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血痹病浅谈
《金匮要略》论文[修改版]
第一篇:《金匮要略》论文《金匮要略》中痹症辨证论治的特点摘要:《金匮要略》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在病因病机上提出“外因重湿邪”、“内因重视肝脾肾”的观点,在治则上强调“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但当利其小便”,“阳气大虚,当先固阳”,对正确领会仲景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痹症;湿邪;辨证论治;方药正文:对痹症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内经》从病因出发,给痹症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后世医家多宗其说。
张仲景在其基础上,作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阐发,在《金匮要略》中分别在《痉湿·病脉证治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和《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等篇章对痹症进行辨病辨证分析和方药论治,为后世治疗痹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细品《金匮要略》中对痹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张仲景所提出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皆可归属于广义的痹症,在治疗上也蕴含着仲景独特的辨证思路。
1 病因病机1.1 外因重湿邪何谓“痹”?《说文解字》:“痹,湿病也。
”《汉书·艺文志》记载:《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颜师古注曰“痹,风湿之病”。
从以上所引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痹”乃伤于湿也,所以《金匮要略》提出了“湿痹”这一病名。
湿之所以成为致痹的关键因素,是因湿为阴邪,其性阴柔,重浊黏滞,并常与风寒杂合为患,缠绵难去。
其致病或从外而袭,或自内而生。
《痉湿·病脉证第二》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我们可以看出,此条所述湿痹之症唯独脉象“沉而细”与太阳病“脉浮”异,“沉而细”体现了湿性重着黏滞的特性,为寒水在下不能化气。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张仲景所谓“湿痹”,其实是寒湿之邪伤人一种临床表现,是外湿所引起的“痹”,印证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它具有太阳病的发病特点,同时也有湿邪的病变特征,预示着在治疗上发汗、温阳、健脾、利湿诸法必不可少。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症:精气清冷-肾阴阳亏损
[条文](9): [提要]阴阳两虚盗汗证。 虚微-阳气虚而不固
脉
男子平人 细弱-阴气虚而不自守。
喜盗汗也-阳虚不固,阴虚不守
病机:阳虚不固,阴虚不守。
三、虚劳病证治
(一)虚劳失精 [条文](8):
[提要]论述遗精的证治。
少腹弦急阴头寒:肾阴虚致
初则:阴虚火旺 证
[ 难点 ]
1、脉象推论血痹轻证病因病机。 2、虚劳的脉象有何特点。 3、小建中汤为何能治阴阳两虚、寒热错 杂证。 4、肾气丸为何曰“肾气丸”而不叫“温 肾丸”? 5、大黄蛰虫丸“缓中补虚”治法的含义?
概说
一、血痹与虚劳的概念 因气虚血弱,外受风邪,致血行瘀滞 1.血痹: 而见身体局部麻木不仁为特征的一种 疾病。
[条文](6):
[提要]论述阴虚虚劳病及与季节的关系。 病 机 其脉浮大(无力)-阴虚阳浮。 : 肾 劳之为病 手足烦-阴虚生内热。 阴 亏 阴寒精自出-肾气虚,精关不固。 虚 酸削不能行-精亏筋骨失养。 , 阴 春夏剧-春夏木火炎盛,阳外浮阴愈伤。 虚 不 季节关系 能 秋冬瘥-秋冬金水相生,阳气内藏,阴 内 守 气生,故病减。 。
【辨治思路解析】
(1)病证辨析 辨为心肝血虚,阴虚内热之虚劳不寐。 (2)病因病机分析: 病机为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肝阴 心血不足,内生虚热,神魂不安。 (3)治法与方药: 治宜滋养阴血,清热安神;方用酸枣仁 汤加味。
酸枣仁15g,茯苓18g,知母9g,川芎 6g,生地15g,白芍9g,栀子6g,朱砂 1.5g,竹叶4.5g。6剂,水煎服。 6剂后,睡眠稍好,头晕痛亦减;又进9 剂,睡眠已正常。后用天王补心丹,每 晚2丸,调理善后。
【辨治思路解析】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一一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圣诞快乐圣诞节到了,仲景伤寒论公众平台向支持我们的朋友和我们所爱的朋友说声感谢,感谢你走进我的世界,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给你更便捷的体验,祝大家圣诞快乐!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这个血痹病按照现在来说就是肢节神经麻痹,古人不知道什么叫肢节神经啊,可是他会治,所以这个也是妙不可言,底下讲的都是古人的看法。
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这几句话啊,就说血痹得病的原因,尊荣之人尽吃好的,养尊处优,他不是体力劳动,所以他是外表看着很丰肥,人挺肥的,但内里头却是弱的,所以他一小有劳,稍稍一干点活什么的,就疲劳汗出,他不任劳嘛,所以这个问题说的还是蛮好的。
那么由于他太虚,在床上睡觉躺卧不时的翻身,谁睡觉还不有个翻身动摇,这样的微风,他也要得血痹病。
加被微风遂得之,不是说受了大风了,不是的,就是这个人,他不任劳,就是不能担任重体力劳动,一般轻体力劳动也不行,所以稍稍有点劳动他就汗出。
汗出不被微风呢,他不至于得痹证,而很小的微风,就是睡觉的时候,不时的有个翻身动摇,就是这样个微风,他受了也得这个病,这一段是这个意思。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这是说血痹证的脉,但以脉自微涩,脉既微又涩,气虚则微,咱们在《伤寒论》讲很多,阳气不足就是津液不足,这个微就是津液不足,在《伤寒论》上说嘛,脉微者不可发汗,古人管津液叫阳气。
涩就是血不足,涩就是血管里的血液行动不滑利谓之涩,这就是血液虚。
就是脉外的津液也虚,血液也虚,就是津液血液俱虚,虚在哪儿呢?虚在外。
仲景这个诊脉的方法啊,关以上,以候表,关以下,以候里。
诊脉有很多方法,咱们以浮沉,浮候表,沉候里,那么在关前呢?古人也是候表,事实也是这样,关以下的候里。
比如说脉浮吧,在寸口,就是关以上,这可以说得外感了,外有表证;关以下就不是了,大概都是肾有热的时候多。
《金匮要略》痹病论治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关节疼痛剧烈 , 痛不可触 , 关节不可屈伸。 ②乌头汤用治寒湿历节 , 故重用川乌 , 配以麻黄 , 温经散寒化湿止 痛是其要点。 ③注意药物配伍和煎煮方法以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是张仲景重要论 治思想之一。该方配以芍药、甘草 , 并用蜜煎乌头 , 旨在发挥 乌头治疗作用的同时防止其毒副反应。乌头有毒,白蜜甘缓, 能解乌头之毒,故二药同煎,使邪去而不伤正。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 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 黄庶虫丸主之。 提要:痹病缓解期里虚血瘀的证治 分析:虚极羸瘦——久病形体消瘦 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瘀血内停 腹满不能饮食——瘀滞气机 治法:补虚化瘀 方药:大黄庶虫丸主之。 芍药、地黄——养血活血 大黄、庶虫、桃仁、 水蛭、虻虫、蛴螬、干漆 活血化瘀 杏仁——理气 黄芩——清郁热 甘草、白蜜——益气
