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例5、例6《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例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例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小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根据问题特征选择合适的算法
•能够通过手算和计算器等工具验证结果
学习内容
问题背景
小明有10个球,小红有8个球,两人合并后球的总数是多少?
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步:明确问题,找出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根据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小明有10个球
•小红有8个球
•两人合并后球的总数是多少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数学模型:
10+8=x
其中,x为小明和小红合并后的球的总数。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算法。
根据数学模型,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加法算法进行计算。
第三步:进行计算。
将10和8相加,得到的结果即为小明和小红合并后的球的总数:
10+8=18
所以,小明和小红合并后的球的总数是18。
第四步:验证结果。
我们可以通过手算和计算器等工具验证结果,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小结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了解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特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进行计算和验证。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 解决问题教案与反思
4 解决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1课时解决问题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导航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材第20~21页例5、例6)二、教学目标1.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初步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3.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重点:1.能从已知条件中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用条件。
2.理解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思考方法。
难点:能够独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棒。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4-5=10+10=13-4=15-7-7=12-8=11-6=13-13=16+4-9=13+6=15-7=17-9=4+13-8=13-6=5+7=16+3=-5+5=(2)在里填上“>”“<”或“=”。
1613 2019717 1619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踢球吗?(喜欢)师:好!下面是小小和他的朋友们进行踢球比赛的情况,现在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能够帮他们解决吗?是怎样解决的呢?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20页例5。
(课件出示第20页例5情境图)(1)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很多小朋友在踢球)师: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同桌相互交流,点名学生汇报)学生汇报:①有16人来踢球。
②现在来了9人。
③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根据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汇报: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师: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的?①用学具探究。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例6)》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解决问题(例5)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7页情境图及第99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3、5、6题。
《解决问题》是“数的运算”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四课时,是在学习了关于前面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来学习20以内的解决问题。
从情境图中了解到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来提供较多的信息,并且在同一情境图中呈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二)核心能力“解决问题”这节课,通过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学习目标1.借助情境图,学生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
(四)学习重点会看图找到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五)教学难点根据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信息并列式计算。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1)预习课本第97页,说一说图中有什么信息,哪些信息是有关的?(2)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用()法计算。
练习:(1)左边盘子里有5个苹果,右边盘子里有8个,一共有()个苹果。
(2)小明折了6颗星星,小丽折了7颗,一共折了()颗星星。
(二)课堂设计1.复习导入师: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解答。
2.问题探究师:马上要到元旦了,小朋友们要开联欢会了,一一班的小朋友在排练节目呢,你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表演的同学一会儿按前后分两排分开,一会儿按男生、女生分开)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同桌相互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课件小朋友们联欢会的景象,学生兴趣大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发现问题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有哪些信息跟这个问题有关系连起来说一说。
《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例6
用比例解这类问题的过程可以归 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设要求的问题为x; (2)用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 义判断题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 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3)列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作答。
智慧城堡
加油啊!
1、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2、圆的周长公式中当C一定时,π与d成反比例.(×) 3、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 4、y︰8=x(x不是0),y和x成正比例。(√)
有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高的比是3:5。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48立 方厘米,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比第一个多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1.8米。用这堆沙在10米宽 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在比例尺是1∶75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2厘米, 一列火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从南京去北京要多少小时?
5、有一块长方形地,画在图上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实 际长是400米,这块长方形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公顷?如果 每公顷收小麦6吨,这块地可以收小麦多少吨?(6分)
. 在颂经典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前5周共读书380册,照这 样计算,一学期(按20周计算)一共要读多少本书?(用比 例解)
校园里有一棵参天大树,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知道它有多高, 聪明的小红上学的时候悄悄地拿着卷尺站到了树旁,测出了 自己的影长是3.2米,树的影长50米,而小红的身高是1.6米 ,这下你一定知道树有多高了吧?
