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昆虫生态及害虫预测预报
《植物保护通论》第六章
的条件下对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毒害的程度。
药效是指农药在田间实际使用中对病虫草害的防治
效果。
持效是指药剂防治病虫草害的有效持续时间。
6.4 杀虫剂
1 有机磷杀虫剂
2 有机氯杀虫剂 3 有机氮杀虫剂
4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5 植物和微生物杀虫剂
7 综合防治法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又可称“有害生物综合
土壤耕作的作用 土地培肥的作物
2.3.2 选育和使用抗性植物品种 2.3.3 利用健康种苗 2.3.4 加强田间管理
如播种、排灌、施肥、田园卫生
2.3.5 安全收获
3 Hale Waihona Puke 物防治3.1 生物防治的概念
利用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
治。
广义的生物防治,包括控制有害生物的生物体及其
维护人类的环境利益和生命安全。
1.3 植物检疫的实施内容
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与检疫对象的确定
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 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验与检测 疫情处理 植物检疫法的制定与实施
1.4 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
《植物检疫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凡局部
地区发生的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
昆虫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信息素)
按来源及化学组成分:
天然产物杀虫剂(鱼藤酮、除虫菊素、烟碱、沙蚕毒素) 矿物油杀虫剂 微生物杀虫剂(细菌毒素、真菌毒素、抗菌素)
6.2 农药的加工剂型
1 粉剂。由原药与填充料经机械粉碎加工制成的粉状混和物制剂。 2 可湿性粉剂。由原药与填充料、湿润剂经机械粉碎加工制成的 混合物。可湿性粉剂易在水中分散、湿润和悬浮,可加水喷雾使 用。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总关系的科学。
2、昆虫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是生态学重要分支科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3、物种:是指自然界中凡是在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及遗传上极为相似的一群个体,它们在生殖上与其他种类的生物有严格的生殖隔离。
4、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5、群落: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结构单元。
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栖息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7、协同进化: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法则,逐渐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异,在进化论中称为协同进化。
8、biosystem:生物系统,是指从系统论的角度与观念来看生物体与生物界,将生物不同层次的结构体系看做“系统”。
9、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0、反馈现象:当某一输出状态变量又反过来变为输入变量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称为反馈现象11、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最接近于所需要的临界最小量时,这种或这些基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
12、过冷却现象:当环境温度降到一定低温时,昆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出热量,此时体温复升;当环境温度继续下降到一定限度时,虫体结冰,这个过程叫做过冷却现象。
13、兼性滞育:滞育并不出现在固定世代,可随地理条件或季节性气候、食物等因素而变动,多为多化性害虫。
14、专性滞育:滞育出现在固定的世代及虫期,都为一化性滞育昆虫15生物钟: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学习习性受着内在的、具有“时钟”性能的生理机制的控制,这种生理机制成为生物钟16、负反馈:最终的输出变量反过来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作用起到削弱或衰减的作用。
17、正反馈:所有输出变量对初始变量的刺激或干扰均有加强的性质。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教学大纲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Insect Ecology and forecast)课程代码:231010007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时/学分:40/2.5(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需预修课程:普通昆虫学适用专业: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方向)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学生在学习普通昆虫学课程后,进一步学习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
本课程主要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昆虫生态学,主要讲解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土壤环境与昆虫的关系;生物因素与昆虫的关系;农业活动对昆虫的影响;昆虫种群及其数量动态和害虫调查方法与资料统计分析;第二部分为害虫预测预报,主要讲解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依据昆虫生态学理论基础提出的各类预测预报方法以外还有数量统计预测法。
重点讲述环境因素与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昆虫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该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课程。