分析:
身烦疼——寒主收引,寒邪为病痛势剧烈 寒湿在表——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 治法:微汗祛湿 方药: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发汗散寒 白术:除湿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 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 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甘姜苓术汤主之。”
1、肝肾不足,寒湿内侵
• 寸口脈沈而弱,沈即主骨,弱即主筋,沈即爲腎, 弱即爲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 故曰歷節。 • 分析:
内因 沉—里—肾—骨 弱—肝—血—筋 肝肾不足为本 寒湿内侵,伤及 血脉,浸淫筋骨, 历节痛
汗出入水中
外因 (触冒风雨 坐卧湿地等) 寒湿诱因为标
2、胃有蕴热,外感风湿
二、痹病病因病机
• 《素问· 痹论》云: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痹”, 张仲景进一步认识到痹证的形成除与外邪有关外, 更为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 • 内因:“寸口脉沉而弱”、“少阴脉浮而弱”、 “盛人脉涩小” • 外因:“汗出入水中”、“风血相搏”、“饮酒 汗出当风” • 发病:以肝肾阴阳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等 为诱因。
浅谈《金匮要略》
浅谈《金匮要略》第一篇:浅谈《金匮要略》浅谈《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籍,为东汉张机所著,全书总结了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其用方精当,用药严谨,用法灵活,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其中在对单方的应用上也可见一斑。
辨证施方识病用药《金匮*痉湿病篇》第27条“太阳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一物瓜蒂汤主之”,本病为暑病夹湿,是中属暑湿所致,如清*李文彡所释:中,邪在表,故身热;伤冷水,故身疼重;暑伤气,气虚,故脉微弱。
此水行皮中,阳气被遏,以瓜蒂去湿散水,水气去则暑无所依,而“治中无汗之类”。
另据报道瓜蒂具有宣邪外达的作用,使内蕴湿热之邪借鬼门从表而解。
再者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瓜蒂搐鼻,使肺气宣发,皮毛肌腠开泄,从而也能起“决皮中之湿,开窍泄热”宣邪外达的作用。
对“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病属痰浊壅肺,气道不利,则采用了单味皂荚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正如徐氏所谓“稠痰粘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
对“渴欲饮水不止”的消渴症,由于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以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止渴,即文蛤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冷润下则可退火,治热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
今益水治火,一味两得之。
它如中气下陷,气虚不固的气利病,使用诃梨勒散,涩肠固脱,寒疝发作使用大乌头煎,都是辨证用药,采用了单药独用,以单方制胜的范例。
明察病症据病选方在《金匮》选用的单方中,除辨证用方之外,仲景在采取具体治疗方法上也独具匠心。
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第12条“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第6条“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妇人杂病篇》第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其中狐惑病因其病理特征为复发性口腔及外阴部的溃烂,故选用外洗法、熏法进行治疗。
27金匮要略痹证证治特点
痹证常用药
通阳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息风止痉、破 血行血、疏逐搜剔
痹证常用药
抵当汤(丸)、大黄䗪虫 丸、下瘀血汤、 鳖甲煎丸等著名方剂, 在《金匮要略》中就多次使用虫类药用以 治疗疑难杂症,种类包括蜘蛛,䗪虫,虻 虫,水蛭,蜂巢,蜣螂,鼠妇,蛴螬
紫河车、海龙、海马、蛤蚧、 驴胶、鹿角胶、龟胶
虫、炮甲
《金匮要略》论痹证特点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病因
1.外感湿邪
《说文解字》:“痹,湿病也。”
病因
1.外感湿邪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湿痹”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 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王某,2017年5月16初诊。一身疼痛2年余。2年前出现一身痛 ,以髋关节、踝关节、手腕关节为主,隐痛难忍,遇寒加重,严重 者可出现关节肿胀,怕风,极易出汗,腰酸,手足心发热,大小便 可,饮食可。乏力,不能胜任体力劳动,走路不到500米就觉累。 曾到上海、广州、长沙等地检查,除了血沉稍高,余都正常。曾以 消炎药治疗,疗效不佳,医生建议吃激素,患者拒绝,遂来就诊。 现主要以止痛药维持,一天两粒,停止痛药则疼痛难以入睡。脉弦 细稍数,舌淡苔黄白相间。
治法
3.温阳法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法
4.益气行血法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 五物汤主之 。
治法
5.寒热同治法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
治法
6.清热通络止痛法 “温疟者,其脉如平,甚无寒但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一一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圣诞快乐圣诞节到了,仲景伤寒论公众平台向支持我们的朋友和我们所爱的朋友说声感谢,感谢你走进我的世界,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给你更便捷的体验,祝大家圣诞快乐!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这个血痹病按照现在来说就是肢节神经麻痹,古人不知道什么叫肢节神经啊,可是他会治,所以这个也是妙不可言,底下讲的都是古人的看法。
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这几句话啊,就说血痹得病的原因,尊荣之人尽吃好的,养尊处优,他不是体力劳动,所以他是外表看着很丰肥,人挺肥的,但内里头却是弱的,所以他一小有劳,稍稍一干点活什么的,就疲劳汗出,他不任劳嘛,所以这个问题说的还是蛮好的。
