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_高年发

合集下载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摘要:氨基甲酸乙酯(EC)是葡萄酒中的有毒物质。

本文讲述了葡萄酒中EC的毒性机理、生物合成途径,阐述了影响葡萄酒中EC含量的因素并相应提出了控制方法,最终叙述了世界各国对酒精饮品中EC的安全限量,为我国尽早制定相应安全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的标准。

关键词:氨基甲酸乙酯;葡萄酒;合成途径;影响因素;限量标准Research progress of ethyl Carbamate in wineYANG Xue-wei1, Duan Xue-Rong, LI Hong-yu, DONG Xuan, ZHOU Guang-rong(COFCO Huaxia Great Wall Wine Co. Ltd., Changli 066600, China)Abstract: Ethyl Carbamate is a toxic substance in wine. This research summarized its toxic mechanism, biosynthesis pathways, and provided the relative control s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to the content of EC in wine. In the final part, EC limit concentrations in alcohol drinks of some countries were given and provide reference standard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making our limitation in the future.Key words: ethyl Carbamate; wine; biosynthesis pathway; influence factors; limitation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也称乌拉坦或尿烷(urethane),是发酵食品中的一种发酵副产物。

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氰化物途径研究

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氰化物途径研究

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氰化物途径研究氨基甲酸乙酯(EC)是一种2A类致癌物,其普遍存在于发酵食品和饮料酒中。

国内对白酒中EC的研究较多集中在检测方法上,对其形成机制研究并不多。

本课题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技术对酿酒高粱、酒醅和白酒中EC、生氰糖苷、氰醇和氰化物进行跟踪检测,同时分析尿素和瓜氨酸的变化规律,以期找出白酒在发酵、蒸馏和储存期间EC形成的主要前体;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白酒游离态基质中EC产生机理,同时研究氰化物与乙醇反应形成EC的影响因素,以期阐明白酒中EC形成的氰化物途径。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优化HPLC-MS-MS测定生氰糖苷(蜀黍氰苷)的方法,发现蜀黍氰苷普遍存在于酿酒高粱中,为白酒中氰化物的来源提供了解释,且不同品种酿酒高粱中蜀黍氰苷含量不同,范围在4.52<sup>1</sup>9.28 mg×kg<sup>-1</sup>之间;优化HPLC-MS-MS测定氰醇(DL-4-羟基扁桃腈)的方法;使用GC-MS-MS方法对氰化物进行定量分析,避免了分光光度比色法易受颜色干扰的问题。

(2)研究酒醅堆积和发酵过程中EC及其前驱物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堆积和发酵过程中EC含量一直上升,从15.13μg×kg<sup>-1</sup>上升为217.08μg×kg<sup>-1</sup>。

蜀黍氰苷在堆积过程全部降解,而酒醅中未检测到DL-4-羟基扁桃腈。

氰化物与尿素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瓜氨酸含量则一直上升。

从增幅和降解速率分析,尿素增幅(324.65mg×kg<sup>-1</sup>)最高,降解速率(0.39 mg×kg<sup>-1</sup>×h-1)也最高,其很可能是酒醅堆积和发酵过程中EC形成的主要前体。

蒸馏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合成途径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白酒的借鉴

蒸馏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合成途径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白酒的借鉴

DOI :10.13746/j.njkj.2018020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应用基础项目《浓香型白酒酿酒原料前处理方式对白酒质量和安全性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2016JY0025)。

收稿日期:2018-01-15作者简介:秦辉(1978-),男,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酿酒技术,E -mail :qinhui@ 。

通讯作者:熊燕飞(1981-),女,泸州老窖技术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科技及行政管理工作。

优先数字出版时间:2018-03-06;地址:/kcms/detail/52.1051.TS.20180306.1028.002.html 。

蒸馏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合成途径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白酒的借鉴秦辉1,2,李涵1,2,熊燕飞1,2,马冲1,2,张良2,3,张宿义1,2,杨平1,2,田殿梅1,2(1.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泸州646000; 2.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泸州646000; 3.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泸州646000)摘要: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蒸馏酒中的潜在致癌物质。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蒸馏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合成途径及控制方法,以期对中国白酒的生产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生成及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中国白酒;氨基甲酸乙酯;合成途径;控制措施中图分类号:TS262.3;TS2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286(2018)05-0110-04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Formation &Control of Ethyl Carbamate inDistilled Liquor and Its References for Chinese BaijiuQIN Hui 1,2,LI Han 1,2,XIONG Yanfei 1,2,MA Chong 1,2,ZHANG Liang 2,3,ZHANG Suyi 1,2,YANG Ping 1,2and TIAN Dianmei 1,2(1.Luzhou Laojiao Co.Ltd.,Luzhou,Sichuan 646000; 2.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Solid-stateBrewing,Luzhou,Sichuan 646000;3.Luzhou Laojiao Group Co.Ltd.,Luzhou,Sichuan 646000,China)Abstract :Ethyl carbamate is a potential carcinogen widely existing in distilled liquor.In this paper,the synthesis and the control of ethyl carbamate in distilled liquor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guida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ethyl carbamate in Chinese Baijiu.Key words :Chinese Baijiu;ethyl carbamate;formation;control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onate ,EC )是由于食物在发酵过程中含氮化合物不完全代谢而产生的一种水溶性基因致癌物质[1-2]。

