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2)分析并掌握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其在《再别康桥》中的体现;(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4)认识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3)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时的哀愁;(2)领会诗歌中表现的爱情、美好、自由等主题;(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2)诗歌主题及情感的理解;(3)诗歌创作风格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意境的理解;(2)新月派诗歌特点的把握;(3)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徐志摩及新月派诗歌;(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诗歌朗诵:(1)学生自读;(2)教师示范朗诵;(3)分组朗读;(4)全班齐读。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句含义;(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3)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4)探讨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情感;(2)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3)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诗歌情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再别康桥》;2.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修辞手法,挑选一个进行仿写;3.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情感体验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最新3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
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
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5分钟)涉及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资料2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再别康桥》教案范本
一、教案基本信息《再别康桥》教案范本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象。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体会诗歌中美的追求和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句子和意象的理解。
(2)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的情感主题和美学价值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3)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歌情感体验的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诗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背景。
(2)简介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情感主题。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出观点和见解。
(2)分享成果: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3)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解读。
(2)诗歌创作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徐志摩的生平及其文学作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美景。
(2)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解读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讨论诗歌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深入理解作品。
6. 课后作业(1)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徐志摩诗歌特点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诗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是诗更是画。
读完《再别康桥》后,让人对康桥过目不忘,流连忘返。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的原因是诗人为之倾注了情感,才使得我们有这种感受。
下面我们就来品读本诗,体会这种情感。
二、赏读课文1、康桥的美如诗如画,这是因为诗人用他那独特的审美情趣,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景物。
那么,诗人用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注意那些表现色彩的词语。
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等自然景物。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脱俗的亲昵清新感。
同时,景物的色彩绚丽;河畔的柳是“金色”,波光里的影子是艳的,软泥上的荇是“青”色的,沉淀着的梦是“彩虹”似的,一船的星辉是“斑斓”的。
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的意境,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
2、这些独具匠心的`景物传达出诗人的什么情感?试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你的体会。
明确:(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中,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桥河畔的柳树在夕阳中,像美艳的新娘那么动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情感。
(2)“软泥上的青荇”,“青荇”长在“软泥”上,那么润,那么柔,它随着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永久的恋情。
(3)“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些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诗意,诗人的留恋之情全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4) “向那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此时诗人已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着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寻彩虹般的梦,在水波和星光交相辉映中诗人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了此时,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5)“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与云彩告别,不带走走一片云彩。
这种拟人与夸张的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的情意,诗人把对康桥的深深惜别之情寄托给了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0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5分)(课件介绍)(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有缘人为家人们整编的《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详细教案《再别康桥》教案特级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体会诗人离别时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难点:诗歌的情感把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
2.教学录音,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3.学生作业:提前预习诗歌,了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已学过的徐志摩诗歌《翡冷翠的一夜》,引导学生回顾诗歌风格。
2.简介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播放诗歌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
(三)分析与讨论1.分析诗歌的意象:康桥、金柳、夕阳、软泥、青荇、水草、星辉、兰舟等。
2.讨论诗歌的意境:离别、哀愁、缠绵、依恋等。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二)深入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诗歌的开头、结尾与主题的关系。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轻轻”、“悄悄”、“沉默”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如“金柳”、“夕阳”等。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离别时的情感体验。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的依恋之情?(二)诗歌鉴赏(三)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诗歌,进行朗诵或背诵。
2.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二)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感悟徐志摩诗歌和谐柔美的音韵,感知和揣摩诗歌中极富绘画美的意象。
2.借助象征手法,感受和品味诗人细腻真切的情感美,体会徐志摩感情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理解诗人运用独具特色的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妙处。
3.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只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再别康桥》第二课时教案和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第二课时教案和教学反思《再别康桥》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探索诗歌的内容,深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深刻领会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指点和拨号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再别康桥》第一课时已从意象方面把握诗情,但仍需知人论世,从写作背景方面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诗歌的美。
教学环节: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探索诗歌的内容,深刻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分角色朗读,再读课文,回味情感。
关于学生朗读的评论,评论可以参考: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
