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短文两篇
新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和《永久的生命》优秀课件
3、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该年的诺贝尔 文学奖,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 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文学 家 4、起草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 爱因斯坦的禁核声明”,成为保卫世界和 平的坚强战士——国际和平战士
罗 素
我 为 什 么 而 活 着
作者简介(1872---1970):
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现当代思想 文化巨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一生都在热诚地为公众的良知辩护。“对人类苦 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 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 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一生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 一直在努力追求爱。 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 科学、政治、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 的作家”之称。
或不使随便活动,对象常是自己的某种情绪(喜怒哀乐等),
有时是敌人或某种力量;“遏止”着重于“止”,使停止, 不再进行,对象常是来势凶猛而突然的重大事物。 例:(1)成功了,我无法遏制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下! (2)当今各国政府都在遏止通货膨胀,以期渡过金融危机。
初读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 新颖构思
导思1.严文井在表 达自己对生命的认 识时,采用了怎样
特蕾莎修女
活圣人
“一颗纯洁的心灵,会自由地给
予,自由地爱,直至它受到创伤。”
马其顿 遥远的印度——“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
特蕾莎修女的箴言:
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 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你今天所做的善 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你 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不管怎样, 还是要成功;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 管怎样,还是要建设;你坦诚待人却受到了伤害,不 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心胸最博大最宽容的人, 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志存 高远;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 候,他们反而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 他人;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 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 世界。 Love until it hurts(爱,直到伤害自己)。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说课稿1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说课稿一、说教材《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
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细心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结果论述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通过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以此为依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同时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二、说目标本单元的四课书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
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本人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故此,确立本课的三维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开朗、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
②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③积累两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①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②分析两文的论证方法;③对作者的观点进列自我评价。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在进列两篇短文的教学中,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甚解”是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法《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
《不求甚解》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本人的主张。
依据两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
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励其志。
2、讨论探究法。
对于两文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等重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3、比较阅读法。
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论,一是驳论。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
(2)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使用课件展示问题,让学生讨论、质疑
三、语句赏析
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四、拓展迁移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这几个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班门弄书设计】
不求甚解
驳论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教学反思】
教师可改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学生依据文本信息编写“读书名言荟萃”等,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赏析语言,在溢美的氛围中积累语言。积累课外书中的名言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画出写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批注。
组织学生讨论
三、美读探究
用“我发现______写得美,美在______”的格式练习写句子。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读书的
【教学反思】
可以采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渗透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听读感悟
让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文章谈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1)读书的正确目的;(2)读书的方法;(3)读书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
一五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作者的主张,理解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作者的主张,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培根的《谈读书》(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作者的主张,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声音响亮,停顿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2、指定学生轮读,有错即停,老师板书,学生正音,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
可能读错的字:怡情(yí)傅彩(fù)统筹(chóu)狡黠(xiá)诘难(jié)咀嚼(jūjué)睾肾(gāo)吹毛求疵(cī)3、学生齐读生字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显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速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分钟后比谁回答得正确。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交流。
(投影显示要点)答案提示: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怎样才能达到“会意”, “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呢? 重要的 书必须
反复阅读,每读 一次都会觉得开 卷有益。
结 论
多读
勤读
自己的主张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 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好读书,虚心,会意(读活), 反复读重要的书。(多读,勤 读。)
讨论: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 什么关系?
拓展积累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留 下了许多有趣的读书轶 事。你能列举几个吗?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好读书
层进
会意
层进
甚解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 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 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 以“不求甚解”不是马 马虎虎,很不认真。因 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 态度。
举例论证: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 书方法论证“会意”(正面)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 1961年在 《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 “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 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 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 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 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 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 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作者是怎样批驳的?
“不求甚解”出自何处?含义是什
么?这种读书方法是否正确?