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分析检测T logy科技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氨基甲酸乙酯(EC)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发酵食品和酒精饮料中的化学物质,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A类致癌物。

新的证据表明,长期接触EC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

因此,人们对食品中EC的形成机理及其毒性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由于EC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人们通过物理、化学、酶等方法来缓解食品中的EC。

天然产物可以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来防止EC引起的毒性。

本文综述了EC的形成机理与 EC对人体各器官的毒性作用以及目前消减EC的策略进展。

关键词:氨基甲酸乙酯;毒性机制;消减策略引言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是一种在发酵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化学物质。

乳酪、面包、酸奶、葡萄酒、威士忌、酱油等发酵食品和酒精饮料中都含有EC。

一项体外研究表明,EC具有抑制细菌、植物组织和大鼠癌生长的潜力[1]。

在进口发酵酒精饮料中检测到相对较高水平的EC时,发酵饮料中EC首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

尽管分析方法和条件的多样性阻碍了不同发酵饮料中EC的比较,但一些调查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例如,加拿大和韩国的发酵饮料都显示白兰地中EC含量最高[3]。

中国黄酒中的EC含量是其他酒精饮料的近两倍[4]。

EC的形成机理形成EC的前体物质包括尿素、瓜氨酸、磷酸氨基甲酰、氰化物和碳酸二乙酯。

发酵过程中,温度、酸度、微生物性质等因素都会影响EC的产生[5]。

根据所考虑的食品或饮料的性质、它们的生产过程以及原材料中可获得的EC前体,有许多种自然形成EC的方法。

在酸性介质中尿素与乙醇反应是制备EC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个途径是尿素热分解成氨和氰酸,并通过氰酸和乙醇的反应生成EC[6]。

尿素在牛奶等原料中含量不可忽略或在食品(或饮料)加工过程中形成[7]。

最后是通过氰化物阴离子,植物可以产生氰基糖苷和通常相应的水解酶。

因此氰基糖苷能产生糖和氰醇后迅速分解成氰化氢。

例如,作为热带地区第三大食物来源的木薯含有大量的氰化物,可能导致氰化物中毒[8]。

饮料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研究现状

饮料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研究现状

饮料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研究现状张强弓【期刊名称】《食品安全导刊》【年(卷),期】2017(000)036【总页数】1页(P31)【作者】张强弓【作者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正文语种】中文饮料酒作为中国消费者经常饮用的乙醇饮料,按照中国现有的饮料酒分类标准可分为发酵、蒸馏、配制三种形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部分科研结果表明发酵制得的饮料酒中存在微量氨基甲酸乙酯(EC),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潜在危害。

本文系统阐述了饮料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来源、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同时对于含氨基甲酸乙酯的饮料酒类食用给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氨基甲酸乙酯简介氨基甲酸乙酯(EC)又名乌拉坦、乌来雅或者尿烷,大量学者的研究表明EC普遍存在于一些发酵工艺制得的食物如发酵肉制品、调味品以及饮料酒中。

作为一种天然产生的食物污染物,氨基甲酸乙酯一般产生于食物原料发酵过程或者食品半成品、成品的贮藏保鲜或运输过程中。

目前,人体内的氨基甲酸乙酯主要由消费者从膳食中被动摄入。

在国际上,氨基甲酸乙酯被世界癌症研究机构评估为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

研究表明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具有基因致癌作用的物质,氨基甲酸乙酯的摄入可导致消费者罹患肺肿瘤、淋巴癌、肝癌、皮肤癌等多种恶性疾病。

实验结果表明发酵型饮料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产生主要与其前体物质(氰酸盐、尿素、瓜氨酸、N-氨基甲酰类化合物)的浓度大小有正相关性,前体物质浓度越大,产生氨基甲酸乙酯的量越多,前提物质浓度小,则产生氨基甲酸乙酯的量较少;同时,氨基甲酸乙酯亦与光线强度、温度环境有正相关性,发酵型饮料酒在贮藏及储运阶段暴露于光线强度大、温度环境高时,产生氨基甲酸乙酯的概率大大增加。

发酵工艺制得的饮料酒中氨基甲酸乙酯主要由前体物质尿素和乙醇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

尿素作为氨基甲酸乙酯的前体物质主要在发酵过程中由酵母菌分解营养物质精氨酸所产生,它是一种酿造酒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

酿造酒在贮藏和储运期间,成品酒液和半成品中的前体物质尿素和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主要产物乙醇会继续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成品发酵酒中的尿素含量越高、贮存温度越高、曝光于光线下时间越长,产生的氨基甲酸乙酯的量越多。

