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中小学生 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与教育
学生思维发展点
学生思维发展点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思维发展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力:观察力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为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2. 记忆力:记忆力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有效的记忆方法,如联想法、分类法等,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3. 想象力:想象力是思维的翅膀,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绘画、写作、表演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等,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 空间思维:空间思维是学生认识和操作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如模型制作、立体几何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 情感思维:情感思维是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情绪的认识和调控能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教会学生正确表达和处理情感。
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
7. 元认知思维:元认知思维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的认识和调控能力。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如计划、监控、调整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元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8. 文化思维:文化思维是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关注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湖南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组成。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主要表现为: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先秦时期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中“教学相长”包含着早期教育心理学的萌芽,《荀子》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论述了环境与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一是主动性研究,二是反思性研究,三是合作性研究,四是社会文化研究。
王大顺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最权威)
王大顺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最权威)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简单题)(一)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二)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三)讲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论述题)基本任务包括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两方面:1,作为基础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科学领域中向纵深发展。
2,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应用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学习特点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简答题)(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而起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地位。
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简答题)(一)客观性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而不凭臆测加以歪曲。
(二)系统性原则: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考察主要表现在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自组织性上。
(三)发展性原则: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它表明在对个体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其加以分析。
(四)教育性原则:要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五)实践性原则:要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在自然的生活环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表情等),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鲁忠义目录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任务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二节心理学与合格中小学教师一、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二、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合格教师第二章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第一节行为的动力机制——动机第二节意志第三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第一节注意第二节感觉与知觉第三节记忆第四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第一节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问题解决第三节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第四节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教育第五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第二节情绪和情感的种类第三节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第六章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第一节中小学生气质与教育第二节中小学生性格的培养第三节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教育第七章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第二节态度与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几种理论第三节态度与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第四节中小学生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的条件与教育策略第五节中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及品德不良的转化第八章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与学习迁移第二节学习策略第三节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第九章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第一节人际沟通第二节社会认知第三节人际关系第四节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第十章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第二节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第三节班集体心理建设第十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第三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第四节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第十二章中小学生性心理与教育第一节性心理概述第二节中小学生性心理教育第十三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一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第十四章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程序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篇: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
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2.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
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3.前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人格的发展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5.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下)
第四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下)第一节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一、思维的概念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三、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学生创造力发展与教育一、创造力的含义二、创造力的结构三、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第三节中学生想象力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二、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三、中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第一节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思维的概括性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介(如知识经验、感性材料、工具等)来反映客观事物。
由于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极大地扩大了人们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使人具有了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
