和12周期部分可直接用I =I m 2和U =U m2的关系.对应学生用书P186考点一 正弦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变化规律【典例1】 (2012·安徽卷,23)图10-1-2甲所示是交流发电机模型示意图.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有一矩形线圈abcd 可绕线圈平面内垂直于磁感线的轴OO ′转动,由线圈引出的导线ae 和df 分别与两个跟线圈一起绕OO ′转动的金属圆环相连接,金属圆环又分别与两个固定的电刷保持滑动接触,这样矩形线圈在转动中就可以保持和外电路电阻R 形成闭合电路.图乙是线圈的主视图,导线ab 和cd 分别用它们的横截面来表示.已知ab 长度为L 1,bc 长度为L 2,线圈以恒定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只考虑单匝线圈)图10-1-2(1)线圈平面处于中性面位置时开始计时,试推导t 时刻整个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e 1的表达式;(2)线圈平面处于与中性面成φ0夹角位置时开始计时,如图丙所示,试写出t 时刻整个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e 2的表达式;(3)若线圈电阻为r ,求线圈每转动一周电阻R 上产生的焦耳热.(其它电阻均不计)解析 (1)矩形线圈abcd 在磁场中转动时,ab 、cd 切割磁感线,且转动的半径为r =L 22,转动时ab 、cd 的线速度v =ωr =ωL 22,且与磁场方向的夹角为ωt ,所以,整个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e 1=2BL 1v sin ωt =BL 1L 2ωsin ωt .(2)当t =0时,线圈平面与中性面的夹角为φ0,则某时刻t 时,线圈平面与中性面 的夹角为(ωt +φ0),故此时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e 2=2BL 1v sin(ωt +φ0)=BL 1L 2ωsin(ωt +φ0).(3)线圈匀速转动时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E m =BL 1L 2ω,故有效值E =E m2=BL 1L 2ω2回路中电流的有效值I =ER +r=B ωL 1L 22(R +r ),根据焦耳定律知转动一周电阻R 上的焦耳热为Q =I 2RT =⎣⎢⎡⎦⎥⎤B ωL 1L 22(R +r )2R ·2πω=πωRB 2L 21L 22(R +r )2.答案 (1)e 1=BL 1L 2ωsin ωt (2)e 2=BL 1L 2ωsin(ωt +φ0) (3)πωRB 2L 21L 22(R +r )2【变式跟踪1】 (多选)如图10-1-3所示,图10-1-3单匝矩形线圈放置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以恒定的角速度ω绕ab 边转动,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线圈所围面积为S ,线圈导线的总电阻为R .t =0时刻线圈平面与纸面重合,且cd 边正在向纸面外转动.则( ). A .线圈中电流t 时刻瞬时值表达式为i =BS ωRcos ωt B .线圈中电流的有效值为I =BS ωRC .线圈中电流的有效值为I =2BS ω2RD .线圈中消耗的电功率为P =(BS ω)22R解析 回路中感应电动势最大值E m =BS ω,电流最大值I m =E m R =BS ωR,t =0时为中性面,故瞬时值表达式i =BS ωR sin ωt .电流有效值I =I m 2=2BS ω2R ,P =I 2R =B 2ω2S 22R ,故A 、B 错误,C 、D 正确.答案 CD ,借题发挥1.对中性面的理解(1)中性面是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是假想的一个参考面.(2)线圈平面位于中性面时,穿过线圈平面的磁通量最大,而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零.(3)线圈平面与中性面垂直时,穿过线圈平面的磁通量为零,但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大.(4)线圈每经过中性面一次,电流方向就改变一次,线圈转动一周,两次经过中性面,所以电流的方向改变两次.2.对交变电流的“四值”的比较和理解=R3.交变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当线圈平面转到中性面(与磁场垂直的平面)时开始计时,交流电的瞬时值表达式是e=E m sin ωt,u=U m sin ωt,i=I m sin ωt.当线圈平面转到与磁感线平行时开始计时,瞬时值表达式是e=E m cos ωt,u=U m cos ωt,i=I m cos ωt.4.最大值:E m=nBSω,且E m与转轴的所在位置和线圈形状无关.考点二交变电流的图象【典例2】 (单选)在匀强磁场中,图10-1-4一矩形金属框绕与磁感线垂直的转轴匀速转动,如图10-1-4甲所示,产生的交变电动势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A.t=0.005 s时线框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B.t=0.01 s时线框平面与中性面重合C.线框产生的交变电动势有效值为311 VD.线框产生的交变电动势频率为100 Hz解析由图象知,该交变电流电动势峰值为311 V,交变电动势频率为f=50 Hz,C、D 错;t=0.005时,e=311 V,磁通量变化最快,t=0.01 s时,e=0,磁通量最大,线圈处于中性面位置,A错,B对.答案 B【变式跟踪2】 (多选)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内匀速转动过程中,图10-1-6线框输出的交流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0-1-6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为36 2 VB.交流电压的最大值为36 2 V,频率为0.25 HzC.2 s末线框平面垂直于磁场,通过线框的磁通量最大D.1 s末线框平面垂直于磁场,通过线框的磁通量变化最快解析由线框输出的交流电压随时间变化图象可知,交流电压的最大值为36 2 V,频率为0.25 Hz,B正确;有效值则为36 V,A错误;2 s末,线框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零,所以此时线框平面垂直于磁场,C正确;1 s末,线框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大,此时线框。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 第2讲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含解析) 3-5
第2讲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对应学生用书P236普朗克能量子假说黑体和黑体辐射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一般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无关,只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情况有关( )(2)黑体能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不反射( )(3)带电微粒辐射和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 )(4)普朗克最先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 )答案(1)×(2)√(3)√(4)√【知识存盘】1.黑体(1)黑体:完全吸收入射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简称黑体.(2)黑体辐射的特性: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图1-2-1(3)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①一般材料的物体,辐射的电磁波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②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如图1-2-1所示.a.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b.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2.能量子(1)不可再分的能量的最小值叫能量子.(2)能量子公式:E=hν,其中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光电效应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多选)(2013·汕头模拟)图1-2-2如图1-2-2所示,用导线把验电器与锌板相连接,当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发生的现象是( ).A.有光子从锌板逸出B.有电子从锌板逸出C.验电器指针张开一个角度D.锌板带负电解析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是能够发生光电效应的,锌板上的电子吸收紫外线的能量从锌板表面逸出,称之为光电子,故A错误、B正确;锌板与验电器相连,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锌板失去电子应该带正电,且失去电子越多,带正电的电荷量越多,验电器指针张角越大,故C正确、D错误.答案BC【知识存盘】1.光电效应现象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2.光电效应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2)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3)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4)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光子说:空间传播的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ε=hν,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其值为6.63×10-34J·s.(2)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0其中hν为入射光的能量,E 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0是金属的逸出功.4.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1)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c.(2)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3)逸出功:电子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做功的最小值,叫做该金属的逸出功.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光电效应反映了光的粒子性( )(2)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 )(3)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4)只有运动着的小物体才有一种波和它相对应,大的物体运动是没有波和它对应的( )答案(1)√(2)×(3)√(4)×【知识存盘】1.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2)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2.物质波(1)概率波光的干涉现象是大量光子的运动遵守波动规律的表现,亮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又叫概率波. (2)物质波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p,p 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 为普朗克常量.对应学生用书P237考点一 对光电效应规律的理解【典例1】 (多选)(2011·广东卷,18)光电效应实验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光照时间越长光电流越大 B .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C .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D .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子解析 光电流的大小与光照时间无关,A 项错误;如果入射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入射光再强也不会发生光电效应,B 项错误;遏止电压U c 满足eU c =h ν-h ν0,从表达式可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C 项正确;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才会有光电子逸出,D 项正确. 答案 CD【变式跟踪1】 (多选)光电效应的实验结论是:对某种金属( ). A .无论光强多强,只要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B .无论光的频率多低,只要光照时间足够长就能产生光电效应C .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强度越弱,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小D .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频率越高,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解析 每种金属都有它的极限频率ν0,只有入射光子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ν0时,才会发生光电效应,选项A 正确、B 错误;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选项D 正确、C 错误.答案 AD ,借题发挥1.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及其规律(1)光照射金属时,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形成光电子)的能量后,动能立即增大,不需要积累能量的过程.(2)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首先需克服金属表面原子核的引力做功(逸出功W ).要使入射光子的能量不小于W ,对应频率ν0=W h为极限频率. (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4)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子数越多,产生的光电子越多,射出的光电子做定向移动时形成的光电流越大. 2.概念辨析考点二 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典例2】 (2012·江苏卷,12C)A 、B 两种光子的能量之比为2∶1,它们都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且所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分别为E A 、E B .求A 、B 两种光子的动量之比和该金属的逸出功.解析 光子能量ε=h ν,动量p =h λ,且ν=cλ,得p =εc,则p A ∶p B =2∶1,A 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A =εA -W 0,同理,EB =εB -W 0,又εA ∶εB =2∶1, 联立解得W 0=E A -2E B . 答案 2∶1 E A -2E B【变式跟踪2】 (多选)如图1-2-3所示是用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变化图线(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4.27,与纵轴交点坐标0.5).由图可知( ).图1-2-3A .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4.27×1014Hz B .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5.5×1014Hz C .该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 D .该金属的逸出功为0.5 eV解析 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为截止频率,A 正确、B 错误; 由光电效应方程E k =h ν-W 0,可知图线的斜率为普朗克常量,C 正确; 金属的逸出功为:W 0=h ν0=6.4×10-34×4.27×10141.6×10-19eV =1.71 eV ,D 错误. 答案 AC ,借题发挥1.解光电效应问题 应抓住三个关系式:(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 =h ν-W 0. (2)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的关系:E k =eU c . (3)逸出功与极限频率的关系:W 0=h ν0. 2.用图象表示光电效应方程(1)最大初动能E k 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线如图1-2-4所示.图1-2-4(2)由曲线可以得到的物理量①极限频率:图线与ν轴交点的横坐标ν0. ②逸出功:图线与E k 轴交点的纵坐标的值W 0=E . ③普朗克常量:图线的斜率k =h .对应学生用书P238一、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1.(多选)用极微弱的可见光做双缝干涉实验,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屏上先后出现如图1-2-5(a)、(b)、(c)所示的图象,则( ).图1-2-5A.图象(a)表明光具有粒子性B.图象(c)表明光具有波动性C.用紫外光观察不到类似的图象D.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解析图象(a)曝光时间短,通过光子数很少,呈现粒子性.图象(c)曝光时间长,通过了大量光子,呈现波动性,故A、B正确;同时也表明光波是一种概率波,故D也正确;紫外光本质和可见光本质相同.也可以发生上述现象,故C错误.答案ABD2.(单选)根据爱因斯坦光子说,光子能量ε等于(h为普朗克常量,c、λ为真空中的光速和波长)( ).A.h cλ B.hλcC.hλ D.hλ解析本题考查爱因斯坦光子说理论.意在考查考生对爱因斯坦光子说理论的理解.根据E=hν和c=λν得:E=h cλ,A正确.答案 A二、对光电效应规律的理解3.(单选)用一束紫外线照射某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措施是( ).A.改用频率更小的紫外线照射B.改用X射线照射C.改用强度更大的原紫外线照射D.延长原紫外线的照射时间解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必须使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X射线的频率大于紫外线的频率.答案 B4.(单选)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极限频率越大的金属材料逸出功越大B.只要光照射的时间足够长,任何金属都能产生光电效应C.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这种金属的逸出功越小D.入射光的光强一定时,频率越高,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就越多解析逸出功W0=hν0,W0∝ν0,A正确;只有照射光的频率ν大于金属极限频率ν0,才能产生光电效应现象,B错;由光电效应方程E km=hν-W0知,因ν不确定时,无法确定E km与W0的关系,C错;光强E=nhν,ν越大,E一定,则光子数n越小,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就越少,D错.答案 A。