本门课程昆虫生态学部分主要研究昆虫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害虫预测预报主要是根据害虫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作物的物候和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做出其未来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等估计,预测害虫未来发生动态并提前向有关领导,植物保护部门,防治工作者提供虫情报告。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昆虫生态学和预测预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以后进行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方面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 理论、知识目标:掌握昆虫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因素与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与数量动态。
掌握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原理;熟悉并掌握昆虫发育历期,种群生命表的原理与计算方法;熟悉基本的害虫预测预报方法和过程计算,并能初步分析害虫种群动态变化的生态学原理。
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
一、名词解释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昆虫种群的结构: 昆虫种群内处于不同发育期的个体组成和分布格局。
3.种群基数:指前一代或前一时期某一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或成虫)在一定空间的平均数量,或指单位时间内昆虫的个体数。
4.生态对策:指任何生物对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下,都可能采用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
5.发育历期:昆虫发育各虫态出现期之间的时间距离的平均值。
6.生命表:在生态学中,指死亡表和寿命表,用于简单而直观地反应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统计表。
7.昆虫生态学:是研究和分析昆虫生存、繁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8.繁殖速率:指一种昆虫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量的最高理论倍数,它反应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能力。
9.迁移率:指在一定时间内迁出个体和迁入个体数量差占总体的百分率。
10.寡食性:有些昆虫只吃很少数几种植物,或者与这几种植物有亲缘关系的种类。
11.平均拥挤度:每个个体在同一取样单位中所遇其他个体的平均数。
12.休眠:昆虫为了安全度过不良环境条件(主要是低温或高温)而处于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
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后,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成为昆虫的休眠。
13.临界光周期:诱导昆虫种群中50%个体进入滞育的每天光照时间。
15.出生率: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内种群出生个体数占总数的百分率表示。
16.昆虫的性比:是指成虫或蛹雌性与雄性之比。
或以雌虫率表示。
17.兼性滞育:昆虫只在某一世代的特定虫态进入滞育,环境条件适于继续生长时不进入滞育,否则就进入滞育的情况。
18.过冷却点:昆虫体液下降到0℃仍不结冰的现象。
过冷却点:昆虫体液开始结冰时的体温。
结冰点:昆虫体液大量结冰时的体温。
29.优势种群:群落中各个生物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不同。
如常常一个或几个优势种可能决定群落的特征。
20.种群基数:指某一时间阶段开始的昆虫种群数量。
21.期距:指某种害虫(群体)两个世代之间或同一代各虫态出现期之间的间隔期的经验值。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昆虫是一个庞大的物种群体,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生态系统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态系统中,昆虫在食物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能够转化和重分配生物质,并且对其他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产生影响。
昆虫所担负的生态功能非常复杂,它们参与了有机质分解、病原体传播、授粉、防止生态平衡崩溃等多个方面。
例如,各种蚂蚁能够通过寻找并归集有机质来参与土壤的有机质分解。
而蜜蜂、蝴蝶和甲虫等昆虫则能够在授粉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某些昆虫或者昆虫种群还能够作为天敌和寄生虫对其他生物种群进行控制。
昆虫和其他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测和预警昆虫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昆虫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种群压力,并导致其他种群数量的下降。
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因此,在掌握昆虫的数量和分布信息方面要十分重视。
预测和预警昆虫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为人们制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为了预测、预报和控制昆虫数量,我们需要了解和研究昆虫的生态习性和生活历程。
例如,昆虫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的生态和生理条件需要是不同的,知道昆虫的生态和生理习性,可以为掌握昆虫数量和分布提供基础。
此外,昆虫的数量和分布可能与气候和环境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了解并预测气候和环境变化对昆虫数量和分布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为此,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来预测和预警昆虫数量和分布。
