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北方的民族汇聚 每课一练2 北师大上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0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论证与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结合113页的插图《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讲述。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内迁的高潮。
当时内迁的民族很多,主要有5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在旧史中,他们被称为“五胡”。
其中匈奴大致分布于今晋、陕、甘地区;鲜卑散居于今辽东、辽西、内蒙古、山西、甘陇一带;羯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先居于川、陕、甘交界处,后南入川、东入关中;羌则由甘、青进入陕西。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参考答案] D[09孝感中考]第17题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2010·山东青岛)7.“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
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D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2011·福州]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皇帝,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这位皇帝是( A )A. 北魏孝文帝 B.辽太祖阿保机C.西夏元昊 D.金太祖阿骨打[2011·盐城]“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颁布这一诏令的帝王是( C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2011·湘潭]生活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某位鲜卑贵族不可能经历的是( A )A. 在都城长安严惩贪官污吏B. 与汉族贵族通婚C. 负责推行均田令D. 努力学习汉话[2011•滨州]“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某次改革中的一项措施,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
此次改革是( B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戊戌变法 D. 明治维新[2011·鸡西]“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学汉礼法。
”这些关键词与哪一事件有关( C )禅让制B.分封制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商鞅变法[2011·重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A )A.北魏孝文帝 B.汉光武帝C.汉武帝D.秦孝公[2011·呼和浩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B )A.澄清吏治 B.提倡汉化C.发展经济 D.中央集权[2011·海南]“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北师大版七上历史金榜学案配套课件4.22北方的民族汇聚

【核心点拨】 1.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提示:(1)平城位置偏北,地处边陲,战乱较多,资源较贫瘠。 (2)洛阳是中原文化的中心,有利于对汉族文化的学习。 (3)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 进文化。
2.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主要方式。 提示:(1)民族迁徙和杂居。 (2)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3)和亲。 (4)战争。
3.影响: (1)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2)_中__原__文__化__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等逐渐融入汉族 人民的生活之中。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的是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以进一步加 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朝时我国北方历史发展特征:一是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 荡不安;二是各族人民在长期杂居相处中联系日益密切,加强了 民族大融合。 ☉歌谣记忆 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民族入中原。 冲突交往数百年,中华民族凝聚显。 北魏明君孝文帝,胸怀大志主动变。 与汉通婚语姓服,平城洛阳都城迁。
【学习认识感悟】 (4)结合上述问题探究,请你谈谈对改革的认识。 提示: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富强、社会进步、民族融合的重要 手段。 (5)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提示: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言 之有理即可)
【备选探究】 探究主题 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孝文帝的评价,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崛起: (1)建国:386年,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称为北 魏。 (2)发展:439年,北魏统一_黄__河__流__域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 据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_民__族__汇__聚__成为历史潮流。 ②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_汉__族__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 域的控制。 (2)内容。 ①迁都: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洛__阳__。 ②汉化:_改__穿__汉__服__,学习汉语,_采__用__汉__姓__,提倡与汉人通婚。
北方的民族汇聚同步测试北师大版

北方的民族汇聚同步测试北师大版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课前预习预习时顺带把这些题给做了,试试你的身手呀!1.请在《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中填出内迁的“五胡”民族。
2.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有哪些课堂练习难点都在这里了,课堂上就把它们解决吧。
4.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合称“五胡”。
5.北魏是族建立的政权。
6.年,孝文帝将都城从 (今山西 )迁到。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解除对匈奴族的威胁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将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 )A.元 B.穆 C.陆 D.贺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明确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语,禁用语。
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包括( )①采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④同汉人通婚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1.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维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1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13.北魏孝文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贡献课后测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你的能耐是不是真的有长进了一、单项选择题14.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混乱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政权的是( ) A.前秦 B.北魏 C.东魏 D.西魏15.古代历史上迁移都城,巩固了政权的统治者有( )①商汤②盘庚③北魏孝文帝④前秦苻坚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6.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在( )A.四世纪初 B.四世纪末 C.五世纪初 D.五世纪末二、填空题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
经过数百年的与,他们与汉族逐渐。
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方的民族汇聚》同步练习2 北师大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同步测控优化训练自主学习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在历史上合称“五胡”。
2.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迁到洛阳。
3.迁都以后,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改穿,学习,采用,提倡与汉人。
4.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5.、、和、、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6.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 ( )A.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B.加强对北方人民的控制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D.解除对匈奴族的威胁基础巩固7.在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除羯、氐、羌之外,还有 ( )A.匈奴和鲜卑 B.鲜卑和回疆C.吐蕃和回疆 D.匈奴和吐蕃8.黄河流域分裂局面结束的标志是 ( )A.魏建国 B.北魏迁都洛阳C.北魏分裂 D.北魏统一北方9.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C.羌族 D.羯族10.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A.长安 B.许C.洛阳 D.殷11.促使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采用汉姓等措施的根本原因是 ( )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大融合的趋势D.先进封建经济的影响12.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D.汉武帝改革13.下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B.采用汉族政治制度C.北魏实行民族分化政策D.孝文帝迁都洛阳1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维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15.某剧团要编演一部反映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话剧,这部话剧可取材于( )A.七擒孟获B.孝文帝改革C.张骞出使西域D.甘英出使大秦16.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与下列哪项史实有关 ( )A.北魏迁都洛阳B.北魏改用汉姓C.北魏改穿汉服D.北魏学习汉族礼法17.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C.完成了南北统一D.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18.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通过汉化来推动社会进步,并且影响最大的是( )A.商鞅变法B.“贞观之治”C.北魏孝文帝改革D.戊戌变法19.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阶级矛盾 B.统一黄河流域C.完成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20.①迁都洛阳②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③采用汉族官制④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学⑤……这是中国古代一位帝王改革的内容,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同步测试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1.能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地区。
