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青荣城际铁路Ⅲ标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有效状态:有效中交二航局青荣城际铁路指挥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1.目的 (3)2.编制依据 (3)3.适用范围 (3)4.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5.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4)6.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7.监测断面的设置 (4)7.1路基工程 (4)7.2桥涵工程 (8)5.3隧道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过渡段工程 (11)8.沉降监测 (11)8.1一般要求 (11)8.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2)8.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8.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4)8.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5)8.6沉降观测的频次 (15)8.7观测点的保护 (18)9.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19)9.1一般要求 (19)9.2资料整理 (19)9.3提交资料 (20)10.附件 (20)10.1沉降观测小组人员名单 (20)10.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2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工作的流程、操作要点、相应的工艺标准和内业数据的处里,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为评估做好准备。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工管技 [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10).铁道部有关规定及和新建青荣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施工指挥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即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范本—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铁路施工作业指导书——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一、前言本指导书为铁路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施工人员在沉降监测作业中的行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提高施工质量。

二、作业对象本指导书适用于铁路土建施工中的沉降监测作业。

施工单位需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和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施工。

三、作业准备1、监测设备的准备:包括水平仪、电子水准仪、传感器、靶标、计算机等设备。

2、施工准备:确保监测点的无障碍,选取合适位置设置固定靶标,测量范围内的影响因素(如温度、风速等)应进行实时监测和掌握。

3、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按照作业安全规定,着可视性较高的工作服或反光衣,必要时设置警示标志;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防护,禁止实施危险操作。

四、作业流程1、选择监测点。

在施工前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监测技术规范选择需要进行沉降监测的监测点,并确定监测范围。

2、安装监测设备。

根据设计要求和监测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并加以安装,确保设备安装牢固、准确。

3、测量基准面高程。

在施工前,应测量基准面高程,计算监测点相对于基准面的高程差。

4、开始监测作业。

当施工开始后,应根据监测技术规范确定测量时间间隔,进行定期监测。

5、监测数据处理。

在实施监测过程中,需要将所测监测数据加以处理,计算出相应的监测参数,并逐年作出趋势分析。

6、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估。

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过程,需了解在不同施工阶段不同监测结果对应不同的评估等级,并形成监测工作报告。

五、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进行作业。

2、施工前应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设备准确。

3、在施工现场要勤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监测设备的工作稳定,提高测量精度。

4、在监测测量过程中如遇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结束语本指导书是针对铁路施工中的沉降监测作业提供的指导,主要是希望借助这份指导书,规范沉降监测的实施,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保障工作安全,希望本指导书能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终)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终)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箱梁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目的主要针对施工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要求进行阐述,依据此指导书使沉降观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

二、适用范围三、组织机构四、工作流程1. 根据沉降变形相关要求埋设水准点及观测标。

2.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全面。

3.根据测量资料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数据分析。

五、沉降变形观测基本要求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针对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

8.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9.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10.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六、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1.沉降变形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

2.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内或其他不宜观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完成)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完成)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为做好路基及桥梁的沉降观测,得出真实详细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后续施工工序提供依据。

二.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总体要求2.1.1 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施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评估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后续工序施工的的安全。

2.1.2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1.3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1.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1.5 路基沉降观测内容分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

2.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2.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过渡段的断面设置按过渡段的技术规定执行。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25米的间距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且地形、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点位的附近1米处必须设加密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因过渡段观测断面或加密断面的设置而导致一般路基区段间距不足50m时,不设断面;超过50m而不足100m时,按等分间距设置断面;超过100m时,按50m倍数的四舍五入原则来设置断面数量,断面间距宜一致均匀。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8页精选文档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8页精选文档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QX-ZY-2002-271、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讲述了沉降变形观测点的位置、观测方法,适用于沉降变形观测的施工。

2、施工准备略3、施工操作要求3.1建筑工程的地基须承受上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荷载,或工业厂房投产以后,受到机器运转的振动或地基长期受地下水的侵蚀;或地基土不良又处理不当等,都会使地基变形,导致建筑物产生下沉现象。

