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教已悖,孔学可传?

合集下载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2015年05月22日15:35:21来源:《红旗文稿》2015/10作者:谢毅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的标志,是中国先进思想界方向转换的关键。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按照张闻天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是以1915年《新青年》(当时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起点,以1921年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和1923年人生观问题的论战为一个终点的。

这场新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注入这场运动,并且逐步发展成了这场运动的主流。

从形式上看,这场运动似乎只是在进行思想文化问题的探讨,从本质上说,它所提出的却是怎样才能拯救中国的危亡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这个运动中,各类人物都对中国的出路问题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而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流传过的各种社会思潮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早期表现。

正因为如此,怎样评价这场运动,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成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是不奇怪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救亡运动的兴起,把启蒙运动压倒了。

他们站在“西化”论的立场上,只承认以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启蒙,不承认以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更深刻的启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又有人举起文化复古主义的旗帜,反对所谓文化上的激进主义。

他们根本否定在思想领域批评封建主义的必要性,着力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要求以儒学“取代马列主义”,使之重新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一些人在为自己的“西化”思想和文化复古主义作论证时,都是以全部或局部否定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为前提的。

因此,为了判别这些思想观点的是非,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人们对于这个运动所作的重新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论语》中对孔子的评价

《论语》中对孔子的评价

《论语》中对孔⼦的评价历史上对孔⼦和儒学的评价,⼏经变更。

儒学之历史,⼤略看来,三代孕其根,周公六经开其源,孔⼦奠其基,仲尼弟⼦、⼦思、孟、荀显其学,厄于秦⽕,掩于黄⽼,董⼦宣其教,谶纬乱其流,魏晋嬗为⽞学,隋唐排于佛道,新⽣于程朱理学,变态于陆王新学,激荡于近代,儒学成孔教,⼀排于五四,再破于⽂⾰,卅年复兴何⾯⽬?与儒学兴衰相伴,孔⼦的地位也起起伏伏,或称师,或称圣,或称侯,或称王,或成神,或成⼈,有时直称“孔⽼⼆”。

通过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孔⼦的评价的变化来观照孔⼦和儒学地位的变化是很有意义的。

不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眼前看来⽆法实现。

这⾥是我从《论语》中摘录的不同⼈对孔⼦其⼈其学的评价,精⼒有限,不能⼀⼀点评。

贴在这⾥,⽴此存照。

夫⼦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之求1.⼦禽问于⼦贡⽈:夫⼦⾄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贡⽈:夫⼦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之求。

(学⽽第⼀)温良恭俭让,是孔⼦的为政之道。

⼦⽈“为政以德,譬如北⾠,居其所⽽众星共之也,其诸异乎⼈之求之与之也,其诸异乎⼈之求之与。

之”是也。

《⼤学》说“⾃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是为孔⼦所宗⽽率⾏之。

矩。

(为政第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踰踰矩。

2.⼦⽈: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这是孔⼦晚年的⾃评。

这是好学深思笃⾏的孔⼦的成长历程的简单概括,现在却成为中国⼈的“夫⼦⾃道”,好像每个⼈都是“三⼗⽽⽴”、“四⼗不惑”⼀样,不免有“僭圣”之嫌(⼀笑)。

⽽⽴、不惑、知天命云云都成了俗话了,“⼗五⽽志于学”没有。

“志于学”,什么意思?⼦⽈: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

在我看来,孔⼦⾃内⼼体会到真的学问都是“为⼰之学”的道理了,⽤现在的话说就是端正了学习态度,成为学习上的有⼼⼈了。

当然,孔⼦所谓的学可不只是也不主要是啃书本,⽽是读社会、⽣活这本⽆字⼤书,是“学⽽时习之”的学,是“⾏有余⼒,则以学⽂”的学。

古今中外对孔子的评价

古今中外对孔子的评价

古今中外对孔子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天下第一人。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

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

儒家思想经历朝历代演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颜渊(孔子门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子贡(孔子弟子)*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论语.子张》)宰我(孔子弟子)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战国思想家)自有生以来,未有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战国思想家)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雄,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儒效》)司马迁(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韩婴(汉代韩诗学创始人)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于无形之乡,倚于理,观人性,明始终,知得失,故兴仁义...(《韩诗外传.卷五》)王充(汉代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

(《论衡.本性篇》)弥衡(汉代学者)受至精,纯粹睿哲。

(《艺文类聚卷二十.后汉弥衡》(鲁夫子碑))陆机(晋代文学家)孔子睿圣,配于弘道,风扇玄流,思探神宝,明发怀周,兴言谟志,灵魂有行,言观苍昊,清歌先诫,丹书有造。

李大钊卓尔不凡的孔学思想

李大钊卓尔不凡的孔学思想

李大钊卓尔不凡的孔学思想夏祖恩【摘要】孔子基本上是属于学者,是思想家与教育家。

李大钊在评说孔子与儒家思想时是把两者区别开来,分别对待。

他尊重并称赞孔子,但否定孔子学说与批判儒家思想,开辟研究孔学的新径。

李大钊的做法不啻是一种启迪。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巨人,对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化整理与传播立下不朽功绩。

作为思想家是杰出的,独树一家之说。

孔子个人是操守端庄、渊博谦逊的伟大学者与哲人,值得后人敬仰。

但孔子的学说,尤其儒家思想应当摈弃与批判。

传统是一种因袭惰性,具有历史的落后性与进步的阻力性。

愈是传统的东西,越要小心,越要持批判精神,以免贻误发展。

时至今日,想用儒家理论来拯救时弊未免失之迂腐。

我们的精神岂能还禁锢在儒家的牢笼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当代社会精神文明而奋斗。

【期刊名称】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5【关键词】李大钊;孔学思想;评析孔子、孔子学说及儒家理论统称为孔门或孔学。

孔学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命运多舛,几经沉浮。

可谓几度红火,几多愁。

孔子被历朝炒买炒卖,被极度消费。

时而被尊崇,顶礼膜拜,红得发紫,身价万金;时而被痛批,打到在地,臭如狗屎,一文不值。

“文革”痛批孔老二之后,曾几何时,至今孔子又成为香饽饽。

到底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孔学呢?这是学术界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笔者以为不妨重温李大钊对孔学的睿智且卓识的评论,不失借鉴。

