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帛书.系辞

合集下载

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对照本

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对照本

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对照本1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对照本(一)说明:上一行为十三经注疏本《周易》,下一行为马王堆帛书本,打不出来的字用©代替,句末括号的文字是对字形加以描述。

□为帛书本缺失或不可辨识者。

所采用的卦序还是今本周易的卦序,帛书本与此不同。

帛书《周易》出土及整理概况帛书《周易》1973年出土于马王堆第三号汉墓,盛于一漆盒。

帛幅长约48厘米,宽约85厘米,墨书。

由于是折叠后放置, 腐败后而成片状。

所以从后来的拼接复原后可以推知,其折叠方法是:先将帛卷首尾对折,并如法又对折两次,然后再上下对折而成。

显然这种方法虽然减少了存放空间,但数以千年的埋藏,叠状的帛卷确残损了不少文字。

1973年帛易出土,然而此后经过了约十二年,即1984年的《文物》第三期才发表了帛书《周易》经文,即《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

其易传部分的整理公开就更晚了,其在帛易问世的30年后。

1992年《马王堆汉墓文物》刊载了帛书《周易》和《易传》之《系辞》部分的全部照片和图版释文。

13年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刊发了松长、廖名春合释的《二三子问》、《易之义》、《衷》、《要》传文。

1995 年后,朱伯良先生主编的《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又收录了廖名春的《缪和》、《昭力》之释文。

《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也刊了是二篇的别一种释文。

至此,帛书《周易》的经传释文才全部发表问世。

帛书《周易》的篇目结构:分《六十四卦》即经文部分,《二三子问》,《系辞》(无篇题,不分上下,字二千七百余)《易之义》(曾有人称作《衷》),《要》,《缪和》,《昭力》七篇。

1《乾》乾:元亨,利贞。

键:元享,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浸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大。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大。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愠若厉,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键键,夕泥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洲,无咎。

九四:或©(左鱼右龠)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大。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原版整理及释文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原版整理及释文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原版整理及释文近年陆续发现与整理了大量与《周易》有关的出土文献。

1994年,上海博物馆藏从香港买到一批战国竹简,因在楚地出土,被称为楚竹书,其中的《周易》本经,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版本,包含五十八简,涉及三十四卦,一千八百零六字,其中有三个和文,八个重文和二十五个卦画﹔阜阳汉简《周易》。

1977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一批竹简,内容含有《周易》,经文部分有一千一百一十字,涉及五十二卦;熹平石经《周易》。

上世纪二十年代,洛阳出上了熹平石经《周易》的残石,为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由书法家蔡邕书写,出土残石刻有《家人》至《归妹》共十八卦;敦煌唐写本《周易》是1900 年甘肃敦煌发现敦煌石室唐写本《周易》王弼注写卷,涉及三十三卦内容;唐開成石經《周易》。

唐文宗太和四年命陳珍等用楷書書寫,至開成二年刻成,共六卷。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 涉及《周易》的共计20000余字,分成《易经》和《易传》两个部份,其中帛书《易经》函六十四幅挂图、六十四个卦名、四百五十条卦爻辞组成,共计四千九百三十个字,学术界称其为帛书《六十四卦》。

通过整理,有一些新的发现,首先,帛书《六十四卦》繁写的「國」字有六处,而上博楚竹书残本出现两处「邦」,说明帛书《六十四卦》有存在避皇帝讳的可能;其次,与帛书《老子》乙本情况相似,帛书《六十四卦》出现一百五十三个简写的「无」,三处繁写的「無」,因而「无」存在和帛书《老子》同樣含義的可能;郭店楚简《老子》和上博楚竹书《易经》的「亡」字,皆通假简写的「无」……本文第一部分为原始图版复原整理(两页)原始图版整理之一原始图版整理之二第二部分为原版释文(一十三页)《周易》存在各种传说,先天八卦本就是无字之图,且抛开伏羲、黄帝之说,经周文王作《易》,孔子作《传》,王弼作《注》,西汉之后,《传》与《易》合为一书,又经宋朱熹之河图、洛书的并入,四柱命理、梅花易数等等,越来越神秘莫测。

