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匮要略》之面黑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纯条文

《金匮要略》纯条文

之老阳三干创作伤寒论原序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现今居世之士,曾不留心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酿成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失落臂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金匮要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年夜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动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时间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广博,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篇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领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成;水不成,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成;金气不成,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缺乏,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一篇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欠亨,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扶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一篇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一篇4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篇5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一篇6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摆荡振振者,不治.一篇7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一篇8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年夜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一篇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一篇10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一篇11问曰:寸脉沉年夜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抟,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一篇12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成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一篇13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年夜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一篇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一篇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领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一篇16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一篇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二篇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二篇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篇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二篇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二篇5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二篇6疮家虽身疼痛,不成发汗,汗出则痉.二篇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摆荡,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二篇8暴腹胀年夜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二篇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二篇10痉病有灸疮,难治.二篇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二篇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二篇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年夜承气汤.二篇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晦气,年夜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二篇15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二篇16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晦气,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二篇17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二篇18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年夜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二篇19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年夜,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二篇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成以火攻之.二篇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二篇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二篇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年夜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二篇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晦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二篇25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二篇2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二篇27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三篇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治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尿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尿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尿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三篇2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三篇3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三篇4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三篇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三篇6百合病一月不解,酿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三篇7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三篇8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三篇9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三篇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三篇11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三篇12蚀于肛者,雄黄熏之.三篇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三篇14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成治.升麻鳖甲汤主之.三篇15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成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四篇1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年夜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四篇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下,宜鳖甲煎丸.四篇3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四篇4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四篇5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附《外台秘要》方牡蛎汤.治牡疟.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五篇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五篇2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侯氏黑散.治年夜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缺乏者.五篇3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缺乏,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风引汤.除热癫痫.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头风摩散方.五篇4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收支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五篇5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五篇6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缺乏,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五篇7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成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五篇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五篇9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荣气欠亨,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隔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年夜,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五篇10病历节,不成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治脚气疼痛,不成屈伸.矾石汤.治脚气冲心.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近效方》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年夜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六篇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摆荡,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六篇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六篇3夫男子平人,脉年夜为劳,极虚亦为劳.六篇4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六篇5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晦气,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六篇6劳之为病,其脉浮年夜,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六篇7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六篇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六篇9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冷汗也.六篇10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年夜者,痹夹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六篇11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用化也.六篇12脉弦而年夜,弦则为减,年夜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六篇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六篇14虚劳里急,诸缺乏,黄芪建中汤主之.六篇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晦气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六篇16虚劳诸缺乏,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六篇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六篇18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年夜黄蟅虫丸主之.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缺乏,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七篇1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七篇2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七篇3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年夜,不治,又加利尤甚.七篇4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七篇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七篇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七篇7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七篇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七篇9脉沉者,泽漆汤主之.七篇10年夜逆上气,咽喉晦气,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七篇11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年夜枣泻肺汤主之.七篇1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七篇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年夜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七篇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附方《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七篇15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年夜枣泻肺汤主之.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八篇1师曰:病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八篇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八篇3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八篇4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年夜枣汤主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九篇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九篇2平人无寒热,短气缺乏以息者,实也.九篇3胸痹之病,喘气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九篇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九篇5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九篇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九篇7胸痹缓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九篇8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九篇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九痛丸.治九种心痛.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一零篇1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一零篇2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一零篇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一零篇4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一零篇5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一零篇6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一零篇7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这人肚中寒.一零篇8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成,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一零篇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一零篇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一零篇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一零篇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年夜柴胡汤.一零篇13腹满不减,减缺乏言,当须下之,宜年夜承气汤.一零篇14心胸中年夜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成触近,年夜建中汤主之.一零篇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宜年夜黄附子汤.一零篇16寒气厥逆,赤丸主之.一零篇1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成,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年夜乌头煎主之.一零篇1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一零篇19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一零篇20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年夜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年夜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附方《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外台》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者.《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年夜便欠亨.一零篇21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年夜,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年夜承气汤主之.一零篇22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年夜承气汤.一零篇23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年夜承气汤.一零篇24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一零篇25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一零篇26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一一篇1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一一篇2肺中寒,吐浊涕.一一篇3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一一篇4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一一篇5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一一篇6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一一篇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一一篇8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一一篇9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一一篇10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一一篇11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一一篇12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一一篇13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一一篇14脾死脏,浮之年夜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一一篇1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年夜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一一篇1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一一篇17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一一篇18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和睦,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金匮要略》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金匮要略》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金匮要略》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精讲六阴阳毒证治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我想说一下,遇到这样的病人,如果我们也不能确定诊断,他是不是狐惑病的时候,你就一定要,本着“辨证施治”的原则,比方肝经湿热,就以龙胆泻肝汤打底,若是说,血分有湿热,用芩连四物汤,如果心热移于小肠,以口、舌的溃疡为重的话,就是用导赤散。

导赤散的应用,注意木通的问题,还有就是甘草泻心汤,一定要记住,是我们今天讲的内服主方,也可以配合赤豆当归散,还可以把王子和老先生的经验“随证治之”。

下面,我想补充,关于白塞氏病国际标准的问题。

我说张仲景他伟大,文字仅仅二百几十字,他就把疾病的,脉、因、证、治、治法、用药,包括内、外合治,全都给揭示出来,而且到现在,的确临床有用。

还有一些老先生,比方北京《赵锡武医疗经验》这书里面,他对狐惑病的辨证分型,有他自己的发挥,我们可以作参考。

就是说,现在临床,从辨证施治的角度看,不单一都是湿热内蕴,有体质的因素,还有其它类型。

这个,我就不讲了,我想说什么呢?就是在1975年,在日本东京召开,对于白塞氏病的诊断标准问题的学术会议,他们才第一次承认,二联就成立诊断,因为它不可能一下子出现三联,二联就可以开始着手进行治疗,这应该说,张仲景是先知先觉,还是他天才的猜想,和后来发现的事实相吻合,这要引起重视。