用比例解?校园里有一棵参天大树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知道它有多高聪明的小红上学的时候悄悄地拿着卷尺站到了树旁测出了自己的影长是32米树的影长50米而小红的身高是16米这下你一定知道树有多高了吧
1.(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①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②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一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又被称为有限增量定理,是微积分中的一个基本定理。
拉格朗日中值公式的形式其实就是泰勒公式的一阶展开式的形式。
在现实应用当中,拉格朗日中值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是所有的微分中值定理当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定理。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显示出了数学当中的一个定理的发展是一个推翻陈旧,出现创新的一个进程。
发现一些新的简单的定理去替代旧的复杂的定理,就是由初级走向高级。
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在一个自变量x从x变为x+1的过程中,如果函数f(x)本身就是一个极限值,那么函数f(x+1)的值也应该是一个极限值,其值就应该和f(x)的值近似相等,即这就是非常著名的费马定律,当一个函数在x=a处可以取得极值,并且函数是可导函数,则′。
著名学者费马再给出上述定理时,此时的微积分研究理论正处于初始阶段,并没有很成熟的概念,没有对函数是否连续或者可导作出限制,因此在现代微积分理论成熟阶段这种说法就显得有些漏洞。
在所有的微分中值定理中,最重要的定理就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最初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现在成熟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是不一样的,最初的定理是函数f(x)在闭区间[a,b]内任取两点和,并且函数在此闭区间内是连续的,′的最大值为A,′最小值为B,则的值必须是A和B之间的一个值。
这是拉格朗日定理最初的证明。
下述就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所要求满足的条件。
如果存在一个函数满足下面两个条件,(1)函数f 在闭区间[a,b]上连续;(2)函数f 在开区间(a,b)内可导;那么这个函数在此开区间内至少存在着一点,使得′ξ.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是导数的一个延伸概念,在导数运算中是的很基本概念。
例1:函数,即′。
当在开区间∞时,有′,在开区间∞单调递增;当在开区间∞时,有′,f(x)在开区间∞单调递减。
在,有′,。
由上述例子说明,想要确定一个函数的单调性可以通过求得这个函数的一阶导数来求得判断单调区间。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的例5、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纯熟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比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判断以下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系?〔1〕购置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
〔3〕总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
〔4〕零件总数一定,消费的天数与每天消费的.件数。
2、假如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定量,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正比例: =k〔一定〕反比例:xy=k〔一定〕〕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活动一】正比例的应用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学习任务1、出例如5主题图,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
〔2〕理解题意:条件是什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2、分析^p 与解答。
〔1〕提问:观察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大家认为这道题我们可以怎么进展考虑呢?〔2〕小组交流①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价和用水量。
②水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③可以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也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决。
〔3〕用算术方法解答:28÷8×10〔4〕交流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什么?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5〕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8x=28×108x=280x=280÷8x=353、回忆与反思。
〔1〕28:8和x:10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2〕假如列出的比例是8:28和10:x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28和10:x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1教学目的初步培育门生在具体的生存情境中采集信息,提出题目并解决问题的本领。
教学准备老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进程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同学们,咱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出示课件:想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老师:我们应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同学们真棒,猜得特别精确,实际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2、尝试题目,自主学习。
(一)表现例四的主题图,让学生察看。
老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之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发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甚么?你能依据图中的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生一:有32个同学生二:教师要求每六人一组生三: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课件同步涌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师:你能帮教师解决这个数学题目吗?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法子算一算,入手吧。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老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人人说说自己的算法?老师依据学生的口述板书,要是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候发问:师:这里的商五示意甚么意思呢?余数二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依据商和余数的单位发问:老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五示意甚么意思吗?余数二呢?生:商示意可以分五组,余数示意还多二人。
)(三)出示实习十三的第二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题目怎样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19-八=十一(米)十一÷二=五(根)……一(米)答:可以做五根短跳绳,还剩一米。
3、小结。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用除法解决问题》教案2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5页例4及55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公式》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公式》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概括过程,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材一共安排了六道例题,前三道例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后三道例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则相对复杂一些。
例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的直观操作,先让学生用乘法算式分别表示摆2个、3个、4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再通过对题中数量关系以及所列乘法算式共同特点的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并要求他们尝试用乘法算式表示摆a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从而体会到a×3既表示摆a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又表示所用小棒的根数与摆出的三角形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后进一步追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使学生根据题意体会到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自然数,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特点。
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字母、由具体的乘法算式到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抽象概括过程。
例2的编排方式与例l相近,先让学生根据题中的具体数值列出减法算式表示行驶一段路程后剩下的千米数,再用字母b表示已经行驶的千米数,让他们列出表示剩下千米数的式子。
所列的含有字母的式子事实上不仅表示所剩的千米数,也体现了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与例1不同的是,例2在继续追问“这里的b可以表示哪些数”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尝试口答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从而使他们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
例3重点教学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介绍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随后的“练一练”第1题练习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第2题通过填表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
第3题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
最后安排的“你知道吗”,介绍法国数学家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的伟大成就,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拓展视野,感受数学创造的无穷力量。
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5例6》集体备课 教案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些什么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学生1]我发现了有16人来踢球,来了9人。
[学生2]我发现了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
[学生3]我发现了要求“还有几人没来”。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不少跟数学有关的信息。你们能大声的告诉老师,这些信息里,有一个什么问题呢?
