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合集下载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与现版对照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与现版对照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与现版对照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原文与现版对照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的含义和演变。

下面是详细的解释: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现版翻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解释:这句话揭示了“道”的本质无法被纯语言所阐释,只能用经验和体验来理解。

任何言语都无法完全描绘“道”的真正含义和性质。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现版翻译:天地之始,无名之夫,万物之母,有名之母。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道”是万物的源头,宇宙的根源,而万物的存在,也是源于“道”的存在。

但“道”本身没有任何名称或者标识。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现版翻译:恒不欲,以观其妙;恒欲,以观其徼。

解释:这句话说出了“道”的妙处,不被欲望所侵扰,可以观察到事物的真实形态和本质。

相反,如果心存欲望,就会受到各种束缚和限制,看不清真相。

原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现版翻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这句话针对“道”和“名”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虽然两者有同样的根源,但是因为表达方式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名称。

玄之又玄表示“道”的含义和性质实在难以言说,需要通过灵性的认知才能明了。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充满哲学和道德意义的古籍。

通过对其原文和现代语言的解释,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道”的真实含义和思想内涵,对我们的思想和人生有不小的启示作用。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如下:
上德的人不德其德,故正真有德。

下德的人追求德,故实际上达不到德。

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

下德之人强调作为而无以能为。

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无私心意图。

上义的人勉力施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礼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丧失了仁以后才出现义,丧失了义以后才出现礼。

那先见者,是道的虚饰,是邪伪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应取忠厚不取薄礼,取实在不取虚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马王堆帛书是我国出土的一部古代文献,其中包括了《道德经》的部分内容。

以下是马王堆帛书《道德经》的全文及译文:《道德经》上篇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疾不敢病。

使夫死不敢生。

为而不持,成功而不矜。

是谓玄德。

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下篇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7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8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道德经(马王堆版)

道德经(马王堆版)

道德经(马王堆版)展开全文马王堆版《道德经》全文道经1,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是为玄德。

1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道经》《德经》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道经》《德经》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道经》《德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道经》《德经》春秋老子(李聃)著草树先生堪正断句 2009年-----【德经】-----(38)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39)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40)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 善始且善成(41)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2)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43)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44)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躁胜寒靓胜炅请静可以为天下正(46)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47)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48)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49)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詥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50)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51)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52)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53)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54)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夆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55)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 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耰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56)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57)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而国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58)第五十八章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 光而不眺(59)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60)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61)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62)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63)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64)第六十四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65)第六十五章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 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66)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争(67)第六十七章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8)第六十八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69)第六十九章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70)第七十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71)第七十一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则哀者胜矣(72)第七十二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73)第七十三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74)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猒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75)第七十五章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6)第七十六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77)第七十七章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78)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月亘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细微居上(79)第七十九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80)第八十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81)第八十一章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草树先生《道德经》难点解读/daodejingf.html? QQ交流767739499。

老子《道德经》经典马王堆版,文白对照,含译注

老子《道德经》经典马王堆版,文白对照,含译注

上篇道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

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王弼通行版: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

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

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

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

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

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

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本

《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本

《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道经】-----(1)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3)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4)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5)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6)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7)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8)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9)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0)第十章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11)第十一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第十二章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13)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己身以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14)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15)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16)第十六章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17)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然(18)第十八章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19)第十九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20)第二十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之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1)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22)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23)第二十三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章不自现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24)第二十四章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25)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27)第二十七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28)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29)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30)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不以取强焉果而勿娇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31)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2)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于江海也(33)第三十三章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34)第三十四章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35)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36)第三十六章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兴之将欲夺之必古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37)第三十七章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德经】-----(38)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39)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40)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41)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2)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43)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44)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躁胜寒靓胜炅请静可以为天下正(46)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47)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48)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49)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詥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50)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51)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52)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53)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54)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夆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55)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耰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56)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57)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而国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58)第五十八章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59)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60)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61)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62)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63)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64)第六十四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65)第六十五章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66)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争(67)第六十七章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8)第六十八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69)第六十九章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70)第七十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71)第七十一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则哀者胜矣(72)第七十二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74)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猒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75)第七十五章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6)第七十六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77)第七十七章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月亘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细微居上(79)第七十九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80)第八十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81)第八十一章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马王堆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马王堆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马王堆道德经原文及译文1.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德经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传统上,道德经被认为是老子所写,而在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版本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被称为马王堆道德经。

