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枝汤一方看《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
治发汗多心悸--桂枝甘草汤--读《伤寒论》第64条
治发汗多⼼悸--桂枝⽢草汤--读《伤寒论》第64条 原⽂64:发汗过多,其⼈叉⼿⾃冒⼼,⼼下悸,欲得按者,桂枝⽢草汤主之。
桂枝⽢草汤:
桂枝四两(去⽪),⽢草⼆两(炙)
上⼆味,以⽔三升,煮取⼀升,去滓,顿服。
胡希恕讲解:夺汗者亡⾎,发汗过多,⾎不⾜以养⼼则悸,汗多出于上体部,上下体液骤然失调,导致急剧的⽓上冲出现,此时患者不得不交叉其⼿按冒于⼼部,抵制其⼼下的冲悸,对于这种情况,宜⽤桂枝⽢草汤来治。
本条提⽰发汗过多,因致剧烈⽓冲⼼悸的证治。
前15条有下之后,其⽓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的论述,后第65、67、117等条有“发汗后,其⼈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草⼤枣汤主之”、“若吐、若下后,⼼下逆满,⽓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术⽢草汤主之”。
“⽓从少腹上冲者……与桂枝加桂汤”的论述,都是在强调⾗桂枝的适应证,这便是,桂枝适⽤于不论是汗、吐、下等各种误治造成的津液⼤伤,⽓上冲是重要的特征。
⽽⼀些⼈误于桂枝⾟温发汗,认为津伤后阴虚不能再⽤桂枝,因⽽不会⽤桂枝,甚则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
本⽅为桂枝汤的简化⽅,虽解外作⽤较逊于原⽅,但加重⼆物的⽤量,降冲镇悸⽽缓急迫,则⼜远⾮原⽅所及。
备注:
1、凡因虚⽽⽓上冲者,桂枝均为主药。
2、所谓⽓上冲者,其实就是汗、吐、下等各种误治造成的津液⼤伤。
3、桂枝⽢草汤的主要作⽤是降冲镇悸。
4、此仍是复轴⾏轮之法,桂枝、⽢草均是扶阳补中之药。
《伤寒论》八纲辨证量化思维的方证解析
an d S yn dr om e o n Tr e at i s e on Fe br i l e Di s e a s e s
这 4个方 面来探析仲景 辨证 的量化思维 , 理 解其 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的精准化和规 范化 内涵, 以期 对临床 实践有所启示。
F a n D o n g d o n g , Z h e n g F e n g j i e
( C o l l e g e o fB a s i c Me d w a l S c i e n c e ,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C o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9 , C h i n a )
W ORL D C HI NE S E MED I CI N E J a n u a r y 2 0 1 7, Vo 1 . 1 2, NO . 1
《 伤 寒 论》 八 纲 辨证 量 化 思 维 的方 证 解 析
范东东 郑丰 杰
( 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基 础 医学 院 , 北京 , 1 0 0 0 2 9 )
t i o n, c o l d a n d h e a t , d e f i c i e n c y a n d e x c e s s f o r d i s e a s e n a t u r e, s y mp t o m a n d s i g n f o r d i s e a s e t r e n d, p u l s e a n d s y n d r o me f o r p r o g n o s i s . T h e r e a f t e r , h i s i n t e n t i o n f o r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me t h o d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or f s y n d r o m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W a S u n d e r s t o o d f o r b e t t e r c l i n i c a l
略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法则
略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法则摘要】《伤寒论》在《内经》、《素问》等基础上创立了理、法、方、药齐全的辩证论治体系。
本文从八纲辨证;扶正祛邪,因势利导;组方严谨,疗效精专;预防性医疗阻断法;试探疗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使得对《伤寒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伤寒论辩证论治《伤寒论》的基本精神,代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
理、法、方、药是指导临床的规范,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
如何辩证?是书概括六经、八纲、经络、气化为辨证论治的大法。
兹将我们从事《伤寒论》学习、教学、临床的肤浅体会,不揣愚昧,简述于后,不当之处,恳求指正。
一、六经病变,辨在八纲《伤寒论》是根据什么原则,把看似一大堆杂乱无章的症状、体征有条有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个证候?仲景以高度的概括以阴阳为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辨,他以三阳经统属六腑,三阴经统属五脏,以反映脏腑、气化的生理、病理的变化活动,来表示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正邪相争的情况等,从而判断病变的部位、寒热的趋向、正邪的盛衰、阴病阳病等等,作为辨证论治的理论根据。
具体的说,凡属风寒初袭于表,反映出来的经气不利,营卫功能失调的证候,即:“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便是太阳病;若外邪由表入里,反映出来“胃家实”,便是阳明病;若病邪分争于胁下,反映出来的少阳枢机不利的证候,便是少阳病。