汇报:
[学生]没来的7人加上已经来的9人等于1人,此答案正确。
[师]说的非常的好,我们可以用加法来检验减法计算的正确性,希望同学们养成检查的好习惯,根据刚才的信息我们解决了书中数学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踢进了4个”这个信息没用上呀?
[师]怎么回事呢?(学生自由说一说,并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小结:因为我们要求的是“还有几人没来”,与人有关,和题目里的已知条件“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这个条件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就不需要它。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找到“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找到要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把不需要的条件给剔除掉,最后列式解答。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时间
3月7日
地点
主备人
参加
人员
备课主题
解决问题例5例6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分清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已知条件是多余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
突破及
措施
(主备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春天的图片)
[师]春天来了,小数长出了新叶,花儿也开了,大自然里美极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公园里高兴地玩耍。瞧,他们玩得可开心了!(出示情境图)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例6)》导学案
第4单元 比 例第12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例6)【学习目标】1.能正确判断实际问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感受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书的总页数一定,书的本数和每本页数。
( )(3)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水费和用水的吨数。
( )二、自主探究1.看课本例5完成。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请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表示)。
从上表可以知道(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
(2)用比例解答。
请你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2.学生自学例6。
我的发现:问:(1)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答:(2)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答:(3)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答: 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堂达标1. 数学诊所。
(1)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2)圆的周长公式中当C一定时,π与D成反比例。
()(3)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
()(4)Y︰8=X(X不是0),Y和X成正比例。
()2. 工程队要修一段长4800米的公路,前4天共修96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需要多少天?3. 6.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2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致读者】亲爱的朋友:你好!很高兴你能阅读到此文章,希望此能对您有所帮助。
为了给广大读者提供最优质的资料,同时促进你我共同成长,希望你在阅读此文章后,如果觉得好,请您点赞;如果文档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告诉我,我将改进不足之处,对文档进行不断完善。
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你的需要,是我最大的愿望。
谢谢!祝你工作顺利,生活安康!心想事成,步步高升!。
二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二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0篇)二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1“角的初步认识”单元的解决问题是“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理、有序的思考,找到较多的、保证正确的答案,从而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首先我出示一副三角尺,让学生观察,三角尺上都有哪些角?学生容易发现: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且一副三角尺有三种不同的锐角。
再引导学生,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一下子就拼出一个钝角呢?就有学生想到:钝角是比直角大的角。
那我们可以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出一个钝角。