那么由于他太虚,在床上睡觉躺卧不时的翻身,谁睡觉还不有个翻身动摇,这样的微风,他也要得血痹病。
加被微风遂得之,不是说受了大风了,不是的,就是这个人,他不任劳,就是不能担任重体力劳动,一般轻体力劳动也不行,所以稍稍有点劳动他就汗出。
汗出不被微风呢,他不至于得痹证,而很小的微风,就是睡觉的时候,不时的有个翻身动摇,就是这样个微风,他受了也得这个病,这一段是这个意思。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这是说血痹证的脉,但以脉自微涩,脉既微又涩,气虚则微,咱们在《伤寒论》讲很多,阳气不足就是津液不足,这个微就是津液不足,在《伤寒论》上说嘛,脉微者不可发汗,古人管津液叫阳气。
涩就是血不足,涩就是血管里的血液行动不滑利谓之涩,这就是血液虚。
就是脉外的津液也虚,血液也虚,就是津液血液俱虚,虚在哪儿呢?虚在外。
仲景这个诊脉的方法啊,关以上,以候表,关以下,以候里。
诊脉有很多方法,咱们以浮沉,浮候表,沉候里,那么在关前呢?古人也是候表,事实也是这样,关以下的候里。
比如说脉浮吧,在寸口,就是关以上,这可以说得外感了,外有表证;关以下就不是了,大概都是肾有热的时候多。
《金匮要略》治疗虚劳病的两大特色:一是重视脾肾,二是甘温扶阳
《金匮要略》治疗虚劳病的两大特色:一是重视脾肾,二是甘温扶阳虚劳,是以五脏虚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其范围广泛,以病势缠绵,诸虚不足为特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法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尤其在五脏虚损上重视脾肾,治法和用药侧重甘温扶阳的特色对后世影响较大。
现就其探析如下,以更好的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1.病因虚劳的病因病机早在《内经》时期就有论述,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及《素问·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分别指出了虚与劳乃过用所致。
张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于《血痹虚劳病脉证》第18条中提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明确的提出虚劳的病因为“五劳七伤”。
除此,仲景在《血痹虚劳病脉证》第3条首冠以“男子”,意在强调虚劳病的成因与肾脏亏虚密切有关;第6条:“劳之为病,……,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指出虚劳与季节的相关性。
这都为后世对虚劳病因病机的认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汪绮石﹝1﹞:“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虚劳的病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表明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久不复,均可成为虚劳。
2.病机关于虚劳的病机,张仲景在《血痹虚劳病脉证》第3条:“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以虚劳病“大脉”、“极虚”的脉象纲领特点揭示了虚劳真阴不足,虚阳外浮的阴虚以及精气内损,元阳不足的阳虚的不同病机;在第5条:“男子脉虚弦,……,此为劳使之然”,指出了气血两虚虚劳的脉症特点。
在生理上,气有能生血、能行血,而血能养气、血能载气;病理上可知气病势必会及血,血病必会影响气的运行。
沈金鳌云﹝2﹞:“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张景岳云﹝3﹞﹕“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一、概述血痹:是一种因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阻滞引起的以肢体局部麻木不仁,严重者可有轻度疼痛的疾病。
虚劳:非一种病证,是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合篇意义:血痹与虚劳两病,一表一里,一轻一重,发病均以阴阳气血不足为主,故合为一篇论述。
二、血痹病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1)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病因病机:营卫虚弱,外邪侵入,经脉凝滞不行脉症: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或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
外证身体不仁。
血痹轻症:宜通阳行痹。
以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重症:宜补气行血,温阳行痹。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组成。
临床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畅营卫的作用,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
临床可用于治疗产后身痛、汗证、末梢神经炎、不安腿综合征、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雷诺氏病等病证。
三、虚劳病(一)脉象总纲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3)脉大(浮大无力):阴虚阳浮(芤、革、浮、大等)极虚(浮大无根):精气内损,脉气不充。
(沉、细、小、弱等)陈念祖的《金匮要略浅注》云:“此以大虚二脉提出虚劳之大纲,意在色欲过度,肾精损,则真水不能配火故脉大;饥饿劳役过度,脾气损则谷不能内充,故脉虚”。
(二)虚劳失精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8)病机:阴阳两虚,心肾不交脉症:脉极虚芤迟——精亏阳虚——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得诸芤动微紧——或阴亏阳浮,或阳虚失固——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治法:调补阴阳,镇潜固涩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汤——调和阴阳龙骨、牡蛎——收敛固涩临床应用:临床对有梦无梦之遗精、带下、自汗、盗汗、偏汗、遗尿、乳泣等,辨证属阴阳俱虚,不能阳固阴守所致者,皆有较好疗效。
血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
血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作者:李满意娄玉钤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年第10期【摘要】血痹为特殊痹之一,是按特征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血痹,《金匮要略》完善血痹理法方药,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述。
通过对血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血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血痹;末梢神经炎;特殊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血痹是因气血不足,感受风寒,血行不畅,肌肤失养所引起的以肢体肌肤麻木不仁,甚则伴有轻度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痹病[1]。