西医学里面,对白塞氏病国际分类标准,它现在确定,第一,一定有复发性口腔炎,这必须具备,就是“蚀于上”的临床特征。

一定要有,以下列举的四项,必须具备两项,才可诊断为白塞氏病。

第一,在下表现为复发性阴部溃疡,第二,眼部病变,眼部病变也是有一个过程的,第三,皮肤病变,比方说,结节性红斑,不然他怎么能,误诊是风湿活动期呢?第四,阳性针刺实验,什么叫做“阳性针刺实验”呢?这就是,有的时候,口腔粘膜的病变非常明显,而且病人就可能是因为这个才来就诊的,肛、阴的蚀烂,有的时候可能不在意,他觉得,这可能是上火了,或者是怎么样,因为并没有形成非常明显的溃疡面,他自己也不能早期发现,这个时候,你如果怀疑是狐惑病的话,就给他做个针刺实验,不管是什么样的针,比方说咱们针灸针都可以,在他的腕部往上的皮肤,你轻轻的,就包括咱们的梅花针,弹它几下,局部刺激以后,他可能马上,在针尖刺的地方苍起来,象小米粒样,就红、肿起来,如果说,我们身边没有,可以用来针刺的东西,怎么办呢?你可以在他的皮肤上,进行划痕,拿指甲一划痕,马上就能看出来,你看我这儿,划得都已经这程度了,红没红啊?没有,他就象荨麻疹的病人似的,一条子一条子的苍起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目录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痉湿喝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奔豚气病脉证治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卷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卷下∙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二∙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二十∙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二十∙杂疗方二十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二十∙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二十原文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作者:张仲景(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浅谈《金匮要略》之面黑

浅谈《金匮要略》之面黑

【 中图分类号】R 2 2 2 . 3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 编号】I S S N. 2 0 9 5 - 6 6 8 1 . 2 0 1 5 . 2 4 . 0 3 8 . 0 2
中 医 望 诊 在 中 医 临床 辩 证 中有 其 独 特 之 处 ,
《 灵枢 ・ 邪 气脏腑 病 形第 四》云 : “ 人 之十 二经脉 ,
供 了参 考 。
黯 黑 ”[ 3 】 。又 《 刘渡 舟伤寒 临证指要 》在水证 论 中提 出了水色 、水环 、水斑的概念 。认 为 “ 水为 阴邪 ,上
凌于心 ,心之华在 面 ,心 阳不振 ,荣卫 凝涩则面必 见
1 面黑的病 因
1 . 1瘀血致面黑 《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篇》言: “ 五劳虚极赢瘦 ,
症为根据 ’ , 【 ” 。面 目色黑 ,急治其标,干 血去则新血周 灌 ,予 以活血化瘀之法缓中补 虚。 《 灵枢 ・ 经脉》 日:
《 金 匮要 略 ・ 黄疸 病篇 》关 于女劳 疸 、黑疸 的论
述有: “ 额 上黑 … 名 曰女劳 疸 ” ; “ 身 尽黄 ,额上
“ 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黧 ,此 黑… 因作黑疸 ”; “ 酒疸下之 ,久久为 黑疸 , 目青面
黧黑 ”。水湿 不寻常道而上逆 ,可 致眼周黑晕 。另言
“ 水斑 又类似 于西医学 黑色素沉着 ”[ 4 】 ,肾阳虚无 以
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 甲错 ,两 目黯黑,缓 温运水液 ,水寒凝滞 ,血运不 畅,故言面黑与水饮 之 中补虚 ,大黄蜇 虫丸主之 ”。形 劳荣损 ,气虚淤血 内 邪密切相 关 。 《 医 门法律 》有: “ 鼻头色微 黑者 有水
血 先死 ” 。血液 运 行不 畅 ,形 成 瘀血 ,阻滞 于 颜面 经 络 黑…… ”。女劳疸 多责之于房劳或久病伤 肾, 肾虚有

木防己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

木防己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

木防己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

木防己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此汤主之。

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

复与不愈者,宜此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三两)石膏(如鸡子大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歌曰:喘满痞坚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参施。

膏枚二个如鸡子,辛苦寒温各适宜。

男元犀按:防己入手太阴肺,肺主气,气化而水自行矣;桂枝入足太阳膀胱,膀胱主水,水行而气自化矣。

二药并用,辛苦相需,所以行其水气而散其结气也。

水行结散,则心下痞坚可除矣。

然病得数十日之久,又经吐下,可知胃阴伤而虚气逆,故用人参以生既伤之阴,石膏以镇虚逆之气,阴复逆平,则喘满面黧自愈矣。

此方治其本来,救其失误,面面俱到。

木防己汤[组成用法]木防己10~15g、石膏30~50g、桂枝6~10g、人参10~15g。

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1.颜面黧黑、或紫暗、或两颧暗红。

2.喘息、动悸,呼吸急促,心下痞坚,气短乏力或口舌干燥,多饮,腹满,甚则面目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3.舌质红,苔少乏津,脉沉紧。

[现代应用)1.本方主要用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渗出性心包炎等出现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

2.血栓性静脉炎、肋软骨炎、渗出性胸膜炎、关节炎、尿毒症等也可见到本方证。

[经验参考]本方所主为“膈间支饮”,何谓“支饮”?仲景所称的支饮多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从现代医学来解释,多为肺水肿、肺瘀血、心功能不全等较严重的心肺疾病。