人类积累下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靠思维创造的,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一、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中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个中学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但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思维又是不同的。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11岁),也有的认为在高年级,还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
(二)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1.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心理学复习题
⼼理学复习题⼼理学复习题第⼆章中⼩学⽣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注意的含义(填、选)P19是⼼理活动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是指⼈的⼼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定的对象,⽽离开其余的对象;集中性是指⼈的⼼理活动保持在特定的对象上并深⼊下去。
注意的功能(填、选)P20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品质(填、选)P201.注意的⼴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度是指个体在同⼀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也称为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种类(填、选)P21根据产⽣和保持注意的⽬的性和意志努⼒的程度,将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意注意是指没有预设⽬的、不需要意志努⼒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定意志努⼒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设⽬的,不需要意志努⼒的注意,也成随意后注意。
中⼩学⽣注意能⼒的培养(简)P23中⼩学⽣良好的注意能⼒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也可以进⾏专门训练。
1.限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限2.养成注意重点的习惯3.加强意志锻炼4.节奏分明的学习与休息5.运⽤特殊⽅法,训练注意⼒6.做些集中注意⼒的训练⽆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学教学中的运⽤(论)P25⽆意注意的含义:是指没有预设⽬的、不需要意志努⼒的注意。
⽆意注意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它既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受⼈的主观状态的制约。
在教学活动中,学⽣的⽆意注意既有积极作⽤,⼜有消极作⽤。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注意⼒的消极因素,充分利⽤那些有助于集中学⽣注意⼒的积极因素。
1.控制和减少分散学⽣注意⼒的⽆关因素(1)优化教学环境:⾸先,应该注意教室外部环境对课堂的⼲扰;其次,应该注意教室内部环境的影响。
(举例)(2)注重教师仪表⾏为:⾸先,教师着装服饰要⾃然⼤⽅;其次,教师的⾔谈举⽌要⼤⽅得体,避免过多的⼝头禅。
(举例)(3)规范学⽣⾏为2.充分利⽤吸引学⽣注意的有利因素(1)注意语⾔技巧(2)合理安排板书(3)科学安排教学内容(4)灵活运⽤多种教学形式和⽅法感知、感觉、知觉的含义(填、选)P27感知是⼈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开端。
(完整版)心理学
心理学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部分鲁忠义大纲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1.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的区别和联系;教育心理学2.心理学的任务(4点)3.教师的心理素质(5点)4.教师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5点)第二章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1.动机;引起动机的条件2.动机的功能(4点)3.动机的分类(4点)4.动机的理论(8点)5.学习和动机的培养(7点)6.意志7.意志的特征(3点)8.意志形成阶段(2点)9.意志品质(4点)10.中小学生意志品质培养(5点)第三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1.注意(3点)2.注意的分类(3点)3.注意品质(4点)4.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3点)5.感觉;感觉的种类(2点)6.知觉;知觉的种类(3点);7. 知觉的特性(4点)8.观察9.观察力10.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4点);中小学生感知觉能力的特点11.直观教学12.使用教具时教师应注意(3点)13.记忆14.记忆的种类(3点)15.记忆的加工:记忆的加工系统(3点);记忆的加工过程(3点)16.如何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3点)第四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1.思维;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4点);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4点)2.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思维能力(4点)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特征(3点);问题解决策略(2点)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5点)5.创造力6.创造力的学生的心理特征(4点)7.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8.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5点)9.中学生创造力开发方法(2点)10.想象力;中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特点11.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4点)12.中小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6点)第五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1.情绪情感;内涵(4点)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5点)3.情绪情感的功能(5点)4.情绪的种类(3点)5.情感的种类(3点)6.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3点)7.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5点)8.愉快教育第六章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1.个性2.气质;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3点);气质的心理特征:3.气质的类型(4点);4.中小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4点)5.性格;性格的结构(4点)6.性格的类型(5点)7.性格和气质的关系(4点)8.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3点)9.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7点)10.自我意识11.自我意识结构(3点)12.自我意识的发展(3点)13.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6点)第七章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态度(3点)2.品德3.品德构成(4点)4.态度与品德的关系(4点)5.态度和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几种理论(4点)6.态度和品德教育主要方法(6点)7.中小学生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条件(2点)8.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心理过程和教育策略(4点)9.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3点)10.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和条件(3点)第八章中小学生学习心理1.学习2.学习迁移3.学习迁移分类(6点)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2点)5.促进迁移的教学(4点)6.学习策略7.典型的学习策略(3点)8.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6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3点)9.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3点)第九章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1.人际沟通2.人际沟通种类(5点)3.人际沟通的结构(7点)4.人际沟通的意义(4点)5.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4点)6.网络中人际关系的特点(6点);如何恰当利用网络(6点)7.网络成瘾的戒断(6点)8.社会认知;印象形成;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模式9.人际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种类(5点)10.印象管理11.印象管理的策略(4点)12.人际认知内容(3点)13.偏见14.偏见的成因(3点)16.人际关系;研究和了解中小学教育中人际关系的意义(3点)17.人际关系原则(4点);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4点);学校中常见的人际关系(3点)18.模仿19.暗示20.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点)21.自卑心理(3点)22.嫉妒心理(3点)23.羞怯心理(3点)第十章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1.群体;群体类型(2点)2.群体心理;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4点)3.从众4.从众的原因(3点);不从众的影响效应(2点)5.社会助长6.社会干扰7.社会懈怠8.去个性化现象9.容易出现去个性化的现象(3点)10.群体极化效应(2点)11.冒险转移的原因(3点);冒险转移的预防(3点)12.班级;班集体13.凝聚力;班集体凝聚力14.班级心理气氛15.影响班级凝聚力和心理气氛的因素(3点)16.班级非正式群体(3点)第十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2.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3.心理冲突中的矛盾(3点)4.心理健康者的特征(7点)5.心理健康的意义(3点)6.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5点)7.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2点)8.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4点)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3(4、5思维想(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 性?
