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同步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1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 日夜不停。”
段解:学习态度。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名〉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左
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 流形。本义:河流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 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一、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3、人不知而不愠。(“知”后面省略代词“之”)
二、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省吾身 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逝者如斯 温故知新 匹夫不可夺其志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段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 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 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 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 味,”即为明证。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 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段解: 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 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 dān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38页)语文七年级上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迷惑、疑惑
上天的旨意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随心所欲
越过 法度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 能不迷惑,五十岁顺应上天的旨意,六十岁能够听得进不 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不会越过法度。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几个 一定 在其中 选择 好的方面,优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跟从、学习
顺承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我的老师的 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 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 似的毛病。
当、做 替
人不知而不愠 知
温故而知新
了解 获得
人不知而不愠 而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转折 顺承 并列
仁在其中矣 其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2、“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五)小试身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 lún)语 陬邑( zōu)
不愠( yùn )
)乎三yu省è (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9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 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 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子日:“刚、毅、木、讷,近仁。 •刚:刚强。毅:果敢。木:质朴。讷:钝于言。
课文释义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 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堆积。
•子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硁(kēng)硁然:浅薄固执的样子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中国儒生过于懒散,喜欢怀疑;而日本人教育出的学生则过于 勇武,恪守教条,无论是喜欢怀疑还是恪守教条,都不是教育应当造 就的品质。教育应当造就的是一种信念,他确信从一定意义上说来, 知识是可以获得的——尽管获取知识需要克服困难。
•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
铎”。更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等。后来《乐》
亡佚了,便成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53张)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知识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感,到迷茫而无
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却,表示转折 就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四、背诵全文
有 ——又
六、学以致用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温故而知新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有:同“又”。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的。 惑:迷惑,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 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被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 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 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转折 顺承 并列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 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 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 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 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 学了。”
野:粗野、鄙俗。
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
史:虚饰、浮夸。
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研 读 文 本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 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 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 “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 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
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 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 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 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 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 学了。”
野:粗野、鄙俗。
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
史:虚饰、浮夸。
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研 读 文 本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 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 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 “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 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
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论语》十二章 (共57张PPT)
《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 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 够产生哪些影响?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
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 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 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穷困
而改变。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注释: ③愠(yùn):生气,发怒。 ④君子:这里有才德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时去 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 ,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注释: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
主宰。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 jǔ):法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翻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
问题探究
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注释: 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
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 悦” ,愉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 (《学而》)
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3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 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 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①知:懂得,了解 • ②好:喜欢,爱好。 • ③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
和事业。一 说, 指仁德。
• ④乐: .....为快乐。
24
1.孔子认为学习的三重境界分别是什么?这三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2.“不舍昼夜”让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珍惜年华,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31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①三军:军队的统称。 • ②夺:改变。 • ③匹夫:平民百姓。
32
1.孔子通过“三军”和“匹夫”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很多人一起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擅长的都不一样,在别人 擅长的方面就可以做我的老师,
2.以人为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则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善处,我们要则善而从,学习他的优 点;见人之不善处,我们要反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当“义”与“富贵”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抉择?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yuè
通假:通用、借代。即用读音或 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 字。读的时候读“本字”的音。
yòu
如: “说”同“悦” “有”同“又”
7
正音
3.选一选,标红字正确的读音是哪一个?
吾日三省吾身
√ ①shěng ②xǐng
传不习乎
√①chuán ②zhuàn
25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 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 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①知:懂得,了解 • ②好:喜欢,爱好。 • ③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
和事业。一 说, 指仁德。
• ④乐: .....为快乐。
24
1.孔子认为学习的三重境界分别是什么?这三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2.“不舍昼夜”让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珍惜年华,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31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①三军:军队的统称。 • ②夺:改变。 • ③匹夫:平民百姓。
32
1.孔子通过“三军”和“匹夫”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很多人一起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擅长的都不一样,在别人 擅长的方面就可以做我的老师,
2.以人为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则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善处,我们要则善而从,学习他的优 点;见人之不善处,我们要反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当“义”与“富贵”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抉择?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yuè
通假:通用、借代。即用读音或 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 字。读的时候读“本字”的音。
yòu
如: “说”同“悦” “有”同“又”
7
正音
3.选一选,标红字正确的读音是哪一个?
