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指南一.doc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
1、医、药、护人员应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按照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为病人用药。
2、各级医、药、护人员均有义务接受继续教育,深入学习和了解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及新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学术水平及用药水平。
3、医生在用药前应尽量明确诊断,并了解患者用药史、ADR史,避免和减少不适合的药物使用。
4、药物治疗计划应符合相关疾病治疗指南,综合考虑患者疾病情况、症状、体征、既往病史、性别、年龄、病理生理学状况、遗传、妊娠、哺乳等因素选择药物,用法、用量及疗程,少部分药物通过治疗药物检测等手段,使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用药水平。
5、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尽快采取正确有效救治措施并按规定报告。
6、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调查分析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情况监管,及时监督抗菌药物规范应用执行情况。
7、积极开展合理用药宣传及用药咨询工作,编写资料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加强信息交流,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参考。
8、发挥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和地位,临床药师应坚持去临床,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物信息,搞好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工作。
9、进行药物利用评价,增强经济意识,重视实施高疗效、低费用的合理药物治疗方案。
10、
欢迎共阅。
合理用药规范

合理用药规范
一、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使用药物要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和经济,即患者在获得最大治疗效益的同时,承担尽可能小的经济负担。
二、注意事项
1.避免滥用,预防不良反应;
2.注意患者病史,药物过敏史;
3.注意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法;
4.注意防止蓄积中毒;
5.注意年龄、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以及特异人群(老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的用药;
6.注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
7.使用新药时需慎重;
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或疑似者、发热原因不明、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证据的疾病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根据抗菌药物动学及药效特点,结合病情的轻重程度,决定给药剂量及给药次数;
3.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如治疗无效,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南

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南导言本文档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一份合理用药的指南,以帮助医生和其他医疗从业人员在药物治疗中做出明智的决策,以最大程度地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1. 合理用药原则医疗机构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合理用药原则:- 确保诊断准确:在开展药物治疗前,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史了解和体格检查,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确保对患者的诊断准确。
-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以及个人差异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调整剂量和药物选择。
- 遵循药物使用指南: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应参考最新的药物使用指南,以确保使用的药物和剂量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标准。
-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在合理用药过程中,医生应识别和评估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病原体灵敏度测试结果选择适当的药物,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期限和剂量。
- 定期监测和评估:医生应定期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2. 药物选择和使用- 优先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在药物选择时,医生应优先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证实的药物。
- 避免滥用激素类药物:长期和滥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免疫功能下降和代谢紊乱等。
医生应避免不必要的激素使用。
- 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在使用止痛药物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疼痛强度和类型选择适当的药物,并遵循适当的使用剂量和时长。
- 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出现和扩散,医生应避免不适当或过度使用抗生素。
- 合理用药对特殊人群: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医生应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遵循相关指南和安全性考虑。
3. 药物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药物安全管理,包括以下方面:- 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包括药物采购、库存管理、配药和发药等环节的规范和监控。
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一

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一
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一
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正确使用药物和合理调整药物剂量的过程。
通过临床合理用药,可以最大
程度地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耐受性的发生。
以
下是临床合理用药的一些建议和指南。
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选择
在选择药物时应尽量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即依据大规模、多中心、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选择,可以明确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避免误用和滥用药物。