“膈间”点㈩了病位。

再结合经文的描述,更能清晰地看出方证的大概轮廓。

“其人喘满”,可为肺水肿造成的呼吸困难;“心下痞坚”,当为心源性肝硬化(瘀血性肝肿大);“面色黧黑”,慢性缺氧表现;“其脉沉紧”,提示充血性心衰;“得之数十日”,说明病程长,呈慢性化;“医吐下之不愈”,病不在胃肠,亦非宿食粘痰,故吐下不愈。

关于《金匮要略》阴阳毒与升麻鳖甲汤的几个问题

关于《金匮要略》阴阳毒与升麻鳖甲汤的几个问题

关于《金匮要略》阴阳毒与升麻鳖甲汤的几个问题肖卓然;贾春华【摘要】目的:分析阴阳毒历代认识,探讨升麻鳖甲汤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医史文献资料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阴阳毒进行解读与比较.结果:不同历史时期记载的阴阳毒寒热属性不同;升麻鳖甲汤中可以运用雄黄与蜀椒治疗现代与阳毒类似的热性出血性疾病.结论:关于阴阳毒的认识,历史上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历代所论阴阳毒并非同一疾病;或者阴阳毒因感受毒气不同,使其临床表现发生了的变异.【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9(014)007【总页数】5页(P1701-1705)【关键词】阴阳毒;升麻鳖甲汤;《金匮要略》;医学史;文献;雄黄;蜀椒【作者】肖卓然;贾春华【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R222阴阳毒的病名出自《金匮要略》。

考察宋代以前的文献《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对阴阳毒的相关记载与张仲景的论述并无太大差异,也没有对疾病做出具体解释,只是在疾病的证候描述上更为详细,在治疗方剂上补充了升麻汤与甘草汤。

如《脉经》[1]“阳毒为病,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喉咽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有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

升麻汤主之。

阴毒为病,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或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

甘草汤主之”。

到了宋代,关于阴阳毒才有了更为详细的论述。

而从宋代以后的文献来看,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毒的观点虽然不尽一致,各执一词,但大概可以归为2种主要的观点。

1 对阴阳毒的认识关于阴阳毒究竟为何病,主证为何,历代医家的认识各有分歧。

牵正散加减结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证)的经验分析

牵正散加减结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证)的经验分析

牵正散加减结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证)的经验分析黄汝芹;郑瑾;张兰会;任秦有【摘要】目的分析牵正散加减结合艾灸治疗风寒证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面瘫急性期(风寒证)提供有效治法.方法从风寒证面瘫急性期病因病机分析牵正散配伍原则、现代药理、临证经验及艾灸的治疗机理,揭示牵正散加减治疗风寒证面瘫的本质.结果通过理论与经验分析,牵正散结合艾灸治疗面瘫急性期在缓解症状、面神经恢复功能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牵正散加减结合艾灸治疗面瘫急性期确有良好疗效,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研究思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8(027)001【总页数】3页(P186-188)【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牵正散;艾灸;经验分析【作者】黄汝芹;郑瑾;张兰会;任秦有【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西安710038;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西安710038;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西安710038;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西安7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2面瘫即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根据其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PFP)。

其中周围性面瘫主要病因为感染性病变、耳源性病变、创伤性病变等损伤面神经核与面神经,绝大多数为一侧性,右侧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为特点,以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为临床特点[1-2],其中 PFP 主要分发展期(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急性期即面神经炎性水肿进展期,时间为7 d左右;静止期为发病期7~20 d;恢复期为20 d以上。

现代医学对PFP急性期治疗主要以抗炎、消局部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以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为治疗方法。

PFP属中医学“面风”“中风中经络”等范畴。

色黑

色黑

色黑B lack一、正名:1.汉文名:色黑2.英文名:black二、历史源流和文献通考(一)释名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北方色也。

四字各本無。

依青赤白三部下云東方色,南方色,西方色。

黃下亦云地之色。

則當有此四字明矣。

今補。

火所熏之色也。

熏者,火煙上出也。

此語爲从炎起本。

古文囱字。

在屋曰囱。

大徐本此下增?古字。

許本無之。

呼北切。

一部。

隷作黑。

凡黑之屬皆从黑。

面黑。

诊断学名词。

指一种色诊之一。

黑为阴寒之色,属肾。

多至寒、主痛、主劳倦、主血瘀。

黑而瘦削,多属阴火内伤,肾水枯竭;黑而焦干,为下焦肾热;黑而熏亮,水气支饮;黑而带黄,劳疸蓄血;黑色骤起,常见于中毒,中恶;黑绕口角,胃阴已绝;额头色黑,多为逆证。

黑色多为病势深重凶险。

光明润泽为有胃气,枯槁晦滞多属危重证候。

《素问·脉要精微论》:“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患者面部均匀地显露晦黑的病色称为面色黧黑,亦称面色黑。

面色黧黑一语见于(金匮要略),在(中藏经)称为“面色苍黑”。

此色多为阳气不足,寒湿太盛;或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所致。

《灵枢五色篇》:“五色命脏:……黑为肾。

”(证治准绳.察色要略):“黑色属水,主寒,主痛,乃足少阴肾经之色也。

”由此可见黑为肾色,与寒水之邪关系密切。

若因种族,禀赋差异,或日晒较多之生理性面色黑,以及妇女妊娠时发于面部的黑褐色,女劳疸之额黑,均不属于本条讨论范围。

(二)定名的依据⑴战国·黄帝《素问·脉要精微论》:“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⑵战国·黄帝《灵枢·经脉》面黑如漆;形瘦如柴。

为心肾病危重症状之一。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面如漆柴证名。

⑶战国·扁鹊《难经·二十四难》:“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

⑷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

100.面垢

100.面垢

100.面垢面垢是指面色灰暗,如蒙尘垢,洗之色不去。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淫所胜,民病面尘,身无膏泽。

