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教学准备:1. 教材: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2. 多媒体设备;3. 课件和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约10分钟)1.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Step 2 探究(约15分钟)1. 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谈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陈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学生互动讨论,了解各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 教师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并阐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Step 3 学习(约25分钟)1. 教师布置任务,供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指导。
2.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同时边读边思考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有哪些?3. 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梳理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Step 4 总结(约15分钟)1. 学生分享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书法、国画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动手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展览、诗歌朗诵或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六、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可以自由发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和展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8课目标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第8课目标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四年级学生了解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通过研究,学生将能够:- 理解“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10分钟)- 引入主题:“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与学生分享一个与这个主题有关的故事或名言,激发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20分钟)- 介绍“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概念,解释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分享有关这个主题的历史故事,例如“愚公移山”等;-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这些故事中的智慧和思想。
第三部分:合作研究(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相关的题材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人物故事、古文诗词等;-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分享和合作,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他们的研究项目;-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互相评价和研究。
第四部分:巩固练(20分钟)- 给学生分发练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研究和生活中。
第五部分:总结与反思(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研究内容和收获;-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课后作业- 鼓励学生做进一步的研究和阅读,了解更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和智慧。
资源准备- 故事、名言或课件相关的素材;- 练题和相关答案;- 小组合作所需的材料。
教学评估- 学生在合作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 学生对练题的完成情况;-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展示的积极性;-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 相关故事和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 互联网相关资源。
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古籍书社版)

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古籍书社版)教案概述这份教案是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内容涵盖了全册的传统文化知识。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 掌握几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品。
-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 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重要意义。
- 分享并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几个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 进行手工制作,制作与节日相关的艺术品。
第二单元:中国传统音乐- 听取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了解其特点和美妙之处。
- 研究一首中国传统民歌或乐曲,进行简单的演唱或演奏。
- 了解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方法。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绘画- 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起源和发展。
- 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 进行简单的国画实践活动,研究基本的绘画技巧。
第四单元:中国传统建筑- 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意义。
- 制作简单的中国传统建筑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和示范- 小组合作研究- 观察与讨论- 实践与创作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
- 评价学生在手工制作、音乐演奏、绘画和建筑制作等方面的表现。
- 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品完成情况。
参考资料- 《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材》(古籍书社版)- 网络资源- 教师自备材料以上是《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的内容概述,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唐诗1、南园十三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无题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5、塞上听吹笛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3.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传统节日》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
清明节: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端午节: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中秋节: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的传统节日。
2. 第二课:《传统美食》饺子:春节的传统食物,寓意团圆和幸福。
年糕:春节期间食用的传统食品,寓意年年高升。
粽子: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用竹叶包裹糯米和红枣等材料。
月饼:中秋节的特色食品,象征团圆和幸福。
3. 第三课:《传统艺术》书法: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用毛笔和墨水书写文字。
剪纸:用剪刀剪出各种图案和形状的艺术形式。
京剧:中国的国粹,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的综合性艺术。
中国画:以墨和水为主要材料,用毛笔作画的艺术形式。
4. 第四课:《传统礼仪》尊老爱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尊重老人和关爱孩子。
礼貌用语:使用礼貌的语言和态度,如“您好”、“谢谢”、“对不起”。
访友礼仪:拜访朋友时的礼仪规范,如敲门、问候、送礼物等。
餐桌礼仪:用餐时的礼仪规范,如使用筷子、不浪费食物等。
5. 第五课:《传统故事》《嫦娥奔月》:讲述了嫦娥为了救人类而奔月的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讲述了孟姜女为了寻找丈夫的骨灰而哭倒长城的故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述了孙悟空与白骨精的斗争故事。
《牛郎织女》: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分离的故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2. 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第8课奋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第8课奋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应该了解奋斗的重要性,并能够引用相关成语和故事来表达这一观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奋斗的动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奋斗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相关成语和故事。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奋斗的内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PPT、成语卡片、故事文本。
2. 学具准备:学生练册、笔、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奋斗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奋斗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新课讲解(15分钟)- 通过教学PPT讲解奋斗的概念和重要性。
- 介绍与奋斗相关的成语和故事,如"卧薪尝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3. 拓展活动(20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或故事进行加工表演。
- 学生展示成果,其他组进行观摩和评价。