二、个体化治疗原则
每个患者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用药时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包
括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
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权衡疗效与安全性
在用药选择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选择具有较高疗效
的药物,但也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的发生。
在使用药物时,
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遵循药物治疗指南
五、合理用药教育
在患者接受治疗前,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用药教育。
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服用方法、副作用及应对措施等。
通过合理用药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和风险,提高合作度和按医嘱用药的准确性。
六、严格遵循药物使用原则。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标准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版本号:HLYY00)为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细则。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凡怀疑细菌感染者,必须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且应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2.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需氧菌+厌氧菌,G+球菌+G-杆菌);二重感染 (细菌+真菌);需长期用药且细菌易产生耐药的感染 (结核病);以两联为宜,且相互间具协同或相加作用。
未经全院讨论,一律不允许使用三联抗菌药物。
3. I类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1)选择抗菌药物。
以下手术原则上不允许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手术。
I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法及时间:在术前~2小时内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4. 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感染患者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可再继续用药3天。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一)

第一讲临床合理用药概述一、基本概念(药广义与狭义概念)药:是人类用以防治疾病、康复保健、计划生育的特殊物质;是“药物”和“药品”两个概念的统称,药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其治疗效能,并经省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作为市场上允许出售的特殊商品。
药物:是泛指对疾病具有治疗、诊断和预防作用的物质,药物是人类医疗、预防、保健必需的一类特殊商品。
药品: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二、什么是合理用药1.首先,最佳的、最理想的等形容词比较绝对化。
医药科学总是日新月异向前发展的,一个时期称得上最好的药物或药物疗法,持续不久就会被更新更好的药物和疗法取代。
许多曾经被视为最好的药物已经被淘汰,一些理想的疗法后来证明并不完善。
可以这样说,目前的药物和疗法不可能永远是最好的或最理想的。
2.“合理”这个词比较稳妥,简单讲,合理就是符合一定的道理。
按照目前国际上比较统一的观点,合理用药就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沦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即合理用药的概念:是指以现代的、系统的医药知识,在了解疾病和了解药物的基础上,从大卫生观角度出发,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
3.合理用药的含义是综合的,目前主要强调四个方面:有效性、安全件、经济性、适当性。
从理论上讲,真正意义的合理用药必须兼顾这四个方面,单—考虑其中一两个因素的用药,不算合理用药。
(一)有效性药物是人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约3/4的疾病是采用药物作为治疗手段的,因此,有效是第一要素。
药物的有效性指药物的治疗效果必须确切。
抗高血压药使用后,病人血压必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哮喘的药物必须能迅速缓解气喘病人的呼吸困难。
药物的疗效是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用药患者存在年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药物疗效不可能完全相同,但绝大多数人用药后会产生一定的疗效,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在医疗领域中,合理用药是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医疗成本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药物种类繁多、病情复杂多样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临床合理用药并非易事。
为了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遵循合理用药原则,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一、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用药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选择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况、过敏史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更要谨慎选择药物,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2、有效性原则药物的使用应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种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等选择合适的药物。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以确保药物能够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浓度,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3、经济性原则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应选择成本效益比较高的药物。
不仅要考虑药物的价格,还要考虑治疗总成本,包括药物的费用、检查费用、住院费用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处理费用等。
通过合理选择药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4、适当性原则用药应符合患者的病情、体质、治疗目标以及医疗环境等条件。
例如,对于轻症患者,应尽量选择口服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给药;对于复杂的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在基层医疗机构,应优先选择常见、易得的药物。
