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时间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四、英尼斯的媒介理论四、英尼斯的媒介理论1、概况哈罗德·英尼斯(Harold lnnis)是一位经济历史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也是麦克卢汉的老师。
他一生的事业可以194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
早期的英尼斯是一位经济史学家;后期的英尼斯则沉浸在从古到今的经济与传播关系的研究之中。
《报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940)是英尼斯的第一篇传播研究论文,认为报纸是推动市场的动力。
此后,他着重将传播技术作为一切历史运转的轴心来探讨。
主要著作包括《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他在世时,其传播研究并未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
他的学生麦克卢汉如明星升空之后,人们才注意到星光照耀下的英尼斯,人们也在麦氏的著作中看到了英尼斯对这位学生的深刻影响。
英尼斯有着深刻的加拿大民族主义意识,对美国继法国、英国之后力图征服加拿大的帝国野心,保持着高度警惕。
他认为,美国报业的强大实力使它能够垄断加拿大的纸张市场,进而形成文化垄断和知识垄断,于是美国的文化轰炸威胁着加拿大人民的生活。
2、主要观点(1)媒介偏倚论媒介的时间偏倚(time bias)和空间偏倚(space bias)的特性。
前者是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久保存。
后者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
任何传播媒介若不具有长久保持的特性来控制时间,便会具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制空间,二者必居其一。
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文明进步阶梯相协调。
用树枝在潮湿的粘土上书写符号而后烘干或晒干,或者在石上刻画符号,这类媒介反映了人类远古时代的文明特征;树皮和纸草纸的媒介反映了古埃及和希腊罗马时代的文明特点;羊皮纸则是由罗马帝国到公元10世纪的通用媒介;纸和笔则是15世纪中叶的主要媒介;纸与手工印刷是文艺复兴至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期间的重要媒介;进人19世纪,相继迎来报刊时代、电影时代和广播、电视时代。
媒介、时间与现代性的“谎言”社会加速理论的传播批判研究
媒介、时间与现代性的“谎言”社会加速理论的传播批判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媒介、时间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加速理论。
我们将深入分析媒介如何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以及这种感知如何与现代性的概念相互交织,进而形成我们称之为“谎言”的社会加速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对媒介的传播方式进行批判性研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机制。
我们将首先回顾媒介的发展历程,探讨从传统媒体到现代数字媒体的转变如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和感知。
我们将分析媒介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时间观念,例如,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社交媒体和视频流服务等,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地“实时”体验世界。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现代性如何与媒介和时间观念相互作用。
现代性是一种对进步、理性和科学的信仰,它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媒介和时间的看法?我们将分析现代性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加速的现象,以及这种加速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期待。
在批判性研究的部分,我们将探讨媒介如何可能成为一种“谎言”的工具,即如何可能通过操控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来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我们将关注媒介如何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焦虑,以及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来揭示和抵制这种“谎言”。
我们将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策略,以应对媒介、时间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政策和法规等手段,来促进更健康的媒介使用和时间管理,从而减轻社会加速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揭示媒介、时间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加速理论。
我们将通过批判性研究,揭示媒介如何可能成为一种“谎言”的工具,并探讨如何应对这种影响,以实现更健康、更平衡的社会发展。
二、媒介、时间与现代性的交织在现代社会,媒介、时间和现代性三者之间形成了紧密而复杂的交织关系。
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更是时间感知和社会节奏的塑造者。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形式的不断演变,从传统的报纸、广播到电视、互联网,再到如今的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它们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利用。
媒介时间与空间理论视域下儿童成人化的分析
90学术探讨作者简介:戴丽蓉(1991—),女,湖南怀化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理论新闻学。
媒介时间与空间理论视域下儿童成人化的分析戴丽蓉(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摘 要:本文针对儿童成人化的现状,从媒介的时间与空间领域探讨儿童成人化的表现,分析儿童成人化的原因,并针对这个问题从父母、学校以及媒介三个方面提出规避措施。