例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昆虫空间分布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为不同的昆虫种群绘制具有空间分辨率的昆虫密度地图。
此外,还可以使用昆虫和它们的食物和栖息地盘点和监测技术,通过研究昆虫和它们的食物和栖息地之间的关系来了解昆虫数量和分布的情况。
通过像这样的技术和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预测和预警昆虫数量和分布,进而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总之,了解昆虫生态和生理习性、掌握昆虫数量和分布信息、预测和预警昆虫数量和分布等工作将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并且对于农业、林业等方面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
随着农业结构、农产品市场以及环境变迁,害虫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受害社区特有的物种和环境条件,伴随着农作物的危害、污染和产量减少,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对害虫的生态学研究和预测分析越来越重要。
害虫生态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环境和害虫生活方式,建立更有效的害
虫耕种技术。
它着重研究害虫的行为、数量和分布。
它认为害虫生活条件是一个需要维护和监测状态,常常指出它受病原体侵扰和环境压力等因素的复杂影响。
此外,它还可以有效地预测和预报害虫的活动,准确掌握害虫的分布趋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减灾的目的。
另外,通过害虫生态学预测和预报,可以精准推断害虫对植物的危害,扩大农
业生产土壤现有肥力的利用寿命,防治土壤污染,以及如何保护有害物种,以及其他害虫的经济、社会和野生动物的影响。
它还可以提高贝尔研究领域的科学发现。
总之,害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在保护农业和维护健康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将增加农业生产、减少害虫对社会大众的危害,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可持续农业做出重要贡献。
第六章昆虫与环境
(1)直接影响
昆虫种群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导
致昆虫发生期、发生量、取食强度等的差异; (2)间接影响 另一方面可通过对昆虫种群的食物、天敌、
隐蔽场所等环境条件的作用间接地影响昆虫的发生。
一、温
度
昆虫属于变温动物,体温随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 因而,温度成为对昆虫影响最大的一个因子。
土壤中的昆虫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明显的影响。
约95~98%的昆虫终生或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一.食物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每种昆虫都有其适宜的食物,适于它消化利用的食物对它就
有营养价值,能促进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反之则产生不 利的影响。
也称“丁布”(Dimboa),可抑制玉米螟幼虫的取食,促使
幼虫死亡。目前,许多国家已把玉米的丁布含量作为抗虫育种 的主要指标之一。
耐害性: 植物受害后表现出很强的生长能力,能很快地长出组 织补充害虫的危害,最终对作物产量影响不大。如某些水稻品 种,受到一定数量的稻瘿蚊为害后,表现出更强的分蘖能力,
等捕食蚜虫。
姬蜂
步甲
寄生:指一种或几种生物以另一种动物为食料,而被食动 物并不立即死亡的现象。 寄生性昆虫分属于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捻翅目和鞘 翅目中,其中以前两个目的种类较重要,如赤眼蜂、绒茧 蜂、金小蜂、寄蝇等。
小蜂
三.食虫动物
主要包括蛛形纲的蜘蛛类和捕食螨、鸟类、两栖纲中的蛙
类,它们都是很重要的捕食性动物。
冬季的低温直接影响越冬的死亡情况
在低温到来之前,昆虫就开始作好越冬前的准备,大量地 积累脂肪和糖源,减少的含水量,降低呼吸,进入休眠或
滞育状态。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名词解释20分、填空10分、简答30分、问答20分、计算20分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昆虫生态学:是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个体生态学:研究环境因子对生物个体的影响及生物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则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划。
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种群动态:是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7.种群数量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8.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年龄为顺序,系统记述种群的死亡,生殖及死亡原因的表格。
9.竞争: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两个物种,由于利用相同的资源,导致每一个物种的数量下降,即两种群彼此发生有害影响。
10.高斯假说:两个相似种的竞争结果极少能占领相似的生态位,而且每个种发展成为占有某些特别的食物,并具有不同于它的竞争者的生活方式。
11.生态位:物种栖息的最小单位生活小区,也称生态小生境。
12.拟寄生:侵入寄主后,当自己繁殖一代后,寄主随即死亡(少数外寄生昆虫或螨类列外),很类似于捕食现象。
13.功能反应:捕食作用与猎物密度有关又称为功能反应。
14.数值反应:猎物的数量对捕食者数量的影响,影响捕食者的发育速率,生殖力及有活等。
1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地域或生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强调生物种群间的相反作用。
16.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
17.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对其他物种发生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物种。
