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片断赏析

合集下载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片断与分析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片断与分析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细臻观察、抓信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山青水国家,有许多的美丽的风景。

桂林的山水号称“甲天下”。

课前,我们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收集了,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搜集到了什么资料?生:我从“桂林观光网”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来”和一些关于景点的神话传说故事。

生:我是从“桂林旅游”这一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材料,我最感趣的是关于象鼻山的介绍。

生:“桂林旅游网”上还有关于桂林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

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我听他给讲了许多桂林的事,有些内容我都记下来了。

生:我找到了介绍桂林风景区的一段话。

师:看来,大家收集到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

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搜集的资料。

同时看一下我给大家提出的“学习建议”,在你们交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项内容。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

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

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大家可以从中自由选择,自己拟定研究的题目,可以共享资料或相关图片,组长要精心安排,汇报员要细致整理大家的意见,努力争取人人有收获。

(小组结合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学习题目,交流合作学习。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赏析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赏析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赏析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赏析刚开学就期待着蒋主任这节《桂林山水》。

9月19日,联谊校活动中,终于如愿以偿。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曾经搜肠刮肚地想,这篇课文到底能怎么个出彩法?——进了课堂,亲身感受,满心的疑惑终被舒畅、愉悦、和美、赞叹所取代。

这哪儿是课堂啊,分明是师生共同跳荡的心灵所奏出的美的乐章。

【片段一】检查预习:1、(大屏幕出示一组词语)大海波澜壮阔西湖水平如镜泰山峰峦雄伟香山红叶似火(1)齐读(学生声音响亮、整齐)(2)谁能把两组词语搭配起来读?指名读: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大屏幕出现两组词语搭配起来的短语)齐读: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3)师:“波澜壮阔”什么意思?(学生说得不是很准确)教师引导:波,指什么?生:波浪师:澜,指什么?(生说不清)师解释:澜,指大波浪。

那么,波澜壮阔连在一起什么意思?生:波浪很大,很壮阔。

师:你能把词语的气势读出来吗?生:(很有气势地读)波澜壮阔的大海师:西湖应怎么读?把什么读出来?生:西湖应读得平静柔和师:你能读一读吗?生:(声音轻柔地读)水平如镜的西湖师:那么,泰山、香山分别应该怎样读呢?生:泰山应读出气势,香山应读得有情意。

师:我们把四组词放在一起,读出语气。

生:波澜壮阔的大海(声音雄壮有气势),水平如镜的西湖(声音轻柔甜美),峰峦雄伟的泰山(声音又有了气势),红叶似火的.香山(表情声音都很柔和)。

2、(大屏幕出示第二组词语)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师:谁能准确地读出这些词语?(一生把六个词语中的“啊”字变音全读对了。

)师:你真了不起,全读对了。

(出示:“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的音节,以及“啊”字的拼音)师讲“啊”字的音变规律,生看着拼音齐读六个词语。