《帛书周易-传文六篇》原文译文

《帛书周易-传文六篇》原文译文

《帛书周易-传文六篇》原文译文《帛书周易》原文译文长沙马王堆汉初《帛书周易》,是不晚于汉文帝朝的古本。

佐证了通行本《周易》应为汉文帝朝汉儒根据古本进行编修而成,提供了孔子晚年好《易》而政治更成熟的新理念。

为梳理孔子晚年政治思想,特整理《帛易》传文。

[注] 引自《启世箴言-丙编》(甲编《易经本义》,乙编《周易本论》已经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篇古经对考第二篇至第八篇《易传》七篇第九篇帛本孔子与《易》的关系,正史只载一句,且两个版本。

《论语》:“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史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论语》由孔门弟子整理,成书不晚于战国。

司马迁乃汉武帝朝(前140-87年),编写《史记》必读《论语》。

司马迁之言当为尊者“避讳”,因为秦汉以后大兴术数,《易》在一般人眼中沦为占算之书,为正统学者所不屑。

1973年长沙出土的《帛易周易》,至迟是汉文帝朝(前179-157年)的抄本。

不仅提供了“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的不争事实,而且有孔子把《易》作为“圣人之道”进行解读的大量言论。

在孔子心中,《周易》是智慧之书,所谓“夫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惭人为而去诈”;是用世之书,所谓“恐以守功,敬以承事,知以避患”,“圣人之所崇德而广业”;还是政治之书,所谓“《易》之用也,殷之无道,周之盛德也……文王之危知,史说之数书,孰能辩焉?”超越《易》本经原义,从“圣人之道”读《易》,即微言大义解读出治世之道,大家始于孔子,这大抵毫无疑问。

二厽子问易二厽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

龙刑(形)(迁),叚(假)宾于帝,伣神圣之德也。

高尚齐虖(乎)星辰日月而不眺,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

上则风雨奉之,下纶则有天[神护之]。

[游]乎深(潜),则鱼蛟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随)从。

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辟(避)乡,鸟守弗干。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及易传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及易传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及易传一、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内容:《帛书易经》+《帛书易传》+《帛书易传佚书》。

1、《帛书易经》:六十四幅卦图+六十四个卦名+四百五十条卦爻辞,亦称“六十四卦”。

2、《帛书易传》:即《帛书系辞传》3、《帛书易传佚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二、帛书易经出土信息简介:1、出土情况:a、出土帛书是折叠的。

折叠方式,先从卷首向卷尾对折,然后再连续对折两次,最后上下对折一次。

b、出土时,残断的帛书照片共一十六幅,每幅高约二十四厘米,宽约十厘米。

六十四卦,每卦单独起行;卦画符号,标在朱丝栏行格的顶端。

2、抄写情况:帛书易经书写在两幅宽帛上面。

a、《帛书易经》与《帛书易传佚书》的《二三子问》,合抄在同一幅宽帛上面,共一百二十九行,前后各有一行空白。

第一行至第九十三行,是《帛书易经》。

第九十四行至一百二十九行,是《二三子问》,计三十六行,分三十二章。

b、《帛书易传》(即《帛书系辞传》)与《帛书易传佚书》的《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合写在另一幅宽帛上面。

第一行,顶端有长方形墨钉作为篇首的标志。

《帛书系辞传》部分,共四十七行,首尾基本完整,约存二千字。

《易之义》,从第四十八行开始,这一行顶也有长方形墨钉,以“子曰《易》之义”开始。

不分章。

《要》,存十八行半,篇首残缺,篇末有尾题。

《缪和》与《昭力》,篇首合一墨钉,篇末各有尾题。

3、字数情况:a、《帛书易经》,共四千九百三十四字。

b、《帛书系辞传》,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字。

c、《要》,帛书注明字数:一千六百四十八。

d、《昭力》,帛书篇末注明字数为:六千。

e、《易之义》,约三千一百余字。

f、《缪和》,约五千七百余字。

g、《二三子问》,两千六百一十九字。

三、帛书易经与传世本对比情况:1、《帛书易经》经文原字不同:《帛书易经》,有九百五十七个字(比例为19.39%),与王弼本《易经》不同。

2、《帛书易经》卦名不同:《帛书易经》,有三十五个卦名,与王弼本《易经》不同。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经》。