吾日三省吾身
√ ①shěng ②xǐng
传不习乎
√①chuán ②zhuàn
25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朗读课文
➢ 自由朗读全文:
1.结合注释、字典,读准 字音。
2.根据理解,揣摩并划分 朗读节奏。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结合6、8章,谈谈颜回与孔子在志趣和心境上有什么共同点?
• 都志趣高洁:颜回贫困却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也安贫乐道。 • 都心境豁达:颜回贫困却内心恬淡、追求简单,孔子清贫却也坚守道义,
富贵不能淫,不屑取得不义之财。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 时,朱熹把它与《孟子》《大学》 《中庸》称为“四书” 。
作品简介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5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壹
朗读
读准字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 亦君子乎?”(《学而》)
曾(zēng)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 (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chuán)不习乎?”(《学而》)
读准字音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为政》)
【句子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 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指导天命是什 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越 过法度。”
译读课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实词解释】 温:温习。 故: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句子翻译】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 做老师了。
【实词解释】
时:按时。 愠:生气,恼怒。
说:同“悦”,愉快。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句子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 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译读课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6.孔子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7.孔子强调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的
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感谢聆听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译读课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同步课件)
不亦说乎 ( yu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yòu)
因为这两字为通假字。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通用、 借代。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读的时候读 “本字”的音。
(3)选一选,标红字正确的读音是哪个?为什么?
√ 吾日三省吾身:①shěng②xǐng √ 传不习乎:①chuán②zhuàn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①hǎo②hào √ 逝者如斯夫:①fū②f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首创者,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 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 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是记录孔子和他的 弟子言行的一部儒 家经典著作。
课文 评讲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字词解释: (1)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常加“有”字。 (2)惑:迷惑,疑惑。(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安排的事情。 (4)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 (5)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6)逾矩:逾,超过;矩,规矩。
《论语》十二章
清康熙帝到山东曲阜孔庙时,御赐了一块匾额——“万世师 表”,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后来全国各地的孔庙 都悬挂了这块牌匾。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那么,《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呢?书中又记录了孔子怎样的言行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 >十二章》,来掀开这部古代典籍神秘的一角。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65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 向,恳切的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总结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乐趣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对于
我如浮云。”
分析文义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 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 浮云一样。”
……的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 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 (研究)它为快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 安于贫困、淡泊名利
第九章
分析文义
几个
在其中 他们的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顺承 跟从、学习
好的方面,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优”点
代词,代善者 缺点,短处
分析文义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11课《_论语_十二章》课件 (共29张PPT)
饭疏食饮水…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叁
归纳总结
古文中重点词语、句式的用法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wèi)
为
可以为师矣。
为:做。(wéi)
人不知而不愠。
知
温故而知新。
知:了解。 知:领悟,知道。
不亦说乎
通假字:
通“悦”,高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又”,整数和零数之间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 部《论语》治天下”。
贰
文本细读
字词理解 句子翻译 为学之道
说 三省 殆 肱
yuè xǐng dài gōng
为人谋而不忠乎
逝者如斯夫
字词辨音
论语
lún
愠
yùn
逾矩
yújǔ
箪
dān
陬邑 zōuyì 笃
dǔ
罔
wǎng
吾
wú
wèi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yòu
f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用 课
• (3)文中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__知_之__者__不_如__好__之_者__,__好_之__者__不_如__乐__之_者__。
文 • (4)人们常引用《〈论语〉十二则》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一
原 句表示应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句 填 空
•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会得到新的 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
故:学习过的 以:凭借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叁
归纳总结
古文中重点词语、句式的用法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wèi)
为
可以为师矣。
为:做。(wéi)
人不知而不愠。
知
温故而知新。
知:了解。 知:领悟,知道。
不亦说乎
通假字:
通“悦”,高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又”,整数和零数之间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 部《论语》治天下”。
贰
文本细读
字词理解 句子翻译 为学之道
说 三省 殆 肱
yuè xǐng dài gōng
为人谋而不忠乎
逝者如斯夫
字词辨音
论语
lún
愠
yùn
逾矩
yújǔ
箪
dān
陬邑 zōuyì 笃
dǔ
罔
wǎng
吾
wú
wèi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yòu
f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用 课
• (3)文中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__知_之__者__不_如__好__之_者__,__好_之__者__不_如__乐__之_者__。
文 • (4)人们常引用《〈论语〉十二则》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一
原 句表示应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句 填 空
•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会得到新的 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
故:学习过的 以:凭借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1 《论语》十二章——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精读细研
11 《论语》十二章/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 问句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 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 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 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 身”总述本章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 诚实、诚信、学习。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预习检查
11 《论语》十二章/
读一读
lún
论语
yùn
xǐng wǎng dài
愠 三省 罔 殆
dān
dǔ
kān
huò
一 箪食 笃 不 堪 不惑
xiàng
陋巷
yú
逾矩
预习检查
11 《论语》十二章/ 词语解释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 体会。温,温习。故,旧的知识。
精读细研
11 《论语》十二章/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
人的短处。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代词,这,指河水。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河边。川, 河流。
11.《论语》十二章(课件)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 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听取意见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内容解读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 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 示?
