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复习总结
中医眼科学复习材料.doc
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第一节眼球的解剖与生理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肓径23mm,横径(水平)约23.5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3、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屮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4、夕卜层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5 —12mm,垂直径为10.5—1 lmm®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7、胸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屮间为水液层,底部为黏蛋白层。
8、组织学上巩膜由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及棕黑板层构成。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
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
10、葡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索膜。
角膜从前到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1、虹膜内缘于屮央形成圆孔,称瞳孔,其直径为2.5-4mm左右。
12、视网膜由外到内分为10层:①色素上皮层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⑤外从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13、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与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 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14、房水:由睫状突的上皮细胞产生,并充满后房、前房,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眼内压。
15、房水流出的途径:经瞳孔经前房角小梁网睫状突上皮细胞------ 后房------- 前房 ---------- 巩膜静脉窦------- 血循环产生的房水/ \ 眼静脉少量脉络膜上腔吸收少部分虹膜吸收t受阻、眼压增高致青光眼16、晶状体:位于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晶状体的直径约为9mm,厚度4一5mm。
中医眼科 个人总结
中医眼科个人总结引言作为一名从事中医眼科的医生,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观察病人的眼睛,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眼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眼科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本文就我个人对中医眼科的理解和体会进行总结。
中医眼科的独特之处相比于西医眼科,中医眼科注重整体观察和治疗,关注眼部疾病与人体内环境的关系。
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认为眼病往往是全身机能失调的表现,并通过调整整体健康来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
这与西医的症状治疗有着本质差异。
中医眼科的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1. 近视:中医认为近视主要与肾虚有关,因此治疗近视的重点是滋养肾脏。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中药熏蒸、中药熏洗等,可以缓解近视的进展和改善视力。
2. 干眼症:中医将干眼症归结为目湿不足,可以通过调整肝肾阴阳平衡,滋润眼睛来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滴眼液、中药熏蒸、穴位按摩等,可以缓解眼睛干涩、疲劳和视力模糊等症状。
3. 白内障:中医认为白内障主要与肝肾阴虚有关,因此治疗白内障的重点是滋养肝肾,清除眼部淤积物。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中药熏洗、穴位按摩等,可以缓解视力下降和眼球混浊等问题。
4. 翼状胬肉:中医认为翼状胬肉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因此治疗的重点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滴眼液、中药熏洗、中药熏蒸等,可以减轻眼睛肿胀和不适。
中医眼科的优势中医眼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观察:中医眼科通过综合观察患者的眼部情况、舌苔、脉象等,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诊断。
2. 相对安全:中医治疗强调调整整体健康,避免了西药常见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3. 疗效持久:中医治疗的目的是调整整体健康,可以治本,使得疗效更为持久。
4.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治疗因人而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增加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中医眼科的展望尽管中医眼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但是由于现代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接受度有限,中医眼科的应用仍较为有限。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一、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眼科的发展历史:中医眼科是中国医学很早就开始涉及的一个学科,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眼科的论述。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有关眼病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眼科的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丰富而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 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五轮六治、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等理论。
在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时,医生会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来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3. 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进行的。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面色、口唇色泽等情况,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