《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老子。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死于公元前500年。

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孔子三十多岁时,曾专程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后来孔子在自己弟子面前,赞叹老子就像“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因此后人又称老子为“犹龙”。

《道德经》不仅是传统文化中鼎立三足之一的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还被尊为诸子之首。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的智慧,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即道经和德经。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本和乙本,轰动了世界,也让人们对传世本《道德经》有了全新的认识。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

在前后顺序后,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约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之后,乙本约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道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又)玄,眾眇(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恒也。

是以聲(聖)人居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盗。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聲(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马王堆帛书易经

马王堆帛书易经

《帛书系辞传》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如:韩本《系辞传》中的“象”字,《帛书系辞传》均作“马”;“易有太极”作“易有大恒”;“易与天地准”作“易与天地顺”;“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作“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显诸仁,藏诸用”作“圣者仁,壮者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作“键以易,川以简”;“禁民办非曰义”作“爱民安行曰义”……《二三子问》书写为三十六行,共计约2619字,分为三十二章,是孔子对《易经》卦爻辞作出具体诠释的《易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用问答的形式讨论了龙德与君子、夫子、大人之德,描述了龙德的特征、性质、品德以及君子、夫子、大人学习龙德所达到的几种境界:
?”
这最后31个字,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幸福观。孔子强调君子追求幸福,追求吉善的途征是自己的“德行”、“仁义”,而不是“祭祀”、“卜筮”。孔子非常注重损益之道,他认为损益之道是《易》之要,损益之道与君者之事,明君之政结合就是易道。损益之道是以观得失,明天人之道。他说:“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原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道也,此谓易道。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谓之易;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足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孔子认为,《易》道包函了天道、地道、人道、四时变道、君道等丰富的内容,而损益之道则是天道、地道、人道、变道、君道的方法论原则。在这里,孔子不仅涉及到了“名”(称,即概念)与实的关系,还涉及到“类”与“变”、“一”与“多”(群,即多)等关系问题。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另外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帛书版《老子》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五千言》的本意。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03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04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07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是真正的原版。

1973年,在XXX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XXX登基以后,乙本在XXX登基之后。

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经过校雠,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老子五千言》的本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老子五千言》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第一章:道是无法言传的,因为它不是恒定的。

名字也是一样,不能永远代表事物的本质。

道没有名字,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有名字的则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我们可以不追求欲望来观察它的微妙,也可以追求欲望来探寻它的所在。

这两者虽然不同,但是都源自同一个玄妙的世界,这就是众妙之门。

第二章:人们都知道美和丑、善和恶,如果只有美和没有丑,只有善而没有恶,那么美和善就无从定义了。

事物之间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难易、长短、高低、盈虚、音声、先后等相互对立的事物都是如此。

因此,圣人不会言传他的教诲,而是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目的,让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不依赖于他的主导。

这样,他就能够成功而不留痕迹,不过分沉溺于功成名就,也不会因此而离去。

第三章:不推崇那些所谓的贤人,让人民不会相互竞争。

不珍视那些难得的财富,让人民不会去盗取。

不展示那些可爱的东西,让人民不会陷入混乱之中。

因此,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们心灵虚无,但身体得到滋养,意志虚弱,但骨骼坚强。

这样,人们就会无所追求,不会轻易去做出有害的行为,而只是安安静静地生活,不会有不治之症。

第四章:道是虚无的,但是可以被运用。

它像深不可测的深渊,是万物的源头。

它可以消除锐利的棱角,解决纷乱的问题,平衡光明和黑暗,像深不可测的水一样。

马王堆帛书帛书老子解析

马王堆帛书帛书老子解析

马王堆帛书帛书老子解析一、马王堆帛书概述1. 背景介绍马王堆帛书是指在湖北省襄阳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大量丝织品书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帛书老子》,它是一部包含了《道德经》的版本。

