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公开课教学课件共22张PPT含朗读MP3

合集下载

14、江城子--苏轼公开课获奖课件

14、江城子--苏轼公开课获奖课件

创作背景
• 王弗死后,苏轼旳政治生活发生很大旳变化,个中原因虽然 比较复杂。熙宁八月,苏轼已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被转迁 至密州任知州,生活上旳漂泊,政治上旳失意,更兼夜梦与 亡妻相遇,十年间旳感情积溢,催发出了这首断人肝肠旳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
• 词旳上片写自己对亡妻旳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旳悲戚。 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坎坷旳境遇,作了奇特旳假设和想 象。上片留给人以无尽旳余响,并为下片写梦作了铺 垫。下片写梦中幽会之景,这用泪水挥染而成旳幽暗 画面,凝聚了诗人无限凄凉之情, “词情蕴藉”、 “含思凄婉”旳婉约风格到达了高峰。
艺术特色
•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纯用白描,不事雕琢。感情至真至 纯,情意缠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堪称悼词之绝唱。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旳首创。这首悼亡词利用分合顿挫, 虚实结合以及论述白描等多种艺术旳体现措施,来体现作者 怀念亡妻旳思想感情,在对亡妻旳哀思中又糅进自己旳身世 感叹,因而将夫妻之间旳情感体现旳深婉而真挚,使人读后 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话凄凉。
• “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未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 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那种患难之情,象日常生活一样, 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生死不渝。
•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恩爱夫妻,撒 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妙旳情 景“自难忘”怀!而今想起,更觉人天永隔,备感痛楚。王 弗逝世后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旳新法,在政治上受 到压制,心境是悲愤旳;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 务,生活上困苦已极。适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触动心弦旳 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旳情感潜流,忽如闸门 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 旳。想到爱侣旳死,感叹万千,远隔千里,无处能够话凄凉, 话说得极为沉痛。作者孤单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 说旳情感令人格外感动。把现实中对妻子旳怀念和个人遭遇 旳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旳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 旳辛酸。

高中语文 第九专题 江城子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第九专题 江城子学案(无答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当堂检测:
1.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者,《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他的豪放词的代表作。
江城子
订线
课题: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学习目标:
1.体会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赏析词中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
2.会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
会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部分
个性学习部分
一、【走进教材】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详见非常学案)
二、【自主学习 】
①简练的语言概括上下两 片的内容。
②题为“记梦”,那上阕是写梦吗?可否删除?
三、【疑难探究】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二字怎么理解?
②“不思量,自难忘”,在“自难忘” 之上加了“不思量”是不是矛盾呢?
③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豪放和婉约之 分。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 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课后作业:完成《非常学案》知识迁 移部分
课后反思
B、辛弃疾,字幼安 ,号稼轩,南宋词人。辛弃疾不仅是个词人,更是一位抗金名将、爱国志士,因此 他的词有很多是抒写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的,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课件

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课件
我料得到,以后的每一年,我都会在月圆之夜,在长着矮小松 树的山岗上,柔肠寸断。
虚写,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不会断绝。以景结情,意蕴悠久。
二读诗歌
借“梦”疏通诗意。 梦前思念,梦中泪尽,梦后肠断。
二读诗歌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自请出京后在密州
知州之时。发妻王弗已经去世十年。
王弗(1039年—1065年),女,眉州青神(今四川省眉山市青 神县)人。北宋时期历史人物,文学家苏轼的结发妻子。幼承庭 训,颇通诗书。十六岁,嫁给苏轼。王弗聪慧谦谨,知书达理, 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 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 她其它书,她都说略微知道,有“幕后听言”的故事。王弗对苏 轼关怀备至,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治平 二年五月,去世,时年二十七。
难眠的深夜,我做了一个隐约迷离的梦,忽然回到故乡的庭院, 看到小窗边,我的爱人正在梳妆装扮,对镜贴花黄。当我和爱人 两眼相对时,却没有一句话,只有流不尽的泪。
细节描写,描写妻子在世时的生活,通过时空穿梭,让现在的 词人与过去的妻子见面,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流不尽的泪 水正是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夸张正是无限思念之情的反应。虚实 结合。