二、用药前的准备1、明确诊断准确的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前提。
医务人员应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明确患者的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病因,为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依据。
2、了解患者情况在用药前,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过敏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调整以及不良反应的监测都非常重要。
3、掌握药物知识医务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知识。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管理制度.doc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管理制度范文大全文秘知识规章制度〔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yy省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暂行规定》、《nn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法律、规章和指南制定本管理办法经院药事管理委员会、院长办公会研究通过。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合理用药是指由注册执业医师在诊疗活动中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实施的药物治疗。
本办法适用于我院所有具有处方权的医师。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三条组织机构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成立“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督导组”和“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专家组”负责全院的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
常设办公机构分别设于医务处和药剂科。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督导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常设办公机构分别设于医务处nn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专家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常设办公机构分别设于药剂科ww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第四条职责督导组职责:、制定医院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决定召开会议讨论药品使用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等事项、制定医务人员开展合理用药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对全院临床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向临床科室反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公布全院药品的使用情况并通报医师合理用药评价情况、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对科室和个人的奖惩决定。
专家组职责:、深入临床了解药品使用情况掌握用药动态为医院药品使用管理提供分析信息和改进建议、临床药师定期参加临床科室查房提出合理用药建议、定期对临床科室和医师实施合理用药检查、考评实施处方评价、督促临床科室和医师对不合理用药限期整改、整理、统计合理用药检查考评结果及时上报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督导组。
第三章合理用药检查范围与判断标准第五条检查范围:我院所有具有处方权医师开具的门诊处方和住院部各病区的住院处方合理用药督导办公室在处方用药动态监测中发现存在用药不合理的科室和医师为重点检查对象。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临床合理用药指南药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十分重要,对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药物也需要进行科学和合理的使用。
为了确保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必须遵循一系列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指南,帮助医务工作者科学使用药品。
一、药物合理使用的定义合理用药是指医生按照知识和技能,为确保药物疗效、安全及经济实用性,科学、合理、妥善地选择药品,准确地诊断,并合理地建立用药计划,使患者得到最佳的医学质量保障。
二、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1. 个性化使用药物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与体格、病因、病理情况等有关。
医生在选用药物时,必须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选择和定制治疗方案。
2. 合理使用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要和谐协调,相辅相成。
合理使用非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药物的剂量和用量,减轻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安全。
3. 注意药品的剂量和用法药品的剂量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产生。
医生要注意选择正确的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4. 避免药物滥用和过量使用药物的过量使用或滥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医生必须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选择和用量控制。
三、临床合理用药的具体内容1.选择适当的药物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患者的个性化特征、疾病的分型和发病机制、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理学参数等因素。
选用的药物应该具有疗效、安全、经济实用和方便的特点,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2.药物的剂量选择药物剂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性别、体重、生理周期等因素,来准确确定药物的剂量。
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药物的代谢规律来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用法,避免药品的不良反应产生。
3.合理使用药品药品是协助治疗患者的工具,患者的治疗过程需要医生有计划地、规范地进行操作。
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合理制定用药计划,防止药品的滥用或过量使用。