本文作者批驳的谬论是什么? (谬论: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是怎样批驳的?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 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 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 的理由。(先直接批驳敌论 点)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5课短文两篇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5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8)
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二、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5《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15 短文两篇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主要著作有《亨利第七王朝史》《新大西岛》《随笔》等。
2.主题解说《谈读书》这篇随笔论述了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读书,指出知识的作用,激励人们孜孜读书,以完善自我。
《不求甚解》通过批评错误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告诉人们,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经常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
3.学法点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典型例题】阅读《不求甚解》,指出第5段运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并简述其作用。
【参考答案】举例论证。
作者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从而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技法点睛】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狡黠.( ) 诘.难( ) 咬文嚼.字( )滞.碍( ) 阐.证( ) 统chóu( )làn( )加吹毛求cī( ) huò( )然贯通2.下面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傅采纶理欣然忘食咬文嚼字B.滞碍怡神狂妄自大因小失大C.死抠澡饰寻章摘句孜孜不倦D.统畴文彩娇揉造作高谈阔论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首先就要选择读好的书。
B.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北大绿卡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
15《短文两篇》《短文两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主要以求职与读书为主题,《谈读书》从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三个角度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不求甚解》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主X。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X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
1. 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并掌握文中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反思自己对读书的认识,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两课时1.课题导人。
①解释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意思。
②一般的人们是怎样理解的?作者又是怎样理解的呢?找出“不求甚解”在文中的含义。
认真读课文。
2.浅析论据。
为了进一步强调“不求甚解”的含义,课文中运用了很多例证、引证。
试找出来,说说这些例证和引证有什么作用。
普列汉诺夫(例证):强调读书要虚心,还要活读书,理解其精神实质。
诸葛亮(例证):说明读书要广泛阅读。
全面了解。
陆象山(引证):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因小失大,不懂的地方暂且放过。
3.学生发问。
①不求甚解是不是就表示读书可以马马虎虎?(2)陆象山说“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如果这样读书,是否会让我们失去一股不怕困难的钻研精神?③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会不会是走马观花式的读书?4.总结思路。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精熟,而亮独 观其大略”。
第31页,共38页。
诸葛亮的读书观:
未晓不妨权放过,
过后须要细思量。
第32页,共38页。
几种读书方法
• 1、品读法。
• 2、摘读法。
• 3、圈点法。
• 4、析读法。
• 5、寻读法。 • 6、助读法。
3.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4.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课本、重要的书
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
第8页,共38页。
阅读第三部分,思考:
读书有什么作用?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如何论证?
第9页,共38页。
观点1 :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先举例论证,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 用归纳论证加以归纳。
观点2 :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观点。
第12页,共38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蝶恋花》 原意:“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瑟的秋景,西 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
这是求学的第一步,是说必须站得高, 看得远,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13页,共38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10页,共38页。
结构图示
A 读书的目的
论
读 B 读书的方法
书
C 读书的作用
目的好处 偏向关系
读书用书
仔细思考
多种读法
几种结合
塑造性格
弥补缺陷
第11页,共38页。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 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学案
15 短文两篇学习重难点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相关链接【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二、学法指导:诵读比较分析小组合作探究三、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2、解释词义: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3、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四、课堂交流、探究展示《谈读书》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短文两篇》松树教学设计 湘教版
《松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按照春、夏、秋、冬顺序,围绕着“一年四季,它都青葱苍翠”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方法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篇、拟、例、蓬、勃、摆、涛、憔、悴、萎、秃、栗、畏”13个生字。
2.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有的树木是四季常青的?2.简介“松树”。
【设计意图】教师简介松树,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它,也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要求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和同桌合作读,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标注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
(二)课件出示生字词。
(三)理解词语战栗: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
(四)自由读课文,思考:全文是以怎样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描写了春天到冬天松树的变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认读障碍,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顺序。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学习第1自然段。
读、思:从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出示:“松树,不是寻常的树木可以比拟的。
一年四季,它都青葱苍翠。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学习第2-5自然段。
松树一年四季它都青葱苍翠,但每一个季节松树都有它不同的特点。
阅读课文,谁能来描述自己脑海里的不同季节的松树?自由读。
师小结春天嫩绿夏天密密麻麻秋天依然如故冬天仍披翠绿【设计意图】引导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感悟,并引导学生概括不同季节的松树,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总结写法。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作者是怎么样把松树写得这样美,写得这样好的呢?五、小结课文:课文是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来写松树,围绕着“一年四季,它都青葱苍翠”的特点,运用了比较、拟人等方法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15 课《短文两篇》教课方案内容预览:《短文两篇》教课方案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理解累积文中出现的精粹的句子,从中反省自己对念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5.以自主研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足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研究精神。
6.认识念书的好处;养成优秀的念书习惯;7.培育学生收集资料、办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教课重点:识记累积字词文常知识。
感知《谈念书》的内容;认识念书的好处;养成优秀的念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一、导入:有人说,此刻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种的图遮天蔽日一般体此刻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以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要素。