血痹为特殊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
血痹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为了正确认识血痹,以便临床正确运用,本文对血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进行复习和整理。
1 血痹的病名血痹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将血痹作为完整的病名概念提出。
《诸病源候论》列有“血痹候”。
《圣济总录》《普济方》列有“血痹”。
之后,明清众多医家都承《内经》《金匮要略》等论有血痹,如《奇效良方》《证治准绳》《医门法律》《张氏医通》等都论有血痹。
另外,血痹还有风血痹、血痹风等称谓。
1.1 血痹血痹首见于《内经》,《灵枢·九针论》曰:“邪入于阴,则为血痹。
”《神农本草经》也记载有血痹。
《金匮要略》将血痹列专篇进行论述。
《诸病源候论》承《内经》《金匮要略》列有“血痹候”。
《圣济总录》列有“血痹”。
《普济方》承前人论有血痹。
另外,《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医宗必读》《证治汇补》《杂病源流犀烛》《时方妙用》《杂病广要》《血证论》《读医随笔》等也论有血痹。
1.2 风血痹风血痹见于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其曰:“夫风血痹者,由体虚之人,阴邪入于血经故也。
若阴邪入于血经而为痹,故为风血痹也。
”所论风血痹其实就是血痹,因此,风血痹为血痹别名。
其后严用和《济生方》也论有风血痹。
1.3 血痹风血痹风首见于明·沈之问《解围元薮》。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九一)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血痹劳症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九一)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血痹劳症【原文】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原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髮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这里说“男子脉浮弱”浮脉代表气脉,脉浮起来时表示气上浮,就是意味病人的表虚掉了。
涩脉代表血不足,也代表病人的精血不够,代表里虚掉了。
有这种现象的病人一定不会生子,因为“精气清冷”。
这里说男子没有子,那么这种现象对于女人来说,不容易怀孕或者怀孕了也容易流产。
也就是说劳症的男人不容易生小孩,为什么不容易生小孩,因为精冷肯定不能让女人受孕,劳症的女人也不容易怀孕。
劳症的病人都是虚寒的症状,而我们中药里有处方可治。
“夫失精家”就是男人遗精,遗尿也是属于遗精的一种,所以如果十七、八岁的小孩居然面色薄白,这就是他在刚开始发育的期间,生理的反应造成晚上睡觉时他会梦遗。
如果只是偶而遗个一、两次是很正常的,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满则溢。
但是如果很严重时,人就会虚掉,此时可见他脸上的气色整个是薄白的,精神萎靡不振。
女人晚上睡觉,全身流汗,盗汗,如果肥胖的人,流汗流很多,那是阳明热证。
如果是很瘦弱,也很虚弱,疲劳,脸色又很苍白,晚上盗汗很严重,这也是属于失精家。
所以,失精家的定义,千万不要锁定说是男人遗精很厉害才叫失精家。
男子遗精有几种,第一种是做梦与女子梦交而遗精,这是最浅的一种,第二种就是不做梦都遗精,第三种,人要清醒的时候,白天都要遗精,这就是最严重的一种了。
这些都是属于桂枝龙骨牡蛎汤。
“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
为什么会少腹弦急,少腹弦急,与后面的桂附八味丸是一样,都有同样的症状,足厥阴肝经经过阴囊的地方,当少腹弦急的时候,筋很急,会拉痛得很厉害,这就是肝虚掉了。
当肝经虚掉以后,少腹弦急。
男人会感觉阴囊拉痛很厉害,女人会感觉到阴道抽筋很痛,这些都是属于少腹弦急。
这些统统都可以使用桂枝龙骨牡蛎汤。
《金匮要略》重点
《金匮要略》重点绪言1.《金匮要略》作者东汉·张仲景,成书于205年前后(三世纪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2.北宋·王洙发现《伤寒杂病论》节略本;北宋·林亿等人校订3.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载方205首,用药155味4.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1)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作为辩证核心(2)据脉论理(脉象用来诊断疾病、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3)辨证论治(4)扶正祛邪,重视正气(5)标本同治,分别缓急(6)治未病脏腑经络先后病:背诵2上、10、1上、14、15熟悉2下、13、7、9、16【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10】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背诵9、1、2、14、20、21、22、26熟读7、11、13、18、23、【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14】太陽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
学习《金匮要略》血痹病的体会
总而言之,妇人乳中虚者,气血不足需补益,虚热内扰需清解;但清不可伤 阳损中,补不可助热伤阴,更不可滋腻壅遏,呆滞脾胃:终需坚守“安中益气’’ 之大法。
学习《金匮要略》血痹病的体会
黄仰模田黎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血痹一词出自《灵枢·九针》:“邪入于阴则为血痹”。血痹作为完整的病名概 念出自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简称《金匮》)。后世多以血痹病感受风邪引起肢体 麻木不仁,严重者可有轻度疼痛而区别于感受风寒湿邪,病在关节以疼痛为主的 痹证,实际上将二者截然分开是不现实的,在临证时要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注意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l通阳气除外邪以治血痹轻症
仲景医学求真(续一)
邪去,邪去而脉紧乃和,血痹乃通,以是知血分受痹,不当独治其血矣。"可见血 痹治疗上重要的是通达阳气,阳气通,外邪除,血痹自愈。 2益气通阳行痹以治血痹重症
该篇原文第二条论述了血痹重证的证治。血痹重证脉证提示:“寸口关上微” 为阴阳俱虚,气血阴阳皆弱,表现出寸口与关上之脉皆微;“尺中小紧”为感受风 寒之邪,但此时正气虚弱,感邪较重,小紧脉可现于尺中。见“身体不仁,如风 痹状"即肢体麻木严重,甚者可有轻度疼痛,这是风寒入侵血分、血行阻滞的反 映。如《素问·逆调论篇》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 仁且不用,肉如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 不足者,补之以味。"本条与前条相比,虚的程度较重,受邪亦较深,针刺治疗己 难以胜任。血痹乃形气不足之证候,虽病机属于血行涩滞,但究其主因,则由气 虚感邪之后而致血行不利,故用补气以活血。故用以甘温益气,通阳行痹。即《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 3血痹隶属于痹证
