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黄江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2016-2030).jpg
以孵代招,引进培育深圳外迁潜力龙(1)
![以孵代招,引进培育深圳外迁潜力龙(1)](https://img.taocdn.com/s3/m/6771b897524de518974b7d24.png)
(三)经济发展形势
• 黄江镇毗邻光明新区,地处深港“半小时生活圈” 中心,在承接深圳优质产业转移、配套服务等 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 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我镇乃至我市现 有企业同样面对相同的问题,现有企业被迫 外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
• 一方面引进大项目困难、代价较大,另一方 面现有企业外迁,不利于我镇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二)近年来承接深圳外迁企业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镇2013 年引进深圳企业6宗,协议投 资总金额73884万元,其中 1间新兴产业公司协议投资 4950万元,占项目投资总
•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锐意进取,提出通过创新 培育发展新动力,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 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将黄江建 设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 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莞深科技创新走廊 桥头堡。
(四)近年来招商引资工作的困难
• 一是我镇可用工业用地和空置厂房等招商资 源日益减少;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 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推进结 构优化调整,促进企业的成本和城市产业结 构调整,提高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
数据分析:深圳市新兴产业“十二五”前后的对比
序号
“十二五”规划调控指标
2010年 2015年
1
本市生产总值(亿元)
2
人均生产总值(万美元)
3
三、对接深圳产业外迁的策略分析
• ✲ 1、深圳企业外迁,我镇洼地优势明显。 • 深圳企业特别高科技企业外迁到周边地区,是深圳城市发展外溢
黄江镇总规划
![黄江镇总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50437a0d4a7302768e9939b1.png)
黄江镇总规划 2008年11月17日 13:12 阳光黄江第一章、城镇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第1条、根据东莞市的整体城市发展目标,结合黄江镇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影响,因地制宜的确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建设目标。
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强化功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把黄江逐步建设成为“宜工、宜商、宜居、宜旅”的现代化生态城镇。
第2条、宏观发展策略:推进城市化策略——政策先导,规划支持,整个镇域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构筑“中心化”策略——构筑比较优势、提升战略地位、突出核心竞争力,促进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的并轨。
第3条、经济发展策略:根据黄江镇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和该镇土地资源及其它资源优势,结合现状经济基础,黄江镇的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逐步稳固与提升第三产业,保持第二产业的发展地位,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含量,在减少第一产业比重的同时提高第一产业发展质量。
依据黄江镇现有的资源优势与山地特点,发展以下产业:高新科技及其相关产业服务业、旅游观光、商贸房地产、文化教育和文化娱乐。
第4条、社会经济目标预测:第二章、城镇性质与发展规模第5条、根据黄江镇的建设现状、地区整体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新时期黄江镇将发展成为以高新电子技术产业,并以其特有的绿色山地环境提供适宜人居、休闲旅游,注重环境的保护与整治、注重城市的绿化与美化,建设生活环境舒适、生产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镇。
总结以上,黄江镇的城市性质确定为:电子工业较发达,适宜居住、休闲旅游的现代化山地生态城镇。
第6条、城镇规模:人口规模:到2010年规划期末,总人口:29.2万人,计算人口21. 08万人;到2020年规划期末,总人口:35.0万人,计算人口28. 47万人。
用地规模:到2010年规划期末,规划建设用地为27.75k㎡;到2020年规划期末,规划建设用地为33.86k㎡。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18.94平方米/人。
广东东莞
![广东东莞](https://img.taocdn.com/s3/m/ce27c4def90f76c660371a1a.png)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分析 (7)一、土地利用现状 (8)二、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结论 (12)三、土地利用形势 (13)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5)一、市域发展战略 (16)二、土地利用指导思想与原则 (17)三、土地利用目标 (18)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 (20)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0)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22)三、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4)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30)一、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30)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32)三、重点镇(街)土地利用指引 (38)第六章重点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41)一、自然保护区空间管制 (41)二、水体空间管制 (41)三、生态绿地空间管制 (43)四、工业用地空间管制 (46)五、廊线空间管制 (51)第七章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52)一、落实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52)二、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落实占补平衡制度 (53)三、提高耕地与基本农田质量 (53)四、优化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 (54)五、储备耕地后备资源 (55)六、完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制度体系 (55)第八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57)一、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加强用地布局引导 (57)二、推进“三旧”改造,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58)三、优化整合工业用地 (59)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60)五、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60)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67)一、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控制 (67)二、中心城区发展布局 (69)三、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71)四、中心城区生态绿地建设 (74)第十章土地整合与集聚 (76)一、“四整四聚”方针 (76)二、“四整四聚”措施 (77)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81)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81)二、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82)三、重点建设项目 (82)第十二章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85)一、生态主轴 (85)二、生态廊道 (86)三、生态绿核 (86)四、重点生态保护区 (87)五、生态节点 (87)六、网络状绿化带 (88)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90)一、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提高规划法律效力 (90)二、加大规划宣传,营造依法用地、规划用地的社会氛围 (91)三、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和指导机制 (91)四、运用经济调控机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91)五、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92)六、加强规划监察执法力度,构建和谐用地秩序 (94)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94)附表 (95)附图:1、东莞市地理区位图2、东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3、东莞市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4、东莞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2006—2020年)5、东莞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06—2020年)6、东莞市土地整治规划图(2006—2020年)7、东莞市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图(2006—2020年)8、东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9、东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前言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地处东经113º31´-114º15´、北纬22º39´-23º09´。
黄江战略定位
![黄江战略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50db516c83c4bb4cf7ecd1d0.png)
[ 附件]东莞市黄江镇总体规划(2004 ~ 2020)城镇发展战略定位研究委托单位:东莞市黄江镇人民政府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编制时间: 2004 年12月1.研究背景1.1珠三角发展背景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圈,肩负着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责任,未来的发展受到国家政府、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
目前地区发展受到长三角的竞争压力,经济排头兵的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尽管今年广东省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额、社会商品零售额以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总量值保持了全国第一,但增速、人均GDP均丧失了领先的地位。
为此,广东省正在寻求更有效、更持久地发展选择,其中包括:1)跨境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加上港澳地区)一体化进程,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粤、桂、湘、赣、闽等9省区,加上港澳地区为9+2)一体化进程,正在筹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加大地区基础设施投入,更加充分地调整区域发展要素的空间格局,促进整个地区的资源互动、产业互动,提升发展平台;3)调整广东省的工业结构,加大基础工业和重工业投入,提高工业市场运行的协调与互动、产业配套与相互支撑、持续发展的安全性和竞争力等。
无论怎样,在珠三角地域空间范围内,战略性发展思路是长期性的,即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调整和改变区域发展要素的空间格局,促进不同产业合理的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大更有效率的发展地区和区域经济增长点(轴),提升区域不同类别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区域资源的互动效率。
东莞的“莞城——同沙——松山湖”发展轴和西部沿海产业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孕育而生的,该战略思路的提出,就是力求通过空间要素格局的调整,促进东莞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区域,改变以广深公路(107国道)为轴的单一经济发展地区,促进市域经济在空间上均衡、整体、协调的发展。
1.2地区发展背景长期以来,东莞依托广深公路(107国道)实现工业化快速发展,但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局面,广深公路沿线的虎门、长安、厚街等镇,在充分享受到了二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成果的同时,发展要素出现瓶颈,一方面,沿广深公路(107国道)空间资源的相对短缺,增大了产业升级和产业扩张的成本,制约了东莞市整体经济运行的安全性。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TOD综合开发规划探讨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TOD综合开发规划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dde8f3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c.png)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TOD综合开发规划探讨杨生光(东莞市黄江镇规划管理所,广东东莞523750)【摘要】本文利用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某站的周边区域为案例,对于土地的开发潜力、交通影响以及经济可行性等多方面规划的核心问题实施相应剖析,经过应用GIS空间分析方式、工程经济评价方式、交通需要预测和路网的承载力评估多种方法实施定量与测算工作,围绕着规划方案对于前、中、后这三阶段实施规划评估,使规划科学性得到有效提升,而且与地区现状特点雨季TOD开发模式相结合实施用地的布局以及城市设计,对城市轨道交通周围区域的开发规划供给相应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规划【中图分类号】U2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21)01-0173-020引言在基础设施进行一体化建设背景之下,该区域将建造以市区为中心,关键城镇之间实现1h互通的交通网络。
不过轨道交通于运营建设方面需投非常多资金。
为对于该市轨道运营建设补亏需要进行平衡,积极将轨道交通与物业开发等工作做好,现分线路实施轨道的综合开发规划工作。
1TOD模式基本的概念TOD模式是利用公共交通当作导向开发方式,在1993年由Peter Calthorpe提出来的。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公共交通的集约用地、容量较大、节能环保以及速度较快等特征,经过对于轨道交通的站点周围地块进行多功能集约的复合开发工作,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土地的价值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还可以利用物业的增值效益对于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中所产生巨大成本进行弥补,所以变成国际范围内备受推崇可持续的发展方式[1]。