<可理解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矩。” 规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 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 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 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 又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志向却不可改变。”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 矢志不渝。
广泛
坚定
子夏曰:“博 学 而 笃 志,切 问 而 近
仁德
恳切地
思,仁 在 其 中 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 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这里 面了。”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讲求仁的途径。
内容解读
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 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 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更为有 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品质高尚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第七章:
知
子曰:“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代词 代词,……的人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好
喜爱,爱好
以……为快乐
乐
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吃 粗粮 喝 冷水 弯着 胳膊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学习方法、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边
往, 代词,这, 语气词, 离去 指河水 表示感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人生态度 时光易逝,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 改变 平民百姓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 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学习方法
第三章:
子曰:“ 吾十有五 而 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表顺承 立志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上天的意旨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顺从意愿 越过 法度
第三章:
年龄阶段: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做学问;
学习领会 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迷惑;
主语
子曰:“贤哉, 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
语气词,表示感叹 颜回 表判断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能忍受 忧苦
快乐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 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贤德啊,颜回!”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同“悦”,愉快
①子曰:“学而 表顺 时 按 习 之,不亦 说乎?
承
志同道合的人
时 温习,复习
有朋
自 从 远方来,不亦乐乎?
了解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人不 知而不 愠,不亦 君子 乎?” (《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 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 不了解我,我却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
(驾车)、书(识字)、数(计算)。既要学书本知识,
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孔子的弟子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谋划 ②曾子曰:“吾 日 三省 吾身:为人 谋而不 忠乎?
每天
的心力
与朋友 交 而不 信 乎?传不习乎?” (《学而》)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顺从
越过
六十 而 耳顺,七十 而 从心所欲,不逾
矩。法”度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 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 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 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 子精曰读:研“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一生进修德业的发展过程。 1、从本章来看,进修德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几个阶 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朗读教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 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 ∕而笃(dǔ)志,切问∕而近 思,仁在其中矣”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古今异义词 可以为师矣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许可或能够。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3)研讨下列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传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 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啊。”
重点研讨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
①学习态度;②学习方法;③品德修养。
重点研讨 2.《论语》语言精炼简洁,有很强的表现力。找出本课本中出现的成语。
①温故知新 ③择善而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饭疏饮水
课堂小结
课文有的内容谈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的内容谈了道德修 养和为人处世之道,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学过本文后我们要反 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应怎样改进。这样 我们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当堂检测
主观题
按要求默写。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是世界十 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 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古今异义词 可以为师矣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许可或能够。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3)研讨下列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传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 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啊。”
重点研讨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道理?
①学习态度;②学习方法;③品德修养。
重点研讨 2.《论语》语言精炼简洁,有很强的表现力。找出本课本中出现的成语。
①温故知新 ③择善而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饭疏饮水
课堂小结
课文有的内容谈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的内容谈了道德修 养和为人处世之道,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学过本文后我们要反 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应怎样改进。这样 我们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当堂检测
主观题
按要求默写。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是世界十 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 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 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 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 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子罕》)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 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 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 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 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 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 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 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是记录孔子和他的 弟子言行的一部儒 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 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 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 (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 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 的话为主。
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 极深(多用在“得”字后做补语)。 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指人开始走向 成熟,能在社会上立足。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箪食瓢饮:指清贫的生活。
乐在其中: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形容自得其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 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随时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如同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 逝。 不舍昼夜: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古代对男子的尊 称,这里指孔子
按时 温习
通“悦”, 愉快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 上册
《论语》十二章
资源特色
教学双线 同步互动
轻松阅读 高效巩固
教学流程
深度阅读
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 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 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 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 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预习检测
论语 三省 逾 一箪食
(lún) (xǐng) (yú) (dān)
赏析语言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合作探究】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合作探究】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 有害。
深入理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合作探究】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 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拓展延伸
【交流】①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 者。” ⑤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布置作业
深入理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合作探究】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深入理解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志向专一,能恳切地提问,从身边的事情出 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 (2)是知也 (3)其恕乎 2.翻译这两则《论语》。
拓展延伸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通“智”,聪明) (3)其恕乎(大概) 2.翻译这两则《论语》。 【交流】(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 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 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 人身上。”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
整体感知
6.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
(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说 (yuè) 曾子 (zēng) 罔 (wǎng) 曲肱 (gōng)
愠
(yùn)
传不习乎 (chuán)
殆
(dài)
笃志 (dǔ)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 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 抑扬顿挫。
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 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深入理解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合作探究】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 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 时间) (2)学习,可以 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深入理解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 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 仁德)
整体感知
7.一词多义
① 学而时习之 ② 人不知而不愠
(表顺承) (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表转折)
而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
(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
(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
(表顺承)
整体感知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②可以为师矣 (做)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谢谢!