至于三阴经的病证,主要表现为阴盛阳衰,抗病力弱,正气虚弱,邪气深入的特征。
如太阴病反映出来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脾的虚寒证;少阴病反映出来的心肾功能衰竭,精神俱虚的“脉微细但欲寐”证;厥阴病反映出来的阴极阳复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证。
这些六经的病证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始终贯穿着八纲辩证的基本内容。
阴阳是辩证的总纲,有关阴阳辩证的原文,如论中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前者表示机体健壮,正气充沛,抗病力强,当外邪入侵,正气积极与邪相争,所以发热恶寒同时并发,故“发于阳也”,后者表示正气不足,抗病力弱,外邪侵入不能及时与邪相争,所以无热恶寒,发于阴。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一图读懂《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桂枝汤为称为《伤寒论》第一方,一方面是因为桂枝汤是在《伤寒论》条文里出现的第一首经方,另一方面是《伤寒论》中有几十首方子都是桂枝汤加减变化而来,而且桂枝类方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作为《伤寒论》第一方的桂枝汤其实还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桂枝汤的组成能够很好代表仲景经方组方的思维,体现阴阳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本文就为你详细桂枝汤中的阴阳。
一、桂枝汤初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提出“甘酸化阴,辛甘化阳”。
桂枝汤中桂枝和甘草组成桂枝甘草汤,桂枝辛温,甘草甘平,桂枝和甘草的组合符合辛甘化阳。
芍药和甘草组成芍药甘草汤,芍药酸微寒,甘草甘平,芍药和甘草的组合符合酸甘化阴。
甘草味甘补益,可以补津血,配上辛温的桂枝可以补津血并发挥津液的温煦作用,也就是补卫阳的作用;甘草配上酸微寒的芍药同样可以补津血但是发挥的是津液的滋养濡润的作用,也就是滋阴血的作用。
比如我们开车,脚底下一定是有油门有刹车,可以把桂枝汤里面的桂枝比喻成油门,芍药比喻刹车。
为什么呢?桂枝是辛温发散的,它是温的,有温卫散寒的作用,而芍药是酸敛的、是阴性的、是往回收的。
芍药和桂枝配,一阴一阳,一辛散一酸敛,一个油门,一个刹车,它们两个正好是配对儿的,如果说把芍药去掉,单用桂枝可能就发散的过了,汗出过多了,或者是说过于阳热了,偏性太大了。
太阳中风病机:太阳病(表寒)+中风(里位津血不足+表上津血不足)桂枝汤方解:桂枝辛温发散表寒,生姜辛温助桂枝发散表寒;芍药酸微寒配甘草、生姜、大枣补益津血。
同时芍药与桂枝配伍互为阴阳,调和营卫,防止桂枝辛散太过。
打一个比喻,辛温的桂枝如同团队的将领在前线杀敌(表寒),芍药如同团队的军师补益津血的同时牵制桂枝辛温太过耗伤正气和津血,生姜如同副将辅助桂枝在前方杀敌,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团队的粮草大营,补益津血为团队提供供给保障团队取得战役的胜利。
桂枝汤:《伤寒论》第一首方,调和营卫,温中补虚,滋壮气血!
桂枝汤:《伤寒论》第一首方,调和营卫,温中补虚,滋壮气血!谈桂枝汤,常使人首先联想到的,便是桂枝汤所主治的太阳中风证。
殊不知桂枝汤的解表之功,仅仅是其众多功用之一,桂枝汤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作用,却因之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实为憾叹。
论桂枝汤《伤寒论》向被中医界誉为方书之祖,而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因此可以说桂枝汤是中医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的第一方。
谈桂枝汤,常使人首先联想到的,便是桂枝汤所主治的太阳中风证,《方剂学》又将其纳入辛温解表之方,特别是对于初学中医之人,这种印象尤深。
殊不知桂枝汤的解表之功,仅仅是其众多功用之一,桂枝汤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作用,却因之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实为憾叹。
鉴于此,笔者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依据,谈谈仲景对桂枝汤之用,欲求有所启蒙。
1、桂枝汤用于解表时是解肌剂,不是发汗剂。
在《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见(第12、13、15、24、25、42、44、45、53、54、56、57、91、95、164、234、240、276、372、387诸条、还有下篇第6条)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的要求:一要求“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求“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二小时左右),如此而欲达“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之目的。
诸如《金匮要略》中治柔痉的瓜蒌桂枝汤、治黄汗病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有如此要求。
桂枝汤用于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之所以有这种特殊要求,是因为桂枝汤原本不是一个发汗剂,而是一个解肌剂。
解肌与发汗不同。
发汗是通过药力的向外开散、透达、泄越发散之功使皮毛、腠理、魄门得以开泄,外邪随汗出而解,如麻黄汤。
解肌是通过药力,使在表的营卫得以调和,肌腠得以疏解,邪随汗出而去。
解肌和发汗同中有异,二者不可混为一谈,这不只是一个概念问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桂枝汤。
中医经典《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伤风感冒的你必看!