4.针对不同的治疗阶段,选择正确的用药策略针对不同阶段,患者的治疗方案需不同,药品适应症及治疗方法也需不同。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临床合理用药指南是为了规范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药物应用,确保患者得到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而制定的一种指导性文件。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是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临床试验数据以及专家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得出的,旨在指导医生合理选药、用药和控制用药的副作用。
以下是一份临床合理用药指南的范例:一、指南制定的目的和背景:该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一个参考,以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选择。
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综合分析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以制定合理的用药策略。
二、指南的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选择与用药方案制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时的药物选择;2.用药方案制定与调整;3.药物的剂量与疗程控制;4.药物的联合使用与相互作用防范;5.重症患者的药物应用特点。
三、指南的制定方法:本指南的制定采用了循证医学的原则,即通过对大量临床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和评估,结合专家的意见和知识,制定出具有较高证据级别和可操作性的指南。
四、指南的主要内容:1.临床常见病的药物选择和用药方案制定:-指导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生理特点和治疗目标,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提供不同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评估,使医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药物选择。
2.药物的剂量与疗程控制:-指导医生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提供药物的剂量与疗程控制的依据和参考范围,以避免药物过量或用药时间过长。
3.药物的联合使用与相互作用防范:-指导医生根据药物的相互作用潜力和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药物的联合使用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提供常见药物的相互作用信息和预防措施,使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4.重症患者的药物应用特点:-指导医生根据重症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特点,合理选择药物的使用方案,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DOC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DOC
该指南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原则、用药禁忌、
剂量和用法、不良反应等。
以下是该指南的一些主要内容的介绍。
首先,该指南对国家基本药物的适应症进行了详细说明。
国家基本药
物是指在常见病和慢性病中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的药物。
根
据该指南,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国家基本药物进行治疗。
其次,该指南对国家基本药物的用药原则进行了总结。
包括药物治疗
的目标、药物的选择、药物的剂量和用法等方面。
例如,在选择药物时,
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在用药剂量和用法
方面,要根据药物的特点和患者的耐受性进行合理调整。
此外,该指南还列举了国家基本药物的禁忌症。
禁忌症是指患者在一
些情况下不适合使用其中一种药物。
指南详细列出了各种国家基本药物的
禁忌症,以帮助医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合理用药。
最后,该指南还介绍了国家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是指患者
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肝功能异常等。
指南详细说
明了各种国家基本药物的可能不良反应,以提醒医生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
注意观察和处理。
总的来说,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是一份非常重要
的文件,它规范了国家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对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
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根据该指南的要求,合理选用
国家基本药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保护患者的安全。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标准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1(版本号:HLYY002015030)为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细则。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凡怀疑细菌感染者,必须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且应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2.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需氧菌+厌氧菌,G+球菌+G-杆菌);二重感染(细菌+真菌);需长期用药且细菌易产生耐药的感染(结核病);以两联为宜,且相互间具协同或相加作用。
未经全院讨论,一律不允许使用三联抗菌药物。
3.I类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1)选择抗菌药物。
以下手术原则上不允许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手术。
I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法及时间: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4.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感染患者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可再继续用药3 天。
临床合理用药要求规范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版本号:HLYY0020150301)为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细则。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凡怀疑细菌感染者,必须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且应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2.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需氧菌+厌氧菌,G+球菌+G-杆菌);二重感染(细菌+真菌);需长期用药且细菌易产生耐药的感染(结核病);以两联为宜,且相互间具协同或相加作用。
未经全院讨论,一律不允许使用三联抗菌药物。
3. I类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1)选择抗菌药物。
以下手术原则上不允许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手术。
