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2022-2023小学四年级人与自然下册第5课《防治土地荒漠化》教学反思
2022-2023小学四年级人与自然下册第5课《防治土地荒漠化》教学反思1、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观看后质疑:土地荒漠化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交流了解: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
3、总结知道:土地荒漠化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
造成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结构和地理环境……学生观看视频深入了解。
4、学生分组交流:土地荒漠化有哪些危害?
5、交流知道:植树造林、固沙种草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方法。
6、视频播放,学生观看了解知道彰武县的荒漠化治理成果。
7、教育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争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学生们受到了教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和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现状和成效。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下降,逐渐向荒漠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荒漠化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水资源减少,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2. 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3. 荒漠化治理措施:荒漠化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地改良、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4.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现状和成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退耕还林、沙漠化防治、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荒漠化治理的成果。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了解荒漠化治理的难点和重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的图片、视频等。
2. 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实例和成效。
3. 划分学习小组,提前通知学生讨论主题和荒漠化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荒漠化概念及其危害:讲解荒漠化的定义,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4. 讲解荒漠化治理措施:讲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基本知识。
5.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现状和成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果,让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效果。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危害以及治理措施,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荒漠化的基本概念,了解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掌握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危害;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素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荒漠化的定义、危害及治理方法。
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创新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荒漠化相关资料和案例;准备PPT课件,展示荒漠化图片和数据;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荒漠化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提问:“你们对荒漠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治理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实际情况。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方法的可行性;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治理经验和启示。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5.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提出治理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荒漠化的基本概念、危害及治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解决荒漠化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地理荒漠化防治教案的教学反思与创新。
教学反思与创新:高中地理荒漠化防治教案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多,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在当今的环境变化中,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荒漠化等情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对此,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荒漠化防治教育尤为重要,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荒漠化的认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本文将结合教学反思与创新,讨论高中地理荒漠化防治教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
一、教学反思1.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计划及选择的教学方法、手段、步骤和过程中所遵循的思路和原则。
在高中地理荒漠化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内容出发,可以选择以下的教学策略:(1)问题引导式教学策略。
在讲授荒漠化防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道道与荒漠化有关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荒漠化防治的理论知识和防治技能。
(2)案例教学策略。
在荒漠化防治教学中,利用一些经典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荒漠化防治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合作探究式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尤其针对一个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荒漠化防治教学的效果不仅仅要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掌握上,更是要体现在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上。
但是,荒漠化防治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估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环保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当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环保意识得到加强时,荒漠化防治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二、教学创新1. 教学资源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采用更多的教学资源来支持荒漠化防治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多样化和生动化。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掌握荒漠化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3. 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及其效果。
4.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危害、治理措施及治理成效。
2. 难点:荒漠化治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提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和策略。
4. 采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呈现荒漠化现象及治理成效。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
2. 提问:什么是荒漠化?它为什么会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案例分析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危害的案例,如沙漠化、草地退化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环节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和策略。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多媒体展示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效,如植被恢复、沙漠变绿洲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措施。
环节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环节七: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荒漠化治理项目,分析其成效和不足。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问题及治理方法。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课标与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本节课教学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结合课标要求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并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对自学指导问题的难度和梯度及考虑学生的学情,“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结合检测,运用联系框图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物间的关系,激活思维培养逻辑完成联系框图,强化教学效果。
课堂不足:1、西北地区讲的不够,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以一定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
2、活动时间不够充分,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3、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不足,应用案例中结合方法训练学生时间急促,总结深度欠缺。
4、各环节过渡和引导不够流畅。
5、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
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
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6、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7、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8、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
“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
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
荒漠化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荒漠化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打开文本图片集土地荒漠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严峻的生态问题之一。
湘教版教材采用了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分析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与产生的危害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但教材中由于没有明确指出荒漠化的基本类型,导致学生将土地荒漠化与土地沙漠化相混淆;教材从普遍性的角度出发,概括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导致了学生在回答关于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时用这些普遍性的结论到处“贴标签”。
如何进行荒漠化的教学,笔者谈几点粗浅之看法,以求同行、专家指导。
一、厘清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与联系(一)要厘清两者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重概念教学所谓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所谓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它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湘教版教材中对荒漠化的叙述,有哪些重要的信息可以和学生讨论呢?从概念上看,土地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退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两大主要原因;这个“其它因素”是指什么呢?它指的是除了使用土地不当的其它人为因素,如使用化肥过多,耕地会产生板结现象;灌溉不合理,耕地会产生次生盐碱化现象,从而使得耕地退化成盐碱地;由于各种原因,草原会退化成沙漠,这就是沙漠化;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导致土地养分的流失,肥力下降,也会引起土地退化。
而该定义中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则暗示着土地荒漠化的几种重要类型。
只有学生习明了这些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土地荒漠化。
(二)在地图上判断我国不同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不同类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在我国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土地荒漠化类型的空间差异。
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空间概念。
如让学生在图1的方框里填出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名称。
通过不同地区不同的荒漠化类型,加深学生对不同的自然原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不同类型的土地荒漠化的空间指向,树立荒漠化的空间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反思)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教具】课本、黑板【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视频播放]《星际穿越》预告片[教师提问] 根据影片设置的大背景,地球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科学家们派出宇航员们去寻找新的家园。
我想知道,是怎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人类舍弃了地球,进入到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宇宙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述]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二、讲授新课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讲述] 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印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学生回答]……[教师讲述]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教师讲述]但是土地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具有一定过程演化而来的。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推荐阅读)第一篇: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
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
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
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
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教案新部编本(湘教版必修3)
相对于自然地理来说,人文地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些,要求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考虑的方面比较周全,然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是很多,导致学生学习本部分较难。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通过分层次问题导学法, 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荒漠化的成因 2.荒漠化的防治
活动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小组讨论,展示答案
组内补充,组间质疑
组五、组六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或质疑。
总结
问题探究
1、你认为导致我国荒漠化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总结,组八回答
总结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思考一下人类活动是否一定会导致荒漠化现象?