中医经典《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伤风感冒的你必看!本期导读伤风感冒了,脏腑辨证叫「风邪犯肺」,六经辨证叫「太阳中风」,八纲辨证叫「表虚」,病因辨证叫「风证」,但它们都会用到一个经典方剂,那就是桂枝汤。
作者:潘毅一、风的本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自然界的风,是空气的吹布流行。
风之所到,无孔不入,它所侵掠,多以草木树梢之动为表征。
取这些象,那么,风邪就具有升发、向上、向外、开泄的特性。
既然具有打开、向外的特点,所以风邪就易使人体腠理疏松而开张,而出现以下症状:1.腠理开张,就容易汗出;2.汗出则腠理更疏而恶风;3.风邪袭表,正气趋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则容易发热。
但汗出则热易外泄,所以它的热一般不高;4.风袭阳位,常伤及人体上部、属阳的经络和肌表,所以常见头项痛,眩晕,肩背、上肢疼痛等;5.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属于阳位,所以伤于风者,易见咳嗽,喉痒,或遇气流入肺即咳(这也是风象),鼻塞,流涕,喷嚏等肺系统症状。
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正邪相争于表,所以脉浮;腠理疏松,所以脉不紧张而见和缓。
我们把刚才解释过的症状重新列一遍:汗出,恶风,发热,头项痛,眩晕,肩背、上肢疼痛,咳嗽,喉痒,或遇气流入肺即咳,鼻塞,流涕,喷嚏,脉浮缓。
这就是六经辨证中的「太阳中风证」,就是太阳经被风邪所中。
八纲辨证将它称为「表虚证」,因为汗出则气易外散,同时因为血汗同源,血也易耗,气血皆易损,所以说虚;脏腑辨证是「风邪犯肺」;病因辨证叫「风淫证候」。
虽然所用辨证方法不同,证的名称不一,但本质不变,都是以风邪袭于阳位,卫阳不能外固,营阴不得内守为病机(这里说的营阴,一般是指汗液)。
只不过是六经辨证重经络,八纲辨证重表里,脏腑辨证重脏腑,病因辨证重病邪而已。
治疗用的方,大家都一样——桂枝汤主之。
二、《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桂枝汤的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就这五味药。
风性袭表,当以袪风为首要。
《伤寒论》中桂枝类方的方义
《伤寒论》中桂枝类方的方义《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
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桂枝汤概说桂枝汤方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所组成。
论其性味,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微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
论其组织,桂枝汤是由两队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
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二、桂枝汤证的本征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
《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
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
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桂枝汤的兼证桂枝汤证的兼症,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症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
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
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一者无汗,有表实与表虚之别。
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项部不适者用之亦验。
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张锡纯《伤寒论讲义》桂枝汤
张锡纯《伤寒论讲义》桂枝汤太阳病桂枝汤证属性:病名伤寒,而太阳篇之开端,实中风、伤寒、风温并列,盖寒气多随风至,是中风者伤寒之诱起也。
无论中风、伤寒,入阳明后皆化为温,是温病者伤寒之归宿也。
惟其初得之时,中风、伤寒、温病,当分三种治法耳。
为中风为伤寒之诱起,是以太阳篇开始之第一方为桂枝汤,其方原为治中风而设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缓脉与迟脉不同,脉搏以一息四至为准,脉迟者不足四至,若缓脉则至数不改似有懒动之意),名为中风。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脉法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其浮脉见于关前,弱脉见于关后,浮者着手即得,弱者不任重按)。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单弱不胜寒之意),淅淅恶风(为风所伤恒畏风声之意),翕翕发热(其热蕴而不散之意),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体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愈也),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人之营卫皆在太阳部位,卫主皮毛,皮毛之内有白膜一层名为腠理,腠理之内遍布微丝血管即营也。
其人若卫气充盛,可为周身之外围,即受风不能深入(此受风,不可名为中风),其人恒多汗闭不出,迨其卫气流通,其风自去,原可不药而愈也。
至桂枝汤所主之证,乃卫气虚弱,不能护卫其营分,外感之风直透卫而入营,其营为风邪所伤,又乏卫之保护,是以易于出汗。
其发热者,因营分中之微丝血管原有自心传来之热,而有风以扰之,则更激发其热也。
其恶风者,因卫虚无御风之力,而病之起点又由于风也。
从《伤寒论》看桂枝汤
从《伤寒论》看桂枝汤桂枝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因配伍精妙、疗效确切、应用广泛,被后世誉为“群方之祖”,亦称“经方第一方”。
方剂解析桂枝汤仅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药组成。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通调营卫;芍药味酸微寒,敛阴和营,活血通脉;桂枝与芍药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收,向外发散,向内收敛。
炙甘草味甘,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桂枝、芍药与炙甘草配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外可调和营卫、祛风除邪,内可调和阴阳。
生姜味辛性温,开腠解表,和降胃气,温中止呕;大枣甘温,益气补中,养血润液;生姜味辛入胃,大枣、炙甘草味甘入脾,辛甘化阳可和营卫、调脾胃;生姜、大枣、炙甘草三药合用,调脾胃、治中州。