水果白兰地酿造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水果白兰地酿造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2 0 1 3 . 3 4 3
在 发酵 阶段 中 ,酵母 菌通 过代谢 果 汁 中的精 氨
行蒸 馏时 反应 更为迅 速 ,反应过 程 见方程 式4 。
HCNg a s +1 / 2 02 — C u HNC0= H0CN
酸形成尿素 ] ,尿素与乙醇反应可以形成E C,但发
酵 温 度低 于2 4℃时 将 阻止 E C形成 ,在 高于 2 4℃时 随 着温 度的 升高E C 形成 速 度将加 快 罐 J 。
( 方 程式4 )
水果 白兰地 中E C 的形成还有其独特的机理 ,
即 蒸馏 阶 段 中气 态 条 件 下 的E C 前 体 物 质 如 氰 酸 和 异 氰 酸 等 均 能 与 乙 醇 形 成 多种 中 间体 ( 见 方 程 式 5 、6 、7 ) ,如 氨基 甲酸或 氰 酸 乙酯 ,最 终全 部 转
水果 白兰地酿造 过程 中氨基 甲酸 乙酯形成
机理的研究进展
夏 文娟 ,段辉 ,李皓 ( 烟 台张裕 集 团有 限公 司 白兰地 公 司 ,山 东烟 台 2 6 4 0 0 0 )
摘 要 :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2 A类致癌物质,对人类健康存在一定的威胁性。因此 ,许多国家对水果白兰地 中氨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2 6
E C,其中最为普遍 的途径是尿素与乙醇在酸性条 件 下形 成 J ,见 方程 式 1 。
NH2 CONH2 +C2 H5 OH=C2 H5:夏文娟 ( 1 9 7 9 - ) ,女 ,助理工程师 ,研 究方向 :白兰地酿连。E - ma i l : f o r e V e r X w j @s i n a . c o m
表 1不 同国家对酒精饮料 OE C的限量要求

GC-MS测定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不同预处理方法的比较

GC-MS测定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不同预处理方法的比较

Liquor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UO Xue-wu, LI Yuan-zi, HUANG Shi-yong, DU Li-ping, CHEN Ye-fu, XIAO Dong-guang (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Fermentation Microbi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Tianjin, Tianjin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Key Lab,
249
现代食品科技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Vol.32, No.4
蒸馏)和储存过程中产生[1],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 1.3.1 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NETTLESHIP 实验证明了 EC 具有潜在致癌作用,可
分别用无水乙醇、甲醇配制 EC 与氨基甲酸丙酯
Key words: ethyl carbamate; pretreatment; extraction; analysi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iquor
白酒,又称烧酒,它是以粮谷为原料,以酒曲为
收稿日期:2015-06-08 基金项目:国家 863 科技计划项目(2013AA102108);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 项目(15ZCZDNC00110) 作者简介:郭学武(1980-),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现代酿造技 术 通讯作者:肖冬光(1956-),男,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现代酿造技术
1.3.4 固相微萃取(SPME)
1 材料与方法
取试样 10 mL 于烧杯中,加水调节样品的酒精度 至 20%(酒度低于 20%的样品不用再稀释),然后取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葡萄酒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酒类饮品,其质量和安全性已经成为全球餐饮市场所关注的问题。

其中,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葡萄酒污染物之一,它可能产生毒性反应,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如何准确、高效地检测葡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选题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系统研究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为餐饮市场提供一种高效、准确、经济的检测技术,保障葡萄酒的质量与安全。

三、选题意义1、提高葡萄酒的质量和安全性2、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3、为葡萄酒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四、研究内容1、文献综述:对国内外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

2、实验设计:选取适合的样品处理和分析方法,确定优化的反应条件和测定参数。

3、分析和验证:对选定的样品进行分析和验证,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估。

五、研究方法1、样品制备: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包括去除杂质、分离和富集有关目标物等工序,以获得稳定、准确的检测结果。

2、液/气相色谱分析法:利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样品的分离、富集与检测,结合质谱、红外等分析技术进行分子结构的解析和识别。

3、计量学方法:包括建立标准品浓度曲线、贝叶斯分类、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研究计划1、月份和时间节点第1-2个月:文献调研和综述第3-6个月:实验设计和方案制定第7-12个月:样品分析和鉴定,数据处理和测试结果分析2、预期进展第1-2个月:对国内外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的调研完成,并完成文献综述报告。

第3-6个月:实验设计和样品处理方法优化完成,并建立分析方法。

第7-12个月:对样品进行分析和验证,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结果分析,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准备。

七、参考文献[1] 王志科,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与控制技术,食品安全质量检测,2016.[2] 聂明,葡萄酒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分析方法,中国食品学报,2018.[3] 王涛,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食品科学,2019.[4] 李伟,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17.[5] 周怀坤,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研究,广东食品与药品监督局,2015.。

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1 氨基甲酸乙酯的来源
氨基甲酸乙酯天然存在于发酵食品中, 如酸牛 奶、 乳酪、 黄酒、 葡萄酒等, 是发酵过程的伴随产 物, 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并且乙醇对氨基甲酸乙 酯的致癌性有促进作用[2]。 多种化合物均可与乙醇反 应生成氨基甲酸乙酯, 研究发现的有尿素、 氨甲酰 磷酸、 瓜氨酸、 焦碳酸二乙酯和氰化物等。 1943 年 Nettleship 证实氨基甲酸乙酯会导致皮肤癌、 淋巴癌 和肝癌等疾病, 是一种多位点致癌物[3], 会进一步影 响人体免疫系统。 在国外, 联合国粮农组织并制定了 国际标准, 规定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不得超过 20 μg/L[4]。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把氨基甲酸乙酯的分类由第 2B 组 (或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 改为第 2A 组 (可 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 [5]。 而我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
一步研究 EC 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氨基甲酸乙酯; 致癌; 形成机理; 检测
中图分类号: TS201.3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6693/ki.1671-9646(X).2018.10.018
(1. Zhengz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2. Shanghai Wangwang Food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00, China)
Ethyl carbamate (EC) is a water-soluble carcinogen widely exist in fermented foods. It has not been formulated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don't have enough attention in our country. The sources, formation mechanism, toxicity, detecting methods and control of ethyl carbamate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t provided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EC.