马王堆帛书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和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帛书老子的背景《帛书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道德经》的一个版本。

这部经典是由中国古代文化名人老子创作的,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帛书老子》的出现,不仅证实了《道德经》的存在,也拓宽了对老子学说的了解。

二、马王堆帛书老子解读1. 版本特点《帛书老子》是一本用细薄的丝织品制作的书籍,这让它更加珍贵和特殊。

这本《帛书老子》的版本在语言和内容上与传统的《道德经》有一些区别,但整体来看,它包含了相似的观点和思想。

2. 内容解析《帛书老子》中包含了老子的思想和智慧。

它强调“道”和“德”的重要性,提出了“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养生之道”等重要概念。

在《帛书老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实现和谐社会等问题的探讨。

3. 文化意义马王堆帛书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哲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读《帛书老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学说和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也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文明的演进和发展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三、马王堆帛书老子的研究现状1. 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被发现的时间是1972年,随后的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帛书和文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帛书老子》的出土。

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

2. 学术研究自马王堆帛书的发现以来,相关学者对于《帛书老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通过对内容的解读和文字的考证,试图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间线。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马王堆帛书的理解,也对于古代哲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马王堆帛书老子的价值1. 文化遗产保护马王堆帛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王堆帛书的研究和展示,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古代哲学。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

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1)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老子五千言》的本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老子五千言》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道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3 -第十一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二章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己身以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2)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 4 -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第十六章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八章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第十九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 5 -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第二十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之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第二十三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6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章不自现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第二十四章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二十七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7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不以取强焉果而勿娇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 8 -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于江海也第三十三章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第三十四章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9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三十六章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兴之将欲夺之必古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七章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 10 -而取此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11 -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躁胜寒靓胜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3)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4)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第四十八章- 12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詥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5)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 13 -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夆(6)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7)虺(8)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耰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 14 -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而国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八章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5 -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第六十四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 16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六十五章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争第六十七章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六十八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17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六十九章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第七十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第七十一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第七十二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七十三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 18 -是以不病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猒(9)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五章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六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第七十七章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19 -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月亘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细微居上第七十九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第八十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八十一章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20 -注释:(1)雠[chóu]:动词形声。