本方虽小,却包含另外两个经方:桂枝、炙甘草相合,组成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能温通心阳,生阳化气,治疗心阳不足之心悸;芍药、甘草相配,组成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疏络益阴,补阴不滋腻,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
经方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灵活加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已有明确垂范:①药量比例变化。
如条文第117条增加桂枝的用量而成治疗奔豚气之桂枝加桂汤;第279条增加芍药的用量而成治疗太阴腹痛之桂枝加芍药汤。
②药味、药量增减。
如条文第21条去芍药变成桂枝去芍药汤,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增加芍药用量,并加大黄而成表里双解之桂枝加大黄汤;以及增加生姜、芍药用量,再加人参而成治疗血虚外感之桂枝新加汤等。
原方应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主要有四个方面:1.主治太阳中风证。
原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两条原文说明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桂枝汤证的常症、常脉。
而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可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为桂枝汤证的主症、主脉,对比前两条原文可知临床上患者的证与候常有不齐,故临床只要见桂枝汤主证即可使用桂枝汤,不必要求症候齐全。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应用和辩证药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方剂组成】桂枝9 克,芍药9 克,甘草(炙)6 克,生姜(切)9 克,大枣(擘)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
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
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
精无俾也”。
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
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
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
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
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
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
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辨证思想之解析
《伤寒论》辨证思想之解析《伤寒论》创⽴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论》全书字数不到3万,但充满了丰富的哲理和中医治病的辨证思想,前⼈称其为“启万世之法门,诚医门之圣书”,因⽽成为中医学者必读之书。
由于该书⾔简意赅,隐含⽞机,其中的意境难以领悟,特别是中医的治病思想和理念。
笔者从事《伤寒论》研究30年,对其中的精华略有体会,择要者如下,供同道借鉴。
1 ⽅证相应“⽅证相应”出于《伤寒论》原⽂317条的⽅后:“病皆与⽅相应者,乃服之。
”“证”是中医学中特有的概念。
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通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进⾏综合分析,得出的诊断性结论,是对疾病发展到某⼀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正邪关系及病势等所作的⾼度概括。
⽅证相应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为证⽴、⽅随证转⼆个要素,具有增强辨证论治能⼒,扩⼤辨证论治范围,提⾼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实⽤意义。
1.1 ⽅为证⽴⽅为证⽴,即⽅随着“证”的出现⽽产⽣。
如同为风寒表实证的太阳病由于腠理的疏松和致密不同,有桂枝汤、⿇黄汤、桂⿇各半汤、桂⼆⿇⼀汤之分,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者⽤桂枝汤缓汗,腠理致密不宜汗出者⽤⿇黄汤峻汗,腠理致密⽽病邪不重则⽤桂⿇合⽅⼩汗之。
《伤寒论》113⽅是为10病(六经病加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113证⽽设,确定了⽅剂辨证的“理”与“法”。
林亿在《⾦匮要略·序》中说:“若对⽅证对者,施之于⼈,其效如神。
”说明了⽅证对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临床上表现的症候与《伤寒论》所描述的典型症候有⼀定的差距,关键在于我们对“证”的认识,认真辨析“证”的病因、病性、病位、病机,才能实现《伤寒论》⽅运⽤的原则性以及灵活性。
如⽬前⼩柴胡汤的应⽤范围⼤⼤超越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的范畴,⼴泛运⽤于内伤杂病,原因就是服药后能达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因和”的疗效,反过来说凡是三焦不畅,⽓机不利,胃⽓不和的病证都可以选择⼩柴胡汤加味治疗。
《伤寒论》重点方剂解读与应用
《伤寒论》重点方剂解读与应用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讲述了伤寒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
方剂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理解和应用《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伤寒论》中的一些重点方剂的解读与应用:
1.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最重要的方剂之一,由桂枝、芍药、甘草和生姜组成。
它主要用于治疗表寒里热的发热、头痛、恶寒、身体酸疼等症状。
该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太阳中风、阳明病等。
2. 甘露饮:甘露饮由甘草、葛根、芍药、桔梗、鱼腥草、板蓝根等组成,用于治疗伤寒病的表虚热症状,如高热、口渴、汗多等。
它通常用于治疗太阳病、少阳病等。
3. 五苓散:五苓散由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橘红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后的湿阻症状,如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
它适用于伤寒后的湿热证、温病等。
4.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由黄精、茯苓、白术、猪苓、炒白术、泽泻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后的气阴两虚症状,如神疲乏力、气短、口干等。
它适用于伤寒后的虚热证、温病等。