二、常见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 近视:近视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同时也要注意调节生活作息,保持眼部卫生。
2. 远视:远视与近视一样也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远视的方法也类似于治疗近视,主要是通过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
3. 弱视:弱视是指由于一些原因导致视觉功能受损,中医治疗弱视的方法一般包括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同时也要配合眼部功能锻炼。
4. 眼睑炎:眼睑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眼睑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5. 结膜炎: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炎症,中医治疗结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6. 角膜炎: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角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7. 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中医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
8. 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中医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
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工作总结
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工作总结
简介
本文总结了我们在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工作中的主要成果和经验。
通过项目的实施和不断的努力,我们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工作内容
我们在中医眼科工作中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 中医眼科治疗:通过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针对眼部疾病
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 中西医结合:在眼科治疗中,我们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
合运用中西医疗法,提高了治疗效果。
3. 视力康复:通过视力康复训练和辅助治疗,帮助患者提高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主要成果
在我们的工作中,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 提高了眼部疾病的治疗效果:通过中医眼科治疗,我们成功地治愈了很多眼部疾病患者,提高了治疗效果。
2. 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我们注重关注患者的需求,并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获得了患者的高度满意度。
3. 提高了团队的专业水平: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研究,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加了团队的实力。
经验总结
在中医眼科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以下经验:
1. 注重中西医结合:中医眼科治疗需要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因此我们要加强与西医的合作与沟通,实现优势互补。
2. 关注团队协作:中医眼科工作涉及多个专业,团队协作非常重要,我们要积极沟通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3. 持续研究提升:中医眼科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研究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展望未来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中医眼科的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健康。
感谢各位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注!。
中医眼科学最终版
中医眼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1.扁鹊是最早的五官科医生2.王焘著《外台秘要》提出绿翳青盲(相当于青光眼),脑流青盲眼(相当于白内障)3.唐代已能配制假眼,《吴越备史》是世界上关于义眼配制的最早记载4.南宋《洞天清录》记载了叆叇即是眼镜,来矫正老视5.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清代《目经大成》记载金针拨内障八法6.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的附属器以及眼部相关血管和神经结构7.眼球的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约为23mm,水平径为23.5mm8.眼球(眼珠)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所组成。
眼球壁可分为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房水(神水)、晶状体(晶珠)、玻璃体(神膏)9.房水由睫状突产生后,后后房经过瞳孔进入前方,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再进入眼的静脉系统。
有维持、调节眼压的功能10.视路:是视觉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视觉中枢的传导路径。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中枢)11.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胞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
眼眶骨壁的结构: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眶上裂和眶下裂12.眼外肌,每只眼有6条眼外肌,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
外直肌受展神经、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眼外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皆受动眼神经支配。
13.眼轮匝肌受面神经支配,收缩时眼睑闭合,提上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起开睑作用14.屈光介质: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连同角膜一同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15.角膜后面,巩膜、晶状体、玻璃体前面,周围以前房角为界的空间称为前房16.眼与心的关系:1.心主血脉,诸脉属目; 2.心主藏神,目为心使。
17.眼与肝的关系:1.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 2.肝主藏血,目受血能视3.肝气通目,辨色视物;4.肝主疏泄,调摄泪液5.肝脉上连目系,气血通达于目。
中医眼科学总复习