一孔子与孔子学说应当分别对待孔子是我国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代的鲁国人。

他一生虽当过鲁国司寇等几任小官,但仕途不顺,基本上是以教书为职业,兼及编纂古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

因此,孔子基本上是属于学者,是思想家与教育家。

后来他的弟子与再传弟子追忆孔子往事,把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编辑成语录式的孔子言论汇集,遂成《论语》,儒家思想理论逐渐形成。

孔子被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几经历代大儒的诠释与发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

在人们眼中孔子与儒家是同一回事,合二而一,孔子就等于儒家。

毛主席是怎样评价孔子的?不能简单打倒孔家店

毛主席是怎样评价孔子的?不能简单打倒孔家店

毛主席是怎样评价孔子的?不能简单打倒孔家店这是用来写一部专著的题目,不是一篇小文章能谈清楚的。

而且事实上不论毛主席还是孔子,皆非玉山所能了解,所以这一篇,不过是些食书不化的皮相之谈,我自说自话,各位当不得真。

一,前提:明确对象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某些社会运动,很多人认为毛主席是否定孔子的,证据似乎很好找,毛主席明确表达过批评意见,譬如在诗里说:“孔学名高实秕糠。

”玉山的意见呢,一则这是写诗,不是学术文章;二则,诗里否定的是“孔学”,不是“孔子”。

“孔学”和“孔子”是不能画等号的。

“孔学”即孔子之学,是对孔子思想的解释,这不等同于孔子、孔子思想。

因为解释不一定正确,不一定符合原意,也有可能是歪曲、篡改、阉割、断章取义。

主席说的“秕糠”,是指前代对孔子思想的解释,不是孔子本身。

所以先要明确对象:我这里要谈的是孔子,不是孔子之学。

这两个概念要区分开来。

二,反对神化圣化,提倡历史分析这一点是肯定的,毛主席一直反对片面的尊孔,将孔子神化圣化。

如1939年在《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里所说:“关于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以唯物论的观察,加以更多的批判,以便与国民党的道德观有原则的区别。

”原则的区别在哪里呢?国民党只是一味尊孔,搞形而上学,不做历史的分析;而我们是要给以历史的唯物论的批判。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主席此处所反对的,是尊孔,而不是孔子。

历朝历代对孔子神化圣化太过,从“夫子”一路抬举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袁世凯、蒋介石都打过尊孔的旗号,其实不是真正尊孔,而是借尊孔之名行走私之实。

毛主席对此是抱有高度警觉的。

1958年,主席谈到历朝对孔子的不断升级的加封时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承认它的历史地位,但不承认什么圣人不圣人。

”历代都说孔子是圣人。

孔子自己认不认可呢?我想他自己是不认可的。

什么叫“圣人”?生而知之的,叫圣人。

而孔子严肃地讲过:“吾非生而知之者。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自己不是圣人。

孔圣人是如何走下神坛的

孔圣人是如何走下神坛的

孔圣人是如何走下神坛的(文/新浪专栏新史记傅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4年9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拟将教师节日期由9月10日改为9月28日,一时间引发网络热议。

三十年代,蒋介石政权大兴“尊孔”之道,把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如今这股热潮似乎又要回归中国大地。

不管未来的教师节会在几月几号,孔子像早就代替了毛主席,矗立在各大师范院校。

记得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里挂着“万世师表”的条幅,导游讲解们却告诉游客孔子是圣人。

事实上,这两个身份在古代往往是矛盾的。

通常认为,经今文学以孔子为先圣,经古文学以孔子为先师,周公为先圣。

在今文家那里为后世立法的孔子,到了古文家那里就变成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辈。

但这只是晚清经今文学家给人们造成的印象,无论西汉经今文学多么昌盛,太学里的牌位次序也始终是周圣孔师。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便称孔子“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

对此董仲舒解释道:“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

”这里的“后圣”无疑是今上即汉武帝,孔子不过是预见刘汉兴起的先知罢了。

康有为因《新学伪经考》一书爆得大名,这标题便讥斥古文经学为“新莽之学”,大概是刘歆用来帮助王莽篡汉用的。

可反讽的是,一生以孔子为至圣并汲汲以求创立孔教的康有为,却不愿意齿及两汉期间孔子的最大殊荣却是把古文经列为学官的王莽授予的,号为“褒成宣尼公”。

可这“公”毕竟还差“王”一等,终归不是圣人。

中国文化史上有个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现象:越是少数民族政权,越高抬孔孟朱熹等儒家圣哲;越是儒家圣哲,越在少数民族掌权时荣登大位。

出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考虑,我们今天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加揄扬。

可正是这场改革直接导致了北魏王朝内部的腐化堕落和鲜卑政权的全面分裂,孝明帝时期的“六镇之乱”就与此有直接关联。

“五四”批孔献疑

“五四”批孔献疑

“五·四”批孔献疑孙景坛关键词:封建专制三纲义政礼教思想专制绌抑黄老,崇尚儒学厉始革典毋庸置疑,“五四”时期批孔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必须看到:其不科学性也极其严重。

早在“五四”批孔如火如荼之际,中国至少有一位哲人——郭沫若先生就已洞察到了这一点。

他在致一日本友人的信中说:现在中国有人在骂孔子,“更极端的人骂孔子为盗名欺世之徒,把中华民族的堕落全归咎于孔子,持这种高论的人们哟!他们的冥蒙终久是非启发不可的”(1)。

笔者一直认为,“五四”批孔有中国现代史上最大学术冤案之嫌。

本文就想对此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孔子是封建专制理论的始作俑者吗“五四”时期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出自孔子。