4. 小结(5分钟)- 回顾今天的研究内容,强调奋斗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奋斗,不达目的地不止步。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册上与奋斗相关的练。
2. 思考并写下对奋斗的理解,以及自己在研究和生活中的奋斗目标。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奋斗的含义和重要性。
拓展活动中的表演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成语和故事,并能够进行创意表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等)4. 中国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5. 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传承方式。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艺术形式的实践活动,如书法、绘画等。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等)4. 第四课时:中国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5. 第五课时: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作能力。
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 视频资料:寻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传统艺术表演、历史纪录片等。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5. 实践活动材料:如书法用品、绘画材料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等。
2.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节日、民俗、传统艺术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如诗词、书法、绘画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采访、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 课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2. 知识点:节日的来历、习俗、食物、活动等第二单元:民间艺术1. 课文:《剪纸》、《泥塑》、《京剧》2. 知识点:民间艺术的定义、分类、特点、代表作品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
2.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3. 比较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相似和差异,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阶段测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测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结合课文内容和知识点,进行综合性的测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相关课文。
2. 辅助材料:相关节日的图片、视频、剪纸、泥塑等实物或模型。
3. 网络资源:关于传统文化的网站、博客、论坛等。
4. 参考书籍:关于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的书籍。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课时)第二单元:民间艺术(2课时)八、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节日歌曲或展示节日图片,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学设计四年级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 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一、教学目标:1.了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二、重点难点:明白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韩信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品德高尚的故事(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小明成绩优秀却瞧不起别人,班干部竞选落选了,他很苦恼。
2.说一说,小明落选的原因是什么?他应该怎么做才能重新赢得同学们的信任?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对人真诚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2.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读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范读课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赵奢不畏强权。
5.拓展活动:出示知行合一(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注重修养自己大度的品性。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 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典故、名言、古诗词等。
3. 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京剧、民间故事等。
4. 传统习俗:拜年、祭祖、赏花灯、包粽子、做月饼等。
5. 传统美德:孝道、礼仪、诚信、友善、勤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艺术、习俗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每课时20分钟2. 教学进度:每周一课时,共15课时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内容: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印象。
2. 讲解:讲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有趣故事和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四年级传统文化 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级2019.91、学便是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王艮及其《乐学歌》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晓事明理。
读读《杏坛乐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广闻博识、余力学文。
学生谈谈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私塾,说一下你有没有在雪中高兴得手舞足蹈的时候。
五、学以致用。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学习中的苦与乐的?2、读书之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翁森及其《四时读书乐·秋》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晓事明理。
读读《颜回乐学》,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广闻博识、余力学文。
学生谈谈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二十四节气。
画一画《四时读书乐·冬》中的场景吧。
五、学以致用。
交流:你喜欢在哪个季节读书?为什么?3、处贫乐学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颜回及《论语·述而》跟《论语·雍也》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片段。
教学重难点:如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晓事明理。
读读《范仲淹处贫乐学》,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广闻博识、余力学文。
学生谈谈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粥的由来及功效、礼俗等。
说一说读书的好处有哪些?五、学以致用。
查阅怀素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吧。
4、好之乐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程颢及《论语·雍也》跟《春日偶成》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片段。
教学重难点:怎样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晓事明理。
读读《吟风弄月》,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小学四年级中华卓越传统文化教案小学四年级山东友谊出版社

小学四年级中华卓越传统文化教案小学四年级山东友谊出版社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四年级的学生了解和研究中华卓越传统文化,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教案内容1. 第一课:中国的四大发明第一课:中国的四大发明- 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 教学活动:介绍四大发明的背景和重要性,展示相关实物,并进行互动讨论。
- 研究成果:学生能够认识四大发明,并理解其对世界的影响。
2. 第二课:中国传统节日第二课:中国传统节日- 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 教学活动:介绍各个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和相关的传统俗,展示节日食物和民俗活动,并进行互动体验。
- 研究成果:学生能够认识主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3. 第三课:中国传统艺术第三课:中国传统艺术- 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中国画、剪纸等)。
- 教学活动:介绍各种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起源和发展历史,展示相关艺术品,并进行互动演示。
- 研究成果: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并了解其独特魅力。
4. 第四课:中国的传统建筑第四课:中国的传统建筑- 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如故宫、长城等)。
- 教学活动:介绍各种传统建筑的特点、历史和文化意义,展示相关图片和模型,并进行互动讨论。
- 研究成果:学生能够认识主要的中国传统建筑,并理解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生动有趣。
- 注重互动,通过讨论、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研究积极性。
-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如品尝传统节日食物、亲手制作手工艺品等。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小短文,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讨论、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第二单元:传统习俗1. 拜年2. 贴春联3. 吃年夜饭4. 扫尘第三单元:传统艺术1. 剪纸2. 年画3. 陶艺4. 京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4. 采用调查法,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展现的兴趣和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传统文化》(齐鲁书社版)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3. 实物材料:剪纸、年画、陶艺等传统艺术材料4.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的网站、论坛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课时)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2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艺术(2课时)4. 实践环节: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1课时)5. 总结与评价(1课时)八、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讲解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学教案