首先,学做合格父母,把控媒介接触内容;其次,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最后,规范儿童节目,区分成人和儿童的界限。
关键词:缺乏媒介空间;儿童成人化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7)02-0090-0116世纪以前,由于当时人们主要是以口语交流,所以并没有形成儿童的概念。
直到印刷术的发明和普遍,儿童须具有阅读文字能力才能进入成人的世界,之后儿童的概念逐渐形成。
而到了20世纪中期,广播电视的发明与普及,图像取代了文字而更易于人们看懂、读懂、听懂,儿童随时可以通过电子媒介了解成人所了解的内容,儿童逐渐融入成人的世界。
媒介的时间与空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用时间消灭空间”是现代传播实践的信条,只要能够提高传播的速度,没有什么空间是不能跨越的,人类最终拥抱的将是重归部落化的“地球村”。
[1]但是速度太快,最终只会揠苗助长,使得儿童缺乏理性的指导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一、儿童成人化的表现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曾指出:“童年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而现在受电子媒介的影响,儿童过渡到成年人的过程被逐渐融合。
儿童成人化,指的是儿童在思维、心理、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
[2]童年的概念在逐渐消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儿童表现出“小大人”的行为举止。
观察周围的小朋友就会发现,不少儿童人手一个手机或者一部ipad,看视频、打游戏、听流行音乐,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网络与新媒体复习资料
网媒复习第一章1.媒介发展史口头传播时期~~手抄传播时期~~大众传播时期开始~~电子媒介产生~~网络传播时期2.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P1~P2)第一次传播革命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二次传播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
第三次传播革命电报发明。
第四次传播革命,亦即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3.梅特卡夫定律由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
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4.摩尔定律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来的。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
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新摩尔定律:中国IT专业媒体上出现了"新摩尔定律"的提法,指的是中国Internet联网主机数和上网用户人数的递增速度,大约每半年就翻一番。
而且专家们预言,这一趋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保持下去。
第二章1.新媒体的基本特征(P16~P19)数字化(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交互性(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超时空(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2.新媒体定义1967年由戈尔德马克提出,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按硬件设备终端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门户网站、博客、微博、播客等)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
以计算机为终端的新媒体是最早出现也是普及程度最广的类型,绝大部分的其它新媒体终端都来源于或借鉴了以计算机为终端的新媒体。
(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手机报、手机电视)(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无线数字电视、车载公交移动电视、楼宇电视、IPTV、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第三章1.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简称BBS(2)超级链接与门户(3)搜索引擎2.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简写RSSRSS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目前广泛用于网上新闻频道、博客和Wiki上。
人类媒介发展史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没有语言和文学的终结,人类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住处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
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
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
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口语传播时代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
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德国著名释义学者加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类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
“无论我们用什么语言,我们获得的只是一个更为扩大的方面,一种世界观。
”换句话说,人类驾驭了语言,也就拥有了一个动物类所没有的丰富的“语义世界”。
由此而知,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
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认为,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规则与说话的规则相同,思维也就是内向操作语言。