2014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实验5 探究动能定理专题精讲.pdf
2014《金版教程》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实验专题精讲:实验五 探究动能定理 1.关于“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解析:本实验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要测出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多少倍就已经足够了,A错.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各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时的整数倍,B错.小车运动中受到阻力,只有使木板倾斜到一定程度,才能减小误差,C错,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然后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D正确. 答案:D 2.如图所示为与小车相连,穿过打点计时器的一条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纸带的左端是与小车相连的 纸带的右端是与小车相连的 利用E、F、G、H、I、J这些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小车的速度 利用A、B、C、D这些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小车的速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 解析:刚开始释放时,与小车相连的一端打出的点应会比较密集,且点的间距逐渐变大,故右端与小车相连;为确定小车速度应选取间距均匀的点,这时橡皮筋已停止对小车作用,故和正确,选B. 答案:B 3.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是用下面的方法和器材进行实验的:放在长木板上的小车由静止开始在几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的作用下沿木板运动,小车拉动固定在它上面的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关于这一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长木板要适当倾斜,以平衡小车运动中受到的阻力 B.重复实验时,虽然用到橡皮筋的条数不同,但每次应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相同 C.利用纸带上的点计算小车的速度时,应选用纸带上打点最密集的部分进行计算 D.利用纸带上的点计算小车的速度时,应选用纸带上打点最稀疏的部分进行计算 解析:在本题的实验中,由于小车在运动中受到阻力(摩擦力和纸带的阻力),所以要使长木板适当倾斜,以平衡小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重复实验时,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它的条数成正比,所以用到橡皮筋的条数虽然不同,但每次应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相同,利用纸带上的点计算小车的速度时,由于要计算的是小车脱离橡皮筋后匀速运动的速度,所以应选用纸带上打点最稀疏的部分进行计算,故A、B、D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ABD 4.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们欲探究“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所示的装置. (1)该学习小组的同学想用砂和砂桶的重力作为滑块受到的合外力,探究滑块所受合外力做功与滑块动能变化的关系.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该小组成员提出了以下实验措施,你认为有效的有________. A.保持砂和砂桶的质量远大于滑块的质量 B.保持砂和砂桶的质量远小于滑块的质量 C.保持长木板水平 D.把长木板的左端垫起适当的高度以平衡摩擦力 E.调整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 (2)如图为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现选取纸带中的B、K两点来探究滑块所受合外力做功与滑块动能变化的关系.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重力加速度为g.在本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砂和砂桶的质量m1、滑块的质量m2,A、C间的距离s1,J、L间的距离s2,B、K间的距离s.本实验探究结果的表达式为________.(用测量物理量相应的字母表示) 解析:(1)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越小,产生的加速度越小,细线拉力越接近砂和砂桶的重力,误差越小,故B正确;由于滑块受到长木板的摩擦力作用,因此要先平衡摩擦力,D正确;为了使细线拉力与滑块运动方向平行,需调整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E正确. (2)选择B、K之间的过程研究误差较小,对滑块,合外力可视为砂和砂桶的重力,做功为W=m1gs.B、K两处的速度分别为vB=,vK=,动能变化为m2v-m2v=m2()2-m2()2, 故探究结果的表达式为 m1gs=m2()2-m2()2. 答案:(1)BDE (2)m1gs=m2()2-m2()2 5.为了探究恒力作功时的动能定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他让滑块在某一水平面上滑行,利用速度采集器获取其初速度v,并测量出不同初速度的最大滑行距离x,得到下表所示几组数据: 数据组123456v/(m·s-1)00.160.190.240.300.49x/m00.0450.0750.1110.1630.442(1)一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出x-v图象如图甲所示.观察该图象,该同学作出如下推理:根据x-v图象大致是一条抛物线,可以猜想,x可能与v2成正比.请在图乙所示坐标纸上选择适当的坐标轴作出图线验证该同学的猜想. (2)根据你所作的图象,你认为滑块滑行的最大距离x与滑块初速度平方v2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作出x-v2的图线如图所示. (2)由图可以看出,滑块滑行的最大距离x与滑块初速度平方v2成正比.即:xv2. 答案:(1)见解析图 (2)xv2 6.[2013·杭州模拟]为了“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查资料得知,弹簧的弹性势能Ep=kx2,其中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 某同学就设想用压缩的弹簧推静止的小球(质量m为已知)运动来探究这一问题. 为了研究方便,把小球放在水平桌面上做实验,让小球在弹力作用下运动,即只有弹簧弹力做功. 该同学设计实验如下: 首先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将轻质弹簧竖直挂起来,在弹簧的另一端挂上小球,静止时测得弹簧的伸长量为d. 在此步骤中,目的是要确定物理量________,用m、d、g表示为________. 接着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将这根弹簧水平放在桌面上,一端固定,另一端被小球压缩,测得压缩量为x,释放弹簧后,小球被推出去,从高为h的水平桌面上抛出,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水平距离为L. 小球的初动能Ek1=________. 小球离开桌面的动能Ek2=________. 弹簧对小球做的功W=________(用m、x、d、g表示). 对比W和Ek2-Ek1就可以得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解析: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目的是确定弹簧的劲度系数k,由平衡条件得:mg=kd,即k=. 在图(乙)所示的实验中,小球的初动能Ek1=0. 又根据小球做平抛运动得:h=gt2,L=vt 所以Ek2=mv2=m(L)2= 弹簧对小球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少, 所以W=kx2=. 答案:弹簧的劲度系数k 0 7.物体沿斜面下滑时动能可能发生变化.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滑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匀加速下滑过程中动能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利用如图所示的斜面和滑块A做实验,进行了相应的探究. (1)请说出实验中可能影响滑块A动能变化的两个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设计一实验方案,能直观地反映滑块A滑至斜面底端N处动能大小的不同; 例如,方案甲:在斜面底端N处水平放置一平板,使连接处足够平滑,然后在N处放另一质量较小的滑块B,滑块A滑至N处的动能越大,则滑块B被碰后在平面上滑行得越远. 你设计的方案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小组利用上述“方案甲”进行实验,并用速度传感器和刻度尺分别测得滑块B在N处被碰后的初速度vN的大小与滑行距离x大小对应关系的四组数据,见下表.请在图中用图象法求出滑块B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B滑行距离x/mB在N点速度vN/(m·s-1)0.180.610.320.800.501.010.711.20 解析:(1)影响滑块A在下滑过程中动能变化的两个因素.例如:斜面的粗糙程度(或动摩擦因数;或摩擦力)、斜面的倾角大小(或高度). (2)观察滑块A在与斜面平滑连接的水平面上滑行,位移越大,动能越大.或滑块A平抛落地水平位移越大,动能越大.或沿平滑连接的斜面、弧形面上滑高度越高,说明动能越大.或观察滑块A从斜面上不同位置滑到N位置时,与会发生明显形变的障碍物(如海绵、沙子、弹簧、橡皮泥、弹性网等)作用,通过观察,它们的形变越大,动能越大. (3)换算出v2.能画出下图或横坐标用v2,纵坐标用x,作图正确.μ=0.1(±0.01) 由动能定理,mv2=μmgx,v2=2μgx 故以v2为纵坐标,x为横坐标,得到过原点的直线, 再取特殊点,x=0.5 m,v2=1.0(m/s)2 μ===0.1.。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 第4讲实验一 探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含解析
第4讲实验一探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应学生用书P15实验目的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加速度.3.会利用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实验原理错误!实验过程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要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对应学生用书P17热点一刻度尺的读数【典例1】如图1-4-1所示,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纸带中的计数点0、1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m,0、2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m,2、3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m.图1-4-1解析毫米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 mm,读数时要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计数点0、1之间的距离为8.9 mm(9.0 mm也可),若读成8.90 mm或9 mm都是错误的;0、2之间的距离为19.5 mm,2、3之间的距离为12.5 mm(32.0 mm-19.5 mm).答案8.9(9.0也可) 19.5 12.5刻度尺的读数应注意(1)刻度尺读数时要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眼睛正对刻度线读数.(2)毫米刻度尺的精确度为1 mm,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变式跟踪1】图1-4-2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A、B、C、D和E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表示.图1-4-2①OD间的距离为________ cm.②图1-4-3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x-t2图线(x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表示__________,其大小为________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图1-4-3解析①1 cm+1 mm×2.0=1.20 cm.②加速度的一半,12a =(2.8-0)×10-20.06-0 m/s 2=0.467 m/s 2,所以加速度大小a ≈0.933 m/s 2. 答案 ①1.20 ②加速度的一半 0.933 热点二 用“纸带法”测速度、加速度【典例2】 [2012·山东卷,21(1)]某同学利用图1-4-4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甲乙 图1-4-4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______m/s 2.解析 ①从计数点1到6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x ≈2.00 cm ,在6、7计数点间的位移比5、6之间增加了(12.28-11.01)cm =1.27 cm <2.00 c m ,因此,开始减速的时刻在计数点6和7之间.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5=x 4+x 52T =(9.00+11.01)×10-22×0.1m/s =1.00 m/s.计数点4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4=x 3+x 42T =(7.01+9.00)×10-22×0.1m/s =0.80 m/s.根据v 5=v 4+v 62,得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6=2v 5-v 4=(2×1.00-0.80)m/s =1.20m/s.③物块在计数点7到11之间做减速运动,根据Δx =aT 2得x 9-x 7=2a 1T 2 x 10-x 8=2a 2T 2故a =a 1+a 22=(x 9+x 10)-(x 8+x 7)2×2T2≈-2.00 m/s 2. 答案 ①6 7(或7 6) ②1.00 1.20 ③2.001.利用纸带判定物体运动的性质(1)若x 1、x 2、x 3…基本相等,则可判定物体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2)利用x 1、x 2、x 3…可以计算出在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物体的位移差x 2-x 1、x 3-x 2、x 4-x 3…,如果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则可以判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计算点间的距离计数点间距离的给定有两种:相邻点间距离和各计数点到O 点的距离,计算时后者要先转换为前者,如图所示.3.常见错误对纸带进行数据处理时,常见的错误有:(1)误认为T =0.02 s ,没有注意到图中相邻计数点之间有几个点没画出.(2)没有进行单位换算,图中各数据的单位都是cm ,应当换算为m. 【变式跟踪2】 (2013·淮阴中学测试)在研究某小车运动状态的实验中,如图1-4-5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 、B 、C 、D 为依次打下的相邻的计数点,且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1 s.图1-4-5(1)由纸带可以判定小车做________运动,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纸带可以计算C 点的瞬时速度,v C =________ m/s. (3)根据纸带可以计算出该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________ m/s 2.解析 由纸带分析可得小车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相邻位移之差恒定,所以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v C =BC +CD 2T=4.4 m/s.a =(CD -BC )/T 2=12 m/s 2. 答案 (1)匀加速直线 小车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相邻位移之差恒定 (2)4.4 (3)12对应学生用书P18【典例3】 (2013·苏锡常镇四市联考)在暗室中用如图1-4-6所示的装置做“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图1-4-6实验器材有:支架、漏斗、橡皮管、尖嘴玻璃管、螺丝夹子、接水铝盒、一根荧光刻度的米尺、频闪仪.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①在漏斗内盛满清水,旋松螺丝夹子,水滴会以一定的频率一滴滴地落下.②用频闪仪发出的白闪光将水滴流照亮,由大到小逐渐调节频闪仪的频率直到第一次看到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③用竖直放置的米尺测得各个水滴所对应的刻度. ④采集数据进行处理.