金匮要略注(7)血痹病
金匮要略注(7)血痹病6.1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
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历节属伤气,气伤则痛。
血痹属伤血,血伤则痹。
尊荣人,即膏粱之人,素食肥甘而不劳动,故骨弱而肌肤盛,骨弱则不耐劳,肌肤盛则气不固,稍微干点重活,即疲劳汗出,这是尊荣人之特点。
因睡觉时身子不老实,动来动去,则手脚或身体个别部位露出被子外面,微风一吹,遂致麻木。
血痹就这么得来。
血痹之脉微涩,血流行不畅故涩。
在寸口关上小紧,是其寒微,微分吹袭之微寒。
宜针灸,引阳气带动阴血流行,气血通则脉和而愈。
从以上论述可知,病血痹者,必气血两虚。
因肥胖,气不足以防护肌肤,故肌肤不固,睡眠时肌肤处于松弛状态,一遇微风吹袭,肌肉中血流受寒滞塞,所以麻痹。
中老年人,气血进入衰减期,即便不是尊荣人,若睡眠时手脚或肩露出被子外,亦可出现血痹。
6.2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从上条可知,血痹内因为骨弱肌肤盛,即缺少劳动锻炼,虽胖则表气不固;外因为被风吹。
轻者针灸可愈。
若血痹较重,则脉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与上条合而观之,当阴阳六脉俱微、涩、小紧。
微为气虚,涩为血滞,小紧为微寒。
外证为身体麻木不仁,状似风痹,不知痛痒,麻而不痛。
风痹则痛。
主要是荣卫气弱所致,故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以调养荣卫为本。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45克桂枝45克芍药45克生姜90克大枣12枚上5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温服140毫升,日3服。
羸弱者可加人参。
论金元四大家治痹特点
ʌ理论探讨ɔ论金元四大家治痹特点❋郝冬林1,汪㊀悦2,高忠恩1ә(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苏州㊀21500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南京㊀210029)㊀㊀摘要: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元四家自成一说各立流派,他们对痹证病因病机提出不同观点和治痹之法,开创痹病学术百家争鸣局面,丰富了痹证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家治痹有着深远影响㊂如刘完素善秉典创新,认为 法之与术,悉出‘黄帝内经“ ,自创 六气皆从火化 说,虽善用寒凉,却能辨证论痹,治痹以求本;张从正提出 邪去正自安 ,主张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治痹,并首提 湿热致痹 之说;李东垣以脾胃为本,强调 脾胃所伤,痹病由生 ,辨痹当辨外感内伤,善用风药以升阳蠲痹;朱丹溪首立 痛风 名,以 湿痰浊血流注 为病机,强调从痰瘀论痹,注重养血滋阴以疗痹㊂㊀㊀关键词:金元四大家;痹证;治痹特点㊀㊀中图分类号:R255.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2-0209-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973769)-基于VEGF /NLRP3通路探讨新痹通灵抑制RA 异常血管新生的机制;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SS201876)-吴门 益气通络 法治疗骨关节炎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作者简介:郝冬林(1982-),男,河南辉县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从事风湿病的中医药临床与研究㊂ә通讯作者:高忠恩(1956-),男,江苏苏州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风湿病的中医学临床与研究,Tel :139****3641,E-mail :gaozhongen2013@ ㊂㊀㊀溯自周秦之际,中医学就有了对 痹证 的认识,最早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中便有 疾畀 (痹)的记载,而‘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则奠定了痹证的理论基础㊂迄至金元时代,史称 金元四大家 的刘完素㊁张从正㊁李东垣㊁朱丹溪摒弃宋以来医家多默守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 一方通治诸病 之弊,提出不同治病主张,开创后世中医派别先河㊂正如‘四库全书“评价道: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㊂ 而金元四大家对痹证病因病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治痹之法,进一步推动了痹病学的发展[1]㊂1 刘完素 秉典创新,辨证论痹1.1㊀秉承经典,创立新说刘完素临床诊治多秉承‘黄帝内经“思想: 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㊂故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 [2],并编撰了许多与‘黄帝内经“‘伤寒论“相关著作,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内经运气要旨论“‘伤寒直格“以及与‘局方“并称为 南局北方 的‘素问宣明论方“等㊂他对痹证的认识中,秉承‘黄帝内经“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及 风寒湿三气偏盛 的学术思想,但又尊经而不泥古,根据临床实际创立新说,如以‘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病机十九条为纲,创造性地增加了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火 的病机,认为 火灼真阴,血液衰少 可导致 皮肤皴揭而涩 ,甚则 麻痹不仁 ,对后世五淫痹之 燥痹 的病因病机有着指导意义[3];治疗要 切忌辛温大热之乌附之辈 ,应 通经活络,投以寒凉之品 ,以达到 养阴退阳,血脉流通,阴津得布,肌肤得养 ,并创立麦门冬饮子,成为目前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常用方剂;他认为 阳气多,阴气少,阳热遭其阴寒 可发生热痹,并出现 肌肉热极 皮色变 的临床表现,主张犀角㊁羚羊角等寒凉之药治疗热痹,为后世热痹证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㊂1.2㊀治痹求本,辨证治痹刘完素临证治痹的首要之务当 明察病机 , 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㊂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 [2]15,只有把握风寒湿等邪气之本质,明辨病机,才能为正确施治提供可靠保证㊂他虽主寒凉立法,但治痹却非诸用寒凉之药,而是讲究辨证治痹㊂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到治痹之法: 大凡治病必求所在 病气热则除其热,寒则退其寒,六气同法㊂泻实补虚,除邪养正,平则守常,医之道也!