(出示:六个词语中“啊”字变音后的读音:nga,nga,ya,ya,wa,na)齐读六个词语。

《桂林山水》赏析

《桂林山水》赏析
2.比较引入,侧面烘托.在描述桂林山水的绮丽风光时,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描写山水,而是采用了比较引入的表现手法,从侧面烘托山水的独特之处.你看,拿波澜壮阔的大海来衬托漓江水之平静,而比起水平如镜的西湖来,漓江水又平添了清、绿之特色.这漓江的水真是迷人啊!同样,桂林的山既不像泰山那样高大雄伟,而是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尽显奇、险之特色;也不像香山火红一片,而是色彩明丽,倒映水中,五光十色.
教学后记: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4.首尾照应,浑然一体.课文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的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点缀其间,犹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又与首段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一腔真情颂桂林
1.描写景物,流露赞美之情.瞧,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巧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几种修辞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给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真挚的赞美之情.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3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3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3篇)《桂林山水》及评析篇1欸乃一声山水绿——《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王文丽评析:钱正权《小学语文教师》20101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树多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生:在广西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生:很有气势的样子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生:波浪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生:山峰师:“峦”呢?生:山峦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师:上来就总结吗?生:不是,是总述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师:说得好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点评]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读好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一分段落,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词语分了组,一组地名,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准字音,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师:你真会概括,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 (板书:静、清、绿),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生:自己的倒影生:山的倒影生:山上的树的倒影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生:蓝天白云的倒影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生:跳舞生:和游人打招呼呢!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生:没有斑点,没有瑕疵师:请你们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什么叫“拔地而起”?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师:形态万千呢?生:就是各种各样,像什么的都有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既读出山的形状,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通过和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既可以读出看到多姿多态的山的一种惊喜,也可以读出边看边回味边思考的悠然的感觉)师:作者说桂林山“奇”,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生:色彩美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还“险”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学生读得人情人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集体背诵相关句子)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生:我是抓关键词,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听课老师笑)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点评]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体验中,学得灵动,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使之豁然开朗,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板块三:创编传说,拓展研读,感受文化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为了奖励大家,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增加收入(众人笑)师:从商家的角度看,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性的美好!现在,你们再来看—— (出示课件——骆驼山的图片)生:(叫起来)骆驼山师:是啊,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四分钟后,指名汇报,汇报过程略) 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师:说得对,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师: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生:“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没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板书:王正功)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生:天下第一!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你们看,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生:作者在说师:你真会思考,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所以作者在说 (板书:作者)还有谁在说呢?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读者)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这说明——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师:(板书:当地)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生:外地的游客师:(板书:外地)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诗句)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我在去年十月,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而是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生:(恍然大悟)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师:(冲其竖起大拇指)是啊,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牛:桂林山水甲天下!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点评]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得扎实有效,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执教者单位: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总评】发现“陌生的秘密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简约高效,教风—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这里仅就本课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作点剖析,谈点启示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活用教材,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桂林山水》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有什么体悟,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也是—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深人体悟,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须有度,文本是本,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写的形式用想象延伸文本内容是其中之—,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如叶老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举其一而反三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学生似曾相识,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末知,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篇2教学要求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桂林山水》教学片段分析

《桂林山水》教学片段分析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北方,有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

在祖国的南方,也一处闻名于世的风景区,那就是——桂林〔学生抢着说了〕。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你去过桂林吗,你在书上、电视中、网上欣赏过桂林山水吗?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去过桂林,桂林有象鼻山、七星岩、叠彩岩等风景名胜,美得如画一样。

生:我读过贺敬之写的诗歌——《桂林山水歌》。

师:你能读或背其中一、两句诗吗?
生: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 情一样的深啊,雾一样的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师:太棒了。

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拍了许多风景照,非常漂亮。

我带来了。

〔说着举起了照片。


师:请你拿上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生:这是象鼻山,这是漓江水。

〔学生利用视频展示台介绍照片〕
师:谢谢你。

生:我登陆了“桂林旅游观光网〞了解了桂林的民族风情,欣赏了精美的桂林
山水风光的图片。

知道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
天下〞之美誉。

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他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并不为零,不是一无所知的,课上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桂林山水》片段赏析三.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桂林山水》片段赏析三.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桂林山水》片段赏析三教学片断一:1.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三人一组上网查找与桂林的山有关的资料。

评析:袁老师根据当地实际,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又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2.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研读方式自学。

小黑板出示研读方法:朗读体会、换词理解、比较发现、质疑探究、联系揣摩、看图领悟。

3.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临时小组交流。

评析:小黑板出示的研读方法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无异于放任自流。

教师能欣然地与学生共同学习,体现了教学平等。

两名学生敢于与听课的老师进行交流的举动表明,这种平等是真实的,不是作秀。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流,使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得以体现。

4.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

生1:我发现写桂林的山奇和秀时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险的那一句话,虽然用了好像,但不是打比方。

生2:我从网上发现,桂林的山不只是课文中描述的那几座,还有独秀峰、叠彩山、洑波山、南溪山、芦笛岩、七星岩等都很有名。

生3:我对课文有疑问。

我认为骆驼后面应该用省略号,因为那儿的山很多,各种各样。

师:同学们同意吗?生:同意。

师:那你们就将书上的逗号改为省略号吧!生4:课文写奇时,连着用了三个像,有些单调。

我认为可以将后面的两个像分别改为宛如又像,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请你按照你说的那样读一读。

生:像老人,宛如巨象,又像骆驼师:再请你把原句读一读。

师:有什么感觉?生:感觉改后读起来不太顺口,还是原来的句子工整、简练,好读。

师:那你还认为要改吗?生:不改了。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根据网上得来的经验,提出要修改课文的标点,言之有理,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教师予以充分尊重。