而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人类与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语言使这一本质区别得以落实,使人类有了作为高级生物的独立的意义。
此外,语言还体现了媒介的最基本的功能,即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当中,要保证其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据此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
这种信息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的产生使这种要求得到相当的满足。
尤其是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人类主要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以小规模、近距离的群体生活、部落生活为主。
传播学笔记 第六讲:传播媒介
浙江大学《传播学》经典听课笔记第六讲:传播媒介一、媒介Medium & Media“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施拉姆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如广播。
媒体:媒介组织、媒介机构,是一种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如广播电台。
二、媒介发展简史1、早期的实物媒介、文字媒介2、近代平面/印刷媒介15世纪的印刷书籍17世纪的定期报纸18世纪的杂志19世纪中期的大众媒介:便士报、五分镍币杂志、一角钱小说3、电子媒介19世纪的照像技术、无线电技术、电话技术19世纪80年代的电影19世纪末的唱片20世纪初的广播20世纪中期的电视4、新媒介20世纪后期的卫星、有线电视、数字媒介、网络媒介三、认识媒介(1)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2、反馈的机会;3、速度的控制;4、讯息代码;5、增值的力量;6、保存信息的力量;7、克服弃取的力量;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2)胡正荣:认识大众媒介的四个方面1、传播手段;2、时效性;3、持久性;4、受众参与的程度(3)认识四种大众媒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见附件)(4)认识媒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媒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取长补短。
2、媒介有融合的趋势。
3、警惕工具理性。
四、选择媒介的原则施拉姆:媒介选择的或然率公式报偿的保证=选择的或然率费力的程度五、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地球村”;(1)媒介延伸论(2)媒介即讯息论(3)媒介凉热论思考题:▲请简述媒介的发展简史,并分析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我们应如何认识媒介以及大众媒介?▲四种大众媒介各有什么特点、长处和缺点?▲受众选择大众媒介的规律如何?▲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时间、速度与媒介:加速时代下艺术的三重面向
时间、速度与媒介:加速时代下艺术的三重面向作者:王少文钟舒来源:《电影评介》2022年第13期时间作为一个概念,长期存在于哲学、社会学、文艺研究等研究领域之中。
在人类的经验范畴之内,时间常常作为度量衡标准。
时间是人类意识的产物,也是人类思想活动的投射。
时间兼具主观性与客观性特征,同时充满丰富的能指与所指。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时间蕴含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历史传承精神,形成了强大的知识体系。
一个世纪以来,时间成了观摩社会变迁的多棱镜,映射出万象多变的社会现状。
尤其在文学艺术作品的描绘中,时间时而显性、时而隐形地提示着时代的变迁与文明的更替。
现代文明的特征表现出对时间与速度的高度关注,由媒介塑造的新时间观进一步折射出社会加速发展的征兆。
一、速度与时间:现代社会的共同体20世纪初以来,技术迭代和社会变迁使社会节奏加快,导致文化焦虑现象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时间与空间之中,不断修订着人们的认知和经验。
关于上述社会现象的讨论出现在学术、艺术、社会学、哲学等研究领域之中。
艺术所包含的范畴由社会决定,同时艺术蕴含着社会信息。
[1]本文立足于艺术社会学的视野,以社会加速系统理论为研究依据,将“速度”为主要社会特质之一的“速度社会”作为研究范畴。
[2]加速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哈尔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对当下社会所作出的诊断,他认为加速是导致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改变的关键要素。
[3]社会加速的成因是复杂的,从当下来看,电子媒介是社会加速的重要助燃剂,媒介通过对时空的压缩与“即时性”,凸显出媒介时间性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面对加速社会与时间结构的变化,艺术呈现出相应的时间特征,这一点在新媒体艺术上的表现尤为典型。
按照社会学家布迪厄对艺术场的划分,艺术面对社会呈现出自主(autonomous)和不自主(heteronomus)的两极[4],即艺术的自律性和他律性。
艺术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这也是本文将时间、速度、媒介三重面向与艺术放在一起讨论的重要原因。
论媒介建构故事的时间维度
论媒介建构故事的时间维度[摘要】故事在因果事件中得以存在,时间也就成为故事的基本元素。
一个古老的故事,在口头传统中被反复讲述而融入民俗生活,在书面媒介中被精心重述而受到主流观念的浸润,在表演媒介中被不断修改而获得形象意义,在网络媒介中被多元建构而呈现出开放的文化姿态。
历史的起源,生活的锤炼,主流的接纳,形象的展示,多元的开掘,对于故事发展而言。
都是传承中的时间表达,媒介在故事的时间表达中所扮演的角色。
成为故事研究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媒介建构故事时间维度[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12)02-035—06中国故事的时间模式有一种经典表述:“很久很久以前”,无论故事主题如何,无论人物如何,也无论传承背景如何,故事时问在中国成为古老的象征。
尽管我们所观察的中国故事缺乏时间精度,但它所设定的时间模式则反映出一种媒介形态:口头媒介。