马王堆汉墓帛书_周易_之_要_篇释文_上_

马王堆汉墓帛书_周易_之_要_篇释文_上_
□□□□□ 经文B □□□□□□□□□□□□□□□□□□□□□□□□□□□□□□□□
□□□□□ 第三行下② 经文A □□□□□□□□□□□□□□□□□□□□□□□□□□□□□□□□
□□ 经文B □□□□□□□□□□□□□□□□□□□□□□□□□□□□□□□□
21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总第三十二期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日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凡例1本释文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全文的释文由要篇的经文训读和注构成
周易研究
1997 年第 2 期 (总第三十二期)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 《要》篇释文 (上)Leabharlann (日) 池田知久著 牛建科译
凡 例
(1) 本释文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全文的释文, 由《要》篇的“经文”“训读” 和“注”构成。Ξ 所用底本是笔者借到的“马王堆汉墓《周易》帛书”的影印件。
□反踍② 经文B □□□□□□□□□□□□□□□□□□□□□□□□□□□□□□□
□反踍 ①影印件本行整行残缺, 约三十七字。 ②从开头到“反踍”, 约缺三十二字。 这第四行下, 暂时移到《易之义》篇末尾的下行, 因缺字多, 正确的内容不详。 第五行上① 经文A □□□□□□□□□□□□□□□□□□□□□□□□□□□□□□□
22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①影印件本行整行残缺, 约三十七字。 ②开头约缺十字。 ③“不胼任也。 夫子”六字, 影印件放在这里, 这是帛片整理之误, 本应放在第十行下。 “胼”是“胜”的异体字。 ④“德”字之上所缺一字, 因只能看到其一部分, 故不能辨认。 行末约缺十字。 ⑤“至命”, 请参照通行本《易经》说卦传第一节“穷理尽性, 以至于命”。但是, 通行本说 卦传的这段文字, 以“穷理尽生, 而至于命[ 也 ]。”而另外存在于《帛书周易》《易之义》篇里。 ⑥因“不胼任也。 夫子”六字移至第十行下, 所以此处缺六字。 第七行上 经文A 明而甚不①□□□□□□□□□□□□□□□□□□□□□□□□□□□ □□□□□□ 经文B 明而甚不□□□□□□□□□□□□□□□□□□□□□□□□□□□□ □□□□□ 第七行下 经 文 A □□□□□□□② 行 亓 义, 长 亓 虑, 修 亓 亓 友, 言 至 一 也。 君 子 安 不③ □□□④易矣。 若夫祝巫, 经文B □□□□□□□行亓义, 长亓虑, 修亓⑤ □□□□□□□□□□⑥ □□□ 易矣。 若夫祝巫, ①“不”, 也许是别的字。“不”字以下约缺三十三字。 ②开头约缺七字。 ③“亓友, 言至一也。”六字与“君子安不”四字共计十字, 影印件因帛片整理之误而放 在这里, 正确的应分别移至第十一行下和第九行下。 ④“易”之上约缺三或四个字。 ⑤“行亓义, 修亓”, 请参照《荀子·王霸》“汤武者, 循其道, 行其义, 兴天下同利, 除天 下同害, 天下归之。”(四部丛刊本, 下同)《正论》“汤武非取天下也, 修其道, 行其义, 兴天下 之同利, 除天下之同害, 而天下归之也。”《乐论》“先王恶其乱也, 故修其行, 正其乐, 而天下 顺焉。”不过, 好象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荀子杂志则认为“修其道”是“循其道”之误。 再者是,“长其虑”,《荀子·荣辱》有“……是何也。 非不欲也, 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 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 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巳〈己〉长虑顾后, 几不甚善矣哉。”(据王 念孙《读书杂志》荀子杂志删去了“非不欲也”后面的“几不”二字。) 因此, 本书《要》篇的这 部分, 与《荀子》兴利除害、满足欲望的思想有密切关系, 恐怕是根据《荀子》的思想而写的。 ⑥因“亓友, 言至一也。君子安不”十字移到了第十一行下和第九行下, 故此处缺十字。 第八行上 经文A 卜筮龟, □□□□□□□□□□□□□□□□□□□□□□□□□□, ① 巫之师□□□□□② 经文B 卜筮龟, □□□□□□□□□□□□□□□□□□□□□□□□□□, 巫之 师③□□□□□ 第八行下

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

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六十四卦》釋文
總論
《六十四卦》校勘 記
《繫辭》釋文 校注
卷後佚書釋文 校注
作者》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整理
帛书
经历
过程
周易
周易
帛书
總論
马王堆
繫辭
釋文
佚書
内容摘要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三部分:(一)《六十四卦》(即《经》)。(二)《六十四卦》卷后佚 书,除了很少一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下》以外,此书的其余部分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三)《系辞》, 同今本《系辞》有相当出入,没有今本《系辞·上》的第八章,今本《系辞·下》第四章的第五、第六、第八、 第九等四节又在上述的佚书之内。除此之外,今本《系辞》大致都包含在帛书《系辞》里面。于豪亮《马王堆周 易帛书释文校注》一书对帛书《周易》此三部分做了释文,并与传世几个《周易》版本(包括汉石经、《周易集 解》、唐石经、敦煌写本、宋本、阮本等)进行了校勘与注释,其中有些内容胜于通行本,有些内容不如通行本, 其中帛书《周易》的通假字和叶韵,有助于对汉以前古音的探讨……通过此番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周易》 在流传过程中所经历的整理加工、删节编排、改字润色等方面的演变。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马王堆帛书是汉代文献最具重要意义的发现。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29件帛书,计12万余字。

大部分用朱丝栏墨书,字体有篆、隶两种,篆书写本写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左右,隶书写本约写于汉初至汉文帝初年。