(二)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 分为: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的思维, 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 3岁前的幼儿的思维属于动作思维。 聋哑人靠手势与摆弄对象的动作进行交往, 基本也属于动作思维。成人有时候也出现 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人与高等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 思维形式,但人的动作思维与动物的动作 思维具有本质的区别。如何理解?
(一)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 境或刺激模式。 问题情境与个体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 越难解决。
(二)认知结构的限制
认知结构:个人面对问题时,对问题的认识、看 法、印象等方面的心理反应。如果对问题能形成 清楚明确的认知结构,就会使问题顺利解决,反 之则不然。 要获得明确的认知结构,对问题至少要有三点明 确认识: (1)所求的答案是什么? (2)已知的条件是什么? (3)个人已有的经验能否符合问题解决的需要? 要突破认知结构的限制,致使问题顺利地获得解 决,必须从认知结构扩大或重组着手,突破原来 的思路。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 支柱的思维。
问题:怎样从我们的新校区到达老校区?
汽车驾驶员经常运用这种形象思维。学 龄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为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人类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
Y/N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 的思维。也称逻辑思维。
如果天下雨,运动会就取消; 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 那明天的运动会?
S03_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S03_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学习目标1、掌握中小学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认知教育。
2、掌握中小学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与情感教育。
3、掌握中小学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与意志教育。
4、掌握中小学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自我教育。
5、掌握中小学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与性格教育。
学习重点1、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教育。
2、中小学学生的情感教育。
3、中小学学生的意志教育。
4、中小学学生的自我教育。
5、中小学学生的性格教育。
学习难点1、中小学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2、中小学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3、中小学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4、中小学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5、中小学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
第三教室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中、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个体正处于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因而对其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就成为一个关系他们后天发展如何的关键问题。
心理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具有针对性。
教育者必须了解被教育者学生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特点,科学地、规范地、适时地进行心理教育。
正是基于这一点,本章拟着重阐述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自我意识、性格等几个方面的心理发展特点,以使教育者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第一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认知教育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五彩缤纷、异常复杂的系统。
在众多心理现象中,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认知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以及与之相随而生的注意这一心理现象。
它们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人们产生其他心理现象的基础。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学生认知能力随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是进行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与认知教育小学生是指6、7岁到11、2岁的儿童。
小学阶段又称童年期或学龄初期。
这个阶段的儿童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逐渐演变和提高的过程。
学生思维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
一、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思考问题时,能够具备辨别、判断、推理和评估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有能力产生新观点、新思路和新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中提出独特的见解,还可以促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问题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和启发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发展学生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学生理性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助于他们形成严密的思维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分类整理知识,提供思维导图和逻辑图表等工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味着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尝试,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独特的观点和创意,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五、发展学生合作思维合作思维是指学生在协作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思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和团队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思维。
六、关注学生情感和情绪发展学生思维发展不仅仅关注认知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发展。
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想象与思维的发展
3.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保留着幼儿想象的特点,容易脱离现实,他们往往沉 溺于不切实际的虚幻之中,并且把自己想象的东西与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 等同起来,他们喜欢看有幻想性质的影视作品、听神话故事等。
• 到了高年级,他们逐渐认识到这些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其中的一些情 结和人物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他们的想象开始变得更理性和现实。
•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如下一些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3.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念