正是口头媒介的历史担当,中国故事在传承过程中才形成了虚化故事时间的特点。
比较世界各国的传统故事,其时问模式都大致相近,故事时间的虚化都是口头媒介传承的结果。
一、媒介对故事时间的塑造时间作为故事的基本依据,故事所采用的时序、时间呈现的方式以及故事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对应程度等,书面媒介、表演媒介和多媒介系统都有自己的表达形式,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建构了不同的故事类型。
就书面媒介而言,对故事时间的表达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叙述。
一是描写。
这两种方法面对世界、面对存在的态度大相径庭:叙述呈现时间是一种积极进取,描写逃避时间是一种静观无为,叙述一件事完成了时问的过程,描写一件物品完成了空间的过程,时间在空间背后密切监视,没有时间的显现,物品也变得孤独苍白。
或许最意味深长的差别是叙述在陈述的时问连续性中恢复事件的时间连续性,描写则必须连续不断的变换手法来表现同时并置于空间的物品。
如此,叙述语言以某种时阏性吻合区别于它的对象,描写语言相反却无可挽回地失去这种时间吻合。
时间性叙事媒介的空间表现
时间性叙事媒介的空间表现人类可以用来叙事的媒介多种多样、变化莫测,但无可否认,语言文字仍是主要的,也是最好、最适用的叙事媒介。
然而,语言文字是时间性媒介,它不适合表现空间。
可人类的创造性冲动之一,即是要突破媒介表现的天然缺陷,用时间性媒介去表现空间,或者用空间性媒介去表现时间。
本文探讨的,即是语言文字这一时间性叙事媒介的空间表现:先探讨这种现象出现的内在心理机制,再分析空间表现的类型及其特质。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语言文字的“线条特征”,事实上,在悬置“所指”之后,就像音乐靠音符组成的乐句来构造空间形式一样,叙事作品靠的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线条”来构造空间形式(这种“空间”必须借助想像的力量,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
当然,在空间形式方面我们之所以拿叙事作品和音乐类比,是因为音乐具有不涉及内容的纯表现性,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拿叙事作品和其它纯表现性艺术比较。
比如说,中国古代的丝织锦绣就可以拿来和叙事作品类比。
在《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一文中,古风先生这样写道:“现在,一般认为,‘文’与原始纹身有关。
而我认为,这是一种缺乏实证的说法,真实的情况恐怕与原始编织有关。
陶文和甲骨文中都有‘×’符号,恐是经线与纬线相交之形,也是麻织、毛织和丝织最简洁的符号概括。
”[33]古风先生在该文中还将上文提到的《采莲歌》以及苏蕙所作的“织锦诗”——《璇玑图诗》的构“图”方式和某些锦绣的花纹样式进行比较,发现了两者的同构之处。
可见,文章的构成确实和“编织”有关。
不仅中国,西方同样如此,英语中的“文本”(text)一词,即来自拉丁词“编织”(texere)。
这里,我们当然不可能具体分析长篇叙事作品是如何“编织”空间形式的,下面仅举两首“具体诗”为例(当然,要把握长篇小说的空间形式,除“直观”之外,还得有记忆、想像的帮助,但在“编织”原理方面,它与“具体诗”并没有什么不同)。
第一首是白居易的《诗》:诗。
绮美,瑰奇。
论媒介时间与互联网产业中的劳动控制
论媒介时间与互联网产业中的劳动控制一、本文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媒介时间在互联网产业中对劳动的控制。
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受到媒介的影响和控制,这种控制在数字劳动领域尤为明显。
文章认为,媒介时间通过操控数字劳动的“加速”竞赛,规训着数字劳动的过程,衍生出多人参与的定时劳动和困在“倒计时”系统里的劳动。
同时,媒介时间也加剧了平台资本对数字劳动价值的剥削,不仅存在违反国家劳动法的超长时间工作制,还有将用户的休闲时间转化为平台商业时间的隐匿操作。
本文旨在揭示媒介时间在互联网产业中对劳动的深层影响,并引发对数字时代劳动权益和工作方式的思考。
二、媒介时间操控下的数字劳动加速竞赛在互联网产业中,媒介时间的操控已成为劳动控制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控制不仅体现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的增加上,更体现在对数字劳动的加速竞赛中。
媒介时间的操控,即通过技术手段对时间进行管理和分配,使得劳动过程更加高效和标准化,从而实现对劳动者的更深层次控制。
互联网产业中的劳动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加速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迅速适应这种变化,加快工作节奏。
例如,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更新速度极快,内容创作者为了保持用户的关注度和活跃度,不得不持续地产出新的内容。
这种加速的劳动过程,使得劳动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容易导致身心疲惫。
媒介时间的操控也体现在对劳动者的时间感知上进行调整。
互联网企业通过算法和数据分析,精确地掌握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偏好,从而设计出更加吸引人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设计使得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在互联网上,进而使得劳动者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操控使得劳动者的时间感知被扭曲,难以从工作中抽离出来,导致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
媒介时间的操控还体现在对劳动者的时间分配上进行优化。
互联网企业通过智能算法和自动化工具,对劳动者的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使得劳动过程更加高效。
媒介接触时间:一种研究范式的创新
பைடு நூலகம்
现 即时性测 量 , 而报 纸 、 志等 的 比较 杂
难 。纸 媒 的注意 力测 量大都 是 时 间相 关 调查 的不 足 . 们 认 我
通 过 事后 问卷 调 查得 到 的 , 而 为 , 该 在 研 究 范式 的创 新 上 应
问卷调 查法 依靠 的是 受众 的 回 提 升 媒 介 接 触 时 间 的分 析 价
目前 国 内 的 媒 介 接 触 时
率、 收视 率 、 到达 率 、 人均 收 视 首 先 从 人们 的活 动 空 间 入 手 ,
分 钟数 等指 标 来 测 量 , 网络 主 以时 间 为 经 .以物 理 空 间 、 行