(1)实验中看到空间有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时,频闪仪的闪光频率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观察到水滴“固定不动”时的闪光频率为30 Hz,某同学读出其中比较圆的水滴到第一个水滴的距离如图1-4-7所示,根据数据测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_ m/s2;第8个水滴此时的速度v8=________ m/s(结果都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图1-4-7(3)该实验存在的系统误差可能有(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当频闪仪闪光频率等于水滴滴落的频率时,才能看到空间有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2)根据图示距离可知x1=(19.30-13.43)cm=5.87×10-2 m、x2=(26.39-19.30)cm=7.09×10-2 m、x3=(34.48-26.39)cm=8.09×10-2 m、x4=(43.67-34.48)cm=9.19×10-2m,闪光周期T=130 s,利用逐差法测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x4+x3-x2-x1)4T2=9.72 m/s2,第8个水滴此时的速度v8=34.48-19.302×30×10-2 m/s=2.28 m/s.(3)该实验存在系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空气阻力、水滴滴落的频率变化、米尺没有竖直放置等.答案(1)频闪仪频率等于水滴滴落的频率(2)9.72 2.28(3)存在空气阻力(或水滴滴落的频率变化)【变式跟踪3】(2013·广州联考)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1-4-8甲所示,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滑块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图乙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图1-4-8(1)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 ,选A 、B 、C 、D 、E 、F 、G 等7个点为计数点,且各计数点间均有一个点没有画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a =________ m/s 2.(2)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________.(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 .木板的长度LB .木板的末端被垫起的高度hC .木板的质量m 1D .滑块的质量m 2E .滑块运动的时间t(3)测量第(2)问中所选定的物理量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4)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 ).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看法的一个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纸带上可用数据为六个,为充分利用,减小误差,数据处理方法采用逐差法,a =(x 4+x 5+x 6)-(x 1+x 2+x 3)9T 2,且由“各计数点间均有一个点没有画出”得出T =0.04 s ,代入有a =(6.71+7.21+7.70)-(5.29+5.76+6.25)9×(0.04)2×10-2 m/s 2=3.00 m/s 2. (2)为间接测量动摩擦因数,需找出μ与a 的关系,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式中θ为木板的倾角,由几何关系sin θ=h /L ,cos θ=L 2-h 2/L ,代入有μ=gh -aLg L 2-h 2.故还应测的物理量有h 、L .(3)测量工具为刻度尺;测量时忽略了空气阻力或纸带受到的摩擦力等,故测出的动摩擦因数值偏大. (4)由(2)知μ=gh -aLg L 2-h 2与真实值相比,测量值偏大.测量时忽略了纸带与限位孔间的摩擦力或忽略了空气阻力等(写出一个即可). 答案 (1)3.00 (2)AB (3)刻度尺 (4)gh -aLg L 2-h 2偏大 见解析预测高考命题视角以本实验为背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实验仪器设置题目,不脱离教材而又不拘泥教材,体现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 视角1 实验器材的改进①为了保证小车真正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气垫导轨――→替代长木板 ②用频闪照相或光电计时――→替代打点计时器 视角2 在新情景下完善实验步骤及数据分析对应学生用书P191.某同学用如图1-4-9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图1-4-9实验步骤如下: A .安装好实验器材;B .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重复几次.选 出一条点迹比较清晰的纸带,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 点,如图乙中a 、b 、c 、d 等点;C .测出s 1、s 2、s 3、….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继续完成下列任务:(1)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_______.(填选项代号) A .电压合适的50 Hz 交流电源 B .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 C .秒表 D .刻度尺 E .天平 F .重锤 G .弹簧秤 H .滑动变阻器(2)如果小车做匀加速运动,所得纸带如图乙所示,则s 1、s 2、s 3的关系是________,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是t ,则打c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解析 (2)因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s 3-s 2=s 2-s 1.c 点是bd 段的时间中点,则c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的平均速度.v c =s 2+s 310t. 答案 (1)AD (2)s 3-s 2=s 2-s 1s 2+s 310t2.实验室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滑块做减速运动时的运动情况,打出如图1-4-10所示的纸带,打点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 Hz 的交流电源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纸带的________(填“A ”或“B ”)端与小滑块相连,纸带上AB 段运动的时间为________.(2)根据纸带请判断该滑块的运动属于________(填“匀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 (3)从纸带可以测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图1-4-10解析 (1)小滑块做减速运动,从纸带上计时点的分布看出,从左向右,相邻计时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因此纸带的B 端与小滑块相连,纸带上AB 段运动的时间为4×T =4×0.02 s =0.08 s.(2)从左向右纸带上相邻两计时点的距离之差分别为Δx 1=(5.20-3.00) cm -(3.00-1.00) cm =0.20 cm ,Δx 2=(7.60-5.20) cm -(5.20-3.00) cm =0.20 cm ,Δx 3=(10.20-7.60) cm -(7.60-5.20) cm =0.20 cm ,显然Δx 1=Δx 2=Δx 3,因此该滑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3)纸带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 AB =(10.20-1.00)cm =9.20 cm.由公式Δx =aT 2得滑块。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 第1讲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含解析)
选修3-2 第九章电磁感应第1讲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对应学生用书P166磁通量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单选)如图9-1-1所示,图9-1-1在条形磁铁外套有A、B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环,穿过A环的磁通量ΦA与穿过B环的磁通量ΦB相比较( ).A.ΦA>ΦB B.ΦA<ΦBC.ΦA=ΦB D.不能确定解析磁通量Φ=Φ内-Φ外.对A、B两环,Φ内相同;而对于Φ外,B的大于A的,所以ΦA>ΦB.故正确答案为A.答案 A【知识存盘】1.概念: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与磁场方向垂直的面积S与B的乘积.2.公式:Φ=BS.3.单位:1 Wb=1__T·m2.4.公式的适用条件①匀强磁场;②磁感线的方向与平面垂直,即B⊥S.电磁感应现象Ⅰ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Ⅱ(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多选)如图9-1-2所示,图9-1-2一个矩形线框从匀强磁场的上方自由落下,进入匀强磁场中,然后再从磁场中穿出.已知匀强磁场区域的宽度L大于线框的高度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线框只在进入和穿出磁场的过程中,才有感应电流产生B.线框从进入到穿出磁场的整个过程中,都有感应电流产生C.线框在进入和穿出磁场的过程中,都是机械能转化成电能D.整个线框都在磁场中运动时,机械能转化成电能解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框全部在磁场中时,磁通量不变,不产生感应电流,故选项B、D错误.线框进入和穿出磁场的过程中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了感应电流,故选项A正确.在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中线框消耗了机械能,故选项C正确.答案AC【知识存盘】1.电磁感应现象: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的现象.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2)特例: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内做切割磁感线运动.3.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实质:电磁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回路闭合则产生感应电流;如果回路不闭合,则只有感应电动势,而无感应电流.楞次定律Ⅱ(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单选)如图9-1-3所示,甲是闭合铜线框,乙是有缺口的铜线框,丙是闭合的塑料线框,它们的正下方都放置一薄强磁铁,现将甲、乙、丙拿至相同高度H处同时释放(各线框下落过程中不翻转),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9-1-3A.三者同时落地B.甲、乙同时落地,丙后落地C.甲、丙同时落地,乙后落地 D.乙、丙同时落地,甲后落地解析甲是铜线框,在下落过程中产生感应电流,所受的安培力阻碍它的下落,故所需的时间长;乙没有闭合回路,丙是塑料线框,故都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它们做自由落体运动,故D正确.答案 D【知识存盘】楞次定律三定则一定律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对应学生用书P167考点一电磁感应现象是否发生的判断【典例1】 (单图9-1-4选)如图9-1-4所示,一通电螺线管b放在闭合金属线圈a内,螺线管的中心轴线恰和线圈的一条直径MN重合.要使线圈a中产生感应电流,可采用的方法有( ).A.使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发生变化B.使螺线管绕垂直于线圈平面且过线圈圆心的轴转动C.使线圈a以MN为轴转动D.使线圈绕垂直于MN的直径转动解析题中图示位置无论螺线管中的电流怎样发生变化,均无磁感线穿过线圈平面,磁通量始终为零,故无感应电流产生,选项A错误.若螺线管绕垂直于线圈平面且过线圈圆心的轴转动,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始终为零,故无感应电流产生,选项B错误.若线圈a以MN为轴转动,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始终为零,故无感应电流产生,选项C错误.若线圈绕垂直于MN的直径转动,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会发生变化,故有感应电流产生,选项D 正确.答案 D【变式跟踪1】 (单图9-1-5选)如图9-1-5所示,绕在铁芯上的线圈与电源、滑动变阻器和电键组成闭合回路,在铁芯的右端套有一个表面绝缘的铜环A,下列各种情况中铜环A中没有感应电流的是( ).A.线圈中通以恒定的电流B.通电时,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匀速移动C.通电时,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加速移动D.将电键突然断开的瞬间解析当线圈中通恒定电流时,产生的磁场为稳恒磁场,通过铜环A的磁通量不发生变化,不会产生感应电流.答案A,借题发挥电磁感应现象是否发生判断流程:考点二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典例2】 (单选)某实验小组用如图9-1-6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楞次定律.图9-1-6当条形磁铁自上而下穿过固定的线圈时,通过电流计的感应电流方向是( ).A.a→G→b B.先a→G→b,后b→G→aC.b→G→a D.先b→G→a,后a→G→b解析①确定原磁场的方向:条形磁铁在穿入线圈的过程中,磁场方向向下.②明确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情况:线圈中向下的磁通量增加.③由楞次定律的“增反减同”可知:线圈中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向上.④应用右手定则可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逆时针(俯视)即:b→G→a.同理可以判断:条形磁铁穿出线圈的过程中,向下的磁通量减小,由楞次定律可得线圈中将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俯视),电流从a→G→b.答案 D【变式跟踪2】 (单选)如图9-1-7所示,图9-1-7通电螺线管左侧和内部分别静止吊一导体环a和b,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动触头c向左滑动时( ).A.a向左摆,b向右摆B.a向右摆,b向左摆C.a向左摆,b不动 D.a向右摆,b不动解析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动触头c向左滑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大,螺线管产生的磁场逐渐增强,穿过a的磁通量变大,根据楞次定律可知,a向左摆动;b处于螺线管内部,其周围的磁场为匀强磁场,方向水平向左,圆环中虽然也产生感应电流,但根据左手定则可判断出,安培力与b在同一个平面内,产生的效果是使圆环面积缩小,并不使其摆动,所以C项正确.答案C,借题发挥1.应用“程序法”解题的注意事项“程序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在使用“程序法”处理问题时,需注意以下两点:(1)根据题目类型制定一个严谨、简洁的解题程序;(2)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严格按照解题程序进行,这样可以规范解题过程、减少失误、节约解题时间.2.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四步法”考点三楞次定律、右手定则、左手定则、安培定则的综合应用【典例3】 (多选)如图9-1-8所示,图9-1-8水平放置的两条光滑轨道上有可自由移动的金属棒PQ、MN,MN的左边有一闭合电路,当PQ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时,MN向右运动.则PQ所做的运动可能是( ).A.向右加速运动 B.向左加速运动C.向右减速运动 D.向左减速运动解析 MN 向右运动,说明MN 受到向右的安培力,因为ab 在MN 处的磁场垂直纸面向里――→左手定则MN 中的感应电流由M →N ――→安培定则L 1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向上――→楞次定律⎩⎪⎨⎪⎧L 2中磁场方向向上减弱L 2中磁场方向向下增强;若L 2中磁场方向向上减弱――→安培定则PQ 中电流为Q →P 且减小――→右手定则向右减速运动;若L 2中磁场方向向下增强――→安培定则PQ 中电流为P →Q 且增大――→右手定则向左加速运动. 答案 BC【变式跟踪3】 (单选)如图9-1-9所示,图9-1-9导轨间的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当导线MN 在导轨上向右加速滑动时,正对电磁铁A 的圆形金属环B 中( ). A .有感应电流,且B 被A 吸引 B .无感应电流C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感应电流D .有感应电流,且B 被A 排斥解析 MN 向右加速滑动,根据右手定则,MN 中的电流方向从N →M ,且大小在逐渐变大,根据安培定则知,电磁铁A 的左端为N 极,且磁场强度逐渐增强,根据楞次定律知,B 环中的感应电流产生的内部磁场方向向右,B 被A 排斥.故D 正确.答案 D ,借题发挥•“三个定则与一个定律”的规范应用 1.一般解题步骤(1)分析题干条件,找出闭合电路或切割磁感线的导体棒. (2)结合题中的已知条件和待求量的关系选择恰当的规律. (3)正确地利用所选择的规律进行分析和判断. 2.应用区别 关键是抓住因果关系(1)因电而生磁(I →B )→安培定则;。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 第4讲实验六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含解析