你不仅能读懂声音,还能感受,声情并茂,很棒!三、知人论世,通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情感。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曾于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1)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他曾激动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激发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的胚胎……”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了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2)剑桥:诗人追求爱情梦想的地方“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3)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在那里,他遇到了伟大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并与作家狄更斯交上了朋友。
(4)剑桥:诗人对美的梦想不断积累的地方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师的影响。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2课时 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教案汇总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2课时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教案汇总一、教学目标1.理解《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抒发情感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理解“再别”的含义。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感知诗歌内容。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
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把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康桥”的象征意义。
4.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
5.诗歌欣赏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6.课堂小结第二课时:《大堰河,我的保姆》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理解“大堰河”的象征意义。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感知诗歌内容。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
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把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大堰河”的象征意义。
4.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
5.诗歌欣赏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6.创作实践学生尝试以“再别”或“大堰河”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学生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7.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背诵《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再别康桥》创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别康桥》创新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再别康桥》。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欣赏诗歌。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理解离别之意、珍惜眼前之人。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意象和艺术特色。
(2)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如何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欣赏诗歌。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情感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康桥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康桥的美景和氛围。
(2)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欣赏诗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全班交流:邀请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与康桥的离别之情。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体会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和情感价值。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别康桥》完整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再别康桥》。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时的哀愁。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再别康桥》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的了解。
(3)诗歌主题思想、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深入理解。
(2)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提问:《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诗歌。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背诵。
(2)教师点评,总结课堂内容。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首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背诵《再别康桥》,加强诗歌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徐志摩其他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朗读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诗歌素养。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2、教学难点对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感悟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康桥的风景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康桥的美丽风光。
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们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课题《再别康桥》。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求学经历、文学成就等。
讲述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以及他创作《再别康桥》的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提问学生:“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找出“金柳”“青荇”“潭水”“星辉”等意象,并分析它们所蕴含的情感。
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优美的词句,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等,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意境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5、深入探究探讨诗歌的结构美分析诗歌的章节结构,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结构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让学生理解诗歌中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3、指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内涵,体会诗人的人生感悟。
掌握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艺术手法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离别的经历呢?(稍作停顿,观察学生的反应)比如说和好朋友分别,或者离开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地方。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诗歌——《再别康桥》,看看诗人徐志摩是如何表达他的离别之情的。
2、作者及背景介绍徐志摩,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
(笑着说)他曾经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那段时光对他来说非常美好,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再别康桥》就是他在再次告别剑桥时写下的。
当时的徐志摩,心情复杂,既有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又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翻开课本,自己先朗读一遍这首诗歌。
(在教室里巡视,倾听学生的朗读)读完之后,想一想,这首诗歌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4、分析诗歌的意象同学们,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的。
那在这首诗中,诗人都运用了哪些意象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比如说,“金柳”“青荇”“柔波”“水草”等等。
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就拿“金柳”来说吧,诗人把柳树比作“新娘”,这是多么新奇而又美妙的比喻啊!那“新娘”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微笑着看着学生)是美丽、温柔、幸福的。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别康桥》完整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 诗歌的节奏、韵律、结构等形式的鉴赏。
