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山岳的形成》课时2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地理4.2《山岳的形成》教案(2)(必修一)

新人教版地理4.2《山岳的形成》教案(2)(必修一)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从容说课山岳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岳。

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讲解断层,教学中要运用实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火山部分的难度不大,可以通过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喷发形式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

同时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他们自己对火山的认识,明白事物是辩证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地热、温泉、肥沃的土壤等。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可以用山地图片投影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结合“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地理数据分析、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用实际的案例及表4.1和4.2说明影响山区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像、网上搜集的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2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2(人教版必修1)

4.2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2(人教版必修1)

4.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2(人教版必修1)重难点突破一、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面的影响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交通运输线的密度较大,但在其他地区仍有分布,只是密度较小。

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建造公路成本高、难度大,公路选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穿越在山谷应远离陡坡。

山岳地区公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如在陡坡常修成“之”字形,原因是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科技不断发展,而地形仍对交通运输线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尽可能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既能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又便于维修养护。

山岳地区的交通线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平原交通线在选线时应注意尽量少占好地,尽量穿过多的居民点,线路以直线为主。

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走向、施工难度、投资等方面影响很大,但现代社会中,决定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和人口分布等。

二、自然条件对选线的要求拓展延伸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等的影响。

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自然条件对交通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较低,所以自然条件对于交通的限制很大,具体表现为:交通运输方式为“南船北马”;交通运输线主要建设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的地形单元或地形部位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达到了可以对各种自然条件进行改造的水平。

相应的,交通运输也在发展和变化,具体表现为能修建更多种类型的交通运输方式、线网密度不断增加、分布格局日趋合理。

这些发展变化也说明了自然条件对于交通的限制性越来越弱,而社会和经济的需要逐渐成为影响交通线建设的主要因素。

随社会、经济、技术的继续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和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阻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熟悉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点。

3. 培育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讲义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知识结构:三、内容分析1.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置。

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动关于学生来讲是超级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明白得板块的运动情形和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进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进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看的要求:①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②岩层发生了什么转变?③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如此,学生就能够够较好地明白得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进程,并能总结出二者的特点,并把二者作对照,为以后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

2.对“背斜与向斜”的内容处置。

背斜与向斜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能依照二者的特点来区分二者,而特点的教学要落实到图上,培育学生读图的能力;建议背斜与向斜的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老师最好以图表的形式作总结,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如何去判定岩层的新老的方式。

3.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内容处置。

背斜向上拱起发育成山岭,向斜向下弯曲发育成谷地,学生比较好明白得;而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故地,学生较难明白得。

建议做一个模拟小实验:让学生带一块条形的橡皮擦,挤压橡皮擦做出背斜与向斜的形态,并别离观看橡皮擦被做成背斜与向斜时弯曲部份表面有何转变,并试探:该转变对地貌形成有何阻碍?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得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变得牢固不易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老师据此总结:只受内力作用的情形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内外力一起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

四、教学反思依照新课标准的要求,《山岳的形成》这一节课是作为分析熟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阻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到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阻碍。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 教材内容分析地球表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在日常生活中,咱们可以看到地球表面多姿多彩地形态,有宏伟巍峨的山脉,也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都是由内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在这一章里,教材着重讲述了这方面内容,而在设计的这节课里, 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

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论述了两种运动的彼此关系。

通过“活动”运用内力作用的知识,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案例1的设计用意教材在介绍内力作历时讲到“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极为缓慢”,对此,学生缺乏感性得熟悉。

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暴发的案例,一慢一快,让学生对内力作用进行速度的慢和快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熟悉。

“活动1”的设计用意第一个题目,让学生通过解读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上海生动物钻孔痕迹,分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近1700年间地壳的起落转变,熟悉地壳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第二个题目,让学生结合初中学习过的中国地形的内容,分析山脉对我国大地构造格局形成的作用,从而体会教材中强调的“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大体魄局”。

山岳是地表各类自然地理要素彼此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教材牢牢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因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大体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进程。

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进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式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褶皱山与断块山地貌类型教材简单介绍了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及大体形态;然后较为详细的论述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其它们的大体形态特征。