5. 茵陈蒿饮:茵陈蒿饮由茵陈、蒿草、泽泻、车前子、车前叶、木通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湿热证状,如脾胃不和、便秘、小便浑浊等。
它适用于湿热内蕴的伤寒病、温病等。
以上是《伤寒论》中的一些重点方剂的解读与应用。
在临床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并结合辨证论治的理论进行治疗。
方剂的应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处理。
李冠杰医师从桂枝汤加减与合方谈经方病理辨证体系
李冠杰医师从桂枝汤加减与合方谈经方病理辨证体系山东夏津李冠杰医师笃信伤寒论,私淑胡希恕经方思想,潜心研究伤寒论十余年,临床能做到经方运用率百分之百,临床疗效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并在长期的研读和实践伤寒论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如何将伤寒论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的思考,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建立经方病理辨证体系。
先整体看一下在胡希恕经方学术体系的基础上所整理出来的十二字的经方病理辨证体系。
这十二个字是:表、里、半、水、血、气和阴、阳、寒、热、虚、实。
前六个字是代表的是六大类不同的疾病类型。
后六个字是代表以上不同类型的疾病所发生的疾病性质。
这套辨证体系可以合理的涵盖所有经方方证的病理要素。
下面简单介绍辨证体系的构成:表证:包括阳性表证(即太阳病),和阴性表证(即少阴病)。
前者典型方证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等。
里证:包括阳性里证(即阳明病)和阴性里证(即太阴病)。
前者的典型方证有白虎汤证、承气汤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四逆汤证等半表半里证:包括阳性半表半里证(即少阳病)和阴性半表半里证(即厥阴病)。
前者的典型方证有小柴胡汤证、泻心汤证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乌梅丸证等。
水证:包括人体津液虚的水虚证和停饮水泛的水实证。
前者典型方证有麦门冬汤证、竹叶石膏汤证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五苓散证、猪苓汤证等。
血证:包括血液虚损的血虚证和血液瘀滞的血实证。
前者典型方证有当归芍药散证、胶艾汤证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抵当汤证、桂枝茯苓丸证等。
气证: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疾病类型,经方中有一类方证是以人体有形或无形之气的失常为主要特征的,这类方证从病理上无法合理的概括到以上五类疾病中去,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气滞、橘枳姜汤证的气逆、奔豚汤证的气上冲等,我们将此类方证都归“气证”这样一种疾病类型。
气证这类疾病以实证为主,上述的几个方证都属气实证。
有的方证也有气虚的属性,但多为非主要的病理要素,如栀子甘草豉汤证的“少气”即较为典型的气虚证。
从桂枝汤变方看《伤寒论》的组方逻辑
从桂枝汤变方看《伤寒论》的组方逻辑桂枝汤被称为“经方之首”,在我看来,是因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当中的很多方子都是由桂枝汤变化来的。
桂枝汤加味方桂枝汤的加味方很多,例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汤等。
桂枝加葛根汤,是桂枝汤加专治项背强痛的葛根组成的,体现的是基础方加特效药的组方思路。
基础方相当于电钻,特效药相当于钻头。
同一个基础方,针对不同的病症,配合不同的特效药,治疗不同的病症,就像同一把电钻,配合不同的钻头可以打出不同的孔来一样。
比如,桂枝汤加栝楼根,就是治疗柔痉的栝楼桂枝汤,麻黄汤加白术就是治疗湿家身烦疼的麻黄加术汤。
桂枝加附子汤,是针对病机的加味。
桂枝汤证本没有阳虚,本应用桂枝汤治的病,阳虚了,加附子以温阳,这是属于针对病机的加减。
同样的方子还有柴胡加芒硝汤、白虎加人参汤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针对兼证的加味。
桂枝汤证,而兼有喘,就加上治疗喘证的厚朴、杏仁。
类似的方子有,葛根加半夏汤等。
桂枝加芍药汤,通过加大芍药的用量,改变了整张方子的作用部位,从治疗表证变为了治疗中焦。
类似的方子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汤加重镇的龙牡以后,作用部位变成了下焦。
桂枝汤合方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针对复杂病机和不典型病症。
医圣写书,方子简单了好学习;后人看病,合方应用才能顺手。
因为实际遇到的病,远比书上写的复杂。
张仲景用合方,正是给后人做示范。
当然还有复杂一些的,加减以后合方的,比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可以看做麻黄汤去杏仁加防风合真武汤去茯苓加知母。
桂枝衍生方桂枝汤加芍药,变成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变成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加饴糖,变成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加黄芪,变成黄芪建中汤。
桂枝汤去芍药,变成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变成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调整桂枝和附子的用量,变成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变成去桂加白术汤。
千古名方《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解表和里面通阳营卫
千古名方《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解表和里面通阳营卫《医宗金鉴》曰:“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
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
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
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
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
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
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
”《医方集解》曰:“此足太阳药也。
仲景以发汗为重,解肌为轻。
中风不可大汗,汗过则反动营血,虽有表邪,只可解肌,故桂枝汤少和之也。
《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
' 桂枝辛甘发散为阳;臣以芍药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阴气也。
姜辛温能散(散寒止呕),枣甘温能和。
此不专于发散,引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