帛书内容涉及汉初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技等方面,学术价值很高。

其中包括:《老子》的甲、乙本及卷前卷后佚书。

《老子》甲本和卷后四篇佚书合抄为一个长卷,共465行,每行约30字。

《老子》乙本合卷前四篇佚书合抄在一幅整帛上,共252行,每行60~70余字不等。

两种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上下篇的次序和今本正好相反;甲本、乙本的佚文,是研究儒家五行学说和汉初思想的宝贵资料。

《周易》及卷后佚书。

帛书《周易》包括两个部分,《六十四卦》和卷后佚书合抄为一卷,共129行;《系辞》和卷后几篇佚书合抄为一卷。

帛书《周易》比今本多4000余字。

《春秋》类佚书。

帛书中有两种属于《春秋》类的佚书。

一种类似《左传》的佚书,残损严重,存97行,共16章。

内容叙述春秋时代史实,每章各记一事,不相连贯,既不分国别,也没有据年。

史实有的与《左传》相合,但议论不同,有的为《左传》所未载。

现定名为《春秋事语》。

另一类佚书内容属于战国纵横家的言论。

其中11章见于司马迁《史记》和刘向所编的《战国策》,16章不见于传世古书。

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是研究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战争的重要史料,对旧有文献如《史记》《竹书纪年》大有订误补缺之功。

古医书。

帛书古医书原来均无篇题。

有一种医方专书,列出52种疾病的名称。

正文则以这52种疾病的名称作标题,分别记载发病的原因和病状,以及治疗该病的方剂和疗法。

药名达240余种,有些不见于现存的本草学文献,现定名为《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卷前有其他佚书4篇,合抄为一卷,现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都是关于古代医学理论方面的书。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黄帝四经》全文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黄帝四经》全文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黄帝四经》全文黄帝四经《黄帝四经》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

《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就失传了,学者根据书的内容、文字、篇章数目等研究,认为此书成书时期当晚于《老子》,早于《管子》、《孟子》、《庄子》。

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黄帝四经》于经学研究有极重要的地位。

经法道法国次君正六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十大经立命观五正果童正乱姓争雌雄节兵容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顺道名刑称经全文道原经全文经法•道法•道生法。

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

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虚无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

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

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背。

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

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

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

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

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

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声号矣。

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

至正者静,至静者圣。

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

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

事如直木,多如仓粟。

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

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

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

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

反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

应化之道,平衡而止。

轻重不称,是谓失道。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

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

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

贵之恒位,贤不肖不相放。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德道经》简介帛书《老子·德道经》,出土于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

分为甲乙本〔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被认为是最接近老子原著本义的版本。

现代通行本《老子·道德经》,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与通行本在编排上有所不同,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通行本反之。

通行本在某些章节次序也有差异。

文字上帛书与通行本也有所差异。

接下来阿东就将帛书版本的《老子·德道经》原文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马王堆帛书《德道经》原文《德篇》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第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第三章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
《马王堆老子帛书》翻译: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正真有德。

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实际上达不到德。

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

下德之人强调作为而无以能为。

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无私心意图。

上义的人勉力施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礼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丧失了仁以后才出现义,丧失了义以后才出现礼。

那礼呀,是忠信衰败的表现,也是社会骚动的祸首。

那先见者,是道的虚饰,是邪伪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应取忠厚不取薄礼,取实在不取虚华。

所以,舍弃薄和华而采取厚和实。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马王堆帛书》介绍
马王堆帛书是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

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放在一涂漆木匣中。

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

出土简帛的分类及其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

出土简帛的分类及其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

出土简帛的分类及其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刘钊【英文标题】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Unearthed Bamboo Slips and Silk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Documents【作者简介】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刘钊(1959-),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内容提要】对于出土简牍帛书的分类,最好的办法是将其纳入到当时的图书分类中去。

出土简牍帛书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表现在:1.反映了先秦古书的盛衰过程;2.扩充了先秦两汉古书的内涵;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书•艺文志》的收书标准;4.揭示了数术方技类古籍的史料价值;5.为校读整理传世古书提供了新资料和新依据;6.使我们对古书体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7.提供了对“疑古思潮”进行反思的契机。