高中地理 《4.2山岳的形成》二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4.2山岳的形成》二 新人教版必修1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 地
下沉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思考: 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褶皱 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褶曲 岩层 岩层新 名称 形态 老关系
地形 实际意义
背 斜
向上 拱起
中心老 两翼新
侵蚀前—山岭 侵蚀后—谷地
有良好的 油气构造
建地下隧道
向 斜
向下 弯曲
中心新 侵蚀前—谷地 容易储存 两翼老 侵蚀后—山岭 地下水
崖、峡谷
明显相对 完整性
位移
图解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带东 非 裂 谷
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断层的形成
2.断层的基本形式 及形成的地貌: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山岭或高地
庐 山
2.断层的基本形式 及形成的地貌: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 地
下沉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2.断层的基本形式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 及形成的地貌: 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青年教师汇报课
高一地理 姜丽红
第二节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一)褶皱山 1.褶皱 :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背斜 褶皱的基本单位
—褶曲
向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特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思考:“地形倒置”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 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 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渭河平原属于上面哪种地质构造:__B_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2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2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5、提供实际案例,说明影响山区修建公路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方法认识褶皱、断层和火山。

2、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案例探究: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

因此教师可把该部分的教学安排在讲述“内力作用”这一内容后进行。

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它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以及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播放山岳的录像,导入新课]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山的形成。

介绍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补充关于地层新老关系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判断背斜和向斜。

高中地理 4.2山岳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4.2山岳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中地理 4.2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4.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而且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地球表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分布着很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脉。

那么这些不同形态的山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岳的形成(板书)【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29的“褶皱剖面”示意图)[提问]:从这幅图片中,你看到岩层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回答]: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提问]:那岩层为什么会弯曲呢?[学生回答]:因为受到了挤压。

[提问]:这种挤压又是来源于什么呢?[学生回答]:地壳运动[小结]:好,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我们称之为褶皱。

由褶皱岩层所组成的山体称为褶皱山。

[讲述]: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山都是褶皱山,比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

第四章第2课山岳的形成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

第四章第2课山岳的形成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doc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课山岳的形成要点·疑点·考点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作用有关。

2、褶皱山与断块山(1)褶皱山与断块山的比较:(2)褶皱山: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统称。

①褶皱的形成: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褶皱的基本形式: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③褶皱山:一般(内力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特定条件下(外力作用):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为什么?)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④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3)断块山:①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②断层的基本形式: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具体实例: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具体实例: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沟谷、河流(4)实践意义——与人类生产的关系:①找油气资源:②找地下水:③修建水库:④修建地下隧道: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⑴内容:全球的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的地带,、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⑵板块分布: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注意界线的位置、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分,生长边界有海岭、断层;消亡边界有海沟、造山带。

各板块与各大洲和大洋的关系。

⑶应用: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形成或。

高中地理 4.2《山岳的形成》说课教案 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4.2《山岳的形成》说课教案 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材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重难点分析:●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识记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了解了“大陆漂移假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特别是本章的第一节学习了内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岳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所以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高中地理 4.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4.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分析:山岳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教材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因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褶皱山与断块山地貌类型教材简单介绍了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及基本形态;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其它们的基本形态特征。

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景观,也是地理学中的体现。

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理解褶皱、断层构造在找油、找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案例材料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法,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讲述]: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可能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板书)[展示图片并讲解]: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出口。

没有被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洼的封闭洼地,所以会积水成湖。

如长白山天池。

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喷出物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上陡下缓。

如果火山是在海底喷发,火山喷发物不断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比如夏威夷岛,同样,冰岛也是火山岛,所以冰岛被称为“冰与火的国家”[承转]:如果岩浆是沿着狭长的裂缝流出地表,可能会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比如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

[探究活动]:南京江宁方山是火山的判断。

给学生展示玄武岩(浮岩)。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1)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形式。其中褶皱又分


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不同的地质构造形成的地


貌形态不同,同一种地质构造也会形成不同的地貌,其


判断方法和对地貌的影响列表如下:

第十页,共32页。
互动探究区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岩层一般 岩层一般

从形态上 向上(xiàngshà向ng下)拱(x起iànɡ x岩ià层)弯受曲力破裂
第二十二页,共32页。
互动(hù dònɡ)探究区
迁移应用 2 下列有关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说法,正
确的是
(B )
A.山地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B.在山地地区,线路选址通常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