本文将对马王堆道德经的原文及译文进行分析和探讨。

2. 马王堆道德经原文以下是马王堆道德经的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 马王堆道德经译文以下是马王堆道德经的译文:道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

名是无法用言语来命名的。

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是天地的起源;用言语命名的,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无欲望,以观察其奇妙;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其界限。

这两者,都是从同一个来源发出,却有不同的名字,这就是玄妙之道。

玄妙之中还有更加深奥的玄妙,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4. 马王堆道德经的解读4.1 道与名的关系马王堆道德经中提到了道与名的关系。

它指出,道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而名是无法用言语来命名的。

这是因为道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存在,它是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

而名则是我们给事物贴上的标签,是有形的。

马王堆道德经告诉我们,无法用言语描述的道才是天地的起源,而用言语命名的名则是万物的母亲。

4.2 欲望的观察马王堆道德经还指出,通过观察欲望,我们可以认识事物的界限。

当我们常常没有欲望时,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奇妙之处;而当我们常常有欲望时,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界限。

这是因为欲望常常是我们对事物的预期和需求,当我们没有欲望时,才能真正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和奇妙之处。

4.3 玄之又玄的奥妙马王堆道德经告诉我们,玄妙之中还有更加深奥的玄妙,它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这提醒我们,世界的奥妙是无穷尽的,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万物的本质。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我们才能逐渐接近真理。

5. 总结马王堆道德经是道德经的一种版本,它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

马王堆道德经中强调了道与名的关系、观察欲望的重要性以及世界的奥妙。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03.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04.道沖,而用之又弗fu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chen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 yue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07.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

08.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09.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jiu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tuan气致柔,能婴儿乎?滌di除玄览,能毋疵ci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he,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11.三十辐同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shan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zao户牖you,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展开全文关于版本问题: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

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

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

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

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

厘定《道德经》的原则:(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

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

不改动原本。

(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通行本补足。

后人所谓专家学者对某些字词乃至句子的意见,或考证,不予采纳。

因为道德经是一部“求道”圣典,修行求道达到巅峰的老子面前,没有专家,更没有学者。

我们不需要这部经文字有多优美,有多通畅,我们只是竭尽全力恢复她的本来面貌。

让我们子孙后代,以睹圣人文笔为快。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解词:上:高;上面。

上等,上乘。

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下:下等,等级低的:下级。

下品。

下乘。

解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依道而行,积功累德,若注重功德本身,则德而不德,反而没有任何的功德。

所以真正的大德并不贪着功德本身,也不执着于积功累德。

如此所得功德大到不可思议。

是以有德,如此大德而为上。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执着于道本身,念念皆为积功累德,贪德住着。

道德经帛书版及通行本精彩全译文

道德经帛书版及通行本精彩全译文

道德经帛书版及通行本精彩全译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真正意义上的“道”;可以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真正的名称。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

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径。

帛书版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言说的话,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

“名”,如果可以命名的话,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了。

“无”是万物的起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总是在没有欲念的状态下,去观察道的幽微深远;总是在有欲念的状态下,去观察道的边际界限。

“有”和“无”两者来源相同,名称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所指。

幽深又幽深,这是众多微妙之处的门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帛书版在文字上有一些细微差异,但大意相近。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易亚苏《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读重点分篇,注释篇章要义,点到即止。

《道德经》八十一章,九章为一篇,共九篇。

第一篇:德(修养);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国(立国);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朴归真);第九篇:恒(道行长久)。