2.了解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理解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知道各民族互相学习、影响,友好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课堂同步练习(A)]一、课堂训练*1.《敕勒歌》是南北朝的一首优美和谐广为传诵的民歌,它产生在()A.匈奴族 B、羌族 C、柔然族 D、鲜卑族*2.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政策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D.颁布均田制4.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封建化的完成C.阶级矛盾的激化D.北方民族的融合5.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直接原因是()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以稳定统治 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以扩大统治区域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8.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9.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统治者的改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课堂回顾1、材料分析题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优秀教案2(重点资料).doc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所属学科:历史适用年级: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
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
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学会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让学生理解一个国家的强盛是靠各民族齐心合力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22 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22 北方的民族汇聚》2016年同步练习卷(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则经历着空前的民族大融合B. 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民族界限逐渐缩小C. 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吸收汉族的文化D. 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没人反对2.下列各项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 南朝B. 东晋C. 北魏D. 蜀国3.建立北魏的民族是()A. 匈奴族B. 氐族C. 鲜卑族D. 羌4.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A. “五胡”内迁B. 孝文帝改革C. 前秦统一北方D. 北魏建立5.下列各项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A. 在朝廷上禁止使用鲜卑语B. 采用汉族的官制C. 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D. 奖励耕织6.下列各项曾以洛阳为都的是()①西周②西汉③西晋④东晋⑤魏国⑥北魏。
A. ③⑤⑥B. ①②③④C. ②④⑤D. ①③④⑤7.北朝包括()A. 两个王朝B. 三个王朝C. 四个王朝D. 五个王朝8.下列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曹操②孝文帝③盘庚④刘邦⑤周平王。
A. ①②③⑤④B. ③⑤④①②C. ④③⑤②①D. ④②①④⑤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魏主”指的是谁?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22 北方的民族汇聚》2016年同步练习卷(2)答案和解析【答案】1. D2. C3. C4. B5. D6. A7. D8. B9. (1)据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结合所学可知,魏主是孝文帝.(2)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是对孝文帝对姓氏的改革.(3)根据材料“魏之先出于黄帝”可知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4)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提了同姓氏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5)根据所学可知,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鼓励鲜卑人与汉族贵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6)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西晋以来的北方民族大融合出现了高峰.故答案为:(1)孝文帝.(2)姓氏改革.(3)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4)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5)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法律,提倡学习汉族的礼俗.(6)使西晋以来的北方民族大融合出现了高峰.10. 11. 12. 13. 14.【解析】1. 据所学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遭到了许多守旧大臣的反对.故选D.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知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遭到了许多守旧大臣的反对.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从西晋开始到北魏建立,内迁各族中,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是鲜卑和氐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76年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439年鲜卑族人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选C.本题考查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各政权的统治范围.3. 据所学知识,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拓跋氏逐渐强大起来,建立北魏.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局面.故选C.本题考查北魏的建立,知道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拓跋氏逐渐强大起来,建立北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4.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孝文帝改革.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相关知识,把握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孝文帝改革.识记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意义.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迁都洛阳;说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奖励耕战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掌握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意义扎实掌握.6. 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东周开始;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494年,北魏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故③⑤⑥符合题意.故选A.主要考查学生对定都洛阳的政权的准确识记.识记西晋、北魏等定都洛阳的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定都洛阳的政权.7. 根据题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北朝包括五个王朝.故选D.本题考查了北朝.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朝的相关政权.8. 本题考查了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选项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孝文帝是北魏的君主;盘庚是商朝第二十位君主;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任君主,所以他们出现的先后顺序③⑤④①②.故选B.本题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他们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历史人物的相关内容.9~14.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内容、目的、历史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 4.22《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1)北师大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穿越时空这幅图是l953年在某某出土的鲜卑骑马武士俑。
鲜卑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
这个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强大,它在封建国家分立混乱的局面下统一了北方并建立起国家政权。
可是如果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并没有鲜卑族,那么这个民族怎么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神秘消失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鲜卑族的兴衰史吧!感悟历史本课导航跨越障碍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孝文帝的改革。
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把他放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历史环境中,看他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孝文帝突出的政绩在于他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