岂可见病已热,而反用热药,复言养水而胜心火者㊂[4] 其‘素问宣明论方“列方348首,据统计66%方剂多为寒热并用,偏于温热的占21%,而偏于寒凉的用方仅占13%;且首次将行痹㊁痛痹㊁着痹㊁热痹等诸痹单独列举,依据不同证型特点辨证用方,如附子丸治疗因阳气少㊁阴气多㊁气血不行所致痹气证;用附子汤治骨痹,防风汤治行痹,加减茯苓汤治痛痹,茯苓川芎汤治着痹,升麻汤治热痹以及防风通圣汤治风热走注疼痛麻痹㊂另对‘黄帝内经“首提 周痹 之病,不但丰富了其论述: 在血脉之中,随上下,本痹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以名之 [5],而且提出用大豆蘖散以及针刺曲垣㊁膈俞㊁足临泣㊁灸曲垣治之,其自创防风汤更是9022021年2月第27卷第2期February 2021Vol.27.No.2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现代临床常用治疗痹证有效的代表方剂㊂观其治痹所用方药,处方灵活,寒凉温热,攻补兼施,各选其宜,随证治之㊂2㊀张从正 攻邪治痹,注重通阳2.1㊀首提 湿热 为痹证之源及痹证鉴别张从正前从刘完素之学,后启朱丹溪之论,在‘儒门事亲“中首次提出 痹证以湿热为源,风寒湿为兼 的论点,认为湿热也是致痹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受之邪各有浅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缩,寒则虫行,热则纵缓,不相乱也 [6]㊂并用类比的方法详细鉴别分析 风㊁痹㊁痿㊁厥 四证关系: 夫风痹痿厥四证,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 夫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其状未尝同也,故其本源又复大异 [6]6㊂另外还指出,各种痹证致病特点不同,如行痹多旦剧夜静,痛痹多旦静夜甚,着痹多肌肉削而着骨,对后世临床痹证之鉴别诊断具有实际意义㊂2.2㊀善用汗㊁吐㊁下三法以通阳治痹张从正善于根据病邪的性质㊁部位深浅,采用汗吐下三法使得邪祛则阳气通达,气血自畅,痹证自除㊂‘儒门事亲“云: 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起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㊂[6]36 临床常先用郁金散吐之,次服导水丸,轻寒之药泄之,再以辛温之剂发散汗出,如此涌吐以涤寒痰,蒸汗以疏经络,渗下分解湿滞,即 去邪以安正 ,再用 当归㊁芍药㊁乌附,行经和血之药 才可事半功倍,痹病乃愈㊂他还指出风痹可用越婢加术附汤,轻则用防风汤加威灵仙㊁伸筋草等;寒痹则用乌头汤或五积散,上肢痛甚加片姜黄,下肢痛甚加五加皮;湿痹用神效黄芪汤去蔓荆子,加防风㊁羌活㊁桂枝或用除湿蠲痹汤加薏苡仁㊁秦艽㊁防风之类;湿热痹湿甚肢体烦痛㊁手足沉重用蠲痹汤;热偏甚热流四肢㊁诸节肿痛用千金犀角散,加秦艽㊁防己㊁酒黄柏等药物㊂如其治痹: 陈下酒监魏德新,因赴冬选,犯寒而行㊁真气原衰,加之坐卧冷湿,饮食失节,以冬遇此,遂作骨痹㊂腰之高骨坏而不用,两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后兼痛,痿厥嗜卧㊂[6]8 此例以寒气胜之痛痹,故以 玲珑灶㊁用蒸气法温运通脉 ,内服苓㊁术㊁官桂助脾土以制寒水之势上凌,温散寒湿而止痹痛,并针刺肾俞㊁太溪两穴辅治,以宣畅少阴肾经的阳气,阳通则痹解,重视内外之法以治痹㊂2.3㊀重视痹证恢复期调护:此外,张从正还注重痹证恢复期饮食调摄及调畅情志㊂认为治病当论药攻,但养生当论食补,将 谷肉果菜 比喻 君之德教 ,谓之 梁肉 汗下吐之法犹君之刑罚 ,当 病之去也,粱肉补之 [7],强调食疗对痹证后期恢复具有积极影响㊂并提出 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㊂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 [6]75,这对久痹不愈或因郁致病等产后痹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㊂3㊀李东垣 脾胃为本,升阳蠲痹3.1㊀脾胃所伤,痹病由生李东垣认为 人之一身,脾胃为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本,阴阳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功能正常则百病不生;若 脾胃一伤,五乱互作 ,如遇风寒湿等邪气,可致筋骨不坚,经隧不畅,四肢不用,易生痹病㊂ 脾病,体重节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 [8],提出 脾胃所伤 为痹证主要发生原因之一,丰富了痹证的病因学说㊂3.2㊀痹证论治,首辨外感内伤在痹证辨证论治中李东垣强调首先要辨外感还是内伤: 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㊂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 得病之日,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 [9],说明外感风寒之邪症状表现多在体表,肌肉同筋骨相连,风寒外束,寒伤于形,致筋挛骨痛,卧床难以运动自如,这是外伤致痹的机理;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 [9]10㊂脾胃之气受病,心肺精气已绝,营卫失据,症状表现为少气懒言㊁手足软弱㊁沉困好睡㊁精神不振等,出现 骨消筋缓 的病理状态,成为内伤致痹的机理㊂3.3㊀善用风药,升阳蠲痹,分经治痹李东垣认为 诸风皆能胜湿 ,善用风药以胜湿散郁㊁升阳蠲痹㊂对外感痹证常用羌活㊁独活㊁升麻㊁柴胡㊁防风㊁葛根等味薄清轻发散之药物,既可祛风散寒除湿,又能升发脾之清阳,使得清阳以升,浊阴自降,诸症可解,如羌活胜湿汤㊁通气防风汤等;对于脾胃虚弱㊁风寒湿之邪乘虚而侮者,则用人参㊁黄芪㊁白术以补气健脾益胃;苍术㊁猪㊁茯苓及泽泻淡渗利湿醒脾,再配以柴胡㊁升麻等风药,使脾阳升清,气机畅达,气血充盈;对于阳气被遏㊁日久化热㊁湿热蕴伏之热痹,取 火郁发之 之意,用升麻㊁葛根之风药,补益与升散并用,使阳气得升,清气上浮,郁火消散,气机畅达,阴阳相济,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㊁当归拈痛汤㊁升阳散火汤等,现在当归拈痛汤临床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属湿热内蕴而兼风湿表证者㊂李东垣还根据不同引经药物治疗痹痛,如升麻㊁白芷㊁葛根可用于 臂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经 者;太阳经者可用藁本㊁羌活; 属少阳者 以柴胡行之; 内廉痛者,属太阴经 以升麻㊁白芷㊁葱白行之;细辛㊁独活可治少阴者㊂01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2月第27卷第2期February2021Vol.27.No.24 朱丹溪 痰瘀论痹,滋阴疗痹4.1㊀首立 痛风 名,从痰瘀论痹朱丹溪在对痹证认知中首立 痛风 之名,由于素人阴虚火盛, 血受热自沸腾 ,后因涉水遇冷,或久居湿地,或当风受凉, 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 而成痹㊂认为 湿痰浊血流注 是其发生病机,在临床实践中以气血痰郁为纲,以人的体质作为辨证论痹的客观依据,强调从痰瘀论痹㊂‘丹溪心法“中载有: 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瘦人肢体痛,是血虚 [10],说明已关注到人的体质和痹证发病是相关的㊂另有记载 恶血入经络证,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 [11],并在‘金匮钩玄“中指出 湿痰死血 可致 十指麻 ,认为痰瘀之邪既是痹证发生原因又是痹证病理产物㊂若人嗜食肥甘厚味,易痰湿内生,阻碍脉道,气血不通,发为痹证;痹证日久,气血不畅,气滞湿阻,聚而成痰,痰瘀互结,可加重痹证,这对于后世活血化瘀㊁祛痰化浊治疗痹证有着深远影响㊂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所创的泄浊化瘀㊁蠲痹通络法治疗痛风深受其影响㊂4.2㊀注重养血,滋阴疗痹朱丹溪治痹反对妄用温燥,以免劫伤阴血,注重养血,滋阴疗痹,常用补血滋阴之当归㊁芍药㊁龟甲㊁熟地黄㊁四物汤等,配以清热㊁祛痰化瘀以调畅气血㊂ 因于湿者,苍术㊁白术之类,佐以竹沥;因于痰者,二陈汤加加酒炒黄芩㊁羌活㊁苍术;因于血虚者,用芎归之类,佐以红花㊁桃仁 ㊂ 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加防风㊁羌活㊂如瘦人性急躁而肢节痛,发热,是血热,宜四物汤加黄芩㊁酒炒黄柏 [10]181㊂并注重引经药物的使用: 凡治痛风,取薄桂味淡者,独此能横行手臂,领南星㊁苍术等药至痛处 ㊂自创治痹代表方如上中下通用痛风方㊁二妙散㊁加味四物汤[12],均被后世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临床常用方剂㊂其中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更能疏散风邪于上,清热利湿于下,活血化痰㊁消滞和中,上中下痹皆宜用㊂金元四大家治痹虽各有主张,但却一脉相承,他们将各自学派学术特点用于痹证治疗之中,开创了痹病学术百家争鸣局面,丰富了痹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家治痹有着深刻影响㊂参考文献:[1]㊀陈珞珈.