中医眼科学总复习一、眼的解剖生理功能眼球眼球壁纤维膜(角膜5层、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10层)房水(房水产生及其循环途径)眼内容物晶状体(囊膜、皮质、核、悬韧带)玻璃体眼眶(7块骨头)眼睑(分五层)眼附属器泪器(泪腺、泪道)结膜(分三部分)眼外肌(6条)神经(6对颅神经)血管二、五脏与五轮相关五脏与眼关系五轮学说《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出于脑,后出于项中”)脾肉轮胞睑(眼睑)肺气轮白睛(结膜和前部巩膜)心血轮两眦(内外眦与泪器)肝风轮黑睛(角膜/虹膜)肾水轮瞳神(瞳孔及其眼内一切组织)三、外障眼病(翳与膜)——从外而遮胞睑6——针眼(内麦粒肿、外麦粒肿)——仙方活命饮胞生痰核(睑板腺囊肿)——化坚二陈丸风赤疮痍(带状疱疹、眼睑湿疹)除湿汤睑弦赤烂(睑缘炎)除湿汤上胞下垂(上睑下垂)补中益气汤椒疮(沙眼)归芍红花散白睛6——暴风客热(急性结膜炎)防风通圣散天行赤眼(流行性结膜炎)祛风散热饮子天行赤眼暴翳(流行性角结膜炎)龙胆泻肝汤胬肉攀睛(翼状胬肉)栀子胜奇散金疳(泡性结膜炎)泻肺饮、泻白散火疳(巩膜炎)还阴救苦汤两眦3——流泪症(泪道阻塞)止泪补肝散漏睛(慢性泪囊炎)白薇丸漏睛疮(急性泪囊炎)黄连解毒汤黑睛3——聚星障(单疱病毒角膜炎)泻青丸凝脂翳(化脓性角膜溃疡)四顺清凉饮子花翳白陷(蚕蚀性角膜溃疡)泻肝散四、内障眼病——由内而蔽瞳神疾病10瞳神紧小(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新制柴连汤抑阳酒连散五风内障绿风内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绿风羚羊饮将军定痛丸青风内障(慢性开角型青光眼)加减驻景丸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杞菊地黄丸云雾移睛(玻璃体混浊)暴盲(络阻暴盲——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通窍活血汤(络损暴盲——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血腑逐瘀汤(目系暴盲——急性视神经炎)丹栀逍遥散(视衣脱落——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补中益气汤高风内障(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明目地黄丸青盲(视神经萎缩)八珍汤视瞻昏渺(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温胆汤视瞻昏渺(老年性黄斑变性)五、眼外伤3撞击伤目(眼钝挫伤)十灰散真睛破损(眼球穿通伤)除风益损汤眼化学伤六、眼肌2风牵偏视(麻痹性斜视)正容汤通睛(共转性斜视)屈光不正3近视定志丸远视地芝丸散光七、常用滴眼液抗生素滴眼液激素滴眼液散瞳药缩瞳药八、名词玄府宿翳五风内障蟹睛黄斑视盘目系凝脂翳九、病例讨论:患者,女性,62岁。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一、眼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1·眼科疾病的中医辨证1·1 眼部疼痛的辨证1·2 红眼疾病的辨证1·3 高度近视的辨证1·4 视疲劳的辨证1·5 外伤性眼病的辨证1·6 眼底病变的辨证1·7 黄斑病变的辨证2·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2·1 中药外敷治疗2·2 中药口服治疗2·3 穴位疗法2·4 中医保健调理二、常见眼科疾病及其中医治疗方法1·红眼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1 结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2 铜绿假单胞菌角膜溃疡的中医治疗方法 1·3 疱疹性角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4 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2·黄斑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2·1 中医治疗早期黄斑病变的方法2·2 中医治疗湿性黄斑病变的方法2·3 中医治疗干性黄斑病变的方法3·视疲劳的中医治疗方法3·1 中医药物治疗视疲劳的方法3·2 中医保健调理视疲劳的方法4·高度近视的中医治疗方法4·1 中医药物治疗近视的方法4·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近视的方法5·外伤性眼病的中医治疗方法5·1 中医药物治疗眼外伤的方法5·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眼外伤的方法6·眼底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6·1 中医药物治疗眼底病变的方法6·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眼底病变的方法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1·中医眼科疾病诊断依据表格2·中医眼科治疗案例分析3·中医眼科保健方案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关制定的关于中医药业务管理、执业人员资格、中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中医眼科期末重点考核总结
中医眼科期末重点考核总结中医眼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眼睛相关的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作为中医学生,在学习中医眼科时,将面临期末考核,以下是对中医眼科期末重点考核的总结。
一、中医眼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中医眼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学习和掌握中医眼科的基础。
这包括了眼睛的解剖结构、中医眼科的基本术语和理论体系等内容。
在期末考核中,通常会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解释和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说明其在中医眼科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二、中医眼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眼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期末考核的重点内容。
这些疾病包括了眼睛的结膜炎、角膜炎、眼疲劳、近视等。
在期末考核中,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程和症状表现,掌握相应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三、中医眼科常用治疗方法和技术中医眼科常用治疗方法和技术是期末考核的重点之一。
这些方法和技术包括了针灸、中药治疗、穴位按摩、热敷等。
学生需要了解每种方法和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中医眼科的预防和保健中医眼科的预防和保健内容也是期末考核的重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眼睛的健康保健知识,包括了饮食保健、生活习惯、眼保健操等。
在期末考核中,学生需要能够提供相应的健康保健建议,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和保健方案。
五、中医眼科的临床实践和案例分析中医眼科的临床实践和案例分析是期末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通过临床实践,独立完成眼科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并撰写相应的病例报告。