”[鉴别]常见证候要燥干清窍面垢:面垢,口鼻干燥,咽喉干燥疼痛,目赤干涩,齿龈红肿,舌红苔黄,脉细数。

暑湿蕴蒸面垢:面垢,耳聋,胸脘痞闷,呕恶,身热汗出,便溏不爽,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胃热熏蒸面垢:面垢,多食善饥,渴喜冷饮,胃脘疼痛灼热,口秽,牙龈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肝肾阴虚面垢:面垢,眩晕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燥干清窍面垢:燥热之邪客于上焦,火热炎上,燥邪伤津,清窍为之不利.故症见面垢,口鼻干燥,咽喉干燥疼搿,目赤干涩,齿龈红肿,舌红苔黄,脉数,其病位在上,头面孔窍不利,治以轻清宣透,翘荷汤主之。

翘荷汤薄荷4.5克连翘4.5克生甘草3克黑栀子皮4.5克桔梗9克绿豆皮6克1.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2.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3.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翘荷汤(《温病条辨》卷1) 薄荷一钱五分(4.5g) 连翘一钱五分(4.5g)生甘草一钱(3g) 黑栀皮一钱五分(4.5g) 桔梗三钱(9 g) 绿豆皮二钱(6g)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服。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了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功用:清泄燥热,宣利上窍。

主治:温燥化火,上扰清窍,发为耳鸣,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胀。

《温病条辨》记载:“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

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翘荷汤中连翘苦寒轻清,清泄邪热,配薄荷辛凉通窍,有清利上窍之功,为本方配伍的精髓。

栀皮苦寒清泻上焦之热,桔梗药性上行,宣肺利咽,绿豆皮甘寒质轻,善清人体在上在表之热,且清热而不伤津,生甘草清热泻火,兼和诸药;以上药物在方中起辅助作用。

诸药合用,有清泄邪热以利上窍之功。

温阳活血化水法治疗面部Riehl黑变病临证心得_闫雨荷

温阳活血化水法治疗面部Riehl黑变病临证心得_闫雨荷

·762·温阳活血化水法治疗面部Riehl黑变病临证心得闫雨荷吴小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53)通信作者:吴小红,E-mail:wuxiaohongmail@【摘要】根据面部Riehl黑变病的临床表现,参考《金匮要略》中相关“黑疸”的病机及治则,认为此病的发病与肝、肾有关,病因病机除肝肾不足、气滞血瘀外,水湿痰浊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可能亦是其核心病机,临证中采用滋肾疏肝健脾、温阳活血化水法治疗收效明显。

【关键词】Riehl黑变病;面部;水湿痰浊证;温阳活血化水法;中医药疗法DOI:10.16025/j.1674-1307.2016.08.015Riehl黑变病由奥地利人Riehl于1917年首先报道[1],临床表现为面、颈、四肢暴露处淡褐色或紫褐色斑,排列成网点状,后逐渐融合成大小不一的斑片,上覆微细粉状鳞屑,呈粉尘样外观,与正常皮肤界限不明显,可伴有毛囊角化。

典型的皮肤损害病变过程分炎症期、色素沉着期及萎缩期3期。

临床中以Riehl面部黑变病多见,常发于中年女性,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精神压力大等因素,面部黑变病患病率逐渐增加,但无有效治疗方法[2],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有一定疗效,但疗程长。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面部黑变病病机除肝肾不足,气滞血瘀外,水湿痰浊蒙蔽清窍,清阳不升是其核心病机,采用滋肾疏肝健脾、温阳活血化水法治疗疗效显著。

分析如下。

1西医发病机制与治疗现状面部黑变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1],目前认为属中毒性黑皮病的一个病期,除烃类化合物(煤焦油和石油的衍生物)的毒性作用外,还与紫外线照射及个人因素有关,神经、内分泌系统机能障碍亦可能是导致本病的诱因。

研究认为,本病可能与饮食、环境及日用品污染有关,尤其是染发制品。

临床中本病需与其他色素沉着疾病鉴别,如黄褐斑、西瓦特皮肤异色病(Civatte poikiloderma)、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砷剂黑变床治疗的难题,也是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所在。

脸色发黑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脸色发黑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脸色发黑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展开全文脸色发黑是什么原因?怎么办?通常中医的望诊,黑而无光泽的脸色是肺气虚弱的表象。

如果寒气在身体中更久,或更大量的寒气入侵时,会逐渐转移到肺脏,形成中医所说的肺虚现象,所谓肺虚是肺的寒气太多导致肺功能逐渐减低。

在人体中,肺脏除了担负我们所熟知的呼吸功能之外,还是身体分布水分到各个部位的主要机构。

当寒气侵入肺脏时,肺脏的能力随之下降,身体吸收及处理水分的能力也就跟着下降。

这时大多数的水分一进入人体就排出体外,感觉一喝水就想上厕所,小便也多数呈现清澈无味。

由于水分吸收的障碍,使得人体组织里的水分比例愈来愈少,外表愈来愈瘦,同时皮肤上的光泽也日渐减少,并且愈来愈黑。

所以,肺气虚弱的人要多做些适当的体育运动,多散步,安排好作息并多注意休息。

合理的饮食和补充水分都是身体必要的。

患者面部均匀地显露晦黑的病色称为面色黧黑,亦称面色黑。

面色黧黑一语见於《金匮要略》在《中藏经》称为"面色苍黑"。

此色多为阳气不足,寒湿太盛;或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所致。

《灵枢.五色》篇:"五色命脏:……黑为肾。

"《证治准绳.察色要略》:"黑色属水,主寒,主痛,乃足少阴肾经之色也。

"由此可见黑为肾色,与寒水之邪关系密切。

[鉴别]常见证候肾阳不足面色黧黑:面色黧黑而晦暗,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尿清便溏,或尿少,腰以下水肿,男子阳痿,妇女宫寒不孕,舌淡胖嫩,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甚。