第一篇:德(修养)。

(1)三十八章(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万物资始。

天仁、地义、人信(礼)。

(2)三十九章(德之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禄禄如玉。

珞珞如石。

(3)四十章(德之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四十一章(德之器)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四十二章(德之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帛书版本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帛书版本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帛书版本道德经原文及译文道德经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居,成功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吴鹊桥兮藁藁兮,白而不夜不探何有?江河之水天上来,以养我万物。

译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的起始;有名,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无名,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名,以观察其极限。

这两者都出自同源,却有不同的名字,一体称之为玄。

玄又超越玄,是众多奥妙的门。

天下众人皆知美的存在,因此就有了丑的概念。

众人皆知善的存在,因此就有了恶的概念。

因此,有与无相互产生,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衡量,高与下相互倾斜,音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随从。

所以圣人处理事情时,无为而行,以身作则而不言传,万物都会自发地形成而不需要其主宰,万事都会成功而没有留下痕迹。

只要没有留下痕迹,就不会有人来争夺。

不推崇贤者,使人民不再争相竞逐。

不珍视稀有之物,使人民不再去偷盗。

不放纵可欲之物,使人民的心不再纷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使人民的心空虚而内心实在,心志虚弱而骨骼强硬。

常常让人民不追求知识与欲望。

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行动。

若能做到无所作为,那么就没有什么无法治理的了。

道无法量度,但可以运用其效用,它深邃而像众多物质的源泉。

消除了纷争,调和了光明,与尘世相合,那感觉就像在某处存在。

就像吴鹊桥之于白天,白天却看不到它,这一切从何而来呢?江河之水从天上来,滋养着万物。

帛书本《老子·德经》原文与白话

帛书本《老子·德经》原文与白话

帛书本《老子·德经》原文与白话帛书本《老子·德经》原文第一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

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瑜,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

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二段: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又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融。

燥胜寒,凉胜炅,请静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及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其中最著名的版本之一便是马王堆版本,这是在1973年发现于湖北荆州马王堆汉墓中的竹简版本。

这一版本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本《道德经》,为我们了解《道德经》的原始内容和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以下是马王堆版《道德经》中的部分原文及其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最高的善,象水一样。

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之争,寓居于众人所憎恶的地方,因此可视为道。

居善于地,心善于深邃,与善于仁爱,言善于诚信,治理善于公正,行事善于能力,行动善于适时。

因为不与其他争斗,所以没有怨恨。

这些马王堆版的《道德经》原文及翻译,展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强调了无为而治、柔中带刚、谦虚谨慎等观念。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学者探讨中国传统智慧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马王堆版的《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展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道、德、理念的探讨与追求,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和文化,也为当今世界的价值体系提供了启示和启发,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

【2000字】第二篇示例:马王堆汉墓是中国汉代墓葬中的一座重要发现,其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就包括了一份关于《道德经》的版本。

这份文物被称为马王堆版《道德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份《道德经》。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道德经》的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共分为两部分,分别为《道德经》和《德经》。

《道德经》分为81章,弥足珍贵。

该版本《道德经》有许多地方与现行版本有所不同,但整体来看,文意清晰,内涵深刻。

道德经帛书本注释pdf

道德经帛书本注释pdf

道德经帛书本注释以下是《道德经》帛书本的部分原文、注释及译文:1.第一章1.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注释: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第一个“道” 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第二个“道” 是言说、表述的意思;“恒” 在帛书甲本中为“恒”,在通行本中为“常”,意思是永恒、长久。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2.“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第一个“名” 指的是对事物的称呼、概念;第二个“名” 是命名、称呼的意思。

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3.“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 表示天地万物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状态,是万物的起始;“有”表示天地万物已经形成的状态,是万物的根源。

4.“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欲”指的是欲望、想法;“眇” 通“妙”,微妙的意思;“噭”通“徼”,边界、端倪的意思。

所以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表现。

5.“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两者” 指的是“无” 和“有”,它们是同一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 表示深奥、玄妙;“众妙之门” 指的是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3.译文: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但这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用来称呼事物,但这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万物的起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表现。