第4讲实验六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对应学生用书P135注意事项1.电流表外接法:本实验中被测小灯泡灯丝的电阻值较小,因此测量电路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2.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分压式连接本实验要作出UI图线,要求测出一组包括零在内的电流、电压值,故控制电路必须采用分压接法.3.保护元件安全:为保护元件不被烧毁,开关闭合前变阻器滑片应位于图中的a端.加在小电珠两端的电压不要超过其额定电压.误差分析1.由于电压表不是理想电表,内阻并非无穷大,对电路的影响会带来误差,电流表外接,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使测得的电流值大于真实值.2.测量时读数带来误差.3.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图带来误差.对应学生用书P135热点实物连线及数据处理【典例1】一实验小组准备探究某种元件Q的伏安特性曲线,他们设计了如图7-4-1甲所示的电路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图7-4-1(1)请将图乙中的实物连线按电路图补充完整.(2)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该元件电阻的测量值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3)闭合开关S,电流表、电压表均有示数,但无论怎样移动变阻器滑片,总不能将电压表的示数调为零.原因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填“a”、“b”、“c”、“d”、“e”或“f”)处接触不良.(4)实验测得表格中的7组数据.请在图7-4-2中的坐标纸上作出该元件的I-U图线.号图7-4-2(5)为了求元件Q 在I -U 图线上某点的电阻,甲同学利用该点的坐标I 、U ,由R =UI求得.乙同学作出该点的切线,求出切线的斜率k ,由R =1k求得.其中_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法正确.解析 (1)由电路图可知,电流表为外接法,滑动变阻器为分压式接法. (2)由电流表外接的特点可知,该元件的测量值小于其真实值.(3)当图中的f 处接触不良时,控制电路由分压式变为限流式,故无法将电压表的示数调为零.(4)根据表中的数据,先描点,再利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5)I -U 图线上切线(即斜率)可反映电阻的大小,但不能用来计算电阻的大小,而R =UI则可以用来计算电阻的大小. 答案 (1)如图所示(2)小于 (3)f (4)如图所示(5)甲实物连线的原则1.先串后并,接线到柱,注意量程和正负.2.对限流电路,只需用笔画线代替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应调到阻值最大处).3.对分压电路,应该先把电源、开关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两点的电势高低,根据“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变式跟踪1】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从实验室中找到一只小灯泡,其标称功率值为0.75 W,额定电压值已模糊不清.他们想测定其额定电压值,于是先用欧姆表直接测出该灯泡的电阻约为2 Ω,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该灯泡的额定电压U=PR=2×0.75 V =1.22 V.他们怀疑所得电压值不准确,于是,再利用下面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电路,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并根据测量数据来绘灯泡的U-I图线,进而分析灯泡的额定电压.A.电压表V(量程3 V,内阻约3 kΩ)B.电流表A1(量程150 mA,内阻约2 Ω)C.电流表A2(量程500 mA,内阻约0.6 Ω)D.滑动变阻器R1(0~20 Ω)E.滑动变阻器R2(0~100 Ω)F.电源E(电动势4.0 V,内阻不计)G.开关S和导线若干H.待测灯泡L(额定功率0.75 W,额定电压未知)(1)在下面所给的虚线框中画出他们进行实验的电路原理图,指出上述器材中,电流表选择________(填“A1”或“A2”);滑动变阻器选择________(填“R1”或“R2”).(2)在实验过程中,该同学将灯泡两端的电压由零缓慢地增加,当电压达到1.23 V时,发现灯泡亮度很暗,当达到2.70 V时,发现灯泡已过亮,便立即断开开关,并将所测数据记录在下边表格中.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在图7-4-3中作出灯泡的U-I图线.图7-4-3(3)由图象得出该灯泡的额定电压应为________V;这一结果大于 1.23 V,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根据P=I2R,估算灯泡的电流大约是600 mA,因此电流表应选A2;本实验要描绘出灯泡的U-I图线,需要测量多组数据,因此滑动变阻器应接成分压式,所以应选阻值较小的R1;小灯泡电阻不大,电流表应外接;(2)如图所示(3)由P=UI=0.75 W,再结合图象可知U额=2.5 V;大于1.23 V的原因是由于灯泡冷态电阻小于正常工作时的电阻.答案(1)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A2R1(2)见解析图(3)2.5(2.4~2.6) 灯泡冷态电阻小于正常工作时的电阻(或灯泡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对应学生用书P136电路设计及电表的灵活选取【典例2】已知一个标有图7-4-4“2.4 V,0.06 A”字样的电学元件的R-U特性如图7-4-4所示.某同学想利用下列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电路验证该元件的电阻R随电压U变化的图象.可供选择的器材有:电流表A1(量程100 mA,内阻约2 Ω);电流表A2(量程0.3 A,内阻约0.3 Ω);电压表V1(量程1 V,内阻500 Ω);电压表V2(量程15 V,内阻1 kΩ);定值电阻R1(电阻为1 kΩ);定值电阻R2(电阻为10 kΩ);滑动变阻器R0(0~10 Ω,2 A);电池E(电动势为3 V,内阻很小);导线若干和开关S一个.(1)利用实验电路测量时,该同学为了提高准确度,测量了多组数据.他在实验中应选用电流表________,电压表________,定值电阻________(填所选器材的符号).(2)在方框内画出该同学的实验电路图.(3)在实验过程中,元件正常工作时电压表的示数应为________ V.解析分析R-U特性可知,该元件的最大电流为I =U R =2.440A =0.06 A =60 mA ,故应选电流表A 1;电压最大值为2.4 V ,V 1量程太小,而V 2量程太大,将V 1与定值电阻R 1串联,当V 1(内阻500 Ω)为1 V 时,R 1两端电压为2 V ,二者串联可等效为一个量程为3 V 的电压表,满足量程需求.电压要求从0开始调节,故滑动变阻器连接采用分压法.R max <R A R V ,因此电流表采用外接法.元件正常工作时,两端电压为2.4 V ,UR V1=R V1R V1+R 1U =U3=0.8 V.答案 (1)A 1 V 1 R 1 (2)如解析图所示 (3)0.8 预测高考命题视角以本实验为背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实验仪器设置题目,不脱离教材而又不拘泥教材,体现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视角1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的迁移(如典例2) 视角2 图象法处理数据及实物连线 视角3 实验仪器的选择及控制电路的选择对应学生用书P137第4讲 实验六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1.一只小灯泡,标有“3 V ,1.5 W ”的字样.现要描绘小灯泡0~3 V 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器材有:A .最大阻值为10 Ω的滑动变阻器B .电动势为6 V 、内阻约为1.0 Ω的电源C .量程为0.6 A 、内阻约为1.0 Ω的电流表A 1D .量程为3 A 、内阻约为0.1 Ω的电流表A 2E .量程为3 V 、内阻约为6 k Ω的电压表V 1F .量程为15 V 、内阻约为10 k Ω的电压表V 2G .开关、导线若干(1)电压表应选用________;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将选项代号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2)在该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为了减小误差,应选取的电路是________(将选项代号的字母填在横线上).(3)以下是该实验的操作步骤:A .将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小灯泡、电源、开关正确连接成电路;B .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保证闭合开关前使滑动变阻器与小灯泡并联部分的阻值最大;C .闭合开关,记下电压表、电流表的一组示数(U 1,I 1),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每移动一次记下一组(U ,I )值,共测出12组数据;D .按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并将各点用直线段连接起来,得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指出以上步骤中存在错误或不妥之处并修改.解析 (1)因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 V ,故电压表选E ;小灯泡的额定电流I =P U =1.53A =0.5 A ,故电流表选C.(2)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电阻R =UI =6 Ω,由于R V R >R R A,故电流表外接.描绘伏安特性曲线时,电压从零开始,需用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选C. 答案 (1)E C (2)C (3)步骤B 不妥,闭合开关前应使滑动变阻器与小灯泡并联部分的阻值为零;步骤D 有错,应为按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并将各点用一条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2.(2012·安徽卷,21Ⅱ)图7-4-5为“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的实物电路图,已知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 V.图7-4-5(1)完成下列实验步骤:①闭合开关前,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________;②闭合开关后,逐渐移动变阻器的滑片,________;③断开开关,……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作出小灯泡灯丝的伏安特性曲线.(2)在虚线框中画出与实物电路相应的电路图.解析(1)滑动变阻器为分压式接法,故闭合开关前,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它靠近滑动变阻器左端的接线柱.闭合开关后,逐渐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增加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多组读数,直至电压达到额定电压.(2)与实物电路相应的电路图如图所示.答案(1)①使它靠近滑动变阻器左端的接线柱②增加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多组读数,直至电压达到其额定电压(2)如解析图所示3.有一个小灯泡上标有“4 V,2 W”的字样,现在要用伏安法描绘这个灯泡的I-U图线,现有下列器材供选用:A.电压表(0~5 V,内阻10 kΩ)。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 第1讲重力 弹力 摩擦力(含解析) 新人教版
物理1 第二章相互作用第1讲重力弹力摩擦力对应学生用书P23重力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单选)(2013·蚌埠高三检测)小明对重力有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重力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表面B.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C.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D.在同一地点,同一物体静止时所受的重力与其运动时所受的重力不一样答案 B【知识存盘】1.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g的特点(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4.方向:竖直向下5.重心(1)相关因素①物体的几何形状.②物体的质量分布.(2)位置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②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形变和弹力、胡克定律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单选)在图中,A、B均处于静止状态,则A、B之间一定有弹力的是( ).解析假设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逐一移走,如果研究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则表示它们之间有弹力;如果状态无变化,则表示它们之间无弹力.四个选项中当B选项中的B物体移走后,A物体一定会摆动,所以B选项中A、B间一定有弹力.答案 B【知识存盘】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2.弹性(1)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2)弹性限度:当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时,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3.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条件①物体相互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4.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①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②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静摩擦、滑动摩擦、摩擦力、动摩擦因数Ⅰ (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单选)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B.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应的正压力成正比C.运动着的物体不可能受静摩擦力作用,只能受滑动摩擦力作用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解析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故A错;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故D对;静摩擦力存在于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故C错;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无关,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故B错.答案 D【知识存盘】1.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1)静摩擦力: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两个有相对滑动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2.两种摩擦力的对比F1.2.三个方向⎩⎪⎨⎪⎧运动方向相对运动方向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3.两个“相对”⎩⎪⎨⎪⎧相对静止相对运动对应学生用书P24考点一 弹力方向的判断及大小计算图2-1-1【典例1】 (单选)如图2-1-1所示,一重为10 N的球固定在支杆AB的上端,今用一段绳子水平拉球,使杆发生弯曲,已知绳的拉力为7.5 N,则AB杆对球的作用力( ).A.大小为7.5 NB.大小为10 NC.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斜向右下方D.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斜向左上方解析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可得,AB杆对球的作用力和绳的拉力的合力与小球重力等值反向,令AB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可得:tan α=GF拉=43,α=53°,故D项正确.答案 D【变式跟踪1】 (单选)小车上固定一根弹性直杆A,图2-1-2杆顶固定一个小球B(如图2-1-2所示),现让小车从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在下图的情况中杆发生了不同的形变,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小车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滑,则加速度a=g sin θ(θ为斜面的倾角),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小球所受重力和杆的弹力的合力沿斜面向下,且小球的加速度等于g sin θ,则杆的弹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杆不会发生弯曲,C正确.答案C,以题说法1.判断弹力有无的常用方法(1)“条件法”:根据弹力产生的两个条件——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直接判断.(2)“状态法”: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判断物体是否需要弹力,才能保持现在的运动状态.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与自身(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同判断.注:几种常见接触面间的弹力见“状元微博”.(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判断.3.弹力大小的计算方法(1)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2)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4.杆的弹力:杆既可以产生拉力,也可以产生支持力,弹力的方向可能沿着杆,也可能不沿杆.考点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1.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2.