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赏析古诗三首长歌行_人教版
《长歌行》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长歌行》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长歌行》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在什么时候出现明亮的月光?我端着酒问蓝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着风回去,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太冷了。
起舞玩弄着清晰的影子,与此相比如何还在人间?转动红色的阁楼,低垂华美的门户,照亮无眠的人。
不应该有怨恨,为何在别离时圆满?人们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这些事情古老就难以完全说明。
但愿人们长久地享受美好时光,千里之间共同欣赏美丽的月光。
【注释】1. 长歌行:这首诗是“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作者是苏轼,宋代文学家。
诗中通过描述月亮和人的离合寄托了诗人对于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祝愿。
2. 宫阙:宫殿的意思。
这里表示诗人不知道天上的宫殿是什么样的。
3. 今夕:今天的晚上。
4. 乘风归去:乘着风意味着迅速离开。
5. 琼楼玉宇:楼阁和宫殿的美丽建筑。
6. 起舞弄清影:表示诗人心情愉悦地舞动着,并看到自己在月色下的清晰倒影。
7. 转朱阁,低绮户:转动红色楼阁,低垂华美的门户,指的是月亮的出现在不同的位置。
8. 无眠:形容诗人怀念离别的人而失眠。
9. 无恨:表示诗人对于别离并没有怨恨之情。
10. 乐府诗: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通常用来歌颂英雄事迹或表达情感。
译文中希望能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注释部分对于生僻字词和文化背景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整篇文章采用了平铺直述的方式,分析了诗歌的翻译和注释内容,同时保持了文章的整洁美观和语句的流畅通顺。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古诗三首_长歌行_七步诗_出塞》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七步诗》作者曹植。
“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
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
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
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
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
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
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
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教学目的: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七步诗》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什么呀?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二、学习《长歌行》1、用上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青青园中葵:园子里绿绿的蒲葵树。
《长歌行》赏析
《长歌行》赏析《长歌行》呀,那可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道亮光,照亮了好多好多。
你看那“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这不就像是我们早上起来,看到那带着露珠的向日葵,充满了生机和希望嘛!那朝露啊,就等着太阳出来把它晒干呢,多形象啊!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每天早上看着窗外的景色,满心期待新的一天会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把温暖和阳光洒向大地,所有的东西都变得闪闪发光啦!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好事情,整个人都变得亮晶晶的。
哎呀,这感觉可太棒啦!就像突然得到了一个超级大惊喜,让你忍不住想要欢呼雀跃。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这可真是让人有点小忧伤呢!总是担心秋天一来,那些漂亮的花朵和叶子就会变黄、枯萎。
这多像我们有时候会担心美好的时光会溜走呀,是不是?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呀,就像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时刻。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那些大江大河都往东流到大海里去啦,可它们啥时候能再回来呢?这就好像我们的时间一样,一旦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啦!我们可得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别等时间溜走了才后悔莫及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简直就是敲警钟啊!年轻的时候要是不努力,等老了可就只能白白地伤心啦!这就好比你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发现啥都不会,那多悲催呀!所以呀,我们可得趁着年轻,好好拼搏一把,别给自己留下遗憾。
《长歌行》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首动听的歌。
它用简单的话语告诉我们好多大道理呢!它让我们知道时间的宝贵,让我们懂得要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这可不是那些干巴巴的说教能比的呀!想想看,如果我们都能像诗里说的那样,珍惜时间,努力向上,那我们的生活该有多精彩呀!我们就不会虚度光阴,不会在老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轻时没有好好努力。
我们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所以呀,《长歌行》真的是一首特别好特别好的诗!它就像一个贴心的朋友,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好好生活,要努力向前。
六年级下册古诗《长歌行》
六年级下册古诗《长歌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长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珍贵遗产之一,这首诗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田园生活。
在六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们也对这首古诗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感悟。
《长歌行》一文身兼文学和历史的意义,诗中描绘了唐代时期农民的生活情景,咏叹了农民的辛勤劳作、丰收喜乐和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白居易通过细腻动人的笔触,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家园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这种感怀和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更加珍贵和可贵。
这首诗的名字叫作《长歌行》,其实也是颇有深意的。
长歌是古代一种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歌曲,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欢乐和悲伤。
而“行”则是指行走、旅行之意,这首诗的名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行走的心情和情感。