所以我们就可以从正面肯定他是少数民族著名的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的帝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是什么呢?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时期。
东汉末年,群雄并举,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往,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说一说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地区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2)为了控制众多的汉族人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实行了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
互动天地辩论会——孝文帝改革辩题孝文帝改革最终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消极的;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积极的。
活动建议l.全班分三大组,其中两组各持一观点,另一组为裁判组。
2.论辩双方根据论点组织论据,收集相关资料。
注意,因同学们的理解力有限,所以建议资料不以理论为主,寻求事实说明即可。
3.确定辩论会各方:正方、反方和裁判组各6人,老师加入裁判组(7人)。
历史七年级上北师大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同步练习

一、非选择题
1.匈奴、鲜卑、羯、氐、羌
2.(略)
3.为南方补充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经验,促进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课后练兵】参考答案: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1.A 2.D 3.C 4.B 5.D
二、非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鲜卑族。
(2)一是迁都洛阳;
二是推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3)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A.匈奴B.氐C.羌D.鲜卑
3.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课后练兵】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对内迁少数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黄河流域建立过一些政权②大多逐渐汉化
③受汉族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加深④采用汉姓,学习汉语,改穿汉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建立北魏政权的数民族是()
4.四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哪个()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七年级历史上册 4.22《北方的民族汇聚》学案 北师大版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知道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改革家。
2.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认识到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预习检测】请看课文第“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一目的图文,回答下列1-2题:1.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哪些少数民族?2.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方面呈现出什么趋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这些民族?为什么?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历史背景 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②______________成为时代的主流。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___________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②汉化措施 措施 改穿_________;学习_________;采用_________;与汉人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魏孝文帝改革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归纳整理】你能按照前面的知识结构,把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列一个表吗?【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一)选择题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 .氏族B .鲜卑族C .契丹族D .匈奴族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孝文帝迁都到下列( )A .平城B .长安C .上京D .洛阳4.下列不属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 .学汉语B .与汉人通婚C .迁都洛阳D .改穿胡服5.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孝文帝改革符合保守势力的意愿B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C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D .孝文帝改革以身作则6.下列不属“五胡”的是()A.匈奴B.西晋C.鲜卑D.羌二、材料分析题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东不可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课前预习预习时顺带把这些题给做了,试试你的身手呀!
1.请在《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中填出内迁的“五胡”民族。
2.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有哪些?
课堂练习难点都在这里了,课堂上就把它们解决吧。
4.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合称“五胡”。
5.北魏是族建立的政权。
6.年,孝文帝将都城从 (今山西 )迁到。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解除对匈奴族的威胁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将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 )
A.元 B.穆 C.陆 D.贺
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明确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语,禁用语。
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包括( )
①采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④同汉人通婚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维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
1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13.北魏孝文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课后测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你的能耐是不是真的有长进了?
一、单项选择题
14.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混乱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政权的是( )
A.前秦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15.古代历史上迁移都城,巩固了政权的统治者有( )
①商汤②盘庚③北魏孝文帝④前秦苻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在( )
A.四世纪初 B.四世纪末 C.五世纪初 D.五世纪末
二、填空题
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
经过数百年的与,他们与汉族逐渐。
18.东晋十六国时期,在“五胡”所建立的政权中,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
和。
他们建立的政权分别是和。
19.我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是、、、、、、 .
三、识图题
20.请仔细观察,看一看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有什么不同?
汉服俑 胡服俑
四、问答题
21.有人说,秦汉时期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内迁以后就已经消亡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2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据此回答:
(1)两次改革分别出现在什么历史时期?
(2)两次改革各有什么影响?
23.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答案:
第22课
1.略2.C 3.(1)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改穿汉服,学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4.匈奴鲜卑羯氐羌5.鲜卑6.494 平城大同洛阳 7.B 8.A 9.汉鲜卑 l0.C11.B l2.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乐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l3.孝文帝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主动采取汉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促进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他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14.B l5.C l6.D l7.中原冲突交往汇聚 18.氐族鲜卑族前秦北魏 19.安阳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20.汉族服饰:宽袖袍服,裤腿71肥大;少数民族服饰:窄袖短上衣,裤腿口较窄,主要是便于骑马打仗。
21.不对。
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等民族相互融合在一起或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而继续存在。
22.(1)战国时期、北朝时期、, (2)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加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乐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23.服饰、风俗习惯、饮食、建筑、音乐等方面都相互影响。
例如: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zhě)服,成为南北均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
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原来以畜产品为主,到了魏晋以后,农产品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少数民族会制作许多面食,这些面食也进入了汉族生活。
如:我们今天吃的芝麻烧饼、乳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