让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能拼出几个钝角。
一副三角尺,有3种锐角,学生小组合作拼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再让学生思考,除了用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能拼出一个钝角,还能有其他的拼法吗?有学生想到是用两个锐角拼。
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
在反馈时,学生指出两个锐角拼在一起不一定是钝角,但他们找到了一种能拼出钝角的方法。
并能用另外的三角尺的直角验证这是钝角。
其他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拼一拼这种方法,并验证一下。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他们的所有拼法。
几点想法:1、学生没有用两个角去拼角。
教师在学生拼角前说明方法:选择一个三角尺的一个角,再选择另一个三角尺的一个角,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
演示,并预防错误拼法。
2、用两个锐角拼出一个钝角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给学生充分“动手”的时间,充分交流的时间和充分验证的时间。
3、在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一定能拼出钝角。
两个锐角不一定能拼出钝角。
用一副三角尺拼角:两个锐角可能拼出一个锐角,可能拼出一个钝角;用两副三角尺的话,两个锐角还可能拼出一个直角。
二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2这节课讲了一遍,又讲一遍,遗憾挺多,算理说的不到位,着急,无论是动手操作,还是画图,训练不够。
教具准备不充分。
本节课主要是完成一个“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手段就是画图,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题意,不仅对关键词进行了解,还采用动手操作的手段,重点突出用画图的方法把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亲手画图,亲身体验的直观效果,从而让学生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基础。
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16篇)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单价”的意义。
2、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并能根据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运用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篮球、彩笔、书包、衣服、钢笔。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旧知复习商店每支钢笔5元,小明买3支,一共要付多少钱?1、先画出已知数量和问题。
2、解决计算。
3、自学课本52页,小组讨论研究例题中所给的量各叫什么?二、新授课教学1、小组展示交流每支钢笔的价钱叫做(单价),几支叫做(数量),一共付的钱叫做(总价)2、让学生把刚才的算式换成文字,从而得出单价×数量=总价3、强调,单价就是一个的数量4、学生熟记数量关系式。
三、购物游戏,巩固新知。
1、每4个人为一组,2人卖东西,2人出去买东西,买好东西,要根据数量关系算出价钱,付给对方钱。
2、请部分学生介绍所买物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3、老师买135个篮球,却不知应付多少钱?麻烦同学们帮我算算。
四、拓展练习,巩固运用。
1、商店每个足球58元,王老师买4个,200元钱够吗?2、李奶奶家卖一个馒头5角钱,小华买15个,一共要付多少元?五、能力提升,课外延伸。
3、学校添置40套课桌椅,桌子每张125元,椅子每把40元,学校买这些课桌椅共需要多少钱?4、旺旺水果店3千克橘子的售价是15元,3千克苹果的售价是24元,赵老师要买8千克橘子和6千克苹果,一共需要多少钱?六、课堂小结。
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合理的运用钱,更应该学会运用数量关系算出所买物品的价格。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例5、例6》课件
学以致用
亮亮有20元钱,玲玲有28元钱, 玲玲给亮亮几元钱,两人钱数相等?
(28-20)÷2=4(元) 答:玲玲给亮亮4元钱,两 人钱数相等。
学以致用
朵朵和格格一共200元,如果朵朵 给格格15元,两人钱数相等。朵朵原 来有多少钱?
200÷2+15= 115(元)
答:朵朵原来有115元。
学以致用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54元比27元多出 的正好是3双袜子。
54-27=27(元) 27÷3=9(元) 27-9=18(元)
典题精讲
红红做了14朵花,乐乐做了8 朵花,要使两人的花同样多,红 红给乐乐几朵花?
典题精讲
解题思路:
根据题意先求出红红比乐乐多出 的数量,再将多出的平均分就是红 红给乐乐的数量。
错误解答错在只考虑了两数的差,没 考虑到明明少一块,丽丽就多一块。解答 时,先算出两人糖数的差,然后把差平均 分就得到了所求。
易错提醒
明明有10块糖,丽丽有6块糖, 明明给丽丽几块糖,两人的糖就 同样多了? 10-6=4(块) 答:明明给丽丽4块糖,两 人的糖就同样多。 (10-6)÷2=2(块) 答:明明给丽丽2块糖,两 人的糖就同样多。
圆珠笔:14-12=2(元) 日记本:14-2×4=6(元) 6÷2=3(元)
答:1个日记本3元,一个圆 珠笔2元。
学以致用
在2个同样大小的大盒和5个同样大 小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已知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你知道每个大 盒和小盒各装几个球吗?