肾精亏耗面色黧黑:面色黧黑,耳轮焦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发脱齿摇,口燥咽乾,脚心热,舌质红,脉细弱。

瘀血内阻面色黧黑: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乾不欲饮,毛发不荣,妇女兼有月经不调,小腹刺痛或肿块,唇青舌暗,或有瘀斑,脉沈涩或细迟。

肾阴虚者,饮食中应多吃清凉食品,如金银花、绿豆、银耳、莲子、决明子、鱼汤蛤蜊雀肉鹿肉等等进行滋补;芝麻、粟米、豇豆、牛骨髓、狗肉、羊骨、猪肾、淡菜、干贝、鲈鱼、桑椹、芡实、栗子、胡桃、山药、枸杞子、冬虫夏草、杜仲、何首乌、海参、海马、虾子,此外,肾虚者还宜服食龟肉、鸽肉、猪肉、甲鱼、蛤蚧、莲子、松子、荠菜、韭菜、蜂王浆、灵芝、燕窝、阿胶、紫河车、地黄、锁阳、肉苁蓉等。

试论《金匮要略》黑疸病

试论《金匮要略》黑疸病

试论《金匮要略》黑疸病张全会;夏瑾瑜【摘要】@@ <金匮要略>是一部治疗杂病的典籍.笔者从事肝病的防治工作,对<金匮要略>治疗黄疸病反复学习思考,受益匪浅,尤其对篇中论述较少且后世有不同观点的黑疸病体会颇深,试论述如下.【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0(005)001【总页数】2页(P54-55)【关键词】金匮要略;黑疸病【作者】张全会;夏瑾瑜【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感染科,广东省珠海市梅华东路52号,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感染科,广东省珠海市梅华东路52号,519000【正文语种】中文《金匮要略》是一部治疗杂病的典籍。

笔者从事肝病的防治工作,对《金匮要略》治疗黄疸病反复学习思考,受益匪浅,尤其对篇中论述较少且后世有不同观点的黑疸病体会颇深,试论述如下。

1 黑疸病名考证黑疸之名,出自《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中第 7条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黑疸与黄疸的关系,古今医家见解不一,有谓黑疸为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之一者[1];有谓其乃诸疸之转归的,如《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黑疸候》指出[2]:“是夫黄疸、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

”后世医家多宗巢氏之说;而现代也有人认为黑疸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阿狄森氏病),并将其归入肾系疾病[3];还有人把黑疸与女劳疸等同[4]。

《说文解字》曰:“疸,黄病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灵枢◦论疾诊尺》云:“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可见黄疸的临床特征为溺黄赤、目黄、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

黄疸在《金匮要略》亦称之为“疸”,如仲景在论及黄疸病的预后时指出:“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既然疸为黄病,黑疸则应指黄疸患者兼肌肤色黑者,若但黑而不黄,则不属黑疸之列。

《金匮要略》黑疸

《金匮要略》黑疸

2011年7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5卷第4期黑疸一词,出自《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如“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

硝石矾石散主之”。

仲景在此分别以酒疸、女劳疸为例,指出凡黄疸失治、误治日久不愈者,皆有可能演变为黑疸。

本文拟就黑疸之病名、病机、辨证要点、治疗方法探讨如下。

1病名含义《说文解字》云:“疸,黄病也”。

也就是说,凡以发黄为临床特征的病证皆属于广义的疸病。

《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云:“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指出凡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者,即为黄疸,亦可称疸病,如《金匮》在论及黄疸病的预后时指出:“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金匮要略》中依据黄疸的成因将其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基本类型,而黑疸属黄疸的变证,各种黄疸日久不愈,黄毒深入血分,血液瘀积或败浊,其色外越肌肤面目,即可致黑疸。

《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黑疸候》指出:“是夫黄疸、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1]。

凡黄疸病情迁延,湿热黄毒壅瘀血分,以致肌肤黄中带黑,甚则面色黝黑者,即可谓之黑疸。

因其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是气血郁滞衰败之象,故有“若成黑疸者,多死”之说[2]。

临床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胆汁郁积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色病等。

2病因病机黑疸虽由谷疸、酒疸、女劳疸等失治、误治而成,然究其病机,不外以下数端。

2.1中焦虚寒寒湿谷疸日久,湿邪困阻脾阳,血脉瘀阻,或脾病及肾,土虚水泛,发为黑疸。

如黄元御云:“酒瘅下之,败其脾阳,久而寒水侮土,变为黑疸”[3]。

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梳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文献,从黄褐斑源流、概念、诊断、辩证论治、现代研究等方面,总结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研究进展1.黄褐斑病名源流探析有关黄褐斑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面尘”。

黄褐斑可按照中医“黧黑斑”、“肝斑”进行辨证论治。

明朝之前无“黧黑斑”的记载[1],但有些与黧黑斑相关的记载,如:“面尘、䵟、黑曾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面黑如地色”的描述,《灵枢·经脉》中有外邪侵犯少阳经脉,可令“口苦”,“甚则面微有尘”,侵犯足厥阴经脉,也可得“面尘”的说法。

《诸病源候论·面黑皯候》认为:风邪侵袭皮肤,痰饮脏腑,均可导致黄褐斑。

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言“膈间支满,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始见“黧黑”一词。