【关键词】出土简牍帛书汉书艺文志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简牍出土的记载,著名的如西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从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竹书和晋武帝太康年间在魏国汲县发现的汲冢竹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地下文物好像也受到了感召,纷纷出土面世。

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有新的大宗的简牍帛书资料出土,既让世人大开眼界,也让研究者应接不暇。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77年前曾说过,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

他曾列举“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为历史上的重大发现。

今天看来,如果说这四个发现是“大发现”的话,那么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出土的简牍帛书就可以称作是“特大发现”。

一、出土简牍帛书的分类已出土的简牍帛书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狭义的书籍,一类是指文书档案。

狭义的书籍主要指带有个性或学派特点的私人著述,而文书档案则是指官方的文件。

“大衍之数”章与帛书《系辞》

“大衍之数”章与帛书《系辞》

“大衍之数”章与帛书《系辞》
廖名春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
【年(卷),期】1994(0)1
【摘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章节、字句有较大的差别。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今本《系辞》上第九章。

即“大衍之数”章,为帛书《系辞》所无。

帛书《系辞》在“《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盗之招”後,紧接的是“《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章、即今本《系辞》上的第十章。

帛书《系辞》的祖本到底有没有“大衍之数”章?或者说,“大衍之数”
【总页数】5页(P37-41)
【关键词】大衍之数;《系辞》;天地之数;梁丘贺;子弓;触类而长;筮法;田王孙;德义;孟喜
【作者】廖名春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讲师历史学博士、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秦九韶对大衍术的筭图表达——基于《数书九章》赵琦美钞本(1616)的分析 [J], 朱一文
2.《数书九章》大衍类算题中的数论命题 [J], 沈康身
3.大衍术——《数书九章》中的一次同余式理论 [J], 孔国平
4.《数书九章》大衍类算题的若干注记 [J], 汪晓勤
5.奇人秦氏九韶奇书《数书九章》首创“大衍求一” 媲美《九章算术》“正负开方”两术誉称两部九章 [J], 王渝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馬王堆漢墓帛書.繫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已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見〔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也。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理得而成位乎其中。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遂而生變化,是故吉凶也者,得失之象也。

悔吝也者,憂虞之象也。

通變化也者,進退之象也。

剛柔也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之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樂而玩,爻之始也。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彖者,言如象者也。

爻者,言如變者也。

吉凶也者,言其失得也。

悔吝也者,言如小疵也。

無咎也者,言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極大小者存乎卦。

辯吉凶寺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分,振無咎存乎謀。

是故封有大小,辭有險易。

辭者,各指其所之也。

《易》與天地順,故能論天下之道,仰以觀于天文,頫以觀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觀始返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校,故不回。

知周乎萬物,道齊乎天下,故不過。

方行不遺,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地厚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曲萬物而不遺,達諸晝夜之道而知。

故神無方,《易》無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

係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弗知也。

故君子之道鮮。

聖者仁勇,鼓萬物而不與眾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誠德,生之謂象,成象之謂乾,爻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

以言乎遠則不過,以言乎近則精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

夫乾,其靜也圈,其動也榣,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斂,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合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乎,夫《易》,聖人之所祟德而廣業。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易》行乎其中。

誠生〔存存?〕,道義之門。

聖人具以見天之業而□擬諸其形容,以象其物義,〔是〕故謂之象。

聖人具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同,以行其典禮。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業而不可惡也。

言天下之至業而不亂,知之而後言,義之而後動矣。

義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與爾羸之。

曰君子居其室,言善則千裏之外應之,況乎其近者乎。

出言而不善,則十里之外回之,況乎其近者乎?言出乎身,加於民。

行發乎近,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營辰之也。

言行,君于之所以動天地也。

同人先號咷而後哭。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居,或謀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人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措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且茅之為述也,薄用也,而可重也。

填此述也以往,其毋所失之。

勞賺,君于有終,吉。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聽德,厚之至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成,禮言恭也。

謙也者,至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其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牖,無咎。

子曰:亂之所生,言語以為階,君不閉則失臣,臣不閉則失身,機事不閉則害盈,是以君子慎閉而弗〔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之事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慢暴謀,盜思奪之。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