如易白沙论证说:“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

”(2)笔者早在拙作《论“五四”时期反专制的局限性》(3)中就曾指出:此说无据。

第一,孔子尊君权并不否定臣权。

孔子时代,为中国封建领主贵族时代,君臣间有一定“民主关系”,虽然比不上古希腊,但无绝对君权。

因此,在孔子那里,君臣都是对应关系。

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5)事君不能“尽礼”,“尽礼”,“人以为谄也”(6)。

怎能说他“尊君权漫无限制”?第二,孔子反对“谮君”仍是为了维护君臣间的对应关系。

孔子确曾批评过鲁“三桓”的“政在家门”、齐管仲“有三归”等,这表面看来是维护君权,但实际上仍是为了维护二者间的对应关系。

因为这一关系只要失衡,天下就会大乱,封建领主贵族的民主政治就有可能会解体。

如他以鲁国为例,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最终导致“三桓之子孙微矣”(7)。

第三,孔子“仁政”思想还有限制君权的一面。

在孔子后期,各诸侯国的君权都明显加强了,尤其在对人民剥削的问题上,更为突出,所以孔子提出了以“爱民”为内涵的“仁政”。

(8)“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为所欲为,要倾听人民的呼声,为民办事。

陈独秀的思想

陈独秀的思想

第二章陈独秀的思想一、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员闯将。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正是袁世凯积极进行帝制复辟之时。

但是陈独秀宣布的编辑方针却是:“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杂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期旨也。

”列宁说过:“公开声明拒绝过问政治,这也就是政治。

”①陈独秀不直接“批评时政”,但他是要谈论政治的,而且所谈论的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10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

)中,提出了“唯民主义”的口号,主张“主权在民”的主张还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

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所谓的共和政体,但是“主权在民”并没有实现。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中国还是封建军阀官僚专政的国家。

因此“主权在民”的提出就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作用。

陈独秀说:“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人民惟统治者之命是从,无互相联络之机缘,团体思想,因以薄弱。

此种散沙之国民,投诸国际生存竞争之漩涡,国家之衰亡不待蓍卜。

”他指出世界发展的趋势是“英法革命以还,唯民主义,已为政治之原则。

”所以中国必须实行唯民主义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惟国人欲采用此主义,必先了解此主义之内容。

内容维何?欧美政治学者诠释近世国家之通义曰:‘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

’易词言之,近世国家主义,乃民主的国家,非民奴的国家。

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也。

民奴国家,伪国家也,执政之私产也,以执政为主人,以国民为奴隶者也。

真国家者,牺牲个人一部分之权利,以保全国民之权利也。

伪国家者,牺牲全体国民之权利,以奉一人也。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就要破除奴性、提倡个性解放。

陈独秀像17、18世纪欧洲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一样,大声疾呼,要求个性解放。

他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发表文章《敬告青年》。

历史上儒家的两次被篡改,今天已经不是真儒家了

历史上儒家的两次被篡改,今天已经不是真儒家了

历史上儒家的两次被篡改,今天已经不是真儒家了儒家的第一次乱法:战国时期对儒家学说的破坏以道得民者谓之儒,其大抵本于道德仁义及五常之道。

未有儒家,已有儒道。

黄帝、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咸由此则。

《周官》有言: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人,其四曰儒是也。

儒家起始于春秋时代的圣人孔丘(世称孔子)。

其时周室道衰,儒道废阙,纪纲散乱,国异政,家殊俗,褒贬失实,隳(huī,毁坏)紊旧章。

孔丘以大圣之才,当倾颓之运,叹凤鸟之不至,惜将坠于斯文,乃述祖述前代,修正六经。

坏礼崩乐,咸得其所。

仲尼三千之徒,并受其义。

因为圣人的教化不是街谈巷议的那么浅显,因此就有儒者宣而明之。

儒者,辅佐帮助人间的君主,阐扬天道人伦教化众生。

孔子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因此,孔子是坚持以道、德、仁为本,艺、礼为用。

孔子仅仅以礼为立足点,而以天道为根本,以德与仁为依据的。

孔子还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种“以天道定人道”的原则才是中华文明的根本精神。

孔子之道,深远寥阔,庄重深沉。

孔子虽有三千弟子、七十二高徒,却只有年轻弟子颜回一人能够得其精要。

可是颜回却过早地病死了。

颜回之死,令孔子极度伤心,悲痛地叹息道:是上天容不得你呀!是上天容不得你呀!唐代诸儒,便尊孔子、颜回为先师。

七十二弟子参差不齐。

孔子既没,微言大义则绝,等到七十二弟子也各奔东西,孔子之道的精髓已然消弭。

在战国纵横的年代里,真伪莫辨。

为着名与利,依照自己对儒家学说的一知半解偏知乱解,诸子百家丛起林立,纷纷立说,一时间真真假假纷然淆乱。

这是儒家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严重乱法。

•其中孟轲、子思、荀卿之流,对儒家学说的破坏则最大,特别是孟轲。

孟子被理学家推到高位孟轲(约前372—约前289),邹(今山东邹县)人,生活于战国前期。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据说,孟轲受传于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俗儒孟轲的为人,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不顾其本,苟欲哗众,多设问难,便辞巧说,乱其大体,致令学者难晓。

康有为与作为“国教”的孔教

康有为与作为“国教”的孔教

康有为与作为“国教”的孔教在以“民主”、“科学”激烈反传统为主题的五四话语影响下,二十世纪初以孔教为国教的主张一直被简单视为复辟和落后的,孔教最热心的倡导者康有为的“圣人情结”也一再为人诟病。

今天的研究者在讨论康有为及其孔教说的时候,通常集中关注他在民国后的言论,对其个人野心和政治动机则多持批评态度〔1〕。

尽管这场昙花一现的运动似乎未能挽救儒学在现代中国的衰颓,更未能替康氏晚年的政治和思想生涯增添光彩,但这种主张本身所蕴涵的民族主义意味,其内在的学理逻辑乃至失败的深层原因在今天仍有重新探讨的空间,从中更可窥见危机中的近代中国思想的复杂与多元。

康有为对孔教的崇奉不但有相当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从一开始就产生在中国文化面临西方文化挑战的背景下。

1877年,他未满二十岁时所作的《性学篇》一文中,已经将孔教与佛教、回教、耶稣教并列,称:“今天下之教多矣,于中国有孔教,二帝三皇所传之教也……”〔2〕这里,康有为把孔教看作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作为维系民族认同的纽带必须以某种方式加以发扬,这在晚清的变局中的确显得迫切。