特别对大型工业厂房、高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一些振动较大的设备基础更为明显。

如果沉降过大或沉降不均匀,就会使建筑物、构筑物产生倾斜、裂缝,甚至破坏,有的还可能产生滑移。

为了掌握它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技术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有必要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倾斜面、裂缝、滑移等观测。

3.2建筑物沉降观测所谓沉降观测实质是根据水准点用水准仪定期进行水准测量,逐次测定建筑物上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出沉降量。

具体内容是观测点和水准点的布设、观测方法及成果整理和分析等。

3.2.1观测点和水准点的布设:建筑物上应埋设观测点、点位和数量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它与建筑大小、形状、结构、荷载以及地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观测点是均匀设置的,但在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平面形状改变处、沉降缝两侧及肯有代表性的支柱和基础上,应加设观测点。

高层建筑一般沿建筑物四周每10-30米设置一个观测点,在建筑物转角、沉降缝两侧、纵横墙的连接处均应设置观测点。

工业厂房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柱基、柱身、承重墙及转角处。

地下管线设施应布置在管线设施的上方(最好应开挖暴露,直接布置其上)。

烟囱、水塔等构筑物,应在其基础的对称轴线上布设观测点。

总之,观测点布置要合理,能精确地全面地反映沉降情况,并将布置方案绘制成1︰100-1︰500比例尺平面图,加经编号,以便进行观测、记录、观测点的标志形式。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根据就近的城市水准点进行的,如果就近城市无水准点时,可以自行埋设水准点,应从水准点的稳定、观测上的方便等方面考虑,合理地埋设一些水准点。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铁路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Ⅲ标段(电化局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技术主管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

审核施工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有关技术要求,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有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确定现场测量技术小组,对参加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2外业技术准备确定沉降观测测量水准控制点位置、测量路线。

检查测量仪器,熟悉仪器性能,进行明确分工,固定司镜、前视、后视人员。

3、技术要求3.1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分为三级:基准点、工作点、沉降变形点。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在原有控制网的基础上对水准点进一步加密。

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坐标系统一。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工作基点采用Ф20mm光面钢筋长1.2m顶端刻十字丝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径上部4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⑴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⑵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⑶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⑷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版)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版)

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版)为了加强中铁五局武广客专项目经理部路基工程沉降变形监测、路基边坡变形监测、桥梁墩台、涵洞、桥梁预应力张拉徐变上拱、隧道基底沉降变形管理,及时监控各项结构物的变形量,通过对变形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变形沉降、边坡变形监测、桥涵、桥梁张拉徐变上拱、隧道基底变形、过渡段变形监测值达到规定的要求。

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的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为了方便现场操作,特制定作业指导书。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为了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局经理部和各总队分别成立沉降变形监测室和沉降变形监测组。

沉降变形观测室职责:1、协调、监督、指导各总队的沉降观测工作;2、负责项目部管段《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的报告》的汇编工作。

3、负责汇总各总队管段的《区段铺设无碴轨道申请报告》(附评估报告资料),并报送公司项目部及武广公司。

沉降变形监测组职责:1、负责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和边坡变形监测工作;2、变形观测网的建立;3、埋设观测元器件,设臵沉降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并及时采集、观测数据并提交观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并对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责;4、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不受扰动和破坏;5、负责各总队管段《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报告》的汇编工作,并上报项目部。

6、负责编写各自总队管段的《区段铺设无碴轨道申请报告》(附评估报告资料)报送项目部。

7、负责各自总队观测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监测工作程序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实际地形条件,各监测组对每个工点(路基沉降观测)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数量,根据设计要求和《实施细则》要求由施工、监理、设计三方在现场确定,监测组制定适宜的监测方案,报经理部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监测小组在动态跟踪检测时,采集的数据经判别后,及时反馈路基稳定信息;如果出现失稳信号,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加大监测频率。