典型TOD模式的功能构造一般是由居住区域、公交站点、办公区域、核心商业地区以及公共开放的空间等几方面构成。
现阶段,中国进到轨道交通的建设高峰阶段,所以需要充分抓好这个机遇,利用轨道交通的站场与周围区域TOD规划当作抓手,经过对于TOD开发控制以及引导,对于地区的新发展区域进行构建的时候统筹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而对于城市构造、产业结构的转型、环境品质的提高以及完善社会服务设施进行相应优化[2],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c02ab49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12.png)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07.07.06•【字号】东府办〔2007〕68号•【施行日期】2007.07.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07〕68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市国土资源局《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〇〇七年七月六日东莞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为重点解决我市规划面临的“三位一体”主城区建设、东部快速路地块统筹、长安滩涂围垦、松山湖工业园、虎门港、东部工业园建设、“四整四聚”用地整合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八大问题,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建设用地供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现就我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立足全市经济发展宏观布局的战略调整,以有效保障建设用地供给为总体目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按“严格控制、因地制宜、科学规范、实际操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深化“城镇进圈、工业进园、民宅进区”三进的集约用地原则,重新整合土地资源,实施“四整四聚”(整合城镇建设向中心镇集聚,整合工业建设向综合园区集聚,整合民宅建设向中心区集聚,整合耕地保护向规模经营集聚)、空间管制和双线管制。
二、规划原则(一)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
(二)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为核心,以人为本设定建设总量,严格控制建设增量和规模。
(三)坚持统筹区域发展,保障各业用地,优化城乡发展格局。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建议书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建议书](https://img.taocdn.com/s3/m/9ce573e67c1cfad6195fa71b.png)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建议书》标题打通深圳市光明新区光侨路、S358交界处与潮莞高速、莞深高速松山湖收费站之间的道路,路段全长只需10公里。
建议内容1、物流运输意义非凡近日,一则消息吸引了深圳、中山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采招网发出了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工程招标讯息。
这预示着论证讨论了10多年的深中通道工程今年就要上马。
有人据此分析,随着深中通道若干年后建成通车,深圳中山将开启“同城化”时代。
年初,中山市委全体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也支出在交通设施建设上,重中之重是要推进深中通道项目建设,在通过国家发改委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按照A 3方案年内动工建设,并加快做好配套路网对接工程。
今年准备在全市打通1320条村路。
另一方面通过招标公告显示,拟建的深中通道工程项目位于珠江下游核心区域,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公里,直接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圳和中山两市。
项目跨越珠江口内伶仃洋海域,全长约24公里,其中海中段长度约22.4公里,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与深圳之间只需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深中通道A3方案规划图据了解,深中通道在建成后将实施免费通行,东莞西部城镇经广深高速直达深中通道而连中山、茂名、珠海等市和前海自贸区、西部空港区。
而东莞的松山湖景生态园、大朗、黄江、塘厦等东南部城镇以及惠州的惠阳、大亚湾片区距离深圳CBD的距离在60公里以上,与深圳前海自贸区、深圳大空港区的对接将会越来越边缘化,这对莞城的发展极为不利,与“一带一路”、“同城化、一体化”的建设战略显然偏线。
若打通与深圳主干道-光侨路(双向10车道)之间的断头路连接至G94莞深高速与S20潮莞高速交界处的屏山出入口-屏安路,松山湖景生态园、大朗、黄江、塘厦等东南部城镇经光侨大道至深圳前海自贸区、西部空港区只需50-60分钟,而距离中山则只需一个半小时,西南至阳江、茂名则更大大缩短之间的距离。
黄江战略定位
![黄江战略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32cd1b122e3f5727a4e9625c.png)
黄江战略定位[ 附件]东莞市黄江镇总体规划(2004 ~ 2020)城镇发展战略定位研究委托单位:东莞市黄江镇人民政府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编制时间: 2004 年12月1.研究背景珠三角发展背景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圈,肩负着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责任,未来的发展受到国家政府、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
目前地区发展受到长三角的竞争压力,经济排头兵的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尽管今年广东省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额、社会商品零售额以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总量值保持了全国第一,但增速、人均GDP均丧失了领先的地位。
为此,广东省正在寻求更有效、更持久地发展选择,其中包括:1)跨境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加上港澳地区)一体化进程,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粤、桂、湘、赣、闽等9省区,加上港澳地区为9+2)一体化进程,正在筹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加大地区基础设施投入,更加充分地调整区域发展要素的空间格局,促进整个地区的资源互动、产业互动,提升发展平台;3)调整广东省的工业结构,加大基础工业和重工业投入,提高工业市场运行的协调与互动、产业配套与相互支撑、持续发展的安全性和竞争力等。
无论怎样,在珠三角地域空间范围内,战略性发展思路是长期性的,即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调整和改变区域发展要素的空间格局,促进不同产业合理的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大更有效率的发展地区和区域经济增长点(轴),提升区域不同类别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区域资源的互动效率。
东莞的“莞城——同沙——松山湖”发展轴和西部沿海产业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孕育而生的,该战略思路的提出,就是力求通过空间要素格局的调整,促进东莞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区域,改变以广深公路(107国道)为轴的单一经济发展地区,促进市域经济在空间上均衡、整体、协调的发展。