《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节俭、勤劳等;3.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如:《四书五经》、《红楼梦》等;4.通过模拟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2.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四、教学内容和方式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家庭的传统文化习俗,如:过年的习俗、中秋节的习俗等,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
2.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通过课堂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以此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
3.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节俭、勤劳等,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秀的品德和行为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4.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教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如:《四书五经》、《红楼梦》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方式。
5.模拟活动课堂最后进行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如:赏诗、品茶、书法体验等,让学生享受传统文化的美好。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的教学和模拟活动,学生能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观,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能体验到传统文化的乐趣。
六、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1.传统文化相关的课件;2.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和读物。
七、教学方案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模拟活动也能够让学生享受传统文化的乐趣,真正融入到传统文化中,传承中华民族的瑰宝。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三篇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李白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2、积累体会文中的优美词语与句式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积极昂扬的情感特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课文】古人宴集为欢,喝酒,喝的是美酒;赏景,赏的是美景;他们也咏而歌,吟咏诗文,唱唱歌(可不像我们一路上唱的是什么《一只小雨伞》,没诗可吟,回来的路上一起大声背诵《将进酒》。
)他们的宴集让今人感受到文雅才情以及纵兴释怀的欢乐,不禁让人心生羡慕之情。
今天我们要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一次“夜宴”。
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感受他们的“夜宴”诗情。
二、共同协作,完成课文解读【疏通字词】投影文段,疏通字词,涉及典故简单讲解。
“以诗为文”语言凝练富有美感的特点;用典自然不加雕饰,灵活运用不凝滞。
【归纳总结】赏美景、序天伦、高谈转清、饮酒赋诗【自主赏析指导】前段时间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我们共同归纳出三个赏析诗文的角度,一是作者;二是诗文反映的文化特征;三是诗文中的情感基调。
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的情感基调作为赏析的方向。
三、对比探究通过课文的解读,我们看到李白和他的弟弟们在他们的筵席上,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繁管急弦,而只是观花赏月,吟诗论文,说理谈玄,所以这是一场纯属文人墨客的集会,作者运用诗一样的语言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齐读文章,感受直观的诗文情意。
)【提问】同学们在完成课文的解读以及诵读之后,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之归入什么性质的。
(积极还是消沉的?)【合作探究】请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提示】可以从时代背景、作者个人情况等方面入手【交流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成果,与老师交流体会四、总结全文,阅读与写作1、阅读分发的材料,石崇的《金谷诗序》,有评论家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谷诗序》的影响,你能从中找出一些佐证吗?2、自己走过的十八年,以《春》为蓝本,摹写一次印象深刻的集会。
四年级传统文化《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四年级传统文化《丝绸之路》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1.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2.1 教师讲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途经的重要城市。
2.2 学生通过地图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
2.3 学生能够说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途经的主要城市。
第三章:丝绸之路的主要货物和商品3.1 教师介绍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和商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
3.2 学生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了解丝绸之路上的货物和商品。
3.3 学生能够列举出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和商品。
第四章: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4.1 教师讲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如佛教、音乐、绘画等。
4.2 学生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了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4.3 学生能够说出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第五章: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5.1 教师讲解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如经济带、文化交流等。
5.2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5.3 学生能够说出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六章:丝绸之路的历史人物6.1 教师介绍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张骞、班超、玄奘等。
6.2 学生通过图片和故事了解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6.3 学生能够说出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第七章:丝绸之路的故事与传说7.1 教师讲述丝绸之路上的经典故事与传说,如《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
7.2 学生通过听故事,了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内涵和风情。
7.3 学生能够复述至少一个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或传说。
第八章:丝绸之路的艺术与建筑8.1 教师介绍丝绸之路沿线的艺术与建筑特点,如佛教艺术、壁画、土塔等。
8.2 学生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了解丝绸之路的艺术与建筑风格。
8.3 学生能够描述丝绸之路沿线的艺术与建筑特点。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2. 元宵节:讲解元宵节的由来、习俗,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和诗词。
3.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和诗词。
4. 端午节:讲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和诗词。
5.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和诗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具体的民间故事和诗词,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作业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学生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2. 参考书籍: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和资料。
3. 多媒体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4.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站和在线资料。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2课时)2. 第二单元:中国传统艺术(2课时)3.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民俗(2课时)4. 第四单元:中国传统建筑(2课时)5. 第五单元:中国传统思想(2课时)6. 第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学(2课时)7. 第七单元:中国传统历史(2课时)8. 第八单元:中国传统科学(2课时)9. 第九单元:中国传统哲学(2课时)10. 第十单元:传统文化实践活动(2课时)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教学进度目录表
四年级传统文化
四年级传统文化
四年级传统文化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专用纸。