但尊重也要有原则。

当学生提出要给像换词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悟出课文语言的精妙,打消了他换词的念头,引导得恰倒好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学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二.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二.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二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惰旋,越读越有味。

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生:师:用一个词说。

生: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以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的山的印象?生:生: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峰,51人人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二、潜心品读,体验情感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惰旋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

请你们打开书本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像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好像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师: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分页标题#e#[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咪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一】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赏析

【《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一】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赏析

【《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一】贺敬之桂林山水歌赏析(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这段话该怎么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

)师:谁来读读描写“静”的语句?(指名读。

)师:找到“静”的感觉了吗?(学生点头示意。

)师:从哪儿找到的?生:他把“静”字读得很轻,拖得很长,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师:你听得真仔细,体会得也不错。

那你能读得更“静”吗?(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现在,感觉更“静”了吗?(学生连连点头。

)师:(播放录像。

)你们瞧,这就是漓江的水。

你们看得见它在流动吗?(生齐:看不见。

)听得见水流的声音吗?(生齐:听不见。

)多静啊!(学生齐读描写“静”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清”的语句?(指名读。

)师:刚才,我听你在读“清”这个字时,读得特别短促。

这是为什么呀?生:因为漓江的水很清爽,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师:你真会读书。

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生:因为漓江的水可清啦,我们已经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师:(播放录像。

)看,漓江的水多清啊,江底的沙石清晰可见。

(学生齐读描写“清”的语句。

)师:现在,谁愿意来读描写“绿”的语句?(指名读。

)师:怎么样,读出“绿”的感觉了吗?生:有一点。

要是声音再放开些,会更好。

师:那你来试试,行吗?(这位学生读得挺有激情的。

)师:这回,感觉满眼是绿了吗?(学生纷纷点头。

)师:你能不能说说是怎么理解的?生:因为漓江的水很清,桂林的山很绿,青山倒映在清水里,水变得很绿很绿,感觉是很明快的。

所以,我读得比较响亮。

师:(带头鼓掌,然后播放录像。

)瞧,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漓江的水真美啊!(学生齐读描写“绿”的语句。

)师:(播放乐曲。

)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朗读这句话,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独特美。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听你们绘声绘色地朗读,老师突然有这样一个灵感:这儿有一段漓江水的录像,想请你们给录像配音。

《桂林山水》教学片段.doc

《桂林山水》教学片段.doc

《桂林山水》教学片段-评析:老师根据当地实际,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又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从教学片断二可以看出)。

2、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研读方式自学。

小黑板出示研读方法:朗读体会、换词理解、比较发现、质疑探究、联系揣摩、看图领悟。

3、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临时小组交流:(一名学生提出要与老师一起学习,老师欣然同意。

两名学生大方地走到听课席与前来听课的外地老师共同探讨。

)评析:小黑板出示的研读方法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无异于放任自流。

教师能欣然地与学生共同学习,体现了教学平等。

两名学生敢于与听课的老师进行交流的举动表明,这种平等是真实的,不是作秀。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流,使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得以体现。

4、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生1:我发现写桂林的山奇和秀时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险的那一句话,虽然用了好像,但不是打比方。

生2:我从网上发现,桂林的山不只是课文中描述的那几座,还有独秀峰、叠彩山、洑波山、南溪山、芦笛岩、七星岩等都很有名。

生3:我对课文有疑问。

我认为骆驼后面应该用省略号,因为那儿的山很多,各种各样。

师:同学们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那你们就将书上的逗号改为省略号吧!生4:课文写奇时,连着用了三个像,有些单调。

我认为可以将后面的两个像分别改为宛如又像,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请你按照你说的那样读一读。

生:像老人,宛如巨象,又像骆驼师:再请你把原句读一读。

(生读)师:有什么感觉?生:感觉改后读起来不太顺口,还是原来的句子工整、简练,好读。

师:那你还认为要改吗?生:不改了。

(众笑)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根据网上得来的经验,提出要修改课文的标点,言之有理,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教师予以充分尊重。

但尊重也要有原则。

《桂林山水》教学片段及其评析

《桂林山水》教学片段及其评析

《桂林山水》教学片段及其评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绘了广西桂林的山水风光,是小学课文中的一篇经典范文。

下面是一篇教学片段及其评析。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桂林的山水吗?桂林山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桂林山水很漂亮,山峰尖锐,水体清澈。

”有的说:“桂林山水的风景很迷人,景色秀丽。


教师小结:“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山峰尖锐,水体清澈,景色秀丽,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水之一。


