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高清录入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简体修复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简体修复本](https://img.taocdn.com/s3/m/d9c9fea265ce0508763213c0.png)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而盈之,不若其已。而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https://img.taocdn.com/s3/m/0ea623033b3567ec112d8a49.png)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本)甲本《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皮(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
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转载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转载](https://img.taocdn.com/s3/m/49e13ce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4.png)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转载帛书《老子》甲本全文道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又)玄,眾眇(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恒也。
是以聲(聖)人居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盗。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聲(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无不治矣。
【第四章】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
潚(淵)呵,始(似)萬物之宗。
銼(挫)其,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聖)人不仁,以百省(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屈),蹱(動)而俞(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六章】浴(谷)神不死,是胃(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胃(謂)天地之根。
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勤)。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聲(聖)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輿(與)?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治(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静。
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淵),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蹱(動)善時。
夫唯不静(争),故无尤。
【第九章】㨁(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兑(銳)之,不可長葆(保)之也。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貴富而䮦(驕),自遺咎也。
功述(遂)身芮(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致柔,能嬰兒乎?脩(滌)除玄藍(鑒),能毋疵乎?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此節經文全部殘毁】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轰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全文,建议收藏
![轰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全文,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c487190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1.png)
轰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全文,建议收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经》。
《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老子。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死于公元前500年。
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孔子三十多岁时,曾专程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后来孔子在自己弟子面前,赞叹老子就像“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因此后人又称老子为“犹龙”。
《道德经》不仅是传统文化中鼎立三足之一的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还被尊为诸子之首。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的智慧,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即道经和德经。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本和乙本,轰动了世界,也让人们对传世本《道德经》有了全新的认识。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
在前后顺序后,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约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之后,乙本约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帛书《老子》乙本全文道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觀其妙;恒又(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又玄,衆眇(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亞(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恒也。
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昔(作)而弗始,爲而弗侍(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盗。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整理后的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
![整理后的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https://img.taocdn.com/s3/m/887741f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3.png)
整理后的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道德经》的原著是找不到的。
有人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一百零三种之多。
迄今为止,《道德经》的校订本已达三千多种。
《道德经》出现的版本问题,是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甲乙两本帛书《老子》,当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可惜只是《道德经》的部分章节。
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汉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
其他重要的版本还有西汉严遵注本、唐代傅奕校古本、唐代刻《道德经》石幢等。
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有两个写本,分别被称为甲本和乙本。
甲本字近篆体,文字未避汉高祖刘邦讳,因此推算其抄写年代应在刘邦建国前,即早于公元前195年;乙本为隶体,文字避刘邦讳,但未避汉惠帝刘盈讳,因此推算抄写年代在惠帝登基前,即早于公元前180年。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距今已两千多年。
在将帛书《老子》与诸本研究比较后,感觉它对我们研究《道德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与郭店楚简以及其他各版本一道,使我们依稀看到《道德经》形成的足迹。
比如,它与楚简对我们正确理解通行本第十八章的“案”字,大有帮助。
但同其他版本一样,帛书本依然是辗转的传抄本,与“原著”仍有较大距离,如第一章的“同谓玄之又玄”,第七章的“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可以明显看出抄写者的笔误;如第十九章的“绝圣弃智”同样渗透着庄子及其后学的思想。
经过整理刊行的传世诸本自然是正途,应该更接近标准的“原著”。
附:附录五: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说明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代帛书,其中的《老子》有两个写本分别被称为甲本和乙本。
甲本字近篆体,文字未避汉高祖刘邦讳,因此推算其抄写年代应在刘邦建国前,即早于公元前195年;乙本为隶体,文字避刘邦讳,但未避汉惠帝刘盈讳,因此推算抄写年代在惠帝登基前,即早于公元前180年。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968af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c.png)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易亚苏《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读重点分篇,注释篇章要义,点到即止。
《道德经》八十一章,九章为一篇,共九篇。
第一篇:德(修养);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国(立国);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朴归真);第九篇:恒(道行长久)。
第一篇:德(修养)。
(1)三十八章(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万物资始。
天仁、地义、人信(礼)。
(2)三十九章(德之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禄禄如玉。
珞珞如石。
(3)四十章(德之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四十一章(德之器)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四十二章(德之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7b100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4.png)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另外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帛书版《老子》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五千言》的本意。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03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04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07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https://img.taocdn.com/s3/m/7da203dbec3a87c24128c40b.png)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本)甲本《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皮(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
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bbc0c2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5.png)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原文易亚苏《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读重点分篇,注释篇章要义,点到即止。
《道德经》八十一章,九章为一篇,共九篇。
第一篇:德(修养);第二篇:智(教育);第三篇:国(立国);第四篇:治(效法);第五篇:人(上善若水);第六篇:善(玄德);第七篇:器(利用);第八篇:道(返朴归真);第九篇:恒(道行长久)。
第一篇:德(修养)。
(1)三十八章(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万物资始。
天仁、地义、人信(礼)。
(2)三十九章(德之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禄禄如玉。
珞珞如石。
(3)四十章(德之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四十一章(德之器)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5)四十二章(德之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汉代道德经马王堆汉墓版
![汉代道德经马王堆汉墓版](https://img.taocdn.com/s3/m/7692850a3c1ec5da50e270f0.png)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道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
玄之有(又)玄,众眇(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随),恒也。
是以声(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声(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潚(渊)呵始(似)万物之宗。
锉(挫)其,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声(圣)人不仁,以百省(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与)虚而不淈(屈),踵(动)而俞(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浴(谷)神【不】死,是胃(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胃(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勤)。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声(圣)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舆(与)故能成其私。
·上善治(似)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渊),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静(争),故无尤。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之□,□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功述(遂)身芮(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修(涤)除玄蓝(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
马王堆帛书老子《道德经》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帛书老子《道德经》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110c1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a.png)
马王堆帛书老子《道德经》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道德经》全文郭店楚简:甲本1、2、3、4、5;乙本1、2、3;丙本1、2、3、4;太一生水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德经、道经图片来源:世界数字图书馆郭店楚墓竹简甲本•甲本1组1.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2.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3.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为之名曰大。
4.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5.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6.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道德经•甲本2组1.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2.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视素抱朴,少私寡欲。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4.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