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典例2】 (单选)如图2-1-3所示,物体P、Q在力F作用下一起以相同速度沿F方向匀速运动,关于物体P所受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1-3A.甲、乙两图中物体P均受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同B.甲、乙两图中物体P均受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反C.甲、乙两图中物体P均不受摩擦力D.甲图中物体P不受摩擦力,乙图中物体P受摩擦力,方向和F方向相同解析用假设法分析:甲图中,假设P受摩擦力,与P做匀速运动在水平方向合力为零不符,所以P不受摩擦力;乙图中,假设P不受摩擦力,P将相对Q沿斜面向下运动,从而P受沿F方向的摩擦力.正确选项是D.答案 D【变式跟踪2】 (单选)图2-1-4如图2-1-4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解析物体B具有水平向左的恒定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物体B受到的合外力水平向左且恒定,对物体B受力分析可知,物体B在水平方向的合外力就是物体A施加的静摩擦力,因此,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左,且大小不变,故A正确.答案 A【变式跟踪3】 (多选)如图2-1-5所示,图2-1-5用一水平力F把A、B两个物体挤压在竖直的墙上,A、B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物体对A物体的静摩擦力方向向下B.F增大时,A和墙之间的摩擦力也增大C.若B的重力大于A的重力,则B受到的摩擦力大于墙对A的摩擦力D.不论A、B的重力哪个大,B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小于墙对A的摩擦力解析将A、B视为整体,可以看出A物体受到墙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对B受力分析可知B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上,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B对A的摩擦力方向向下,A正确;由于A、B两物体受到的重力不变,根据平衡条件可知B错误;A和墙之间的摩擦力与A、B两物体重力平衡,故C错误、D正确.答案AD,以题说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常用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如变式跟踪2)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如变式跟踪3)此法的关键是抓住“力是成对出现的”,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考点三 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图2-1-6【典例3】 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放一物体A ,A 上再放一质量为m 的物体B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施加一水平力F 作用于A (如图2-1-6所示),计算下列情况下A 对B 的摩擦力.(1)当A 、B 一起做匀速运动时;(2)当A 、B 一起以加速度a 向右匀加速运动时; (3)当力F 足够大而使A 、B 发生相对滑动时;(4)当A 、B 发生相对滑动,且B 物体的15伸到A 的外面时.解析 (1)因A 、B 一起向右匀速运动,B 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所以B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零.(2)因A 、B 无相对滑动,所以B 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此时不能用F f =μF N 来计算,对B 物体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合=ma ,所以F f =ma ,方向水平向右. (3)因A 、B 发生相对滑动,所以B 受到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即F f =μF N =μmg ,方。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 第4讲实验二 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含解析
第4讲实验二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应学生用书P36误差分析本实验的误差除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外,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1.读数误差减小读数误差的方法:弹簧测力计数据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大一些.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2.作图误差减小作图误差的方法:作图时两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就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F1、F2间的夹角取得太大., 注意事项1.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2.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20°之间为宜.3.尽量减少误差(1)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应尽量大一些.(2)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4.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对应学生用书P37热点对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的考查【典例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先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另一端到某一点并记下该点的位置;再将橡皮条的另一端系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1)(多选)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D.在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要注意使两个弹簧秤的读数相等E.在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必须将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用一个弹簧秤拉时记下的位置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入相应的字母).(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2-4-1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力的示意图.图2-4-1①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②(单选)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3)(多选)某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2-4-2所示的两个已知力F1和F2,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2 N,两力的合力用F表示,F1、F2与F的夹角分别为θ1和θ2,关于F1、F2与F、θ1和θ2关系正确的有________.图2-4-2A.F1=4 N B.F=12 NC.θ1=45° D.θ1<θ2解析(1)两细绳套不要太短,但是不一定要等长,选项A错误;橡皮条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由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选项B错误;用弹簧秤拉细绳套时,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必须平行,选项C正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测量分力大小的两个弹簧秤的读数不一定要相等,选项D错误;在同一次实验中,需要保持F1和F2的作用效果与合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即拉到同一位置,所以选项E正确,答案为C、E.(2)F′是利用一个弹簧秤将橡皮条拉到结点O位置的力,F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与F′作用效果相同的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所以沿AO方向的力一定是F′.本实验中,需要保证单个拉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拉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采用了等效替代法.(3)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其对角线表示合力F,由图可知,F1=4 2 N,F=12 N,θ1=45°,θ1>θ2,所以选项B、C正确.答案(1)CE (2)①F′②B (3)BC1.实验过程应注意(1)结点O①定位O点时要力求准确.②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O点必须保持不变.(2)拉力①用弹簧秤测拉力时要使拉力沿弹簧秤轴线方向.②应尽量使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③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θ不要太大或太小.(3)作图①在同一次实验中,选定的比例要相同.②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2.操作不忘“三”“二”“一”用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的“三记录”(记录两弹簧秤示数、两细绳方向和结点O的位置),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的“二记录”(记录弹簧秤示数和细绳方向)及“一注意”(结点O的位置必须在同一位置)等.【变式跟踪1】(2013²海口模拟)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 N、最小刻度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2-4-3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图2-4-3 图2-4-4(1)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_ N和______ N.(2)在如图2-4-4所示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解析(1)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为0.1 N,读数时应估读一位,所以读数分别为2.50 N 和4.00 N.(2)取一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0.50 N,作出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如图所示.答案(1)2.50 4.00 (2)见解析图对应学生用书P38深刻理解实验原理,实现实验方法的迁移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核心和灵魂,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仪器的选择、数据的处理等一切实验的问题都是围绕实验原理展开的,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是形成设计实验的能力的基础.只要弄懂了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规定、注意事项就变成了易于理解掌握的知识,完成相同的实验,可以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如可以用三个共点力平衡的装置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典例2】(2011²江苏卷,10)图2-4-5某同学用如图2-4-5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 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N.(2)(单选)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您提出两个解决办法.解析(1)由题图知,弹簧测力计A的最小刻度值为0.2 N,读数为3.6 N.(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一定要记好合力与两分力的大小与方向,与结点位置无关,D错;M的重力即合力,A对;测量前弹簧测力计调零才能测量准确,B对;拉线与木板平行才能保证力在木板平面内,C对.(3)对O点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可见若减小F OA可调节F OB的大小或方向,调节OA方向或减小物重G等.答案(1)3.6 (2)D (3)①减小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②减小重物M的质量(或将A更换成较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方向等).【变式跟踪2】 (多选)有同学利用如图2-4-6所示图2-4-6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问题:(1)(多选)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 ).A.钩码的个数N1=N2=2,N3=4B.钩码的个数N1=N3=3,N2=4C.钩码的个数N1=N2=N3=4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2)(单选)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 ).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D .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3)在作图时,你认为图2-4-7中________是正确的.(填“甲”或“乙”)图2-4-7解析 (1)实验中的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必须满足:|F 1-F 2|≤F 3≤F 1+F 2,因此B 、C 、D 选项是可以的.(2)A (3)甲 实验中F 3是竖直向下的.答案 (1)BCD (2)A (3)甲预测高考命题视角以本实验为背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实验仪器设置题目,不脱离教材而又不拘泥教材,体现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视角1 考查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迁移(如典例2及变式跟踪2)视角2 实验器材的改进①用橡皮筋――→替代弹簧秤三个相同的橡皮筋,可将三个橡皮筋系于一点,互成角度地将它们拉长,记下各自的拉力方向,伸长后的长度,并测出原长,根据伸长量确定三个拉力的大小关系,再结合力的图示作图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②使用力的传感器——用力传感器确定各力的大小,同时确定细绳中拉力的方向,再结合力的图示作图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应学生用书P381.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1)(多选)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________(填字母代号).A .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B .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C .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D .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2)(单选)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A .两细绳必须等长B .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C .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D .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近些解析 (1)该实验的关键是等效替代,故选B 、D.答案 (1)BD (2)B2.在“探究共点力合成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经历了以下实验步骤:A .在白纸上按比例做出两个力F 1和F 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 ;B .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筋拉同样长度;C .记下两个测力计F 1和F 2的读数,并且记录它们的方向;D .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P 点,用两条细绳连接在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与细绳的连接点到达某一位置O ,并记下此位置,如图2-4-8所示;E .记下测力计的读数F ′和细绳方向,按同一比例作出这个力的图示,比较这个实测合力F ′和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 ,看它们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近; F .用刻度尺测量出P 、O 之间的距离并记录;G .改变两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多次重复实验,从实验得出结论.(1)上述实验步骤有明显的错误,这个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正确的操作应为________.图2-4-8(2)上述实验步骤中有一步骤是多余的,这个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3)将以上实验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应为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解析(1)B中只是说“通过细绳把橡皮筋拉同样长度”,并没有强调沿PO方向.(2)本实验中只需要保证弹簧秤两次作用的效果相同即可,没有必要记录橡皮筋被拉伸的实际长度,故多余的步骤是 F.(3)根据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可知,题述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DCABEG.答案(1)B 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筋拉到O点(2)F (3)DCABEG3.用等效代替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2-4-9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图2-4-9(1)本实验中“等效代替”的含义是________.A.橡皮筋可以用细绳替代B.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C.右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左侧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D.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效果替代(2)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着AO方向的是________,图中________是F1、F2合力的理论值,______是合力的实验值.(3)(多选)完成该实验的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小实验误差的是________.A.拉橡皮筋的绳细一些且长一些B.拉橡皮筋时,弹簧秤、橡皮筋、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面平行C.拉橡皮筋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D.使拉力F1和F2的夹角很小解析(1)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第一次同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作用在橡皮筋。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 第2讲固体 液体与气体(含解析) 选修3-3