•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 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新的 生活环境中,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的。刚入学的儿童的思维还离不 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还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解决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儿童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感到困 难时,只要教师用直观教具一演示或以形象的语言来提示,学生就能很 快领悟,得到正确答案。初入学儿童的思维虽然保持具体形象的特点, 但不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
• 3.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念
• 概念是思维的重要方面。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只有形成了某种概念,才能用它进行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用它 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另一方面,儿童掌握概念和理解概念又是以原 有认知水平,特别是以思维水平为基础的。
九、小学儿童思维的培养
• 1.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 • 2.发展儿童的言语 • 3.教给儿童正确的思维方法 • 4.鼓励儿童提问
• 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某一点或某 一个方面,不能同时注意和思考更多的方面。这种倾向称之为思维的中心性。瑞士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试验:他给儿童看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杯, 杯中装着一样多的水,让儿童确认两个杯子的水一样多之后,将其中之一倒在另一 个扁平的杯子中。他们让儿童判断此时两个杯子的水是否一样多,幼儿往往认为两 杯水是不一样多的。这说明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考虑事物的单一因素,他们 的分析综合能力还很差。而到了小学阶段 (6 岁半到 8 岁半),儿童已能同时考虑到 液面降低了和杯子变宽了等多种因素,而且知道一个维度──液体高度的变化可以由 另一个维度──液体宽度的相应变化所补偿。这种倾向称为思维的脱中心化。这说明 儿童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了。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 分析综合,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小学高年级儿童已能 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分析和综合了。
2023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闽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选拔乐教善教适教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结合福建省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指导,以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
力求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时事政治、师德和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师德和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前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二)师德和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颁布的最新修正版)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的最新修正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正式颁布的最新修正版)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颁布的最新修正版)5.《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6.《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正式颁布的最新修正版)7.《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8.《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10.《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11.《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12.《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教育部)13.《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三)教育学1.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与教育学概述(2)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与生产力(3)教育与文化(4)教育与人口3.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概述(2)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的因素4.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述(2)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3)素质教育的内涵(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及其关系5.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概述(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3)当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6.课程(1)课程概述(2)课程规范(3)课程改革7.教师与学生(1)教师职业概述(2)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3)学生概述(4)师生关系8.教学(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3)教学模式(4)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6)教学组织形式(7)教学评价9.德育(1)德育概述(2)德育过程(3)德育模式(4)德育原则与方法(5)德育途径10.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班级与班级管理(2)班主任工作概述(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策略11.教育科学研究(1)教育科学研究概述(2)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3)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四)心理学1.心理与心理学(1)心理学概述(2)科学的心理观(3)心理学的发展2.感觉与知觉(1)感觉概述及规律(2)知觉概述及规律(3)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记忆(1)记忆概述(2)记忆过程(3)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4.表象与想象(1)表象及其特点(2)想象概述(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5.思维(1)思维概述(2)思维过程(3)创造性思维(4)思维的品质与培养6.注意(1)注意概述(2)注意的品质(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情绪与情感(1)情绪、情感概述(2)情绪理论(3)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8.意志(1)意志概述(2)意志行动过程(3)中小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9.个性倾向性(1)需要及其理论(2)动机(3)兴趣10.个性心理特征(1)能力概述(2)能力测验(3)能力的形成与发展(4)气质概述(5)性格概述(6)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7)气质、性格与教育11.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概述(2)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2.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3.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学生的认知发展(2)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3)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4.教师心理(1)教师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2)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3)教师成长与发展15.