诗 法

三读诗歌
《江城子》通过描写一场梦,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和自己落拓 身世的沧桑之感逼真得表达了出来。日有所想,夜有所思,这梦 来得自然。以后每一年的这时,词人都会为亡妻肝肠摧断,这样 的梦会一次又一次地走进苏轼的睡梦中。
虚实结合,打破生死、远近、时间之隔,因为这样的情感是无 时无刻不在的。那曾经的温馨场景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得更加 深刻。
苏轼人生阶段
⑴少年苏轼好家教 (20岁以前)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悟,感悟再现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太阳缓缓落山,杨过的心也跟着太阳不断的向下沉。

再过多时,半轮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这一天已经过去,连这一夜也快过去了。

小龙女始终没有来。

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

他年方壮盛,突见两鬓如霜,满脸尘土,几乎不识得自己面貌。

霎时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

心想:“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和龙儿已相隔十六年了。

他尚有个孤坟,知道爱妻埋骨之所,而我却连妻子葬身何处也自不知。

”接着又想到这词的下阕:“……”。

不由得心中大恸:“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连梦也做不到一个!”……--金庸《神雕侠侣》第三十八回节选请同学根据情境填出老师省略的词句。

今天我们走进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

二、初入情境根据链接《苏东坡传》视频片段,感受悼亡情境,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三、初读文本,把握框架。

展示学生《江城子》》书法作品,齐读,思考:全词题为《记梦》,词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

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四、再读文本,感受情深如许。

单个学生跟随配乐有感情朗读,并且跟大家分享朗读体悟,感触最深的词句,为什么?五、深入分析,为何情深。

1.背景链接•公元1055年,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和16岁的王弗结婚了。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貌美,天资聪颖,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苏教版2017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PPT课件)

苏教版2017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PPT课件)

二、作品讲解:
“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联 结梦前、梦中、梦后三个层次。

赏 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 日夜思念我,同样杳无音讯。 本来阴阳相隔,生死无知,这里将无知作有知 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能表达感情。 这儿表达了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 表达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 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问之痛。 这种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奠定全篇的 感情基调。
罗密欧 与 朱丽叶
刘兰芝与焦仲卿
罗丝 和 杰克
情伤千古悼亡词, 读后依然感凄凄。 可怜百年儿女怨, 于今空剩梦依稀。
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一
个达观、开朗、幽默的苏轼。 我们着迷他的“我欲乘风归去” 我们欣赏他的“扣舷长啸”我 们追随他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但是我们能够接受 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吗?
不思量,自难忘。 不去想她,却又实难忘怀。这种 感情有什么特点? 哀思万缕,缠绕心间,解不开, 亦拂不去,深沉绵邈。 这种体会几 乎人人都有。词人用最平常的语言, 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亡妻坟在眉州,词人在密州,遥隔千 里。谁“无处话凄凉”?诉说什么凄凉? 写法与哪一句相同? 包括词人与亡妻两个方面。 词人诉说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而 产生的悲愁。 这种将无知作有知的写法与首句相 同。这是抹杀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 因而格外感人。
简介苏轼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 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 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 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 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 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 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 坛将属于苏轼。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唐诗宋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课件 (共23张PPT)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唐诗宋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课件 (共23张PPT)
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 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 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重逢, 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虚词“纵使”。
“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 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 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 在妻子离世的十年里,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 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 州。
己对亡妻的无限悼念之情。
梦前
十年生死
梦中
相顾无言
梦后
月圆人亡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带给我们感动的诗歌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柳永《蝶恋花》 )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这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 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十年茫茫--------无处相见 不思难忘--------无端而想 千里孤坟--------无告凄凉 纵使相逢-------无法辨认
此情 无计 可消除
梦中(下片):
幽梦忽还--------无望实现 轩窗梳妆--------无不铭记
无声
胜有声
梦后(下片):
肠断松冈----无限思念
此恨绵绵 无绝期
课文结构
上阙
下阙
思念 入梦 梦醒
难忘 泪千行 肠断
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
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
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
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无处”是什么意思? (2)话的是什么“凄凉”?
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 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 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 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 寂凄清。