在期末考核过程中,学生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眼科问题,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总结来说,中医眼科期末考核主要涵盖了中医眼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常用治疗方法和技术、预防和保健等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应注重理论学习,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熟悉常用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并通过临床实践和案例分析,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和技术,才能在期末考核中取得好的成绩。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引言:中医眼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针对眼部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全面了解了中医眼科的理论基础、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内容,深化了对中医学的理解,提高了针对性诊治眼科疾病的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学习中医眼科的总结和思考。
一、理论基础的深入学习1. 中医五脏六腑与眼部疾病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眼部疾病密切相关。
例如,眼睛是肝经循行的部位,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则可导致视物模糊、目痛等症状。
因此,通过深入了解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对于辨证施治眼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医五感与眼部疾病的关系中医将视、听、闻、嗅、口为五感。
五感能够相互影响,因此在中医眼科的诊断中,不仅要重视眼部症状,还要结合其他感觉器官的异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耳聋可能与肾虚有关,若耳聋伴有视物昏花,往往与肝郁火旺有关。
二、疾病诊断的能力提升1. 视力检查对于眼部疾病的诊断,准确的视力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医视力检查的方法,包括望远图、视觉疲劳检查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视力的状况。
2. 症状辨证中医眼科的诊断辨证是基于中医理论的,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象和脉象,判断患者的病情与体质特点,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病例分析,通过对症状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提高了我们的症状辨证能力。
三、治疗方法的拓展与运用1. 中药治疗中医药是中医眼科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辨证施治,选取适当的中药组方,可以调和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达到治疗眼部疾病的目的。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常用的中药眼药水的制备方法,以及一些中药制剂对于常见眼部疾病的疗效。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眼科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眼部疾病的效果。
我们学习了一些常用的针灸手法和眼部穴位,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我们的针灸治疗技能。
中医眼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眼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注于眼睛相关的疾
病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中医眼科学的知识点总结:
1. 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中医眼科学依托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这些理论被应用于
了解眼睛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原则。
2. 中医眼科常见疾病:中医眼科学涵盖了多种眼睛疾病的治疗,包括青光眼、白内障、视力模糊、干眼症等等。
每一种疾病都有其
特定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3. 中医眼科的诊断方法:中医眼科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等。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眼睛外观、听取患者的症状
描述、询问患者的生活惯等等,中医眼科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
判断。
4. 中医眼科的治疗方法:中医眼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疗法等等。
中药治疗可以通过服用中药或者局
部敷药来改善眼睛的症状,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身体的气血循环,按摩疗法可以通过按压眼周的特定穴位来缓解眼睛的不适感。
以上是对中医眼科学的一些简要总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眼科总结
眼科重点总结1、扁鹊是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伤寒杂病论》为后世眼科的整体辩治起到了示范效应。
3、《龙树眼论》目前公认为我国第一步眼科专著。
4、《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一》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的条件:一、“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需正常;二、“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内因神识”即需大脑的整合。
其还有我国针拨白内障的最早记录。
5、《太平御览》可见我国为世界上配置义眼最早的国家。
6、五轮学说起源于《内经》完善于宋朝。
7、南宋《洞天清录》嬡靆即眼镜。
8、明末傅仁宇的《审视瑶函》清代黄庭镜的《目经大成》……:纤维膜角膜、巩膜、角巩膜缘中层葡萄膜虹膜瞳孔(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直径2.5~4mm,有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
)、睫状体、脉络膜内层视网膜黄斑视盘(仅有神经纤维无视网膜其他各层,无视觉功能,为生理盲点)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其中视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
从外向内分为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层(眼轮匝肌、提上睑肌)睑板、睑结膜五层分为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三部分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眼外肌六条上斜肌由滑车N支配、外直肌由外展N支配外,其余四条眼外肌均由动眼N支配眼与肝的关系:1、眼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2、肝通气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3、肝主藏血,肝受血目能视4、肝主泪液,润泽目珠肝与脾的关系1、脾输精气,上貫于目2、脾升清阳,通至耳窍3、脾气统血,循行目络视力:即视锐度,主要反映黄斑的视功能,分远视力和近视力。
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