表现出个体数量多,体积大或生物量大,生活力强等特征。
18.冗余种:是指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害虫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成果与应用实践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研究
通过对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和行为 学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多种害虫预 测预报方法,如数学模型、生物统计 、遥感技术等。
害虫预测预报应用实践
这些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 用,为害虫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有 效控制了害虫的危害,提高了农作物 的产量和品质。
解决方案
采用现代化的数据采集技术和设备,提高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此外,建立数据共 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技术应用与推广挑战及解决方案
技术应用难度大
害虫预测预报技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而且不同地区的害虫发生情况和环境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技术应用 难度较大。
推广难度大
由于害虫预测预报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的效果,因此推广难度较大。
解决方案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同时,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此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害虫预测预报技术的推广和 应用中来。
指导农业生产
预测预报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害虫的发生趋势,合 理安排农业生产,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3
预防和控制害虫
预测预报可以及时发现害虫的发生,采取有效的 防治措施,控制害虫的扩散和蔓延。
预测预报在害虫防治中的实践案例
气象因子预测
01
利用气象因子如温度、湿度、降雨等预测害虫的发生趋势,如
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预测模型。
未来趋势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害虫预测预报 将更加精准、智能化,为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平衡提供更 加有力的保障。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教学大纲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属植物保护专业中一门较实用的课程,它直接利用所学的昆虫学知识,在生态学与测报学双重理论指导下对害虫的发生发展进行预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昆虫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物种分化与进化、害虫治理策略、以及害虫预测预报原理和方法等基础知识与理论,掌握测报工作所需的基本技巧与技能。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 (续)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引言第一节生态学的定义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特点第三节昆虫生态学的发展新特点第四节害虫测报的发展新趋势习题要点:简述害虫测报的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生态学及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的研究进展。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昆虫生态学及其发展新特点,掌握现代3S技术在害虫测报上的应用。
第二章昆虫个体生态学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第一节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对昆虫个体的作用第二节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湿度、光照、风、气流等对昆虫个体的影响,昆虫的小气候第三节昆虫对环境的适应对策(休眠与滞育、扩散与迁飞、生物钟与学习)第四节个体生态学在害虫测报上的应用实验内容:1. 昆虫体温及过冷却点的测定方法与抗寒性分析:学习掌握昆虫体温测定及过冷却现象的原理,以及过冷却点、结冰点与死亡点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昆虫抗寒力的差异。
2. 昆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掌握昆虫恒温法测定昆虫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原理与方法。
习题要点:案例分析非生物因素对昆虫个体的影响及竞争关系。
总结个体生态学原理在测报中的利用。
本章重点、难点: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昆虫对环境的适应对策、个体生态学在测报中的应用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因子是如何影响昆虫的,昆虫对环境因子有何反应与对策,掌握个体生态学原理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