100-8×2=84(个) 小盒:84÷(2+5)=12(个) 大盒:12+8=20(个)
答:每个大盒装20个,
小盒装12个。
课堂小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例5《解决问题》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例5《解决问题》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教学的是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教材是结合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初步认识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两问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几道题,看看大家之前学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请看大屏幕。
1、口算: 先读题,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3+7+6= 63-20-3= 89-9+10= 40-(15+20)= 2、解决问题:小兔采了12个蘑菇,兔妈妈比小兔少采了3个蘑菇。
兔妈妈采了多少个蘑菇?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请学生说)那么该怎样列式?你会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吧!教师巡视,后请生汇报:师:你是怎样列式的?(生: 12-3=9个)师:为什么这样列算式,你是怎样想的?生:我是这样想的,要求兔妈妈采了多少个蘑菇,就是求比12少3的数是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这道题其实是我们之前学的“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算完之后别忘了检验,然后口答。
(生齐口答)二、新授:1、下面请同学们看这幅图,你知道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吗?(生看图,并说图意)师:这些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郊外写生。
(出示问题)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师:老师把这道题已经展示在黑板上了。
(师再读题)2、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请2位学生说说)师提醒:我们要解决几个问题?(生:2个)见课件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男生有多少人?那么怎样解答呢?师:要求男生有多少人,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生:女生有14人,男生比女生少5人。
2022改版后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例4例5例6》
要游多少个来回?
往返一次就
1千米=1000米
是一个来回。
游一个来回是( 100 )米
( 10 )个100米是1000米
答:要游10个来回。
28页3
跑一圈400米,小明跑了5圈,他一共跑 了几千米?
5个400米是( 2000 )米 2000米=2千米
答:他一共跑了2千米。
从小军家到少年宫怎么走最近?要走多少米? 把最近的路线描出来。
从小军家到少年宫怎么走最近?要走多少米? 把最近的路线描出来。
300+470+150= 920(米)
29页9
妈妈带小亮和妹妹坐长途汽车去望看爷爷奶 奶,途中汽车要走308千米。他们上午8时出发, 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308 千米
长途汽车站
奶奶家
12-8=4(小时)
4个80千米是( 320 )千米
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我国时速600千米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测量
千米的认识
说一说测量下列物体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旗杆的高度 ( 米 ) 硬币的厚度 ( 毫米)
课桌的高度 ( 分米 ) 铅笔的长度 ( 厘米 )
填什么单位合适呢?
例4 北京到塘沽的距离约是170(
)。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 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一个游泳池长50米,如果游1千米,
要游多少个来回?
往返一次就
1千米=1000米
是一个来回。Hale Waihona Puke 游一个来回是( 100 )米
( 10 )个100米是1000米
答:要游10个来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1、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想想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尝试理解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三、合作释疑,互助研讨
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他们
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
(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 (2)
(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
租“5+1=6(条)”船。
三、合作释疑,互助研讨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
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
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
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节,让学生
在不同语境
中理解“最
多”“至少”
的含义,为
新课埋下伏
笔。
同时,
有余数的除
法计算是本
课解决问题
的基础,因
而复习必不
可少,不仅
巩固有余数
除法的计
算,又为新
课铺垫,一
石二鸟。
】
四、精心点拨,启发引导
五、巩固训练,整理提高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四、精心点拨,启发引导
五、巩固训练,整理提高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
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教材第67页“做一
做”的第2题)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
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
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
由。
3.(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
的第8题)
【设计意
图:通过层
层递进的练
习,让学生
在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
中,加深巩
固理解有余
数除法的意
义。
在理解
“进一法”
的基础上,
能针对不同
问题情境采
用不同的方
法确定答
案,提高学
生的审题能
力和辩证思
考问题的能
力,培养思
维的灵活
性。
】
【设计意
图:通过归
纳总结、谈
收获让学生
重温本课内
容的同时,
也让学生享
受到学习成
功的快乐,
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
联系,体会
数学美。
】
课堂达标测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