反映周围视网膜的视力。
色觉:视网膜椎体细胞辨别颜色的能力。
检眼镜的使用方法:食指放在检眼镜的转盘上以便拨动转盘,检查病人右眼时,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用右手持眼镜,用右眼检查,反之相反。
(能看到静脉,看不到动脉)正常眼压的范围为10~21mmHg(1.33~2.793kPa)15°30°45°五轮学说是根据眼与脏腑密切相关理论,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眼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别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中医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中医眼科学的复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相关知识。
眼科常见疾病
- 近视: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远处物体看不清楚,近处物体可以清楚看到。
- 遗传性眼病:一些眼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比如青光眼和色盲等。
- 眼睑疾病:眼睑疾病包括睫状肉腫、睑板腺囊肿、霰粒腺炎等。
- 结膜炎: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炎症,表现为眼红、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 角膜病:角膜病包括干眼症、溃疡性角膜炎等。
- 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表现为眼睛逐渐模糊、灰白等。
中医眼科诊断方法
- 望诊:中医眼科望诊主要观察眼睛的外观和表现变化,比如眼睑、结膜、角膜等部位的变化。
- 闻诊:中医眼科闻诊主要通过闻取患者的气味或口气来判断眼科疾病的情况。
- 问诊:中医眼科问诊主要问询患者的症状、病程等信息,以了解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 切诊:中医眼科切诊主要通过触摸、按压患者眼部或周围区域,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和病灶的位置。
中医眼科治疗方法
- 中药治疗:中医眼科常使用中药治疗一些眼科疾病,比如眼睑炎、结膜炎等。
-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眼部血流和气血运行,辅助治疗眼科疾病。
-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和不适感。
- 中医养生:中医眼科强调眼部的养生保健,包括眼部保湿、适量眼保健操等。
以上是关于中医眼科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资料,请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总复习一、眼的解剖生理功能眼球→眼球壁:→纤维膜(角膜5层、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10层):色素上皮层,视锥、视杆细胞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从状层,内核层,内从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
→眼内容物:房水(房水产生及其循环途径)晶状体(囊膜、皮质、核、悬韧带)玻璃体眼附属器:眼眶(7块骨头)一只眼球两套血管眼睑(分五层)三层球壁四含球内泪器(泪腺、泪道)五层眼脸六条肌肉结膜(分三部分)七块眶骨八对神经眼外肌(6条)九种数据十层网膜神经(6对颅神经)血管二、五脏与五轮相关五脏与眼关系五轮学说《灵枢·大惑论》脾肉轮胞睑(眼睑)肺气轮白睛(结膜和前部巩膜)心血轮两眦(内外眦与泪器)肝风轮黑睛(角膜/虹膜)肾水轮瞳神(瞳孔及其眼内一切组织)三、外障眼病(翳与膜)——从外而遮1、胞睑针眼(内麦粒肿、外麦粒肿):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1)风热客睑证——疏风清热,消肿散结——银翘散加减(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加减(3)脾虚夹实证——健脾益气,扶正祛邪——四君子汤加减胞生痰核(睑板腺囊肿):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
(1)痰湿阻结证——化痰散结——化坚二陈汤加减(2)痰热蕴结证——清热化痰散结——清胃汤加减风赤疮痍(带状疱疹、眼睑湿疹):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疱或脓疱,甚至溃烂的眼病。
(1)脾经风热证——除风清脾——除风清脾饮加减(2)风火上攻证——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普济消毒饮加减(3)风湿热毒证——祛风除湿,泻火解毒——除湿汤加减(4)肝脾毒火证——清热除湿,散邪退翳——龙胆泻肝汤加减睑弦赤烂(睑缘炎):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1)风热偏盛证——祛风止痒,清热凉血——银翘散加减(2)湿热偏盛证——清热除湿,祛风止痒——除湿汤加减(3)心火上炎证——清心泻火——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上胞下垂(上睑下垂):指上胞乏力不能升举,以致睑裂变窄,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瞻的眼病。
中医眼科学 复习 重点整理
眼科学重点●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书,最早论述眼解剖、生理与病机等。
●奠基时期(隋朝一唐朝):《外台秘要》论述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须正常;二是“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是“内因神识”,即须大脑的整合。
●独立发展时期(宋朝一元朝)●兴盛时期(明朝一清朝鸦片战争以前):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
明末傅仁宇撰成《审视瑶函》。
清代,黄庭镜著《目经大成》。
清代还有顾锡著《银海指南》。
●眼球大小: 成年时约为24mm●眼球壁: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角巩膜缘。
●角膜的组织结构由前向后分为5层。
(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可以修复,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无再生能力,为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损伤后能再生。
(5)内皮细胞层:不能再生。
角膜生理特点: 1.透明,无血管 2.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中层为葡萄膜: 葡萄膜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色素和血管. 由前向后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具有丰富的血管及色素,故分别称之为血管膜和色素膜,由于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所以具有供给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
睫状体扁平部,是针拨白内障及晶状体,玻璃体等手术的理想部位。
●虹膜: 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大小 2.5-4mm ●睫状体: 睫状突分泌产生房水,睫状肌舒缩通过晶状体起调节作用睫状上皮细胞分泌和睫状突超滤过,弥散形成房水●脉络膜: 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 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作用为供应视网膜外层的营养,眼部温度调节的作用, 对眼球起遮光和暗房的作用.●内层为视网膜:从外向内分为10层。