高中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ppt16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ppt16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 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豪放、豁达
其实,除了豪放,苏轼性 格中还有他的另一面
多情
背景简介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
1新9郎岁羽的扇四纶川巾才,子雄苏姿东.英坡发,,新新娘娘是也16是岁年的轻王美弗。
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 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 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 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 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 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 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 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 上的贤内助。
苏轼是经历北宋中期到后期的文学大家, 他上承以欧阳修为文坛盟主的北宋中期诗文革 新运动大潮,将诗、文、词、书法等诸种文学 艺术样式推向了北宋的最高峰,下开“苏门四 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人 才辈出的局面,成为欧阳修之后更为杰出的文 坛领袖。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 景物的篇章最多,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 创造性。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 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 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 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 派。
苏轼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独立的政 治见解,耿直敢言,黑白分明,内外如一, 奋厉有世志;从老庄哲学,佛禅言理中追 求超越的解脱,旷达心理。进退自如,宠 辱不惊。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天才的文学巨匠。在诗、词、文方面都有 巨大的建树。朱自清先生说:“子瞻诗气 象宏阔,铺叙婉转,子美之后,一人而 已。”(朱自清《宋五家诗钞》)
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 他早生华发呢?)

高中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ppt13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ppt13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 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 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 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 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小结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 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 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 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 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 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 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运用比较多。
有一句话说:“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惊艳了时光的那个人,是青春回忆里最绚烂、最耀眼的存在,不后悔跟他经历过的快乐与感动,哪怕后来的大风大浪都是他给的,但还是想对他说,有生之年,欣喜相逢。 你给过我太多的快乐和感动,太多的收获和意外,也有太多的心酸和坎坷。可总归你来过我的生命,也带给我许多的美好和小幸福。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缘分让我们相遇,可我都不想去追究了,因为我相信每一种遇见,都有意义,每一个爱过的人,都有记忆。无论怎样,都是幸运的,因为你带给了我一些特殊的感受,以至于每次回味起来,都觉得人生是精彩的。 我始终还记得那年夏天你为了在我路过的城市见我冒着大雨开车几百公里,只为在车站短短的停留……我也记得在街头只因我看了一眼那各式的冰糖葫芦,你穿越熙攘的人群排队为我拿回最后一个糖葫芦欣喜的样子,不是爱吃甜食的我那晚一口气吃掉了那个糖葫芦,而你看着我憋得满嘴和通红的脸只是宠溺的笑笑……我还记得因为我随口一说自己都没在意的东西而你却把它买回来了,就在有次离别的车站,当我不告而别你知道后发疯的电话、视频和在机场着急的身影,手里还提着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过的东西时我就知道你就是那个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我曾经岁月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路坎坎坷坷,舍与得在一念之间,我也曾满怀期待所有的相遇与分别是事出有因或者可以久别重逢。可怎奈,当再次面临抉择时才知道有的相遇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个劫,一份缘的未尽而已…… 谢谢你来过,谢谢你给过我那么多,也谢谢你给我那些惊艳的时光!很知足过去有你陪伴的时光,很怀念那些和你一起走过的日子。未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取舍,我也不知道以后又会怎样?可无论是什么我都不会后悔认识你了,无论你带给我的是恩赐还是劫难我都不后悔了,至少我感受过你的温柔,拥有过你的怀抱,也和你十指相扣的走过了一段路。所以,以后无论怎样你都是我不经意间想起和思念的人。 谢谢你来过!不管你是否真的快乐?不管岁月是否善待你我,也不管能否一直有你带给我的小确幸,还是谢谢你!谢谢你带给我的幸运,谢谢你曾为了我付出了全部的时间与爱,也谢谢你给我的岁月平淡和温情有于…… 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很庆幸曾经你也是我的“那个他”。谢谢你来过,谢谢你让我觉得我不会孤单,谢谢你用漫漫柔情,温暖了我的生命。你给的美好,我会悉数珍藏,用力保护的。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优秀课件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优秀课件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 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 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 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译文:
?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 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 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十年未见,为何竟然是“无言” ?
? 十年了,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 ,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正 因想说的太多太多,一时不知道从何处说 起,所以只能“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 。无言胜似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 万千思绪尽在其中。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 26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苏轼是一个沉 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 (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 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 《江 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的悼 亡词。此时苏轼三十八岁,其妻王弗 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 就是这一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 记梦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 这十年,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 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 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 移知密州,仕途坎坷,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 “尘满面,鬓如霜 ”了。
原因: 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 ) 人生的风尘 (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
下片前四句为记梦。请以
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 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 逼真越好。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赏析词中生动细腻地细节描写。