氨基甲酸乙酯的分析方法的研究

氨基甲酸乙酯的分析方法的研究

氨基甲酸乙酯的分析方法的研究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是发酵食品和酒类饮料在发酵及储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天然副产物,已经被证实可以在动物体内引起癌症。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在2002年制定了EC在食品中含量的国际标准:不得超过20μg/L。

因此,快速、灵敏地检测发酵食品和酒类饮料中的EC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E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9.09,是一种小分子物质,无紫外吸收,氨基与酯基连接使得氨基的活性较低。

因此使得使用传统的测定手段如HPLC、UV-vis直接进行测定时比较困难。

目前,国内外对EC的测定主要依赖于GC-MS、HPLC-MS、HPLC-FLD等大型仪器上,尽管使用这些仪器可以较灵敏地测定EC的含量,但是仪器昂贵、对测试人员要求高、后期维护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

本文根据EC的性质采取了不同的检测方法,为快速、灵敏地检测发酵食品及酒类饮料中的EC提供了技术与理论支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研究了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测定EC的方法。

均一的星形状的银纳米星(Ag NSs)被用作一种新型的SERS基质用于测定EC,与其他的等离子共振纳米粒子如金纳米粒子(Au NPs)、金纳米星(Au NSs)、银纳米粒子(Ag NPs)相比,Ag NSs 显现出了优良的SERS活性。

在Ag NSs的帮助下,EC的拉曼强度可以被增强几个数量级,EC的拉曼强度与EC的浓度在5.0×10-9~1.0×10-4 mol/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以达到1.37×10-9 mol/L(S/N=3)。

使用SERS技术对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测定时,回收率在96.8%~107.6%,显示了此SERS技术对酒精饮料中EC的含量进行测定时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酿造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酿造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酿造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林宜锦;欧梦莹;关统伟;张习超;尚治豪;李东;张家旭;赵小林【摘要】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作为广泛存在于酿造酒中的2A类致癌物质,是威胁饮酒人群健康安全的潜在因素之一.由于在原料和发酵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EC在不同酿造酒中的含量水平和产生过程不尽相同,这也限制了一些已有控制措施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综述了各类酿造酒中EC的污染水平及其摄入风险,概括了与之相关的形成机制和控制措施,为消费者和酿造酒生产企业提供参考.【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年(卷),期】2019(040)011【总页数】7页(P358-364)【关键词】酿造酒;氨基甲酸乙酯;摄入风险;形成机制;控制措施【作者】林宜锦;欧梦莹;关统伟;张习超;尚治豪;李东;张家旭;赵小林【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西华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西华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西华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成都蜀之源酒业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1335;成都蜀之源酒业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1335;成都蜀之源酒业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1335;成都蜀之源酒业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13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62.3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又名尿烷,具有一定的抑菌和抗肿瘤活性,在20世纪初期曾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领域[1]。

然而,EC在1943年被发现有致癌作用[2],并在随后的小鼠、大鼠、仓鼠及猴子等哺乳动物试验中被证实[3]。

EC对哺乳动物的多位点致癌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197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将EC列为了2B类致癌物质[4]。

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及尿素的研究进展

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及尿素的研究进展

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及尿素的研究进展许宏贤;段钢【摘要】Ethyl carbamate(EC) is a well known genotoxic carcinogen which is widely contained in liquor.In this paper,the mechanisms of EC formation,its limit levels,and its analytical methods were reviewed.Urea,as the most important precurs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EC,its source in liquor and its measurement methods were also introduced.These method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fields of edible alcohol production.%对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形成途径、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介绍氨基甲酸乙酯重要前体物质尿素在酒中的来源和检测方法。

指出这些方法在我国发酵食用酒精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氨基甲酸乙酯;尿素;酒;酸性蛋白酶【作者】许宏贤;段钢【作者单位】杰能科(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28;杰能科(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62.2;TS261.7氨基甲酸乙酯(又名尿烷、乌来坦、胺甲酸乙酯等),英文名:Ethyl carbamate,简称EC,是由氨基甲酸形成的一种酯。

其分子量89.1,为无色无味晶体;沸点182~184℃,熔点 48~50℃;相对密度 1.1,蒸汽压(25℃)48 Pa,相对蒸汽密度3.07(空气为1),燃烧点92℃。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摘要:氨基甲酸乙酯(EC)是葡萄酒中的有毒物质。

本文讲述了葡萄酒中EC的毒性机理、生物合成途径,阐述了影响葡萄酒中EC含量的因素并相应提出了控制方法,最终叙述了世界各国对酒精饮品中EC的安全限量,为我国尽早制定相应安全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的标准。