第三章昆虫种群生态学及其在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及种群的结构第二节种群的空间分布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第四节种群的生长型第五节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应用分析第六节种群的生态对策第七节捕食者与猎物间的关系第八节种群生态学在害虫测报上的应用实验内容:1. 昆虫种群空间分布的调查与拟合。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教学大纲.doc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教学大纲文礼章刖B一、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植保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是为实现培养目标中“能从事植物病虫、杂草、鸟兽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的要求所设的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为综合性学科,基础课包括普通昆虫学、作物栽培学、生物统计、气象学、计算机语言等。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扼要回顾与复习普通昆虫学中昆虫生态学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授昆虫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特别是与预测预报关系密切的种群生态学基本知识及害虫预测预报方法,使植保专业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原理及有关昆虫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内容,掌握害虫预测预报和有益昆虫保护利用的一般方法。
二、基本要求:1.系统地掌握现代昆虫生态学及预测预报的基本原理,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认识昆虫生态学理论与昆虫预测预报工作对害虫综合治理和益虫综合利用的指导作用。
2.能够运用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原理去有目的地分析和解决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制订出合理的害虫测报与防治计划,开展害虫的中、短期预测预报,指导害虫综合防治。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60-80学时,其中讲课与讨论40〜50学时,实验20〜 30学时。
四、学习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室内实验、田间调查、生产实践(另有时间安排),作复习题,写实验实习报告等。
五、考核与考试:1.出勤率(10%); 2.动于操作能力(10%); 3.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5%); 4.闭卷考试记分(70%)。
5.课堂讨论与回答问题5%。
注:每个单项及格,总分才能及格。
及格标准按60%结算。
六、参考资料:1.南京农业大学主编•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农业出版社• 19852.邹钟林•昆虫生态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3.南开大学等•昆虫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4. 丁岩钦•昆虫种群数学生态学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 19805.奥德姆E.P.(美)•生态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6.华东师范大学等•动物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7.孔繁德等•生态保护•中国坏境科学出版社• 19948.金岚主编•环境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19949.张孝羲主编•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10.耿济国等编著•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实验指导•农业出版社• 199211.文礼章编著•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实验实习指导•湖南农业大学印• 199512.吴千红,邵则信,苏德明编著•昆虫生态学实验•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注:参考文献1, 9, 11为基本教材。
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
(1)卵分级预测法
卵分级预测法是根据卵块或卵粒的颜 色变化,进行分级,预报卵的孵化期 或防治适期。
(2)幼虫分龄和蛹分级预测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类型田进行调查,采集幼虫、蛹,仔细将幼虫分 龄、蛹分级,然后计算各龄幼虫、各级蛹的百分率,并按发育先后将 各百分率进行累加,即从发育较快的向发育较慢的方向逐龄逐级累加, 当累加到16%、50%、84%左右时,即分别得出始盛、高峰、盛末期。
~1.0
1.76
2.5
3.51
5
4、预测预报方法
(1)发生期预测
三龄盛期=产卵高峰日+卵期+一龄幼虫期+二龄幼虫 期+1/2三龄幼虫期
(2)发生量预测
应用诱蛾量预测幼虫发生量:根据历年粘虫发生面 积、密度和诱蛾量,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和作物布局、 长势等因子,综合分析做出预测。
应用卵量预测幼虫发生量:在卵量与幼虫发生密切 地区,根据卵量,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和作物布局、 长势等因子,综合分析做出预测。
6龄
平范平范平范 均围均围均围
体 1.87 1.8~ 5.9 5~7. 9.81 7~12 13.7 10~ 20.8 11~ 29.2 19~
长
2.2
1
18
24
35.5
头 0.32 0.3~ 0.54 0.5~ 0.96 0.75 1.59 1.4~ 2.27 2~ 3.32 3~
宽
0.4
0.65
化蛹 羽化 备注
日期 地点 活虫 死虫 活蛹 死蛹 蛹壳 率 率
(月
数 数 数 数 数 (%)(%)
/日)
3、成虫灯诱
1台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或黑光灯
统计每天灯下成虫数量,同时记载20时的气象 要素。
植保通论_第六章_第3节病虫害预测
水稻纹枯病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栽培密度、氮肥用量
和气候条件。
油菜开花期是菌核病的易感阶段,预测菌核病流行多
以花期降雨量、油菜长势、油菜始花期迟早及菌源数 量作为预测因子。
例如:稻瘟病的预测预报
• 基本原则:
• 水稻的最易感病期:四叶期至分蘖盛期以及始穗期至
齐穗期。在易感期中,如果田间菌源多,环境条件适
(一)预测的内容
• 病虫害发生期预测:主要是估计病虫害可能 发生的时期。 • 发生或流行程度预测:主要是预测有害生物 可能发生的量或流行的程度。 • 损失预测:也称为损失估计,主要是在病虫 害发生期、发生量等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作 物生育期和病虫害猖獗相结合的观点,推断 灾害程度及所造成的损失大小。