评析:
这篇教学片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积极思考,深刻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教师通过提问和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和主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同时,这个片段也突出了小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拓展:
除了桂林山水,中国还有很多著名的山水风景区,如长江三峡、黄果树瀑布、云南石林等。

这些风景区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著称,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这些地方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文魅力。

《桂林山水》课文片断赏析

《桂林山水》课文片断赏析

《桂林山水》课文片断赏析《桂林山水》课文片断赏析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惰旋,越读越有味。

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课件演示《桂林山水》风光片)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生:(静、清、绿、秀)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绿如翡翠、波平浪静、晶莹透亮)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以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的山的印象?生:(奇、秀、险、怪)生:(形态各异、连绵不断、怪石雌崎、危峰凡立、形态万千、绚丽多姿、奇峰夹岸、峰峦叠峰)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峰,51人人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二、潜心品读,体验情感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惰旋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

请你们打开书本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像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好像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找句子)师: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桂林山水》教材分析(通用15篇)

《桂林山水》教材分析(通用15篇)

《桂林山水》教材分析(通用15篇)《桂林山水》教材分析篇1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qing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

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

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

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

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桂林山水》教材分析篇2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桂林山水》。

1、教材简析《桂林山水》一课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照“总___分一总”的顺序分为5个自然段。

第1自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2、3、4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洞的特点,先写漓江水的静、清、绿,接着写桂林山的奇、秀、险。

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句段赏析

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句段赏析

《桂林山水》句段赏析1、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第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名列天下第一。

这是清朝诗人全武祥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一百多年来广为传诵。

作者在这里借用久经传颂的佳句,总写一笔,深情赞美了桂林山水无与伦比的秀美。

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是一个排比句,中间有两个分号,把这个长句子分成了三个分句,一个分句表达一个特点,而且每一个分句的后半部分,都具体地、形象地说明了前半部分的内容。

“真”是的确的意思。

“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表达了对漓江水静、清、绿的赞叹:“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样就具体描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样子。

3、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是个长句子,中间有两个分号,讲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

它的“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但桂林的山却一座座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山的“秀”表现在山上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因为桂林湿润温暖,植被繁茂,所以山显得特别青翠。

桂林山的“险”表现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这些耸立的高峰和重重叠叠的怪石,“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通过人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仿佛置身在画卷中游玩、观赏。

《桂林山水》重点剖析

《桂林山水》重点剖析

《桂林山水》重点剖析这篇课文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描画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我们要准确把握桂林山漓江水的特点,认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住课文特点,我们能够从两个方面入手:⑴看图:看图要先确定观看顺序,能够先局部后整体,也能够先主后次、先山后水等。

再观看画面,抓住画面内容:眼前,江水安静而清亮,竹筏小舟依稀可见;两岸,笔立的山峰雄奇险峻,山上树绿花红,山脚稻田鲜绿;整体上看,山水相依,水山一体,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奇山绕着绿水,绿水倒映着奇山……一幅锦绣山河的壮观画面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

如此看图,我们对桂林山水的特点就有了个初步的印象。

⑵学文:这篇课文充满了美感,我们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挖掘它的美学价值:①描画的景物美:课文中间的两段,分别写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将景物的自然美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描画出来了。

②表述的语言美:文中恰当地运用成语,采纳排比、拟人、对比的手法,使语言富有生动性和整齐性。

比如中间两自然段将漓江水与西湖和大海的水对比,将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对比,突出桂林山水独树一帜。

③行文的结构美:课文采纳先总述、后分述、再综合的写法,把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面前。

如此不仅结构严谨,还能使读者对桂林山水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2、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我们也可从两个方面入手:⑴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最差不多的要求。

朗读这篇课文,节奏要舒缓,并注意停顿与重音。

如结尾的诗句,应该如此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如此有感情地诵读,不仅能够体会到文字语言美和描画的景物美,而且能体会到文章表达的对自然景物热爱的感情。

⑵明白得:作者对壮美山河的热爱的感情是通过具体内容表现出来的。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对具体内容的明白得去体会这种感情。

比如文章的第四段,“如此的山围绕着如此的水,如此的水倒映着如此的山”这句话,要明白得它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如此的”就上两段所说的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围绕着”是说水周围差不多上山;“倒映着”是说山的模样倒映在水里。