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5.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
天下乐进而弗厌。
6.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8.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9.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10.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11.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
其事好。
12.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13.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14.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15.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16.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7.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无败事矣。
18.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19.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20.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21.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22.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2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4.大,小之。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马王堆简帛《老子(德道经)甲本(释文)》
![马王堆简帛《老子(德道经)甲本(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8550569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1.png)
马王堆简帛《老子(德道经)甲本(释文)》老子甲本(释文)(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本)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皮(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
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马王堆帛书之老子乙本
![马王堆帛书之老子乙本](https://img.taocdn.com/s3/m/c188f4b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3.png)
马王堆帛书之老子乙本《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甲本等》:129:.《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P.87道原恒之初,迵同大虚。
虚同为一,恒一而止。
湿湿梦梦,未有明晦。
神微周盈,精静不(熙)。
古(故)未有以,万物莫以。
古(故)168〔上〕有刑(形),大迵名。
天弗能复(覆),地弗能载。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
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
在阴不腐,在168〔下〕阳不焦。
一度不变,能适规(蚑)侥(蛲)。
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
人皆以169〔上〕之,莫知其名。
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
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为其素也,和其用也。
是故169〔下〕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
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
天地阴170〔上〕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规(蚑)行侥(蛲)重(动),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反焉,道弗为益170〔下〕多。
坚强而不撌,柔弱而不可化。
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
故唯(圣)人能察刑(形),能听【声】。
171〔上〕知虚之实,后能大虚。
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间,周袭而不盈。
服此道者,是胃(谓)能精。
明171〔下〕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
是胃(谓)察稽知○极。
(圣)王用此,天下服。
好亚(恶),上用172〔上〕□□而民不麋(迷)惑。
上虚下静而道得其正。
信能欲,可为民命。
上信事,则万物周扁(遍)。
分172〔下〕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
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
不为治劝,不为乱解(懈)。
广大,弗务及也。
深微,弗索得也。
173〔上〕夫为一而不化。
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政(正)畸(奇)。
前知大古,后□精明。
抱道执173〔下〕度,天下可一也。
观之大古,周其所以。
索之未,得之所以。
《道原》四百六十四174〔上〕《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甲本等》:130:.《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乙本P.89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高清录入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高清录入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6287f6ba0d4a7302763a8a.png)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整理稿)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整理稿)](https://img.taocdn.com/s3/m/db33a5a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0.png)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 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 (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 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 (谷),此其贱之为本欤?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上士闻道,堇能行 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 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 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 ,而王公以为自名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 (爵)而恒自祭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道身殃,是谓袭常。
善,人之 (宝)也;不善,人之所 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 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55f8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e.png)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德道经》简介帛书《老子·德道经》,出土于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
分为甲乙本〔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被认为是最接近老子原著本义的版本。
现代通行本《老子·道德经》,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与通行本在编排上有所不同,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通行本反之。
通行本在某些章节次序也有差异。
文字上帛书与通行本也有所差异。
接下来阿东就将帛书版本的《老子·德道经》原文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马王堆帛书《德道经》原文《德篇》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第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第三章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d2e53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3.png)
帛书老子甲本原文(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本)甲本《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皮(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
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敝)。
【珍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原文(简体修复本)
![【珍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原文(简体修复本)](https://img.taocdn.com/s3/m/7ef1e8f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9.png)
【珍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原文(简体修复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至之也。
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
天象无刑,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所教,夕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
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礇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11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
故去彼而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14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
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
涣呵!其若冰泽。
沌呵!其若朴。
浑呵!其若浊。
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徐清。
安以动之,徐生。
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16致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
静,是谓复命。
复命常也。
知常,明也。
不知常,茫。
茫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
猷呵!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18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知慧出,案有大伪。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
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20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
累呵!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人察察,我独闵闵呵!忽呵!其若海。
望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物,唯望唯惚。
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22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23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天下牧。
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24希言自然。
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这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昆仑,先天地生。
萧呵!谬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冬日行,不离其辎重。
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
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27善行者无彻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
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
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恒德不忒。
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
夫大制无割。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唑,或陪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居,楚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
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
居是,谓果而不强。
物壮而老,谓之不道。
不道蚤已。
31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物或恶之。
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者贵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不详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铦袭为上,勿美也。
若美之,是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
杀人众,以悲哀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道恒无名。
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与江海也。
33知人者,知也。
自知,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
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
强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
死而不忘者,寿也。
34道泛呵!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
听之,不足闻也。
用之,不可既也。
36将欲拾之,必古张之。
将欲弱之,必古强之。
将欲去之,必古与之。
将欲夺之,必古予之。
是谓微明。
友弱胜强。
鱼不脱于渊。
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恒无名。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而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以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41反也者,道之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
我将以为学父。
43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致坚。
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纳。
躁胜寒,靓胜炅。
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憯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47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4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有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49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欱焉,为天下浑心。
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
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措蚤,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51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育之,长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