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431f0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e.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759年(乾元二年)。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都失散在外,于是创作了这首《月夜忆舍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全诗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首联开篇即突兀不平。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4d143f1bcd126fff6050b34.png)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以下是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1]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2-4]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5][6]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杜甫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583205bceb19e8b9f6ba14.png)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月夜忆舍弟唐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167862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0.png)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诗是公元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
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凄切。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
可是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才知道。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原文: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shè)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戍(shù)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1832f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2.png)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注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
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露水变白。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联的意思是:白露节的夜晚清露满地,使人顿生寒意,孤身在外的游子愈加感到故乡的月是最亮的。
后用来表达在异乡的游子月夜怀乡、思亲之情。
【译注2】从白露这一夜起,清露就变成寒凉的白露了;在异乡望明月,觉得还是故乡的月儿明亮啊。
语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用以表达月夜游子怀乡思亲之情,或单用“月是故乡明”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赞颂。
◇多年没回家乡了,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感。
(谌容《真真假假》)【译注3】【鉴赏】今晚是白露节,月亮却是故乡的最亮。
“露从今夜白”一句中,“白露”原为节令,却被诗人拆开讲,情致顿显。
“月是故乡明”一句中,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所写之景中: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这种写作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两句诗歌正常语序应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
诗人将词序调换,使得诗歌意趣横生。
后人常引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故乡的月夜清凉宜人,月光明亮。
[例]“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故乡的“凉月子”照着东海边的渔村农家,照着我家竹篱边那棵桂花树时,在淡淡的.桂子香气里,母亲的那辆纺车,也许又在“嘤嘤嘤”地吟唱,摇出一圈又一圈白花花的海浪吧。
(秦文玉《西海情》)二、用以形容月夜的思乡之情。
[例]特别是中秋节,素来称为团圆节,这是最易引起人们思乡之情的一天。
他和妻子王承书,总要默默地在月下坐到夜半,望着天宇上,云纱笼罩着银盘般的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油然注上心头。
(韩静霆《祖国呵,在你的怀抱里》)【全诗】[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5d3f025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67.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750d0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8.png)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a01924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6e.png)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6fc00e0242a8956aece43f.png)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1《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土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寂静。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剧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土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异,偏要说故土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土的感怀。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525179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3.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9daa42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e.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1] ,秋边一雁声 [2] 。
露从今夜白 [3]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 。
寄书长不达 [5] ,况乃未休兵 [6] 。
【注释】[1]戍鼓:戍楼夜时所击禁鼓。
断人行:谓宵禁戒严。
[2]秋边:一作“边秋”。
一雁:即孤雁。
古以雁行喻兄弟,说“一雁”,即暗喻自己孤独。
[3]“露从”句:谓今日适逢白露节。
[4]无家:时杜甫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老家毁于安史之乱,已无人,故云。
《月夜忆舍弟》赏析
![《月夜忆舍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be093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5.png)
《月夜忆舍弟》赏析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相关文章>>七夕的诗句—杜审言《七夕》原文及作者唐诗三百首之——杜甫诗两篇杜甫诗歌4首,领略经典国学月夜忆舍弟的诗意/月夜忆舍弟的意思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349af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3.png)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完整原诗、写作背景、中心思想、部分注释
![《月夜忆舍弟》完整原诗、写作背景、中心思想、部分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75e3385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3.png)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中心思想: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对兄弟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部分注释:
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1244d2024b35eefdc8d333b9.png)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 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5
2/5
3/5
4/5
5/5
。
思念诗词:《月夜忆舍弟》原文
![思念诗词:《月夜忆舍弟》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cdebc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6.png)
思念诗词:《月夜忆舍弟》原文《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作者简介(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并称“大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月夜亿舍弟》简介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请用“ / ”划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阴 阳╱割╱昏 晓。
划分句子节奏
2.有诗评说,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请你结合对
《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
气魄”。
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答:杜甫的“心胸气魄”在他青年时期是胸怀天下、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在他经历“安史之乱”后,则表现为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两者一脉相通,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升 华。
。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环境描写的作用
2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2 分)
2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
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2 分)
理解诗歌内容
中考诗词鉴赏题考点探究
【2012】
怀古诗: ①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编的乐曲, 为绮靡之音②霓囊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 平的景象③商女:即歌女,后以此比喻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人 ④黍 离: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悲叹王室宗庙的衰敗。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⑤燕子:表现时事 变迁,抒发普盛今衰,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愤慨和悲切之情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
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2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 作用。
(2分)
理解句子对比意义
2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2分)
诗人思想感情,借景抒情
中考诗词鉴赏题考点探究
我省命题方向预测: 难度不大,大多是选用绝句、五言律诗为材料,以小学、初中课
标古诗词鉴赏为主。
中考诗词鉴赏题考点探究
【2014】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wú):香草名。
理解词语表达效果
21. 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2 分)
8 8
考点归纳:
• 1、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 2、赏析诗歌表达技巧; • 3、把握诗歌意象意境; • 4、品析诗句中的字词句; • 5、划分诗句朗读节奏。
考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2018、2016年考查)
题型1 找诗歌的意象 意象指寄托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在诗句中要找的意象,一般 就是名词性的实物。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中的意象即“大漠”“孤 烟”“长河”“落日”。
(2010)
•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表达技巧
21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2.在《农家望晴》和《观 麦》中两位诗人抒发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
(2009)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内容理解及思想感情
答: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深秋枫林红叶要比江南二月的春
花还要火红,使秋天更富有生机。这体现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
神。
6
6
二、(2017·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
21.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2008)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孙 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20、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2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思想感情
炼字 作者感情
炼字 思想感情
2019中考语文复习 —诗词鉴赏
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熟悉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诗词鉴赏考点要求
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和诗歌意境。 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和诗歌语言风格。 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2016年陕西中考《春望》21题;2018年中考《山行》21题。 (常见的诗歌类型、意象和情感见《优化指导》P255)
Hale Waihona Puke 10古代诗词常见的典型意象
边塞诗: ①典型事物:旌旗烽火、明书、达关、戍楼、长云、秋月、雪山、 孤城、大雁、朔风、投笔(指从军)、长城边塞诗 (守边的将士)、楼兰(指 敌人)、关钩等。②典型地点: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域、玉门关等
过山农家 [唐]顾况 诗歌描绘的内容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2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2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2011】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关键词 诗人思想感情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山 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握诗歌意象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答: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
7 7
三、(2016·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春 望 [唐]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答:草、木、花、鸟。
内容理解
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内容理解
答:尾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 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22. 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分)
【2013】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诗人思想感情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