难点:1. 诗歌中深刻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2. 诗歌的审美价值的发掘与欣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简介徐志摩及其作品《再别康桥》。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①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象?②诗人为什么要离别康桥?③诗人对康桥有哪些不舍和留恋?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鉴赏诗歌。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形式、意象、情感等方面的鉴赏方法。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深入学习(1)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情感。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徐志摩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审美等方面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导学案+第二课时教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第二课时教案(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再别康桥》导学案+第二课时教案《再别康桥》导学案+第二课时教案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背景知识介绍:1.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网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2课时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网再别康桥教案设计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提高朗读、默写、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珍惜与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情感;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标注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韵律,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形象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4.课堂讨论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默写诗歌,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1.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诗歌的美感。
2.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轻轻的”、“沉默的”、“彩虹”等,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3.课堂讨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歌给自己带来的启示;4.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诗歌的节奏、音韵、意象等方面的美。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诗歌鉴赏文章。
6.课后拓展鼓励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再别康桥》的内容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感受诗歌的美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品多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比如我希望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不是靠大声说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
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一)朗读指导1、现在大家先听一首歌曲。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2杨丽民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朗诵中再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2.感受康桥的画面美,体会经典意象对于诗人构造出的美丽画面用,了解意象,体会意象,并学会运用意象抒情3.了解新月派以及三美的概念4.理解诗人的感情碰撞和文人的离愁别绪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画面美了解体会意向2.理解诗人感情教学难点运用意向表达自身情感课时:2两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写作任务制作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解决了生词,了解了作者和创作背景我们简单地在康桥边游览了一番,不知这简单的一瞥,同学们是否瞥见康桥的浮光掠影,下面我们跟随老师的朗诵回到康桥,再次感受西天的云彩的清新,河畔金柳的妩媚,想象康河里水草的招摇,榆荫下如虹般的清泉的灵动,体会星辉斑斓里想要放歌后夏虫的静谧。
结合ppt教师配乐朗读一、深入探究:问题一: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总结出了七幅画面是什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回忆一下?学生回忆教师板书作别云彩图夕阳金柳图软泥青荇图榆荫清泉图星辉寻梦图夏虫沉默图作别云彩图问题二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假如你就是诗人徐志摩,请放飞想像的翅膀,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诗段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准备。
学生可能并不会按课文顺序来描绘,当学生选择一幅画面描述把ppt切换到图片让学生感受这幅图片,以便更好描绘。
1、作别云彩图学生描绘:河畔,柳条随着微风肆意飘荡,抬头望去,我走了,没人送别,背上行李正如来时轻轻地走着,走过康河,风景依旧,气氛宁静,回头,你是否能感受到我深深到眷念?我却只能与天空中轻轻飘荡的云彩招手作别,只怕打破了它本来的宁静与沉默。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情感真挚,和对画面的把握。
深入挖掘,那这位同学有没有注意到他挥手这一动作呢,明明没有人他为什么要挥手?明确:他不是在和人告别,是在和这所学校告别,感情很深,所以觉得像告别故友一般。
在那里他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是诗更是画。
读完《再别康桥》后,让人对康桥过目不忘,流连忘返。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的原因是诗人为之倾注了情感,才使得我们有这种感受。
下面我们就来品读本诗,体会这种情感。
二、赏读课文
1、康桥的美如诗如画,这是因为诗人用他那独特的审美情趣,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景物。
那么,诗人用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注意那些表现色彩的词语。
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等自然景物。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脱俗的亲昵清新感。
同时,景物的色彩绚丽;河畔的柳是“金色”,波光里的影子是艳的,软泥上的荇是“青”色的,沉淀着的梦是“彩虹”似的,一船的星辉是“斑斓”的。
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的意境,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
2、这些独具匠心的景物传达出诗人的什么情感?试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你的体会。
明确: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中,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桥河畔的柳树在夕阳中,像美艳的新娘那么动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情感。
(2)“软泥上的青荇”,“青荇”长在“软泥”上,那么润,那么柔,它随着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永久的恋情。
(3)“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些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诗意,诗人的留恋之情全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4) “向那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此时诗人已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着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寻彩虹般的梦,在水波和星光交相辉映中诗人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了此时,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5)“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与云彩告别,不带走
走一片云彩。
这种拟人与夸张的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的情意,诗人把对康桥的深深惜别之情寄托给了西天的云彩。
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
诗人把对康桥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情寄寓于这些独具匠心的景物之上。
这些景物又共同营造一系列色彩鲜明、柔和明丽的意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明确:
(1)“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
“招摇”用拟人手法,表现出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2)“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
“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沉淀”与“抒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
“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4)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悄悄”;“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
“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了诗人不意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对康桥的一往情深。
(5)两个比喻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6)拟人手法:
“夏虫也为我沉默。
”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
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
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
三、齐读全诗
四、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全诗七小节,每一节都是一个画面。
大家说说构成这些画面的要素
有哪些?
绘画美:
1:诗中多选用富有色彩的词语。
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诗人借助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二)诗歌的韵律(音乐美):
1:全诗诗句的韵脚有ai(来,彩)、ang(娘,漾)、ao(摇,草)、iao(箫,桥)等。
每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各诗节用韵错落有致,诵读时,也就自然有一种旋律感。
2:全诗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一种呼应,读起来意韵修长,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诗句排列的特点:建筑美
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同样给人以形式的美感。
五、课堂小结
华丽的语言让人过目难忘,优美的意境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细细地品味,细细地欣赏,让我们记住这优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