麻黄汤专于发散,故不用姜、枣,而津液得通矣。
”[组成] 桂枝 9g 白芍 9g 炙甘草 6g 生姜 9g 大枣 4枚[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关节肌肉疼痛,苔薄白,脉浮缓。
亦可用于病后、产后营卫不和等。
[方解]方中桂枝辛温,解肌发表,散风寒而为君药。
白芍酸微寒,益阴敛营为臣药。
二药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敛,汗中寓补,以调和营卫。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和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补中滋脾,姜、枣相合,和胃补中,调和营卫,并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药后饮热稀粥可温养中焦,使之易为酿汗,外邪速去。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自汗恶风项强痛,调和营卫此为功。
揭示桂枝汤在医界张仲景的桂枝汤被称为《伤寒论》群方之魁,“万方之祖”,也就是敦煌遗卷《辅行诀》中的所记录的“小阳旦汤”。
伤寒论辨怔总纲(蔡长福)桂枝汤
伤寒论辨怔总纲(蔡长福)桂枝汤伤寒论辨证总纲:仲景写下太阳病,开卷就是桂枝方,温经发汗能解表,表虚治汗是首方,医者不用桂枝方,中风表证无主张。
仲景治病六法详:仲景写下伤寒论,六经辨症是总纲,伤寒就是诊断学,留給后人做临床。
三百九十七法症,一百一十三个方,良医诊断去找病,辨请病源找处方,庸医拿药去找病,这种医生不能当,错误用方医生罪,苦不堪言病人伤。
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莝。
仲景治病六大法,六法牢记胸中藏,第一大法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良,第二大法洁净腑,顺水行舟要清肠,去菀陈莝第三法,热结旁流攻下良,第四大法温补肾,辨清寒热回肾阳,第五大法实脾土,温胃建脾莫用凉,第六大法调营卫,调和营卫桂枝汤。
六经辫证:仲景写下六经辨,六经辨证是提纲,第一写下太阳病,太阳病上桂枝汤,二经阳明有表证,发汗解表葛根汤;三经本是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汤;二阳并病有表证,柴胡桂枝各半汤;四经本是太阴病,桂枝加芍太阴方;五经本是少阴病,少阴没有桂枝方;尺中脉迟禁发汗,要用桂枝建中汤;读者回忆想一想,哪篇没有桂枝方;八十一方篇篇用,哪有医圣不效方;件景写下太阳病,桂枝治病是群方;太阳中风表不解,桂枝解表是首方;中风寒疾表不解,桂枝解表第一方;桂枝加减用得好,随心所欲百病良。
桂枝证:当今世界生活好,空调风扇把人伤;可乐冷饮凉啤酒,不用棉花常受凉;摩托电车太普遍,汗后常常受风凉;十人七个桂枝证,医生临症不要忘;桂枝好比患者被,芍药好比神仙汤,国老好比长寿草,去寒温胃数生姜,汤里大枣不可少,桂枝红枣大补方,桂枝放在第一位,今生今世良医当。
桂枝汤的禁忌:桂枝汤用须记禁忌,肝阳上亢五志过极,化火从风横窜精髓,挟痰挟火上窜巔顶,堵闭清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赤气粗,舌红苔厚脉弦数者,阴虚疮脓以上诸证。
乌头桂枝汤 《伤寒论》
乌头桂枝汤《伤寒论》乌头桂枝汤《伤寒论》【组成】川乌9g 桂枝9g 生白芍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蜂蜜20g 【用法】蜜药同入水煎服【主治】 1.寒疝兼有表证,症见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
【方义体会】寒凝血滞,营卫不和是本方证的主要病机。
寒气内结,阳气大衰,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逆冷,麻痹不仁。
寒邪痹阻,气血淤滞,故营卫不和,身体疼痛。
此单以解表或温里及针刺之法是难以奏效的,故以乌头桂枝汤兴阳驱寒,温运气血、调和营卫。
方中乌头大辛大热,兴阳温经,以驱寒凝;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助乌头温通血脉;蜂蜜与乌头同煎,一者可减其毒,缓其性;再者起温运中宫作用,助乌头以散里寒。
诸药相伍,温中有和,通中有补,是治疗寒凝血滞,营卫不和的代表方剂。
【临床应用】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凝血滞型)证见;患指(趾)温度降低,肢端怕冷,触之冰冷,遇冷则痛甚,夜间加剧。
严重者出现坏疽,肢端手足指(趾)色黑,溃烂、脱落.凡患肢冰冷,疼痛剧烈,常夜不能寐者,则以乌头桂枝汤爲主,兴阳、温经、通脉以驱散寒凝。
若手足冷痛,上肢尤甚,皮肤苍自,常配合当归四逆汤爲方组,兼通血脉;若兼见肢体麻木常配合黄耆桂枝五物汤爲方组,兼温经络;若四肢冷痛,下肢爲甚者,常配合“白术附子汤”爲方组,兼温下元;若兼有脾胃虚寒者,常配台《本事》温脾汤爲方组,兼温中宫以暖四旁。
《素问·举痛篇》:“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通过多年临床观察.认爲本病系素体阳虚,感受寒邪。
或寒伤太甚,损伤阳气,局部寒凝,渐而出现气滞血淤,日久则正虚,化热或湿热蕴毒等变证。
因此,余认爲脉管炎的主要病因病机是以寒爲本,以淤爲标,以热爲变。
故应拟以兴阳祛寒、温经通脉爲主,活血化淤、补益精血爲辅的治则,采用联合方组的用药方案,整体治疗,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几十年来,治疗该病1000余例,根据山西省卫生厅、山西医学院组织的追踪调查,统计出以寒凝血滞爲主者,约占75%以上,所以兴阳祛寒,温经通脉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
弄懂桂枝汤,等于弄懂了半部《伤寒论》
弄懂桂枝汤,等于弄懂了半部《伤寒论》发表者:赵东奇桂枝汤加减不仅能够治外感病、传染病,也能够治内伤杂病;不仅能够治急性病,也能够治慢性病。
所以后人称“第一方”、“调理阴阳之圣方”。
火神派掌门卢崇汉及其祖辈,把桂枝汤加减进行总结为桂枝法。
所谓桂枝法,就是桂枝汤加减的方法,弄清它的加减变化的原理,可以其为名医了。
中医之要就在于“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八字。
桂枝汤就充分体现这八个字。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阴阳结合,就能阴阳平衡,自能气血畅通。
桂枝、芍药、生姜等均有通的作用,甘草、大枣又能补气补血,故桂枝汤亦是促进气血畅通之要方。
加入一些去瘀的药,就能做到在调理阴阳平衡的基础上,活血通瘀,如桂枝汤加桃仁、红花,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补阳还五汤。
桂枝汤是调理阴阳平衡的圣方,加减奥妙无穷。
以桂枝汤为基础,再加一些补气的药,就能针对气虚的人,突出补气,来进行阴阳调理,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
再加进一些补血的药,就能在调理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做到气血双补,归芪建中汤,或桂枝汤合八珍汤等。
加入一些去瘀的药,就能做到在调理阴阳平衡的基础上,活血通瘀,如桂枝汤加桃仁、红花,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补阳还五汤。
桂枝加附子汤能针对寒证来调理阴阳平衡;桂枝加大黄汤能针对大实证来调理阴阳平衡;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名为桂枝柴胡汤,能针对小柴胡证来促进气机畅通,最终达到阴阳平衡;桂枝汤合理中汤则有桂附理中丸之意,以调理太阴病为主要对象,合桂枝汤来促进阴阳平衡。
诸如此类,不胜列举。