视细胞层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视锥细胞为感光系统,在黄斑区集中.视杆细胞在黄斑周边部.黄斑中心凹是视锥细胞最集中的地方。
●视盘: 是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走行.视盘中央呈漏斗状凹陷,称生理凹陷或视杯.●瞳孔:是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模板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模板一、引言(500字)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的健康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中医眼科是中医学的一部分,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眼部疾病,如近视、远视、弱视、斜视、眼疲劳等。
本文将对我在中医眼科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实用的经验和教训。
二、理论学习(1000字)中医眼科学习的基础是对中医经络理论、脏腑学说和病机病因的深入理解。
学习过程中,我重点学习了经络与眼部病变的关系,包括十二经脉、睛明穴和睛明经的作用等。
此外,了解眼部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眼病也非常关键。
我通过学习课本和参加实践课程,逐渐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三、临床实践(1500字)中医眼科的实践是我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在实习中,我们需要进行基本的眼部检查,如视力测试、眼压测量、角膜曲率测量等。
还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验方和治疗方法,如桑葚叶、鱼腥草、菟丝子等药物的使用,以及针灸和艾灸的疗效。
通过实践,我发现针灸和艾灸在治疗一些眼底病变和视力问题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我也学会了一些技巧,如耐心倾听、疏导情绪等,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非常重要。
四、实用经验(1500字)在实践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实用经验,对于同学们的学习和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要注重病人的整体情况,而不是只关注眼部病变。
中医眼科是治疗整个人体,而不仅仅是眼睛,因此要综合考虑病人的脏腑功能、体质等因素。
其次,要注重预防和调理,而非只是治疗。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眼保健操等方法,可以预防眼部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另外,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注重倾听和鼓励,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这样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
五、教训和感悟(1500字)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难。
首先,缺乏实践经验使我在实习过程中感到有些不自信。
然而,通过反思和自我整理,我逐渐发现,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与同学、老师交流经验,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眼科在我国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医眼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眼科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本学期,我深入学习了中医眼科的相关知识,现将学习成果总结如下。
二、中医眼科基本理论1. 眼睛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中医认为,眼睛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其中肝、心、肺、脾、肾五脏对眼睛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
如肝开窍于目,肝血充足则目能视物;心主血脉,心火旺盛则眼目明亮;肺主气,肺气充足则眼目清晰;脾主运化,脾土旺盛则眼目不昏;肾主水,肾水充足则眼目不花。
2. 眼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眼科认为,眼科疾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当、劳逸失度等。
病机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痰湿内阻等。
三、中医眼科常见病证1. 针眼:针眼是指胞睑局部红肿、痒痛,可扪及硬结的一种眼科疾病。
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消肿散结,常用方剂为银翘散。
2. 胞生痰核: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有重坠感,睑内呈黄白色隆起的一种眼科疾病。
治疗原则为化痰散结、化坚,常用方剂为二陈丸加味。
3. 睑弦赤烂:睑弦赤烂是指睑弦赤痒、灼热疼痛,糠皮样鳞屑的一种眼科疾病。
治疗原则为祛风止痒、清热凉血,常用方剂为银翘散加味。
4. 椒疮:椒疮是指眼微痒不适,干涩有眵的一种眼科疾病。
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退赤散结,常用方剂为银翘散。
四、中医眼科临床应用1.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眼科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如治疗针眼、胞生痰核等疾病时,可选用风池、合谷、太冲等穴位进行针灸。
2.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眼科疾病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治疗睑弦赤烂等疾病时,可选用睛明、攒竹、丝竹空等穴位进行推拿。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眼科疾病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如治疗椒疮等疾病时,可选用清热解毒、疏风散结的中药方剂。
本学期,我对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常见病证及临床应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眼科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大全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大全眼睛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非常依赖的一个感官。
保护和维护眼睛健康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中医眼科是一门研究和治疗眼部疾病的学科,通过对中医原理的运用,可以提供一种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对于中医眼科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在中医眼科的理论方面,我学习了中医的眼部诊断学和眼科病因病机学。
中医眼科强调以整体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进行疾病诊断。
眼睛是五脏六腑之海,任何一个脏腑的疾病都可能通过眼睛来表现。