要 通 过 点 击 率 、 览 量 、 客 为 空 间 、 理 空 间为 纬 , 过 浏 访 心 通 下 加 以把 握 和测 量 , 是科 学 量 、 则 这 三 个 指 标 的 时 间 同 步 性 考 人均 网络 接 触 时长 等 指 标 分 析 和 有 效 利 用 媒 介 接 触 时 测 量 。 些 测 量 方 法 都是 根 据 察 , 完 整 地 展 示 人 在 一 天 2 这 来 4 间的 系列指 标 的关 键所 在 。 不 同 媒 介 的 介 质 差 异 而 有 针 小 时 中 的媒 介 接 触 图景 和 生
体 进 行 全 面深 入 的考 察 , 就 报 纸 主 要 通 过 发 行 量 、传 阅 联 起 来 进 一 步 分 析 受 众 媒 介 这 决 定 了关 于媒 介 接 触 时 间 的 率 、 读 率 、 均 读 报 时 长 等 接 触时 间 的变化 轨迹 。 阅 人 实 证 研 究 大 多停 留于 片 断 、 孤 指 标 测 量 . 视 主 要 通 过 开 机 电 在 这 一 分 析 框 架 下 , 们 我 立 的浅 表 层 次上 的数 据 描 述 。 而 将 媒 介 接 触 的 时 间 范 畴 置
媒体发展时间表
年份
事件
1455(1456)
古腾堡印刷出版社
1702
伦敦的《每日新闻》是第一份英语日报
1833
随着《纽约太阳报》的出版,报纸开始大批量的发行
1837
第一次展示了电报
1876
亚历山大·葛理翰·贝尔发送了第一条电话信息
1894
运动影像的发明,第一部电影向公众面世。
20世纪初
五分钱戏院开始流行
1915
三小时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现代电影业的开始
1920
KDKA在彼得堡获得第一个商业收音许可证
1922
《时代》是第一份新闻周刊
1922
第一条广播广告出现
1927
《爵士歌手》是第一部长篇有声电影
1927
第一个实验性电视广播节目播出
20世纪30年代
五大电影公司主导产业
1939
电视在纽约世界贸易会上展示
1941
第一个商业化电视节目播出
1939-1945
电影产业促进了美国政府的战争成果
1946
第一台大型计算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被发明
20世纪50年代
电视开始影响电影的观看人数
1950
有线电视系统诞生
20世纪60年代
彩色电视更加普及
20世纪70年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录像机的发展
1971
微处理器的发明
1972
家庭影院成为第一个订阅有线频道
1999
MP3使音乐能够下载
2000
奈普斯特使音乐下载更容易
2000
蓝牙无线技术产生
2001
基于卫星的数字音频广播服务开始发展
1975
光纤通讯开始
媒介时间
媒介时间:论中国电视的时间经营与销售作者:邵培仁单位: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来源:中华传媒网关键词:媒介时间电视┊阅读:1011次┊什么叫时间?通常有三种解释:①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
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②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③时间里的某一点。
如果说报纸杂志的发展主要反映的是空间经营的本领,那么广播电视的竞争主要体现的是时间经营的智慧。
作为空间媒介,报社杂志社向读者和广告客户出售的是载有新闻、娱乐和广告信息的空间(版面或页面);电台电视台是时间媒介,它们向受众和广告客户出售的则是载有新闻、娱乐和广告信息的时间(频道或频率)。
因此,研究电视的一个最重要的捷径就是探讨它的时间经营与销售。
一、传播与人类时间观念的革命在人类时间观念演变史上,曾经先后经历了四次时间革命,即自然时间的革命、钟表时间的革命,媒介时间的革命,受众时间的革命。
1.自然时间与农业文明自然时间是以天文规律(日月星辰的运转)、季节流转(春夏秋冬的交替)、植物生长(花草树木的枯荣)等自然现象为参照标准的时间体系。
它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带有农业社会缓慢变迁、稳定平衡的若干特征。
作为农耕文明重要标识的农历和二十四节气(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就是人类在自然时间革命中形成的重要成果。
2.钟表时间与工业文明钟表时间是以事物运动(日晷、水钟和沙漏)和物体摆动(机械钟摆)的等时性规律为控制标准的时间体系,是以抽象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定时。
随着钟表在机械技术上获得突破,钟表从最初的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从时间标准的混乱到十九世纪末期标准时区的确立,钟表时间终于逐渐普及,并占据了社会系统的重要位置,成为推进工业文明的强大力量。
作为人造时间,钟表时间不但成为工业生产的组织者,而且成为工业社会有条不紊的关键,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和思想领域带来了深刻变化。
媒介时间名词解释
媒介时间名词解释媒介时间,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媒介所传达的时间信息。
在当今社会,媒介无处不在,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时间信息。
这些时间信息可能涉及到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目的播出时间、新闻的发布时间等等。
媒介时间不仅是我们获取时间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利用。
首先,媒介时间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看新闻报道还是看电视剧,我们都需要通过媒介来了解事件的发生和进展。
而媒介在传达这些信息时,往往会加入自己的解读和分析,从而影响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因此,媒介时间所传递的信息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形成观点和判断的依据。
其次,媒介时间也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利用。
当我们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查看时间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与网络时间同步,这使得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变得更加精确和便捷。
但同时,过度依赖媒介时间也可能会导致我们失去对真实时间的感知,甚至产生时间焦虑等问题。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媒介时间,平衡好虚拟时间和现实时间的关系,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此外,媒介时间还具有文化和社会意义。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媒介时间的利用和认知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实时性,追求信息的最新和最快;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们则更注重事件的完整性和深度分析。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差异,也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和利用方式。