关键词:氨基甲酸乙酯;葡萄酒;合成途径;影响因素;限量标准Research progress of ethyl Carbamate in wineYANG Xue-wei1, Duan Xue-Rong, LI Hong-yu, DONG Xuan, ZHOU Guang-rong(COFCO Huaxia Great Wall Wine Co. Ltd., Changli 066600, China)Abstract: Ethyl Carbamate is a toxic substance in wine. This research summarized its toxic mechanism, biosynthesis pathways, and provided the relative control s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to the content of EC in wine. In the final part, EC limit concentrations in alcohol drinks of some countries were given and provide reference standard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making our limitation in the future.Key words: ethyl Carbamate; wine; biosynthesis pathway; influence factors; limitation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也称乌拉坦或尿烷(urethane),是发酵食品中的一种发酵副产物。

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及生产控制

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及生产控制

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及生产控制摘要:在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属于2A级致癌物,一种天然产物。

由于氨基甲酸乙酯形成路径各不相同,急需要做好检测以及控制工作,科学控制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提高发酵食品安全性。

因此,本文客观分析了氨基甲酸乙酯,探讨了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与控制。

关键词:发酵食品氨基甲酸乙酯检测质控一、氨基甲酸乙酯氨基甲酸乙酯,曾作为医药以及兽药被应用到多个方面,之后,因具有毒性,治疗效果不高,不再应用到人类医药领域中,这是因为在一系列研究中,发现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多位点致癌物质,在2007年,WHO已将其作为2A级致癌物。

在食品发酵、贮藏方面,氨基甲酸乙酯应运而生,是一种天然产物,饮品酒类:黄酒、葡萄酒;酸乳酪等中,但并不是说各类发酵食品中所含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相同,大都不超过650ug/kg,酒精饮品、谷物以及豆类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较多,也就是说,如果长时间饮酒,人体极易受到氨基甲酸乙酯危害。

当下,对于食品方面,氨基甲酸乙酯含量限定并没有统一,但某些国家根据酒精饮品各方面情况,在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就我国而言,近年来,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科学检测以及控制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确保发酵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

二、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与控制1、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原料、微生物菌种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在发酵、贮藏中,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路径各部相同,这是因为瓜氨酸、尿素、氰化物等都会和乙醇发生反应,形成氨基酸甲酸乙酯。

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要全方位客观分析发酵食品中氨基酸甲酸乙酯形成路径及其各方面情况,比如,绝对含量、体系成分、定量检测,优化利用精密度较高的仪器。

检测人员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采用适宜的检测方法,进行合理化检测。

氨基甲酸乙酯综述

氨基甲酸乙酯综述

氨基甲酸乙酯(EC)的研究进展一、氨基甲酸乙酯综述氨基甲酸乙酯结构式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又名尿烷,是食品发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有害健康的物质,美国国家毒理计划将其列入“有理由预料引起癌症的物质”名单,国际食品法典添加剂和污染物专门委员会(CCFAC)在1999 年将其列入优先名单。

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已于2008 年将EC 列为新增监测项目,目前主要开展酒类样品的监测。

不同的酒精饮品检出的EC含量不一,例如烈酒(特别是由樱桃、杏和梅等核果制造的烈酒)的含量一般较高,而啤酒的含量则偏低。

不同种类的酒精饮品的EC含量差异很大,例如过往研究报告中的水果白兰地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平均值是啤酒的600倍以上。

在中国酒中EC的检出率很高,约90%的样品中有检出,黄酒中检出率更高达100%,且某些样品的污染水平相当高,远远超过目前最宽松的国际限量标准(400µg/L)。

在白酒相关产品中的EC检测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到心中有数。

二、EC的形成机理(一)由焦炭酸二乙酯和氨反应形成氨基甲酸乙酯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发现焦炭酸二乙酯可用于杀死葡萄酒中的酵母、细菌,并且发现了葡萄酒中存在焦炭酸二乙酯与氨的反应。

到了70年代时,Lofroth和Gejvall发现在含有氨的白葡萄酒中,加入焦炭酸二乙酯会产生EC。

反应式如下:(二)由氰化物和乙醇反应生成EC有研究结果表明蒸馏酒如白兰地中EC的形成首先是氢化物被氧化成氰酸,然后氰酸和乙醇反应而产生EC,反应如下:发酵过程中存在于植物中的氢化物参与了EC的形成反应。

反应过程中乙醇、连二羰基化合物和光线起了作用。

氧气也是EC形成过程中必需的,EC在贮存过程中逐渐形成,特别在见光后也会形成。

(三)由氨甲酰磷酸和乙醇反应形成EC20世纪70年代Ough证明了EC可以由氨甲酰磷酸和乙醇反应形成。

酵母中的ATP、CO2和铵在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氨甲酰磷酸。

氨基甲酸乙酯

氨基甲酸乙酯

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作者夏众(XXXX 轻工食品学院,广州00000)摘要:本文阐述了氨基甲酸乙酯的致癌机理和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产生过程。

并介绍了多种方法降低黄酒种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方法,为黄酒产业控制氨基甲酸乙酯提供依据。