通过观察眼睛的外部表现,包括色泽、形态、分泌物等,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
眼科病因病机学进一步解释了眼科疾病的成因和发生机制,指导了我们在治疗中的选择方法和药物配伍。
其次,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在本学期的实训中,我亲自观察了一些常见的眼科疾病,并学习了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医针灸疗法和中药熏蒸疗法。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眼部气血运行,改善眼部病变。
而中药熏蒸疗法则是通过熏蒸中药的疗效成分,直接作用于眼部,起到消炎、舒筋活络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亲自采用这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了一些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也增加了对中医眼科的信心。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也有一些现代化的中医眼科治疗方法。
例如,中医药物的眼滴剂和中医营养调理。
中医药物的眼滴剂是将中药的有效成分制成滴剂,通过滴入眼睛来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既简单方便,又可以直接作用于眼部,疗效显著。
而中医营养调理则是通过调整膳食和食疗来改善眼部疾病。
例如,多吃一些胡萝卜、菠菜、花生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以改善夜盲症和干眼症等问题。
这些现代化的中医眼科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备受患者的喜爱。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于中医眼科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医眼科不仅可以通过中药治疗眼部疾病,还可以通过针灸、熏蒸等治疗方法来改善眼部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球大小: 成年时约为24mm。
眼球壁: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角巩膜缘。
角膜的组织结构由前向后分为5层(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可以修复,不遗留瘢痕(2)前弹力层:损伤后不能再生(3)基质层:无再生能力,为瘢痕组织代替(4)后弹力层:损伤后能再生(5)内皮细胞层:不能再生。
角膜生理特点:1.透明,无血管2.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中层为葡萄膜: 葡萄膜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色素和血管.由前向后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具有丰富的血管及色素,故分别称之为血管膜和色素膜,由于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所以具有供给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
睫状体扁平部,是针拨白内障及晶状体,玻璃体等手术的理想部位。
虹膜: 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大小2.5-4mm。
睫状体:睫状突分泌产生房水,睫状肌舒缩通过晶状体起调节作用。
睫状上皮细胞分泌和睫状突超滤过,弥散形成房水。
脉络膜: 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
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作用为供应视网膜外层的营养、眼部温度调节的作用, 对眼球起遮光和暗房的作用。
内层为视网膜:从外向内分为10层。
视细胞层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
视锥细胞为感光系统。
视网膜上的重要组织有黄斑,视网膜的血管及视盘等。
在黄斑区集中.视杆细胞在黄斑周边部.黄斑中心凹是视锥细胞最集中的地方。
视盘: 是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走行.视盘中央呈漏斗状凹陷,称生理凹陷或视杯。
瞳孔:是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
瞳孔可缩小,开大,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
瞳孔周围有呈环形排列的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兴奋时瞳孔缩小;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兴奋时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
房水分前房,后房和房水。
房水的主要功能: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调节眼内压。
循环途径: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由后房经过瞳孔进入前房,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再进入眼的静脉系统。
眼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
眼睑:于眼眶外面及眼球前面,分为上睑和下睑,组织学上眼睑从外到内分为5层:①眼睑皮肤②皮下组织③肌肉层(眼轮匝肌: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动眼神经支配,司眼睑开合④睑板⑤睑结膜。
结膜:按解剖位置分为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
泪器:包括分泌泪眼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
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及鼻泪管。
眼外肌:眼球的运动依赖6条眼外肌。
每眼有四条直肌、两条斜肌。
直肌是上、下、内、外直肌;斜肌是上、下斜肌。
动眼神经支配:内、上、下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外展神经支配:外直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名称对照表: 眼珠-眼球; 白睛-球结膜,球筋膜,前部巩膜; 黑睛-角膜; 黄仁-虹膜; 神水-房水; 瞳神-瞳孔; 晶珠-晶状体; 神膏-玻璃体; 视衣-视网膜; 睑弦-睑缘; 胞睑-眼睑;五轮学说一.肉轮: 胞睑(含睑结膜),内应于脾.二.血轮: 两眦(含泪器,眦部结膜血管),内应于心三.气轮:白睛(含前部巩膜与球结膜),内应于肺.四.风轮:黑睛(角膜),内应于肝五水轮:瞳神(含瞳孔及眼内组织),内应于肾远视力检查:视力表与被检者相距5m近视力检查:标准视力表置受检眼前30cm。
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网膜的视力。
距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的范围为周边视野。
正常视野:正常人动态视野的平均值为:上方56°,下方74°,鼻侧65°,颞侧91°色觉检查:视网膜锥体细胞辨别颜色的能力称色觉。
眼球突出度检查:我国正常人眼球突出度约为12—14mm,两眼差不超过2mm,眶距约为98mm。
正常眼压为10—21mmHg视力检查: 视力=被检查者与视力表距离(m)/5M X 0.1五轮辨证:运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所显现的症状,去推断啊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是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
五轮:指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辨黑睛生翳:古人将黑睛和晶珠的病变统称为翳。