在长歌行的诗中,作者白居易通过细腻动人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农田丰收的美好景象,展现了农民对家园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具有深刻的感悟和启示。
在学习《长歌行》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六年级的学生们对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意和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指导,通过诗词的朗诵和朗读,通过诗歌赏析和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艺术表达和情感传达,更能够体会到诗歌所封存的古代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课堂上,老师会向学生讲解《长歌行》这首古诗的背景和内涵,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到诗歌朗读和赏析的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现,深入感悟古诗带给他们的启示和感动。
《长歌行》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对家园和社会的关注和奉献,深深触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和情感。
在六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感悟这首古诗的内涵和意义,加深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使自己在人格修养和情感体验上得到更加全面和丰富的提升。
六年级下语文评课古诗三首长歌行_人教版-word文档资料
六年级下语文评课-古诗三首长歌行人教版这节课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更引发了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受益匪浅。
我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从三方面对这节课做以总体的评价。
一、教师的基本素质朱老师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他的优秀体现在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上。
浑厚的声音,柔和的语调,亲切的教态,幽默的风格,精湛的沟通互动的技巧,使得朱老师轻而易举的便征服了本来很紧张也很生疏的学生,从而很好的营造了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他的优秀还体现在良好的专业素养上。
朱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在授课过程中也有所体现,更难得的是他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地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如重音、调值、体裁、发音等知识的提及和纠正。
他的优秀体现在具有现代教育思想。
他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大胆的给学生思维、想像和语言充分的释放机会,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学生自己来思考。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结合得恰到好处。
二、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思想,主体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有自主发言,有分组辩论,有同伴交流,在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和相互的质疑中,学生们一点点的、由浅入深的感受到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美好意境,体味到了诗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慨,升华出了自己一定要珍惜时间的体会。
课堂上真切的感受到了思维的流动和跳跃,这才是灵动的课堂,孩子们自己的课堂。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针对这一视角,我选择了两个观察点:教师的评价语言和教师的对学生错误的反应,根据量表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朱老师在这节课中共用了53次评价,其中情感性评价占43%,内容性评价占39%,发法性评价占22%,由此可以看出朱老师善于用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善于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可见教师的教学智慧。
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反应观察结论为:有同伴补充完善占38%,教师引导点拨占25%,鼓励占13%,进行解释和说明占25%。
2023年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 汉乐府《长歌行》古诗赏析
汉乐府:汉朝的宫 廷音乐机构
作者:无名氏
诗歌类型
汉乐府:汉代宫廷音乐机构,负责收 0 1 集、整理、创作诗歌
长歌行:乐府诗的一种,以长歌形式 0 2 表现,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抒情性
古诗:古代诗歌的一种,具有较高的 0 3 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乐府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以音乐为 0 4 载体,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运用对比:将青春与衰 老进行对比,突出珍惜 时间的重要性
运用叠词:如“青 青”、“悠悠”等, 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运用典故:如“东流之 水”,表达时光一去不 复返的感慨
运用象征:如“园中 葵”,象征人生短暂, 需珍惜时光
3 诗歌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汉乐府《长歌行》
1 对后世诗歌创作产 生了深远影响,成 为后世诗歌创作的 典范。
谢谢
汇报人:稻小壳
2 诗歌内容
诗句解析
首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描绘了园
01
中葵花朝露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次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描述了春 02 天阳光普照大地,万物生长繁荣的景象,表达了
诗人对生命的赞美。
第三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表达了
03
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忧虑,以及对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珍惜。
汉乐府《长歌行》古诗 赏析
单击此处添加文档副标题内容
演讲人
目录
01. 诗歌背景 02. 诗歌内容 03. 诗歌影响
1 诗歌背景
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汉朝 A
创作原因:汉乐府的创作
需要 C
B 创作地点:长安
创作目的:反映社会现实,
D 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长歌行》诗意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长歌行》诗意
诗意: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_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一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一年四季中的春天--样美好。
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长歌行
《长歌行》是汉乐府的一首诗,全文如下: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描述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表达了要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学习的情感。