关键词:发酵酒;尿素;氨基甲酸乙酯;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thyl carbamate (EC) is nosogenesis and yellow rice winein the EC was produce process. And introduce the method of reduce yellow rice wine kind ofEC was content with methods for yellow rice wine industry control EC was to provide thebasis.Keywords: Fermenting wine;Urea; Ethyl carbamate;1 前言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具有基因治癌作用物质,能够引起肺肿瘤、淋巴癌、肝癌、皮肤癌等症[1,2]。

主要存在于一些对发酵食品(酒饮料、牛奶、面包、奶酪、酱油但是这些食品的含量都比较低)。

由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署2007年研究所(IARC)的数据。

基准剂量的氨基甲酸乙酯下限为0.3毫克/公斤,平均每天摄入的乙氨基甲酸酯类食品是大约15 ng /公斤bw每天[3]。

计算了这些级别的有关食物包括面包、发酵奶制品和酱油。

含酒精的饮料没有被包括在这个计算。

然而,高水平的氨基甲酸乙酯,可以发现,在酒精的浓度范围从0.01至12毫克/升(取决于酒的起源)可以发现。

因此含酒精的饮料应该被认为是氨基甲酸乙酯的一个重要来源。

葡萄酒、朗姆酒、米酒都有比较高的含量。

早在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把氨基甲酸乙酯列入重点监控物资,并制定了标准,其含量不能超过20μg/L。

固态白酒发酵中氨基甲酸乙酯变化规律及相关微生物代谢特征研究

固态白酒发酵中氨基甲酸乙酯变化规律及相关微生物代谢特征研究

固态白酒发酵中氨基甲酸乙酯变化规律及相关微生物代谢特征研究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是一种2A类致癌物,且乙醇能促进其致癌性,而酒饮料是膳食摄入EC的主要来源。

目前国内外对白酒中EC的形成途径、抑制策略等研究较少。

本研究跟踪了白酒发酵中EC及其前体的含量,判断出白酒发酵中EC形成的主要前体。

对EC相关微生物代谢前体能力的考察,为白酒发酵中EC的形成途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还提出了通过微生物调控控制白酒发酵中EC形成的新思路。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酱香型白酒高温堆积和发酵过程中,EC含量持续增加。

入池发酵是EC产生的主要阶段,堆积过程中只产生EC 12.71μg?kg-1(dw),而发酵中产生53.15μg?kg-1(dw),终含量达138.19μg?kg-1(dw)。

越到发酵后期,酒醅中乙醇含量越高,EC的生成速率也越快。

芝麻香型白酒发酵中EC含量变化规律与酱香型一致,堆积过程中产生EC 30.10μg?kg-1(dw)。

发酵过程中以3倍于酱香型白酒发酵中EC的产生速率,产生EC 233.84μg?kg-1(dw),终含量达282.90μg?kg-1(dw),远多于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EC。

(2)酱香型白酒发酵酒醅中氰化物、瓜氨酸和尿素的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发酵15天时达最高值。

发酵过程中尿素的含量在三种EC的前体物质中占绝对优势,相当于瓜氨酸含量的10倍,氰化物含量的30倍左右。

芝麻香型白酒发酵酒醅中氰化物、和尿素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发酵20天时达最高值,而瓜氨酸含量一直上升。

其中尿素的含量最高,变化也最显著,经SPSS分析,两种香型白酒中尿素与EC在P&lt;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尿素是白酒发酵过程中EC形成的主要前体物质之一。

(3)利用Miseq测序和相关网络分析法分析EC相关微生物,结果表明,精氨酸作为尿素和瓜氨酸的前体,与众多微生物间存在相关性,包括L.brevis、L.buchneri、L.plantarum、L.fermentum、L.casei、L.diolivorans、P.acidilactici、L.pontis和B.subtilis等细菌,以及S.cerevisiae、Z.bailii、S.pombe等真菌。

酱香型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酱香型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酱香型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石有能;甘平;肖念念;李中泰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24()4
【摘要】以酱香型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EC的危害性、酱香型白酒中EC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其产生的因素,综述了目前酿造酱香型白酒中EC的控制方法,如脲酶对尿素的分解、控制生产工艺条件等,以期为降低酱香型白酒中EC含量做出贡献,为我国酱香型白酒走入国际市场,提供安全性技术支撑。