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


和铁路往往沿直线修建

D.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地地区的线路弯曲一般要小
开 关
程中堆积而成的
解析 火山锥上部坡度较陡,下部坡度较缓。
第二十七页,共32页。
自我(zìwǒ)检测区
4.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
的横向铁路。读下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受哪种因素
的影响
()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第二十八页,共32页。
自我(zìwǒ)检测区
A.地形因素 C.气候因素
于向斜的是________,属于断层的是________。
(2)图中所示的褶皱构造主要是由于地壳的________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良好的 中心老 侵蚀前—山岭 油气构造 两翼新 侵蚀后—谷地 建地下隧道
向 斜
向下 弯曲
中心新 两翼老
侵蚀前—谷地 容易储存 侵蚀后—山岭 地下水
(二)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 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两侧 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 了断层。
形成山脉
形成海沟、 岛弧、 海岸山脉
(消亡边界) 张裂
形成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理由: 公路比铁路造价低、技术难度小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线路分布: 理由: 地势相对缓和
以公路为主,其次是铁路。 运输方式选择:
线路延伸方向: 呈“之”字形迂回前进
降低坡度,避开陡坡,沿等高线分布 理由:
P76活动第1题,思考表4.1及4.2分别 说明什么问题?
表4.1说明: 铁路最大的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得出 铁路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不宜在山区布局 表4.2说明: 山地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 和丘陵地区高
火山喷发的火山 灰和熔岩流,常常破 坏田园、建筑,有时 引起地震;
同时也可能带来 丰富的地热、温泉、 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 磺等资源,许多火山 地区已成为旅游和疗 养胜地。
二、山地对交通运 输的影响
阅读P76页该部分内容,思考山地对交通运 输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表现?
二.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D 2)有良好的储油结构的是:____; C 容易储水的是:____; A B 容易形成泉水的是:___与___之间
B 3)渭河平原属于上面哪种地质构造:___
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 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与 断块山呢?
活动
(1)外貌景观的区别:
褶皱山外貌上看多波状起伏,断块山外貌上 看多陡峭挺拔,多悬崖峭壁。
第二节(2课时)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东 非 裂 谷 带
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背斜 天 然 气
向斜
石 油 水
含石油、 天然气、 水的岩 层
因此,我们在背斜中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 而在向斜构造盆地中能找到丰富的地下水。
褶皱
褶曲 岩层 名称 形态
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岩层新老 关系 地形 实际意义
背 斜
向上 拱起
下沉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思考:
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断层的基本形式 判断依据 类 型 地 垒 地 堑 岩体形态 岩体相对上升 岩体相对下降 对地貌的影响 地形 典型例子
山岭或 泰山、华山、 高地
庐山
谷地或 渭河平原、 低地
汾河谷地
练习 1)填入背斜、向斜、地垒、地堑: 地垒 地堑 向斜 背斜 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_
—— 火山(长白山主峰白头山)
(三)火山
——2、火山的结构
火山口 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没有破坏的:中央低凹的封闭洼 地,有时积水形成湖泊。
破坏后的: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 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 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火山通道 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通道
[问题探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山喷发 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闻,火山真的 是一无是处吗?
断层的形成
2.断层的基本形式
及形成的地貌: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山岭或高地
庐 山
2.断层的基本形式
及形成的地貌: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块状山地或高 地
下沉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2.断层的基本形式 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 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及形成的地貌: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 地
修筑公路的原则
* 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 件复杂的地段。 * 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 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小结
褶皱山
山地的形成 山 地 山地对交 通运输的 影响 断块山
火山 交通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格局
线路延伸方向
练习册,P74页,22题
碰撞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
(2)内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的差 异: 如果是背斜成山,则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如 果是向斜成山,则岩层是中部新两翼老。断块 山从构造上看则表现为岩层的断裂、错位和不 连续。
褶皱山和断块山不同特征的对比
地质 构造
褶皱
地表 形态 连绵不 断的山 体
岩层 主要 变化 区别 一系列 岩层未失 波状弯 去连续完 曲 整性
结论:山区应优先发展公路
P76 “活动”2,思考所给问题
地形 河流 沼泽 人口、聚落
活动题: 2. (1)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 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要尽量避开陡 坡,呈“之”字形迂回前进。跨越河流 时 需要修建桥梁。避开沼泽地。 (2)山间盆地、河谷地带 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 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 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图解
断层
陡峻的块 破裂并沿 岩层失 状山、陡 破裂面有 去连续 明显相对 完整性 崖、峡谷
位移
(三)火山 1、火山的形成 处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 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 出地表。 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
—— 宽广的熔岩高原
(东非高原、 哥伦比亚高原) 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