沉降观测点施工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点施工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点施工作业指导书沉降观测点施工作业指导书-安全管理网安全管理网会员中心加入VIP微信安全管理网微信号用户名:密码:Cookie:不保存保存一天保存一月保存一年忘记密码安全新闻安全法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事故案例操作规程安全标准安全教育安全文化应急预案安全评价工伤保险职业卫生环保|健康管理体系文档|论文安全常识工程师安全文艺培训课件管理资料煤矿化工建筑机械电力冶金消防交通特种论坛活动视频问答投稿MSDS培训超市招聘动态法规管理技术案例超市标准预案课件教育规程评价工伤职业卫生环保健康体系文档论文常识工程师文艺视频functionqgSearch(){varkeyword=encodeURI(document.getElementById('qkeyword').v alue);if(keyword==''||keyword==null){window.open('/cse/searchq='+keyword+'s=13 671738433058352942nsid=0');}else{window.open('/cse/searchq='+keyword+'s= 13671738433058352942nsid=0');}}导航:安全管理网>>安全技术建筑施工>>正文沉降观测点施工作业指导书文件大小:205.95KB共14页文件格式:WORD文档点击数:更新时间:2015年05月16日下载地址:点击这里下载点数:1点(VIP会员免费)文件作者:安全管理网文件来源:安全管理网部分内容预览[文件共14页]本文件共14页,只能预览部分内容,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

注:预览效果可能会出现部分文字乱码(如口口口)、内容显示不全等问题,下载是正常的。

内容摘要目次1适用范围2编写依据3作业流程4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与控制措施5作业准备6作业方法下一篇:钢筋混凝土基础作业指导书上一篇:掏挖基坑开挖作业指导书下载地址(请点击下面地址下载)文件地址1Tag:施工.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施工安全生产冒顶片帮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外墙保温施工安全交底外墙涂料施工安全交底箱梁安装施工技术交底基于事故树分析法的水利工程施工安全评估研究网友评论more建筑施工热点内容464050施工现场安全施工注意事项79004雨季施工安全措施74334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63260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61632高空作业具体安全措施57275冬季施工安全技术措施56395脚手架的搭设要求51446施工现场安全技术规范及注意事项建筑施工推荐内容09-18危险性较大部分分项工程风险源分析及…08-30屋面防水施工安全08-04建筑施工的安全防护措施08-02安全网张挂安全技术07-17自来水管道安全监理规划07-09挡雨的技术措施07-08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07-08建筑节能技术措施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function$getE(obj){returndocument.getElementById(obj);}functioncommentInit(){varx=newAjaxRequest('XML','commentForm');belname="内容评论标签";x.para=['itemId=393916','nodeId=30'];x.currentpage=1;x.post('updatelabel','/ajax.aspx',function(s){varxml=x.createXmlDom(s);$getE('commentform').innerHTML=xml.getElementsByTagName("b ody")[0].firstChild.data;changepage(1,'评论列表','评论_分页');setCurrentUserInfo();});}functionaddComment(){if($getE('commentIsAnonymous').value=='false'){if($getE('commentUsername').value==''){alert("请输入用户名!");$getE('commentUsername').focus();return;}if($getE('commentEmail').value==''){alert('请输入Email地址!');$getE('commentEmail').focus();return;}varregEmail=/^([a-zA-Z0-9]+[_|\-|\.])*[a-zA-Z0-9]+@([a-zA-Z0-9]+[_|\-|\.])*[a-zA-Z0-9]+\.[a-zA-Z]{2,3}$/;if($getE('commentEmail').value.match(regEmail)==null){alert('请输入正确的Email格式!');$getE('commentEmail').focus();return;}}if($getE("commentContnet").value==''){alert("请输入评论内容!");$getE("commentContnet").focus();returnfalse;}varcommentValidCode="";varcheckValidCode=false;if($getE("commentValidCode")!=null){if($getE("commentValidCode").value==''){alert("请输入验证码!");$getE("commentValidCode").focus();return;}commentValidCode=$getE("commentValidCode").value; checkValidCode=true;}varx=newAjaxRequest('XML','status');x.para=['username='+$getE("commentUsername").value,'commentt itle='+$getE("commentTitle").value,'content='+$getE("commentContnet" ).value,'email='+$getE("commentEmail").value,'gid=393916','nid='+30,'pr ivate='+$getE("commentIsPrivate").value,'position='+$getE("commentVi ewpoint").value,'score='+$getE("commentRanking").value,'TxtValidCode ='+commentValidCode,'isguest='+$getE("commentIsAnonymous").value];x.paratype=['nohtml','nohtml','nohtml']x.post('addcomment','/ajax.aspx',function(s){varxml=x.createXmlDom(s);varstatus=xml.getElementsByTagName("status")[0].firstChild.data;switch(status){case"ok":changepage(1,'评论列表','JS_基本风格');alert("发表评论成功!");window.location.href='#commentTarget';$getE("commentContnet").value='';break;case"check":alert("评论发表成功,网站编辑将在24小时内审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昆客专T J3标隧道工程编号:Y F B-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单位:编制:审核:批准:2012年2月10日编制2012年3月1日实施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1.1适用范围适用于沪昆客专云南段TJ3标一分部隧道、桥梁的施工。