地区发展背景长期以来,东莞依托广深公路(107国道)实现工业化快速发展,但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局面,广深公路沿线的虎门、长安、厚街等镇,在充分享受到了二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成果的同时,发展要素出现瓶颈,一方面,沿广深公路(107国道)空间资源的相对短缺,增大了产业升级和产业扩张的成本,制约了东莞市整体经济运行的安全性。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收储整备工作的指导意见-东府办〔2020〕16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收储整备工作的指导意见-东府办〔2020〕16号](https://img.taocdn.com/s3/m/375066a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c.png)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收储整备工作的指导意见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收储整备工作的指导意见东府办〔2020〕16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切实拓展与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土地收储整备市级统筹和规划引领,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改革,构建土地收储整备新格局(一)总体目标加强政府土地收储整备,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是优化重构资源布局的有力支撑。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为支撑我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强化规划引领作用,规范补偿和利益共享,逐步解决资源配置权和规划权分散下沉的现状制约,构建市级主导、规划引领、多管齐下、利益共享、综合保障的土地收储整备新格局。
(二)总体思路1.市级主导,全力推进。
区分市镇收储整备重点区域,划定市土地储备中心重点收储整备地块,简化镇街主导项目的审批程序,鼓励市镇联合收储实现市镇共赢,全面加大政府收储整备土地力度。
2.规划引领,统筹管控。
加强规划宏观管控,集中重点地区规划编制和审批权限,高质量整合连片用地优先布局公共设施和产业项目,优先保障政府收储整备地块的指标规模和规划需求。
3.分类收储,多管齐下。
鼓励大片区连片收储,针对司法拍卖处置地、低效闲置用地、政府主导城市更新项目等用地类型分类实施整备措施。
4.利益平衡,共享发展。
明确“基础补偿+增值共享”的补偿和利益共享思路,规范收储整备补偿和利益共享标准,统筹平衡区域补偿价值差异,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ea4c765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d.png)
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23—2023)目录一、现状与挑战 (1)二、原则与目的 (3)(一)指导思想 (3)(二)规划原则 (3)(三)规划目的 (5)(四)指标体系 (5)三、重要任务 (5)(一)水环境保护 (5)(二)大气环境保护 (13)(三)固废污染防治 (16)(四)噪声污染防治 (19)(五)辐射环境监管 (21)(六)生态环境保护 (22)(七)循环经济发展 (29)四、保障措施 (34)(一)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理顺环境管理体制 (34)(二)加强管理能力建设, 健全减排“三大体系” (36)(三)推行环境信息公开,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38)(四)保障环保资金投入, 抓好重点工程建设 (40)附表1 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43)附表2 河流水环境功能区及其水质保护目的 (44)附表3 城市污水解决工程建设方案 (45)附表4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 (46)附表5 城乡生活垃圾废弃物处置工程方案 (46)附表6 东莞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 (47)附表7 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工程表 (48)一、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 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并采用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乡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 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 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我市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环境形势仍然严峻: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我市仍以外源性经济为主,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产业升级转型的积极性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主线性转变, 产业构成大多是传统的高污染行业, 结构性污染突出。
二是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内河涌“黑臭”问题严重。
黄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黄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a383be9e51e79b89680226f9.png)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一节区域概况 (1)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3)第三节县级规划下达指标 (5)第二章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7)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7)第二节规划目标 (8)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2)第一节农用地结构调整 (12)第二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3)第三节未利用地结构调整 (15)第四章土地利用分区 (17)第一节土地用途区的划分 (17)第二节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 (19)第五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4)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24)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25)第三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26)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与管制 (26)第一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7)第二节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 (28)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3)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质环境评价 (36)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 (36)第二节地质环境评价及压覆矿产资源查询 (36)第八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39)附表1 