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课件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4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4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 推移,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 字写出江面平静辽阔,展示诗人的广 阔胸襟。
颔联写进入楚地所见的壮阔景色。 抒发了诗人初出荆门的喜悦、激动的 之情,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 进取的精神。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颈联以静观的视角,运用比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 是远景。
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 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 悦开朗的心情。
“入”——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 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 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 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 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 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 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 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 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渡荆门送别》 唐诗李白课件

《渡荆门送别》 唐诗李白课件

中秋夜别故里

枉凝眉
秋影金波夜未央,姮娥欲问觉苍茫。
冰河寥落千山叶,云路迷蒙万里霜。
凌乱杯盘谈旧事,阑珊灯火照流黄。
风尘遮目人不见,挽月垂杨换白杨。
送别诗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芳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渡荆门送别》
执教者:
壹 基
础 梳


作者简介 印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 “诗仙”之称。其诗想象丰富, 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 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 集》。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李白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肆 诗
酒 人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 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 狂名直欲占千秋。
伍 比
较 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广阔的原野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比喻明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即海市蜃楼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第13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0张PPT).ppt

第13课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0张PPT).ppt
渡荆门送别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 是 我 国 文 学 史 上 伟 大 的 浪 漫 主 义 诗 人 , 与杜甫合称“李杜”,为了与“小李 杜”(李商隐与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 合称“大李杜”。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 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清 新明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的。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 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大匡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 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 恋、依依难舍呢?
初读诗歌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 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诗歌主旨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中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 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 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归纳小结
首联: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叙事

荆 颔联:平野、江流 门
送 颈联:江中月影、云霞

绘景
尾联:怜水送行舟——抒情
赞美壮 丽河山 抒发思 乡之情
谢谢大家
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 映月图,写明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从天上飞来的明 镜,写出江水的清澈与江上空气的洁净。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 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 美,正是诗人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无边的活力,表现出 诗人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距离的越来 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对思乡 之情的抒发。

渡荆门送别课件公开课_图文

渡荆门送别课件公开课_图文
渡荆门送别课件公开课_图文.ppt
李白 (701—762年),汉族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身长 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 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 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 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 和谐多变。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又称为“诗仙”。杜甫曾给予 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 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理解诗意,品味诗情:
这是一首“送别诗”
相送何人 何地而来 里送行舟。
故乡水送我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 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 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 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何地而来? 蜀地
(渡远荆门外)
送往何处? 楚国
(来从楚国游)
注:从:到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说 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前句: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流 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
云生结海楼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
成了海市蜃楼。
天上云彩构成的海市蜃楼,衬 托天空高远,反衬平原低平, 江岸辽阔。
情感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渡荆门 送别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叙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
6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远离故乡,坐船路过荆门山, 来到楚地漫游。
沿江远望,两岸的青山与奔 流的江水一同消失在荒漠辽 远的原野。
黄昏,空中云霞千变万化,结成 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夜晚,江 面风平浪静,明月映入江中,如 同一面飞下来的天镜。
回望故乡已远,只有从故乡流 过来的江水依旧轻轻拍打着两 舷,似对我依依不舍,不远万 里送我远行。
李白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常以奔放的激情抒 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 神和桀骜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 贵。李白诗歌的风格雄奇豪放,想象丰 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李白生于盛唐,好酒任侠,笑傲王侯,
洒脱不羁,天才极致。自称“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自 非 亭 午 时 分 , 不 见 曦 月 。
一 直 生 活 在 蜀 中 , 连 日 行 船 于

11
颔联、颈联写景
对仗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近景)
此二联,作者以移步换景的手法,由远及近,俯仰天地, 绘出长江中游千里江山的壮丽风光,逼真如画,犹如在 我们眼前展开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画卷。 如果说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应该是“咫尺应须论万里”, 那么用在此处,更是恰如其分的表现了颔联、颈联的景 色描写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
9
诗文赏析(二)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此句著一“随”字,化静为动,把群山与原野的 位置在诗人的视线里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将 静止的山岭描摹出动态的趋向,给人以流动感,空间感。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6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6张ppt)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
【品析】首联点题,交代了作者乘船出游的目的,以及此行游历的地点,为下文写景和抒情做了铺垫。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往。首联:ຫໍສະໝຸ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平原。
辽远无际的荒原。
飞天镜:(如同)飞下的天镜。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渡荆门送别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绘景
抒情:怜水送行舟
远景——平野 江流近景——江月 云生
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月下飞天镜
比喻,将月亮在水中的倒映比作一面“天镜”,表现出月光的皎洁,清幽,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图。
云生结海楼。
比喻、想象,将层叠云彩比作海市蜃楼,表现出云彩的变幻多姿,似真似幻,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由景及情,表达了作者初次出蜀入楚的欣喜激动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渡荆门送别》优秀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优秀PPT课件