I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法及时间: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4. 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感染患者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可再继续用药3天。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指南规范一.doc

第一讲临床合理用药概述一、基本概念(药广义与狭义概念)药:是人类用以防治疾病、康复保健、计划生育的特殊物质;是“药物”和“药品”两个概念的统称,药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其治疗效能,并经省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作为市场上允许出售的特殊商品。
药物:是泛指对疾病具有治疗、诊断和预防作用的物质,药物是人类医疗、预防、保健必需的一类特殊商品。
药品: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二、什么是合理用药1.首先,最佳的、最理想的等形容词比较绝对化。
医药科学总是日新月异向前发展的,一个时期称得上最好的药物或药物疗法,持续不久就会被更新更好的药物和疗法取代。
许多曾经被视为最好的药物已经被淘汰,一些理想的疗法后来证明并不完善。
可以这样说,目前的药物和疗法不可能永远是最好的或最理想的。
2.“合理”这个词比较稳妥,简单讲,合理就是符合一定的道理。
按照目前国际上比较统一的观点,合理用药就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沦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即合理用药的概念:是指以现代的、系统的医药知识,在了解疾病和了解药物的基础上,从大卫生观角度出发,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
3.合理用药的含义是综合的,目前主要强调四个方面:有效性、安全件、经济性、适当性。
从理论上讲,真正意义的合理用药必须兼顾这四个方面,单—考虑其中一两个因素的用药,不算合理用药。
(一)有效性药物是人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约3/4的疾病是采用药物作为治疗手段的,因此,有效是第一要素。
药物的有效性指药物的治疗效果必须确切。
抗高血压药使用后,病人血压必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哮喘的药物必须能迅速缓解气喘病人的呼吸困难。
药物的疗效是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用药患者存在年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药物疗效不可能完全相同,但绝大多数人用药后会产生一定的疗效,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

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
1.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药物: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选择
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因此应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临床医生在处方药物时,应了解药物
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药物的使用符合适应症,并避免患者存在禁忌症
的情况下使用药物。
3.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敏感程度可
能存在差异,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调整
药物的剂量,以确保药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副作用增加。
临床医生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并
避免同时使用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
5.监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临床医生应监测药物
的疗效和副作用。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效果。
6.综合治疗: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不同的治疗
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7.遵循药物管理规范:临床医生应合理、安全地使用药物,遵循药物
管理的规范。
包括正确的处方药物、正确的药物配发和管理、正确的药物
使用教育等。
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指南,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用药水平。
同时,患者也应加强对药物治疗的了解,并积极参与自己的治疗过程。
只有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临床合理用药的目标。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设计(一)

第一讲临床合理用药概述一、基本概念(药广义与狭义概念)➢药:是人类用以防治疾病、康复保健、计划生育的特殊物质;是“药物”和“药品”两个概念的统称,药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其治疗效能,并经省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作为市场上允许出售的特殊商品。
➢药物:是泛指对疾病具有治疗、诊断和预防作用的物质,药物是人类医疗、预防、保健必需的一类特殊商品。
➢药品: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二、什么是合理用药1.首先,最佳的、最理想的等形容词比较绝对化。
医药科学总是日新月异向前发展的,一个时期称得上最好的药物或药物疗法,持续不久就会被更新更好的药物和疗法取代。
许多曾经被视为最好的药物已经被淘汰,一些理想的疗法后来证明并不完善。
可以这样说,目前的药物和疗法不可能永远是最好的或最理想的。
2.“合理”这个词比较稳妥,简单讲,合理就是符合一定的道理。
按照目前国际上比较统一的观点,合理用药就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沦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即合理用药的概念:是指以现代的、系统的医药知识,在了解疾病和了解药物的基础上,从大卫生观角度出发,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
3.合理用药的含义是综合的,目前主要强调四个方面:有效性、安全件、经济性、适当性。
从理论上讲,真正意义的合理用药必须兼顾这四个方面,单—考虑其中一两个因素的用药,不算合理用药。
(一)有效性药物是人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约3/4的疾病是采用药物作为治疗手段的,因此,有效是第一要素。
药物的有效性指药物的治疗效果必须确切。
抗高血压药使用后,病人血压必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哮喘的药物必须能迅速缓解气喘病人的呼吸困难。
药物的疗效是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用药患者存在年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药物疗效不可能完全相同,但绝大多数人用药后会产生一定的疗效,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药物的安全性是指在使用药物时,不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同时也不会对其他人或环境造成危害。