3.根据菌量和气象条件进行预测
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通常
依据秋苗发病程度、病菌越冬率和春季降水
情况预测
我国南方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主要根据越冬
菌量和小麦扬花灌浆期气温、雨量和雨日数 预测
4.根据菌量、气象条件、栽培条件 和寄主植物生长发育状况预测
预测稻瘟病的流行,需注意氮肥施用期、施用量及其
(一)病虫害的空间分布型
• 空间分布型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种类有害
生物种群(或被害作物)在田间的空间分布类型
• 空间分布型取决于生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种群密
度、寄主植物以及其他环境条件在田间的分布
空间分布型的类型:
•
•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
•
核心分布
嵌纹分布
• 均匀分布:生物个体间的相互排斥造成的。如昆虫成 虫产卵分布均匀或幼虫具有自相残杀习性等原因而使 种群内的个体在田间呈均匀分布。
第六章 病虫害预测预报生态系统昆虫生态学 教学课件
的适宜温湿度范围方框在图 上绘出,就可比较研究温湿 度组合与害虫发生量的关系 了(见图6-3)。
图6-3稻褐飞虱第二、三代气候图测报 1、1975年第二代(7/下~8/中);2、1975年第三代(9/中~10/上); 3、1976年第二代(7/下~8/中);4、1976年第三代(9/中~10/上)。
实验温度阶梯愈多,求得的经验预
测式的准确性就愈高 ,一般温度阶 梯不少于5个。T值的取得以自然变 温均值更符合实际。 积温法则为温度对昆虫的影响,当 其它生态条件,如营养、湿度等产 生较大影响时,其预测值与实测值 会相差较大。因此,应用时应充分 考虑到预测对象的其它生态学特性。
(四)、物候预测法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生物 与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周期性 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应用物候学知识预测病虫害 发生期,即为“物候预测 法”。
0.14105 2.57388
0.0006927
0.0007717 0.0009181 0.0010407 0.0040181
算得:
K = (5× 2.57388 – 0.14105× 90.89)/ (5× 0.0040181 – 0.019895) = 252.51(日度) C =mean(T) - K× mean(V) = 18.178 – 252.51× 0.02821 = 11.05(℃ )
形成了全国性或省区性 测报科
研协作网。 研究了 迁飞性害虫的越冬和迁 飞规律及异地测报 ,如粘虫、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越冬规 律、迁飞途径、标记回收、高 山网捕、飞机捕捉和海上捕捉, 及系统的卵巢解剖等作了大量 的研究。
在测报上实行“ 三定 ”, 即定点,
定汇报内容、定汇报时间 ,在 1~2 天内就可全面掌握和发布全国虫情, 代表性大,准确性高。 1981年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 模式电报,使之更规范和系统。 1986 年召开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 发生趋势多年预测学术讨论会”强 调昆虫生态的基础作用,提出使用 模型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多年测报 的 重要性。
昆虫生态与害虫测报研究性教学方案
昆虫生态与害虫测报研究性教学方案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1课程背景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害虫种类繁多,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研究昆虫生态与害虫测报变得尤为重要。
1.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昆虫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害虫测报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2.1教学内容(1)昆虫生态学基本原理: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害虫测报方法: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测报技术。
(3)实践操作:昆虫标本制作、野外调查、数据分析。
2.2教学安排(1)第一周:昆虫生态学基本原理通过讲解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对昆虫生态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第二周:害虫测报方法详细介绍害虫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及测报技术,让学生掌握害虫测报的基本方法。
(3)第三周: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调查,收集昆虫标本,进行数据分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昆虫生态学基本原理、害虫测报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实践法:通过野外调查、昆虫标本制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2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昆虫生态学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课程评价4.1课堂表现:30%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与回答问题积极性等。
4.2实践报告:40%野外调查、昆虫标本制作等实践活动的报告。
4.3期末考试:30%考查学生对昆虫生态学基本原理、害虫测报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与参考文献5.1教学资源(1)教材:昆虫生态学、害虫测报等相关教材。
(2)网络资源:昆虫生态学、害虫测报等相关论文、报告。