宋代赵佶《圣济总录·面体门·面䵟黑曾》曾记载䵟黑曾的临床特征;“黧黑斑”这一病名首见于《外科正宗》。

明清开始才将“面尘”等症状,作为一种疾病治疗,且未将黧黑斑与雀斑分开论述,而是一并命名为“黑斑”,直至近代才将黄褐斑、雀斑分开为两种疾病,并将黄褐斑称之为“黧黑斑”。

2.黄褐斑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本病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所致[2],病机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肝肾不足。

七情不调,心烦急躁,忧思抑郁,肝失调达则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则会损耗阴血,郁而化热,肝火上炎,血热不能华面而致该病;气结气滞则血运不畅,导致气滞血瘀。

血瘀积于面部而生成“黧黑斑”,故中医有“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之说[3]。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胃气不足则纳少不化,不能营造气血。

气血两虚,肌肤失养。

脾虚失健运,失去统摄之权,则运化不利,不能升清降浊,水湿内停,浊气上犯,蕴结肌肤而生褐斑。

女性产后或者更年期发生黄褐斑主要责之于肾精亏耗[4]。

肾水亏虚,不能涵木,肝阴失养,血液运行不畅,故而形成色斑。

中医色诊望诊:《内经》面部五色应病篇

中医色诊望诊:《内经》面部五色应病篇

中医色诊望诊:《内经》面部五色应病篇摘自《形色外诊简摩》作者:周学海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内经》面部五色应病总述篇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薄泽为风,冲浊为痹,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也。

(上论五色所主之病。

经曰∶大气入脏,腹痛下淫,谓周身元气皆内陷也,故可以知死,不可以致生。

)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肤。

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营气霈然者,病在血脉。

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

鼻者,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五脏各有次舍,故五色之见于明堂,以候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如其度也。

五痿者,生于大热也。

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上论五脏病色。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色之与脉,当参相应。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当浮大而散;色黄,其脉当中缓而大;色白,其脉当浮涩而短;色黑,其脉当沉濡而滑。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参相应者也,其不应者病矣。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曰∶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肝与肾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

五色先见黑白,垒(即字。

中医学“色”的概念内涵解析

中医学“色”的概念内涵解析
同是黄色, 有 橘 子 色、 熏 黄、 色 暗 不 明、 色 光 而 润、黄而膏 润 之 分, 分 别 对 应 不 同 的 脏 腑 和 邪 气。 《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 伤寒七八日, 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满者, 茵陈蒿汤主 之。”《临证指南医案·疸》:“ 胆液为湿所阻,渍于 脾,浸淫肌肉, 溢于皮肤, 色 如 熏 黄, 阴 主 晦, 治 在 脾。[11] ” 《 医宗必读·黄疸》 :“ 湿家之黄,色暗不明; 热家之黄,色光而润。[12] ” 《 灵枢·五色》 :“ 黄而膏 润为脓。”
色,本为会意字。 甲骨文中像一个人驮另一个 人,仰承其脸色,其义为脸色。 《 说文解字》:“ 色,颜 气也。[1] ” 《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 :“ 夫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 《 康熙字典》 :“ 人之忧喜皆著于颜,故谓 色为颜气。[2] ” 色的本义是颜面之气,以后才逐渐引 申出景色、物色、女色等。 中医色诊理论源自《 黄帝 内经》,尤其注重面部色诊法。 《 黄帝内经》 共涉及 色诊 52 篇 136 节,其内容丰富。 凡单独写“ 色” 或 者“五色”而不另加标明者,均为阐述颜面气色。 另 包括目色、络色、爪甲色共 6 篇 6 节,全部另加标 明[3] ,可见其所占的绝对优势。 《 黄帝内经》 与《 说 文解字》《康熙字典》 对“ 色” 的解释也完全一致,专 指颜面气色。 色诊理论后经历代医家的阐发,其内 容不断丰富完善,《伤寒论》《金匮要略》 中都包括面 色、目色、苔色、便色等丰富的诊法。 《 医学准绳六 要》首次提出了“ 望色” 一词,以后历代重要中医诊 法及望诊著作中多为沿用,其观察范围不断扩大,其 内容涵盖皮肤、黏膜、爪甲、毛发、舌、舌下、分泌物、 排出物等,但重点仍是对面部气色的观察[4] 。 因此 后世认为,望色的观察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但 由于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 来阐述色诊的内容,而《黄帝内经》中“ 色” 则专指颜 面气色。

“面色黧黑”内涵及诊治探源

“面色黧黑”内涵及诊治探源

“面色黧黑”内涵及诊治探源唐有瑜;胡镜清;王传池;叶汝萍;刘刃;吴朦【摘要】通过梳理面色黧黑的古今文献,系统回顾其内涵、病因病机、治疗及客观量化的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得出,面色黧黑是“一种面色为黑中带黄,又晦暗无光的病色,可由面色青发展而来”.面色黧黑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血瘀、阳虚水泛、肝病、肾精亏虚4个方面.治疗分别围绕活血化瘀通络、温阳利水、清肝化湿活血、补益肾精进行.另外,结合L值范围及血管硬度系数、心搏输出系数、心搏速率系数的检测值,可对面色熏黑进行客观量化.【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7【总页数】4页(P895-898)【关键词】面色黧黑;病机;方药;量化【作者】唐有瑜;胡镜清;王传池;叶汝萍;刘刃;吴朦【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临床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室,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临床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室,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24“面色黧黑”作为临床常见病色,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有关其内涵、诊治及量化等方面的研究尚无系统论述。