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概述(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认知学习理论(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6.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概述(2)学习动机理论(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7.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2)知识的获得(3)知识的保持18.技能的学习(1)技能概述(2)操作技能的形成(3)心智技能的形成19.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与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3)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4)创造性及其培养20.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概述(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3)学习迁移与教学21.学习策略(1)典型的学习策略(2)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22.品德的形成(1)品德概述(2)品德发展阶段论(3)中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23.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概述(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24.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概述(2)课堂群体的管理(3)课堂纪律的管理三、考试形式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613云南专项教师教育综合口诀
(2)复习的次数 ①适当过度学习,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 ②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一次复习内容的数量不宜过多。
(3)复习的方法 法:①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官:②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 返回:③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散中:④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法官返回散中
16.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准备戒酒】——对应知识如下: 准:准确性 备:准备性——其他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 戒:敏捷性 酒:持久性
3.智力理论 (1)二因素论——【二皮脸】——对应知识如下:
二:二因素(一般+特殊) 皮:斯皮尔曼
(2)智力三维结构论——【超级三维(操吉三维)】——对应知识如下: 操:操作是核心 吉:吉尔福特 三维:内容、操作、产物
(3)多元智能理论——【加多宝】【语数体音美,一人两自+存在】——对应知识如下: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语智力 数:逻辑——数学智力 体:运动智力 音:音乐智力 美:空间智力 人:人际智力 两自:自然智力、自知智力 存在:存在智力
第三章 中小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
1.情绪 (1)情绪的三部分——【煮外甥】——对应知识如下: 煮:主管体验 外:外部表现(表情) 甥:生理唤醒
(2)外部表现(表情)——【表面泰语】——对应知识如下: 表:表情 面:面部表情 泰:姿态表情 语:语调表情
2.情绪与情感的功能——【一心组建感动事】——对应知识如下: 一:迁移功能 心:信号功能 组:组织功能 建:健康功能 感:感染功能 动:动机功能 事:适应功能
★2.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迁年广高,激活知识】——对应知识如下:
迁:(1)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年:(2)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广:(4)引导学生将广阔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高:(3)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5)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活:(6)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知识:(7)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思维发展的相关理论
学生思维发展的相关理论学生思维发展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区域理论、布鲁纳思维设计理论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理论进行探讨,探究它们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启示和指导。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20世纪最早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理解学生思维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这些阶段代表了儿童在认知上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儿童思维特征的深刻洞察。
皮亚杰的理论启示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进行教学设计。
在感知运动期,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教具和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前运算期,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引导,培养学生的直观和操作能力;在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
二、维果斯基区域理论维果斯基的区域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影响。
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创造性参与而实现的。
在学习中,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结构。
维果斯基的理论启示教育者应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促进思维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学生进行情境化的学习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和社会元素,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布鲁纳思维设计理论布鲁纳的思维设计理论强调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复杂的思维结构和问题解决能力。
根据布鲁纳的观点,学生通过与复杂任务的接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思维设计是一种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布鲁纳的理论启示教育者应该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知识点记忆定义:记忆是人脑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作用: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思想的工作车间”记忆是积累经验、丰富知识的基本手段记忆是人的心理活动得以连续的根本保证,是心理发展的前提。
信息加工论的观点基本环节:识记信息的输入和加工保持信息的储存回忆信息的提取和输出分类标准种类:记忆内容:a.形象记忆(事物的形象为内容)b.情绪记忆(情绪体验为内容)c.运动记忆(实际动作、技巧为内容)d.语词—逻辑记忆(概念等抽象思维为内容)时间: a.瞬时记忆(感觉记忆)0.25~2秒如视后像b.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信息数量7±2组块c.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注意复述刺激输入→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回收←↓消失遗忘遗忘(干扰等)记忆表象(感知到思维的中心环节)表象: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定义:保持在记忆中客观事物的形象(当前不在眼前的)特征:a.形象性b.概括性(混杂着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作用:a.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b.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c.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记忆过程的分析识记——信息的输入,保持回忆的前提(记忆的基础)分类标准种类:有无目的性:a.无意识记(轻松但难成系统)无预定目标不需做意志努力。