2、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3、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2学情分析学生对苏轼相对比较了解,但是一般我们了解的都是苏轼潇洒豪放的一面,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

3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注意文中想象艺术的运用;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江淹在《别赋》中曾说过“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柳永在《雨霖铃》中也曾讲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让人伤感的话题,尤其是对相爱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片相思佳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豪放词人——苏轼。

2【导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缘起于这样一个故事:公元1055年,19岁的苏轼与年方16的王弗结婚了。

王弗,四川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在苏轼为妻子写的墓志铭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课件显示)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

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2018-2019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专题九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2018-2019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专题九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专题九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内容索引
文题解读 文本赏读
文本拓展
文题解读
一、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三起四落 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原来反 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苏轼被召入京,任 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善拔擢后进,一时才士聚集左右,互栩诗文 酬和,传为文坛佳话。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遭旧派疑忌,再度请求 外任,出知杭州,后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因受人诬告,又出知颖州、 扬州、定州等地方官。
二、诗词故事 善于捕捉诗意的苏东坡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的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任颖州知
府时,一天傍晚,他与王夫人散步,当时月亮刚刚升起,院中梅花盛开。
王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令人欢悦,
何人招赵德璘辈 ( 指老朋友们 )来饮花下? ” 王夫人的话触动了苏轼,他
沉吟片刻,做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记载此事:
难舍亲人,柔肠寸断;
作者梦醒,料想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辉洒满大
地,这样一种孤寂凄哀的情景,作者也不免肝肠寸断。这种表现手法,
不仅说自己如何,而且说对方如何,意味更蕴蓄。
答案
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请反复诵读 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答案 作者送别归来,一夜难眠;
残灯斜照,泪水涟涟。表达作者对友人深厚的感情和友人离别后自己
内心的孤寂。
答案
(2)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答案 ①“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使用了拟人、
衬托(以塔之无情,衬人之有情)手法;“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指导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高二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自读篇目,第二篇是教学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九专题“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大多把它当成“娱宾谴兴”的“诗余”、“小道”。

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创作,“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

他的词作,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加了词的主体性。

下面我们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二、教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朗读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了解作者及背景(1)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导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导学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人名片三起六落之人生——三起四落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原来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

苏轼被召入京,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

善拔擢后进,一时才士聚集左右,互栩诗文酬和,传为文坛佳话。

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遭旧派疑忌,再度请求外任,出知杭州,后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

因受人诬告,又出知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

二、诗词故事善于捕捉诗意的苏东坡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的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

任颖州知府时,一天傍晚,他与王夫人散步,当时月亮刚刚升起,院中梅花盛开。

王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令人欢悦,何人招赵德璘辈(指老朋友们)来饮花下?”王夫人的话触动了苏轼,他沉吟片刻,做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记载此事:春庭月午,摇荡春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春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受夫人的启发,苏轼生发联想,吟出的果然是一首好词。

三、文题背景1.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词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2.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卑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在扩大词的题材、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3.王弗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生有一子苏迈。