2006-2020年耕地保有量规划表 (46)附表2 2006-2020年基本农田规划表 (47)附表3 2006-2020年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 (48)附表4 2006-2020年建设用地规划表 (49)附表5 2006-2020年地类调整平衡表 (50)目录第一章规划修编背景 (51)第二章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55)第一节现行规划目标实施情况 (55)第二节现行规划的成效及问题 (57)第三节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58)第三章规划修编过程 (60)第一节前期工作阶段 (60)第二节规划成果形成阶段 (61)第三节审查报批阶段 (63)第四章规划编制依据 (63)第五章规划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 (67)第一节基础资料和数据来源 (67)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分析预测 (70)第三节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分析 (71)第四节指标反馈与落实 (74)第五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80)第六节土地用途分区 (80)第七节建设用地分区与管制 (83)第八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地质环境评价 (84)第九节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及公众参与情况 (86)第十节关于规划实施措施的说明 (87)第六章规划指标落实情况 (88)第七章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的说明 (89)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引导黄兴镇(以下简称“本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臵,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依据本镇土地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和长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黄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东莞市凤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东莞市凤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93e4be5cf242336c1eb95ef9.png)
东莞市凤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东莞市凤岗镇人民政府2009年8月凤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朱国和(镇委副书记、镇长)副组长:陈志鹏(副镇长兼国土资源分局分局长)组员:罗兆新(镇城建办)赖坤添(镇财政分局)张国良(镇外经办)谢镇林(镇经贸办)梁远玉(镇农业办)杨晓立(镇规划所)曾志文(镇环保分局)周敏城(国土资源分局)吴发寿(镇交通分局)郑建明(镇水利所)李洁明(镇供电公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凤岗镇国土资源分局),具体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办公室主任由周敏城同志兼任。
凤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规划修编承担单位:广州地理研究所课题人员:李小彬(组长,研究员)刘万侠(助理研究员)岑倩华(硕士)王蓉蓉(硕士研究生)报告编写:李小彬王蓉蓉制图及数据库负责:刘万侠目录东莞市凤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规划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规划编制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规划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规划期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东莞市水土保持政府规划技术方案
![东莞市水土保持政府规划技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cc4efb700abb68a982fbd3.png)
东莞市水土保持政府规划技术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东莞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开发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主的人为侵蚀是我市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
据2006年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东莞市人为侵蚀面积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90%以上,且侵蚀强度较强烈。
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对水土流失进行防治,严格要求开发建设项目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初步遏制了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趋势。
但目前我市尚未开展水土保持总体规划,致使水土保持工作缺少有效统一的技术指导,缺乏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总体目标和具体部署,这将极不利于我市今后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
如东江河道中部分沙洲由于缺乏水土保持设施建设造成岛上农田严重水土流失,甚至淤塞河道影响行洪;另外,废弃的裸露采石场不仅影响景观而且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甚至造成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这都需要我们及时进行全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及早落实防治措施,保护我市宝贵的水土资源。
根据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明确规定水土保持规划编制主体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故编制和落实我市水土保持规划是市水务局的基本职责。
因此,依法编制我市水土保持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总体目标和任务,明确重点治理区域和项目,强化监督管理,提升行业统筹协调管理与服务能力,是我市水土保持工作中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任务。
二、规划水平年本次《东莞市水土保持规划》的规划水平年确定为:规划基准年定为:2011年近期规划水平年:2020年远期规划水平年:2030年三、规划范围本项目初定规划区范围为东莞市全境,总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
四、规划任务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根据东莞市土壤侵蚀状况,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综合考察和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上,按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分别提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确定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治理的重点地区与重点项目,明确开展治理的基本步骤,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指导全市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
黄江镇黄江大道西延线道路改造工程.