b.有意识记按一定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
是否理解: a.机械识记(低级但必不可少)在没有理解下靠外部联系、先后顺序重复机械地识记。
b.意义识记在理解下,据内在联系,运用经验主动积极地把材料归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结论(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要比无意识记的效果好。
教育措施:应根据教学目的,向学生提出具体识记要求并组织相应活动,使其把精力集中到学习材料上,取得最佳识记效果。
(明确识记要求)结论(2):不论是无意识记或有意识记,只要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识记的效果就会好。
教育措施:学习材料安排在学生积极从事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所具有的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所具有的特点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一)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1)中学生一般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运用概念、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2)中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已有预见性特征,即能在复杂活动或问题解决之前有计划、有策略。
(3)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形式化的特征,即中学生能时常有意或无意地运用逻辑规律来解决问题。
(4)中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监控能力,即表现为中学生不但能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5)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逐步增长。
突出表现在他们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2、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1)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论思维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着辩证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中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实践等的辨证关系,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间题。
(2)中学生的思维结构趋于稳定,并基本完整与系统化。
中学生由于理论思维的发展,思维结构的内部关系更加协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等形成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而使中学生思维的功能更完善,思维的效率更高。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一)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
如果教育得当,训练得法,这一转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小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与教育一、填空题1、____________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有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根据思维的指向不同,思维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3、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思维可分为和。
4、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发现问题、、和检验假设。
5、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和具体化与系统化。
6、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
7、思维的形式是:、、。
8、思维的品质:广阔性、、、独创性、、。
9、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和。
10、有意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
二、单项选择题1、- --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有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A.思维B.推理C.问题解决D.决策2、根据思维指向不同,可把思维分为。
A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B逆向思维与抽象思维C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D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3、.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患,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A.间接性B.概括性C.预见性D.抽象性4.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A.抽象性B.概括性C.间接性D.情境性5.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A.再现思维B.集中思维C.发散思维D.抽象思维6、.学生能做到“多题一解”的思维活动是()A.再现思维B.集中思维C.发散思维D.抽象思维7.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与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A.常规性思维B.创造性思维C.直觉性思维D.分析性思维8.在头脑中抽取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是()A分析B比较C.抽象D.概括9.把抽象概括形成的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于具体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是()A分析B比较C.抽象D.具体化10、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
A.思维B.推理C.概念D.判断11、------就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也可以说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A.演绎推理B.三段论推理C.归纳推理D.类比推理12、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形式是。
A.思维B.推理C.概念D.判断13、思维的反映思维速度。
A.敏捷性B.深刻性C.广阔性D.灵活性14、思维的反映思维广度。
A.敏捷性B.深刻性C.广阔性D.灵活性15、思维的反映思维的深度。
A.敏捷性B.深刻性C.广阔性D.灵活性1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或现象是()A.原型B.定势C.迁移D.功能17.由先前活动所组成的并影响后续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是()A.定势B.迁移作用C.问题情境D.变式18.已有的问题解决的知识经验与活动方式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是()A.原型启发B.概念形成C.迁移D.问题解决19、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这是()A.原型B.定势C.迁移D.功能20.中学生的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是()。