无和有是同一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深奥又深奥,是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2.第二章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駪駟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神也得这修道者的道体,即会现灵;(天人感应)
五谷也得这修道者的道体,即五谷盈仓;
王侯也可得这修道者的道体,可以令天下安正。
推而言之
如果天空不再清澈,大气层恐怕将会爆裂;
如果地不能安宁,恐怕将会暴发火山及地震;
如果神无灵性的接济,恐怕将会停歇;
如果五谷长势不良,恐怕将会绝产;
(五谷绝产,至令一切狷飞蠕动,飞禽走兽都无法正常生存下去,此处对应第六章,谷神不死。)
下乘德性的建立看重功德之本身,如此不仅没有德反而会失去这功德;
上乘德性的大德之人,不会被现象环境左右,不执着于行为的本身,不以为自己做过些什么。
崇尚仁之人,所成就之功德,不执着于行为的本身,不以为自己做过些什么。
崇尚义之人,所成就之功德,会执着于行为的本身,以为自己做了很多,功德很大。
所以君王不应追求晶莹似玉,应该坚如璎珞朴石。
一:道。修行得道的人。
解读:
释意: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
厘定《道德经》的原则:
(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不改动原本。
(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通行本补足。
后人所谓专家学者对某些字词乃至句子的意见,或考证,不予采纳。因为道德经是一部“求道”圣典,修行求道达到巅峰的老子面前,没有专家,更没有学者。我们不需要这部经文字有多优美,有多通畅,我们只是竭尽全力恢复她的本来面貌。让我们子孙后代,以睹圣人文笔为快。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如果万物不能良好的生存,恐怕将会物种大灭绝;
如果侯王不能安正天下,恐怕天下将发生大暴动;
所以贵必定于贱相对应,
高以下为基础。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以贱为安世之本,重平安盛事之道。难道不是吗?
所以最高的赞誉无须赞誉;
(君王无须赞誉本已是众生之尊,也是人中之极,所以自称为孤,寡,因无能与之匹敌者)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能认识到礼前面的这些规律,
即取道之精华,
而礼这个东西却是愚笨的人认识大道的起始,
所以大丈夫处在这些规律的敦厚之上位,
不居处在这些规律的浅薄之下位,
处其敦厚之处,
不居其浅表,
故去彼取此。只保留敦厚的精华,舍去不好的浮华。
提示:
迷途知返者,道之初动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猒(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舆争。
解词:
上:高;上面。上等,上乘。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下:下等,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
解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依道而行,积功累德,若注重功德本身,则德而不德,反而没有任何的功德。所以真正的大德并不贪着功德本身,也不执着于积功累德。如此所得功德大到不可思议。是以有德,如此大德而为上。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門,知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以上是老子为,道,德,仁,义,礼,所做的分析,排序,各种不同境界的人,建德时所执有的心境。
‘忠信之薄也’道,德,仁,义,是为忠信之道,礼居末焉。
‘而乱之首也’当道,德,仁,义,礼,不断的次第失去以后,而社会也就大乱了,
释意:
上乘德性的建立并不看重功德之本身,所以能建树起广大的德性;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崇尚仁之人,所成就之功德,并不执着于行为的本身,不以为自己做过些什么。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崇尚义之人,所成就之功德,会执着于行为的本身,会认为自己过了很多,功德很大。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崇尚礼之人,所成就之功德,如果无人赞颂与之相应。则积极四处大造声势。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使我絜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执着于道本身,念念皆为积功累德,贪德住着。以德为念,念念为德,所建功德,反而无德。如此为德而为下.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乘德性的大德之人,不会被现象环境左右,不执着于行为的本身,不以为自己做过些什么,不自高自大。为:是指的世间象的一切行为。无为:是不被世间现象所迷惑。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读:
‘昔之得一者’这第一个‘一’,于后面的一连的五个一,各有所指。第一个一,是指的是得这大道之法。其后的五个一,俱被这第一个一所摄;即‘一中有诸一,诸一中无一’。
释意:
往昔之修道者若一人得这大道之法:
天也得这修道者的道体,所以天可以清澈;
地也得这修道者的道体,地可以安宁(不会震动)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