诗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用河水只能向东流入大海,不能向西回流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启示人们要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徒然叹息。
最后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全诗的主旨,强调了年轻时不努力,到老年时会后悔的道理。
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中,学习这首诗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理解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还可以学习到一些常用的成语和表达方式,如“青青园中葵”、“阳春布德泽”、“百川东到海”等,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古诗三首长歌行_人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课反省-古诗三首长歌行人教版《长歌行》这首汉乐府民歌,文字清爽优美,寓意深刻。
让学生感觉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进而学会珍惜时间是本课教课的难点,掌握本课生字是教课的要点。
我做出以下反省:一、古诗教课,读是必不行少的环节。
经过初读时同桌相互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经过创景朗诵、引读、师生合作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诗歌的韵律美并有所感悟。
二、经过情境创建,指引学生抓住“徒伤悲”“老大”“少壮”等词语让学生思虑想象为何会徒伤悲?当你鹤发苍苍的时候却一事无成什么都不会你会怎么想?让学买卖识到时间的难得。
再经过指引学生用努力说话,创建情境朗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让学生理解从小努力的重要性,打破教课难点。
三、识字写字教课是一年级学习的要点。
在教课过程中采纳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联合的方法。
注意教给识字方法,浸透字理知识。
如教课“川”时指引学生察看插图,再出示最原始的川。
利用象形字的特色,帮助学生记着生字的同时理解了字义。
在稳固识字的环节,经过比一比的方式,让学生比较“力、努、伤”三个生字的共同点,谈谈他们为何都带有力,帮助学生识记。
而何的教课,则充足尊敬学生,让学生谈谈怎么记?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最后利用低年级学生的特色,经过生字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稳固识字认识学生的识字状况。
写字教课中采纳范写、描红、书写、评论等一系列步骤,并依据学生的不一样状况,让学生达成不一样的写字任务。
力争扎实写字四、本堂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比如教师在教课的语速过快,教课经验不足。
讲堂较为紧张,在指引学生认识“何”字时,发生口误,说成“荷”。
这对学生都是有影响的。
此外在写字教课的时候,指导不够仔细,没有足够深入,关注面不够宽泛。
在游戏环节事后,学生处于激动状态,应当让学生实时平复以进入写字环节。
要牢记指引学生书写先要静心。
《长歌行》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译文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千万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了。
注释①长歌行:汉乐府曲牌名。
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
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
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
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
”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
向日葵即其中之一。
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④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⑤秋节:秋季。
⑥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读音同“花”。
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
(但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读shuaī)⑦百川:大河流。
少:年轻。
老:老年。
⑧徒:白白地。
⑨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⑩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⑪老大:年老。
(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
此句话指到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了。
)下载文档。
《长歌行》诗歌译文《长歌行》鉴赏及赏析-5068儿童网
《长歌行》诗歌译文《长歌行》鉴赏及赏析 - 5068儿童网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
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长歌行》两汉:佚名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长歌行》注释长歌行:汉乐府曲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
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
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
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
”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句:阳是温和。
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徒:白白地。
《长歌行》赏析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六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古诗三首长歌行_人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古诗三首长歌行人教版“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在先秦时就有了。
以“乐府”为这种机构的名称,约始于秦代。
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
汉承秦制,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
史载惠帝时有“乐府令”之职。
到了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都被大大扩大了,其具体任务包括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及制作歌辞等。
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如西汉前期的《房中乐》和西汉中期的《郊祀歌》等,主要是由文人写作的;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则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
所用的音,主要也是来自民间,也有一部分来自西域的音乐。
为了区别于文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
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民歌”,同样是泛指产生于民间的群众性、社会性创作,而不是专指“劳动人民”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说,统治者采集民间歌谣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目的,这恐怕是按照儒家理想加以美化的解释,其实主要为了娱乐。