A.抽象逻辑思维B.形象思维C.动作思维D.创造思维21.创造性思维中能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独特的见解的思维特征是()A.流畅性B.变通性C.新颖性D.独特性22.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A.想象B.表象C.印象D.迹象23.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A.有意想象B.随意想象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24.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A.有意想象B.随意想象C.创造想象D.再造想象25人在冥思苦想中因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是()A.理想B.空想C.灵感D.幻想三、多项选择题1、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指()A 概括性B 指向性C 集中性D 抽象性质E间接性2、下面哪些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 原型启发B 问题情境C 心理定势D 功能固着E 呈现刺激的模式F知识经验3、思维的品质是什么?()A.敏捷性B.深刻性C.广阔性D.灵活性E、批判性F独创性4、任何问题必备的主要成分是:()A算法 B 始始状态 C 中间状态 D 目标状态 E 存在的限制或障碍5、思维的形式有:()A.分析B.推理C.概念D.判断6、思维的过程是:()A分析与综合 B 比较与分类 C 抽象与概括D 具体化与系统化 E 问题与应用7、间接推理可以分为()A直接思维B演绎推理C归纳推理D类比推理8、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阶段是()A.发现问题B.分析问题C.创设情境D.提出假设E检验假设9、创造想象的产生的条件是()A.创造需要与动机B.表象的积累与储备C.积极的思维活动D.灵感E幻想10、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A.直接检验B.过程检验C.间接检验D.结果检验四、辨析题1、人遇到问题时,完全按照逻辑推理的程序解决问题。
2、定势在解决问题中,有时起积极作用,有时又起消极作用。
()3、把问题界定清楚就相当于将问题解决了一半。
4、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5、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的速度。
6、思维的独创性反映了思维随机应变的程度。
7、早晨看到地上湿了,说是昨晚下过雨了,是思维概括性的体现。
8、中学生的思维主导优势是抽象思维。
9、初中学生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10、灵感是进行创造想象的唯一条件。
五、名词解释思维:概念: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定势、推理、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原型启发、想象、灵感六、简答题1、当你想到一只鸟时,你为什么更可能想到一只麻雀而不是一只企鹅?2、推理有哪几种类型?3、思维有哪些类型?4、简述思维的过程。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6、简述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7、简述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8、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思维能力?9、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想象力?10、开发学生想象的方法是什么?七、案例分析案例一、张老师是初二年级的数学教师,他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这样的问题: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某种类型的解题规则,但他们在解答问题时却常常出错。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他加大了练习的强度,但却只对某些学生有效,对有些学生却不起作用。
另外,有些学生只会做同种类型的题目,一遇到现实问题或者题目稍稍改变就又不会了?(1)学生之所以遇到现实问题或者题目稍稍改变就又不会是属于哪种思维类型?(2)请你分析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3)应该如何教授解题规则?答、1、属于常规性思维。
2、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尚未理解有关的概念和规则;二是学生过于依赖现成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
知识的学习要经历三个阶段:(1)新知识习得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在短时记忆中与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即新旧知识形成联系。
在学习的第一阶段,所有知识都是陈述性知识,所以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有关的概念和规则,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将学生埋入题海之中,(2)新知识的转化阶段。
转化的最重要条件是练习。
教师应精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
学习之初,宜设置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的问题情境进行练习,以保持一定的同一性。
随着学习的深入,要逐步变换问题类型为与原先学习情境完全不同的情境,以促进学生习得的概念、规则的纵向迁移。
同时,为了使练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还必须对练习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和纠正。
(3)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才能获得真实可信的评价结果。
案例二、某电影制片厂要在两位考生中通过考试选取一名见习演员。
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一进这个房间,我们的考试就开始了。
”甲被指定进甲室,乙被指定进乙室。
甲敲了两下门,里面便传出清脆的“请进”声。
甲推门进去,室内一位正在理妆的少女,从穿衣镜里看到进门的甲,便惊喜异常地扭过身来,快步迎上,亲昵地喊:“哥哥。
”这位考生一楞,脸红至脖,连连后退:“你——,你——,你认错了吧!”乙连敲几次门,屋里才传出细声的“进来吧”。
乙推门进去,见一位老太太模样的人,正戴着花镜对光穿线。
他一下子扑上去,离老太太约一米左右,便跪着前进,扑进老太太怀里,双手捧着老太太的脸庞端详,眼泪涮涮淌下:“妈妈!妈妈!”出色地演出了一场游子归来的戏。
问题:1、如果你是招聘人,你该录用谁?2、这两位考生的有哪些明显差别?答:1、录用乙2、这两位考生的明显差别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于他们的思维品质截然不同。
甲属于迟钝、固执型,乙属于敏捷、灵活型。
思维迟钝、固执,就不能随机应变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思维的敏捷、灵活就能善于在很快的时间里回答问题、做出反应,而且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判断准确;思维的敏捷、灵活性是建筑在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基础之上的优良思维品质。
思维敏捷的人能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思维敏捷的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案例三、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等其他一些用途。
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是怎样解释的?在心理学中,上述心理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
即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种物体以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他功能的一种倾向。
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习惯用途后,就很难堪出它的其它用途。
因为钥匙最惯常的用途就是开锁,所以人们看到钥匙时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不易想起它的其它功能。
案例四、张老师在上小学语文课《黄昏》时,问学生:“象征是什么?”,“象征就是……,好像……”小刚说。
“象征就是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
”小冰说。
有些学生还是一脸茫然,张老师便说:“我给大家举些例子吧,比如戒指象征结婚,红色象征喜庆,绿色象征和平,或者……”“鸽子也象征和平,”有同学插嘴说,“心形象征爱”“鸳鸯象征爱情”……“小明,奥运五环象征什么呢?”张老师问。
……问题:1、张老师的举例遵循了学生什么认知特点?2、张老师为什么举出大量形象的具体案例?答:1、张老师的举例遵循了小学五年级学生具体想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特点2、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举出大量形象的具体案例,让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过渡到对“象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张老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小学五年级学生具体想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特点。
案例五、平方米和㎡一样吗?某小学教师李老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小明同学提出:教材上计算结果单位名称用字母“㎡”,而答句中却用汉字“平方米”,前后不一致,写法不妥。
小然、小文等好几位同学却争先站起来说:“没水平,我们从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就一直这样一来,有什么好提的,好表现自己!”面对如此情景,李老师告诉全班学生:“这个发现太有水平了!编书的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正准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