学生看图片,阅读P36活动题归纳总结出来类型,小组讨论
组二、三回答,质疑,评价
总结荒漠化类型,特别提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让学生阅读课本P36材料<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及图2-1, 说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省区、表现及危害。
阅读课本,找到答案
组四代表回答
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中,及时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他(她)能够按时完成应该做的那份工作和学习任务。
5、我对他(她)的表现满意,把分到本组的问题总能回答的很好。
其中每一项为1分,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0分。每组的最高分获得“优秀组员”称号,组内其他成员及教师鼓励最低分成员。小组成员齐心协力,与其他小组展开竞争。
八、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含义
二、荒漠化的成因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程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
2.认识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
3.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
4.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
5.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草原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
2.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
4.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图片等多媒体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15分钟)a.荒漠化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地区的水源、气候和空气质量。
-使农田退化,降低农业产量。
-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威胁畜牧业的发展。
-增加沙尘暴、沙化土地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b.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造成原因:-西北地区干旱、风沙等自然环境条件恶劣。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
3.探究(20分钟)a.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具体影响。
b.每个小组汇报结果,进行讨论并进行指导。
4.总结(10分钟)a.讲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效,如退耕还林、沙漠植被的恢复等。
b.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的治理荒漠化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拓展(15分钟)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查找其他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以及国家政策和计划,分享给全班。
6.作业(5分钟)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谈谈如何保护现有的草原资源以及预防荒漠化的措施,并进行讲解。
四、教学评价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评价。
2.评估学生对荒漠化的理解及其危害与治理的认识程度。
3.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和作业的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2.图片、视频、PPT等教学素材。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教科书版本:湘教版3. 学科:高中地理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分布特点及其危害;(3)学会分析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地图,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了解荒漠化的危害;(3)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分布特点及其危害;(3)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2. 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成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荒漠化治理的技术手段及其实施效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案例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哪些危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
3. 案例分析(1)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案例,如内蒙古阿拉善盟、甘肃张掖等;(2)分析案例中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3)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效;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倡导珍惜资源、关爱大自然。
六、课堂练习1. 根据教科书P74图7.23,指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掌握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举一反三会分析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
下面我来分析我在这节课中的好处与不足。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
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第一大优点,同时我加入了西南贵州的石漠化案例作为课堂知识的拓展,学生类比应用是我的第二大亮点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在我教学设计时本着先学后教,学以致用的思想,用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延伸到贵州地区石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
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西北地区。
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背景,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水源。
课堂上小组探究合作,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之后老师总结给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以关键字的形式)措施。
作为知识拓展,能力延伸,贵州地区的石漠化作为案例分析,学生类比西北区得出石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习,当堂知识得到强化,能力得以提升。
小组合作探究,活跃了课堂氛围。
但也有不足,第一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学生基础较差,给几个图片太直观笼统,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第二时间有点仓促。
贵州的石漠化的防治措施没有总结到位。
第三有些学生存在浑水摸鱼,不参与,课堂考核制度有待加强。
但是总体效果不错,知识类比迁移,提高了课堂容量,以后可以继续加强类比思维的应用。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特征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原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与实践五、学生实践活动与反思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特征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2. 教学内容: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的类型(包括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荒漠化的特征(如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减少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植被破坏、土壤流失等)、荒漠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下降、水资源减少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三、荒漠化的原因分析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和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四、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与实践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应用。
2. 教学内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实践案例(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五、学生实践活动与反思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荒漠化治理的实践活动(如种植树木、宣传环保等),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六、荒漠化监测与评估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荒漠化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2. 教学内容: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荒漠化评估指标体系、荒漠化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反思
第二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1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教学反思 2019.11.28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是区域地理的基础章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首先需要了解区域的背景现状,该区域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区域问题,最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了解区域中的地理事象,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从课堂上学生们的反应来看,这次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我总结了这次我上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1、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并且根据新课标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了符合学生情况的教法和学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根据学生上课情况来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学生反应很积极,而且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比较高。
2、我利用荒漠化的相关图片进行了引入,并为同学们说明了荒漠化的严重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利用了思维导图,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区域,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并且在最后让学生们在课后实践这种区域分析的方法。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限制,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有限,在课后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补充。
2、在讲述南方水土流失导致的石漠化时没有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学生可能还有些困惑。
3、在进行小组讨论环节时,有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坐在下面只听其他同学讲,没有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之后我会对我的课件和教案不断完善,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节课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例子,本课可以用案例法探究解决区域发展的问题,荒漠化常见的形式有沙尘暴、雾霾等,这些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也是社会热点事件,通过学习了解这些现象的成因、治理措施等,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本节课进行比较顺利,环节完整,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参与了活动,达到了积极合作,互助探究,主动学习的锻炼,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探究活动形式有,但效率效果值得探讨。
课上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学生是否都参与,参与的效果如何,是否每人都有收获,收获多少。
应该在当堂检测效果。
2、教学设计不够完善,对学生的理解不够全面。
检验课堂效果的标准是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否每位同学都有收获,是否每位学生都受到教育。
3、普通话水平不过关。
4、教学重点突出不够。
今后在教学中加大对学生的研究,加强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探讨,增强高考意识,提高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
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
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
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
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
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
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
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
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
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
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
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
今后我在还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摸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