痹证名家传世灵验药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83-185.[2]㊀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3]㊀娄玉钤,李满意. 五淫痹 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37.[4]㊀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6.[5]㊀刘完素.河间六书[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0:93.[6]㊀张从正.儒门事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7]㊀龙玲.试论张从正补益学术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127-129.[8]㊀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65.[9]㊀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10]㊀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81.[11]㊀朱丹溪.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12]㊀刘洪琼.试论丹溪治痹五方[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4):360-361.收稿日期:2020-05-24(上接第194页)义,有效地表达了表义具体化的目的㊂这些新词在后世的医学文献中被广泛应用,但大部分仍属于专业术语,保留在中医学专业词汇中,并未进入普通词汇㊂参考文献:[1]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575.[2]㊀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37.[3]㊀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94.[4]㊀国语[M].陈桐生,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16.[5]㊀熊湘. 脉 之字义流变考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1):88-91.[6]㊀高少才,赵钰蓉,李亚军,等.中医古籍中 脉 字嬗变考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3):47-48.[7]㊀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7.[8]㊀吴崑.内经素问吴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6.[9]㊀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101.㊀㊀㊀[10]㊀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390.[11]㊀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245.[12]㊀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31.[13]㊀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4.[14]㊀马莳.黄帝内经注证发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219.[15]㊀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8.[16]㊀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M].钱超尘,李云,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7]㊀司马迁.史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9.[18]㊀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00.[19]㊀朱鹏举.‘黄帝内经“疾病总览及辨疑[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20]㊀陈彭年.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42.[21]㊀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9.[22]㊀李贽.史纲评要[M].吴从先,参订,何伟然,校阅:北京:大通书局,1975:909.收稿日期:2020-05-191122021年2月第27卷第2期February2021Vol.27.No.2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第十六条:身体虚且特别容易感冒的病症,在中医上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第十六条:身体虚且特别容易感冒的病症,在中医上又是怎么处理的呢?平常我们也会听到有的人特别容易感冒,有的人却很少感冒,其实这也是人的体质问题,在我们的脑海里那就是:身强体壮的人就不容易,身体虚弱的人容易生病。
这也是符合生活常识的——体弱多病。
对于这类的体质的人就是增强其体质,换句话说就是补足气血,气血足身体就自然好。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第十六条:虚劳诸不足,风起百疾,薯蓣丸主之。
病人得了虚劳症,那么身体就会感觉到哪都不舒服,特别是容易感冒,那么这个时候可以考虑试用薯蓣丸,薯蓣丸方处方:薯蓣(三十分)、人参(七分)、白术(六分)、茯苓(五分)、甘草(二十八分)、当归(十分)、干地黄(十分)、芍药(六分)、芎藭(六分)、麦门冬(六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大枣(百枚为膏)、桔梗(五分)、杏仁(六分)、桂枝(十分)、防风(六分)、神曲(十分)、豆黄卷(十分)、柴胡(五分)、白籢(二分)用法: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这个方剂有二十一味,相对于用药精简来说是太多了,在这个里可以归类为桂枝汤、理中汤、建中汤等复方,一般来说:桂枝汤可以增强病人的气血,在感冒还能出汗时就可以使用,理中汤、建中汤是调节病人的脾胃,柴胡等梳理肝胆,再加上各类的补气、补血的药,其实是各种药物的混合。