![黄江镇黄江大道西延线道路改造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75263567168884868762d658.png)
1 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1.1 编制依据1.1 本施工组织设计依据以下内容编写1.1.1 东莞市黄江镇黄江大道西延线道路改造工程招标文件。
1.1.2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工程施工设计图纸。
1.1.3 现场勘测及调查情况。
1.1.4 我单位现有技术水平、施工队伍及机械设备情况。
1.1.5 我单位施工类似工程的经验。
1.1.6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1.1.7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1.1.8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GJ036-98)1.1.9 《公路排水工程规范》(GB50318-2000)1.1.1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1.1.1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1.1.12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1.1.13 《公路工程质量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F80/1-2004)》1.1.14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1.2编制原则1.2.1.严格遵守合同条款以及监理工程师下达的施工期限,保质保量、保证安全、文明施工、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1.2.2.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科学而合理地安排施工程序,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
1.2.3.坚持优化技术方案和推广四新成果的原则,加强科技剖析和技术攻关,搞好质量控制,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
1.2.4.积极响应业主对本标段工程提出的有关要求,替业主分忧解难,主动为业主服务。
1.2.5.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为原则,加强与相邻标段的配合,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搞好交通疏导工作。
1.2.6.严格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原则。
1.2.7.严格执行东莞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项目的文明施工、环保、安全、卫生及健康等有关管理条例的要求,树立良好的工程形象、企业形象和社会形象。
基于“厚数据+大数据”的东莞城市空间格局研究
![基于“厚数据+大数据”的东莞城市空间格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b01c6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1.png)
基于“厚数据+大数据”的东莞城市空间格局研究发布时间:2023-01-11T02:35:59.063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6期第8月作者:曾星[导读]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土地利用外延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规划专家提出了“组团式发展”理念[3-4]。
该理念通过利用“分散集中”的空间格局,减少低水平建设和重复投资,提升土地能效。
曾星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广东东莞 523000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土地利用外延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规划专家提出了“组团式发展”理念[3-4]。
该理念通过利用“分散集中”的空间格局,减少低水平建设和重复投资,提升土地能效。
然而,现阶段城市组团的划定更多是政府意志的体现,对于地区之间的关联关系等因素考虑相对较少。
本文以东莞为案例,通过科学客观的手段划分组团,并与政策决定的方案进行对比,旨在发现一些空间格局问题并提供解决策略和建议,也为其他城市进行空间格局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关键词:空间格局、组团式空间结构、厚数据、Louvain算法、东莞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以村镇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这种自下而上的动力传导机制效率高、速度快,但也伴随出现了城乡混杂、空间零散等问题。
为实现市域统筹,东莞市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境进行了规划响应,《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提出了“一中心多支点”,《东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提出了“以专业中心体系为支撑、由五大片区组成生态型空间结构”,《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提出构建“三心六片” 组团式城市格局(图1)[1-2]。
城市空间格局的构建既立足于不同时期的空间基础,又需把握空间发展的趋势。
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基本确立了“多中心、分片区、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思路,在这种思路引导下,如何构建更有序、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