笔者审读“面色黧黑”相关论著,试图明确其内涵、病因病机,梳理其治法方药,探索其客观量化方法。

1.1 厘清“面色黧黑”的定义欲明确面色黧黑的定义,“黧黑”或“黧”字的解释是重点。

目前有关“黧”的解释主要有二:一为“黑”,一为“黑中带黄”。

如《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中道:“黧,黑色。

[1]”《古汉语实用词典》载有[2]:“黧,指黑中带黄颜色。

”那么当取何义为宜?溯本求源知“黧”为“黎”的衍生字、通假字。

《汉字源流字典》载:“黎,借作“驪”表示一种黑中带黄的颜色,此义后作‘黧’。

杨震从相火虚衰辨治黑疸

杨震从相火虚衰辨治黑疸

杨震从相火虚衰辨治黑疸郝建梅;袁超;陈香妮【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2页(P1052-1053)【作者】郝建梅;袁超;陈香妮【作者单位】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西安710001;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西安710001;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西安7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41杨震主任医师从事内科疾病及肝病诊治50载,曾师从于著名中医老专家王新午、麻瑞亭两位先生。

临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肝病的辨治中,倡导元代医家朱丹溪《相火论》的观点,提出“五火十法”诊治思想,应用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随师临诊10余年,导师应用“相火虚衰”理论辨治黑疸,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阿狄森氏病、肝肾综合征等,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经验体会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 理论基础“相火学说”是元代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的,这一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内生火热理论,使祖国医学对火热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等,都有了长足进步。

他认为“君火”指人体正常神明活动,“相火”是人体正常的局部热能,反常的“相火”是人体内局部内生火热。

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之化。

肝主藏血,故云体阴;肝主疏泄,故云用阳。

且肝与胆相表里,内寄相火。

所以肝的体阴用阳之特点,决定了肝的阴阳对立统一关系。

只有在血养其本,气资其用的前提下,肝才能调畅敷和而不病。

否则最易导致“阳有余,阴不足”的病理变化。

先生在临床肝病的辨治中,应用《相火论》的观点,把肝病所产生的局部内生火热按病理相火这一理论去研究,提高了对其病机的认识水平。

同时在丹溪所分二型相火证治的基础上,在肝病临床诊治中,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将病理性相火分为五种:即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

2 病机特点相火虚衰的病机特点为肝阳气亏虚。

历代医家论肝病,多论其有余,而论肝气肝阳不足者甚少。

肝内寄相火,寓一阳生化之气,寄居肾中真阳。

《相火论》指出“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金匮要略》黑疸的案例教学探索研究

《金匮要略》黑疸的案例教学探索研究

《金匮要略》黑疸的案例教学探索研究付修文【摘要】目的:探讨《金匮要略》中黑疸的本科临床教学法,从而促进临床基础学教学改革.方法: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实际意义的黑疸病例形成病例摘要,让学生查找参考资料,参与讨论与考核.结果:病案讨论教学法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亦有推动作用.结论:病案讨论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知识应用能力,有助于实用型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2(026)011【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金匮要略;黑疸;病案讨论教学法【作者】付修文【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4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被后世公认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因其对临床常见病证创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为中医理论的根基和临床各科诊治杂病的纲领和典范,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医院校一门临床基础课及主干课程。

目前,中医本科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较好地培养学生临床中医思维能力。

而《金匮要略》是中医院校学生在学习临床课程前所学习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

但因《金匮要略》成书年代久远,文字精奥,言简理深,所论病证,丰富繁杂,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常用普通、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成此任。

有鉴于此,笔者在《金匮要略》本科教学工作中,针对课程特点,本着提高学生中医理论水平和辨证论治技能的目的,开展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现就本人就《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中黑疸的案例教学应用过程及体会,介绍如下。

1 教学内容《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原文第7条、第14条。

1.1 原文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金匮要略》之面黑
面黑言面部色泽发黑,或局部或整体,仲景《金匮要略》所述面黑之病因多缘于淤血、水饮及脾肾两虚,治疗以瘀水同调、脾肾同调、补肾活血法为准则,其独特的理论思想,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标签:金匮要略;面黑;病因;治则
中医望诊在中医临床辩证中有其独特之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云:“人之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

”可见,面部色泽的变化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

仲景《金匮要略》有“面色黧黑”、“两目黯黑”、“额上黑”等描述,从仲景的思想来看,关于面黑的诊治当从化瘀利水、调理脾肾方面着手,基于证的不同予以侧重,为临床中医内外科疾病的辨治提供了参考。

1面黑的病因
1.1瘀血致面黑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言:“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蜇虫丸主之”。

形劳荣损,气虚淤血内生,新血滋生有碍,则无以荣养肌肤,致肌肤甲错;肝血亏虚,不能荣润于目,则两目黯黑。

程门雪《金匮篇解》有“何以知其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二症为根据”。

面目色黑,急治其标,干血去则新血周灌,予以活血化瘀之法缓中补虚。

《灵枢-经脉》日:“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

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阻滞于颜面经络则可见面色黧黑。

再如《金匮要略狐惑病篇》有“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此为火热过甚,热炽气血,津伤热灼,瘀血内滞,血败肉腐,脓毒己成,则见目四眦黑。

故言瘀血可导致面黑。

1.2水饮致面黑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木防己汤主之”。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继发性病因引起诸多疾病。

《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卷十六》言“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因而饮邪聚于胸膈,营卫气机运行不利,水道不通,气血运行受阻,阳气郁阻化热,上蒸颜面,则面色晦暗发黑。

同时,若痰饮影响到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水邪泛滥,上蒙清窍也可致面黑。

正如《张氏医通-卷八》所云:“风邪入皮肤,痰饮积脏腑,则面黯黑”。

又《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在水证论中提出了水色、水环、水斑的概念。

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

水湿不寻常道而上逆,可致眼周黑晕。

另言“水斑又类似于西医学黑色素沉着”,肾阳虚无以温运水液,
水寒凝滞,血运不畅,故言面黑与水饮之邪密切相关。

《医门法律》有:“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见黑虽为肾阴之色,微黑且无腹痛,但主水而非病也”。