在实际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症状,给予相应的桂枝汤或柴胡汤或建中汤等。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三因观探析
《金匮要略》三因观探析陈国权;张志峰【摘要】《金匮要略》所述杂病之发病有“为内所因”“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之三因观.从病因角度分析,原文所栽脏腑病证、经络病证,其中部分病证虽论及因失精、亡血、半产、漏下、忧伤、惊恐等致病,但纵观全篇论述由外邪致病者为最常见.因此,《金匮要略》三因观重视外邪致病,经络病证俱由外邪所致,脏腑病证亦多由外邪所致,杂病亦以祛邪为主要治则.【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4【总页数】2页(P432-433)【关键词】《金匮要略》;三因观;外邪【作者】陈国权;张志峰【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该段原文阐述了杂病发病的原因及途径,被称为《金匮要略》三因观,历代医家对其理解颇多争议,以下就其内涵作粗浅分析。
1 《金匮要略》三因观重视外邪致病就病因而言,《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强调“六淫”致病,即风、寒、热(暑)、湿、燥、火;《难经》强调“五邪”致病,即风、寒、暑、湿、饮食劳倦。
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因此其论述病因亦继承了《内经》《难经》的认识,如《金匮要略》强调“五邪”致病,即清(雾)邪、浊(湿)邪、大(风)邪、小(寒)邪及谷饪之邪,与《难经》所论近似。
此三部典籍所强调的致病邪气虽略有小异,但重视外邪致病的观点则几乎相同。
对于《金匮要略》三因观,如仅从“为内所因”“为外皮肤所中”等字面含义,简单地将“病由”类分为“内因”“外因”及“房室、金刃、虫兽”三方面,虽然发后世陈言“三因论”之先声,但就此忽视了《金匮要略》强调发病、病传过程中外邪致病的重要性,显然对理解张仲景的病因观和发病观存在片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血痹病浅谈
发表时间:2011-12-06T14:20:25.55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作者:孙得利[导读] 治疗时轻证可用针刺法以导引阳气,阳气行则邪气去,对于肢体萎软,甚至肌肉萎缩还可配合按摩、梅花针等治疗
孙得利
(泾川县中医医院甘肃平凉 744300)作者简介;孙得利(1966-),男,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应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
【摘要】血痹是临床常见病,是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所致,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治疗上轻者针刺即可,重者受邪较深,针刺治疗已难以胜任。
近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交通工具飞速发展,人们以车代步屡见不鲜,已成为时尚,日常工作锻炼的较少,体质从某种意义上有所下降,机体循环缓慢,各种器官的功能也随之减退,有“萎而不用”的迹象,临床上表现为肢体萎软麻木,甚至肌肉萎缩不用,因此,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甘温益气,通阳行痹为主治疗,收到了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金匮要略;血痹;病因病机;证治;应用【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92-02血痹是临床常见病,是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所致,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治疗上轻者针刺即可,重者以益气温阳行痹为主。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血痹的病因病机及证治,以供同道商榷。
1病因病机
血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中有:“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1],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有:“邪入于阴,则为血痹”[2]说明血痹的病因是有“邪”,病位入于“阴”,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
以上都只是提出了血痹的一个病机概念。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都阐述了邪正相搏,正气为主导的中医发病学思想。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强调了痹证的发生既有风、寒、湿邪的侵袭,更有脏腑营卫气血的失调,突出反应了《内经》既重视内因,也不忽略外因的发病学观点,也就是说《内经》已经认识到在卫外不固,血脉空虚的基础上,外邪客袭是痹证发生的病机所在。
《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之“痹”,虽为说明是何痹,但是从“血凝于肤者为痹”可以看出,它与“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的“荣卫之气,亦令人痹”极其相似。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综上所述,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所致是其主要病因病机。
2临床症状及治疗
把血痹当成一种病真正的提出来还始于《金匮要略》,血代表病邪(风寒之邪)已经侵入血分,痹则是病机概念,旨在说明阴血因风寒之邪的影响滞而不通的状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3]。
以上论述了凡养尊处优的人,肌肉虽然丰盛,实则筋骨脆弱,腠理不固,因而抵抗病邪的能力薄弱,每因稍事活动即体倦汗出;或心烦不安而睡时辗转反侧,即使这样的微风,亦足以引起血痹。
另外,如果感受邪气较重阳气不足,阴血涩滞,患者除了出现局部肌肤麻木不仁,还可兼有酸痛感,所以说“如风痹状”。
治疗时轻证可用针刺法以导引阳气,阳气行则邪气去,对于肢体萎软,甚至肌肉萎缩还可配合按摩、梅花针等治疗。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证重者,受邪较深,针刺治疗已难以胜任,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甘温益气,通阳行痹,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临床上亦可针药并用,效果更佳。
3 临床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这张方剂具有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畅营卫的作用,所以,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应用。
临床上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风湿病、腓肠肌麻痹等属营卫不和,血行滞涩者,病在上肢者常加桑枝、羌活、鸡血藤等,下肢者常加木瓜、杜仲、牛膝等。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4 [3]《金匮要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