《汉书·艺文志》还列出西汉所采集的一百三十八首民歌所属地域,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但是这些乐府民歌流传下来的不多,一般认为现存汉代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乐府机构所采集的。
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收入了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专书《乐府诗集》。
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其中包含有汉乐府的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这四类。
“郊庙”一类中都是由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这三类中,尤以“相和”类中为多。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古诗三首长歌行_人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古诗三首长歌行_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说课-古诗三首长歌行人教版【说教材】《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本诗的教学的目标只是让学生完成以下的三个目标即可:1、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说学法】本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
师生都在学习中得到了成长。
只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心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究、去创造,古诗一样可以学得很精彩。
【说教法】一、课堂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1、上课前的游戏设置,调节紧张气氛,轻松过渡课文学习。
2、抓住学生喜欢看动画视频的心理,留下奖赏目标,激励他们敢于迎接挑战,用挑战的语气挑逗起学生内心的渴望“你们敢接受任务吗?”为顺利进入“学习课文环节”积蓄了饱满的激情。
3、视频音乐的调动,由开始的跟着到小声唱着到大声唱出。
对结束的情境设计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没完美的释解。
二、启发式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内在情感1、对诗歌内容的深入启发,由学生肤浅的表面认识,引导其对每句所要表达思想的深层理解。
2、对诗歌指导朗读的情感启发,结合实际感受,和生活中的情感体会引导对小学生来说会背的古诗很多,且游戏规则没有限定背什么古诗,只是纯粹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这个简单游戏环节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这个环节的成败关系到整个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
过渡:差不多了,由衷称赞“你们背得可真多啊!看来你们很喜欢背古诗哦!那我们现在就赶紧再学首新的古诗吧!”见缝插针,趁热打铁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2、引出课题:《长歌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击“10、古诗三首”出示课题“长歌行汉乐府民歌”字样,让学生接上老师刚才的话题,全班齐读“长歌行”。
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长歌行 教案人教版
长歌行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的韵律,知道时间的重要性。
2.理解古诗大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想象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1.通过使学生学习体会到时间的珍贵。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背诵《长歌行》。
3.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课件:谜语)2.导入新课、读题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他们用不同的诗句,表达着共同的心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时间的古诗。
(板书:长歌行)二、认读古诗1.欣赏(课件:读诗认字)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
学习生字:葵(词、义)2.指名朗读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不一样,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诗读一遍。
三、品读、体会情感1.同学们读得真好,其实读古代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的有节奏,更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的感受。
2.指名读。
3.你觉得诗中那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使你最有感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你体会出作者这句诗的什么感受?(板书:珍惜时间)四、精读想象意境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触景生情,发出了如此慨叹呢?请大家默读诗文的前四句,读时想一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还可借助屏幕上的“连词成句”和书上的插图品一品,作者因何而感慨。
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收获和困惑。
(课件:连词成句)2.学生自学并交流。
3.汇报。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学生可能不按着四句诗的顺序,先说那一句都可以。
(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什么意思,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太阳一出来露水就干了?早晨是露水最大最圆,最美好的时刻,可太阳一出来,顷刻间,就干了,你独到这里,有何感受?(板书:朝露易逝)(2)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作者抬起头,举目四望,看到了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美吗?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美?把这种美读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语文赏析-古诗三首长歌行人教版
汉乐府
作品简介: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
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
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
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
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
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析】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
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
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
诗人用
“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
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
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
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