第2讲固体液体与气体对应学生用书P202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的微观结构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在甲、乙、丙三种固体薄片上涂上石蜡,用烧热的针接触其上一点,石蜡熔化的范围如图1-2-1中(1)、(2)、(3)所示,而甲、乙、丙三种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4)所示.则由此可判断出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丙为________(填“单晶体”、“多晶体”、“非晶体”)。
图1-2-1答案多晶体非晶体单晶体【知识存盘】1.晶体与非晶体熔点2.晶体的微观结构(1)晶体的微观结构特点: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有规则地、周期性地在空间排列.(2)用晶体的微观结构解释晶体的特点1.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但不是在各种物理性质上都表现出各向异性. 2.只要是具有各向异性的物体必定是晶体,且是单晶体. 3.只要是具有确定熔点的物体必定是晶体,反之,必是非晶体. 4.晶体和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固体⎩⎪⎨⎪⎧晶体⎩⎪⎨⎪⎧单晶体——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多晶体——物理性质的各向同性非晶体——物理性质的各向同性液体的表面张力 液晶 Ⅰ (考纲要求) 【思维驱动】(单选)(2013·徐州质量测评)图1-2-2如图1-2-2所示,先把一个棉线圈拴在铁丝环上,再把环在肥皂液里浸一下,使环上布满肥皂液薄膜。
如果用热针刺破棉线圈里那部分薄膜,则棉线圈将成为圆形,主要原因是( ).A .液体表面层分子间的斥力作用B .液体表面受重力作用C .液体表面张力作用D .棉线圈的张力作用解析 由于液体表层内分子间距离比较大,液体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故松弛的棉线圈变为圆形,C 正确. 答案 C 【知识存盘】 1.液体的表面张力(1)作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2)方向:表面张力跟液面相切,跟这部分液面的边界线垂直.(3)大小: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液体中溶有杂质时,表面张力变小,液体的密度越大,表面张力越大. 2.液晶 (1)液晶的产生晶体――→加热液晶――→加热液体(2)物理性质⎩⎪⎨⎪⎧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具有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在某个方向上看其分子排列比较整齐,但 从另一方向看,分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气体实验定律 Ⅰ 理想气体 Ⅰ (考纲要求) 【思维驱动】(双选)(2013·无锡测试)图1-2-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变化到状态B,气体的压强随热力学温度变化如图1-2-3所示,则此过程 ( ).A.气体的密度增大B.外界对气体做功C.气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D.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解析气体由状态A变化到状态B为等温变化,由玻意耳定律p A V A=p B V B,p B>p A,所以V A>V B,气体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密度增加,A、B正确.由于温度不变.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不变,D错误.温度不变,气体的内能不变,外界对气体做功,由ΔU =W+Q.气体放出热量,C错.答案AB【知识存盘】1.气体和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2.三个实验定律比较3.理想气体(1)理想气体:在任何温度、任何压强下都遵从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①理想气体是一种经科学的抽象而建立的理想化模型,实际上不存在;②实际气体特别是那些不易液化的气体在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时都可当做理想气体来处理.(2)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T =C (恒量),即p 1V 1T 1=p 2V 2T 2.气体的压强对应学生用书P204考点一 气体实验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典例1】 (2012·课标全国卷)图1-2-4如图1-2-4所示,由U 形管和细管连接的玻璃泡A 、B 和C 浸泡在温度均在0 ℃的水槽中,B 的容积是A 的3倍.阀门S 将A 和B 两部分隔开.A 内为真空,B 和C 内都充有气体.U 形管内左边水银柱比右边的低60 mm.打开阀门S ,整个系统稳定后,U 形管内左右水银柱高度相等,假设U 形管和细管中的气体体积远小于玻璃泡的容积. (1)求玻璃泡C 中气体的压强(以mmHg 为单位);(2)将右侧水槽的水从0 ℃加热到一定温度时,U 形管内左右水银柱高度差又为60 mm ,求加热后右侧水槽的水温.规范解答 (1)在打开阀门S 前,两水槽水温均为T 0=273 K .设玻璃泡B 中气体的压强为p 1,体积为V B ,玻璃泡C 中气体的压强为p C ,依题意有p 1=p C +Δp ① 式中Δp =60 mmHg.打开阀门S 后,两水槽水温仍为T 0, 设玻璃泡B 中气体的压强为p B .依题意有,p B =p C ② 玻璃泡A 和B 中气体的体积为V 2=V A +V B ③ 根据玻意耳定律得p 1V B =p B V 2④联立①②③④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p C =V BV AΔp =180 mmHg ⑤ (2)当右侧水槽的水温加热到T ′时,U 形管左右水银柱高度差为Δp . 玻璃泡C 中气体的压强为p C ′=p B +Δp ⑥ 玻璃泡C 中的气体体积不变,根据查理定律得p C T 0=p C ′T ′⑦联立②⑤⑥⑦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T ′=364 K .⑧ 答案 (1)180 mmHg (2)364 K【变式跟踪1】 一活塞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汽缸内,初始时气体体积为3.0×10-3m 3.用DIS 实验系统测得此时气体的温度和压强分别为300 K 和1.0×105Pa.推动活塞压缩气体,稳定后测得气体的温度和压强分别为320 K 和1.6×105Pa. (1)求此时气体的体积.(2)保持温度不变,缓慢改变作用在活塞上的力,使气体压强变为8.0×104Pa ,求此时气体的体积.解析 (1)对缸内封闭气体初态:p 1=1×105Pa ,V 1=3.0×10-3m 3,T 1=300 K , 末态:p 2=1.6×105 Pa ,V 2=?,T 2=320 K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p 1V 1T 1=p 2V 2T 2,所以V 2=p 1V 1T 2T 1p 2=2×10-3 m 3,即末态时气体体积为2×10-3m 3.(2)当气体保持T 2不变,变到状态3时最后状态:p 3=0.8×105Pa ,V 3=?,T 3=T 2=320 K所以p 2V 2=p 3V 3,即V 3=p 2V 2p 3=1.6×105×2×10-30.8×105m 3=4×10-3 m 3. 答案 (1)2.0×10-3m 3(2)4.0×10-3m 3,借题发挥1.分析气体状态变化的问题要抓住三点: (1)阶段性:即弄清一个物理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2)联系性:即找出几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 (3)规律性:即明确哪个阶段应遵循什么实验定律. 2.利用气体实验定律及气态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错误!考点二 气体状态变化的图象分析 【典例2】 (2012·浙江自选,13)图1-2-5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从A ―→B ―→C ―→D ―→A 的变化过程可用如图1-2-5所示的p -V 图线描述,图中p 1、p 2、V 1、V 2和V 3为已知量.(1)气体状态从A 到B 是________过程(填“等容”“等压”或“等温”);(2)状态从B 到C 的变化过程中,气体的温度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状态从C 到D 的变化过程中,气体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4)状态从A ―→B ―→C ―→D 的变化过程中,气体对外界所做的总功为________. 解析 (1)由题图可知,气体状态从A 到B 的过程为等压过程.(2)状态从B 到C 的过程中,气体发生等容变化,且压强减小,根据pT=C (常量),则气体的温度降低.(3)状态从C 到D 的过程中,气体发生等压变化,且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即W >0,根据V T=C (常量),则气体的温度T 降低,气体的内能减小,由ΔU =Q +W ,则Q =ΔU -W <0,所以气体放热.(4)状态从A ―→B ―→C ―→D 的变化过程中气体对外界所做的总功W =p 2(V 3-V 1)-p 1(V 3-V 2).答案 (1)等压 (2)降低 (3)放热 (4)p 2(V 3-V 1)-p 1(V 3-V 2) 【变式跟踪2】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图1-2-6再变化到状态C ,其状态变化过程的p -V 图象如图1-2-6所示.已知该气体在状态A 时的温度为27 ℃.则:(1)该气体在状态B 、C 时的温度分别为多少 ℃?(2)该气体从状态A 到状态C 的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是多大?(3)该气体从状态A 到状态C 的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传递的热量是多少? 解析 (1)对于理想气体:A →B ,由p A T A =p BT B得:T B =100 K ,所以t B =-173 ℃B →C 由V B T B =V CT C得:T C =300 K ,所以t C =27 ℃.(2)A →C 由温度相等得:ΔU =0. (3)A →C 的过程中是吸热.吸收的热量Q =W =p ΔV =1×105×(3×10-3-1×10-3) J =200 J.答案 (1)-173 ℃ 27 ℃ (2)0 (3)吸热;200 J ,借题发挥应用气体状态变化的图象 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考点三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气体实验定律的综合问题【典例3】 (2012·江苏卷,12A(2)(3))(1)密闭在钢瓶中的理想气体,温度升高时压强增大.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这是由于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_增大了.该气体在温度T 1、T 2时的分子速率分布图象如图1-2-7所示,则T 1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T 2.(2)如图1-2-8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经等压过程到状态B .此过程中,气体压强p =1.0×105Pa ,吸收的热量Q =7.0×102J ,求此过程中气体内能的增量.图1-2-7 图1-2-8解析 (1)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平均速率变大,平均动能增大,即分子的速率较大的分子占总分子数比例较大,所以T 1<T 2. (2)等压变化V A T A =V B T B,对外做的功W =p (V B -V A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Q -W ,解得ΔU =5.0×102J.。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 第1讲分子动理论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含解析
选修3-3 热学第1讲分子动理论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对应学生用书P197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阿伏加德罗常数布朗运动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单选)以下关于分子动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2 ℃时水已经结为冰,部分水分子已经停止了热运动C.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D.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解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A正确;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B错误;在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如果先是分子斥力做正功,后是分子引力做负功,则分子势能是先减小后增大的,C正确;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变化得快,D正确.答案 B【知识存盘】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的大小①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10-10m②估测的方法:油膜法(2)分子的质量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10-26 kg(3)阿伏加德罗常数①1 mol的任何物质中含有相同的粒子数,用符号N A表示,N A=6.02×1023mol -1.②N A 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N A =M mol m 分,N A =V molV 分. (4)分子模型①球体模型直径为d =②立方体模型边长为d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体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布朗运动的特点:永不停息、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运动越剧烈;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运动轨迹不确定. (3)布朗运动和热运动的比较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力是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3)r 0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时的距离,其数量级为10-10m.图1-1-1(4)如图1-1-1所示,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①r=r0时,F引=F斥,分子力F=0;②r<r0时,F引和F斥都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F斥比F引增大得更快,分子力F表现为斥力;③r>r0时,F引和F斥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F斥比F引减小得更快,分子力F表现为引力;④r>10r0(10-9 m)时,F引、F斥迅速减弱,几乎为零,分子力F≈0.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Ⅰ (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图1-1-2(2013·中山一模) 如图1-1-2所示是氧气分子在不同温度(0 ℃和100 ℃)下的速率分布,由图可得信息( ).A.同一温度下,氧气分子速率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B.随着温度的升高,每一个氧气分子的速率都增大C.随着温度的升高,氧气分子中速率小的分子所占的比例增大D.