桂枝汤的主证主要有二:第一是表证,如太阳中风,就可用桂枝汤加减;二是寒证,桂枝是辛温之药,用其治热证显然是错误的。
焦树德教授常用桂枝汤加肉桂3-5克,治疗奔豚气,效果甚佳。
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治疗遗精、阳萎,每获良效。
新疆中医研究员刘继祖,擅长用桂枝汤主治真心痛、项强痛、腰背痛、上肢痛(酸、胀、麻)、历节风、咽痛、腹痛、脘痛、寒痹、胸痹、风疹、卒中、眩冒、心悸、不寐、自汗、虚劳、遗精、滑精、泻下、恶阻、各类肿瘤、各种外感、慢性病毒性肝炎、腹痛型癫痫、斑秃、胸前脓肿等。
读经典一剂桂枝汤半部《伤寒论》(一)
读经典一剂桂枝汤半部《伤寒论》(一)《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堪称一部千古奇书。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欲为良医,无不都要学习研究这本不到一万五千字的《伤寒论》。
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罕见的现象,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的奇迹!《伤寒论》古朴简约,398条条文的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邃的科学真理。
桂枝汤为《伤寒论》之首方,也是《伤寒论》论述篇幅最多的方,本方刚柔相济,补散兼施,扶正祛邪,堪称制方典范,而其加减方更是变化无穷,谓其可治万病亦不为过,弄清它的原理及加减变化,基本上相当于弄懂了半部《伤寒论》。
本期由泓仁医馆唐振林医生带大家领略桂枝汤原方的精妙。
【原文】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处方】桂枝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用法】上五味,嚼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注意事项:1、药后啜粥。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2、温覆微汗。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3、获效停药。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4、无汗续服。
“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5、服药忌口。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6、初服药后未作汗,症状未见减轻者,可针药并用。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这五味药:桂枝气味辛、温,无毒。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芍药气味苦、平,无毒。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甘草气味甘、平,无毒。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尰,解毒。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从桂枝汤方解看解肌的道理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从桂枝汤方解看解肌的道理本订阅号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办。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推出重温胡希恕先生讲条文系列文章,删繁就简,欢迎大家积极转发推荐,让更多人热爱上经方。
每次2分钟学习经方,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你一起进步。
6:30am更新(节假日除外)我身边已经有605位朋友关注了胡希恕经方医学微信订阅号我热爱经方桂枝汤,根据这个方剂的组成,对于上面这个中风证的治疗,我们要分析分析它。
最好我们还要借助《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说得非常的好,能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个药。
《内经》有个《评热病论》,这是《素问》里的。
首先研究这个汗的问题,《评热病论》上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它意思是什么意思呢?是人所以出汗,就由于饮食,这个谷气,古人说的“谷”就是五谷的谷啊,主要的是饮食所化生的。
这个谷气不能直接为汗,它得在胃经过消化之后,变成养人之精气,这个精就是精气,所以它又说“谷生于精”,就是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才能为汗。
而拿到现在的生理学上来把它解释,就是说我们饮食经过消化,吸取的营养成分,血管吸收进来的营养成分供给周身。
那么这种营养成分,经过吸收,这个时候,古人叫做精气。
精气也是养人之精气,就是精真之气,古人这么样子来说的。
在《评热病论》,它是阴阳交头一节把这个汗(讲了),因为阴阳交它也出汗。
第二节它又说了“夫邪气交争于骨肉”,说这个太阳病这个阶段,就是在表时候这个阶段。
这个邪,就指外邪了,咱们现在说病邪都可以的。
与“气”,气就指的精气。
“交争于骨肉“,这个骨肉就是说的体表了,他是约略言之。
我们这个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就是人身的外在的躯壳。
《内经》上说是“交争于骨肉”,他是概举的,意思就是在体表这一块儿,来相交争,就是互相在这一块斗争。
那么这就与我们头前讲的太阳病是一样的,太阳病的时候,就是人身上的正与邪是老发生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桂枝汤一方看《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摘要】辨证论治思想滥觞于《黄帝内经》时期,在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
中得到极大弘扬和发展,对后世中医学临床具有明确指导意义。
其中单是桂枝汤
一方就可广泛应用于多种具有相似证候而表现不同的疾病,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这是中医学灵活运用的辨证思想成果的完美体现。
本文以《伤寒论》经典理
论结合临床应用,旨在与广大中医同好共同探讨桂枝汤对于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
的体现。
【关键词】辨证论治;《伤寒论》;桂枝汤【中图分类号】R267【文
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8-0208-01
“证”这一中医学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倡导辨证论治思想,历来被称为“方书之祖”,为后世医学
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辨证思路。
临床诊疗过程中很少有患者按照医籍中的论述发病,所以这就要求医生能够辨证论治,分析疾病的内在机理,透过现象看穿本质,用药精简,力求达到直捣黄龙之效。
1 辨证论治思想概述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因制宜”三大方面,这三点对于中医学的研究和发
展是如同三驾马车鼎足而行般的存在,因此也被历朝历代中医学研究者奉为圭臬。
《伤寒论》作为中医古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著作,大力倡导了辨证论治思想,认