所以要回归念书,特别是中学生要多念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何念书,怎样念书,今日我们一同来倾听几百年从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培根( 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 年因行贿为国会弹劾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 年冬因为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漫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创始英国漫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诵课文,体会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四、谈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念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察看苟且偷生知”)论述念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念书有三种不一样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念书的三种倾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念书时不行有意诘难作者 -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论述念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令人理智-结尾)论述念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填补精神上各种缺点。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1)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字词,了解文常知识。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辞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张扬个性。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读书观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不求甚解”的含义解读。
比较阅读。
“驳论”的理解。
教学方法:质疑探究体验,比较阅读。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重点:读《谈读书》。
一、导入: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
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生:我比较喜欢读书。
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很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
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生: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也读过一些书。
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最喜欢读书,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热爱读书的孩子就是优秀的。
知识能改变一切。
生:我读过《西游记》,很有趣。
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高兴。
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么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说。
(板书:谈读书培根)二、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小黑板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学练优】2021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短文两篇》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思路,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方法的运用。(重点)
2.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 惯。(难点)
讲授新 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 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 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 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2.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 惯。(难点)
讲授新 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 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 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卜无忌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 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讲授新 课
理清思路 整体探究
板书设 计
(1)摆出错误的论点,树靶子。
不
(2-4)引出提出正确的观点。
求 甚
(5-6)举例论证自己所提出的观点。
解
(7-8)作对比反复证明所述观点。
(9)总结上文提出重要的须反复阅读。
当堂检 测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 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讲授新 课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一谈你 的看法。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 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板书设 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
15短文两篇(谈读书)
zhì
朗读课文,说说这篇随笔从哪几 个方面谈读书? 一、读书的正确目的。 二、读书的方法。
三、读书的作用。
划分文章的层次,并概括每一层 的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 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 的好处。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 相辅相成。
引证,或外 或中,或今 或古,或反 或正,信手 拈来,自由 骋笔,又恰 到好外。
▲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9)
树靶子(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
射靶子
1、正面阐释陶渊明语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 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 句的“甚解”,要“活”读 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 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 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
邓拓,原名邓子健,笔名马 南邨,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作家。 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 要求,以马南邨为笔名。开设了 《燕山夜话》专栏。 著有《中国救荒史》 《燕山夜 话》等。
用比喻证明观点。
本文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 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 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1)列举丰富翔实的例子,论证 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观点。 (2)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 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1)写出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 作用。 (2)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 易懂。
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 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读书目的 读书方法 读书作用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
(2—4)段:反驳论据,引用陶渊明 的话点出什么是真正的“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 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 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5-8):肯定虚心的“不求 甚解”的读书态度,并运用举例论证 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加以深刻阐述。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 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几种读书方法
1、品读法。 4、析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品
读 法
品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
章的某一点深入下去,这 里的“一点”必须是文章 的神韵所在。如《春》、
《围城》的语言美;《炊烟》 的人 情美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助 读 法
助读法,就是利用书、报光
盘、磁带上的精美的文章来 帮助我们阅读理解作品的一 种方法,如配乐诗,电视散 文等。
《短文两篇》
《 不 求 甚 解 》 《 论 读 书 》
——
——
马 南 邨
培 根
不求甚解(驳论文)
马南邨
驳论文:批驳别人的观点,继 而争锋相对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驳论的论证方式
反驳论点 反驳论据 反驳论证
每 有 会 意 便 欣 然 忘 食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第一段:直接反驳论点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 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 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 的理由。
给下列生字注音:
u) 藻( zǎo)饰 怡( yí )情 统筹(chó 狡黠( xiá ) 诘( jié )难 要诀( jué)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 滞( zhì )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然贯通 咀嚼( jué) 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 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 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 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 西岛》等。
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 o)读书,好(hà o) 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 ——【英】莎士比亚
《短文两篇》之
《 谈 读 书 》