她美丽贤淑,“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三读诗歌,探究方法
这首词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 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 的思念。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映实,虚中见实, 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 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 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 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江城子》,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 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作者选取妻子生前 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 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 显示出爱情的纯真美丽,使其抒情既亲切又富有 情趣 。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真挚的爱情 和深感情,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 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 /夜,短松冈/(gāng)
6
整体感知
1、题为“记梦”,词的内容也当写梦,那上阕是写梦吗?
是否删除?为什么?
❖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 所 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 2、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其时不过40岁,但历尽沧桑,面容憔悴。
这 十原年因,:正情是感围的绕风王尘安(石思变念法亡,革妻新的派苦与楚守:旧“派为的伊斗消争得愈
演愈人烈憔的悴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
宦 艰 海 辛沉 ,浮 已,是岁不“月断尘的地满风放面尘外,(任鬓仕,如途左霜坎迁”,了坷流。的徙艰,辛历:尽“苍艰桑难,苦备恨尝
14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 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 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 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 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实”是指客观 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12
5、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 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 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 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吗?我 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 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我与你相见,却没有 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 泪流满面”!
3、赏析“明月夜,短松冈” 4、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 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8
二读诗歌,文本分析
1、梦前词人从哪两个方面写自己对亡妻的思念的?
时间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时至苏轼写这首词时,王弗已经去世十年了。二人相互思念遥 遥相望,却又杳无音讯,“两茫茫”说的不只是词人这一面的心 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 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 沉痛,直笼罩全篇。这十年来,苏轼历尽奔波。先是与王安石不 和,受尽排挤。后又在密州任职时遭遇灾荒,忙于处理政务。某 中程度上,苏轼无暇思念,但更多的是,苏轼不能承受思念之苦, 不敢去触及思念的弦。故而不思量,却仍然难忘。越不去想,就 越不容易忘。从“自难忘”中也看到苏轼对王弗的思念历久弥深。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
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三十八岁,
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
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
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情感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liáng )。自/难忘(wáng)。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 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 霜。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 显得情真意切。
《鹧鸪天》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或比喻) 作者生
动形象地表现出年老失伴的忧愁与伤感 。词中以梧
桐的半生半死,鸳鸯的失伴孤飞为喻,既失偶之痛楚,也 发人生之感慨。“原上草,露初晞”化用“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之意,以露水易干为喻,慨叹人生之短促, 功名之有如云烟,笔调委婉地将自己不得志的蹉跎人生寓 于其中,感情内隐而沉郁。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 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 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 依旧笑春风。”
17



18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19
拓展练习
贺铸《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 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6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 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 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 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背诵整首词。
3
这首词为谁而写?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悼念亡妻
情伤千古悼亡词, 读后依然感凄凄。 可怜百年儿女怨, 于今空剩梦依稀。
4
天若有情天亦老
苏轼的妻子王弗在16岁时嫁给苏轼,二人两情相悦,
相敬如宾,恩爱有加。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 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然而,十年之后,王弗 不幸早逝。27岁,正值王弗如花似玉的年龄,二人的甜 蜜生活才刚刚开始不久,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苏轼悲痛欲绝,久久不能忘记。独自一人的生活十分孤 独难熬,就这样熬过了又十个年头。
22
触景生情,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
的思妻哀情,由物及人,缘物生情,表现作者对
亡妻赵氏的深挚追怀。作者选取往日生活最普通
的补衣场景来表达与亡妻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
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
21
《江城子》:白描手法,语言自然,不加雕琢,平凡
朴实感情真挚。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 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烦霜鬓”)
10
3、词人日夜盼望和妻子见面以话凄凉,为何梦中相见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梦到了却无言,只有默默流 泪,是因为不相识吗?
写到梦境中见到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
了,这个以前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不能忘掉。十年
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
要向对方倾诉。然而思绪如麻,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
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千里) 孤 坟 (明) 月 (短) 松冈
阴冷凄凉
深挚思念 孤寂哀伤
3、本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梦前----梦中----梦后
7
二读诗歌,文本分析
重点探究
★ 1、梦前词人从哪两个方面写自己对亡妻的思念的?
如何理解“不思量,自难忘”?
★ 2、思考“尘满面,鬓如霜”的原因。
距离远(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王弗死后埋葬在故乡四川,而此时的苏轼在山东密州做官,两 地遥遥,相差千里。亡妻孤苦一人,既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 之情无由向亲人诉说,故说“无处话凄凉”。夫妻不能共话,不 仅在于距离遥远,更在于生死的界线无法超越。
9
2、词人与爱妻因距离遥远,生死相隔而不能 见面,但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可以重逢, 又如何呢?
胜过有言。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
千行。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是夫妻重逢
百感交集的情感真实写照。
11
4、梦中的词人和妻子执手相看泪眼让人 心酸,梦醒后词人思绪又到了哪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的环境氛围, 词人从梦中醒来,思绪又回到了千里孤坟处,想 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长着小松树的上冈 上,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悲伤。 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 寸断,该是何等伤心断肠啊!
千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
古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才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1
苏轼
2
学习目标
1、细细品读,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厚感情。 2、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真情出质文,
体会文章虚实相生的表达艺术。 3、能通过吟诵表达苏东坡真诚而深挚的情感,
15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
1.虚幻世界和梦境。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
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
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 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注】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这里用来比拟
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晞:(xī)干。 原上草二句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20
这两首词都抒发了对亡妻的思念,但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