药物的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保障,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严格遵守药物的用法和用量,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三)经济性药物的经济性是指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药物的使用和费用。
药物的费用是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药物的贵贱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费用和医疗保障的可持续性。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四)适当性药物的适当性是指在使用药物时,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药物过敏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严格遵守药物的用法和用量。
药物的适当性是保证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药物,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合理用药是指在现代的、系统的医药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方式使用药物,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兼顾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适当性等因素,避免单一考虑某一方面的用药,以保证患者的健康和医疗保障的可持续性。
药物的安全性是相对的,即使是安全的药物对于特殊体质的人也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例如,卡马西平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但个别病人使用后可能出现全身皮肤水疱,进而转变成表皮坏死、脱落等严重反应,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医药人员需要在效果与风险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点,力求让病人承担最小的治疗风险,同时获得尽可能大的治疗效果。
适当性是合理用药的最起码的要求,包括药物选择正确、剂量恰当、给药途径适宜、合并用药合理等各个环节。
目的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从而迅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恢复人体健康。
合理用药指南

疼痛合理用药
总结词
疼痛是多种病症的常见表现,合理用药可以缓解疼痛, 提高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疼痛是多种病症的常见表现,合理用药可以缓解疼痛, 提高生活质量。
消化系统疾病合理用药
总结词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合理用药有助于改善症 状,促进消化系统健康。
详细描述
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 流病、胃炎、腹泻等,应选择适当的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剂量 和用药时机。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饮食结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儿童用药剂型选择
根据儿童生理特点,选择适宜的 剂型,如液体剂型、颗粒剂等, 方便儿童服用。
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避免使用对骨骼发育有影响的 药物,同时注意观察儿童用药后 的反应。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指导
孕妇用药原则
01
在孕期和哺乳期,应选择对母体和胎儿都安全的药物,避免使
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
总结词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合 理用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风险。
详细描述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 心病、心力衰竭等,应选择适当的药物。在 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剂量和 用药时机。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 食结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在用药过程 中,如出现不适症状或异常指标,应及时就
用对胎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哺乳期妇女用药
02
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时,应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必要时应暂停哺乳。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
03
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用药指导
老年人用药原则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指南规范一.doc

第一讲临床合理用药概述一、基本概念(药广义与狭义概念)药:是人类用以防治疾病、康复保健、计划生育的特殊物质;是“药物”和“药品”两个概念的统称,药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其治疗效能,并经省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作为市场上允许出售的特殊商品。
药物:是泛指对疾病具有治疗、诊断和预防作用的物质,药物是人类医疗、预防、保健必需的一类特殊商品。
药品: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二、什么是合理用药1.首先,最佳的、最理想的等形容词比较绝对化。
医药科学总是日新月异向前发展的,一个时期称得上最好的药物或药物疗法,持续不久就会被更新更好的药物和疗法取代。
许多曾经被视为最好的药物已经被淘汰,一些理想的疗法后来证明并不完善。
可以这样说,目前的药物和疗法不可能永远是最好的或最理想的。
2.“合理”这个词比较稳妥,简单讲,合理就是符合一定的道理。
按照目前国际上比较统一的观点,合理用药就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沦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即合理用药的概念:是指以现代的、系统的医药知识,在了解疾病和了解药物的基础上,从大卫生观角度出发,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
3.合理用药的含义是综合的,目前主要强调四个方面:有效性、安全件、经济性、适当性。
从理论上讲,真正意义的合理用药必须兼顾这四个方面,单—考虑其中一两个因素的用药,不算合理用药。
(一)有效性药物是人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约3/4的疾病是采用药物作为治疗手段的,因此,有效是第一要素。
药物的有效性指药物的治疗效果必须确切。
抗高血压药使用后,病人血压必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哮喘的药物必须能迅速缓解气喘病人的呼吸困难。
药物的疗效是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用药患者存在年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药物疗效不可能完全相同,但绝大多数人用药后会产生一定的疗效,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临床药物合理用药管理规定