合作探究 “仍怜故乡水”的“仍”怎么理解?
尽管诗人已经来到新异开阔的新天 地,兴奋激动,壮志满怀,但仍然有对 家乡的眷恋,仍然把这里的水当作“故 乡水”,情不能自已。
一个“仍”字,一江“故乡水”万 里相送,让我们看到了初出家门的年轻 的李白,他的心在一瞬间的湿润和纠结。 既有仗剑出行的豪情和对人生未来的憧 憬,又有每一次回望故乡的不舍,读来 令人动容。
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
写角度有何不同?
比喻。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 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 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想象 大胆、奇特,表现出诗人洒脱的态度和 积极上向的人生态度。艺术效果十分强 烈。
以静态的角度,前一句是月夜俯视 所见,后一句是白昼眺望所见。
合作探究
找出点明主旨的句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合作探究
首联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交代了哪些 内容?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属于叙事。以明快的笔 法交代了诗人出行的行程、乘坐的交通 工具、游踪和出游的目的地。从蜀地出 发,路过荆门山,来到楚国。
首联点题,为下文奠定豪迈、喜 悦的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 这首诗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合作探究
本诗中的“送别”之意体现在哪里?
末句。和传统的送别诗不同,送 别诗人的不是朋友,而是——故乡的 水,这样的送别实在是别具一格。
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喜悦兴奋开朗; 对故乡的依依惜别(思乡)。
合作探究
李白的诗风以”浪漫飘逸”著称,这 首诗中最能体现李白浪漫风格的哪两 句?找出来加以赏析。
导入新课
李白写了很多赠别诗,提到姓名的赠别 诗就有400多首。 他用“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来念友谊,用“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来绘离别, 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叙 不舍,也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来 展旷达。此次,他告别家乡,“南穹苍梧, 东涉溟海”。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 别诗《渡荆门送别》,与他一起发青溪,向 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

《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 朗读语气:
“山随平野尽”中的“随”要读成连音,因为船 在航行,景在移动,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路途,所以 读音要拖长。“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就要读得 比较温柔,情意绵绵,结合诗人情感,让自己的心中也 充溢着留恋与不舍,就会读出感情。
诗意解读
乘船。
楚地。这里指 往。 今湖北一带。
渡远荆门外,来 从 楚国游。
仍然,
喜爱。
依旧。 仍 怜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还是 喜爱故乡的水,不远 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品析诗歌,赏析感情
➢ 和传统的送别诗不同,送别诗人的不是朋友,而是 故乡的水,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原文委婉,极有情味。李白赋予了自然江水情感 和生命力,不说自己离别故乡,而说故乡流水万里 相送,运用拟人手法,抒发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 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 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 成 的雄奇壮丽的画卷,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上句“月下”写夜晚,俯视,描绘近景;仰观 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此行的
目的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 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 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 的作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 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 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 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 勃的朝气。
诗歌小结
今天,我们透过诗歌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想 象,通过联想画面,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悲、欢 、苦,触摸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的心灵也 变得丰富起来。这就是诗歌带来的魅力。轻舟 载着他超凡脱俗的诗魂远去了,而悠悠的长江 水,永远在人们心中奔腾。来,让我们送送李白 ,再一次吟咏《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 情。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 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 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 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 这个地方。(叙事)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渡荆门送别》:表达对 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 和对故乡的留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巴山尽头现出平山,长 江沿着旷野奔流。
hàn
颔联写景,用游动的视角 来描写景物变化。

《渡荆门送别》全诗运古 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 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hàn 、 颈联写景,尾联叙事,时空 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 韵悠长。