《桂林山水》解析与设计

《桂林山水》解析与设计

《桂林山水》解析与设计【文本赏析】记得刚踏上讲台时,一首《我想去桂林》正红遍大江南北,歌词中“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成了多少人梦牵魂绕的心声啊。

的确,反复读着作家陈淼笔下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景致,确实令人心旌摇荡;而凝聚着万般风情的短短数百字的文字描绘,更令人叹服于语言的魅力。

一、直接抒情夸景美作者对桂林山水饱含赞美之情,一落笔便引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既点明观赏的原因,又是对美景的礼赞。

一个“甲”字,写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使人产生一种急于一睹芳容的感觉,真是“一字妥贴,顿然生辉”接着,作者将这种真挚而热烈的情感饱含在文字之中,从水与山两个方面进行细致描写,紧扣“甲”字绘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突出了甲天下的桂林风光。

文章的二三两段运用了同样的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这种排比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一个“真”字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

句式上的严谨划一,增强了朗读时的语势,也能加强表达感情的力量,给读者以强烈的美学震撼。

篇末则将山水合起来,直抒胸臆,称在这样的境界中游玩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山秀水媚的桂林好似一条长长的画廊,千帧万幅,美不胜收,充满着诗情画意。

读者就这样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路神游,那一幅色彩明艳、绮丽多姿的画幅便在脑海中翩然而至,美仑美奂。

难怪这篇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在历次的教材修订中依旧“容颜不改”。

二、对比衬托赞景美作者深喑写作之道,写景手法巧妙、灵活。

写漓江的水,先说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再写素有西子之称的西湖,但两相对比之后觉得“却从没见到过漓江这样的水”,这既是一种赞美,又点明景色的与众不同;接着,将桂林的山与五岳之尊的泰山、闻名遐尔的香山进行比较,“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充分表达了作者看见桂林山水美景时的惊喜与赞叹之情,也更加引发了读者的兴趣,使人产生一种立刻就想去观赏一番的冲动。

2018年《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一-文档资料

2018年《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一-文档资料

《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一(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这段话该怎么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

)师:谁来读读描写“静”的语句?(指名读。

)师:找到“静”的感觉了吗?(学生点头示意。

)师:从哪儿找到的?生:他把“静”字读得很轻,拖得很长,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师:你听得真仔细,体会得也不错。

那你能读得更“静”吗?(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现在,感觉更“静”了吗?(学生连连点头。

)师:(播放录像。

)你们瞧,这就是漓江的水。

你们看得见它在流动吗?(生齐:看不见。

)听得见水流的声音吗?(生齐:听不见。

)多静啊!(学生齐读描写“静”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清”的语句?(指名读。

)师:刚才,我听你在读“清”这个字时,读得特别短促。

这是为什么呀?生:因为漓江的水很清爽,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师:你真会读书。

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生:因为漓江的水可清啦,我们已经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师:(播放录像。

)看,漓江的水多清啊,江底的沙石清晰可见。

(学生齐读描写“清”的语句。

)师:现在,谁愿意来读描写“绿”的语句?(指名读。

)师:怎么样,读出“绿”的感觉了吗?生:有一点。

要是声音再放开些,会更好。

师:那你来试试,行吗?(这位学生读得挺有激情的。

)师:这回,感觉满眼是绿了吗?(学生纷纷点头。

)师:你能不能说说是怎么理解的?生:因为漓江的水很清,桂林的山很绿,青山倒映在清水里,水变得很绿很绿,感觉是很明快的。

所以,我读得比较响亮。

师:(带头鼓掌,然后播放录像。

)瞧,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漓江的水真美啊!(学生齐读描写“绿”的语句。

)师:(播放乐曲。

)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朗读这句话,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独特美。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听你们绘声绘色地朗读,老师突然有这样一个灵感:这儿有一段漓江水的录像,想请你们给录像配音。

《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一

《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一

《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一《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一(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这段话该怎么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

)师:谁来读读描写“静”的语句?(指名读。

)师:找到“静”的感觉了吗?(学生点头示意。

)师:从哪儿找到的?生:他把“静”字读得很轻,拖得很长,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师:你听得真仔细,体会得也不错。

那你能读得更“静”吗?(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现在,感觉更“静”了吗?(学生连连点头。

)师:(播放录像。

)你们瞧,这就是漓江的水。

你们看得见它在流动吗?(生齐:看不见。

)听得见水流的声音吗?(生齐:听不见。

)多静啊!(学生齐读描写“静”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清”的语句?(学生齐读描写“绿”的语句。