临床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管理规定一、为加强医院临床用药管理,临床医师在临床用药治疗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的相关规定,合理使用药品。
二、合理用药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医师和药师在药物临床应用时须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指导原则。
三、临床医师在使用药品给病人治疗时,必须遵照药品说明书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正确使用药品,对禁忌症、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要熟知,并详细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或对所拟使用的药品既往药品不良反应情况,避免禁忌症患者使用该种药品,因不负责任所致的医疗差错或引发的医疗纠纷,当事医师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中规定使用的药品,医师应根据规定,优先使用。
医院药物治疗和药事管理委员会应首选引进此类的药品供临床选用。
五、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是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机构,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管理工作。
下设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成员包括:药剂、医务、院感、护理、检验、临床专家,主要工作包括:结合实际制定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根据医院合理用药情况提出合理用药目标和干预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对各科室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通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定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培训,努力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六、医务人员应加强合理用药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学术水平。
七、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的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
八、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和患者情况个体化设定给药方案,经济、合理的选择药物,防止药物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临床合理用药概述一、基本概念(药广义与狭义概念)药:是人类用以防治疾病、康复保健、计划生育的特殊物质;是“药物”和“药品”两个概念的统称,药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其治疗效能,并经省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作为市场上允许出售的特殊商品。
药物:是泛指对疾病具有治疗、诊断和预防作用的物质,药物是人类医疗、预防、保健必需的一类特殊商品。
药品: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二、什么是合理用药1.首先,最佳的、最理想的等形容词比较绝对化。
医药科学总是日新月异向前发展的,一个时期称得上最好的药物或药物疗法,持续不久就会被更新更好的药物和疗法取代。
许多曾经被视为最好的药物已经被淘汰,一些理想的疗法后来证明并不完善。
可以这样说,目前的药物和疗法不可能永远是最好的或最理想的。
2.“合理”这个词比较稳妥,简单讲,合理就是符合一定的道理。
按照目前国际上比较统一的观点,合理用药就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沦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即合理用药的概念:是指以现代的、系统的医药知识,在了解疾病和了解药物的基础上,从大卫生观角度出发,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
3.合理用药的含义是综合的,目前主要强调四个方面:有效性、安全件、经济性、适当性。
从理论上讲,真正意义的合理用药必须兼顾这四个方面,单—考虑其中一两个因素的用药,不算合理用药。
(一)有效性药物是人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约3/4的疾病是采用药物作为治疗手段的,因此,有效是第一要素。
药物的有效性指药物的治疗效果必须确切。
抗高血压药使用后,病人血压必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哮喘的药物必须能迅速缓解气喘病人的呼吸困难。
药物的疗效是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用药患者存在年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药物疗效不可能完全相同,但绝大多数人用药后会产生一定的疗效,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有效性的前提是正确的诊断,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个体选用不同的药物及剂量。
(二)安全性药物的安全性是个相对的概念,讲某种药物是安全的是指绝大多数人使用安全的药物,对特殊体质的人也有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卡马西平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但个别病人使用此药店,全身皮肤出现水疱,很快就转变成表皮坏死、渍促、脱落,病人就像被烧伤一样,救治不及时就可能丧命。
目前,人们已把安全用药放在选用药物的第一位,医药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努力寻找效果与风险之间适当的平衡点,力求在获得尽可能大的治疗效果的同时,让病人承担尽可能小的治疗风险。
(三〕适当性用药适当表现在给药过程的各个环节,一般指在用药时必须做到药物选择正确,剂量恰当,给药途径适宜,合并用药合理。
目的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毒副作用,从而迅速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展,恢复人体健康。
适当性是合理用药的最起码的要求,即将适当的药物、以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经适当的途径给适当的病人,使用适当的疗程,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
也就是说,用药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适当才行。
具体做到如下几点:1.适当的药物系指药物选择正确,在众多的同类药物中,根据病人病情,全面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不能只求治好病而不顾可能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只图省医药费而延误疾病治疗。
2.适当的剂量凡是能产生药物治疗作用所需的用量,称为剂量。
如果少于这个用量,一般不能产生治疗效果,用量增加过多,能引起中毒。
适当的剂量主要指用药量应当把握得当,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
近20年来,科学研究赋予适当的剂量以新的含义,就是给药剂量个体化,大量药学研究证实,即使是普通的成年人,给药剂量也不应完全一样。
原因简单讲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至于形成个体差异的原因,则非常复杂,由种族、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体质、疾病状况、个体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而成。