【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 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 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 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 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 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 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8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8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R·八年级上册
12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 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雄 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 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 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 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 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 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 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 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 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 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写法探究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 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 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 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 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中的“随”“入”二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 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 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 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 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 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荆门简介
山名,在今湖 北省宜昌市宜都 西北长江南岸, 其状如门,又与北 岸之虎牙山相对, 水势湍急,十分 险要。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0张PPT)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0张PPT)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集中写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山逐渐消失,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本诗的送别,不是一般意义的诗人送别同舟人或为朋 友送别。从诗歌尾联可知,“送别”是指“故乡水”不远万里来 送诗人远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奇特。
课堂小结
这首诗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选用雄浑壮阔之景,如“大荒”“平野”“江”“月” 等。使用富有力量的动词,如“随”“入”“涌”“飞”等,气势开阔,动静 结合,表现了诗人壮游天下的豪志和开朗洒脱的胸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情景导入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学习目标
1 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李白豪放的诗歌风格。 2 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品读景物描写,学习本诗的表现手法。 4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诗歌能力。 5 背诵诗歌。
自主学习
课文研读
“江入大荒流”,“入”字写出江水奔腾磅礴的气势,意境 开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诗人借景 抒情,抒发了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 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课文研读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随堂检测
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 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 心表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 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27张PPT)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27张PPT)
温馨提示,课件已经申请版权(网上可查)仅限自用或校内公开课,请勿稍加修改就商用传播,参加比赛,以及上传其他平台等行为,对侵权者将追究侵权责任到底,感谢您对知识的尊重和理解。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4课件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本诗小结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延伸拓展
03
课外拓展
旅夜书怀杜甫 <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山峦追随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子,云气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结尾两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小组合作要求:结合颔联和颈联,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画面 (80字以内)。 合作完成:1.简笔画创作;2.描述画面;3.组员朗读两联 描述画面:(1)找出画面里的景物 (2)在景物前加修饰语(adj/adv/v……) (3)加以想象并用形象化的语言展开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30张PPT)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课件(共30张PPT)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 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 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 乡之情的抒发。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南充中考)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_山__随__平__野__ _尽__,_江__入__大__荒__流___”两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意境相似。 (2)一轮明月,照亮了夜空,也启迪了诗人。李白泛舟江 上,欣喜地看到了“_月__下__飞__天__镜___,_云__生__结__海__楼___”(《渡 荆门送别》)的奇幻一幕。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李白早期拜谒李邕失败,但这并未让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他停止奔走干谒的步伐。742年,李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白奉诏入京,成为御用文人,王公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臣也争相与他交往。这一时期,他的
代表作有《南陵别儿童入京》《清平
安史之乱爆发后,面对战火不断、 百姓四处逃亡的社会现状,李白创作 了不少反映战乱现实和表达忧国忧民 思想的作品,如《奔亡道中五首》 《猛虎行》;也有一部分抒发渴望报 国靖乱的壮志,如《南奔书怀》《赠 张相镐二首》;也有不少是表现蒙冤 遭贬的悲愤。
润州也称为金陵, 这里即指润州。
江春不肯留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
[参考答案] 两首诗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水以人
的情感,“留”“怜”二字分别写“江春”“故乡水” 依依不舍送人,借以表达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仙李白:浪漫洒脱的一生
主要经历
开元十二年(724), 李白离开故乡,再 游成都、峨眉山, 然后舟行东下至渝 州(今重庆一带)。 次年,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辞亲 远游”。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14页)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14页)
“平”“大”两字极力突出江出三峡后的平 旷壮阔,流露出诗人初次见到原野之景的欣喜和 昂扬之情。
品语言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喜悦 震撼
这一联前句为俯视所见,以水中月 影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缓宁静;后句为 仰视所见,运用比喻,以天上云彩构成 奇景,如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 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方式:叙事
交代行程与出 蜀目的
憧憬 喜悦
品语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逐 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把江”“山” 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写 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气势博 大,充满诗人的豪情。
云生/
结/
海楼。
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写景、想象、比喻)
(近景)
仍怜/
故乡/
水,
无限爱恋我的故乡山水,把我的船送 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抒情、
万里/ 送/ 行舟。 拟人)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李白
从遥远的荆门之外乘舟沿
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漫游。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悟情感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运用拟人手法 将江水人格化。表 面写江水送“我”, 对自己依依不舍, 实际上表达了诗人 深深的思乡之情。
抒情
叙事 写景 抒情
首联:扣题点明地点、目的 颔联:远景 对偶、化静为动 颈联:近景 对偶、反衬、比喻 尾联:点题 拟人
景象雄浑壮阔, 思乡之情深切
小结
起伏的山岭 平坦的原野 奔流的长江 辽远的荒原 水中的映月 天边的云霞 送别的江水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9页)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9页)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品析诗歌
小结: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 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 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 美之情。
写法探究
《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诗人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 远离蜀地,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中间四句描写景物, 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 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山峦追随 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月亮 倒映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子,云气簇拥, 就像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飞天镜;(如同)飞下的天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镜。 结海楼;形成。海市蜃楼,这
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
丽景象。
仍怜;还是喜爱。
感知诗意
(我乘船)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渐渐消失,江水奔流到 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 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但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 游。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用了叙事 的表达方式。
品析诗歌
2、颔;从远景、俯视、动景角 度来写的。
品析诗歌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品析诗歌
4、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写作角度 是什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江月、云霞;从近景、 仰视的角度写的。
李白简介
人物评价
李白性格高傲,藐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 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的故事。“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都体现了他反权 贵的思想。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杜 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 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 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 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 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 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在二十五 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 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 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二、整体感知: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荆门送别》预习提纲:
1、借助参考资料,了解作者李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疏 通诗意,背诵并默写全诗。 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3、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 写景的? 4、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5、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 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 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6、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 的意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 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 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 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 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 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 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写景(近景):想象、比喻)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仍然依恋故乡的水,不 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抒情: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思乡 之情,拟人)
三、合作探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 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 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8、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 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 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 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 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 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 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 故乡的感情。
7、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 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 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 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 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 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 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 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 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 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4、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 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 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 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 连山,略无阙处。
5、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 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 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 楼”是白昼眺望(仰视)所见。云多, 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 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 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我远道而来渡过荆门 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点题:诗人远离四川, 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事)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 入大荒流。
两山随着低平的 原野地出现逐渐消 失。江水在一望无 际的原野中奔流。 (写景(远景):绘山 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 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 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 了海市蜃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