1.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文件;9、《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54-97);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施工前组织沉降观测人员认真学习沉降观测各项要求,。

2.2外业技术准备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人员生活办公需要。

拌合站、便道、场地满足施工需要。

3.技术要求3.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执行:3.2.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R-检测已测测段长度,单位km;3.2.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

本管段的基准点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提供的二等水准点,并根据二等水准测量要求对这些点进行复测全部满足要求。

2)工作基点。

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

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本管段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基本保证本管段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沪昆客专三标一分部工作基点一览表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沉降变形点按桥梁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4)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4.施工程序及工艺流程(1)根据工程的特点和现场的环境条件,建立水准控制网,与基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志桩,保证各次观测沿统一路线。

(3)对结构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结构物从施工到运营都安全有效。

5.施工要求5.1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3、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并进行必要的分析。

4、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5、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等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5.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总体要求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2、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m(光学),≤1.5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3.0m(光学),≤6.0m(电子);视线高度≥0.3m(光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NA03型徕卡电子水准仪读记至0.01mm。

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5、(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6、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7、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铟瓦标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铟瓦标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标尺垂直。

9、对于宽度较宽的河、湖水中的沉降测量,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跨河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

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5.3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5.3.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3、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4、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8、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9、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10、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3m处。

11、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10.1所示:图10.1隧道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线路观测示意图5.3.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观测点埋设下图所示。

2、无砟轨道铺设时隧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补充规定中详细要求。

5.3.3 观测技术要求1、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2、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3、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隧道沉降观测点位布设示意图6、劳动组织沉降观测人员配置表7(1)要保证测量质量,首先把好测量仪器关,选用DNA03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专人保管全套测量仪器,定期进行仪器的保养工作。

人员组成上,由项目总工总负责,测量队长专门负责,保证了沉降观测工作的实施力度。

各沉降观测队成员选择上,挑选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测量工或助理工程师,保证测量的质量。

(2)项目部根据二院及相关规范要求,已对项目部及各架子队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保证量测按相关标准、要求顺利实施。

(3)制定测量激励机制。

为保证测量质量,激发参加测量人员的积极性,项目部制定了测量的相关奖罚措施,对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一定的经济奖励。

8、安全措施测量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测量仪器及人员的安全。

(1)测量仪器专人保管,仪器必须轻拿轻放,严禁将仪器倒置、严禁人员座在仪器上或仪器盒上,在运输仪器的过程中,由专人抱在仪器腿上,防止仪器受到颠簸或撞击他物。

仪器架立应稳固、牢靠,防止仪器受风等的影响产生倾倒。

(2)人员安全:测量过程中,由于量测工具等的导电性,测量时必须观察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