以〔制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故君子將有為,將有行者,問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錯,無有遠近幽險。

述知來物,非天之至精,共孰能〔與于此〕。

參五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述〔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誰能與於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

〔寂〕然不動,欽而述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幾也。

唯深,故天下之誠。

唯幾,〔故能成天下〕之。

唯神,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言之〔謂〕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

夫《易》,古物定命,樂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天下之志,以〔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

卦之德,方以知。

六爻之義,易以工。

聖人以此佚心,內藏於閉,〔吉凶與〕民同願,神以知來,知以將拄,其誰能為〔於〕玆?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恙者也虖?是其〔明於天道〕察於民故,是闔神物以前民用。

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闔戶謂之坤,辟門謂之乾。

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之謂之象,形謂之器,□而用之謂之法。

利用出入,民一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大恒,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垂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榮莫大乎富貴。

備物至用,位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深備錯根,險至遠,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著龜。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天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而聖人象之。

河出圖,雒出書,而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見也。

繫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祐之者,助之也。

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也者,信也。

禮信,思乎順,□尚賢,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聖人之意,其義可見已乎?子曰:聖人之立象以盡義,設卦以盡情偽。

繫辭焉,以盡言,變而通之以盡利。

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經與?乾坤〔成〕列,易位乎其中。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矣。

《易》不可則見則乾坤不可見,乾坤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為而施之謂之變,推而舉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是〔故〕夫象,聖人具以見天下之情而不擬諸其形容,以象其物義,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同,以行其典禮。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

是故謂之爻。

極天下之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存乎辭,化而制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化之存乎其人。

謀而成,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動之,爻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繫辭而齊之,動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也者,生乎動者也。

剛柔也者,立本者也。

變通也者,聚者也。

吉凶者,上勝者也。

天地之道,上觀者。

日月之行,上明者。

天下之動,上觀天者也。

夫乾,蒿然視人易。

坤,魋然視人閒。

爻也者,效此者也。

象也者,象此者也。

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天池之大思曰生,聖人之大費曰立位,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材。

理材正辭,愛民安行曰義。

古者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達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罟,以田以漁,蓋取諸羅也。

肆戲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斲木為耒耨,耨耒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也。

日中為疾,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欲,蓋取諸賭噬嗑也。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亂,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終則變,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也。

杅木為舟,剡木而為楫,濟不達,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奐也,備牛乘馬,〔引〕重行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隋也。

重門擊柝,以俟挔客,蓋取餘也。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次,蓋取諸少過也。

弦木為弧,棪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乖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練下楣,以寺風雨,蓋取諸大壯也。

古之葬者,厚裏之以薪,葬諸中野,不封不樹,葬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也。

〔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大有也。

是故《易》也者,象。

象也者,象也。

彖也者,制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何故也?陽卦〕奇,陰〔卦耦。

其德〕行何也?陽,一君二民,君子之象也。

《易》曰:童童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伸也。

屈伸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龍蛇之螫,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子曰:非其〔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其所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可得見〔耶?《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

君子臧器於身,待者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矰,是以出而有獲也,首舉成器而動者也。

子曰:小人〔下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畏不懲,〔小〕懲而大戒,小人之福也。

《易》曰:構校滅趾,無咎也者,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也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蓋也,罪大而不可解也。

《易》曰:何校滅耳,凶。

君子見幾而作,不位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于石,毋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物知章,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下中爻不備。

初,大要。

存亡吉凶,則將可知矣。

乾,德行恒易,以知險。

夫坤,魋然天下〔之至〕順也。

德行恒簡,以知〔阻〕。

能說之心,能數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勿勿者,是故〕變化具為,吉事有祥。

象事知器,算事知來。

天地設象,聖人成能。

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八卦以象告也。

爻順以論語。

剛柔雜處,吉〔凶〕〕可識。

動作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欽,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則悔且吝。

將反則〔其〕辭亂,吉人之辭寡,趮人之辭多,無善之人其辭斿,失其所守其辭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