晚清改革者和士人对于西方传教士的活动持一种复杂的心态,一方面,多数改革者都得益于来华传教士所从事的翻译、出版、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并与传教士中个别较为友好和热心于中国改革事业的人建立私人友谊;另一方面,传教士作为一个群体哪怕在较为开明的中国士人眼中也仍然被看作异教的代表和对中国文明的根本挑战。

同时,这些传教士孜孜不倦的宗教精神和传播方法倒也启迪中国的改革者重新思考儒教的传播方法和途径问题。

康有为在1897年,即戊戌变法前一年所作的《两粤广仁善堂圣学会缘起》中,就表达了这种焦虑和责任感:“外国自传其教,遍满地球,近且深入中土。

顷梧州通商,教士�集,皆独尊耶稣之故,而吾乃不知独尊孔子以广圣教,令布�流衍于四裔,此士大夫之过也。

”〔3〕这种危机感并非康有为独有。

启蒙思想家郑观应早在1894年前后刊布的《盛世危言》中,就以西方传教士为借鉴,认为清政府应当以康熙年间颁布的《圣谕广训》为主,结合“孔孟之道,程朱之学”,恢复和加强在乡村基层的“圣教”传播和宣讲活动“以正人心”,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

孔教运动:儒学近代转型的歧途

孔教运动:儒学近代转型的歧途

孔教运动:儒学近代转型的歧途作者:李先明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6期[摘要]孔教运动始于1912年,止于1917年。

其间,领导这场运动的康有为、陈焕章等孔教会人士试图通过“纳儒入教”“一教独尊”和“托庇帝制”的做法来重新复兴儒学,但却因此而严重背离了儒学的人文传统,违反了现代社会民主、自由的大势,从而导致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

结果,孔教运动的努力非但无效,反而造成了儒学的进一步式微。

[关键词]儒学,孔教运动,国教,复辟帝制[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6-0042-04孔教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涉及中西文化碰撞、社会急剧变动时代如何对待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至今仍困扰着我们的问题。

按“知来者逆”的原理,回顾和反思民国以来孔教运动的历程,不仅具有学术史价值,而且对于我们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空间及其发展路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令人遗憾的是,以往研究大多关注这场运动的成因、性质及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至于运动本身存的问题以及由此对于儒学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学界则关注不够。

就笔者所见,至今尚无专文论及。

有鉴于此,笔者撰成此文,一抒浅见,敬祈赐教。

一“孔教”一词在中国的史书中早已有之。

但是,在西方宗教概念传人中国以前,人们不曾就孔教是否为宗教这一问题进行过争论。

只是到了清末民初,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儒学中人,在西方宗教意识与宗教价值的启发下,基于与西方文化抗衡和护持中国文化精神的心结,发起声势浩大的孔教运动之后,儒学是否是宗教的问题才成为争论的议题。

要辩明儒学是否为宗教,首先要解决什么是宗教的问题。

就宗教的定义而言,自应从其本质人手。

一事物的本质是决定该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并把它与其他种类事物区分开来的质的规定性。

宗教之所以为宗教而有别于哲学、艺术、法律等等,正是在于宗教有一个本质核心:对超自然或神灵的信仰与崇拜。

《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论语》孔学关系考论作者:吴天明来源:《中州学刊》2021年第05期摘要:孔子生活在国家治理由政教一体向世俗政治转变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既是六代最后的政教古儒,又是春秋至今最早的政治新儒,故其语录既有政教杂糅的特点,也有世俗政治的倾向。

弟子后学选编《论语》,不仅剔除了孔子的大量宗教语录,也未收录他政治研究、历史研究的所有长篇语录,只选取了部分短小零星的政治语录。

其目的应是:其一,凸显孔子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的形象,使孔学完全成为世俗政治学;其二,让通俗易懂、短小易记的《论语》成为孔学的“普及本”,理论性很强的长篇语录成为孔学的“学术本”,二者共同确立孔学作为六代之学、六艺之学的理论总结和后世政教文史哲等学科理论渊薮的历史地位。

《论语》选编工作对提升孔子形象和孔学地位的重大贡献,即在于此。

关键词:《论语》编辑;战国诸子;《礼记》;《大戴礼记》;世俗政治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5-0107-08据《左传》、战国诸子、《礼记》、《大戴礼记》残卷等传世文献,孔子本有大量语录。

①将这些语录与《论语》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对比即可发现,这些语录有四大特点:其一,除了极个别情况外,全都没有被编入《论语》,说明《论语》只是孔子师徒语录的一个选编本,其编选目的、选材标准和依据,战国至今尚无学者认真关注。

其二,主要内容为丧葬祭祀、政治研究、历史研究。

②无论是篇章总数还是文字总数,孔子师徒的宗教语录都至少三倍于《论语》,说明孔子首先是一位宗教礼仪专家,然后才是世俗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

也就是说,孔子原本是一位政教杂糅的古儒,这与几千年来《论语》显示的孔子形象大为不同。

其三,其篇幅既有许多几字、十几字、几十字的零星言论,如不编辑成卷成篇,则不便传世;也有动辄上千字甚至几千字,完全无须编辑,即可独立成卷、独立成篇、独立传世的长篇大论。

而《论语》留给世人的印象则是,孔子说话总是三言两语,以致当下很多学者甚至以《论语》为例,论证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就是长于领悟而短于思辨,与西方人大为不同。

李贽——务反道学以正孔名

李贽——务反道学以正孔名
Se 2 0 p. 0 9
李 贽 一 反 道 学 以正 孔 名 务
陈 欣 雨 , 方 鹿 蔡
( 四川 师 范 大 学 政 治 教 育 学 院 , 四川 成都 60 6 ) 1 0 6