随着温度的升高,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变小解析由题图可知,其横轴为氧气分子的速率,纵轴表示氧气分子所占的比例(不是总数而是占全部分子数的比例),图象成峰状,这表明,不论是0 ℃还是在100 ℃下,氧气分子都呈现了“中间多,两头少”,即分子速率特大或特小的分子数比例都较小,绝大多数分子具有中等的速率.又由图知t=100 ℃时,“峰”向右移动,表明占总数比例最大的那部分分子的速率增大了,但仍有速率较小或较大的分子,只是这些分子所占的比例较0 ℃时有所减小.答案 A【知识存盘】气体和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温度和内能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多选)关于对内能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系统的内能是由系统的状态决定的B.做功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但是单纯地对系统传热不能改变系统的内能C.不计分子之间的分子势能,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具有相同的内能D.1 g 100 ℃水的内能小于1 g 100 ℃水蒸气的内能解析系统的内能是一个只依赖于系统自身状态的物理量,所以是由系统的状态决定的,A正确;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B错误;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的平均动能相同,但它们的物质的量不同,内能不同,C错误;在1 g 100 ℃的水变成100 ℃水蒸气的过程中,分子间距增大,要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大,所以1 g 100 ℃水的内能小于1 g 100 ℃水蒸气的内能,D正确.答案BC【知识存盘】1.温度和温标(1)温度:两个系统处于热平衡时,它们具有某个“共同的热学性质”,我们把表征这一“共同热学性质”的物理量定义为温度.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2)两种温标: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关系:T=273.15+t.2.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和物体的内能体积1.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2.温度、分子动能、分子势能或内能只对大量分子才有意义3.任何物体都有内能4.体积增大分子势能不一定增大(如水变成冰)热力学第一定律Ⅰ能量守恒定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单选)给旱区送水的消防车停于水平地面上,在缓慢放水过程中,若车胎不漏气,胎内气体温度不变,不计分子间势能,则胎内气体( ).A.从外界吸热 B.对外界做负功C.分子平均动能减小 D.内能增加解析胎内气体发生的是等温变化,在缓慢放水过程中,压强减小,体积增大,因温度不变,所以分子平均动能和内能不变,而体积增大,气体膨胀对外界做正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一定从外界吸热,A对.答案 A【知识存盘】1.热力学第一定律(1)内容: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它所做的功的和.(2)表达式:ΔU=Q+W2.能量守恒定律(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2)条件性: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某一种形式的能是否守恒是有条件的.例如,机械能守恒定律具有适用条件,而能量守恒定律是无条件的,是一切自然现象都遵守的基本规律.(3)第一类永动机不消耗任何能量,却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的机器.不能制成的原因: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三种特殊情况(1)若过程是绝热的,则Q=0,W=ΔU.(2)若过程中不做功,即W=0,Q=ΔU.(3)若过程的始、末状态物体的内能不变,即ΔU=0,则W+Q=0或W=-Q.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Ⅰ (考纲要求)【思维驱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向体积为V 1的纯油酸中加入酒精,直到油酸酒精溶液总量为V 2;②用注射器吸取上述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小量筒,当滴入n 滴时体积为V 0; ③先往边长为30~40 cm 的浅盘里倒入2 cm 深的水;④用注射器往水面上滴一滴上述溶液,等油酸薄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并在玻璃板上描出油酸薄膜的形状;⑤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形状的玻璃板,放在画有许多边长为a 的小正方形的坐标纸上; ⑥计算出轮廓范围内正方形的总数为N ,其中不足半个格的两个格算一格,多于半个格的算一格.上述实验步骤中有遗漏和错误,遗漏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指明步骤,并改正),油酸分子直径的表达式d =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意在考查学生对单分子油膜的理解和粗略估算能力.本实验中为了使油膜不分裂成几块,需在水面上均匀撒上痱子粉;由于本实验只是一种估算,在数油膜所覆盖的坐标格数时,大于半个格的算一个格,少于半个格的舍去;油酸溶液在水面上充分扩散后形成一层单分子油膜,油膜厚度可看成分子直径,由题意可知,油酸溶液的浓度为V 1V 2,一滴油酸溶液的体积为V 0n,一滴油酸溶液中含纯油酸体积为V 1V 0nV 2,一滴油酸溶液形成的油膜面积为Na 2,所以油膜厚度即分子直径d =V 1V 0NV 2a n. 答案 将痱子粉均匀撒在水面上 错误的步骤是⑥,应该是不足半个格的舍去,多于半个格的算一格 V 1V 0NV 2a 2n【知识存盘】。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第1讲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含解析)选修3-5
选修3-5 动量守恒定律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与原子核第1讲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对应学生用书P230动量、动量守恒定律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多选)下列四幅图所反映的物理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的是( ).解析A中子弹和木块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竖直方向所受合力为零,系统动量守恒;B中在弹簧恢复原长过程中,系统在水平方向始终受墙的作用力,系统动量不守恒;C中木球与铁球的系统所受合力为零,系统动量守恒;D中木块下滑过程中,斜面始终受挡板作用力,系统动量不守恒.答案AC【知识存盘】1.动量(1)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通常用p来表示.(2)表达式:p=mv.(3)单位:kg·m/s.(4)标矢性:动量是矢量,其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2.动量守恒定律(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2)表达式①p=p′,系统相互作用前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②m1v1+m2v2=m1v1′+m2v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用前的动量和等于作用后的动量和.③Δp1=-Δ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的增量等大反向.④Δp=0,系统总动量的增量为零.3.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1)理想守恒: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动量守恒.(2)近似守恒:系统受到的合力不为零,但当内力远大于外力时,系统的动量可近似看成守恒.(3)分方向守恒:系统在某个方向上所受合力为零时,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的“五性”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Ⅰ(考纲要求) 【思维驱动】(单选)A 球的质量是m ,B 球的质量是2m ,它们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相同的动量运动.B 在前,A 在后,发生正碰后,A 球仍朝原方向运动,但其速率是原来的一半,碰后两球的速率比v A ′∶v B ′为( ).A .1∶2B .1∶3C .2∶1D .2∶3解析 设碰前A 球的速率为v ,根据题意,p A =p B ,即mv =2mv B ,得碰前v B =v2,碰后v A ′=v2,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v +2m ×v 2=m ×v 2+2mv B ′,解得v B ′=34v所以v A ′v B ′=v234v=23.选项D 正确. 答案 D 【知识存盘】 1.碰撞(1)概念:碰撞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持续时间很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 (2)特点:在碰撞现象中,一般都满足内力远大于外力,可认为相互碰撞的系统动量守恒. (3)分类2.反冲现象(1)在某些情况下,原来系统内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发生相互作用后各部分的末速度不再相同而分开.这类问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系统的动能增大,且常伴有其他形式能向动能的转化.(2)反冲运动的过程中,如果合外力为零或外力的作用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可利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3.爆炸问题爆炸与碰撞类似,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所受的外力,所以系统动量守恒,爆炸过程中位移很小,可忽略不计,作用后从相互作用前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Ⅰ(考纲要求)【思维驱动】(单选)在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入射球a的质量为m1,被碰球b的质量为m2,小球的半径为r,各小球的落地点如图1-1-1 所示,下列关于这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1-1-1A.入射球与被碰球最好采用大小相同、质量相等的小球B.让入射球与被碰球连续10次相碰,每次都要使入射小球从斜槽上不同的位置滚下C.要验证的表达式是m1·ON=m1·OM+m2·OPD.要验证的表达式是m1·OP=m1·OM+m2·ONE.要验证的表达式是m1(OP-2r)=m1(OM-2r)+m2·ON解析在此装置中,应使入射球的质量大于被碰球的质量,防止入射球反弹或静止,故A错;入射球每次必须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滚下,保证每次碰撞都具有相同的初动量,故B错;两球做平抛运动时都具有相同的起点,故应验证的关系式为:m1·OP=m1·OM +m2·ON,D对,C、E错.答案 D【知识存盘】1.实验原理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 =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2.实验器材方案一: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方案二:带细线的摆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方案三: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方案四:斜槽、小球(两个)、天平、复写纸、白纸等.3.实验步骤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如图1-1-2所示)图1-1-2(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图1-1-3方案二: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如图1-1-3所示)(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1、m2.(2)安装:把两个等大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4)测速度: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方案三:在光滑桌面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如图1-1-4所示)图1-1-4(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 运动,小车B 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运动.(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 =ΔxΔt 算出速度.(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方案四: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如图1-1-5所示)图1-1-5(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2)安装:按照图1-1-5所示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 (3)铺纸: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 (4)放球找点:不放被撞小球,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圆心P 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5)碰撞找点: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 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如图1-1-6所示.。
2014届高考物理一轮 (考纲自主研读+命题探究+高考全程解密) 第1讲欧姆定律 电阻定律 电功率及焦耳定律
选修3-1 第七章 恒定电流第1讲 欧姆定律 电阻定律 电功率及焦耳定律对应学生用书P120电流 Ⅰ 欧姆定律 Ⅱ(考纲要求) 【思维驱动】(单选)一个阻值为R 的电阻两端加上电压U 后,图7-1-1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荷量q 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7-1-1所示,此图象的斜率可表示为( ). A .U B .R C.U R D.I R解析 在q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是q t ,即电流.由欧姆定律I =U R可知C 正确. 答案 C 【知识存盘】 1.电流(1)定义: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3)三个公式 ①定义式:I =q t;②决定式:I =UR; ③微观式:I =neSv . 2.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I 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 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 成反比. (2)公式:I =U R.(3)适用条件:适用于金属和电解液导电,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电阻定律 Ⅰ(考纲要求) 【思维驱动】(单选)有Ⅰ、Ⅱ两根不同材料的电阻丝,长度之比为l 1∶l 2=1∶5,横截面积之比为S 1∶S 2=2∶3,电阻之比为R 1∶R 2=2∶5,外加电压之比为U 1∶U 2=1∶2,则它们的电阻率之比为( ).A .2∶3B .4∶3C .3∶4D .8∶3解析 设两根电阻丝电阻率分别为ρ1、ρ2,由电阻定律R =ρl S ,故ρ=RS l ,所以ρ1ρ2=R 1S 1l 1R 2S 2l 2=43,B 正确. 答案 B 【知识存盘】 1.电阻(1)定义式:R =UI.(2)物理意义: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R 越大,阻碍作用越大. 2.电阻定律(1)内容: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电阻还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 (2)表达式:R =ρl S. 3.电阻率(1)计算式:ρ=R S l.(2)物理意义:反映导体的导电性能,是导体材料本身的属性. (3)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半导体: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 Ⅰ(考纲要求) 【思维驱动】(单选)关于电功W 和电热Q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任何电路中都有W =UIt 、Q =I 2Rt ,且W =QB .在任何电路中都有W =UIt 、Q =I 2Rt ,但W 不一定等于QC .W =UIt 、Q =I 2Rt 均只有在纯电阻电路中才成立D .W =UIt 在任何电路中成立,Q =I 2Rt 只在纯电阻电路中成立解析 W =UIt 、Q =I 2Rt 适用于一切电路,但在纯电阻电路中W =Q ,在非纯电阻电路中W >Q ,B 对,A 、C 、D 错.答案 B 【知识存盘】 1.电功(1)定义: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场力做的功称为电功. (2)公式:W =qU =IUt .(3)电流做功的实质: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电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2)公式:P =W t=IU . 3.焦耳定律(1)电热:电流流过一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 (2)计算式:Q =I 2Rt . 4.热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发热量. (2)表达式:P =Q t=I 2R .对应学生用书P121考点一对欧姆定律及电阻定律的理解及应用1.电阻与电阻率的区别电阻是反映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电阻大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电阻率是反映制作导体的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电阻率小的材料导电性能好.2.