如同样用地西拌(安定)治疗失眠,有的人仅服用1片,便可安然熟睡,第2天起来还会感到头脑不清醒,而有的人每晚服4—5片才能入睡。
3.适当的时间掌握时间药动学,有助于调整给药时间,使之与疾病规律适应。
传统的量—效观点认为,药物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大小成正比关系。
但是,现代时间药理学研究表明,即使相同剂量,给药时间不同,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会有差别,药效也有差别。
如洋地黄夜间给药。
机体敏感性明显高于由昼给药。
现已证实,几乎各类药物的作用都有不同程度的昼夜节律性差异。
所以在防治疾病用药时,把握适当的给药时间。
4.适当的途径主要指给药方法,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
在注射剂中,水溶性制剂比油溶液或混悬剂吸收快;在口服剂中,溶液剂比片剂、胶囊剂容易吸收。
有的药物给药途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内服导泻,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则有镇痉、镇静及减低颅内压等作用。
5.适当的疗程疗程系指药物治疗的持续时间。
有的疾病或症状用药1次便可药到病除,但多数病症必须坚持用药数日、数周才能治愈。
像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癫痫、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则可能需要持续用药维持治疗若干年,有的甚至终身用药。
(四)经济性药物治疗费用高低的问题,是指用药花的钱与治疗效果相比较而言。
治疗的费用在经济学上用治疗成本来表示,而疗效用治疗效果来表示。
所以,合理用药就是力求使患者在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承担费用最少。
三、合理用药的目的:药物合理使用的目的是以求药物治疗中获得最大疗效和最大安全。
因此合理用药首先必须合理诊断,只有诊断正确,才能针对病因、病症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四、合理用药的评价标准:合理用药的共同评价标准可认为是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适时性和经济性。
即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使用药物疗效显著,无或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用药方法方便得当,易于患者接受,疗程尽可能短,药费尽可能少。
五、合理用药的内容:主要包括用药原则、药物选择、合理用量、合理用法、合理停药、合理并用等几个方面。
六、用药原则:(一)严格掌握适应症,严禁滥用比如急腹症在未明确诊断之前不要轻率应用止痛剂,又如氯霉素可以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炎症不要轻率使用。
(二)尽量不用,可用可不用时就不要应用例如轻度单纯性骨折、早期轻度的糖尿病可以不首先采取药物治疗。
(三)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权衡利弊例如氯霉素常被用于治疗伤寒,极其有效,它虽然可以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其发生率极低,其危险性远比伤寒小,故可应用。
(四)对症下药,因人施药在用药之前,必须明确诊断,针对病因和症状选择最有效药品。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影响药物疗效的各种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体重、病情、机体各器官功能状态等,根据其个体差异分别选用适当的药物,采用合理的用量、合理的用法、合理的配方。
七、药物的合理选择(一)根据具体适应症纵向选择药物:严格掌握适应症,对症下药是属于纵向选择。
在掌握药物的适应症方面,不仅要掌握药物的共同适应症,同时要掌握药物的具体适应症。
例如,多种洋地黄制剂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但是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必须选择快作用制剂。
(二)横向比较与选药:临床医师必须做到能够在许多同类产品中选择出其中具体适应症、最有效、副作用最少、最经济的药品。
那么就要求对同类产品进行横向比较,按其特点、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归类、排队。
归类和排队的方法:如按一线药、二线药;首选药、次选药。
按其作用强度排列:如按制酸抗溃疡效果排列则为洛赛克>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如解热镇痛药,按其镇痛强度可排列为:阿司匹林>布洛芬>安乃近>扑热息痛.钙离子拮抗剂按其作用机制可排列为:硝苯地平-硫氮卓酮-异搏定。
八、药物的合理用量一般常规给每一种药品规定了常用剂量,但具体应用时具体对待,因为对药物的反应性、耐受性、吸收、代谢等受年龄、体重、性别、种族、遗传及病情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药物的合理用量需要个体化。
九、药物的合理用法用药方法包括用药途径、用药间隔时间、用药与时辰、用药与进食、不同药物应用的先后顺序等。
(一)用药途径:每种药品有具体规定,必须严格遵守,同一种药经不同的途径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同一种药物经不同的途径所采用的剂量也有很大的差别。
(二)间歇性用药:经研究发现有些药物采用间歇给予法,不仅可减少频繁用药的麻烦,降低药品消耗,而且可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如抗结核药由原来每天服药三次改为每天或隔日给药一次;有些抗癌药小剂量长期连续给予疗效不佳,而且副作用大,改为大剂量间断给予,不仅副作用减轻,而且疗效更好;如利尿剂,连续给予时利尿效果很快不明显,并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而采取用2—4天,停2—3天的方法可显著增强疗效,并可减轻不良反应;再如,血小板的寿命为10天,新生血小板需要3天才会有生理功能,因此用于防治心肌梗死所用的阿司匹林可采取隔日一次;皮质激素一天剂量一次服比分三次服的副作用少,疗效好,因为服用皮质激素对垂体促皮质激素(ACTH)的抑制程度,每天服一次明显低于每天服三次。
——上午8点一次给药,对血、尿总17-或17、21-羟类固醇的含量影响不大,但每天三次服,可使皮质类固醇的排泄量降低一半,因此应将日总剂量一次(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或隔日(泼尼松)早晨给予。
(三)按时辰规律服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代动力学等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根据其变化规律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法可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如抗癌药以中午用药毒性最小,夜间应用毒性最大;降压药以上午服药作用最强,且易致体位性低血压,故在上午服应适当减量;消炎痛的吸收率以上午7时最高,晚上7时最低。
但是前列腺素酶以晚间活性较高,因此消炎痛以晚间给药较好;铁剂的吸收率以晚上7时最高,上午较低,以晚间服较好;氨茶碱的吸收率以上午7时较高,故以上午7时服较好;阿司匹林在上午6时服半衰期较长、消除慢,药效高,晚上6时服药效较差;利多卡因下午3时皮下注射可麻醉52分钟,在早晨7时或晚上11时其作用只维持20—25分钟;乙酰胆碱、组胺的反应高峰时间为晚上2点—早晨2点,因此哮喘容易在凌晨发病,抗组胺药早晨给生效慢但疗效持续时间长一倍。
故早晨给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上午8时服用疗效较好,副作用也较轻。
(四)交替给药:有些药物采取交替给药法可防止发生耐药,维持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如心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的治疗可交替应用扩血管药、利尿剂及转换酶抑制剂。
因为单纯的扩血管药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及醛固酮分泌增加,引起水钠储留,从而加重心脏负担,使扩血管药的改善心功能和降压作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