要 : 期 以 来 李 贽 一 直 被 认 为 是 封 建 正 统思 想 的叛 逆 者 , 反 对 儒 家 、 L 的 。本 文 针 对 传 统 观 念 对 长 是 孑子
第2 7卷第 5期 2 0 年 9月 09
泉州 师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
J u n l fQu n h u No ma nv r i ( o ilS in e o r a a z o r l ie st S ca ce c ) o U y
Vo . 7 No 5 12 .
千百余 年 而 独 无 是 非 者 , 岂其 人 无 是 非 哉 ?
咸一孔 子是 非 为是非 , 未尝有是 非耳 1 故 ]。
天生 一人 , 自有 一人之 用 , 不待 取 给 予孔 子 而后 足 , 必待 取 给 予孔子 , 若 则千年 以前 无
求 精神 自由的 化 身 。作 为 一 名 对 传 统 的 反叛 者 ,
李 贽 固然 有对 权 威 的批 判 , 认 为 “ 崇 释 氏 , 被 专 卑 侮 孔孟 。 [2 “ 学 迷 雾 笼 罩 ”的 时代 所 不 容 , , ]为 经 , 。 然而通 过对李 贽 著 作 的研 读 及 生 活 经 历 的考 察 , 李贽矛 盾 的内心世界 和行 为表 现所 引 发 的问题 可

孔 子 : 奈 任 由假 粉 饰 无
在 传统观 念 中大多 数认 为 李贽 是 封建 正统 的 叛逆者 、 非 孔 反 儒 ” 代 表 , 被 弹 劾 为 “ 乱 是“ 的 故 惑

【置顶】论孔教是一宗教

【置顶】论孔教是一宗教

【置顶】论孔教是一宗教【置顶】论孔教是一宗教陈焕章 2014-12-18孔教之为宗教也,数千年于兹矣!微独中国人公认之,即外国人亦公认之,故欲论孔教之为宗教,实属辞费,以其本不成问题也。

然近今十年,偶有谓孔子非宗教家者,海内耳食之徒,竟执之为口实,拾人牙慧,不求甚解,遂妄欲推倒数千年之定论。

一、何谓宗教宗教一字,乃日本名词,若在中文,则一教字足矣。

考之经传,尧典曰:“敬敷五教在宽。

”五教者,五伦之教也。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即书经五教之确诂。

王制曰:“明七教以兴民德。

”七教者,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也。

以此言之,几书经所谓“五教”,礼记所谓“七教”,皆伦理之教,孔教之骨髓也。

然经传之中,亦非无指神道以为教者,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此其尤彰明较著者也。

是故有人道之教,有神道之教,道虽不同,而皆名之曰教。

孔教兼明人道与神道,故乐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是孔教之为宗教,毫无疑义,特孔教平易近人,而切实可行,乃偏重人道耳。

今欲证孔教之为教,当先定宗教之界说。

“宗教”二字,在英文为“厘里近”(Religion),解释之者,虽各各小同,然大致偏重于神道,若以英文之狭义求之中文,则以礼字为较近。

说文曰:“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徐铉曰:“五礼莫重于祭,故从示,豊者,其器也。

”盖礼之起源,始于祭祀,即西人之所谓宗教,而我中国亦有礼教之称,盖“礼”即“教”也。

然名从古人,乃春秋之义,故吾今不必问西人之所谓教,只问中国人之所谓教,不必问别教人之所谓教,只问孔教人之所谓教。

孔教之经传,其确定教字之界说者,莫著于中庸。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此“教”字之定义也。

天者,上帝之谓也,由上帝所命,与生俱来者,则谓之“性”,书所谓:“惟皇降衷,厥有恒性。

李贽_务反道学以正孔名

李贽_务反道学以正孔名

第27卷第5期2009年9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27 No.5Sep.2009李贽———务反道学以正孔名陈欣雨,蔡方鹿(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摘 要:长期以来李贽一直被认为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是反对儒家、孔子的。

本文针对传统观念对李贽看法所存在的局限和盲点,通过对李贽著作的深入研读和他生活经历的了解,收集可靠的言论证据、重新分析李贽的信仰,认清李贽对道学进行激烈批判的实质以证实李贽并非真正反对孔子,他反对的是借孔子之名谋取自身利益的假道学,实质上是为给孔子正名,还孔子一个平民凡人的面目。

关键词:李贽;孔子;道学;假道学中图分类号:B24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09)05-0022—05 收稿日期:2009-04-26作者简介:陈欣雨(1986- ),女,四川仪陇人,硕士研究生; 蔡方鹿(1951- ),男,四川眉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规划项目(08SA041) 正如黑格尔所说,“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起飞。

”[1]14尽管明代中叶孔孟之道大行于世,被视为圭臬,但李贽(1527-1602)特立独行的公然以“异端之尤”自居[2]12,53,“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向泛道德主义的道学家们进行猛烈的抨击[3]14,尝试着“对道学乃至儒学旧樊篱的超越”[4]318,试图“把一个旧时代送终,却又使一个新时代开始。

”[5]1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那个时代追求精神自由的化身。

作为一名对传统的反叛者,李贽固然有对权威的批判,被认为“专崇释氏,卑侮孔孟。

”[6]29为“经学迷雾笼罩”的时代所不容,然而通过对李贽著作的研读及生活经历的考察,李贽矛盾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所引发的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关注:李贽到底批判的是谁?对孔子真的就是“反对”、“批责”吗?一、孔子:无奈任由假粉饰在传统观念中大多数认为李贽是封建正统的叛逆者、是“非孔反儒”的代表,故被弹劾为“惑乱人心”,“以孔子这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

荀子是儒家旷世大咖,为何被列入异类逐出孔庙

荀子是儒家旷世大咖,为何被列入异类逐出孔庙

荀子是儒家旷世大咖,为何被列入异类逐出孔庙毛泽东主席对孔孟和荀子有一个评价,说孔孟是唯心主义者,荀子是唯物主义者。

毛主席提出人定胜天的理论,就源于荀子的思想。

在明代之前,作为大儒和孟子同时入祀孔庙。

但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大臣张九功上奏《禆补名教疏》,认为荀子不配在孔庙中祭祀。