电阻的决定式和定义式的区别【典例1】 (单选)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把另一根对折后绞合起来,然后给它们分别加上相同电压后,则在相同时间内通过它们的电荷量之比为( ).A .1∶4B .1∶8C .1∶16D .16∶1解析 本题应根据电阻定律R =ρlS 、欧姆定律I =U R 和电流定义式I =q t求解.对于第一根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则其横截面积必然变为原来的12,由电阻定律可得其电阻变为原来的4倍,第二根导线对折后,长度变为原来的12,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2倍,故其电阻变为原来的14.给上述变化后的裸导线加上相同的电压,由欧姆定律得:I 1=U4R,I 2=U R /4=4U R,由I =qt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电荷量之比q 1∶q 2=I 1∶I 2=1∶16. 答案 C【变式跟踪1】 (单选)用电器距离电源为L ,线路上的电流为I ,为使在线路上的电压降不超过U ,已知输电线的电阻率为ρ.那么,输电线的横截面积的最小值为( ). A .ρL /R B .2ρLI /U C .U /(ρLI ) D .2UL /(I ρ) 解析 输电线的总长为2L ,由公式R =U I ,R =ρl S得S =2ρLIU,故B 正确.答案 B ,借题发挥1.走出对电阻认识的误区(1)混淆电阻的定义式和决定式的意义.(2)误认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3)对公式R =U I的适用条件不明确. 2.应用公式R =ρl S时的注意事项应用公式R =ρl S解题时,要注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特别是l 和S 的变化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导体长度l 和横截面积S 中只有一个发生变化,另一个不变.(2)l 和S 同时变化,有一种特殊情况是l 与S 成反比,即导线的总体积V =lS 不变. (3)输电线问题中,输电线的长度等于两地距离的二倍. 考点二 与电功、电功率、电热相关的问题分析【典例2】 如图7-1-2所示图7-1-2是一提升重物用的直流电动机工作时的电路图.电动机内电阻r =0.8 Ω,电路中另一电阻R =10 Ω,直流电压U =160 V ,电压表示数U V =110 V .试求: (1)通过电动机的电流; (2)输入电动机的电功率;(3)若电动机以v =1 m/s 匀速竖直向上提升重物,求该重物的质量?(g 取10 m/s 2) 解析 (1)由电路中的电压关系可得电阻R 的分压U R =U -U V =(160-110)V =50 V ,流过电阻R 的电流I R =U R R =5010A =5 A ,即通过电动机的电流,I M =I R =5 A.(2)电动机的分压U M =U V =110 V ,输入电动机的功率P 电=I M U M =550 W.(3)电动机的发热功率P 热=I 2M r =20 W ,电动机输出的机械功率P 出=P 电-P 热=530 W ,又因P 出=mgv ,所以m =P 出gv=53 kg. 答案 (1)5 A (2)550 W (3)53 kg【变式跟踪2】 (单选)加在某电动机上的电压是U ,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为P ,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r ,则电动机线圈上消耗的电热功率为( ).A .P B.U 2r C.P 2r U 2 D .P -P 2rU2解析 电热功率P 热=I 2r ,因为P =IU ,I =P U ,所以P 热=⎝ ⎛⎭⎪⎫P U 2r .故正确答案为C.答案 C ,借题发挥1.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比较2.电功和电热的处理方法无论在纯电阻电路还是在非纯电阻电路中,发热功率都是I 2r .处理非纯电阻电路的计算问题时,要善于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能量守恒定律,利用“电功=电热+其他能量”寻找等量关系求解.对应学生用书P122命题热点6 伏安特性曲线的考查命题专家评述应用数学知识特别是运用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和求解物理问题是高考能力考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伏安特性曲线是高考的重点之一.阅卷教师叮咛1.理解伏安特性曲线的意义伏安特性曲线I -U 2.运用伏安特性曲线求电阻应注意的问题(1)如图7-1-3所示,非线性元件的I -U 图线是曲线,导体电阻R n =U n I n,即电阻等于图线上点(U n ,I n )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的倒数,而不等于该点切线斜率的倒数.图7-1-3(2)I -U 图线中的斜率k =1R,斜率k 不能理解为k =tan α(α为图线与U 轴的夹角),因坐标轴的单位可根据需要人为规定,同一电阻在坐标轴单位不同时倾角α是不同的. 高考佐证(单选)小灯泡通电后其电流I 随所加电压U 变化的图线如图7-1-4所示,P 为图线上一点,PN 为图线在P 点的切线,PQ 为U 轴的垂线,PM 为I 轴的垂线,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图7-1-4是( ).A .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小灯泡的电阻增大B .对应P 点,小灯泡的电阻为R =U 1I 2C .对应P 点,小灯泡的电阻为R =U 1I 2-I 1D .对应P 点,小灯泡的功率为图中矩形PQOM 所围的面积解析 灯泡的电阻R =U I,结合题图知,A\,B 正确,C 错误;小灯泡的功率P =UI ,所以D 正确.故选C. 答案 C【预测1】 (多选)如图7-1-5所示是电阻R 的I -U 图象,图7-1-5图中α=45°,由此得出( ). A .通过电阻的电流与两端电压成正比 B .电阻R =0.5 ΩC .因I -U 图象的斜率表示电阻的倒数,故R =1/tan α=1.0 ΩD .在R 两段加上6.0 V 的电压时,每秒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荷量是3.0 C解析 由I -U 图象可知,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即I 和U 成正比,A 正确;而电阻R =U I =105 Ω=2 Ω,B 错误;由于纵横坐标的标度不一样,故不能用tan α计算斜率表示电阻的倒数,C 项错误;在R 两端加上6.0 V 电压时I =U R =6.02A =3.0 A ,每秒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荷量q =It =3.0×1 C =3.0 C ,选项D 正确. 答案 AD【预测2】 (多选)额定电压均为220 V 的白炽灯L 1和L 2的U -I 特性曲线如图7-1-6甲所示,现将和L 2完全相同的L 3与L 1和L 2一起按如图乙所示电路接入220 V 的电路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7-1-6A .L 2的额定功率为99 WB .L 2的实际功率为17 WC .L 2的实际功率比L 3的实际功率小17 WD .L 2的实际功率比L 3的实际功率小82 W 解析 由L 2的伏安特性曲线可得,在额定电压为220 V 时L 2的电流为0.45 A ,则L 2的额定功率为P 额=U 额I 额=99 W ,所以选项A 正确;图示电路为L 1和L 2串联后再与L 3并联,所以L 1和L 2串联后两端的总电压为220 V ,那么流过L 1和L 2的电流及两灯的电压满足I 1=I 2,U 1+U 2=220 V ,由L 1和L 2的U -I 图线可知,I 1=I 2=0.25 A ,U 1=152 V ,U 2=68 V ,故灯L 2的实际功率P 2=I 2U 2=17 W ,故选项B 正确;由于L 3两端的电压为220 V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 实验四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对应学生
用书P80
, 误差分析
1.减小测量误差:办法:一是测下落距离时都从0点量起,一次将各打点对应下落高度测量完,二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2.误差来源:由于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ΔE k =12mv 2
n 必
定稍小于势能的减少量ΔE p =mgh n ,改进办法是调整器材的安装,尽可能地减小阻力. 注意事项
1.打点计时器要竖直: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减少摩擦阻力.
2.重物密度要大:重物应选用质量大、体积小、密度大的材料.
3.一先一后:应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 4.测长度,算速度:某时刻的瞬时速度的计算应用v n =
d n +1-d n -1
2T
,不能用v n =2gd n 或v n =gt 来计算.
对应学生
用书P80
热点一 实验器材的选择及误差分析
【典例1】 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从下列器材中选出实验时所用的器材(填写编号)________.
A .打点计时器(包括纸带)
B .重锤
C .天平
D .毫米刻度尺
E .秒表
F .运动小车
(2)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求________;开始打点计时的时候,应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
(3)计算时对所选用的纸带要求是________.
(4)实验中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使重锤获得的动能往往________.为减小误差,悬挂在纸带下的重锤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选出的器材有:打点计时器(包括纸带)、重锤、毫米刻度尺,编号分别为:A 、B 、D.注意因mgh =12
mv 2
,m 可约去,故不需要用天平测重锤的质量.
(2)打点计时器安装时,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这样才能使重锤在自由落下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开始打点计时时,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然后再释放重锤,让它带着纸带一同落下. (3)所选的纸带点迹清晰.
(4)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时存在摩擦力的作用,使得重锤获得的动能往往小于它所减少的重力势能,为减小误差,重锤应选密度大一些的. 答案 见解析
【变式跟踪1】 用如图4-5-1甲所示的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图4-5-1
(1)下列物理量需要测量的是________,通过计算得到的是________(填写代号).
A.重锤质量
B.重力加速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的瞬时速度
(2)设重锤质量为m、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重力加速度为g.图乙是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A、B、C、D、E为相邻的连续点.根据测得的x1、x2、x3、x4写出重锤由B点到D点势能减少量的表达式________,动能增量的表达式________.由于重锤下落时要克服阻力做功,所以该实验的动能增量总是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解析(1)重锤下落的高度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而与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的瞬时速度则需要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公式计算得到.(2)重锤由B点到D点势能减少量的表达式
为ΔE p=mg(x3-x1),动能增量的表达式为ΔE k=1
2
mv2D-
1
2
mv2B=
1
2
m
⎝
⎛
⎭⎪
⎫
x4-x2
2T
2
-
1
2
m
⎝
⎛
⎭⎪
⎫
x2
2T
2
=
mx4(x4-2x2)
8T2
.由于重锤下落时要克服阻力做功,会有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实验中动能增量总是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答案(1)C D (2)mg(x3-x1) mx4(x4-2x2)
8T
小于
热点二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典例2】用如图4-5-2甲所示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已知m1=50 g、m2=150 g,则(g取10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4-5-2
(1)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 5=________ m/s ;
(2)在打点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加量ΔE k =________ J ,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 p =________ J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同学作出的12v 2
-h 图象如图4-5-3所示,则当地的实际重力加速度g =
________ m/s 2
.
图4-5-3
解析 (1)v 5=(21.60+26.40)×10-2
2×0.1 m/s =2.4 m/s.(2)动能的增加量ΔE k =1
2
(m 1+
m 2)v 25=0.58 J ;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 p =(m 2-m 1)gh =0.60 J ,故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两者相等,m 1、m 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3)由12(m 1+m 2)v 2
=(m 2-m 1)gh ,得v 2
2h =k =
(m 2-m 1)g m 1+m 2=g 2,即g 2=5.821.20
m/s 2=4.85 m/s 2,g =9.7 m/s 2
.
答案 (1)2.4 (2)0.58 0.60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m 1、m 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3)9.7
数据处理的方法
方法一:用12mv 2
=mgh 验证时,利用起始点和第n 点计算.
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条件下,
mgh n 和1
2
mv 2n 相等,
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方法二:用12mv 2B -12mv 2
A =mg Δh 验证时,任取两点计算
(1)任取两点A 、B 测出h AB ,算出mgh AB . (2)算出12mv 2B -12
mv 2
A 的值.
(3)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条件下,若mgh AB =12mv 2B -12mv 2
A 成立,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方法三:图象法.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h ,并计
算各点速度的平方v2,然后以1
2
v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
1
2
v2-h图线.若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线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g的直线,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变式跟踪2】(2013·南京模拟)某实验小组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提出了如图4-5-4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甲方案为用自由落体运动进行实验,乙方案为用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进行实验.
图4-5-4
(1)组内同学对两种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分析,最终确定了一个大家认为误差相对较小的方案,你认为该小组选择的方案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小组采用图甲的装置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4-5-5所示,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请根据纸带计算出B点的速度大小________m/s(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图4-5-5
(3)该小组内同学们根据纸带算出了相应点的速度,作出v2-h图线如图4-5-6所示,请根据图线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4-5-6
解析 (1)甲,理由是:采用乙图实验时,由于小车和斜面间存在摩擦力的作用,且不能忽略,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故乙图不能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v B =AC
2T
=1.37 m/s ;
(3)因为mgh =12mv 2,所以v 2=2gh ,图线的斜率是2g ,可得g =9.7 m/s 2或g =9.8 m/s 2
.
答案 (1)甲 采用乙图实验时,由于小车和斜面间存在摩擦力的作用,且不能忽略,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故乙图不能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1.37 (3)9.7或9.8
对应学生
用书P82
【典例3】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4-5-7所示:
图4-5-7
(1)实验步骤
①将气垫导轨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高度不低于1 m ,将导轨调至水平; ②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条的宽度l =9.30 mm ;
③由导轨标尺读出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s =______ cm ;
④将滑块移至光电门1左侧某处,待砝码静止不动时,释放滑块,要求砝码落地前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