【总页数】6页(P106-111)
【作者】石有能;甘平;肖念念;李中泰
【作者单位】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1.7;TS262.3
【相关文献】
1.SPE-GC/MS 法测定酱香型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
2.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检测及在不同香型白酒中的含量分析
3.芝麻香型与浓香型白酒固态发酵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研究
4.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关联因子探究
5.高粱中蜀黍氰苷与浓香型白酒中氰化物及氨基甲酸乙酯关系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The jeopardy,mechanism,analysis method and elimination method of ethyl carbamate(EC)was summarized to enhance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it as a carcinogen. The limitation standard of EC was proposed to be established. Key word: ethyl carbamate; content; mechanism; GC/MS; summary
通过对体内氨基甲酸乙酯的代谢途径的研究可知 有3种途径:第一超过90%的氨基甲酸乙酯可被分解为 乙醇、氨和碳水化合物等(这种途径是无毒性的);第二 约0.5%的氨基甲酸乙酯被细胞色素P450氧化成DNA加 聚物,造成DNA双链破坏,可导致癌变;第三种途径较 为普遍,即约0.1%的氨基甲酸乙酯被细胞色素P450氧 化为N-羟基-氨基甲酸乙酯,后者能够诱导Cu2+调控的DNA 损伤,这种损伤多发生于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的 残基上。大多数认为第三种途径是氨基甲酸乙酯的主要 致癌途径。 3 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
20世纪70年代Ough证明了EC可以由氨甲酰磷酸和 乙醇反应形成。酵母中的ATP、CO2和铵在氨甲酰磷酸合 成酶作用下生成氨甲酰磷酸。反应式如下:
H2NCO2PO3H2+C2H5OH→H2NCO2C2H5+H3PO4
经过实验得出氨基甲酸乙酯的生成量与乙醇的浓 度成正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葡萄酒和黄酒中EC 的形成并不主要是靠上述途径的。 1.4 尿素和乙醇反应形成氨基甲酸乙酯[1]
O(CO2C2H5)2+NH3→H2NCO2C2H5+CO2+C2H5OH
1.2 由氰化物和乙醇反应而生成氨基甲酸乙酯[4] 有研究结果表明蒸馏酒如白兰地中EC的形成首先
是氢化物被氧化成氰酸,然后氰酸和乙醇反应而产生 EC,反应如下:
HNC→HOCN HOCN+C2H5OH→H2NCO2C2H5
发酵过程中存在于植物中的氰化物(或氰)参与了 EC的形成反应。反应过程中乙醇、连二碳基化合物和光 线起了作用,氧气也是EC形成过程中必需的,EC在贮存 过程中逐渐形成,特别在见光后也会形成。 1.3 由氨甲酰磷酸和乙醇反应形成氨基甲酸乙酯[4]
通过对黄酒的研究发现,黄酒中90%的氨基甲酸乙 酯也是由尿素和乙醇反应生成的。尿素的浓度、乙醇含量、 反应温度、pH值和时间都与氨基甲酸乙酯的生成量有关。 尿素浓度高、反应温度高、反应时间长及pH呈微酸性都会 使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增加。黄酒酿造时,原料、辅料和 水中会带入部分尿素,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发酵过程中由 酵母菌代谢产生的。酵母菌在生长繁殖和进行酒精发酵 时,合成的大量尿素除了满足自身菌体需要外,多余的尿 素被分泌到体外,从而使酒中的尿素含量增加,酵母菌细 胞内的精氨酸酶的活力也会随之提高,进一步加速了尿 素的生成。黄酒中尿素主要由精氨酸经酵母菌细胞内精 氨酸酶一尿酶(AU)途径分解而来,酵母菌处于生长繁 殖状态时精氨酸降解及尿素的形成过程如下: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饮料的消费量日 趋上升,尤其是葡萄酒、米酒、啤酒等营养丰富的含酒 精饮料更是人们消费的热点,因此制定EC限量标准势 在必行。
收稿日期: 2006-03-20 作者简介: 高年发(1945-),男,江苏吴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酸发酵和葡萄酒酿造工艺的研究。
2006 No.9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对 软 饮 料 中 EC 制 定 了 限 量 标 准 。 1985年,加拿大报道了 某 些 酒 中 EC 含 量 高 ,同 年 加 拿 大 政 府 的 卫 生 与 福 利 组 织 规 定 了各类酒中的EC限量 标准:佐餐葡萄酒30!g/L,强化葡萄酒100!g/L,蒸馏酒 150!g/L,烈 性 酒 、水 果 白 兰 地 400!g/L,日 本 清 酒
GC/MS 接 口 温 度 为 220 ℃,质 谱 检 测 器 工 作 参 数 为:用全氟三丁胺样进行手动调谐,使低质量数的灵敏 度最高,选择离子检测方式,使用延迟至22min,开始离 子检测,单离子检测时间为100ms,通过设定质量m/z62 的EC-nPC的相应峰面积比,用内标物标准曲线计算洗脱 液中EC的浓度,用洗脱液中EC的量(μg/mL)除以测试 样 品 的 重 量(g)可 计 算 出 测 试 样 品 中 EC 的 含 量(μg/L)。 GC/MS法的应用根据情况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实验参 数,以上所述是我国进出口检验行业标准所采用的。 3.2 固体微萃取+ GC/MS[8]
100!g/L。美国的葡萄酒工业也对葡萄酒中EC含量做出 了限定:佐餐葡萄酒15!g/L,餐后甜葡萄酒60!g/L[1]。氨 基甲酸乙酯已经成为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监控 物质,并制定了国际标准,其含量不得超过20!g/L。我 国在酒精饮料和发酵食品中尚未制定氨基甲酸乙酯限 量标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5年日本学者对上 百种清酒和烧酒中的EC含量进行了测定。普通清酒中 EC平均含量为47!g/L,最大210!g/L;储存3年以上的清 酒中EC平均含量为183!g/L,最大为1100!g/L;烧酒中 EC含量最大为37!g/L。合成清酒中的EC含量均低于日 本限量标准(20!g/L)[3]。
专论与综述
中国酿造
2006 年 第 9 期
总第 162 期