综上所述,媒介时间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我们形成观点和判断的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合理利用媒介时间,避免过度依赖和负面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时间,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媒介发展史
媒介发展史在这里我们要阐明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学习媒体发展史,二是我们所学习的媒体发展史有那些特点。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问都可以由史、论、方法三部分组成。
史是学问的基础,论是学问的精髓,方法是学问的研究指针。
作为传播专业的学生,学习传播媒介发生、发展的流变,自然是一项最为基本的功课,必将为后面更加深入的学习传播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更普泛的意义来说,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形成三方面的素质,即知识、技能和学术规范,学习媒体发展史,一方面可以丰实学生的传播学知识,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技能,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使大家养成科学、规范的良好学术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利用工具书、图书馆、数据库和互联网络等手段,采取规范的学术范式,循序渐进地独立完成各种小的课题,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学生这三个方面的素质。
这也是为我们把媒体发展史作为研究生第一学期学位课程的原因所在。
那么,我们所学习的媒体发展史有哪些不同于其他的特点呢?事实上,在传播学发展尚不十分成熟的中国,所谓的媒体史历来只不过是新闻史,而新闻史较之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发展史又显然狭隘得多,绝对无法姑且代之;真正的传媒史研究,在中国只算是刚有了个开头。
而在西方,传播学的发源地美国历来只把传播史划定在美国建国的200年内,他们认为近代以来的传播更富于意义,对于200年之前的媒介历史就显得漠然;欧洲国家的媒介史研究则另有特点,亦即以西方的媒介史为中轴,从情绪上排斥东方对于人类传播的巨大贡献,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理论上的偏颇。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把研究的基点抬高,把研究的视野拓宽,不局限于民族和地域,而是基于全人类各民族的传播文明史,联结中西,做一项起于5000年前(甚至更远)、达于21世纪的大的传媒史研究。
应当说,目前这一工作还远说不上完满,因而也就更需要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投入,因为作为国内最早几届的传播学硕士生,你们正是这些理论领域的拓荒人。
时间媒介及其特征
时间媒介及其特征
时间媒介是以时间为主要考量因素的媒介形式,它涉及的是媒介如何处理和呈现时间的问题。
时间媒介具有两个主要的特征:
1. 时间判断的媒介化,也被称为媒介化时间。
这主要涉及到媒介如何对时间进行量化、记录和展示,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都可以将时间作为其内容的一部分进行呈现。
2. 媒介对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被称为时间化媒介。
这主要是指媒介如何利用时间资源来传递信息,例如新闻节目会在特定的时间播出,广告会在特定的时间段投放等。
这些特征都体现了媒介对时间的掌控和利用,使时间成为媒介传播信息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时间媒介是以时间为主要考量因素,通过媒介对时间的处理和呈现,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时间媒介及其特征的信息,建议咨询传播学专家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时间特征研究
研究论文76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一、引言2020年2月14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党组召开专题会议时明确指出:“原则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大学生不返校、高校不开学。
”居家学习成为数以万计的大学生2020上半年的普遍状态。
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学习以上网课为主。
同时,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这两款以学生群体为主要用户的网络游戏峰值在疫情期间创下历史新高。
由此可见,疫情期间,媒介尤其是互联网,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基于此,笔者尝试使用媒介时间这一概念,剖析疫情期间大学生群体的媒介使用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关于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
长久以来,时间一直被认为是线性发展的,从过去延伸到未来。
哲学家柏拉图的时间观主要反映在《蒂迈欧篇》当中,他认为时间是有开端的,因为它是被创造出来的,是“依数运行的永恒影像”[1]。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建立了时间理论体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运动和运动存在的尺度,进一步指出时间具有连续性、不可逆性、匀速性等特征[2]。
英国知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将时间分为时钟时间、生活时间和日历时间这三大类[3]。
法国哲学家贾克·洪席耶认为,时间和空间一样,都存在层级关系,他把人分为有时间的人和没有时间的人[4]。
有时间的人能够影响事件的因果关系,事件会围绕着他们,朝着他们的终极目标发展。
他们生活在陈述行动的时间里,有时间享受闲暇,包括文化、思想和娱乐的闲暇,他们也因此被称为“行动的人”。