理由是:“言或近于黄老,术实杂于申韩。

身托黄歇,不羞悖乱之人。

学传李斯,遂基坑焚之祸。

以性为恶,以礼为伪,以尧舜为矫饰,以子思、孟轲为乱天下者。

”于是,嘉靖皇帝下旨将荀子从孔庙搬离。

荀子是儒家人物,但荀子却能入之于儒而出乎于儒,他兼采诸家,不收一家一人之所囿,思想更为开张宏阔,言论更为光彩犀利,提出了“天行有常”“人定胜天”“性恶论”等思想见解,这些见解显然与传统儒学观点相悖,因而不受儒家欢迎,认为他是欺师灭祖的叛徒。

荀子的天道自然观与儒家的礼法制度荀子曾三次担任以黄老道学为主导的“稷下学宫”的祭酒(校长),稷下学宫是齐国继西周王室之后,创建的天下第一所官办大学,是百家争鸣的策源地。

在学宫存续的150年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稷下学宫虽以黄老之学为主导,但提倡学术平等,因此学宫汇聚了天下道、儒、名、墨诸家学者于一堂(在此期间,没有学派之分,学派之分是汉代的事),各家各派自由发展,不受限制。

因此,荀子能够广泛接触各家之长为己所用。

因此,在关于天人关系方面,荀子一反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思想,公开反对神鬼之说,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观点。

他认为天道恒存,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他不赞成儒家背道而妄行的主观唯心论。

他同时反对“天命论”,认为人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只要遵循天道规律,将人道的“有为”控制在自然的无为基础上,玩去哪能够实现“人定胜天”的愿望。

孟子的“人性善”与荀子的“人心恶”孔子认为“性相近”(《水信无分于东西》),但没有说人性是善还是恶。

孟子认为人性善(《孟子·告子上》),强调人的变化是后天环境所致,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孔教、儒教、礼教,就是邪教

孔教、儒教、礼教,就是邪教

孔教、儒教、礼教,就是邪教孔教、儒教、礼教,就是邪教黎鸣孔教、儒教,实质上是礼教,而贯穿了中国历史的礼教,是完完全全、真真实实、纯纯粹粹的隔离人类文明、拒绝人类文明、阻断人类文明的邪教,非常糟糕的是,这是一个在中国施行了两千多年的造成了巨大历史恶果的邪教,而且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不能够对它的本质有所认识的继续施害的邪教。

构成孔教、儒教、礼教是邪教的最本质的“根”即在于,它是完全、彻底、深刻地否定“人人平等”真理信念的一切追求希望的假学说、伪学说、假宗教、伪宗教。

否定“人人平等”的一切追求希望的宗教,即是完全隔离人类文明的世界上一切邪教共同的本质属性。

因此,凡是否定“人人平等”的宗教,全都必然是邪教,是实质上反人类文明的邪恶的宗教,或打着宗教招牌的教条。

关于孔丘及其儒家的儒学、儒教和礼教的否定“人人平等”观念的事实,我在前面的许多文章之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揭露和论证。

这其实也是孔儒的所谓“学说”和所谓“礼教”的最最致命的地方。

完全可以说,是否遵循“人人平等”的真理,其实就是检验一切人类行为实践、思想学说是否“正义”的第一“试金石”。

凡是反对“人人平等”的行为实践、思想学说,均不可能判定为“正义”,而只能是“非正义”。

纵观全人类的历史,真正建立了人类(精神)文明历史的民族和国家,必定都是预设了“人人平等”信念的民族和国家;相反,凡是没有预设“人人平等”信念的民族和国家,他们的历史都只能是人类的前人类文明史,或人类的非精神文明史。

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在前面的文章之中曾经谈到:在全世界,实际上真正建立了人类(精神)文明历史的地区,只有欧洲地区,或最多再加上曾为惟一神宗教发祥地的部分中东地区。

迄今为止,事实上全世界各地区人类的精神文明,均是从欧洲扩散而来。

顺便言之,人类的祖宗(起源)来自于非洲,人类文明的祖宗(起源)来自于中东(摩西)和欧洲(泰勒斯),更新的问题在于,人类智慧的全息逻辑之祖宗(起源),是来自于中国(伏羲、老子),这是后话。

孔子的儒家思想奴化百姓?大错特错!孔圣人背了后世儒家的锅

孔子的儒家思想奴化百姓?大错特错!孔圣人背了后世儒家的锅

孔子的儒家思想奴化百姓?大错特错!孔圣人背了后世儒家的锅题/关于现代人对孔子的一些误解文/权叶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疑,请将线索发送至后台,我们会严肃处理!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说起春秋时期的孔夫子大家的印象可能是这样的这样的孔夫子对你投来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咱孔夫子可不是手上拿着书卷、嘴里念念有词的老夫子,是周游七国、光靠一张嘴宣扬儒学的说客,是论语中“子曰、子曰....”的好好先生。

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用膝盖想,能带着一帮徒儿周游列国的人,能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私塾先生吗。

据史书记载,孔子身高九尺七寸,能左右开弓。

春秋时期,一尺约23.1cm,这是什么概念?两米的身高,就算放到现代,那也是绝对的威慑力,两米高的壮汉站在你面前给你讲道理,你敢不听?再说,咱孔夫子他还就爱讲道理,正所谓能“哔哔”绝不动手嘛;再说左右开弓,春秋时期弓箭手的选拔本就比一般士兵苛刻,善使弓箭的神箭手便是将军级别的存在。

那左右开弓呢?来看看历史上一些能左右开弓的人物:黄忠、岳飞、李广、董卓(董卓可不是三国演义上描写的胖子,人家年轻的时候可是负责西凉的治安的,西凉游牧民族的弓箭技艺不用我多说了吧,能把这群人管的服服帖帖的能是善茬吗?)等,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武艺高强、屡立战功的英雄,哪一个不曾让边疆敌人闻风丧胆?能左右开弓的人,不是虎将,至少也是个膀大腰圆的壮汉。

这是不是完全颠覆了你的认知?心想这样一个“糙汉子”怎么会创立儒家学说这么一个“酸腐文人”的“圣人之道”呢?那你还真冤枉了儒家学说,我们可得好好唠唠儒学这个经历了无限改造的学说了。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及翻译译文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

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岂不可也?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⑤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译文: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

冀北比天下的马都多,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

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

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

”东都洛阳,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

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温生。

御史大夫乌公凭借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就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