因此,水饮致面黑之病因不可小觑。

1.3脾肾两虚致面黑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关于女劳疸、黑疸的论述有:“额上黑…名日女劳疸”;“身尽黄,额上黑…因作黑疸”;“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

女劳疸多责之于房劳或久病伤肾,肾虚有热,兼夹瘀浊,肾色黑,君相火热熏蒸,虚阳外越,上至于额而发黑色。

关于女劳疸之色黑的论述,张甦颖认为是相火炎于肾水,上合心君,透发于额,故见“额上黑”,并将其解释为西医的“慢性肝病继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终与肾相关。

《灵枢·五阅五使第七十三》云:“肾病也,颧与颜黑”。

基于精血同源,“精充则血实,精亏则血虚”,肾精、肾气亏虚则血运无力,瘀血阻滞不通,加之精亏血虚无以荣养颜面可至面色发黑。

而酒疸出现目青面黑,多因于湿热之邪内陷血分,长久熏蒸血脉,血因之而瘀滞,新血不生,外无以荣,故见“目青面黑”。

《医门法律》有“营者,水谷之精,为湿热所瘀而不行,其光华之色,转为黑黯。

”此乃脾肾之色外现。

对此,程门雪《金匮篇解》解释说:“疸证本面黄、目黄,今由湿热而变为瘀血,故面目青黑……照其象而论,纯为宿瘀死血之证,盖湿热则黄,瘀凝则黑也”。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言此类似于西医学的酒精性肝硬化。

肝病面容大多可见面色灰黑,皮肤色素沉着,黝黑而无光泽。

关于黑疸,黄元御《杂病源流犀浊卷十六》认为“酒疸下之,败其脾阳,久而寒水侮土,变为黑疸……面黑者,寒水风木之邪,上乘戊土之位也”。

沈金鳌《金匮悬解·卷十二》有“大约黑疸,专由女劳,亦兼由于酒……酒疸始亦本黄,或因误下,则阳明病邪从支别入少阴,故积渐而伤肾。

肾伤故亦从肾色而变为黑疸也”。

脾虚水侮,误下肾伤,肾色外现,遂发为晦暗之色。

2面黑的治则
2.1瘀水同调治面黑
《金匮要略·水气病》提出血不利则为水。

血脉不通,瘀血阻滞水气运行,终因血凝而致水停,水液渗出脉外而致水气病。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日:“血分者,因血而病及水也。

水分者,因水而病及血也”。

唐荣川言“内有瘀血,则阻碍气机,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饮”。

津血同源,实则瘀水同源,二者在临床疾病中是可同时论治的。

《血证论》有“血中有水,水中有血”。

津液入于脉,与营气相合,化生血液;血中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化为津液。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二》有“故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血气,但其为邪为正,总在化与不化耳”。

所以在病理上,血脉瘀滞不通可生病水,水湿痰饮阻滞血运亦可致瘀血。

白朝伟言“病水”当泛指水液运化失常,亦言水湿痰饮,认为瘀血阻于脉中,大量津液外渗可积而为水;水湿痰饮阻滞,随血运无处不到,病发人体各处,故知面部亦可发生。

《血证论-卷一》有:“夫水火气血,固是对子,然亦相维系,固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

气分之水阴不足,则阳气乘阴而干血。

……是水病而累血也。

吐血咳血,必兼痰饮。

……是血病而兼水也”。

水病而不离乎血,血病而不离乎水可知之。

仲景言“血不利则为水”,从血与水的辩证观来看,不难想到水不利则为血。

血瘀日久可化为痰饮,而水病者,亦可因水而及血,水停则阻滞气机致血运不畅,瘀血内生,乃至水瘀互结,水病则累血也。

如董正华的浊毒致瘀理论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多伴随其他脏腑损伤,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浊毒湿邪不能正常排泄,可滞留成瘀,即言水病致瘀。

如此,水病及血,实际仍可归结与上述津血同源的理论当中。

再者“十五”版《中医基础理论》谈到了痰瘀同源以及气虚生痰、气滞血瘀是痰瘀同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此外张苏颖关于瘀血诊断标准的实验室检查提到“微循环障碍;血液凝固性增高”等因素,可与血液浓缩等有相关性。

如此,则进一步说明了瘀水同源、同治的临床意义。

正如《灵枢-小针解》言“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消积水、祛瘀血”,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荃,可期取得更好收效。

2.2脾肾同调治面黑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酒疸误下伤及脾阳,阴寒内胜,水谷不化,精微乏源,不能上荣于面而至面黑色暗。

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本,女劳疸肾气亏虚,不能制水,气不化津则水湿泛滥,肾色外现;肾阴亏虚,不能制火,虚火内生,上灼于面,气血失和,面黑晦暗。

先天阳虚无以温运脾土,后天气血不足无以滋养先天,终至病情加重。

赵嘉莹等以皮肤黑变病为例,以温补肾阳、化瘀消斑法论治命门火衰、脾肾阳虚患者获效。

认为肾色上泛,非温补肾阳则面黑难消;脾胃虚弱,非培补后天则先天难滋。

2.3补肾活血治面黑
肾精亏虚,气化无力,脏腑失养,气血运行不利,脉道阻滞而至瘀血。

《医林改错》有:“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早在70年代,张大宁教授提出“肾虚血瘀”的观点,认为肾虚必兼血瘀,血瘀加重肾虚,二者相互并存不独见。

因此,补肾活血,滋养先天,通利血脉,颜面得荣,则面黑可调。

总之,探仲师所言,瘀血、水饮在以脾肾亏虚为本的前提下,皆可导致面黑,或局部或整个面部。

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所述:“面黑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而瘀血、水饮与先后天脏腑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面黑”临床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