没有时间的人生活在事物的时间里,被称为“被动的人”。
对他们来说,事件一件接一件迎面而来,时间是局限而重复的,他们自然也没有资格去推动行动的结果。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线性的时间观,带给人们新的时间想象。
卡斯特认为,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原本作为过程的,以开展为环节、呈现为节奏的时间被压缩成“无时间之时间”[5]。
媒介排期技巧
体育节目
40
经济节目
外国电影
外国剧
20
健康类
专题片 购物指南 科教类
旅游休闲 进口动画片
方言传统剧种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喜好度指数
优化排期
媒介购买策略 电视台的组合 广告片的使用 Reach的达成 GRPs的分配 时段的组合 指定位置?创意购买?
优化排期
预估
收视成本分 析/节目型
态评估
买后评估 分析
监播
手工优化 排 期
媒介简报
为什么需要媒介简报: 回顾客户的意图,寻求尽可能好的媒介机会 让媒介购买在制作排期时有一个工作指南 明确工作的标准 提高沟通的效率
媒介购买简报应该: 尽量提供详尽的客户信息,包括市场、竞争品牌、 季节因素、销售配合 传播的目标、目标受众详尽的描述 总之,越详尽越好
600
1,200 1,600 2,400
600
800 1,200
1,300 1,800 2,500
433
600
833
1,600 2,300 3,000
320
460
600
800
950 1,300
533
633
867
800
950 1,300
800
950 1,300
收视成本分析
当比较不同的市场中的媒介成本时,则需计算CPM(千 人成本)
城市 节目 1 A
B C D 节目 2 A B C D
目标收视率 节目收视人口 总收视人口( '000) 15?净价 CPM
4.3
184.9
4,300
4.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时间:论中国电视的时间经营与销售作者:邵培仁单位: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来源:中华传媒网关键词:媒介时间电视┊阅读:1011次┊什么叫时间?通常有三种解释:①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
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②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③时间里的某一点。
如果说报纸杂志的发展主要反映的是空间经营的本领,那么广播电视的竞争主要体现的是时间经营的智慧。
作为空间媒介,报社杂志社向读者和广告客户出售的是载有新闻、娱乐和广告信息的空间(版面或页面);电台电视台是时间媒介,它们向受众和广告客户出售的则是载有新闻、娱乐和广告信息的时间(频道或频率)。
因此,研究电视的一个最重要的捷径就是探讨它的时间经营与销售。
一、传播与人类时间观念的革命在人类时间观念演变史上,曾经先后经历了四次时间革命,即自然时间的革命、钟表时间的革命,媒介时间的革命,受众时间的革命。
1.自然时间与农业文明自然时间是以天文规律(日月星辰的运转)、季节流转(春夏秋冬的交替)、植物生长(花草树木的枯荣)等自然现象为参照标准的时间体系。
它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带有农业社会缓慢变迁、稳定平衡的若干特征。
作为农耕文明重要标识的农历和二十四节气(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就是人类在自然时间革命中形成的重要成果。
2.钟表时间与工业文明钟表时间是以事物运动(日晷、水钟和沙漏)和物体摆动(机械钟摆)的等时性规律为控制标准的时间体系,是以抽象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定时。
随着钟表在机械技术上获得突破,钟表从最初的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从时间标准的混乱到十九世纪末期标准时区的确立,钟表时间终于逐渐普及,并占据了社会系统的重要位置,成为推进工业文明的强大力量。
作为人造时间,钟表时间不但成为工业生产的组织者,而且成为工业社会有条不紊的关键,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和思想领域带来了深刻变化。
人们已经不能像在自然时间时期那样根据天体和身体的信号而自主地的行动,不能按照客观事物的需要进行安排。
尽管确立了标准时区,但是“首都时间”(如北京时间)还是彻底改变了自然时间的原有规律和秩序,让东西相距千里的人在同一时间下得到的却是根本不同的空间景观。
3.媒介时间与信息社会媒介时间主要是指以广播电视的节目编排、时段选择和时间提示等时间符号为参照标准的时间体系。
它是消费时代和信息社会的产物,具有炫目、瞬时、零散与流动的若干特征,包括频道(频率)时间、节目时间和广告时间。
在媒介时间的冲击下,不仅显示时间的钟表面临生存危机,而且同钟表时间有关的各种观念、体制和形态也都面临挑战。
随着传播媒介与时间器物的融合加速,纯粹显示时间的钟表将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消失。
通过内容的组织和节目的编排,电子媒介不但转移了人们的时间参照标准,塑造了以炫目、瞬时、零散与无序为特征的媒介时间,而且改变了人类的时间感知,并对人类的时间和生活进行了颠覆和重塑。
4.受众时间与传播生态受众时间是以听众、观众具体听看广播电视节目的规律作为媒介时间安排依据的时间体系。
对于媒介经营管理者来说,受众时间具有不可逆性、非均质性、可变性和商品性的特点。
对受众时间的争夺,就是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对媒介影响力的争夺,最终也是对媒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争夺。
对于受众时间的关注与重视,既是当代世界以人为本观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媒介经营管理中对最本质、最核心问题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时间观念由低层向高层、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跃升的基本规律。
纵观人类四次时间革命的历程,我们发现:自然时间是人类时间体系中的核心和根本,是其它时间体系建构的基础和前提;记载时间的介质越来越先进,测量时间的精度越来越准确,但人却被时间所绑架,变得越来越不自由;人类时间的显示正在向具象的、流动的、视屏化方向发展;人类的时间体系呈现出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演化互动互助、共进共演的生态关系;人类时间体系的未来建构已经呈现出充分关注人类的身心特点与需求的趋势,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演化规律。
二、电视经营管理中的媒介时间对于电视媒介来说,媒介时间是最重要的概念,是电视媒介所有经营活动得以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电视媒介是围绕时间维度进行电视节目的制作、编辑、播出、销售与广告招揽和销售,都是以时间(时、分、秒)来思考、计量、划分、展现、定价和出售。