没有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作媒介,又把温生招入幕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教已悖,孔学可传?作者:沈洁来源:《读书》2014年第08期民国二年章太炎在北京主讲国学会,讲堂墙壁上贴一张通告,上书:“余主讲国学会,踵门来学之士亦云不少。

本会本以开通知识,昌大国性为宗,与宗教绝对不能相混。

其已入孔教会而复愿入本会者,须先脱离孔教会,庶免薰莸杂糅之病。

章炳麟白。

”告白,表达了太炎先生的忧愤,当然还有极大的拒斥;而国学、知识、国性,与这些词汇反向关联的,是一个叫作“孔教会”的组织。

康有为、陈焕章等人发起的孔教会与孔教运动是民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孔教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二到一九一九年政乱频仍、价值失序、人心“迷乱”的社会大背景下,有相当复杂的人群涉身其中,所谓“薰莸杂糅”。

这中间,当然有政治的角力、筹谋,比如袁世凯和督军团支持尊孔,即有各自的立意所在。

但孔教运动的核心人物却旨在守卫传统中国的礼教文明。

孔教中人一贯主张,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是由礼教而非政治、更非武力所决定的。

虽然,孔教运动在当日和后世均不曾获得多少好评,但回看这段历史,应注意到,在儒学已随帝制崩塌而凌夷的时日,康有为、陈焕章为什么能够动员那么多不同身份的人参与其中,形成一场颇具声势的社会文化运动?民初滔滔的共和浪潮中,那些对于传统和仪式感的固执面临多少困境?儒学的传统形态如何一步步消退,能转变成新的形式吗?现代中国纷乱的社会文化变迁,儒学的转变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放到更长时段的变迁历史中才能看得清楚。

孔教运动,至少可以追溯到戊戌。

一八九五年“公车上书”、一八九八年“戊戌维新”,在“教存则国存”、“保教则保国”理念的支配下,康有为构建起他的孔教理论体系,并开始积极筹办孔教组织。

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康有为正式向朝廷提出扶持圣教,立道学一科,并令乡落淫祠,悉改孔子庙。

康氏此议,揭开了孔教运动的序幕,以尊崇孔教为宗旨的学会纷纷成立。

一八九五年在上海成立的强学会即明确以“上以广先圣孔子之教,下以成国家有用之才”为宗,浙江瑞安的兴儒会则宣称“以尊孔振儒为名,以保华攘夷为实”。

到戊戌年间,形成了孔教运动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一八九八年康有为在北京创立保国会,以“保全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为宗旨。

六月十九日,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提出由朝廷设立教部、教会,尊孔子为教主,立孔教为国教。

此期成立诸如南学会、关西学会、蜀学会、保国会等均以“保圣教”“发扬圣道”为号召。

戊戌变法失败,孔教运动陷入低潮,但康有为并没有停止努力,而是把主要活动转移到海外。

在康氏及康门弟子的努力下,孔教在海外得到了一定发展。

康有为秉承托古改制的理念,试图将儒学宗教化,以此来重整道德、挽救民族危亡。

这种做法,本身就带有玄想的性质,再加上现实政治改革的失败、甲午以后西学大张的社会氛围,以及康有为诸多异议可怪的言论、张扬的行为方式,使孔教运动无法获得更大程度的认同,甚至广受批评。

如果说,孔教运动与清末的整体趋新格格不入,那么到了民国,共和的淆乱却正好为保守主义的奋兴提供了土壤。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在许多人看来,只不过印证了清末反对革命的人们所预言过的“共和之躐等”。

政局失序,引致思想、学术与社会的全面混乱。

缘此,孔教运动重新提出来,被当作另一层意义上拯救危亡的药石。

康有为《中国以何方救危论》中说:“以今兹之革命,非止革满洲一朝之命也,谓夫教化革命、礼俗革命、纲纪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尽中国五千年之旧教、旧俗、旧学、旧制而尽革之,如风雨迅烈,而室屋尽焚,如海浪大作,而船舰忽沉,故人人彷徨无所依,呼吁无所诉,魂魄迷惘,行走错乱,耳目不知所视听,手足不知所持行,若醉若狂,终之唯有冷死沉溺而已。

若今之中国,其情实已然也。

”重建被革命破坏的秩序成为迫切需要。

这一点,不仅通常意义上的“遗老”群类有所坚持,革命阵营中亦有部分自觉。

黄兴就曾致电袁世凯,谈到“请讲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在吾国万不可因改例而忽视,名言伟论,薄海同钦”。

民初的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成为孔教运动再次兴起的社会、政治机缘。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九日,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规定》,废止跪拜孔子之仪。

九月,废除小学读经科。

“废止读经”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尊孔保教人士称此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巨变”,“殆无不痛恨教育部之为祸首”。

康有为发表《中华救国论》,痛陈废止尊孔读经的危害:“民无所从,教无所依,上无所畏于天神,中无所尊夫教主,下无所敬夫长上,纪纲扫地,礼教土苴。

”一系列的尊孔组织涌现出来:一九一二年六月成立的宗圣会(山西)和孔道会(山东),一九一四年四月二十七日饶智元、恽毓鼎等人在北京发起的孔社,十月三日沈维礼等人在上海成立的环球尊孔总教会,严复、马其昶、夏曾佑、林纾、吴芝英、梁启超等二百余人发起成立的孔教公会,扬州的尊孔社,青岛的尊孔文社,四川的孔教尊经会,上海的孔教会、尊孔会、读经会等等。

连革命元勋徐绍桢,也强烈反对南京临时政府的废经罢孔政策。

他进京见袁世凯时,“首以祀天以孔子配为请”。

一九一三年三月,徐绍桢又在上海发起成立昌明礼教社,且呈文大总统袁世凯,建议改天坛为礼拜堂,“凡值岁首一月第一礼拜,由大总统率同百僚及国民前往举行祭天之礼;其他礼拜日,概听由国民随时瞻拜;至祀天之日,仍配以孔子,以示宗教之指归而定人心之趋向”。