—— 培 根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 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 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射靶子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 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 句的“甚解”,要“活”读 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虚心
读活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 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 阅读,每读一次 都会觉得开卷有 益。
为陈景润日后辉煌成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这说明,敢班门弄斧者绝非平庸之人,在“弄 斧”中他既指正了高手的不足也对自己的新学 之物作了一些肯定与修改。事实证明,一个人 若想要有所提高,也只有到“班门”那儿弄斧, 才能求得“真经”。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无名小辈”在 关公门前使刀弄枪的数不胜数,最后一个乃是 魏将庞德,他在关公风头最盛时请命出征,不 时在关公面前使刀。其刀法令关公击节叫好, 虽然最终关公在“温酒斩华雄”之类的丰功伟 绩后添了一条擒于禁,斩庞德的赫赫武功,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种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叶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 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 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 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 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 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练习二)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不少伟人是“班门弄 斧”而取得成功的。所以,我们要提倡“班门弄 斧”,正是指要善于学习前人理论,而在此基础 上,又敢于破除权威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样一种对待权威的态度是科学的、全面的。俗 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权威不等于科学, 权威的理论更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就说木匠的 祖师鲁班,他的手艺再高明,也不能和现代的科 学工艺相比。我们又怎能总抱着“祖师”的牌子 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不敢“班门弄斧”,正是由于受权威的左右, 失去了自我。不敢“班门弄斧”,就不能推陈出 新,历史怎能向前发展,科学怎能更快的进步? 而“班门弄斧”,是不盲从、有主见的表现,是 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的表现。这样的精神,正是 我们社会所缺少的。
但世人从未耻笑庞德“不自量力”。可见,到 班门去弄斧之人,是要有非凡的勇气的。自满 者,不会去请教,因为他觉得没人可以去自己 相比。自暴自弃者,亦不会去,因为他缺乏信 心,太看轻自己,唯有自信且谦虚之人,才会 去班门“献”艺。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颂扬吗?
“弄斧”之人为求得真才实学敢于在 班门面前“献”艺,这说明他们身上有一 种不断探索开拓的精神。人类在发展中不 断会发现新的奥秘,如果墨守成规,没有 一种挑战精神,我们这个世界就不会进步。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通畅。 滞碍: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重要的诀窍。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 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 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 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 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 样论证方式?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 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 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 出味道。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谈 读书的目的 读 读书的方法 书 读书的作用
立论
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 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 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 矣”。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 格”。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 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作用:使人信服。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 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 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 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 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 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 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 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 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 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 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 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 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 又大而无当。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 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 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②“班门弄斧”辩
小议“班门弄斧”
从古至今,无论在字典里还是在人们口中, 总认为“班门弄斧”就是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 自己的才能,因而容易受到众人的鄙薄和否定。 显然,社会上对班门弄斧的人总是排斥的,但 是为什么非要把弄斧者往坏处想呢?我认为, 敢在鲁班面前弄斧的人,一定是个敢于向权威 挑战的人,其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陈景润曾偶然发现华罗庚数学著作里的错 误,写信给华教授,华教授真诚地接受了批评 并及时作了改并且因此发现了这颗数学新星,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 心诘难作者---)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④读书能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 ——皆有特药可医)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 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 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 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 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想
学习这一课的主要宗旨就是具有实用性, 在于培养我们的读书能力。北师大肖川教授 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 不如授之以渔场。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则 尤其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学了这篇课文,对 于我们今天如何读书,怎样读书,应该是有 一定的收获的。
不求甚解
马南邨(cūn)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 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 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 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 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 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 注意。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 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hán 、 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 《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 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 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 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驳论的论证方式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 “风”以新的含义,根据实际情况的 变化,或者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方 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我们的事 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 文章可做吗 ?
人们常认为,见风使舵就是指随机应变,其 实并不全对。“见风使舵”一词出自宋代释普 济的《五灯会元》:“江湖行船,不能看风使 舵,不肯随波逐流,舟必将会倾覆。” 原意是指看风向转动舵柄,现比喻做事无 定见,随机应变,或比喻看他人眼色、看形势 办事。人们往往只看到“看风使舵”或只看到 “随波逐流”,却很少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充分体现 了世界上有很多困难,所以首句“江湖行船” 是指在遇到巨大困难之际,因此末句“舟必将 会倾覆”便指的是失败。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 两句“不能看风使舵,不肯随波逐流”。
当一个人遭遇极大的危难之时,如果 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度过难关,那不妨暂 时屈服于困难之下,等到有一天,自己有 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困难,再逆流而上。 但这并不代表做事无定见或看形势办 事。首先,他有明确的目标和长久的打算。 其次,并不是一味的等待困难变小,再去 克服,而是从自身出发,让自己变得足够 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