在时间的维度中,电视(包括频道、节目、广告等)是一种“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一种“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其频道、节目、广告内容也总是在“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里或特定“时间里的某一点”得以展开和呈现。
在时间的这个点(某个起点)到那个点(某个终点)之间,连续不断的声波的流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节目内容,传播给受众,受众因此而接受一定节目(意义)的传播。
电视图像也是一帧帧的电视画面在时间的维度上按顺序形成连续不断的流,赋予具备一定接受条件的受众一定的传播意义,从而实现电视媒介对受众的传播。
离开时间这个维度,根本谈不上广电媒介传播内容的展开,受众也就无从谈起对广电媒介传播内容、意义的接受。
电视经营的逻辑起点是交换——时间的交换。
电视工业建构的是一个二元交换市场。
第一市场是节目市场,第二市场是广告市场。
在第一次的交换中,受众作为电视节目的消费者,支出时间与金钱享受了节目内容;在第二次的交换中,受众作为广告节目的消费者,被电视台卖给了广告客户。
电视的节目时间、广告时间与受众时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
某电视节目被安排在特定时段,受众在特定时段观看这一电视节目,但这一节目中在特定时间穿插了广告节目,在时间的线性传播条件下,受众被动地接受了广告内容,于是二元市场的交换在受众这里一次性完成了。
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节目时间、广告时间和受众消费时间就成了双方交易的关键。
时间成了一项稀缺资源,而受众时间则是一项最重要的资源。
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节目需求,赢得受众时间,就成了所有电视经营者的首要目标,成为其最大限度盈利的市场起点和动力。
因此,对于电视来说,媒介时间除频道时间,还包括节目时间、广告时间和受众时间,而受众时间是最重要的命脉和资源。
如果没有受众时间,那么电视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反之,受众时间的消费也因电视而产生,失去了电视,受众及其时间消费也就不存在了。
三、电视时间的编排与经营策略1.电视时间编排的原则电视节目的管理和编排应遵循5个原则 :(1)依据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2)依据受众的分布和组成情况;(3)依据受众的作息规律和收视心理、收视习惯、收视时间情况;(4)依据电视节目内容的不同领域特点和重要性、新鲜性、接近性等价值要素;(5)依据本电视台的专业特点、专业特色和专业追求。
2.时段选择的要领电视节目的编排与营销,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还要重视时段的选择和策略的运用。
(1)时段的选择要依循受众的“收视流向”。
收视流向犹如股市,是有涨有落、不断变化的。
收视率和收视流向的数据可向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购买,也可以直接委托当地收视率调查公司调查。
当受众持续收视该台节目时,人们称之为“顺流”;反之,当受众离开该台转向他台的时候,则称之为“溢流”。
但是,当受众从他台转向本台时,又称之为“入流”。
高明的媒介管理者总是想方设法以优良的节目、较低的价格、良好的公关和各种渠道努力争取“入流”,尽力保持“顺流”,竭力避免“溢流”。
通常,“顺流”之后的“入流”是媒介经营管理的最佳表现,其时段销价也最高;“溢流”之后的“入流”,也是有竞争力有希望的表现,好好经营,效益也应不俗;但是,若“顺流”之后出现“溢流”,或一再出现“溢流”,这就应该迅速查找原因,制订对策,采取措施。
(2)要清楚每个时段的受众是些什么人?有多少?这些受众可以分别“卖”给谁?不同的时段适合安排不同的节目,不同的节目适合动员不同的人收看,不同人的时间适合卖给不同的广告客户。
例如,“夕阳红”节目和时段与“七巧板”节目和时段的受众是不同的,前者可以卖给生产、销售保健养生用品的广告主,后者则可以卖给生产、销售儿童食品、玩具的广告主。
当然,也不是受众越多,价钱越高。
如果某个节目和时段的受众是广告主所期望的那种理想受众,那么人数越多价钱越高。
但是,如果该节目或时段的受众是广告主所不需要的,那么它的受众再多也难卖到好价钱。
(3)时段的选择还须具有一点“天生的直觉”。
“天生的直觉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那是一种经验的累积与判断,有时也相当具有准确度。
”(蔡念中,1996.)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在上午7:00“新闻联播”之后选择安排的“东方时空”(含东方之子、生活空间、焦点访谈)节目,就是一种未经充分市场调查、近乎“天生的直觉”的判断与选择,但事实证明,受众和广告主是十分喜欢这档节目和时段的。
(4)最佳时段应有最佳剧目相配合。
电视台要得到好片,就要不惜“巨资”制片或以高价“收购”。
3.时段与节目编排的策略电视节目的选择与编排除了要有收视率、开机率、人口统计和市场调查等资源作为依据之外,还应灵活运用各种编排策略:(1)反向策略。
即在同一时段中安排与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节目类型和特色节目,以示区别。
(2)提前策略。
即在某个强大竞争对手已在某一时段安排了与本台相同的节目时,将自己节目的播出时间提前一点,以吸引受众,保持收视流向。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安排在晚上7:00播出,各省电祝台则多将本台的这档节目提前30分钟播出,从而造成双赢。
(3)针锋相对策略。
自己认为可以与竞争对手一拼高下,于是在同一时段安排与对手相同的节目,以争夺同类受众和同类广告主。
(4)带状(Striping)策略。
即将同一节目在周一至周五的时间内作带状性的播出。
(5)西洋模策略。
在一周中,每天的节目在每个时段都不同。
(6)区间策略。
就是将性质相同的节目安排在一个区间时段,以养成受众的阅听习惯。
中央电视台在上午7:00—8:00的区间时段安排的四个节目就都是新闻性节目。
(7)特别策略。
即在正常的节目中,安排高知名度或特别节目来吸引受众。
(8)吊床策略。
即在两个强势节目中,安排一个较弱的节目,使整段区间节目有张有弛、有起有伏。
这类策略还有多角策略、迎合策略、聚焦策略、发散策略,等等。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第四维,时间这个概念充满神奇。
时间对于电视媒介更是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
史蒂芬·霍金用他天才的思维阐述了他所认识的时间,而我们的电视媒介经营者也应该用全新的思维分析时间在电视媒介经营中的地位、意义、价值以及时间经营之道。
[注释]1.邵培仁、刘强著:《媒介经营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