为人体受邪致病皆犯于六经,提出六经分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
少阴经和厥阴经,并指出六经分别代表人体的表里层次,外邪由表入里或直中某
一经而引起的三阴三阳病证又均有不同的表现,大大丰富了《黄帝内经》中六经
学说的概念,根据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我们又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治法对证治疗,例如太阳中风证所使用的桂枝汤、少阳半表半里证采用的小柴胡汤等、太阴
病证宜以四逆辈为底方灵活运用,而不是单单根据所感疾病的类型及表现盲目用药,提出了临床辩证的思路,为我们在中医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为临床工作奠定
了基础。
2 以桂枝汤为例论述辨证论治思想《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被公认为天下
第一方,素来具有“仲景群芳之冠”的美称。
柯琴《伤寒来苏集》评价桂枝汤为“滋
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
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伦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
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
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
但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可见桂枝汤在历朝医家的认识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伤寒论》所记载的113方中,仅桂枝这一味药就出
现了41次,其中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的方药达29方,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桂枝汤原方中仅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可将五味药分为阴阳两类,
生姜、桂枝为阳,芍药、大枣为阴,炙甘草兼顾阴阳,既有生姜与炙甘草酸甘化阳,又兼顾桂枝配芍药以酸甘化阴,五药共奏调和阴阳之功,阴阳调则荣卫和,
而以桂枝汤为基础方进行的多种加减又可灵活应用于六经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真
可谓力专用宏。
另外原方中尤其强调了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创造性的提出了服药
后饮热粥发汗的说法,以助营卫相调和,并且强调中病即止,防止过汗损伤阳气,处处体现了伤寒学派顾护阳气的思想。
本文总结桂枝汤临床应用如下:(1)太
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为桂枝汤的主证,在《伤寒论》原文中记载的表现可总结为:恶寒发热,鼻鸣干呕、头痛、汗出,脉浮缓。
仲景原文中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概
括为“荣弱卫强”,外来风邪与卫气相搏,卫气不固则腠理失司,风性走窜,侵袭
营阴使其不得内守故而汗出,汗出致腠理疏松,不敌风邪所以畏寒明显。
在临床
中桂枝汤大多用于体虚感冒或多经同病时与其他方药加减运用。
(2)发热自汗证据《伤寒论》原文54条记载:患者“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由此可见,患者脏腑无病,里气尚和,仅有发热汗出的症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必责之于营卫不和,卫气失守而腠理开阖失司,营阴外泄则发热汗出,虽没有太阳中风证头痛、恶寒的表现,故仍需要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为法。
时至今日,在临床中仍不乏使用桂枝汤治疗自汗的案例,王伦祥[1]利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表虚不固型寒证取得满意疗效;李宝玲等[2]运用桂枝汤治疗多例中风后半身自汗以及长期汗出,疗效明显。
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中亦有以桂枝汤原方治疗发热汗出病案效果明显的记载。
(3)他经兼表证《伤寒论》中多次提及他经疾病兼表证或疾病后期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的用法。
如原文第276条的太阴兼表证,决定性因素是象征表证的浮脉,所以用桂枝汤先解表后温里;原文第240条论述的阳明兼表证,临床可见烦热汗出,日晡发热等属于阳明里证的表现,据其脉象的不同分别应用承气汤及桂枝汤以攻下或发表;《伤寒论》中叙述的霍乱病主要表现为吐泻,属于湿霍乱的范畴,原文第387条提出霍乱病里气调和后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达到“和解其外”的功效。
(4)其他:如慢性荨麻疹《伤寒论通俗讲话》中将慢性荨麻疹的病机解释为风邪稽留、营卫不和,虽然只见汗出恶风、脉浮缓,但用桂枝汤仍可取得明显疗效。
现代医学中亦将桂枝汤广泛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吴现超[3]利用桂枝汤联合西药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有效率达86.36%,刘国庆[4]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较对照组采用马来酸氯苯那敏联合雷尼替丁联合西替利嗪取得明显优势;另外临床众多应用桂枝汤联合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良好,陈宝钦[5]运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
总结:《伤寒论》历经千百年间战乱、亡佚流传至今,为无数医家提供了医法要妙。
前文所述疾病与单一的太阳中风证不具有完全相同的表现,但究其病机均越不过仲祖提出的“荣弱卫强”这一简明扼要的概括。
这也恰好符合了《伤寒论》中大力提倡的辨证论治思想,反对了专病专方的固有说法,是中医临床中辩证治疗、异病同治的典型代表,为我们临床工作提供了灵活的诊疗思路,为临床实践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伦祥.桂枝汤治疗汗证的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9):148. [2]汤艳霞,刘亚芳,冀旭艳,李宝玲.李宝玲主任医师运用桂枝汤类方治疗自汗验案举隅[J].光明中
医,2018,33(07):1025-1027. [3]吴现超.桂枝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9,41(02):244-245. [4]刘国庆.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并分析其用药安全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
志,2019,6(21):169+171. [5]陈宝钦.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06):65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