)师:(播放乐曲。

)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朗读这句话,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独特美。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听你们绘声绘色地朗读,老师突然有这样一个灵感:这儿有一段漓江水的录像,想请你们给录像配音。

有兴趣吗?生齐:(响亮地)有!师:不过,给录像配音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得把这句话记住,然后要根据画面充满激情的讲解。

有信心吗?生齐:(更响亮)有!师:那就试试吧。

(学生根据录像自由配音。

)师:谁愿意来当一回配音演员?(学生纷纷举手,指名配音。

)师:怎么样,像个配音演员吗?(生点头。

)谁也愿意来试试?(学生跃跃欲试。

)既然大家都愿意,那么我们一起来过把瘾吧!(学生全体起立,配音。

)师:挺不错。

说不定10年后,我们班还真出了个著名的配音演员呢。

(学生脸上洋溢着微笑。

)。

小学语文三年级片段教案《桂林山水》赏析值得细细品味的一堂课

小学语文三年级片段教案《桂林山水》赏析值得细细品味的一堂课

小学语文三年级片段教案《桂林山水》赏析值得细细品味的一堂课1.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三人一组上网查找与桂林的山有关的资料。

评析:袁老师根据当地实际,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又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从教学片断二可以看出)。

2.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研读方式自学。

小黑板出示研读方法:朗读体会、换词理解、比较发现、质疑探究、联系揣摩、看图领悟。

3.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临时小组交流。

(一名学生提出要与老师一起学习,老师欣然同意。

两名学生大方地走到听课席与前来听课的外地老师共同探讨。

)评析:小黑板出示的研读方法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无异于放任自流。

教师能欣然地与学生共同学习,体现了教学平等。

两名学生敢于与听课的老师进行交流的举动表明,这种平等是真实的,不是作秀。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流,使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得以体现。

4.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

生1:我发现写桂林的山奇和秀时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险的那一句话,虽然用了好像,但不是打比方。

生2:我从网上发现,桂林的山不只是课文中描述的那几座,还有独秀峰、叠彩山、洑波山、南溪山、芦笛岩、七星岩等都很有名。

生3:我对课文有疑问。

我认为骆驼后面应该用省略号,因为那儿的山很多,各种各样。

师:同学们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那你们就将书上的逗号改为省略号吧!生4:课文写奇时,连着用了三个像,有些单调。

我认为可以将后面的两个像分别改为宛如又像,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请你按照你说的那样读一读。

生:像老人,宛如巨象,又像骆驼师:再请你把原句读一读。

(生读)师:有什么感觉?生:感觉改后读起来不太顺口,还是原来的句子工整、简练,好读。

师:那你还认为要改吗?生:不改了。

(众笑)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根据网上得来的经验,提出要修改课文的标点,言之有理,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教师予以充分尊重。

小学语文三年级片段教案——《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之二

小学语文三年级片段教案——《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之二

小学语文三年级片段教案——《桂林山水》片断赏析之二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惰旋,越读越有味。

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课件演示《桂林山水》风光片)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生:(静、清、绿、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绿如翡翠、波平浪静、晶莹透亮)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 …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以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的山的印象?生:(奇、秀、险、怪)生:(形态各异、连绵不断、怪石雌崎、危峰凡立、形态万千、绚丽多姿、奇峰夹岸、峰峦叠峰)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峰,51人人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二、潜心品读,体验情感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惰旋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

请你们打开书本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像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好像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例】六年级第十一册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漓江的水。

先看图,再读读书。

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

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生: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漓江的水静、清、绿。

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

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几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

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离间的水真绿啊!
师:这三句话,大家说得很有感情。

现在请你们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赏析】
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老师曾指出:“我以为小学阅读教学要进行一定的品词品句的训练……”词和句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词和句的理解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李吉林老师的这则教例给我们较大的启示:
1、进行了词句逻辑训练上的联系: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的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字在句子中是并列的;
2、培养学生在词句意义上的联系训练:将形容词重叠,让学生感知词语的感情色彩;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进行词句思想上的训练,将陈述句变为感叹句,一个“真”字,学生不仅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上知道了漓江的
水是如何之美,而且通过学生的再想象在头脑中出现美的意境。

由此可见,李吉林老师《桂林山水》的教例给了我们重要的收获:语文教学应当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