小学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1课时《千字文》(一)【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二、简介《千字文》(一)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六、故事链接:第2页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教学反思】第2课时《千字文》(二)【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二)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二)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二、简介《千字文》(二)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5页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教学反思】第3课时《千字文》(三)【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三)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三)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5篇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其中,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最为突出。
本套课程设计,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人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分析: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本套教材包含“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中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包括:《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弟子规》、《幼学杂诗》、《中华改良杂字》、《千家诗》、《神童诗》《随园诗话》、《世说新语》节选部分内容,共17课。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摘抄部分格言警句供同学们欣赏。
教材的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的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的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袋”(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
三、教学措施1、要精心备课,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全面搜集教学材料,做到讲解全面,便于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经典。
2、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少年儿童的个性生活体验,为他们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营造了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3、拓展学生的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4、教学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诵读、感悟、参与和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丰富情感,获取知识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传统文化学期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国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名水、品位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形式主要以古代诗歌,辞赋为主,从唐诗宋词及元曲中选择一些著名诗词人的作品,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道德品质,体现各个时代的不同社会风貌。
如杜甫的心忧国家,李白的豪迈不羁,陶渊明的平淡与醇美,蔡文姬的荡气回肠等等。
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
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父母亲情,真挚友情,怀古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
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
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
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计划(共21课时)九月份:唐诗专题(4课时)十月份:宋词专题(4课时)十一月份:元曲专题(2课时)走进蔡文姬专题(1课时)走进陶渊明专题(1课时)走进李白专题(1课时)走进杜甫专题(1课时)十二月份:三孔专题(3课时)长江专题(2课时)一月份:谜语专题(1课时)谚语专题(1课时)五、教学准备:1、与本单元、本课题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2、教师准备相应的多媒体资料。
3、学生在上课之前准备相应的材料(照片、小制作等)。
六、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
2、教学过程中一定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尤其是在“名人长廊”这一单元,只有搜集足够的作者的资料和作品,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本人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并引入实践。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唐诗第一课:南园十三首(其一)授课时间:2012。
9.5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李贺的有关资料2、能够理解这首诗3、能够体会借景抒情的诗的特点重点与难点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借景抒情的诗的特点。
学习资源国学启蒙、课件、唐诗三百首过程设计一、猜一猜,“诗鬼”是谁?二、多媒体展示李贺的资料三、多媒体播放《南园十三首(其一)》,学生感受气氛四、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五、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六、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借景抒情的诗七、背诵古诗。
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借景抒情的诗的特点。
国学启蒙、课件、唐诗三百首总结反思学生对古诗理解的不是很熟练,但是能进行熟练地背诵,对于同样借景抒情的诗,了解的不多。
作业练习搜集借景抒情的诗或是有关李贺的其他古诗。
第二课:无题授课时间: 9.12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1、导入:2、作家、作品简介:3、具体讲解:学生自由朗读。
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
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7、请大家分组讨论:(1) 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3) 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8、赏析参考资料: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第三课问刘十九授课时间: 9.19教学目的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新课《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冷的冬夜要下雪了,我备了酒,生起了火炉,你能来喝一杯吗?“绿蚁”是酒上泛起的泡沫,酒是自家新酿的,还没有经过清滤,“红泥小火炉”是用来温酒。
没有金樽清酒,也无玉盘珍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不是宴大宾的陈设,但却最适合二三知己围炉夜饮,酒不酣而情浓,不醉于酒却醉于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对朋友的邀请,也是对温暖与友谊的需求,能来喝一杯吗?雪夜围炉,清谈小饮,非知音者,何能为?质朴简单的言语,如新酿和红泥火炉一般没有半点矫饰雕琢。
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诗歌写封邀请函实在太奢侈了,而在古人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
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书信中泄露无遗。
”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诗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不是为赋新词强说的愁,而是坦坦然然地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不仅诗歌如此,同样拥有这般自然而诚恳的美丽的还有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整体感知王维官至右丞,天宝三载,朝政由奸丞李林把持,有才能的人和敢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于是他便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就来到这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裴迪曾是王维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他寄情山水的同道。
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
天宝三年的腊月末,裴迪在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
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这封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纠正错误的断句与节奏。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一问题──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阐述,可结合绘画的构图色彩等结合文章做适当引导点评2、学生自行朗读,在朗读中请学生品味“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与韵味。
四、深入阅读,感悟以“深趣”融贮禅趣1、学生较难理解,以老师讲授为主,作此拓展意在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王维作为“诗佛”的独特风格:⑴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王维从小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心灵浸染了佛教清静无为的色彩,其诗作或直接阐释禅理,或渗透禅趣。
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禅趣主要表现为王维所极力营造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的氛围:2、请学生欣赏朗读视频,感悟文章以“深趣”融贮的禅趣。
3、学生朗读,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第四课:塞上吹吹笛授课时间: 9.26原文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作者:高适译文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
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
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
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今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