3.1 二氯甲烷吸附+色谱/质谱( GC/MS法) [5-7] 该法是先将EC吸附到二氯甲烷液体中再用GC/MS
法分析EC。方法是精确称取(10±0.01)g的液体样品置于 100mL烧杯中,加入1mL n-氨基甲酸丙酯作为内标液,然 后加入蒸馏水到40.00g,将此液体移入内填有Extrelut QE celite的固相抽提柱中,用80mL二氯甲烷进行洗脱, 收集洗脱液,用旋转蒸发器在30℃水浴中将洗脱液浓缩 为2mL ̄3mL,再用氮气将其浓缩至1mL,将浓缩液移入 自动进样瓶中,用于GC/MS分析。

S erial No.162
China Bre wing
Forum and Summary
1 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理 1.1 由焦碳酸二乙酯和氨反应形成氨基甲酸乙酯[1]
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发现焦碳酸二乙酯可用 于杀死葡萄酒中的酵母、细菌,并且发现了葡萄酒中存 在焦碳酸二乙酯与氨的反应。到了20世纪70年代时, Lofroth和Gejvall发现在含有氨的白葡萄酒中,加入焦碳 酸二乙酯会产生EC。反应式如下:究者对精氨酸、瓜氨酸、氨、尿素和谷氨酸在
葡萄酒汁发酵过程中对EC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 果表明,EC的主要来源是由精氨酸分解而产生的尿素, 由尿素形成的EC远多于由氨甲酰磷酸形成的EC,由尿 素形成的EC量是成品葡萄酒中EC含量的绝大部分,因 而形成EC的主要前体物质是尿素。研究表明,在葡萄汁 中、发酵过程以及贮藏过程中,都存在形成EC的前体物 质。在葡萄酒的贮藏过程中,仍存在乙醇和尿素形成EC 的反应,但此阶段形成的EC的速度较慢。
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SN 0285-93中,出口 酒类中氨基甲酸乙酯残留量检测采用二氯甲烷提取,然 后进行GC/MS分析,该方法回收率低,色素等杂质多; 国外多采用固相提取净化技术进行样品提取。采用固相 萃取技术对酒精饮料中氨基甲酸乙酯进行提取净化,然 后用GC/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精度和效率都 有了很大提高。 3.3 用二维或多维色谱-稳定同位素稀释质谱联用技术
专论与综述
中国酿造
2006 年 第 9 期
总第 162 期

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高年发, 宝菊花
( 天津市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
摘 要: 对氨基甲酸乙酯的危害、形成机制、分析和消除方法进行了综述,应加强对氨基甲酸乙酯这种致癌物质的认识,引起社会 的关注。倡导建立氨基甲酸乙酯的限量标准。 关 键 词: 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形成机制;GC/MS;综述 中图分类号: Q93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4- 5071( 2006 ) 09- 0001- 04
谷氨酸
AU ↓

HCO3↓- ATP


精氨酸→鸟氨酸+尿素→COOH─HN─C─NH2→2HN3 + 2CO2

↓↓
精氨酸磷酸 ←瓜氨酸 生长必需
1.5 由瓜氨酸和乙醇反应形成氨基甲酸乙酯[1] 目前普遍认为瓜氨酸是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前体
物。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葡萄汁中EC形成的数量并不 和瓜氨酸含量呈线性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2 氨基甲酸乙酯的致癌机理[2]
对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中期开始。20世 纪 40 年 代 ,Nettleship 实 验 证 明 了 氨 基 甲 酸 乙 酯(ethyl carbamate;ethyl urethane;carbamic acid ethyl ester,简称 为EC)具有致癌作用。其可以引起肺肿瘤、淋巴癌、肝癌、 皮肤癌等。现今EC被广泛用于工业涂料及动物麻醉[1]。 氨基甲酸乙酯不仅是烟草叶及香烟的天然成分,也是发 酵食品(如面包,酸牛奶,乳酪、酱油等)和酒精饮料(如 葡萄酒、苹果酒、中国黄酒和日本清酒等)的副产物。人 体摄取氨基甲酸乙酯主要是通过饮用酒精饮料。调查 显 示 ,如 果 饮 用 氨 基 甲 酸 乙 酯 含 量 超 过 30 ×10-6g/L的 酒,人饮用后患癌的机率大大增加。根据加利福尼亚环 保机构的一项统计数据得知,假设每个人的患癌症的机 率 为 1 ×10-5,可 推 断 氨 基 甲 酸 乙 酯 的 摄 入 量 大 约 为 0.7!g/d[2]。可见氨基甲酸乙酯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不 可忽视的因素。
先将样品用固体微萃取法吸附样品中的氨基甲 酸乙酯,然后用色谱/质谱方法检测样品中的含量。
首先提取2.0mL的样品,加到SLE固相萃取柱上,静置 使之吸附10min,用10mL正己烷淋洗除杂,然后用10mL 乙醚将氨基甲酸乙酯洗脱收集,将洗脱液在30℃下氮气吹 干,然后用无水乙醇定容至0.5mL。采用GC/MS方法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