此翳指黑睛之翳,有新翳、宿翳之别①新翳:病初起,黑睛混浊,表面粗糙,轻浮脆嫩,基底不净,边缘模糊,具有向周围和纵深发展的趋势,荧光素溶液染色检查阳性,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碜涩疼痛、畏光流泪等症②宿翳:指黑睛混浊,表面光滑,边缘清晰,无发展趋势,荧光素溶液染色检查阴性,不伴有赤痛流泪等症状,为黑睛疾患痊愈后遗留下的瘢痕。
根据宿翳的厚薄浓淡程度,可将其分为四类:冰瑕翳、云翳、厚翳、斑脂翳。
宿翳对视力的影响程度,主要决定于翳的部位,而大小、厚薄次之。
退翳明目法:指用具有消障退翳作用的方药,用于黑睛生翳,以促进翳障的消散,减少瘢痕形成的治疗方法。
针眼: 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似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相等于西医学的睑腺炎,又称麦粒肿。
自觉症状:早期以微痛微痒为主,中期肿痛明显,脓成溃破后诸症减轻,红肿渐消。
眼部检查: 胞睑局部肿胀,微红,按压疼痛,扪及形似麦粒的硬结,随之溃破.见患侧白睛红赤.外治法:1)滴眼药水:患眼滴0.5%熊胆眼药水或抗生素滴眼液,每日4~6次。
2)外敷中药:三黄散(黄芩、黄柏、大黄)纱布隔垫外敷3)手术:脓已成者,应行麦粒肿切开引流排脓术。
外麦粒肿在眼睑皮肤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平行,放置引流条,每日换药至愈;内麦粒肿则在睑结膜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垂直。
禁忌:“过早手术”、“挤压排脓”为治疗的二大禁忌。
症型:风热外袭:祛风散热,消肿散结-银翘散;热毒壅盛: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脾虚夹实-健脾益气,扶正祛邪-四君子汤上胞下垂: 上胞下垂是指上胞升举乏力,或不能提举,以致睑裂变窄,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物的眼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上睑下垂。
病机: 1.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心脾阳虚,胞睑不能升举2.脾阳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3.脾虚聚湿生痰,风邪客睑。
自觉症状: 属于先天性者,患者自幼即双眼上胞下垂.属后天性者,慢性者晨起或休息后减轻,午后或劳累后加重, 重者可伴有重影.急骤者,多伴有眼珠歪斜.眼部检查:上胞遮盖眼睛2mm,甚至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患者常仰头视物.皮下或肌肉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0.5mg,15-30分钟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者,多为重症肌无力眼睑型.症型:先天不足:温肾健脾-右归饮;脾虚气弱: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风痰阻络:祛风化痰,舒经通络-正容汤。
椒疮:椒疮是指胞睑内面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的眼病。
本病的发生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生活条件等有关。
多双眼发病,病程较长,可迁延数年,具有传染性。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沙眼。
病机:外感风热邪毒,内有脾胃积热,内外邪毒上壅胞睑,脉络阻滞,气血失和,与邪毒淤积而成。
自觉症状:初期自觉眼部不适,或微有痒涩感,眵少而粘,或无明显异常感觉.病重者,睑内刺痒灼热,沙涩畏光,眵泪胶粘,视物模糊.眼部检查:(1)椒疮主症:初起可见上睑内面两眦处红赤,脉络模糊,有少量细小色红而坚的颗粒,或间有色黄而软如粟米样颗粒;重者上睑内红赤尤甚,颗粒满布,白睛红赤,赤脉下垂,黑睛星点翳膜,日久颗粒溃破,在睑内面形成灰白色条状,网状瘢痕,或睑内面完全形成灰白瘢痕,此时常出现并发症与后遗症(2)椒疮并发症与后遗症:1睑弦内翻及倒卷睫毛:胞睑内颗粒破溃后在睑内结瘢,瘢痕收缩致皮松肉紧,内急外弛,睑弦内翻,睫毛触刺眼珠。
相当于西医学睑内翻倒睫。
2赤膜下垂:椒疮较轻者,白睛赤脉从上方下垂于黑睛,呈垂帘状;严重者,白睛赤脉从黑睛四周侵入,包裹黑睛,称为血翳包睛。
相当于西医学的沙眼角膜血管翳3黑睛星翳:多在赤脉尽头出现星点云翳4睥肉黏轮:胞睑内面与白睛表层粘着,重者眼珠转动不灵,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球粘连5流泪症与漏睛:可见不时泪下,迎风尤甚;或见大眦头常有黏液或脓汁自泪窍外溢6.眼珠干燥:目珠干涩不适。
相当于西医学结角膜干燥症7上胞下垂:胞睑肿硬变厚而致上胞重坠下垂。
诊断依据: 1.睑内红赤,脉络纹理模糊,有小颗粒 2.黑睛上方赤膜下垂,赤脉末端生星点翳膜. 3.见睑内瘢痕形成.外治法:滴眼药水:可选用0.5%熊胆眼药水,0.1%利福平眼药水,磺胺类的眼药水滴眼。
涂眼药膏:常于晚上睡前涂0.5%金霉素眼膏或四环素,磺胺类的眼药膏等。
椒疮颗粒累累者,可用海螵蛸棒摩擦法。
栗状颗粒者,可行滤泡压榨术。
症型:风热客睑:疏风清热-银翘散;热毒壅盛:清脾泻热,除风散邪-除风清脾饮;血热瘀滞: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归芍红花散(当归,赤芍,红花,山栀子,黄芩,连翘,大黄,生地黄,防风,白芷,甘草)胞生痰核: 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生核状硬结,逐渐长大,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睑板腺囊肿.又称霞粒肿.自觉症状:硬核较大者,胞睑可有重坠感,如硬核从睑内溃破,可有摩擦感。
眼部检查: 胞睑肤色正常,可见硬核凸起,按之不痛,与皮肤无粘连.睑内面呈局限性紫红或灰蓝色隆起.外治法: 翻转眼睑,在睑内面做与睑缘相垂直的切口,切开睑结膜及囊肿内壁,刮出内容物. 痰湿阻滞:化痰散结-化坚二陈丸风赤疮痍:是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起水疱或脓疱,甚至局部溃烂并伴有灼热疼痛的眼病。
类似于西医学的接触性睑皮炎,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睑弦赤烂:是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又名风弦赤眼,沿眶赤烂,风沿烂眼,迎风烂赤等。
病变发生在眦部者,称眦睢赤烂。
又名眦赤烂;婴幼儿患此病者,称胎风赤烂。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睑缘炎。
可分为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三种。
漏睛: 漏睛是指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溢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相当于西医学之慢性泪囊炎。
多为鼻泪管狭窄或阻塞。
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病机:心经伏火,脾蕴湿热,流注经络,上攻泪窍,热伏日久,积聚成脓。
自觉症状: 不时流泪,内眦常有粘液或脓液溢出.眼部检查: 眼常有濡湿状, 眼内眦部皮肤潮红,糜烂,可有湿疹,白睛混赤.以手指压迫睛明穴下方,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窍溢出.如冲洗泪道不通,并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反流.与漏睛疮鉴别诊断:漏睛疮起病时,内眦下方红肿,灼热疼痛,重者致胞睑红肿,可致白睛红肿,头痛,身热等症。
心脾湿热:清心利湿-竹叶泻经汤。
外治(1)滴眼药水(2)用黄连水或抗生素类药液冲洗泪道,每日一次,以清热排脓。
经泪道冲洗和药物治疗,脓性分泌物已消失一段时间后,可试行泪道探通术,探通时必须小心,力戒粗暴,以防损伤泪窍,形成假道,若探通数次无效者,即不必继续(3)泪道探通术:若为婴儿患者,一般先行按摩,日久无效者,6个月后行泪道探通术,术后用抗生素滴眼(4)漏睛久不治者可考虑手术,根据情况选用泪囊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或。