袁世凯政府将此呈与王式通要求恢复郊祀之礼的说帖,一起发交各省都督、民政长、省议会公议呈复。

但国民党人对此举坚决抵制,将祀孔定义为“神道”,与民国约法信教自由之条相违,进而引申为“迷信”,加以反对。

祀天配孔遂未载入政令。

但徐绍桢此举,多少反映出民初对待孔教的一种现状。

革命党人意与旧制度彻底决裂,孔教首要排斥;袁氏、北洋因与旧世界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态度暧昧。

而徐绍桢的行止却又让我们看到,尊孔也不仅仅是暗度陈仓的袁世凯、督军团,以及孤臣孽子的逆时潮而动。

这中间,牵扯着学术、思想、信仰与政治变迁和社会变迁的复杂关系。

思想和信仰属意识形态,并不总是与政治身份一一对应,更不会随同政治制度的变革而立即转型。

在康有为等人的倡导组织下,孔教运动重返历史舞台,并成为一场全国性的社会运动。

这一系列的尊孔组织中,以孔教会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

孔教会成立于一九一二年十月七日,发起人包括陈焕章、沈曾植、麦孟华、梁鼎芬、王人文、朱祖谋、陈三立、姚文栋、张振勋、陈作霖、姚丙然等。

康有为任会长,陈焕章为主任干事。

由陈焕章起草的《孔教会序》阐明了该会的缘由与宗旨:以昌明孔教而“救济社会”,这与晚清年间康有为倡导的尊孔运动并无二致。

只不过,两者发生的社会、政治条件迥然不同。

一则拯救的是帝制,一则维护的是民国。

这是前后相继的孔教运动,极有意思的分野。

民初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可看作对晚清遗产的继承以及继续。

政治、经济如此,社会如此,学术与思想亦是如此。

所谓断裂中的延续,孔教运动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宗旨同一的思想运动如何开始、又如何接续?这是我们需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辛亥以前,儒学虽然在形式上仍为核心价值,但实际上却在甲午以后一再式微,趋新成为共识,甚而有“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时论。

“尊孔”发生在清末整体趋新的时代中,尽管其中包含了康有为等人面对危局的深思与深意,但不能不说,有一种时代错置的不幸。

所以,它的开始和消沉均在意料之内。

辛亥以后,孔教运动重现,热心者多为被时人视为“遗老”的那一群人。

这又是另外一层的时代错置。

处境当然更为艰难,甚至往往被视为“反动”,但也恰恰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对峙中,共和时代的“尊孔”却比帝制时代的“尊孔”更能体现国人对学术与价值的深度思考。

民初尊孔,不单是孔教会中人的热衷。

一般民众中间,这种意识也很常见。

一九一二年九月教育部通电各省,规定十月七日孔子诞辰为圣节,全国各地教育界及工商界,港、澳侨胞,纷纷举行庆祝活动,极为踊跃。

在广州,工商界公议停工休业一天,商场各街多定于圣诞日在街上挂灯彩,各商店多数在店门高竖五色旗和孔子千秋等旗,商团也举行圣诞大纪念。

宁波商学界也于孔子诞日举行庆典,上海南市学商公会则于此日在水神阁事务所开孔学讲演会。

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尊孔在某种程度上确然在民众中构成一种固着的信仰。

一九一四年,有扮演孔子的戏剧,曾遭到严厉取缔,禁止的理由是:“历代祀典,尊崇无异,岂容做剧等场装点……胆敢演唱有关风教戏目,并传唤该园主,严行申斥,永远禁演。

”可见,孔子是圣人,俚闲玩笑和戏台勾栏,都不可亵渎。

四川、广东和山西等地,都因为地方官拆毁圣像,而引发过不同规模的民众抗议。

一九一三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在一场考试中问及崇拜伟人,参加考试的三百余人,填答崇拜孔子者一百五十七人、崇拜孟子者六十一人,合计达到百分之七十三。

这说明,入民国后,“至圣先师”仍有其相当的神圣性和笼罩力。

一九一三年夏,陈焕章赴京,在太仆寺街衍圣公府内设立了孔教会事务所。

孔教会成立之初就获得北京政府的认可,教育部、内务部先后批准立案,并予以嘉奖。

教育部批文中说:“该会阐明孔教,力挽狂澜,以忧时之念,为卫道之谋。

苦心孤诣,殊堪嘉许。

”内务部批文则曰:“该发起人等鉴于世衰道微,虑法律之有穷,礼仪之崩坏,欲树尼山教义以作民族精神。

”各地督军也函电交驰,支持孔教会的请愿,力主定孔教为国教。

北京政府和各地督军的嘉许进一步推动了孔教运动的发展,到一九一四年初,上海、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南昌、西安、贵阳、桂林、成都、武昌、兰州、长沙、齐齐哈尔、香港、澳门、纽约、东京和南洋各地都成立了支会,共达一百三十余处,“一时称盛”。

一九一八年陈焕章成为参议院议员,孔教会的发展由此又获得一个契机。

北京政府给陈焕章筹建的“孔圣堂”专门指拨了地基,在甘石桥大街路东灵境西口,面积有约十四亩。

一九一九年春,孔教会在这里建立事务所,国教维持会、经世报社也一并由衍圣公府迁设于此。

此后数年间,随孔教总会堂、孔教大学的开办,孔教运动的声势进一步壮大,各地的分会、支会更趋活跃。

据张颂之统计,这一时期孔教会支会总数达到近三百个。

这些支会在各地做推广教务的基础工作,广泛开办孔教学校,提倡读经讲经,使孔教会的活动呈现出生气勃勃的样子。

虽然国教议案从未获得成功,但孔教会的这一系列活动及其规模和声势足以说明,在一个所谓“共和深入人心”的年代,孔教仍有不可小觑的召聚力,影响所及,并不仅仅是通常认为的一小部分遗老遗少。

经历了民国初年的短暂兴盛之后,孔教运动很快遭遇“五四”狂飙突进式的反传统浪潮。

新青年眼里,孔教不啻帝制、复辟与军阀的代名词。

在激进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的新文化运动中,孔教运动受到猛烈抨击,是我们早已熟知的历史故实。

但在这个“被反对”的历史常识之外,却还有一些隐伏的、不大被提起的历史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