(14)匹夫不可夺志也
(改变)
(15)博学而笃志
(纯一,专一)
整体感知
4.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 (“有”同“又”)
5.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整体感知
2. 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 【合作探究】“单”变“双”。如:学——学习 朋——朋友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整体感知
3.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
(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
(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宽厚仁义 做
修身做人 贤哉,回也……
人
饭疏食饮水,曲肱…… 坚贞守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博学而笃志,切问……
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 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孔子这里找智慧, 就要从《论语》里面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 享。
导图归纳
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以学为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诚实谦虚
态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
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 传不习乎
勤于复习
学 习
方 温故而知新……
学思结合 是
《论语》 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 了
十二章
人不知而不愠……
更
吾日三省吾身……
好 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整体感知
8.语气词 (1)传不习乎 (2)可以为师矣
(相当于“吗”) (相当于“了”)
深入理解
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合作探究】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 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
【交流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
(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整体感知
(9)人不堪其忧
(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喜爱,爱好)
(11)饭疏食饮水
(吃)
(12)曲肱而枕之
(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深入理解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合作探究】“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 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七年级 上册
《论语》十二章
资源特色
教学双线 同步互动
轻松阅读 高效巩固
教学流程
深度阅读
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 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 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 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 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预习检测
论语 三省 逾 一箪食
(lún) (xǐng) (yú) (dān)
赏析语言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合作探究】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合作探究】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 有害。
深入理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合作探究】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 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拓展延伸
【交流】①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 者。” ⑤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布置作业
深入理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合作探究】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深入理解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志向专一,能恳切地提问,从身边的事情出 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 (2)是知也 (3)其恕乎 2.翻译这两则《论语》。
拓展延伸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通“智”,聪明) (3)其恕乎(大概) 2.翻译这两则《论语》。 【交流】(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 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 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 人身上。”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
整体感知
6.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
(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说 (yuè) 曾子 (zēng) 罔 (wǎng) 曲肱 (gōng)
愠
(yùn)
传不习乎 (chuán)
殆
(dài)
笃志 (dǔ)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 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 抑扬顿挫。
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 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深入理解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合作探究】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 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 时间) (2)学习,可以 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深入理解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 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 仁德)
整体感知
7.一词多义
① 学而时习之 ② 人不知而不愠
(表顺承) (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表转折)
而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
(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
(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
(表顺承)
整体感知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②可以为师矣 (做)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谢谢!
(14)匹夫不可夺志也
(改变)
(15)博学而笃志
(纯一,专一)
整体感知
4.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 (“有”同“又”)
5.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整体感知
2. 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 【合作探究】“单”变“双”。如:学——学习 朋——朋友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整体感知
3.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
(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
(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宽厚仁义 做
修身做人 贤哉,回也……
人
饭疏食饮水,曲肱…… 坚贞守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博学而笃志,切问……
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 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孔子这里找智慧, 就要从《论语》里面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 享。
导图归纳
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以学为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诚实谦虚
态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
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 传不习乎
勤于复习
学 习
方 温故而知新……
学思结合 是
《论语》 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 了
十二章
人不知而不愠……
更
吾日三省吾身……
好 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整体感知
8.语气词 (1)传不习乎 (2)可以为师矣
(相当于“吗”) (相当于“了”)
深入理解
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合作探究】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 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
【交流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
(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整体感知
(9)人不堪其忧
(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喜爱,爱好)
(11)饭疏食饮水
(吃)
(12)曲肱而枕之
(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深入理解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合作探究】“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 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