5.2参考文献[1].昆虫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2].害虫测报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3].昆虫生态与害虫测报研究[J].生态学杂志,2019,(02):123-127.注意事项一:学生参与度不高解决办法:哎呀,这可是个大问题。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doc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复习资料.doc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足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总关系的科学,2、昆虫生态学:足虫生态学是生态学重耍分支科学,足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现和规怵的科学。
3、物种:是拊n 然界中凡是在形态结钩、生活方式及遗传上极为相似的-?群个体,它们在生飱上与其他种类的生物有严格的生殖隔离。
4、祌群:是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叫的M 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5、群洛: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内M 巾生物祌群构成的结构啦元,6、生态系统:足指在一定空叫内柄息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典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7、协同进化:通过包然选择、适莕生存的法则.逐渐形成的.表现在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异,在进化论屮称为协同进化。
8、biosystem :生物系统.足衍从系统论的角度与观念来希生物体与生物界,将生物不同层次的结构体系看做“系统”。
9、生态平衡:茌一定的时问和相对稳宛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外部分的结钩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0、反馈现象:当某一?输出状态变蛍又反过來变为输入变虽而影响到状态的动态时,称为反馈现象11、限制因子:在稳定状态下,当某种成儿种旌本物质的可利用蛍圾接近于所滿耍的临界扱小S 时,这种成这些旌本物质便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12、过冷却现象:当环境温度降到一定低溢时.敁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出热蛍,此时体溢鉍升:当环境温度继绒下降到~定限度吋.虫体结冰,这个过程叫做过冷却现象。
13、液性滞宵:滞宵并不出现在IA1定世代,可随地理条件成季节性气候、食物等因索而变动,多为多化性害虫。
14、专性滞宵:滞育出现在固定的世代及虫期.都为一化性滞宵昆虫15生物钟: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学刃习性受若内在的、具有“时钟”性能的生现机制的控制.这种生理机制成为生物钟16、负反锁:讪终的输出变兒反过来对初始变兒的刺激成干扰作用起到削弱成哀减的作用。
昆虫预测预报
生态学定义生态学Ecology: 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1858 年,Thoreau 在书信中用到生态学这一名词(Ecology),但没有下一明确定义。
1869 年,德国生物科学家Haeckel 首次在其著《普通生物形态学中》提出并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Ecology 来源于希腊文Oikos,为“ 住所”、“ 栖息地”之义。
Ecology 与Economic 有同一词源,因此两学科关系密切。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马世骏,1979)生态学定义的理解:研究的内容为:各种关系研究的对象为: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研究的领域极其广泛:行为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生态学与其它生物科学的关系:涉及生物体的各个层次水平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景观landscape:生态学上的景观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域单元(Forman 1986) 。
生态学发展的新特点从描述生态向实验生态和定量化方向发展19世纪前:野外调查—描述动、植物的组成及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验生态,逐渐量化21世纪:数字化(定量)从个体生态向复合生态系统的广度发展(宏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系统system:由许多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的物质单元或成分组成的集合体。
害虫治理的IPM自然保护区系统的反馈机制feed back:系统的某一输出变量反过来又变为输入变量而影响系统状态的动态。
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系统能生产的有机体的生物量大小。
生态学引进了协同进化论的观点协同进化Coevolution: 一个物种的个体行为受另一物种的个体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两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Janzen,1980)Gilbert & Futuyma,1983 提出广义定义:某一或多个物种的特征受到多个其它物种特性的影响而产生的相互进化现象。
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ppt课件
4
(二)按时间长短分:
短期预测:根据害虫前一虫态预测后一虫态发生时期和数量,预测时 间大约在20天以内。
中期预测:根据害虫前一代预测后一代的发生时期和数量,预测时间 大约在20天至1个季度。
单位:
地点:
年度:
调查人:
39
6、收获前虫量调查
为了掌握当年发生情况、防治效果和虫量,在主要寄主作物收获前,选 有代表性的寄主田3~5块,每块田10点棋盘式取样,每点调查10株,统计 死、活虫数。
选择一批虫量大的秸秆,按当地习惯堆存,以备第二年春季调查化蛹、 羽化进度用。
40
表12 玉米螟收获期虫量调查表
7
1、获得发育历期的方法:
收集资料 饲养法 田间调查法:
化蛹百分率=【(活蛹数+蛹壳数)/(幼虫数+活蛹数+蛹壳数)】 ×100%
羽化百分率=【蛹壳数/(幼虫数+活蛹数+蛹壳数)】×100% 诱集法:灯光、性诱剂、黄板、糖醋液等
8
2、历期预测法
在田间系统调查前一虫期发育进度(如孵化率、 化蛹率、羽化率,达到16%、50%和84%时分别为始 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的基础上,分别加上当 时气温下该虫态的历期,使可预测后一虫态的始 盛、高峰、盛末的日期。
长期预测:根据越冬后或年初害虫的有效虫口基数、作物布局及气象 预报资料等的综合分析,展望全年发生动态,为制定全年防治计划提 供依据。预测时间常在1个季度以上。
5
三、发生期预测
发育进度预测法 有效积温预测法 物候预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2). 高温的致死作用
多数昆虫在 39-45℃ 高温时将死亡,因虫和虫龄而异:
55-65℃
35℃
幼虫密度减 少 97% 以上
42℃
35℃
初孵幼虫全 部死亡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2). 高温的致死作用
因虫态 和湿度不同而异:
需要一定的温度积累,即发育所需时间 N 与温度 T 的 乘积,理论上对某一种昆虫常是一个常数 K (总积 温),这 个温度与发 育速度关系的法则 ,称为 有效积 温法则 。
K = N(T - C)
K 为有效积温,单位为日度; N 为发育历期,单位为 天; T 为环境温度; C 为发育起点温度。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湿度Leabharlann 光照土壤 风 小气候生物因子
作物
天敌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一 .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昆虫是变 温动 物,生命活动 与外界温度高低有关。 影响:生长 发 育、存活、生殖、体型和行为 。
知识 回顾
温区划分:致死低温区( <-10℃) 、亚致死低温区 (-10~8℃) 、适温 区 (8~40℃) 、亚致死高温区 (40~45℃) 、致死高温区 (>45℃) 。
V = Vmax ( 1+e ) a-bT
N
V
T
甜菜夜蛾不同 虫态 发 育速率
与温度的关系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1). 有效积温法则———求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的方法 a. 室内恒温法
在室内设 置不同温度梯度,记 载 所饲 养昆虫各 虫态发育历期,然后利用上述公式计算 C 和 K
a. 以发育历期与温度呈直线关系为前提,易产生误差, 如高低温,实际上 S 型;
b. 发育速率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如食料,湿度等;
c. 一般在室内恒温的条件下测得,与外界变温条件下生活 的昆虫发 育有一定差距;
d. 一年严格发生 1 代的专性滞育的昆虫、多年发生 1 代的 昆虫和具有定向迁飞 习 性而在本地不能越冬的昆虫,利 用有效积 温法则 推测 其一年发 生代数则 无意义 。
最高有效温度:昆虫虽不死亡,但发 育速度减缓 、寿命缩 短、繁殖 降低时 的温度。低于此温度昆虫开始正常发 育。
发 育起点温度:昆虫发 育停止,体内代谢 慢到最低限度,但不死亡 时 的温度。高于此温度昆虫开始发 育。又称最低有效温度。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1). 有效积温法则————基本概念 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 1 个虫期或一个世代)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1). 有效积温法则———应用
b. 控制发育进度 饲 养昆虫为 某些特定实 验 ,需要控制发 育进 度,控制在发 育起点温 度以下保存。 如:工厂化生产 赤眼蜂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1). 有效积温法则———应用 c. 预测害虫发生期 N=K/ ( T-C )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1). 有效积温法则————基本概念
K = N(T - C) V = 1 / N
T = C+K/N T = C+KV
N
N = K / ( T-C ) V = T/K – C/K
V
T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1). 有效积温法则————基本概念
但许 多昆虫在低温和高温时 减慢,采用逻 辑 斯蒂拟 合
小地老虎
28.3 - 35℃ 存活 82.5%
26.7 - 30℃ 存活 55.9%
褐飞 虱
22℃ 浸水— —
35℃ 浸水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2). 高温的致死作用 ➢ 致死机理:蛋白质变性、酶系和线粒体破坏、生
理 过程受阻(呼吸或排泄受阻造成代谢紊乱而中 毒 ) 、神经系统麻痹。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1). 有效积温法则———应用 d. 预测害虫在地理上分布的北限。
只有全年有效积温之和,大于昆虫完成 1 个世 代所需的总 积 温的地区,这 种昆虫才能发 生。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1). 有效积温法则———局限性
➢ 应用:伏天晒粮食杀死麦蛾,温汤浸种杀死蚕豆 象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1). 有效积温法则———应用
a. 预测某种害虫在某一地区全年发生代数 世代数 = 某地一年的总有效发育积温总和 / 某虫完 成 1 代所需的有效积温
如:小地老虎完成一代需积温 K1= 504.7 日度 该年总有效积温 K=2220.9 日度 发生代数 = K/K1 = 2220.9/504.7 = 4.54 代 实际发生 4-5 代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1). 有效积温法则———局限性
其他模型:王如松,兰仲雄,丁岩钦等( 1982 )的 全温度昆虫发 育模型(王兰 丁模型)
K :为高温下潜在的饱和发育速率,约等于最适发育速率 V(T0) 的 2 倍; r :是发育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指数增长率; TL , TH :分别为最 低、最高临界发育温度; T0 :为最适发育温度; δL 、 δH :分别为 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的边 界层 宽 度,反映了昆虫对 极端温度的忍受程 度。 上述模型 7 个参数,计算方法参考张凤举,吴进才,江苏农学院学报 , 1993 , 14 ( 2 ): 73-77.
第六章
昆虫生态 及害虫预 测 预报
害虫是怎样 炼 成的? ———— 一条害虫闯江湖!
昆虫生态
我们 怎么对 付它? —— 什么时候来,来多少!
害虫测 报
第六章昆虫生态 及害虫预 测 预 报
第一节 气候因子昆对虫的影响 第二节 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第三节 害虫的调查方法 第四节 害虫的预测预报
温度 非生物因子
两种温度组 合下测 定法:
K=N1(T1-C) K=N2(T2-C)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 温度对昆虫个体的影响
1). 有效积温法则———求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的方法 b. 自然变温 法 在自然条件下,连续分批饲养昆虫,记载各虫态
发育历期,后利用国家气象站的平均温度,求 C 和 K
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